9、类型学

合集下载

“九宫格”案例分析

“九宫格”案例分析

平面
当面对一个落后国家的有关统治诉求的立法机构建筑设计时,康 使用了一个纯粹集中式的古典神庙逻辑以及一个变形的中轴线: 将四角 对称的入口中心扭转了 45° 角,这带来两个流线上的巨大改变。
首先,主要入口虽然仍然居中,但是不是主立面延展上的对中, 而是以一个独特的角部进入的方式,突出了主入口,但消解了一个纯 粹威权的城墙式门前广场氛围。这个广场因为主要建筑立面的放射性 退后,使得虽然立面仍然采用大尺度手法处理,但是竟然在实际中产 生了更容易接近的温和性格。
“对空空间”的空间构成
“曼荼罗”是一种中心型构图模式,其中心“梵天”,是能量的源泉,是万 物之根本。这种古印度构图模式中心的虚空间,对应于建筑,则是九个方 块正中的中央庭院,一个阶梯式的露天剧场,其中央的方形空间为象征宗 教的“圣池”。这个露天空间表达的是空空如也,却吞吐万象,仿佛整个 宇宙的能量都汇聚其中。在建筑内部,以露天剧场为中心,将散布在周围 的建筑空间和游览路线高度统一于位于中央位置的开放空间———中央 庭院,在保持建筑多样性的同时突出了统一的主题。
他首先确定了一个集中式的主要建筑居中在地段中轴线上,两边 呈 V 字形排开一系列小型建筑群,以逐渐加强中心的国会大厦的殿堂 感。这是一个与当时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古典构图。
这个庞大的草稿来自于康在达卡的第三个晚上从睡眠中醒来的灵 感突袭。关于这个古典的形式,康甚至提到了清真寺与它的集合,谈 到了点亮灵感的古罗马浴室。
在建筑中表达古代宇宙的形式,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 标,正如古印度的“曼荼罗”和中国的“天圆地方”。在柯里亚建筑中, 从博帕尔会议中心、新班卡格特规划再到斋普尔艺术中心都使用了古 老的“曼荼罗”空间图式,折射出极强的东方艺术个性,蕴含着东方远古 吠陀精神的延续。建筑师意欲从这份延续中,表达深厚而独特的印度精 神,再现一种非凡的东方神韵。显而易见,这种精神上延续的震憾远比头 上加个大屋顶或洋葱头,身上套着罗马柱式等形式模仿要强烈的多。

第四章类型学

第四章类型学

第四章类型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类型学:1、“类型学”中的“类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题材类型、主题类型、人物形象类型、故事情节类型、体裁样式类型、作品结构类型。

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节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二、被认为是德国“历史诗学”奠基人之一的w·舍勒尔,曾赞扬m·霍甫特的“类型学”观照,认为霍甫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比较文学开了先河。

三、俄罗斯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就是从“类型学相似”的视角探讨诸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把文学史看成是处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不同艺术形式的更替。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四、维·普洛普在其《童话形态学》(1928)、《童话的历史根基》(1946)里,运用了维谢洛夫斯基所预示的“类型学”比较方法。

米·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1929)与《弗朗斯·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一文中,把历史上十分遥远的、外表上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文学现象(诸如16世纪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不同时代的狂欢文化与笑文化)加以比较,考察作为诗学类型的“怪诞”、“狂欢”与“笑”,显示出“类型学”比较的活力。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五、维·日尔蒙斯基在1936年发表的题为《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中提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生成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尽管这些现象相互间并无直接的关系。

”批评那些把比较文学局限在“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而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研究”。

在1958年的第四届国际斯拉夫学大会上,日尔蒙斯基指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历史发生学比较旨在确立那些建立在文化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产生的影响与借用现象,历史类型学比较则旨在发现没有这类影响与借用但内在地相似的现象。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一,语言学流派大体上分成两类: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

这两派都是为了寻找语言的本质。

但是语言类型学并不关心语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关心),这一流派以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而区别于传统的两大阵营。

当然,在语言类型学中,也有的学者偏形式,也有的学者片功能,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这里没有分界,只有程度。

现在比较热门的方向是词类类型学。

二,形式语法跟语言类型学基本是正好相对的(这和那台湾老师的说法一样)。

形式语言学是从一种语言出发,向纵深挖掘,找出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这是演绎式的。

类型学是从很多种语言中找出共同点来,从而探索到人类语言的共同形式,这是归纳式的。

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认定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分支,从一种逆流向上总能找到源头。

后者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深层结构的一个表现,通过大范围整理语料,可以消除不同之处,找到原初的语言形式。

三,形式学派是test,即告诉人们什么是“不可说”,未作规定的便合法(这就和法理上的原则是一样的)功能学派是text,即重视篇章、语用这些东西,“这世上没有语法,只有语法化”。

类型学派是attest,探讨某几种语言的共性和变异限度,看语言中是否有某种结构。

四,双宾语结构可以作为非常好的测试样本,各种语言中的双宾语有很大不同,不但表现了语法规则,还代表了语用、篇章知识在语法化过程中的痕迹。

我们要考察的是:这一意义是怎么表达的?近宾语和远宾语的结构是怎样的?是否被介词隔开了?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有广狭松严不同的种种含义,但都离不开一个“跨”字,即它必须有一种跨语言(及跨方言、跨时代)的研究视角,才能称为类型学研究。

而严格意义上的类型学,是具有自己研究范式的“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研究”。

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构成看,语言类型学既是语言学的一种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种学派。

说它是分支,因为它和其他研究领域构成了某种分工:承担了跨语言比较和在比较中总结人类语言共性的任务,从而与注重语言结构内部深入研究的工作形成学科上的一种互补合作。

类型学

类型学

【摘要】本文讨论了建筑类型学理论的方方面面:定义、历史、作为城市本体论的类型学,作为“元”理论的类型学,阿尔甘的类型学,维勒的类型学,柯尔孔的类型学,克里尔的实用类型学,和罗西的城市建筑类型学。

【关键词】类型学“元”理论理性主义类似性城市城市记忆类推方法L·克里尔罗西随着现代主义或功能主义出现危机,人们对类型学重新开始重视,这就是类型学的复兴。

对类型学的重视也是现代主义之后更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

因为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步骤。

在讨论城市形态学时,人们认为类型具有创造一种合法又合理的城市主义的内在能力,可以用于对抗以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

结构主义为类型学的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作为结构主义基础的符号学理论,在任何符号系统中符号传达意义的能力有赖于特定系统中约定俗成的关系结构,而不在于符号与外在的先存在,或与外在现实的某种固定联系上。

建筑与语言相似,在这两个领域内,历史呈现的过程不是那种一个阶段彻底抹去前一个阶段的过程,而是每个阶段都有遗痕留存,这些不同阶段的痕迹又保持在今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上。

类型犹如语言,语言总是先存在于个人的或团体的语言能力之前。

建筑的系统总是先于个体建筑师和某个建筑历史阶段之前。

正是由于先前存在的类型使得该系统得以传输意义。

类型与历史中任何一个时刻呈现在建筑面前的的任务互动而形成整个建筑系统。

类型学的重兴属于现代主义之后更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

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而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步骤。

在讨论城市形态学时,人们认为类型具有创造一种合法又合理的城市主义的内在能力,可以用于对抗以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

类型学不是从纯形式或纯语言学角度入手的,而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的。

第一节-类型学

第一节-类型学

教案(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能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探讨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类型学的定义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一)本节概述类型学是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类型学的研究方式表现出了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整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在寻觅总体文学发展通则和规律的同时,深入挖掘出各种相似文学现象的内在异质构成,这是在跨文明语境下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类型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二)本节大纲1.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类型学作为一门研究物种分类与分类方法的学科,在不同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与归纳,类型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本文将介绍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探讨其在语言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类型学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与趋势。

通过对类型学的深入了解,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掐头去尾地探讨类型学的基本方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类型学进行简要概述,并阐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深入讨论类型学的定义与意义,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以及类型学在语言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探讨类型学的未来发展,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类型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类型学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类型学的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在语言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类型学这一概念。

此外,本文也旨在展望类型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和讨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而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类型学的定义与意义:类型学是一门研究事物分类和归类的学科,也被称为分类学或系统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进行观察和比较,将它们按照共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构建出一个分类系统。

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物种,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语言等各种事物。

类型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复杂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探索世界。

类型学

类型学

从类型学看各语言语法上的差异类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情形各异的多种语言,成为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类型学有自然语言的类型划分、语言模式的跨语言研究和功能类型方法等多种取向,其研究对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类型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语言学分支。

从开始时的语言类型划分, 到后来的跨语言模式研究和功能类型方法, 无一不和语言比较密切相关。

类型学研究样本的建立离不开传统的比较语言学。

类型学的任务是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 其理论涵盖一个特殊的语言比较方法, 但其中的一些概念、研究策略和内在联系还需重新认识。

在类型学理论框架下进行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比较研究, 不仅有利于认识人类语言整体, 把握语言发展和思维规律, 更有利于认识本民族语。

各个国家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上,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然而,这些语言背后却蕴含着一些共性。

语言类型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就是通过跨语言比较的研究模式来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法两语属于印欧语系,所以,汉语和英、法两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英语和法语虽然同属印欧语系,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细分之下,英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法语属于中部罗曼语,因此,英、法两语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

类型学所要找寻的语言共性,是在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类似之处以后,把所发现的各种不同和类似的现象归类而成的系统。

这些不同和类似之处,都要基于不同语言要素之间跨语言的相关性。

较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主要是分类学意义上的, 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形态类型学, 当时的语言学家施列格尔根据语言在形态方面的特征, 把语言分为附加语和屈折语两种类型。

后来施列格尔的兄弟奥古斯特施列格尔又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三种类型: 无结构语。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又在以上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类型: 多式综合语。

如北美的一些语言, 把动词和它的宾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形式。

多式综合语的词根上可以黏附多个语素用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 一个动词词根上面可以黏附表示/ 时0、/ 体0 、/ 态0 、/ 式0 、/ 人称0 、/ 数0等各种语法意义的语素, 可以构成一个结构很复杂的/ 词0。

类型学

类型学

b.文学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文学 类型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同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是通 过偶然的方式发生的,影响对文学类型的形 成往往意味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条件。 如,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影响(汇流); 中国小说文类的形成; “十四行诗”、话剧等
c. “隐性的遥契”所形成的类型
五、类型学研究的理论背景
• 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间文学的关 系和国际文学的总体现象。
• 康拉德提出:
在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应该做的头 一件事——甚至在西方研究者所划出的时 间范围(17之19世纪)上,——要断然扩 大空间的界限,要把整个文明人类的文学 之间的联系纳入研究轨道。在研究这样一 些联系并在更广泛的方面研究各种文学的 相互关系时,应该注意到各国的政治关系, 它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信仰、生活方式、甚至在各民族的趣味上 的差异。必须经常考虑每国的阶级关系、 政治和思想上的斗争。离开这些是不能了 解各种文学相互关系的真正性质的。
四、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 “类型学相似”指的是诸种文学文本之 间所共有的诗学品格,或者说它们与历 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型在品质特征 上有共同特征。
• 例:在艺术意识上同属神话诗学类型的远 古时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 衍那》、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奥德修 纪》、日耳曼、中亚和蒙古史诗,它们虽 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在诗学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叙事艺术上 共同的环形手法和情节链——神奇的降生、 英勇的童年、妻子被劫、异国旅行、战斗、 死里逃生;共同的结构模式(离别——寻 找——重逢),共同的人物类型,共同的 叙事风格,等等。
• 另一位德国比较学者埃尔温·科本也指 出: “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各种 ‘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如欧洲浪漫主 义,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并且指出这 类研究需要对各国文学的广博知识和 历史感,以及对美与文学理论要有敏 锐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类型学
第一节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一、定义
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其研究目标在于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的界限,去寻觅客观存在着的各民族文学所内在地共通的“诗心”与“文心”。

,去发现那些诗学“通律”。

二、研究史
1、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对“类型学”比较关照表现出“开放意识”,如艾田伯P206
2、德国:比较学者的“类型学”思想堪称一种理论的自觉,如W·威茨P208
3、俄苏:“类型学”思想不仅拥拥有理论自觉,而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最有成就。

主要观点及代表作:
1、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
他在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类型学的关照视角的偏爱。

他毕生致力于构建一种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理论基石—历史诗学,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上。

因而,他广泛运用了相似的文学现象的类型对比法,在比较关照中,必然会发现很多相似点和不同点。

他认为找到相似点更有价值,正是相似点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接近事务的规律性。

在相似点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实质性的东西。

他在“历史诗学”领域的比较关照中推重“类型学”视界,对诸种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历史-类型学相似”的寻觅,作为一种带有方法论意义的价值取向,对日后的苏联比较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维·日尔蒙斯基(主攻西欧文学)
他在30年代就倾心于比较文艺学的方法论建设,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一文中,批评西欧同行们把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而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研究”。

他还认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

他强调后者是文学比较研究中的重要角色。

而且,他还从“类型学”视界考察了作为国际现象的文学流派;对世界文学史进程中的这些文学流派进行了“历史类型学”意义上的比较关照。

总之,他在理论范畴和实际操作上,都对类型学比较作出了执著的开拓,奠定了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在方法论取向上的思想基础。

3、康拉德(主攻东方文学:中国、日本、中亚各国文学)
相对而言,他对“类型学”视界的理论阐发,要比日尔蒙斯基更为集中、具体。

他将其“比较类型学”理论运用于“古代文学的类型学”与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类型比较,完成了两部著作-《西方与东方》、《古代世界诸文学的相互联系与类型学》。

把东方文学纳入研究体系的原因:
a.俄国文明构成欧亚大陆,文化身份兼东西方所致;
b.为了突出对抗西方文化而有意识加强对东方文化研究。

如康拉德《东方与西方》渗透着强烈的反西方中心论意识,把中国唐代称之为文艺复兴,讨论“三位诗人”(王维、李白、杜甫)、韩愈与中国文艺复兴之始、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等,显然是充满抬高东方文学意识的。

4、赫拉普钦科
原本对“比较文学”或“比较文艺学”无多大兴趣、并不热心,但在探讨“历史诗学”的发展前景时,也与“类型学”比较视界不期而遇。

他在其《作家的创作个性与文学的发展》一书中,单辟“文学的类型学研究”专章,就“类型学研究”的对象与目标、原则与意义发表了一家之说:
①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否认类型学研究的价值的观点;
②强调了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是要揭示一些原则和原理,而非文学现象的个别的独特
性或文学现象的相似特征。

③他认为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拥有各种水平……
总之,他提出的关于文学历史进程的类型学理论,对当时苏联文艺界正在筹划编写的《世界文学》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5、帕·格林采尔
提出了“文学时代”的类型学,将类型学的思想运用于世界文学进程的宏观考察。

他在《比较文艺学与历史诗学》的专论中,针对那种传统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文学时代”的划分运用到东方与西方比较研究中甚不合适这一现状,提出在“历史诗学”语境中以艺术意识类型来切分“文学时代”。

依他之见,整个世界文学的历史进程可切分为三种“大时代”。

①远古时代,艺术意识属神话类型;
②恪守规范的时代——拘泥传统型;
③“历史主义”的时代——个性化创作型
总之,苏联学者追求对各民族文学诸多现象给予“类型学”比较关照,正是要使比较文学行进于注重内在联系、推重理论概括的航道上。

第二节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杨书P234)
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于俄国比较文学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

1、“借用”说:指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是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

这一概念本是德国语文学家宾非提出的,维谢洛夫斯基做了补充、深化:
a.首先,他认为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的特殊需要为基础的;前提不是接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b.其次,借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在创造的过程。

外来的被借用的材料要想融入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需要进行一番重新理解和加工改造。

这里所说的“借用”相当于一般比较文学所说的接受与影响。

2、影响说: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维氏认为: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心理过程的一致性”,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尽管他们在时间及空间地域上并无任何关系。

例:杨书P235 日尔蒙斯基关于类型学研究的的基本理念: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依次演进的,这种规律是普遍有效的,而文学作为一定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必然有与社会一般意识形态相同或相似的规律。

因此必然也按一定的规律演进。

例证杨书P236
二、形成类型的两种途径(杨书P238)
1、历史性的“开拓”
这是文学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主要方式。

一定的文学类型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

按人类历史进步的规律,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要经历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阶段。

不同民族在其发展的相同或相似的阶段,便形成了一定的文学类型。

2、文学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文学类型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⑴汇流: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之间更容易发生影响,即汇流;
⑵缺类—>借用。

某一文化中的文学缺少某一文学现象时,这时一种既有的文学类型完全可能被借用,从而在某一文化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如中国十四行诗、话剧。

三、文类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杨书P238)
⑴其理论的内在实质是运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间文学的关系和国际文学的总体现象。

(达尔文进化论。


⑵结构主义的因素:在类型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深层次中还有结构主义的思想因素。

⑶多种研究手段: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类型学研究方法又与一般的社会学对文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

类型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而且统一的角度,即从文学类型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入手。

四、方法论
1、“类型共同性”的基本单位
2、“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指的是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的相似相合,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共有的诗学品格。

或者说,它们与历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型在品质与特征上有共通之处。

例证P221
3、“类型学相似”的诸种形态
显性的相合与隐性的遥契
a. 显性的相合Or“历史性的相似”
指一些期号相同、纲领相近、精神相通的文学思潮/运动/流派在诗学品格上的显然相合。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大文学思潮/运动/流派在诗学类型上的相似,显然属于这种相合。

b. 隐性的遥契
指那些看起来并不相干、文化时空相去甚远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之间、文学时代之间,在诗学品格上却隐有内在相通与契合的文学现象。

对它们的成因已无法用社会历史条件的相似来解释。

因而被称之为“非历史性”相似。

例证P223.
4、“类型学”的“超越激情”与“历史主义”。

其超越是有限的,要承受“历史主义”的制约。

第三节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一、目标:通律(杨P241)
根本目标是寻找文学的共通规律
赫拉普钦科提出了类型学研究文学的两条原则:
a.全面考虑整个文学以及它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b.运用同一的研究原则。

这两个原则都体现了其目标:揭示文学的规律。

二、价值P225
1、对可比性的关怀;
2、对“时空领域”的开拓;
3、对“比较诗学”的建构。

附:
平行回视论(or个别阶段论):由俄比较文学先去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后经日尔蒙斯基发展。

要点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相似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与类似的现象。

这样的重合与类似是自成系统的,不必考虑作品的起源、地域、年代以及影响,主要注意文学发展中个别阶段的类似就可以了。

根据这种理论,国际文学现象产生的异同,部分原因来自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部分原因则来自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和《神话的历史根源》等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发生了巨大影响,则是得力于俄国比较神话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类型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