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中国人”

“丑陋中国人”
“丑陋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

摘要:乡土小说作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主流,构成了20世纪中国小说界的基本风貌。鲁迅和赵树理作为乡土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不约而同的对落后农民形象进行了剖析和关照,这两位作家笔下的落后农民形象既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又各有特色,是同与异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落后农民形象对比

乡土小说作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主流,构成了20世纪中国小说界的基本风貌。“鲁迅和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以往整个文学史上分别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最高点,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全部热情去表现农民历史命运的两座高峰。”本文拟从比较分析的角度,通过分析鲁迅和赵树理的写作特点,探究二人在描写落后农民形象上的传承性和差异性。

一、鲁迅与赵树理笔下落后农民形象的相似性

(一)对封建思想捍卫者的严厉批判

《祝福》中的柳妈是一个深受苦难的劳苦大众形象。然而她对自己的不幸以及造成自己不幸的原因却无知无觉,仍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并自觉地化身为封建思想的宣扬和捍卫者。体现了作者对杀人于无形的封建幽灵的严厉批判。

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同样对一系列封建思想的捍卫者进行了辛辣讽刺。“二诸葛”是一个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农民,同时也是封建迷信思想的忠诚捍卫者。虔诚的迷信几乎成了二诸葛

3d爆炸效果制作教程

3d爆炸效果制作教程 在三维动画领域,各种各样的爆炸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陨石的爆炸过程来学习一下爆炸的制作技巧。 (效果图) 一、建立陨石模型 1、进入3dmax,选择主菜单file/reset,复位应用程序到初始状态。 2、单击(create/geometry)钮,单击sphere钮,在top视图中创建一个圆球体sphere01,并设置其半径radius的值为50,segments的值为8。 3、单击modify命令面板上的noise钮,为球体sphere01加入noise修改项,设置其strengh X的值为30,strenghY的值为70,如图1。

(图1) 4、在命令面板的下拉列表中选择tesselate项,为球体加入了tessellate修改,点选edge项,设置其tension的值为25,点选itertions下的1项,如图2。

(图2) 5、在变动修改命令面板中为球体加入一个噪声修改项(noise)。在noise变动修改项下,勾选fractal项,设置roughness的值为0.3,iterations的值为10,strength X的值为30,sttength Y的值为40,sttength Z的值为60,如图3。

(图3) 6、在命令面板的下拉列表中选择tesselate项,再次为球体加入了tessellate修改项,点选edge 项,设置其tension的值为25,点选itertions下的2项,如图4。

(图4) 7、打开材质编辑器窗口,选择一个材质球,点取diffuse右侧的none按钮,选择bitmap贴图类型,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 8、为陨石加入一段动画,在左视图(left)中将陨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打开动画记录,将时间滑快移动到第二十帧的位置,再将陨石移动到屏幕的中间,同时再使用旋转工具为其加入一段旋转效果,最后我们制作的这段动画效果就形成了陨石由远处慢慢地旋转着飞向屏幕。 二、创建爆炸效果 1、这里我们使用parray粒子来模拟爆炸效果。在命令面板上单击(create/geometry)钮,在其下拉列表中选择粒子系统(particle systems)选项,在命令面板中单击粒子阵列(parray)

外国人总结中国人特征

老外总结中国人的60个特征 1.熟人见面打招呼时不问好,而是问“吃了吗?” 2.喜欢吃鸡脚。 3.吃鱼时会吸鱼头和鱼鳍。 4.车子后视镜上会吊中国摆设。 5.喜欢唱卡拉OK。 6.房子铺的是瓷砖。 7.厨房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油脂。 8.炉子上面有铝箔。 9.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10.从没吻过你父母。 11.从没抱过你父母。 12.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戴眼镜了。

13.睡醒后头发会竖起来。 14.会为一些不可质疑的事情辩论。 15.喜欢用折价券。 16.为了最便宜的汽油费不惜开着车子到处找。 17.每天总是到了晚上才洗澡。 18.旅店房间里的非免费食品都绝不吃。 19.如果是男人,那么身上的体毛比大多数女人少。 20.别人为他倒茶时,他表示感谢的方式是用手指敲一下桌子。 21.表示感叹时经常说“哎(第二声)呀(第四声)”和“哇(第四声 22.开车或坐在副驾驶座乘车时不喜欢系安全带,因为系安全带让他感觉不舒服和麻烦。 23.喜欢拉斯维加斯、老虎机和二十一点。 24.厨房桌子上总是有一条湿呼呼的抹布。

25.就餐时习惯把骨头和其他杂碎吐在桌子上。 26.电冰箱时常会存着很久以前放进去的食物。 27. 厨房里有洗碗机,但从来没用过它。 28. 把洗碗机当碗橱。 29.特别喜欢用热水瓶,而且每个热水瓶里面永远装满热水。 30.虽然有餐厅,但却总是喜欢在厨房用餐。 31.会在餐桌上当着众人剔牙,并且用手遮着嘴。 32.坐在书桌旁时,经常会下意识地转动手中的铅笔或圆珠笔。 33.冰箱里时常存有三口剩饭、一只鸡翅或数块乳腐。 34.喜欢把果酱瓶、雀巢咖啡瓶当水杯用。 35.有收集旅馆免费洗发水瓶子和牙刷、小木梳的嗜好。 36.即使外出十五分钟也会带上零食:话梅、橄榄、干芒果或烤鱿鱼等。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我和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欧洲朋友交流,他对中国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评价,整理后诸位看看可否客观。 正面: 1、中国人吃苦耐劳,尤其生活较苦的家庭,吃苦耐劳、意志坚韧的精神更为著。 2、注重家庭。中国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为个人生活,中国夫妇考虑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满为不伤害孩子,仍选择共同生活,一定程度减轻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3、中国人比较讲交情。开始时可能对你有防范,只要你入了圈子,他们就会对你真诚相待,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4、注重孩子教育。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课也很重视文体美等素质,因为中国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国人各个好厨师。你要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饭菜,外国人去一趟就中国在中国城吃中餐不是中餐,只有到中国才能吃到最纯正的中餐。很多西方人从中国回来后,很多年仍对中国餐年年不忘。 中性: 1、中国人爱虚荣,好面子、讲攀比。中国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先看对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国人爱炫耀,披金戴银,不像西方社会看重个人举止、修养和个性内涵。中国人爱面子,所有行为原则都能与“面子”挂钩,有时候面子比生命还重要。中国人爱攀重,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互相之间明争暗攀,攀比范围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孩子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国人爱当官,古代“学而优则仕”,现代做官更富优越感。当官能名利双收,一个人当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几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明争暗斗、你争我夺,都为“当官”,中国人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当官是一切价值的最高体现。 3、中国最崇拜名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国度,名人在中国的日子最好过,可以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吃一辈子。不比西方社会名声只代表过去,即便获过诺贝尔奖而再无创造,就会被淘汰。想名人躺在过去的名声上过好生活,好似痴人说梦。 4、中国人好客,但总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国人请你多了,不拿你当外人的时候,也就是要求你办事了,中国人好客之外,总有个人目的。 5、中国人说话声音大。这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深的感触之一,中国还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国外。走在西方国家街头,不用多问只听他们说话就知道他们是哪儿个

《圆明园的毁灭》省一等奖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获奖教学设计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 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 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 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 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 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 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 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 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 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 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 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 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评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

评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 在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出版30周年之时,不妨来回顾一下这个议题的两位主要引导者。 首次谈论国民丑陋性的著名人物是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里,鲁迅以黑色喜剧的风格,塑造出一个旧帝国底层的代表性人物,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肖像。鲁迅是幸运的,他生活在富有自省能力的民国时代,所以没有受到太多非难,反而因这部小说(也许还应加上《狂人日记》等)而成为宗师和不朽者。 但柏杨未能享用到这种文化待遇。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引发20世纪第二次民族国家的自我反省,却遭到台湾民众的激烈攻击,而中国大陆亦从1980年代的倾听转向了谩骂。在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包围中,任何自省和反思的努力,都会面临声势浩大的敌意。 但无论如何,前有鲁迅,后有柏杨,中国人终究为自己留下了几面自省的镜子。这是本国的终极精神财富。它不仅是说出真相的勇气,更是一种洞察恶疾的智慧,并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衡量民族国家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尺,也是所谓“国家软实力”的坚硬核心。 柏杨所使用的“丑陋性”或“丑性”一词,属于美学范畴,跟美感和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另一种社会学语词也曾被广泛使用,叫做“国民性”;我们也可以套用生物学语词,把它跟“中国病毒”挂钩,更可以租借心理学术语,将其描述为“中国综合症”和“负性文化人格”,等等。而我则更倾向于使用“文化人格障碍”之类的中性语词。所有这些语词都从各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病变的基本状况。 令人难堪的是,柏杨的警告没有奏效,反而成为难以解决的跨世纪难题。在“中国式病毒”的大肆侵袭下,30年以来,国民人格的集体性崩塌,已经势不可挡。人们从正直、法治、诚实、信用、勇气、胆略、独立、尊严、教养、责任、勤劳等美德中大步退出,转向贪婪、无礼、粗鄙、说谎、投机、好赌、哄抢、欺诈、剽窃、冷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在空气、土壤、食品里投毒,自上而下形成庞大的互害型景观。满目苍夷,一地鸡毛。这的确是丑陋的奇观,剧烈地伤害着我们的眼睛和心情。问题在于,对人格障碍的基本觉知,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而没有诊断与报警,就没有改造和疗愈的空间。 有一种“理性的声音”宣称,感染这种病症的只是极少数人,因而“丑陋的中国人”的描述,毁损了大多数人的形象。这种貌似政治正确“多数论”,始终是探讨问题的理论瓶颈。常识告诉我们,出现“集体性人格障碍”的比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都足以构成一种危机。文化人格障碍是一种高传染性病毒,如果缺乏鲁迅/柏杨式的警觉而任其滋长,就会动摇中国社会根基,甚至向外部世界蔓延,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伤害。 为了更清晰地表述这个观点,不妨援引SARS(非典型性肺炎)作为例证。当年中国的SARS患者,官方数据是4,698例,而中国人口时为13亿,这意味着病患者仅占总人口的1/270,000。但它已经引发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和民间恐慌。这种现象就是“SARS 效应”。以上述比率为基础,再放大10,000倍作为加权,就构成测试社会感应度的“SARS指标”。它的意义在于,在14亿中国人中,只要27人中出现一位人格/伦理障碍者,就足以描绘整个民族国家的不良图像,并触发关于集体人格障碍的警报。 但中国的实际情形,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所描述的范围。另一典型案例,是四年前发生于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从她身边经过,全部视若罔闻,最后,小悦悦被第19位路人--拾荒者陈贤妹所救,但已回天无力,成为道德冷漠的牺牲品。这则新闻对“SARS指标”做了根本性倒置,也即以1/19的比率,描绘出文化人格危机的严重现状。在19人中间,只有1个人是正常人,没有遭到病毒的侵蚀,这就是“小悦悦指标”。它虽然源于单一“样本”,却有广泛的警示意义。这个幼小而脆弱的生灵,对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障碍,做了严厉的控诉。任何稍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另一则经常被引用的自慰式格言是:“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它的意思是,尽管母亲又老又丑,忠孝的儿子不应嫌弃。在古老乡村社会,这种道德劝勉是有意义的,它捍卫了家庭伦理的基本结构,而一旦将其转换到国家叙事层面,就会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丑陋”一词的所指,恰恰不是“祖国”,而是每一位人格破产的个体(“子”)。正是那些作为个体的“无名氏”(路人、顾客和游客),以其出现在新闻或日常生活里的丑行,拼贴出祖国(“母”)的负面容貌。

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要来揭揭自己的伤疤了。其实中国人可以写《丑陋的中国人》,而旁边的那个邻居呢估计写了书名作家就要被暗杀了,当然啦这是题外话。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下面我们来聊聊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 1空气污染。举个例子前阵子比较火的pm2.5(其实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因为某帝国主义国家驻华使馆发布北京pm2.5数值而在国内引起热议。不管他的目的如何,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反思:如果不是空气质量让人感到不舒服,我们会去追捧paper tiger大使馆发布的数据吗?其实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经常能见到一排排的烟囱在排放未达标的废气。其中的粉尘、有毒颗粒物、重金属等都被排放到了大气当中,城市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尤为严重,在坐的各位或许都有在大街上被黑烟洗礼过的经历吧? 由此带来的酸雨及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甚至肺癌的高发我想很值得我们反思。2水污染。我生在河南郑州,居住的地方有一条金水河,10年前有人在那里钓鱼嬉戏,可是现在却因为城市污水排放变成了一条臭水沟。我的老家在河南巩义,就是农村,同样在10年前我9岁还在小河沟里摸螃蟹,可现在却因为一家印染厂河水能在一天当中变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更多颜色。我现在身在大山大水的大武汉,长江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就拿江豚、中华鲟来说,他们——还剩下多少?很痛心,我不想再说下去了,可是如果我们不去正视我们所犯的错误,儿时摸螃蟹的经历和可爱的江豚会成为我们永远的回忆 3.固体污染。通俗来讲,废弃的建筑材料、塑料等固状物都可以称作固体废物。而这些垃圾的不当处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固体废物如果露天堆放,其散发出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会直接进入大气,污染空气。经雨水冲洗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又会随着水渗透到地下,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对地表的污染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知道在做的当中有没有去过垃圾厂的。如果有去过而且你不是在那里工作的话,此类经历真的会令人终身难忘。真的是令人作呕的气味不断向你侵袭,目及所示全部都是一座座的垃圾山,我甚至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我所看到的场景。就是这样的垃圾场在每座城市的周围,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其实关于中国人破坏生态的环境的恶果还有很多,我简单列一些数据 1 .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喜马拉雅山部分冰山将在今后4 0年内消失。千湖之省———湖北省水质堪忧,一半中小河流、湖泊受污染; 2 .“沙龙”每年吞噬我国国土 2 4 6 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尤以“三北”(华北、西北、东北)沙化最为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播主1201 曹文琦未完稿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My name is Jason, from New York City, America. I have just come here for 3 years. When I was in America, I go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from TV, newspaper, the Internet, and so on. I think they were the real China. But as soon as I got off the plane, I found that China is outstanding than I have ever thought. What a beautiful country! Although the first impression was good, but it took me quite a long time to get us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Languag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As an American, Chinese is arduous for me. I had to put my soul in it to deal with it. Chinese food is really good, and it has multitudinous dissimilar kind. I love hot food, so Sichuan food was always my first choice. By the way, I love chopsticks. Festival! Yeah.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ar more than thousand years. Its festival has many engrossing points. And some of it should be learned by us, at least I think so. Chinese people loves their parents, loves their family. No matter how busy they are, they always go home and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y. These days will be fill with happiness all the time. I cherish these days, too. Especially When the Mid-autumn come, I can eat delicious moon cakes. I Like it. Lately I read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 a glorious story. My favorite role is Chang’e. And I wish one day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I love China! I love Chinese culture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怎样变化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梨学号1065014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的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的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的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的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的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横向维度。 西方看中国形象总得经历了一个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过程。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 18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正

面的,但是少数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形象却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鸠《法的精神》总体上把中国政府看成专制的;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嘲讽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贫困、奸诈、愚昧而又自以为是。再如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中国和乌托邦形象只是为了批判本国的现状,中国的乌托邦现实假的乌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后,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这是由这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决定的。处于现代性萌发阶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关心异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启蒙运动使中国形象向负面转化,中国形象中否定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现,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证西方文化的完美和优越。 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形象就全面变成了“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负面的,1966年文革时期的中国唯一一次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乌托邦,1968年西欧发生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人道,并视中国为一种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想象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国,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事实。

《圆明园的毁灭》图片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拆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 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面积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山水环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命名,直接以山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风院风荷”,都来自杭州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州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选自语文六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毁灭前的圆明园景观

万春园(绮春园) 游武夷山万春园 万春园大观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终于在我日积月累中看完了。记得这本书是我**年11月份还是12月份在上海买的,(具体时间不清楚了)。二月五日晚终于完成了看完了这本书的大业!(好像有些夸张,不过对于我看书慢的人来说确是如此,也是时间上的问题) 看完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不知道再去说些什么。柏杨先生把中国人的一些习性和生活写得很透彻。在书中身临其境,有时候想着自己,不正是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吗?书中的每一篇我都认真读过,大部分发表于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的《论谈报》上。不知在我知道这一点时是否为时过晚.也想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学者的论点都发表在外国? 中国现在是否还不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还是国家的问题? 让那些学识的人不愿回国?还是? 看到后面时,可能是因为有些感冒头痛的原故,看着看着感觉越看越头痛,不知如何是好。 当我看到后面几个学者对于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时,就觉得自己是第三者,坐山观虎斗的感觉。谁有不同观点的当然会去加以辩论和反对。有感觉气愤的地方也就会有见解性的骂言。我边看边想,这不正是前面柏杨先生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吗?对于中国人怎样做才不丑陋,我不清楚,也没有好的方法,(好像好操心了也会有人说我多管闲事的,实为不该)。应该说这几千年的酱缸文化酱成这样,已很难马上就纠正于好,

看到很多学者在辩论时,也都正在释放着中国人的丑陋的一面。其实,依愚人之见,他们在说别人的同时,却忘了自己。虽然,一直在说中国人的丑陋的一面,他们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也正是裸露的。当然,这里我并没有指柏杨先生,只是对后面对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辩论的人,在辩论时,并未注意到“丑陋的中国人”。 议论里面,刘前敏先生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文化不容抹黑”,马上就有张绍迁先生对刘前敏先生论“中国文化之‘抹黑’与‘搽粉’”。张绍迁先生说:“刘前敏先生《中国文化不容抹黑》一文除了指责柏杨先生故意丑化中国文化外,还对中国诸般缺点提供了很多解释和借口”。当我看完刘前敏先生的《中国文化不容抹黑》一文时,感觉刘前敏先生就好像妈妈一样,去尽量包容自己的孩子所在不经意间犯下的一些的不良的嗜好,为孩子找理由。张绍迁先生的《中国文化之“抹黑”与“搽粉”》一文,则更直接的指出中国人的不良和刘前敏先生对中国人民的不良习惯的包容。 张绍迁先生提到‘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文化与工艺,到了宋代便滞留不前,是由于思想受到理学的束缚”。 作为一介平民的我来说,刘先生与张先生说的都很有理,他们都有个人的独到的思想,至于怎样的独到的思想在书中有详解,我想不必我再去多写了。虽然,我的了解甚少,但也能明显的看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 说到文化,愚见以为,中国虽有几千年的文化,但真正接受教育,去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并不是很多。冰心女士说:“中国教育至今仍未

fad淡入淡出教程

淡入淡出\fad(t1,t2) 【写在前面:这个fad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耐心活!但是请为了整体的好看和效果!麻烦各位特效轴子了!虽然会有很多,但是请耐心一个个去完成!精效靠大家!】 一般淡入淡出都是指字幕渐渐出现和渐渐消失那种特效 也可以用在字幕弹出和从屏幕上下左右移动出来 例子: 这种就是淡入的第一帧效果 正下方显示的时间数值是+19ms,这是第一帧 然后鼠标点击变成,用键盘左右键移动前后【这个大家肯定都知道】 下一步就是找淡入的时间点,使用右键移动,慢慢来,否则会错过时间点 移动过程中,时间数值也在变化 刚好+152ms的时候是淡入结束后的第一帧 这一帧的前一帧是这样的

这一帧的后一帧是这样的 所以取用的这一帧是字幕不再变化的第一帧 这样\fad(t1,t2)的t1数值也出来了,就是152,也就是\fad(152,t2) 然后用直接到最后一帧,请各位一定要记住是否为最后一帧,也就是字幕消失不见前的最后一帧,哪怕看到还剩下一点点字幕的样子也不是最后一帧! 这个字幕的组后一帧是长这样的,在其余 字幕中也有比这个更透明的,这只是个例子,并不是所有字幕的淡出最后一帧都那么明显!然后正下方的时间数值显示的是-9ms,这个是最后一帧的时间数值 然后鼠标点击变成,用键盘左右键移动前后 我们找淡出的时间点,使用左键移动,依旧是慢慢来

-42ms刚好是淡出开始前的第一帧 这一帧的后一帧是 这一帧的前一帧是 所用取用的这一帧是字幕即将消失前的第一帧 这样\fad(152,t2)的t2数值也出来了,就是42,也就是\fad(152,42) 而右边的白框内显示的代码就是 请只要出现淡入淡出效果就麻烦做这个特效,所以打轴时候请注意字幕的起始帧和结束帧,

14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14 圆明园的毁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预习提纲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3)再读课文,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殿、珑”等10个会认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23个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4自然段,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的幻灯片。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观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作答。 师: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师生齐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释题:“圆”是“圆融完美”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毁”字书写时应注意“工”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几”的最后一笔变成竖弯。“毁灭”的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对比

Compared with America being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Chinese care little about time going by . So why Chinese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clock ? This is due partly to the convention that they are always late for everything including meeting . It did impress me that I made a date with my friend to the library at 12:00 on Saturday .But on the day ,I arrived there on time ,finding that she didn’t come .I made a call .She just said that she was coming soon .whereas I waited for her almost one hour ,which made my blood boil .What was worse ,with the summer holiday approaching ,everyone budgeted going home .One of my friends packed up her clothes leisurely ,which result in her being late .She came to the station only to find that the bus had gone . Should one people get used to be late for everything ,she would miss the ritual interaction that may goes with a rare chance .So we should give added weight by the passage of time.

鼠标滑过小图显示大图预览效果(html代码,css样式,javascript)

鼠标滑过小图显示大图预览效果(html代码,css样式,javascript) 一、预览效果:

二、代码部分(将以下代码复制粘贴到记事本,然后将后缀改成.htm或html即可)

很酷的鼠标滑过小图显示大图预览效果丨https://www.360docs.net/doc/9d17030272.html,

  •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真是条条见血 2014-04-05 10:06:09来源:鼎盛网浏览次数: 近日有一位名为“心路独舞”的网友发表言论说:“白岩松在他的《你想像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接下来就是她所写的对美国人的观察,见微知着,深入浅出,但不料被国内外许多中文媒体非法传载,闹出许多不愉快来。 凭心而论,小舞的摄影照片最受欢迎,她的文章别具一格,美艳之中见风骨,我几乎无法找到一个中文词描写这种精妙,大概只有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华人女子在美国生活了很久才能提炼出这种气质来。 相比之下,如今诸多常写美国题材的作者大多随波逐流,肤浅庸俗有之,粗野泼皮有之,无知更是常见,追究起来都是不肯用功或不具天赋所致。我沿着小舞所讲的美国人十个特点思考,也写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十个印象来。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呢 1、中国人个个争当劳动模范 在美国人眼中,华人是最勤奋的民族,省吃简用,吃饭打包,穿着土气,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小气。其实,这是老一代华人的特点,如今更多的新移民中不少富人官人,裸官家属,他们以权谋私,大把消费,早就脱离了老一辈华人特性。 中国各类国企财政特权造就了汹涌财源,土地财政催生了强烈货币增长,钱就如雪花飘下,这是有权人能捡到,捡不到的依然是没权的人们。 美国人不同,这没有官方给的劳动模范称号,但拥有工作依然是他们的骄傲,哪怕一个小学生能用自己替父母洗车赚的钱买套球鞋也很自豪。老人退休后不愿闲着,依然可以工作贴补家用,依然有很多企业愿意聘用他们,并不嫌弃他们年纪大。 美国的清教徒情结就是“多劳多得,上帝按劳赐福“,看看沃尔玛创始人Sam就明白了,这类人有足够的耐心从微小细节做起,最终成就伟大事业,然后把财富分给社会共享,并不图自家独霸遗产。 清教徒相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自这个社会,回归这个社会。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这仍是许多美国人的心态。 2、中国人非常喜欢住豪宅 的确华人到美国非常喜欢买卖房地产,几次转手便可以赚来一栋不错的住房,甚至更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口袋里满满的现金。 掏出来把美国人吓一跳,给国内关系领导买几套房也是有的。其实,美国人并不知道中国房子比美国的贵许多,国人把中国房子换成美国房子当然显得阔气。 美国人根本不相信一个北京人卖掉一套二手房可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买下四百平米的豪宅。 即使你只买了三百平米的也比美国人平均不足两百平的豪气多了,久而久之,美国人都以为中国人都住豪宅,不住豪宅就不是中国人。这么一来,那些说放弃美国豪宅回国贡献的人便露陷了。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的一篇通过演讲之后进行整理的文章。自从演讲之时起就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褒的是指出了中国人的毛病,贬的是丢了中国人的面子。我的第一感触是,柏杨为什么会写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看法,为什么把我们中国人写的一无是处?再看看文章,脸就火辣辣的红起来,感觉挨骂的人就是我,我就是文章中缺点众多的丑陋之人。但我不恨柏杨,我看完第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甚至想写篇文章自剖一下。更不怒,不怨,不艾。柏杨的话深深的打在我的心上,不知道是觉得可怜,可悲,还是可恨。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身上的缺点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国家应当居安思危,个人应该日三省吾身,落实到我们个人身上又该怎么做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最应该去深刻思考,总结的。我觉得柏杨并不是在诋毁或者单纯批评什么。很多人在没有反省之前,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理解为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攻击或者是无知的表现,竟忘了老祖宗的训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多数人总是不喜欢听忠言逆耳。一旦听见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就立马出来攻击。觉得别人是在对自己的挑衅! 柏杨先生不是说:中国没得救了,只剩下些劣根;而是一些问题的确与其他现状并存,柏杨先生把它指出来,讲出来,像是在治病,中国人有没有病?肯定有,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定的问题,那么,柏杨先生把病指出来,说明中国人病状明确,可以针对而医,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一个观点,只要被提出来、存在着,就有一定的可取性。可能可取性很小,谬误性很大,但是我们仍不应反对它、抛弃它,而是用我们的判断力判断出哪些是对中国人有用的成分,并把这些成分提取出来,切实的用以改造自己,优化自己,这就是我想对反对柏杨先生的人所说的话。 《丑陋的中国人》里有很多令人深思的观点。也充分暴露了当今中国的现状。“为什么一个中国人,稍微胆大心粗一点,稍微讲一点点实话,就要遭到这种命运?”这是柏老开始提出的,难道不是吗?现在我们虽然倡导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我想这不是形式上的,这只是一种表演。一旦你触痛了掌权者那根弦,他们总会想方设法让你闭嘴的。柏老提出了很多观点,中国人就是具备了狠多可怕的特征啊,脏、乱、吵是其一,嗓门大的真是天下无双,还有很重要的是窝里斗、不团结、相互践踏、拆台,可真是天下闻名。正如他所说,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像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中国人呢?中国不是有句古话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中国人,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外国人批评中国人不团结,柏老说:“你知道中国人不团结是什么意思?是上帝的意思!因为中国有十亿人口,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你受得了?是上帝可怜你们,才教中国人不团结。”这句话虽然具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却无不表现了柏老想借此来惊醒中国人。我特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中国人就像酱缸里的蛆,喜欢在浑浊恶臭的环境里相互搅来斗去”,说的实在是太深刻了。 其实书中有很多说“丑陋”的观点,像柏老对崇洋媚外的批判,认为我们其实都是崇洋的,我们哪样用的吃的穿的玩的,各种东西,不是洋人发明的,不是从洋人那里传来的,我们可以崇洋但不要媚外就可以了,中国人总是分不清崇洋、媚外,以为崇洋就是媚外,媚外也就崇洋了。还有就是中国人的心胸总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