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摘要】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一系列至今尚未解决的经济问题都有可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解决。

城市化的适度推进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集聚效应和推动创新,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现状,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试图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提出对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湖北省;相关性一、引言城市化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2010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是一个城市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市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区域的不断减少,城市区域的不断增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聚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下降及第二、第三产业份额的上升;城市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城市功能对农村的辐射影响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来表示。

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二、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的现状图1湖北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一,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趋势更为显著。

2024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2024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住房需求增加
单击添加项标题
房价上涨,购房压力增大
单击添加项标题
政府应加强住房保障政策,增加住房供应
单击添加项标题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稳定房价
单击添加项标题
土地资源有限,住房供应不足
单击添加项标题
住房质量参差不齐,居住环境不佳
单击添加项标题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规划
单击添加项标题
感谢您的观看
非洲城市化率:预计 将达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 的重要推动力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城市化进程 的重要因素,人口向城市流动,推 动城市化进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策支持: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政 策支持,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 对城市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城市化 率持续上升,预计到2050年将 达到70%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城市化进 程带来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
文化交流等机遇
2024年的城市化率
全球城市化率:预计 将达到60%
中国城市化率:预计 将达到65%
美国城市化率:预计 将达到85%
印度城市化率:预计 将达到40%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工业排放、汽 车尾气、建筑扬尘等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 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土壤污染:工业废渣、农 药化肥、生活垃圾等
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 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
光污染:夜间照明、广告 牌、显示屏等
垃圾处理问题: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
城市住房紧张问题
单击添加项标题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府和农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存在虚高成分;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城市人口集中度不够,大中小城镇规模一等级结构有待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粗放,日益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

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城镇化过程给国家带来了GDP的增长,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

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

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对于农民来说,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带动整个国民消费。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3 城市化(第2课时)

2.3 城市化(第2课时)

2.3 城市化 (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 、乡村变为 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发展不平衡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转移; 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 不断扩大。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

3.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 。

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 、 、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的发展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生物的多样性 ;、 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对城市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出现城市“ ”现象。

2.不合理的城市化(过快) 城市环境问题⑴环境污染 ( 污染、 污染、 污染、 污染 ) ⑵ 拥挤, 紧张 ⑶ 困难,社会秩序混乱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建设知识拓展:1、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气候(中低纬沿海地区)、河流(水运起点或终点、干支流交汇处、入海口、过河点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矿业城市)、交通(如徐州)、政治(如历代都城)、宗教(拉萨市、麦加、耶路撒冷)、旅游(桂林)、科技(如筑波)等。

【课堂巩固】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A .城市的用地规模 B .城市的人口数量C .城市的数量D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看,以下不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 ) A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B .就业机会多C .文化设施短缺D .交通便利3、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是 ( ) A .英国B .美国C .中国D .日本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 A .起步早,发展慢 B .出现逆城市化。

广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最新经济学类】

广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最新经济学类】

摘要城市是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也是一个区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城市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大都与城市化有关。

从国外来看,大凡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较慢。

再从我国看,经过了80年代耐用消费品拉动经济增长之后,进入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千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化不仅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新千年我国寻求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然而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全国,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首位的广东,城市化进程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差异。

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产生了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区域差异。

本文研究广东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就是要以广东省为蓝本揭示出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是怎样以及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先通过数理分析的方法把各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计算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目的就是要在调整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探索通过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来达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AbstractThe city is the distributing centre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and it is the most active area of a regional economy too.The urbanization is an inexorable tre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A lot of difficult problems that our country meets in the course of reforming mostly relate to urbanization.According to foreign countries,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higher level of the urbanization,generally th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st,area and country with low-level urbanization,whos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slow.Look from our country again,after spuring economic growth by the durable consumption goods in the1980s,entering the later stage of the1990s,especially the new millennium,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program that our country is faced with in the new century,but also is the most effective channel our country is seeking to push economy to increase in the new thousand years.However,currently,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not only shown in the whole country,but also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ose economy development resides in the first place in China.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resulted in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many fa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Dissertation has study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ting on 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its aim is to reveal how and what degree the regional discrepancy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results in 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Firstly,work ou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each region through the mathematics analysis,on this foundation, compared and analysed it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its aim is to find out a new channel of how to decrease the regional disequilibrium of economic growth,and grope for a new way thr ough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backward region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ackward region.Key words:City,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level,Regional discrepancy1绪论1.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了向东部沿海一带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带在中央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在拉大。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关系愈发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城市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区域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受到区域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推动;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区域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往往依赖于区域所提供的资源和条件。

首先,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例如,一些城市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兴起,如中国的大庆因石油资源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一些城市则因地处肥沃的平原或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

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对城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沿海城市通常具有更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开展对外贸易,从而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

例如上海,凭借其沿海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口条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完善的交通网络、通信设施等能够促进城市与外部的交流和资源的流通。

良好的区域交通可以使城市更好地与周边地区连接,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比如,高铁的开通往往能够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

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也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城市通常是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通过产业集聚和创新活动,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城市中的企业和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入,从而促进区域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也会增加,这将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城市还是区域内的文化和科技中心。

先进的教育资源、科研机构和文化设施集中在城市,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还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与创新。

这些人才和创新成果会辐射到周边地区,提升区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然而,在城市发展与区域的互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区域内的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常见问题,这可能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稳定等。

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探析发表时间:2019-11-25T14:55:55.6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张锐[导读] 摘要: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准就是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城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城区经济示范作用,以此来吸引外资的投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河套学院内蒙古自治区 015000摘要: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准就是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城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城区经济示范作用,以此来吸引外资的投放,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变会改变已有的经济结构,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保证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影响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多极统筹发展的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充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也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实现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二、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1、推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转变速度,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帮助,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刺激当地消费,改变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随着城镇化的实现,城市区域的现有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调整,由以往的重工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导,调整产业重心,城市周边农村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

———————————————————————————————— 作者: ———————————————————————————————— 日期: 浅谈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武汉为例 摘 要:从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入手,对武汉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现状进行剖析,总结了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了城市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增强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障碍因素;武汉 On the Urbaniz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AnYang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city of Anyang effect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summed up the urbanization effe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of barriers to pla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Enhanced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urban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untermeasures; Anyang 1 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支撑,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聚集与辐射双重功能,起着主导作用。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数量增多及城市规模扩大,而广义的城市化则还包括城市地域扩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城市职能结构优化、城市整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发展效应集中体现于促进区域消费总量增长、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消除人地矛盾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2]。 1.1 城市化对区域消费的拉动效应 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城市化已经成为现代区域发展重要动力源泉。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0个农村人口消费水平。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3]。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将极大地发挥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说城市化是过剩经济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化剂。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区域消费总量的提高,而且将带来区域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区域高技术含量、高价值、新兴产品的需求增长,出现抑制传统产业、拉动新兴产业、不断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导致恩格尔系数下降,非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旅游、教育、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性产业的发展。 1.2 城市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拉动效应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发展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城市化推进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化的变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外向化、整合化与生态化发展。城市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会影响到区域产业的结构与层次。 当城市处于中心城市化阶段时,随着生产要素、产业及职能向城市核心区的中心聚集,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心城市以单一的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商业、贸易、服务业、邮电、通讯、交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金融、服务等职能迅速向城市核心区聚集。 伴随着各种要素向中心城市的进一步聚集,中心城市由于经济、人口密度过大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城市新区开发、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十分迅速,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城市核心区居住、传统工业企业外迁,城市核心区成为商贸、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第三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新区开发使各类开发区不断涌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外向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外向化、知识化发展。 1.3 城市化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区域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表现形式,由要素聚集向扩散转移,主要是指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空间扩展、职能结构优化等而带来的要素、产业与职能等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从而使周边广大农村地域的土地、人口、产业处于快速城市化推进状态,非农人口与非农产业快速增长,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新区、卫星城镇、各类开发区不断出现,从而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1.4 城市整合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能力 随着城市之间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城市整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城市之间的整合发展成为各地区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其经济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城市之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整合、一体化发展,既避免了城市之间产业、职能、基础设施等趋同与盲目竞争的发展态势,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城市整体发展的能力,使城市整体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带动区域的发展。 1.5 城市化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我国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和农业服务社会化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外延扩张,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锐减,农村地域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农村地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以有效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非农产业中,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4]。 武汉作为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其城乡发展格局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从整体上 看,武汉城市化进程一直走在湖北省和全国前列,但是,中心城区与远城区的城 市化进程并不平衡,尤其是6个远城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全市总体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新 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就建立城乡规划、 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市场和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一体化体制机 制作出了具体部署,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 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和主要障碍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武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武汉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已具备有利条件和良好的现实基础,但才刚刚破题,推进武汉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过于集中,城乡分布不均衡。武汉市城市化水平从总体上看,已经很高,2006年达到75%,但六个远城区人口城市化水平仅48.6%。2007年,武汉市人口密度975人/平方公里,远低于上海(2930人/平方公里)、纽约(10457/平方公里,2006年)、新加坡(9293人/平方公里)、香港(6273人/平方公里)等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人15分布过于集中在城区,城乡人15密度差距悬殊。远城区人15密度仅435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到6305人/平方公里,江岸、江汉、桥口三个中一tl,城区人口密度更是高达14848人/平方公里。人口在城市中心区的过于集中,使城区居住压力一直无法得到根本缓解,导致城区的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目前中一tl,城区商品房平均价格达到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在沿江等核心商圈内,商品房价格更是高达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这无疑加大了武汉的商务成本,影响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城区人151过密还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使城市运行效率下降。而郊区由于人口密度低,难以形成产业的聚集,使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加大,城乡发展差异过分悬殊,从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2.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也使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速度减缓。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130万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仍有88.1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20.5%。从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元经济程度的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看,1992~2006年,武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0.54下降到0.22,年均0.21,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则比较稳定,年均1.29,二元对比系数为16%左右,不仅与发达国家(52%~86%)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下限(31%~45%)。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企改革战略的实施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对缓慢,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导致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从90年代的1:2.16扩大为2007年的1:5.5。原因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仍比较慢,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生产经营户为主体,经营规模小(全市有53.31万农业生产经营户,户均拥有耕地面积仅5.6亩,劳均3.4亩),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3.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07年,武汉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371元,比1978年增长37.3倍,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6倍。但是,在农民收入、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却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58倍,2000年为2.29倍,2007年增至2.67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收入的37.4%,仅接近城镇居民1997年的收入水平(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73元),如果考虑价格因素,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大体与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9元,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的39.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2%。4.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不充分,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数城市化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