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特点分析及儿科用药现状和研究进展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摘要】目的:对儿科用药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儿科合理用药。
方法:翻阅查看相关书籍、教材、文献,总结归纳目前儿科用药现状。
结果:儿童用药不同与成人,需要专门的用药知识。
结论:为了促进儿科合理用药,需要建立完善儿科用药的规范制度,及时监控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用药现状;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34-02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药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相较成人,儿科用药更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不少的不足和问题,下面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科用药中的问题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婴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即便按照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量换算,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
这也对儿科药品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1.1 儿科药品通常儿童专用的药品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小儿”或“儿童”,这类药品的儿科用药信息比较完整,用药安全性相对比较高。
但是在其他非专门儿科用药中,大多数都缺乏明确的儿童用药指导信息。
目前大约8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指导信息。
不仅如此,儿科专门用药的种类也极其有限,只占市场上全部药品的1.5%左右[1]。
在中国基本药品目录中,只有5种标明具体儿童用量的化学药品,只有一种儿童专用的中成药品种。
一方面这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面临着政策限制,展开困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科专门用药需求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药企研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成人药品的剂型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用药。
比如成人口服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一般儿童都需要减量使用,这样就需要切割片剂和打开胶囊。
这不仅在具体操作时不方便,而且用药剂量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往往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达不到疗效。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PPT课件

.
14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当前儿科用药物剂型的现状
---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严重,使用时常以成人量 折算,这种做法既费劲又影响疗效,有时会产 生毒副作用,违背了安全用药的原则
.
15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当前儿科用药物剂型的现状
其实剂量是决定药物毒性的重要指标 现代药理学家的论述:
.
3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当前儿科用药 物剂型的现状
仅有不到10%的药 物中, 大部分是外资 或合资企业生产的, 且多数为OTC
.
4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当前儿科用药 物剂型的现状
虽然很多医院都 开设了儿科门诊但 用于儿童的药物却 很少
.
5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 .当前儿科用药 物剂型的现状
-- 1995年FDA批准28个专利药上市,只有4个有 儿童使用说明,80%的药品没有进行儿童临床 实验,缺乏临床研究资料
.
7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当前儿科用药物剂型的现状
--- 但这28个药中可能会有20个用于儿童,儿童药 品的临床资料是指导合理用药的关键,缺乏资料就 等于儿童使用时没有一个用多用少的量度,因此使 用时非常危险,ADR的发生率也就极高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西安市儿童医院 王安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内容提要
1.当前儿科用药物剂型的现状 2.儿童用药的特点 3.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4.解决的对策 5.小结
.
2
儿科药物剂型与安全用药问题
1.当前儿科用药 物剂型的现状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探讨小儿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全。
因此,儿科用药绝不能把它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影。
但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目前依然存在。
现对小儿用药安全常见问题作一分析,以及对如何合理用药作一探讨。
一、小儿用药问题分析1、解热镇痛药的滥用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物。
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
当前适用于小儿解热镇痛药品种剂型相对较多,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
但在我国已公布的非处方药目录中,有近百种抗感冒或解热镇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除少数为单方制剂外,绝大多数是复方制剂。
在非处方消费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超过推荐剂量使用,甚至把退热药当预防性药用。
而有些临床医生,由于对复方制剂成分了解不够,易造成该药的重复使用而使药物使用过量,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更易造成肝、肾、血液系统等器官的损害。
2、抗生素的滥用目前这个问题非常普遍。
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复杂,其中家长想为孩子快速治愈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门诊治疗时家长经常点名要抗生素,且越贵越好,医生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使用抗生素。
这种滥用首先体现在病原体不明确的滥用。
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儿童,不究其因,先用抗生素,特别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但有调查结果报道表示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100%。
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

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对药物的反应和副作用常常与成人不同。
因此,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成为家长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以期提高人们对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视。
首先,报告指出了目前儿童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许多药物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评估。
此外,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和个体差异,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也需要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研究。
然而,目前很多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都是根据成人临床试验结果得出的,这给儿童的用药安全带来了一定风险。
然后,报告总结了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的原因。
首先,儿童用药研究的困难性导致了研究的不足。
由于儿童用药试验的伦理问题和预算限制,很少有药物得到专门用于儿童的研究资金和机会。
其次,儿童用药领域的专业人才短缺也限制了研究的进展。
缺乏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和药师,导致很多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此外,医务人员和家长对儿童用药的认识不足,也是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
接着,报告提出了改善儿童用药安全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研究和监管。
政府应加大对儿童用药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药企积极投入儿童用药领域的研发工作。
同时,监管部门应严格审查和监督儿童药物的上市和使用过程,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加强医务人员和家长的儿童用药培训。
医院和药店应加强对职工的儿童用药知识培训,提高其用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家长也应加强对儿童用药的了解,咨询专科医生或药师,避免给儿童不当的药物或剂量。
最后,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儿童用药安全的认识。
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等形式,宣传儿童用药安全知识,引导家长正确用药。
最后,报告给出了儿童用药安全的具体指导原则。
首先,合理用药是儿童用药安全的关键。
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生理状况和药物特性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用药特点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性医院非儿科专业的临床医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儿童患者。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方面的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药物的应用方面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熟悉儿童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合理选择药物,特别是非儿科专业的临床医生在诊治儿童患者时更应注意,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与合理。
1 儿童生理与用药特点儿科诊治的对象涉及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儿童。
1.1 胎儿期用药特点胎儿不能成为直接的用药者,但很多药物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由于大部分药物自身的性质和胎儿生理及代谢功能不健全等诸多因素,致使胎儿中毒或致畸,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反应停事件令人怵目惊心。
迄今,对妊娠期绝对安全的药物还很少,因此应尽量减少妊娠期用药,杜绝滥用,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1.2 新生儿、婴幼儿期用药特点胎儿娩出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生后1个月~1周岁为婴儿期,2~3岁为幼儿期。
此时的小儿正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其生理特点是体格生长显著加快,各器官功能渐趋完善。
由于该时期生长发育迅速,特别要密切注意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婴幼儿对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不一,可以是明显,也可以是不明显的。
因此,要警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例如氨基糖苷类对婴幼儿很难反映出药物早期中毒的指征,一旦听神经受损,多成聋哑,造成终身残疾。
这一时期主要是哺乳期,也要注意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幼儿体内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的给药途径仍以静脉滴注为优,它可直接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便于控制病情。
肌肉、皮下注射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易造成吸收不完全。
婴幼儿的另一特点是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较多,故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应以祛痰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疾病恢复。
儿科用药特点分析

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 容量 大 ,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 液
被稀释 , 血浆 中游离药物 浓度较 成人低 , 而细胞 内液浓度 较
在使 用前应 充分摇 匀 ; 服用肠溶片或控释 片时 , 不能压碎 , 否 则其疗效 降低 , 造成刺 激 , 引起恶 心 、 呕吐。 由于患儿 的体质 差异 很大 , 肥胖 型患儿越来 越多 , 此 时也要综 合考虑用 药剂 量, 联合 几种计算方法闭 。
福建省厦 门莲花 医院( 3 6 1 0 0 9 ) 潘 敏
儿童期是指 自出生后至 1 4岁的年龄阶段 , 此 阶段又分为
新生儿期 、 婴幼儿期 、 儿童期 3个不 同的生理 阶段 。儿童时期
水解 作用 、 氧化作 用和还原作用等 生化 反应均低下 。新生 儿 还原硝基 和偶 氮 的能力 以及 进行 葡萄糖醛酸 、 甘氨酸结合 反 应的能力很低 , 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 。
3 儿科用药与特 殊病理状态
儿童对药物 的吸收 、 转运和代谢与成人有较大差 异 , 若稍
有不慎 , 极 易导致儿 童用药 出现药物过 量或药 效下 降 , 带 来
3 . 1 新生儿黄疸 : 新 生儿病理性 黄疸 时 , 血 中胆 红素急剧 升 高, 此时若有足够血清 白蛋 白能与其结合 , 可 阻止胆红素进入 脑组 织。若使用大量与胆 红素竞争与 白蛋 白结合 的药物 , 如 磺胺类药物 、 水杨 酸盐 、 苯 甲酸钠、 咖啡 因、 维生素 K 、 地西泮 、
西地 兰、 红霉素 、 卡那霉素 、 氯丙 嗪和 肾上腺素等 , 会使血清未
用药隐患『 l 】 。与其代谢 密切相关 的器官是肝和肾 , 一个是药物 代谢 , 一个是 药物排出 , 在儿 童期其功能均 未成熟 , 尤 其在新 生儿和婴幼儿更为突出。因此儿科 用药 剂量不能单纯用成人 剂量折算 , 可能会 因过 量而 引起 不必要 的毒性 反应 , 或 因剂 量不足达不到疗效 。如新 生儿应用氯霉素后 , 由于缺乏葡萄 糖醛酸转移酶结合成无 活性 的衍生物 , 造成血 中游离 的氯霉 素增多 , 造成氯霉素 中毒 , 使 新生儿皮肤呈灰 色 , 引起 灰婴综 合征 。很多药物 因新生 儿的 肾小球过滤低 而影 响排泄 , 致使
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儿童用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儿童对药物的敏感度和反应性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儿童用药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剂量不准确、药物副作用等。
为了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建议。
二、问题分析1. 剂量不准确在儿童用药中,剂量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儿童体重、年龄等生理特征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剂量。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医生或家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感觉来判断剂量大小,容易出现误差。
2. 药物副作用由于儿童对药物敏感度较高,因此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孩子们可能无法表达自己的症状或反应,使得家长或医生难以判断是否出现了药物副作用。
3. 药品选择在选择药品时,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以确保药品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家长或医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听说来选择药品,容易出现选择不当的情况。
三、对策建议1. 加强剂量管理为了减少剂量不准确的问题,需要加强剂量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1)制定儿童用药剂量规范,明确不同年龄段、体重段儿童所需的药物剂量;(2)在处方和标签中注明药物的正确剂量;(3)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要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给予,并且注意测量和计算。
2. 加强监测和反馈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副作用,需要加强监测和反馈。
具体措施包括:(1)家长在孩子服用药物后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并及时向医生反映;(2)医生要询问家长有关孩子服用药物后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并根据情况调整药品或剂量;(3)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药物副作用的信息。
3. 提高家长和医生的用药意识为了提高家长和医生的用药意识,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家长和医生的用药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儿童用药的认识和理解;(2)加强儿童用药宣传,提高公众对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3)建立儿童用药信息平台,为家长和医生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儿童用药信息。
儿童常用药物及安全用药ppt课件精选全文

儿童药代学特点:药物的吸收
一. 婴幼儿胃酸低:3岁左右才稳定至成人水平。 二. 胃蠕动差,胃排空时间延长。6-8月后接近成人水平。 三. 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吸收速率快。皮肤炎症时吸收更多。 如长期
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甚至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新霉素治疗烫伤可 导致耳聋;外用含有硼酸的粉剂撒于炎症部位可发生硼酸中毒等。 有些药物也易通过小儿黏膜吸收,如阿托品滴眼如不充分冲洗,易 经鼻咽黏膜吸收而中毒。 四. 静脉给药吸收速率快,肌内注射吸收不佳。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 有限,皮下注射也不适宜。 五. 直肠给药适用于呕吐婴儿或不愿接受口服给药的幼儿,但不同药物 吸收程度不同。
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如果咳嗽时间超过8周,应考虑其他诊断
常用治疗药物:镇咳、祛痰、平喘药
三、例如:儿童支气管哮喘
哮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这与 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 肛门注射或口服地西泮是一种紧急的处理措施, 在发热开始给予0.4— 0.5 mg/kg~一次,如发热持续 8 h可重复,一般地西泮限制应用2次,
只有在特殊临床 情况下才考虑在首次应用地西泮24 h后应用第3次。
常用治疗药物:镇静、抗惊厥药物
➢ 应立即置患儿于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吸入,适当吸氧,立即静脉缓 慢注射地西泮,没有建立静脉通道则可选用咪达唑仑 0.1~0.2mg/kg(最大量为5mg/次)肌肉注射,或 0.2~0.3mg/kg(最大量为7.5mg/次)滴鼻或滴入口腔黏膜。如 果抽搐持续不止则可应用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新生儿为 15~25mg/kg)在5~10min 缓慢静脉推注,苯巴比妥是维持治疗 的首选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用药特点分析及儿科用药现状和研究进展)在线考试100
多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
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主要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
A.呆滞型B.注意力缺陷型C.多动-冲动型D.具有两者特征的混合型
2、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致病因素( )
A.生物因素B.环境因素C.营养因素D.其他
3、
小儿化食口服液已有药效研究结果存在哪些不足( )
A.设计方案不规范B.采用技术手段较落后
C.指标选择简单D.安全性研究欠缺
4、
规范儿童用药急需开展的工作有( )
A.创新药物的研发B.标准规范品种C.规范剂型D.上市后再评价
5、
我国出台( )都提及鼓励儿童药品创新研发
A.《中国儿童发展纲要》B.《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
C.《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药物创新的意见》D.《药品管理法》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