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利用价值_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探讨甘草的食品加工利用与开发前景

探讨甘草的食品加工利用与开发前景

探讨甘草的食品加工利用与开发前景甘草,又称甘草皮、甘生,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传统中药材,来源于甘草植物的根和根茎。

甘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具有消炎、止咳、润肺、抗溃疡、抗肿瘤、降血压等多种功效。

除了药用价值以外,甘草在食品加工领域同样具备广阔的利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甘草的食品加工利用与开发前景。

一、甘草的特点和营养成分甘草具有独特的甘甜口味,是常见的调味品之一。

甘草根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甘草皂苷、甘代麦芽酚、黄芩苷、黄芩苷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甘草独特的药用功效,也为其在食品加工中提供了多样化的应用可能。

二、甘草在食品加工中的利用方式1. 甘草提取物的应用甘草提取物是将甘草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浓缩液或粉末,并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比如,甘草提取物可以用于制作甜味剂,代替传统的白砂糖或其他甜味剂,给食品增加天然的甘甜味道。

此外,甘草提取物还可以用于制作口香糖、巧克力、饼干等甜食,为食品增加独特的风味。

2. 甘草颗粒的应用将甘草磨成颗粒状,可以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比如,甘草颗粒可以用于制作甘草口香糖或咀嚼片,给用户带来口腔清新的同时,也满足了一定的口味需求。

3. 甘草粉的应用将甘草制成粉末状,可以应用于多种食品加工中。

比如,甘草粉可以用于制作甘草冰淇淋、甘草奶茶等甘草风味的冷饮;甘草粉还可以用于制作甘草糕点,为传统糕点增添新的口味。

4. 甘草茶的应用将甘草切成细片或碎末,配以其他植物材料,可以制作成具有保健功效的甘草茶。

甘草茶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改善口臭,还能提高免疫力、调整肠胃功能等。

因此,甘草茶在食品加工中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甘草食品加工的开发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需求增加,甘草食品加工的开发前景广阔。

首先,甘草具有天然的甜味,可以用作替代传统甜味剂的健康选择。

其次,甘草还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清热解毒、抗炎镇痛等,可以赋予食品更多的功能性。

此外,甘草的可加工性较强,可以制作成多种形态的食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

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的研究报告甘草是中药材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研究进展,探讨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是一种庄稼植物,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非。

其主要成分是甜菜碱、黄酮类、甘草皂苷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降血压和抗溃疡等。

其中,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强烈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甘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甘草可用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甘草具有抗溃疡作用,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次,甘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缓解喉咙和气管的炎症症状,改善呼吸道状况。

此外,甘草还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近年来,甘草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甘草中的甘草皂苷具有抗癌活性。

甘草皂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改善肝损伤。

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甘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甘草中的甜菜碱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总结起来,甘草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中的甘草皂苷、黄酮类和甜菜碱等成分对抗炎、抗氧化、降压和抗癌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甘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明确、药效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等。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探明甘草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甘草片使用现状分析报告

甘草片使用现状分析报告

甘草片使用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甘草片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之一,具有降血压、解痉、镇静、抗炎、抗溃疡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报告旨在对甘草片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用药途径、剂量、剂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2. 甘草片使用途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甘草片的使用途径主要有口服和外用两种方式。

2.1 口服口服甘草片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甘草片常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2.2 外用甘草片外用主要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例如,甘草片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在加速组织修复、减轻疼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甘草片使用剂量甘草片的使用剂量既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又受到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判断的影响。

3.1 口服口服甘草片剂量一般为2-5g/次,每日3次。

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

例如,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减少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外用外用甘草片剂量一般以0.5g-1g为宜。

使用时,患者应将甘草片研碎,并添加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后涂抹于患处。

涂抹过程中要轻柔按摩,以促进药物渗透。

4. 甘草片剂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甘草片剂型有片剂、颗粒剂、糖浆剂等。

4.1 片剂片剂是最常见的剂型之一,便于患者服用,并且在保存和携带方面较为方便。

4.2 颗粒剂颗粒剂除了含有甘草片外,还可能添加其他中草药,具有调理肠胃功能、祛火解毒等功能。

4.3 糖浆剂糖浆剂适用于年幼的患者,其甜味可以增加患者的服药欲望。

5. 甘草片使用存在的问题5.1 不同品牌甘草片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不同品牌的甘草片,但其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品牌产品的甘草片含量不稳定,药效不一致,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困扰。

5.2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长期大剂量使用甘草片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水钠潴留、低钾血症等。

因此,在使用甘草片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要求,避免出现副作用。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来源于多种甘草属植物的根部和茎部,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多种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随着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甘草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等成分。

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甘草化学成分被分离鉴定。

同时,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发现为甘草的新药开发和保健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甘草的研究开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甘草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掘其药用价值。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甘草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甘草相关药品和保健品的发展。

虽然甘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甘草的种植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甘草的深加工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甘草的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未来,甘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需要加强甘草种植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产量和质量;需要加大甘草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需要完善甘草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品和保健品的安全有效性。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保健品原料,其研究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推动甘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当我们谈论美食和手工皂时,我们通常会想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

美食是指各种美味的食物,而手工皂则是一种清洁用品。

然而,随着人们对天然、环保和舒适生活的追求,美食柔肤手工皂应运而生。

甘草的利用价值_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甘草的利用价值_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3 ∀
中国草地
2002 年
第 24 卷
第 1期
物、 还原糖、 淀粉、 氨基酸、 有机酸、 生物碱和 多种金属元素等
[ 1, 3]
定的抑制作用 , 有的医学专家认为甘草是治 疗艾滋病最理想、 最有前途的药物 [ 4] 。

1
甘草的药用价值
在我国, 利用甘草的历史悠久 , 自古以来
2
甘草在食品、 饮料、 卷烟、 化妆 品等工业中的作用
黄 甘 草 (G.
korshinsky i ) 、 粗毛甘草 ( G . asp era ) 及云南 甘草 ( G . yunnanensis ) 也进入药用资源的行 列。 我 国药 用 甘草 属植 物 基本 上 为上 述 6 种[ 2] 。 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十分复杂 , 其中药 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酸( Glycyrrhizicacid) , 又 称甘草甜 素 ( Glycyrrhizin) 及 其水解 产物甘 草次酸( Gly cyrrbet inic acid) 和 2 分子的葡萄 糖醛酸, 并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水溶性浸出
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可以预料 , 随着市场经 济的建立 , 以及对甘草开发利用范围的扩大, 甘草的需求量和 出口量将 急剧增长。进入 21 世纪 , 甘草在国际市场更成为抢手的紧缺 商品 , 其身价越来越高。目前 , 世界上能出口 甘草的国家只有伊朗、 伊拉克、 前苏联、 阿富 汗、 土耳其和中国。两伊战争以来 , 我国甘草 更受国际关注 , 日本每年进口甘草的半数以 上来自我国; 在美国进口甘草中, 中国甘草曾 占到 98%
目前国际国内虽已完成了甘草由野生到 栽培的驯化工作 , 但甘草人工栽培的技术和 方法传统而粗糙 , 一些更加深入的工作尤其 是甘草育种等方面的工作还没有人去做, 致 使人工栽培的甘草根粗大、 产量高、 药效低。 此外 , 由于甘草地上部分的大量废弃, 使人工 栽培甘草经济效益较低。基于上述问题, 今 后我国甘草资源的开发可以考虑通过细胞学 和育种的深入研究及科学配套栽培利用技术 体系的研究 , 着重解决人工种植甘草药效低 的问题, 提高人工栽培甘草的经济效益 , 调动 人工栽培甘草的积极性, 使国内甘草生产在 满足甘草国内市场需求及出口创汇的同时 , 减轻对天然甘草资源的压力 , 达到对天然甘 ∀ 75 ∀

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T eUtl a in Vau .Cu r n sa c n r b e fGlc r ia.W ANG h o h i z to le i r e tReer h a d P o lmso y ̄ hz Z a

ln , U a a D J n—ci U Un—qn  ̄ G as n e ac nt ue A 1 0 0 i a ,Y i ( rs a dR s r g l e hIsi t,C AS 0 0 1 , t
( ar )7 G. ba ,0年 代 又将 西北 产 的胀 果 甘
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 十分复杂, 中药 其
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酸( ! yricc )又 Gy r z ai . c hi d 称甘草甜 素( l yrin 及其水解 产物甘 Gy r z ) e hl 草次酸( l y bt i ai) 2分子的葡萄 Gy r en d 和 e r ic c 糖醛 酸 , 有黄 酮 类化 合 物 以 及 水 溶性 漫 出 并
Ke r s y Wod :Glc r h z ;Ut i t n v le y y r ia iz i au ;Cur n ce rh ;Exsig p o lms la o re tr ac m i n rbe t
甘 草 属 于 豆 科 ( eu nse Lg mio )甘 草 属 a
甘草( y n aes ) G. u n nn s 也进入药用资源的行 i 列。 国药 用甘草 属 植物 基本 上 为 上述 6 我
种f 。
及东欧. 尤以中亚及地中海措岸为分布中心。 甘草在我国集中分布于三北地区( 东北、 华北 和西北各省区)而以新疆、 , 内蒙古 . 宁夏和甘 肃 为 中心产 区。 世界甘草属植物有 2 种 6 9 变种 , 我国有 1-1 7 8种 3变种 【_ 1。甘草 为 我国 传统 中药, 1 商品 甘 草 的 原 植 物 大 多 为 乌 拉 尔 甘 草 (1 G3 ii rgni)  ̄ hz uaes ,少 数 为 光 果 甘 草 a s

甘草调研报告

甘草调研报告

甘草调研报告甘草调研报告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报告对甘草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甘草的原产地、生物特性、医药价值、应用领域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

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甘草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为甘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一、引言甘草是中国传统草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其根、茎皮和茎叶可以入药,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皂苷,具有抗炎、抗菌、镇痛、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草药的需求增加,甘草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

二、发展概况1. 原产地:甘草的主要原产地为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其中我国是最大的甘草生产国。

2. 生物特性: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性强,根系发达。

其生长环境一般为温暖湿润的山谷、草甸和泥沼地。

3. 产量情况:我国甘草的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集中在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

三、医药价值1. 药理活性:甘草具有降低胃酸、保护胃粘膜、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2. 应用领域:甘草广泛应用于中药、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

在中药方面,其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等。

3. 安全性:甘草作为传统草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高血压、低钾血症等。

四、市场前景1. 国内市场: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产品的追求,国内对于甘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同时,国家对于中草药的政策扶持也为甘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 国际市场:甘草产品出口量大幅增长,尤其是对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出口份额增加。

国际市场对于甘草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五、结论与建议本次调研结果表明,甘草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价值。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品质不稳定、标准化生产不足和市场竞争压力等。

因此,建议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加强甘草的品种研发和生产技术研究,推广标准化生产,扶持优势企业,加强对甘草产业的政策支持,并加强相关行业的规范管理,以促进甘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

甘草的研究报告论文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效,如止咳祛痰、抗炎、促进消化等。

本篇研究报告论文将对甘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这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

研究表明,甘草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它可以抑制白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具有抗肿瘤活性。

此外,甘草酸还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具有抗氧化活性。

除了甘草酸外,甘草还含有甘草苷、异甘草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保护肝脏、促进胃肠道健康、抗过敏等作用。

甘草苷主要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发挥抗过敏作用。

异甘草苷可以增加胃黏膜的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

临床上,甘草被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甘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止嗽、抗溃疡、抗菌等作用。

它可以缓解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喘症状。

此外,甘草还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减少消化道感染的发生。

因此,在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中,甘草常常被用作辅助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甘草的使用方法有多种。

一种常见的应用方式是制成甘草煎剂或颗粒剂,然后口服。

此外,甘草还可以制成外用制剂,如甘草酸乳膏或甘草酸软膏,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烫伤等。

甘草酸口服液也是常用的甘草制剂之一,用于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尽管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但其使用仍需谨慎。

甘草的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甘草时,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剂量和疗程的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肿瘤、抗过敏、保护胃肠道健康等。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胃炎、溃疡等疾病的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甘草的使用仍需谨慎,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阎贵兴研究员的多方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收稿日期:2001-08-06作者简介:王照兰,(1964-),女,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草原科学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王照兰1,杜建材1,于林清1,巴达拉呼2,史 智3(1.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华北石油二连公司,026000;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草原站 014300)摘要: 对甘草的地理分布、主要药效成份、利用价值、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在生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甘草资源进一步研究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甘草;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S56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311(2001)0520073204The Utilization V alue ,Current R esearch and Problems of Glycyrr hiza.WAN G Zhao -lan 1,DU Jian -cai 1,YU Lin -qing 1(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 ute ,CA A S 010010,Chi na ):Grassland of Chi na ,No.1,2002,pp.73~76.Abstract :We reviewed the main medical composition ,the utilization value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ure and production of Glycy rrhiz a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suggestion were discussed.K ey w ords :Glycy rrhiz a ;Utilization value ;Current research ;Existing problems 甘草属于豆科(L egum i nosae )甘草属(Glycyrrihiz a L.)灌木状多年生草本植物。

广泛分布于北纬30°~55°之间的北半球,集中分布于北纬40°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谓之“甘草分布带”。

主要产地在中亚、北美及东欧,尤以中亚及地中海沿岸为分布中心。

甘草在我国集中分布于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而以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为中心产区。

世界甘草属植物有29种6变种,我国有17~18种3变种[1]。

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商品甘草的原植物大多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ihiz a u ralensis ),少数为光果甘草(G.glabra ),70年代又将西北产的胀果甘草(G.i nf lata )收载于中国药典,随着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黄甘草(G.korshi nskyi )、粗毛甘草(G.aspera )及云南甘草(G.yunnanensis )也进入药用资源的行列。

我国药用甘草属植物基本上为上述6种[2]。

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其中药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酸(G lycyrrhizicacid ),又称甘草甜素(G lycyrrhizin )及其水解产物甘草次酸(G lycyrrbetinic acid )和2分子的葡萄糖醛酸,并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水溶性浸出—37—第24卷 第1期 中 国 草 地 2002年1月Vol.24 No.1 Grassland of China Jan.2002物、还原糖、淀粉、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和多种金属元素等[1,3]。

1 甘草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利用甘草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大多数中药处方中都有甘草,故甘草素有“国老”、“十方九草”之誉。

根据中医理论,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等功效。

甘草甜素或它的钙盐具有解毒作用,对细菌毒素(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毒素)、药物中毒(如木鳖子、水合氯醛、巴比妥等)、蛇毒、食物中毒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自力霉素等药物引起的肝脏坏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甘草甜素制剂对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作用,大剂量甘草甜素对治疗和预防慢性肝炎及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

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故甘草制剂可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并有利尿作用;甘草次酸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对无排卵或不孕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4]。

甘草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对治疗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病有一定的疗效;甘草还具有脱氧皮质酮样作用,可抗炎症、结核菌过敏性反应等,甘草还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治疗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用甘草提取剂制成鼻喷雾剂,可治顽固性过敏性鼻炎;甘草流浸膏既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又能抑制胃酸分泌,从中提取制成的“生胃酮”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理想药物。

炙甘草汤可用于治疗各种心率不齐,尤其是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频发过早搏动疗效十分显著,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甘草中的微量元素对肾炎有治疗作用。

此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甘草提取物对艾滋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的医学专家认为甘草是治疗艾滋病最理想、最有前途的药物[4]。

2 甘草在食品、饮料、卷烟、化妆品等工业中的作用除药用价值外,甘草在人们生活中,尤其是食品、饮料、卷烟、化妆品等工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甘草甜素具有糖药一体化的特点。

单用甘草甜素的甜度是蔗糖的50倍[5],与其它甜味剂合用时可达200~250倍[6]。

因此,甘草甜素作为甜味、调味、矫味等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饮料工业。

在生产糖果(尤其是口香糖)中,可用甘草甜素代替砂糖,其甜味持久,香甜浓郁。

在巧克力糖中加入甘草甜素,可减少25%的可可粉用量并可强化可可粉的特有香味。

在饮料中,可用甘草甜素代替蔗糖作甜味剂而避免蔗糖发酸、发酵。

在啤酒中加入甘草甜素,可除去苦涩味,调节啤酒的浓度和颜色,使啤酒泡沫丰富持久而更有风味。

在咖啡中加入0.5%的甘草酸,会使咖啡味道更为纯正。

目前,在点心、大豆制品、酱油、啤酒、饮料、糖果、冰淇淋生产中,已广泛使用甘草及其提取物作添加剂[4]。

用甘草甜素或甜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可配制成具有治疗作用的护肤霜、祛斑霜和高级珍珠美容霜等化妆品,它们集化妆品与药物霜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

用甘草制作的牙膏、口腔洗漱液、口腔含片等,具有无毒、无刺激、杀菌洁齿、香甜多泡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口腔、呼吸道的天然缓和清洁剂。

在香烟中添加甘草,可降低或缓解烟毒,缓和烟草对人体的毒害,还可使香烟的口感更好,烟雾清香。

日本成功地研制出用甘草组织培养液生产烟草代用品,此种香烟不含尼古丁,烟焦油含量极微,其味芳香柔和,可与普通烟草媲美。

—47—中国草地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甘草废渣可制作绝缘人造嵌板、食用菌培养基和肥料等,还可作石油钻井的稳定剂和灭火剂、杀虫剂中的泡沫稳定剂,经过处理的废渣,可用作浸调剂、粘着剂和散开剂。

3 甘草在草地畜牧业及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甘草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甘草在营养期粗蛋白质含量为14.08%[7],与紫花苜蓿相近,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分别为6.63%、18.8%、6.67%[8],可见甘草的营养成份较高。

因此,甘草又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良的冬春牧草或辅助性草料,用甘草粉配合日粮饲喂滩羔羊的增重和屠宰效果与紫花苜蓿相近[8]甘草含有固氮的根瘤菌,对培肥土壤有良好的作用。

根据解剖学研究[9],甘草的根、茎、叶均具有旱生特征。

它具有发达的根系和根茎,其主根深可达5~8m,最深可达10m,有利于吸取地下水分,并能在地表以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侧根和地下茎,抗风固沙、防冲蚀能力极强,对干旱地区的防风固沙,绿化荒漠、维护生态平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4 甘草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前景基于甘草广泛的用途,世界各国对甘草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可以预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对甘草开发利用范围的扩大,甘草的需求量和出口量将急剧增长。

进入21世纪,甘草在国际市场更成为抢手的紧缺商品,其身价越来越高。

目前,世界上能出口甘草的国家只有伊朗、伊拉克、前苏联、阿富汗、土耳其和中国。

两伊战争以来,我国甘草更受国际关注,日本每年进口甘草的半数以上来自我国;在美国进口甘草中,中国甘草曾占到98%[10]。

然而,对甘草无计划的采挖,使甘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甘草蕴存量建国初期约为200~250万t,目前已下降到50~70万t[11]。

在这种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人工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已完成了野生甘草的人工驯化工作[12,15],并对甘草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16,20]、适宜的采收年限、采收期、不同部位含药量及甘草不同种的含药量、化学成分等做了研究[2,3,12,21~24]。

此外,蔡雪、申家恒做了甘草胚胎学研究[25],苟克俭、任茜进行了六种甘草的试管繁殖研究[26],李学禹、魏凌基做了中国甘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27],安利佳等在甘草组织培养方面也做了工作[28],朱俭等做了甘草的酶谱分析[29]。

为扩大药源,增加产量,国内外均有人曾试图通过甘草细胞培养技术大量生产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30~35],但未成功。

在目前甘草细胞培养失败的情况下,解决甘草供需矛盾的关键还在于挖掘人工种植甘草的潜力,把甘草的栽培与育种结合起来增加甘草含药量,缩短甘草栽培年限,提高人工种植甘草的经济效益。

5 甘草栽培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际国内虽已完成了甘草由野生到栽培的驯化工作,但甘草人工栽培的技术和方法传统而粗糙,一些更加深入的工作尤其是甘草育种等方面的工作还没有人去做,致使人工栽培的甘草根粗大、产量高、药效低。

此外,由于甘草地上部分的大量废弃,使人工栽培甘草经济效益较低。

基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国甘草资源的开发可以考虑通过细胞学和育种的深入研究及科学配套栽培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着重解决人工种植甘草药效低的问题,提高人工栽培甘草的经济效益,调动人工栽培甘草的积极性,使国内甘草生产在满足甘草国内市场需求及出口创汇的同时,减轻对天然甘草资源的压力,达到对天然甘—57—王照兰 杜建材 于林清 巴达拉呼 史 智 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1] 李学禹.甘草属分类系统与新分类群的研究[J ].植物研究,1993,13(1):14~43.[2] 林寿全,童玉懿.国产六种甘草资源的利用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1977,15(2):48~56.[3] 刘伯衡,李学禹,田丽萍,魏琳.新疆产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J ].干旱区研究,1992,9(1):39~45.[4] 李合敏,李香菊.甘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其保护[J ].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1989,5(4):62~63.[5]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等.河北中草药[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6] 姚雪彪.漫谈甘草[J ].课外学习,1987,10:13.[7] 张继,姚健,丁兰,郭守军,杨永利.甘草的利用研究进展[J ].草原与草坪,2000,(2):12~17.[8] 冯建忠,陆行舟,吕建民,张晓辉.利用甘草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探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9(2):84~89.[9] 王常贵.新疆甘草属植物的解剖学研究[J ].干旱区研究,1984,(2):44.[10] 王无怠,孟宪政.甘肃省甘草资源及开发研究[J ].草业科学,1989,6(1):15~16.[11] 张国荣.强度采挖甘草资源对干旱区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7(3,4):363~364.[12] 傅克沿.中国栽培甘草实生根质量研究[J ].植物学报,1974,16(4):304~310.[13] 冯毓秀,秦秀芹,陈江.甘草种子的鉴别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1991,26(6):337~343.[14] 傅密宁,傅克沿.甘草的引种栽培[J ].植物杂志,1987,(3):12.[15] 雍家先.论干旱地区甘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7(3,4):370~371.[16] 李新成,邓丘宏.甘草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研究[J ].中药材,1993,16(8):3~5.[17] 武文霖,朱国军,傅密宁,傅克沿.甘草蚜虫危害情况及防治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1990,17:93~94.[18] 李成新,邓岳宏.甘草田小绿叶蝉的危害与防治[J ].中药材,1992,15(11):9~10.[19] 李成新,邓岳宏.甘草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研究[J ].中药材,1993,16(10):5~6.[20] 罗友文,薛根生,陈昕旺.甘草单胞锈菌的孢子阶段、生活史及防治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1992,19(2):127~131.[21] 李强,任茜,王党平,李小峰.甘草属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2):66~68.[22] 杨世林,刘永隆.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J ].植物学报,1988,30(2):176~182.[23] 高东英,张如意.云南甘草化学成份的研究[J ].中草药,1984,25(10):507~508,513.[24] 柳江华,杨松松,傅玉琴,许丹,姜春霞,侯风飞.刺果甘草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1992,23(7):349~350.[25] 蔡雪,申家恒.甘草胚胎学研究[J ].植物学报,1992,34(9):676~681.[26] 苟克俭,任茜.六种甘草的试管繁殖研究[J ].中药材,1992,15(2):8~9.[27] 李学禹,魏凌基.中国甘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J ].植物研究,1991,11(3):45~52.[28] 安利佳,李风霞,张俊敏,罗希明,何孟元,郝水.豆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2,34(10):743~752.[29] 朱俭,蔡武城,俞伟,吴斌,李学禹.甘草属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和酯酶同功酶的分析[J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9(2):225~229.[30] 侯嵩生,陈士云,杨茂忠,李新明,卢大炎,张健,陈路.甘草细胞培养物中Echinatin 的分离与鉴定[J ].植物学报,1993,35(7):567~572.[31] Ayabe S ,A Udagawa ,K Iida ,T Y oshikawa ,TFueuya.Regulation of retrochalcone biosynthesis :Activity changes of Omethyltransferases in the yeast extract 2induced G lycyrrhiza echinata cells [J ].Plant Cell Rep ;1987,(6):16~19.[32] Ayabe S ,H Takano ,T Furuya ,H Hirota ,T Taka 2hashi.Triterpenoid biosynthesis in tissue cultures of G lycyrrhiza glabra var.glandulifera[J ].Plant Cell Rep ,1990,(9):181~184.[33] Ayabe S T Y okafumi ,M K obayashi ,T Furuya Biosyn 2thesis of a retrochalcone ,echinatin :Involvement of Omethyltransferases to Licodione[J ].Phytochemistry ,1980,19:2331~2336.[34] Henry M ,A M Edy ,Marty.Isolation of Licorice pro 2toplasts (G lycyrrhiza glabra Var.typica )from cell sus 2pension cultures not producing glycyrrhetinic acid[J ].C.R.Acad.Sci.Ser.Ⅲ,1984,299:899~903.[35] Misawa M.Production of useful plant metabolites[A ].A.Fiechter ed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C].Berlin :Springer 2Verlag ,1985.76.—67—中国草地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