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

神奇的微生物
神奇的微生物

神奇的微生物 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题第22章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教者:黄艳班级:二年六班 【教学目标】:1. 会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能举例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时计划】:2 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 学案 2 多媒体课件。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学生准备: 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举例说明对人类有利和不利方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一)温故见大屏幕(每小组一道选择必答题,另设八张识图抢答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彩缤粉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人们才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微生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这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要想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它们,那就先请同学们把“神奇微生物”的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一下吧!(二)新知预习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P46—48的内容,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和 2 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 3 细菌虽然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和等部分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和等结构。

4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活方式有和两种。 5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成、和三种类型。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板书: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巡回指导,解疑答惑)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播放课件,展示病毒的类型、结构,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形状。 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忆病毒的结构、生活特点,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形态分类。形象记忆细菌的结构。 教师: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清洁的口腔中,每只牙齿表面可以有一千到十万个细菌,不洁牙齿中有一亿到十亿个细菌。从而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自学,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主要精力,加强理解消化。 二合作研学: 课前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完成: 1举例说出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1)有害病毒: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2)有益病毒: (1)细菌: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2)有益细菌:;;;; 学生:课上学习组长负责,小组内分享查阅的资料,质疑、讨论交流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板书(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 教师:全班1-4组为一大组,5-7组为一大组。代表抽签,一组是有利病毒,一组是有害病毒,双方进行辩论,不用举手,自由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同学多,讲的实例多且效果好。 学生:双方进行列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究性教学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缙云县实验小学胡向荣 【教材简析】 微观世界是客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但又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一个奇妙世界。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对微观世界一无所知,直到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动物”,人类才推开微观世界的大门。 本课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第三课,在前两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识别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常见微生物。与观察生物细胞相比,运动着的、活生生的微生物会令学生倍感兴奋,同时,也会增加观察的难度。因此,教材把观察微生物放到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的最后一课,使观察基于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显微镜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观察工具的发展,认识到我们身边存在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研究兴趣。 【学生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微生物还是了解甚少,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不了解在水中还存在着这么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我们以一滴水为契机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微观世界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也慢慢地提升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图,比对,认识到水中一些常见而又神秘的微生物,同时也认识到微生物和其他生

物一样具有生命的特征: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吃食物或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呼吸;排泄;繁殖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难点:发现微生物的生命特征。 【器材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可放大不同倍数的显微镜、水中的各种微生物;滴管、载玻片、脱脂棉纤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展示前概念 上一节课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什么? 原来我们所观察到的那么大的动植物都是由小小的细胞组成的。今天我们要继续使用显微镜,观察老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祥阁学校吉维一邮编163316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第9单元第2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学情分析: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也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基本常识,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台,投影屏幕等,所以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树立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 以《超级细菌》这一个学生感性趣的话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 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如点,教师适当巧妙引 导各个环节。 3 让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本节教学结束时为下一节 课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方法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和特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是一个重点。 难点: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苏教版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 苏教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 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微小世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公开课教案_2

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导入 1、故事导入: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 “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二、认识微生物 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统称。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一些小型原生动物等。 三、采集微生物 1、你在哪里见到过微生物?鱼缸、池塘、水沟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 2、培养微生物:取鱼缸里或池塘里的水,加入干草,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几天后水面出现霉点,霉点是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集结而成的。 3、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四、制作微生物玻片 1、教师演示装片制作过程)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棉纤维的作用?避免水中的微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水面。 2、学生制作装片 四、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着名的十大人物 XX (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 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XX (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在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奇特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实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通过“科学幻想”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调查能力;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情感目标:养成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观点;明确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利、弊关系,养成优良的卫生习惯,并贯彻到学习、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形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优良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图片的观察及实验探究获得病毒、细菌、真菌主要特征的知识。 举例说出真菌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结构及主要特征。 收集、运用信息资料,阐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能使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从图书馆、报刊文摘、互联网等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病毒、细菌、真菌的影视、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准备霉变的馒头片以及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相关实验仪器:布置学生做好“角色扮演”活动的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5~7 d,把馒头、面包、猪肉、米饭等几种例外的新鲜食品,分成几组,每组的食品种类以及每种食品的重量要求都相同,然后放

置在干涸、滋润、不通风等例外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做好食品变化的记录,准备课堂实验用;准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个大组,抽签决定每个大组扮演的角色,按各自的角色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资料(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就本角色与人类的关系准备发言稿或“科学幻想”报告。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在前几节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初步浏览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动、植物,也了解了它们的一些特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奇特的微生物世界,大家肯定能得到不少的收获。 学生活动:观看“奇特的微生物”课件上有关微生物的文字、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并热闹讨论。 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看了“奇特的微生物”,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你们又对微生物有什么认识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畅谈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从中了解到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认知程度,每组由一名学生作好讨论记录。 结果展示:把每一个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比一比哪个组的想法多,对微生物的认识多。(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有涉及到微生物的危害性,有涉及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还有微生物的大小的等。) 5.2科学探究,新课导学 5.2.1学习病毒 (1)病毒的结构。 用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各种形态的病毒图片。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XX (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 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XX (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 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神奇的微生物 (同步测试题)

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随堂反馈 1.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它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和遗传物质 。 2.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和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有和 等结构。 3.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 4.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 和三种类型。 5.细菌在自然界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真菌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都由、、 和组成,细胞内没有,一般营或生活。 7.下列微生物中,对人类有害的是() A.青霉菌 B.酵母菌 C.鬼笔鹅膏 D.乳酸菌 巩固升华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 A.流行性感冒 B.肝炎 A.艾滋病 D.化脓性炎症 2.要观察病毒,必须借助的仪器是() A.手持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上述三者均可 3.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能独立生活 B.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C.病毒不属于生物 D.病毒对人类都有害 4.烧伤容易感染绿脓杆菌,人们利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来治疗,能有效地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绿脓杆菌是一种() A.细菌病毒 B.植物病毒 C.动物病毒 D.细菌 5.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A.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细菌有细胞壁 C.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D.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6.从形态上看,可以将细菌分成() A.有荚膜菌和无荚膜菌 B.杆菌和球菌 C.螺旋菌、杆菌和球菌 D.球菌和荚膜菌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A.个体是单细胞的 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 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人知的恶行,可

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人知的恶行,可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试图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习的热情。 师:细菌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有人谈“菌”色变。这些简单的微生物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它们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1: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是有害的。 生2:我们看不见它们,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生活。 师: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事物,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生3:我们周围都有细菌对我们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不能说它们是有害的。 生4:我们喝的酸酸乳,酸酸甜甜很好喝。它们有的是有益的,但是有的会让我们生病比如肺结核、肺炎分别是有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细菌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既有害又有利的。但是作为大地的“清洁工”,细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把动植物 的尸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归还给大自然。 生5:原来它们作用这么重要,否则地球上都是尸体太恐怖的。 师:板书—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班班通和多媒体资料学生掌握起来还算可以,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敢于去想,去做,别害怕胆怯,勇敢面对一切, 相信自己什么知识都能驾驭。学有所获,大胆设想——未来是掌握在自己 手里。 〔二〕真菌 师:电视广告—猴头菇饼干养胃的,里面有猴头菇以及我们吃的香菇、木耳、银耳、金针菇等等,它们不是植物而是真菌。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真菌,真菌 种类繁多,适应性强。几乎所有的有机物上都能发现真菌的存在,但它们在潮湿 营养丰富的环境里生长得很好。发现生活中的真菌,找一找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 的关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真菌) 生1:观察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指出真菌的结构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生2:真菌和细菌不同,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生3:人、动植物、真菌都属于真核生物 生4:真菌有的可以食用,药用,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师:真菌也像细菌一样能够使人、动物、植物生病,人的脚癣由真菌引起的;还有误食有毒真菌鬼笔鹅膏,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夏天很多东西都容易生霉,不同颜 色不同种类的霉菌也属于真菌。所以同学们我们看待微生物不能存在偏见,在生 活中,它们不停的变化,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们。 师:板书—1真菌的结构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見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並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正因为细菌有这种抗药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策略。例如,使抗药性的细菌产生带有影响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难忍受温度和酸度,使有抗药性的细菌在与同类细菌的竞争中,总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药性细菌的蔓延。即使这样,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并不能说完全领先,因为到目前为止,有些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如艾滋病,还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成千上万的美圆,但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还在每年呈指数增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 在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以异样型微生物为主的分解者,在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于生产者一起共同推动着生物内的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例如,在碳素循环中,地球上 90% 的 co 2 是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在氮素循环中,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都有微生物的活动;在磷和硫的循环中同样也需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 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众多的污水、废水处理方法中,生物学的处理方法因具有经济方便、效果好的突出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污水的生物学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将水体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成 CO 2 、 H 2 s 、CH 4 等气体;将含氮有机物分解成氨、硝酸、亚硝酸和氮;能使汞、砷等对人类有毒的重金属盐在水体中进行转化,以便于回收或除去,使许多病原性寄生生物常因与环境不适而死去。 人体肠道中含有很多种微生物,其中主要有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菌、粪产碱菌、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和螺旋体等。人体为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而这些细菌生活在肠道中能合成核黄素、维生素 B12 维生素 K 等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体吸收利用。 各种工业器材,如金属、仪表、电讯器材、绝缘材料和纺织品等,它们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种种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机物质,因此,都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使之老化变质。 铝及其合金制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例如,曾发生过飞机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蚀而漏油。飞机机翼的内铝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蚀。钢铁及其制品因长期与水或土壤接触,受到铁细菌、硫细菌、硫酸还原细菌等的作用而腐蚀。电子设备、

美丽的微生物世界01

微生物的家族 最早将生物界分为两界系统,包括动物界和植物界。以后相继分为三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四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植物与其它生物的区别主要是:植物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营固着生活。植物界通常划分为七个大类群,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体形大小、形态结构、寿命长短、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所各不相同,共同组成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它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 微生物是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谢类群,没有微生物的活动地球上的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它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其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广泛的、大量的未开发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种类有非细胞型的病毒,原核细胞型的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的真菌等。 通常,微生物种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非细胞型:病毒 原核细胞型: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真菌 微生物与人类 人类对微生物的具体而直接的认识,是在发明了显微镜以后才真正开始的。显微镜使人们清楚地看见了这些微小的生命。法国医生巴斯德发现病原菌后,人们把细菌和传染病联系起来,以至于有些人说起细菌就认为是致病而有害的。实际上,病菌只占全部细菌的一小部分。在人类已知的1400种细菌中,只有150种危害人类或植物、饲养动物的病菌。 微生物--细菌是大地的清洁工,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数不尽的有机体死亡,其中只有不到10%的落叶及1%以下的死树被动物吃掉,剩余部分就成为真菌或细菌的食物。如果没有这些真菌和细菌,特别是人们常说的腐生细菌,那么动物不能消化的物质会不断堆积,长此以往,地球就可以被死去的动植物的尸体垃圾所堆满,人和其他生物体就没有存身之地。 以食草为主的多细胞动物不易消化纤维素,即使像牛和白蚁这些专门以富含纤维素的草木为食物的动物,也只能靠生物生活在消化道内的无数细菌才能将纤维素分解。 发酵工业的产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酒、酸奶、酱油、醋、味精等食品,以及抗生素药、激素、疫苗等药品,都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 人类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发现并能够利用微生物为自己制造一些食品了。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人已酿造出了葡萄酒。中国用谷物酿酒大概开始于新石器时代。山东文化晚期已有陶尊等饮酒器具。古书记载:“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春秋旧中国已开始酿醋,周朝时酱油业就已很发达。 中国的白酒中有一种曲酒,是用酒曲造的酒,曲是培养酵母和霉菌等微生物的谷物。曲的发明和制曲技术的不断改进,是中国制酒工业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曲在医学和发酵食品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书于公元前500多年间的《左传》已有用麦曲治病的记载。到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制曲和酿酒的技术。虽然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酒是经过酵母发酵而成的,也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但却能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制成酒、酱、醋和豆豉等发酵食品。 目前使用微生物生产柠檬酸生物的发酵工程在食品和饮料工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欧洲与美洲,乳制品及谷物的发酵是食品发酵过程,仅在牛乳中就会发生6种主要的发酵反应。 现代牛乳发酵需要接种专用的微生物。谷物制品的发酵中最重要的是面包和焙烤食品的生产。用于面包制作的酵母,通常采用菌种在糖蜜中发酵而获得。 欧美各国的酿造工业主要生产啤酒与葡萄酒、苹果酒等,在中国主要生产白酒、酱制品、醋等。近些年来,中国在蔬菜腌制中也开始广泛采用了发酵方法。 微生物的工业应用 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几乎都能和金属发生一定的作用,恰当地利用这种作用,就可以取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逐渐受到企业界的重视。目前微生物在矿业上的主要应用是从矿石中浸滤金属。现在,美国已大规模地利用细菌浸滤法从废弃的原料中回收铜,美国利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铜约占总生产量的11.5%-15%。 浸滤是用大量的水在矿石间循环,使生息在岩石间的细菌浸提出金属。机理有两种,一是细菌直接与矿石作用,提取金属;二是细菌产生亚铁及硫酸之类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提取金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