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家专练:辛弃疾(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名家专练:辛弃疾(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偃蹇谁怜汝”表达了“我”对“青山”的无动于衷的埋怨,“劝我溪边住”则转换成“青山”对“我”的规劝。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片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在词人笔下,“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表明词人希望和明月一样具有高洁情操。
2.结合最后一句“听读《离骚》去”,分析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杯送、绣衣行客”,“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之意。
B.“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直抒胸臆,点出诗人叹息、痛楚的根源是中年疾病缠身以及和挚友的离别。
C.“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
“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1.(2024年2月湘豫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园中归戏作①陆游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
②曲生;酒的别称。
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
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
【答案】C【解析】C项“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
(2)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
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自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三首(其一)陆游济剧人才易,扶颠力量难。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
气与秋天杳,胸吞梦泽宽。
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已七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济剧:治理繁杂的事务。
剧,纷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诗人虽年迈仍不忘国事,希望有人扶持艰危。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担负繁重事务相对较易,国救颠危国运最是艰难。
C.颔联中,诗人分别从才、德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对心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202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虚实手法详解(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虚实手法详解(巩固训练+参考答案)对虚实手法的鉴赏,是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难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一考点没有系统的认识。
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如何辨认呢?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下面就来说说古诗词常见的虚实手法。
一、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
【例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春日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春日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①(节选)欧阳修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注】①谢法曹:欧阳修的朋友,当时在许州(今河南许昌)任司法参军,此地有一个西湖。
欧阳修被贬谪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谢法曹从许州寄诗安慰他,他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谢法曹白发苍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
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
B.“雪消”两句写冬雪消融,鲜花盛开的情景。
“绿”字突出春至时千山变绿的动态之美。
C.诗的最后四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春天里的不同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D.全诗以春为线索,将想象之景与眼前之景交织在一起,一同衬托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2.本首诗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①杜甫扶病垂朱绂②,归休步紫苔。
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注】①广德二年(764),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在任职期间,杜甫与同僚多有不合。
次年春,杜甫辞官回归成都浣花草堂。
《春日江村五首》作于杜甫回归浣花草堂后。
②朱绂(f 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写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的状况,对句写杜甫在浣花草堂的状况,这两种状况对比鲜明。
B.颔联出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都表达了诗人对踏入官场的悔恨之情。
C.颈联与《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应的季节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
D.这首诗的诗眼是“归休”,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杜甫回归江村后的生活,也言及“归休”之因和“晚计”。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1:古诗鉴赏原文:春江晚景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古诗鉴赏题目: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寓情于景,颔联直抒胸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2:古诗鉴赏原文:琅琊溪①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古诗鉴赏题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
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
[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题 答题技巧总结(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题答题技巧总结一、要点梳理(一)什么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诗歌总体语言的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
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针对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乃至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诗歌,往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风格而言。
1.从诗风渊源角度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诗歌流派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等。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抱负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
它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等。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对于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从诗人个性角度看不同诗人语言风格不同,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并不等于说一成不变,有进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诗风会陡然一转。
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
前期清新温婉秀丽、后期寂寞悲凉。
3.从体裁看诗词有所区别,即诗庄词媚曲谐。
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奉皇帝命写作),则非庄不可;词多与男女情感,适于媚。
4.从题材内容上看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5.语言风格常用术语界定词语:二字:清新、明快、冲淡、自然、含蓄、绚丽、豪放、悲慨、沉郁、缠绵……四字: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二)语言风格分类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案与解析(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答案与解析(六)【题一】江梅引【宋】姜夔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满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花引”是词牌名。
小序交待了作词的时间、缘由,表明此词是藉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B.“俊游巷陌”三句写尽人事已非之痛,与《扬州慢》“杜郎俊赏”句的艺术技巧一样高妙。
C.“宝筝空”两句,写词人无法再听到恋人奏筝,也没有鸿雁为他传递和泪写成的相思。
D.“漂零”两句,既呼应小序,又总收全词,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泊异乡,孤苦无依的情景。
2.结合词的上片内容,从虚实角度简析词人是如何“述志”的。
【题二】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黄庭坚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4.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题三】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宋]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歌,题目相同,体例相近。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②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③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为个人的小境界。最后两句,“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意思是“不如将琴留给你自己,好与《南风》诗唱和”,还琴友人,表达自己虽不为朝廷所用,但依然心牵百姓。此为大境界。这样作者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 故答案为:⑴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⑵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诗歌内容,要结合诗文理解诗意,梳理情感。解答本题,注意把握琴的奇特之处,抓住材质、音色、纹理,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孤标高卓。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018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 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 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 不 见 李 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 --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解析:选CD C项,“忆与君别年”两句表达了闺中人年复一年对戍边之人的思念之情;D项,“终然”的解释夸大其辞,“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说法太绝对。 (2)赏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解析:选CE 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 (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石灰吟》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
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 --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 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解析:选BD B项,“细致描绘”说法错误;D项,“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答:
答案: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D.词人即景抒怀,感慨多端,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解析:选CD C项,“全部实写”有误。前两句议论不是写实,最后一句是虚写,不是实写。D项,“愤世嫉俗”于文无据,词中词人只是就眼前之景感慨世事之变,谈不上“愤世嫉俗”。 (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因为云树半阴半晴,船来船往,潮涨潮落,太阳西沉,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人世变迁,心生聚散离合之感。而远眺山下,见烟雾细雨中渔市、酒家渺茫遥远,又徒添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故言“行客莫登临”。 --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ﻩ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 峰 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苏轼① 其 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