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通过
宪法第1次作业 答案

《宪法》作业一、辨析题(辨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1、立宪主义意义宪法的基本特征是制定统一的成文法典。
(错)答:立宪主义意义宪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国家权力而保障人权2、凡成文宪法也必然属于刚性宪法。
(错)答:凡成文宪法不必然属于刚性宪法。
3、宪政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
(对)4、宪法渊源指的是近代宪法的起源、来源。
(错)答:宪法渊源就是宪法的表现形式5、宪法惯例也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宪法规范。
(错)答:宪法惯例不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宪法规范。
6、宪法性法律的效力与普通法律相同。
(错)答:宪法性法律的效力比普通法律的效力强。
7、宪法关系的主体中,通常有一方为国家或国家机关。
(对)8、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与宪法本文相同,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
(错)答:我国的宪法修正案是宪法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具有独立的宪法规范价值。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到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宪法的分类中,属于本质分类的有(B)。
A、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B、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C、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D、原始宪法与派生宪法2、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有(AC)。
A、宪法典B、宪法性法律C、宪法解释D、宪法判例3、宪法在结构上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ACD )。
A、序言B、修正案C、正文D、附则4、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共同性有(ACD)。
A、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B、国家最高的行为准则C、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D、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则5、以宪法关系的主体为标准,可以把宪法关系分为(ABD )。
A、国家与公民的关系B、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的关系C、国家与政党的关系D、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6、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惯例的有(AB)。
A、全国人大会议每年第一季度召开B、政协委员可以列席人大会议C、国家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D、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公布宪法7、宪法规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它的(ACD)。
第一部宪法的作用

第一部宪法的作用这部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继续和发展。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一部宪法的作用,希望大家喜欢!第一部宪法的作用这部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继续和发展。
《共同纲领》中有关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教育之策,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已被世纪生活证明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宪法中被肯定下来;同时根据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规定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现实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
1954年宪法是一部很好的宪法,它总结了我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成果和经验,他的颁布实行,对于巩固胜利成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1953年底,毛泽东率领陈伯达、田家英、胡乔木等人到达杭州,开始了正式起草宪法的工作。
从1954年1月9日到3月9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100条条文的草稿。
对此草稿,经过中央、宪法起草委员会等多次上上下下的讨论,于1954年9月20日,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致通过,予以颁布实施,这就是1954年宪法。
第一部宪法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1949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一章 宪法学基本原理

1. “以法律的形式”、“法律效力” (in Legal Form, Legal Authority) 宪法《序言》第13段:“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 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这里的“法律”实际上是从法的一般特征的角度来使用 的。实际上就是确认了宪法是一种法律,具有法律的一 般特征。
(律令格式,与一般法律概念无异)
由日本传入的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概念
(根本律例、朝纲、国家法、宪章、国宪等)
宪法
宪法性法律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
(二)宪法的内涵
• 宪法是确认一国民主制度,通过规范控制国家 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 本法。 • 四要素:民主 控制 保障 根本法
• 宪法的存在形式:
什么是根本性内容?
• 不同宪政理念、历史传统和时代背景 下对根本性内容的理解很不相同。 • 我国宪法有对国家阶级性质的规定, 还有大量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
宪法修改程序的特殊性
• 宪法第六十四条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 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 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 本章主要内容: 宪法的基本概念与范畴,要了解法、法律与宪法 的联系与区别,宪法学的基础概念。
• 一、基本概念
1.宪法 2.国家 3.社会 4.法律 5.宪政
本节关键概念、问题和学习方法
• 二、重要问题
• 1.宪法的特性:宪法与国家,宪法与社会,宪法 与法律 • 2.宪法的性质
本节关键概念、问题和学习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课件3

看图回答问题。
开展小学生 宪法教育的意义 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小学的宪法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2)对小学生人格的成长和行为的选择具有重 要作用。
(3)提升小学生对国家的基本认同感。 (4)增强小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县政府投入资金植树造林。
王某某破坏路灯被公安机关拘留。
三、树立宪法权威
一所学校有学校的章程,一个班级有班 级的班规。同样道理,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 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 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权威就是宪法。
红领巾小学六年级(2)班召开了“宪法权威之我见” 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
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基本 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 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根 据宪法,制定本法。
以上三部法律的第
一条规定的共同点是什 么?这一规定反映了宪 法与其他法律是什么关 系?
在我国,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 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享有的基本权
利,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任何公 民在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 也必须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下面列出了宪法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 活中的场景, 请你用
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生活中的场景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张天天的父亲向税务部门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观察这张图片,
从中你有什么样的发 现?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 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 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 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 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 况,制定本法。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第1课时ppt课件

小
镜
晚上,爸爸告诉我,他 们单位举行了庄严的宪法宣
头
誓仪式。
镜头四
小小分享会
你和陈飞平有一样的发现吗?你所在的 学校、小区等会在宪法日当天开展哪些宪 法宣传活动呢?
感受宪法日:宪法日宣传活动
VS
有人认为,设立国家宪法日完全没有必 要,大多数的宪法日活动都是没有实际作用 的。通过对宪法日的感受,你觉得设立宪法 日有必要吗?请你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 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 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 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课后作业
制作《国家宪法日》 小报,与你的家人伙伴们分 享并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宪
法
第 一
是
课Hale Waihona Puke 时根本法感受宪法日 感受宪法日
宪法日的重要性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复习导入
宪法(constitution,又称宪章、根本法)是主权
国家或地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 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和公民 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或地区的其他的法律、法令 等都不得跟宪法相抵触,它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二课
小镜头:走近国家宪法日
国家宪法日到来时,红领巾小学六 (2)班的陈飞平同学分享了他在这一 天的发现。
镜头一
一大早,天气挺冷 的。在去学校的路上, 我发现路边摆放了很多 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栏。
小
镜
下午,学校请来了区人 民法院的法官,给我们上了
头
一堂生动有趣的宪法知识课。
2017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本科《宪法学》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的特征和本质一、宪法的概念(一)原始意义上的宪法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是指国家组织法。
(二)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立宪主义的实质是要通过制定法律以限制国家权力而保障人权。
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又可以称为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它是指一个国家存在通过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的法。
(三)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就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而言,它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既包括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性法律。
(四)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所谓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指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又被称为“高级法”、“最高法”。
二、宪法的特征(一)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
普通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
(二)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1.宪法的制定与普通法律相比有两点区别:(1)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起草或者制定宪法。
普通法律的起草和制定通常由常设的立法机关进行,无须成立专门的机构。
(2)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宪法草案要求最高立法机关的议员或者代表的特定多数通过。
普通法律的通过只要求立法机关的议员或者代表过半数同意即可。
2.宪法修改与普通法律相比有四点区别:(1)宪法修改权的主体由宪法设定,通常由最高立法机关或者全民公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在联邦制国家,则需要由组成联邦的各部分通过。
(2)只有宪法规定的有限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而有权提议修改普通法律的主体更为广泛。
(3)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
(4)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的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者在宪法通过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宪法。
第9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第9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学习目标】1.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2.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材导学】一、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有哪些因素促使当时的美国要制定一部新宪法?1.独立战争结束后,面临新问题,美国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经济上:邦联政府没有权,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权,既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给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又互设,阻碍州际贸易。
外交上:因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
2.美国政治领袖们意识到要变革政治体制,形成强有力的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3.美国具有民主传统。
4.制宪会议召开,高素质的代表们反复讨论。
参加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熟悉的分权理论,普遍具有启蒙思想。
二、在制定宪法时,美国的政治领袖们面临的新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1787年宪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制定一部宪法,创立一种新体制:既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又要在美国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制。
三、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的主要原则。
(一)主要内容1.规定了联邦制政体。
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权力,如、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
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2.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分割。
国家权力分为权、权、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政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也可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不合宪法。
3.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的产生办法。
宪法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由各州议会选出。
总统由各州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具体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
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
其所以待到建国5年后方才有宪法,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军事行动尚未结束,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当时不具备实行普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
所以采取过渡措施,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政治基础。
事实上,共同纲领曾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建国后3年,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制宪的时机巳经成熟。
1952年12月2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协常委会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建议制宪。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经过讨论,接受了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组成了以毛泽东任主席、由33人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1954年1月至3月,毛泽东率领一个由中共中央指定成立的小组,在杭州西湖起草宪法。
边起草边组织在京的中央委员讨论。
为了搞好讨论,毛泽东还曾亲自开列参考书目。
经过一段紧张工作,终于搞出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月23日向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础。
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到9月12日一共举行了9次全体会议,会议都由毛泽东或者刘少奇主持(其中第8次会议由邓小平主持)。
历次会议的气氛非常民主,讨论极为深入。
宪法的制定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又特别注重群众智慧的发挥。
除宪法起草委员会内部多次认真讨论外,还曾在1954年3月至6月的81天时间内,组织了北京500多位高级干部讨论宪法草案初稿,接着有全国8000多人讨论,提出了5,900多条意见。
自6月14日到9月10日,还经历了为时3个月的全民讨论,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提出修改或
补充的意见,经整理归并后共达180,420条。
宪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在9月15日提交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后,100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我国的宪法是人民的宪法,人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工作,保证了1954年宪法的民主性和完善性。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毛泽东说过,这个宪法“使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
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翁的事实。
1954年宪法规定了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后来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都是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几十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十分巨大,但后来的宪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并不同第一部宪法离得太远。
以目前的现行宪法来说,他所规定的一系列最根本的制度,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等,都是从1954年宪法那里延续下来的。
即使是宪法典的体系结构,也同1954年宪法非常近似。
至于凝聚在1954年宪法中的理论思想,当然更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宝库中的组成部分。
由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在新条件下产生的现行宪法无疑地更臻完善。
现行宪法反映了更为丰富和新型的客观现实,从而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
但是尽管如此,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崇高历史地位,是应予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