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_曹佳
镉对鲫鱼和泥鳅外周红细胞微核的诱导效应

试验初期 , 鲫鱼和泥鳅都 明显不适 , 惊恐不安 , 四处逃窜。 随着 c 2 d 浓度 增加 , 现象更 加明显 。随着 暴露时 间延 长 , 此
鲫鱼 和泥鳅 行动迟缓无力 , 反应 迟钝 , 游动减少 , 水族箱底沉
积 的排 泄 物 明 显 增 多 。
后, 挑选体格健壮 、 体表无损伤 、 个体差异较小的鱼进行染毒 。
件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微 核 的判 断 标 准 :1 位 于 细 胞 质 中 , 主 () 与
生食 物链 中具有重要地位 , 在生态毒理学 、 食品卫生学研究以 及生态风 险评价 中具有重要 的应用价值。有关镉诱发鱼类红
细胞微核 的研究报道较少 。为了解 不同浓度镉 和染毒时 间对鱼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 本研究 以鲫 鱼 ( aas sa rts C rs u uau) i 和泥鳅 ( lou aau) Po ssl ets 为对象 , t i 用不 同剂量 C 进行 红细 d 胞微 核诱变效应研究 , 旨在为深入研 究 c 。 对脊椎 动物的致 d 突变性及致癌性机制奠定基础 , 并为控制废 水 中镉 的排 放量 提供遗传毒理学依据。
3 结 论 与 讨 论
3 1 C 对 鲫 鱼 和 泥 鳅 红 细胞 微 核 的诱 导 . d
泥鳅 对 c 2 d 有较 高 的敏 感性 , 以泥鳅红 细胞微 核率 作为 指
标, 检测水体环 境 c “ , d 灵敏 度 高、 取材 容易 , 作 简便 、 操 快 速 , 以作为一种快速检测水质 c 污染 的方法 。 可 d
染毒剂量 (r ) r
图2 C 2浓度与泥鳅微核率 的关 系 d+
验 中, 从底泥释放 到水体 的 c 最高浓度为 0 0 6m / , d . g L 低 4 于本试验所用 c 2 , 以与本试验的结果并不矛盾 。 d 量 所
牛心朴子生物碱原药毒理检验

牛心朴子生物碱原药毒理检验李越鲲;米海莉;张曦燕;曹有龙;王华毅【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08(017)002【摘要】按照<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对牛心朴子生物碱原药进行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眼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该受试物对大鼠经口LD50雄性为>5 000 mg/kg,雌性为>5 000 mg/kg;对大鼠经皮LD50雄性为>2 000 mg/kg,雌性为>2 000 mg/kg;对试验兔急性皮肤刺激、眼刺激平均刺激指数均为0;对豚鼠致敏试验致敏率为33.33%.因此,该受试物急性经口、经皮均属低毒性,皮肤刺激、眼睛刺激试验为无刺激性,致敏试验属中度弱致敏物.【总页数】3页(P301-303)【作者】李越鲲;米海莉;张曦燕;曹有龙;王华毅【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银川,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银川,750002;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银川,7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1+.1【相关文献】1.牛心朴子生物碱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张珠明;汪仁莉;何生虎2.牛心朴子总生物碱对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J], 汪仁莉;何生虎;张珠明3.牛心朴子与苦豆子生物碱复配物微乳剂的制备 [J], 剡根姣;鲁静;贺晓莹;杨敏丽4.1.65%氧苦·牛心朴子生物碱水剂毒理检验 [J], 李越鲲;张曦燕;米海莉;曹有龙;王华毅5.牛心朴子草总生物碱超声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研究 [J], 景炳年;王伟;刘雨晴;谢晓阳;周雍;宁二娟;张华南;陈飞;魏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钩吻毒理学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Ab s t r a c t :Ge l s e mi u m e l e g a n s i s a h e r b a c e o u s p l a n t i n t h e l o g a n i a c e a e f a mi l y a n d i s e x t r e me l y t o x i c .I t c o n t a i n s c o mp l e x
姬 圣 洁 , 一 . 刘 伟
( 1 . 司 法部 司法 鉴 定 科 学 技 术研 究 所 上 海 市 法 医 学重 点 实验 室 上 海 市 司法 鉴 定 专 业技 术服 务 平 台 . 上海 2 1 3 1 3 0 6 3 ; 2 . 复 旦 大学 基 础 医 学 院 法 医 系 , 上海 2 0 0 0 3 2 )
h u ma n d i g e s t i v e s y s t e m,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c i r c u l a t o r y s y s t e m a n d r e s p i r a t o y r s y s t e m. T h e p e r s o n w h o i s s e v e r e l y p o i s o n e d wi l l
M i n i s t r y fJ o u s t i c e , S h ng a h i a 2 0 0 0 6 3 , C h i n a ,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fF o o r e si n c M e d i c i n e , S c h o o l fB o a s i c M e d i c a l S c i e ce n s , F u d n a
中草药保健香烟的减毒及抗突变作用初步研究

中草药保健香烟的减毒及抗突变作用初步研究韦献飞;唐荣兰;甘运生;罗凤姣【摘要】背景与目的:探讨中草药保健香烟的降毒作用和抗突变作用.材料与方法:在香烟中加入中草药假(蒟)等制成中草药保健香烟,用该香烟制得生理盐水烟雾液为实验材料,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和Ames 试验.结果: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保健香烟组比原香烟对照组增加了4~5倍;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为6‰~10‰,明显低于原香烟对照组(16‰~28‰),并有剂量-效应关系(r=0.9554);Ames试验细菌回变数量比原香烟对照组可减少69%~83%,并同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r=0.9843).结论:中草药保健香烟能大幅度降低香烟的毒性和致突变作用.【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07(019)001【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中草药;假(蒟);保健香烟;抗突变【作者】韦献飞;唐荣兰;甘运生;罗凤姣【作者单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香烟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一些有害物可直接损伤遗传物质,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1-6]。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7-10],吸烟与人类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有关,吸烟对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
如何减少香烟对健康的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产减毒香烟以减少香烟对人类的危害是烟草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假、透骨消、丁香等多种中草药提取的有效成份制成的中草药保健香烟能降低香烟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对香烟的致突变性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我们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Ames试验,研究中草药保健香烟的降毒性作用和抗突变作用,为开发利用我国中草药资源制作保健香烟提供科学依据。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其发展趋势和有关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国际化:毒理学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促进了学科的快速发展。
- 网络化:提高了毒理学研究的效率,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毒理学相关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
- 大数据分析:为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毒理学面临着既有的挑战,也拥有丰富的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毒理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毒理学研究的进展和创新

毒理学研究的进展和创新前言几十年来,临床前毒理学基本上是一门描述性学科,在该学科中,会详细分析与治疗相关的影响因素,并用作计算候选药物临床安全剂量范围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地使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毒性机制,不断改善毒理学研究中的新工具和策略,以减少药物开发中与安全相关的损耗。
至关重要的是,毒理学在发现阶段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前负荷”消耗,而是通过优化药物设计和选择的安全性维度来增加药物临床成功的可能性。
药物毒理学研究成功的关键是将安全性数据与其他特定分子特征有效结合,例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以及理化特性,从而解决潜在靶点和潜在先导药物的固有风险。
这涉及到一种模式的转变,即从使用经典的体内毒理学方法转向可转化的机制性体外试验,该试验可作为体内研究的可靠预测替代物。
近年来,人们在诸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3D组织模型、微物理系统(MPS)和成像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性进展,这些领域有可能大大提高毒理学研究分析的预测价值。
毒理学研究的目标和方法毒理学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种方法:在化合物进行非临床体内或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潜在毒性(前瞻性方法),或提供对非临床体内和临床毒性结果的机制理解(回顾性方法)。
些方法有两个主要目标:在药物发现阶段,目的是指导确定最有前途的候选药物(即提供最佳治疗指标的安全候选药物),并尽早排除选择毒性最强的候选药物。
在临床前和临床开发阶段,目的是提供机制安全性数据,从而能够做出良好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支持临床试验设计。
对靶标的评估在传统的毒理学评估方法中,一些毒理学发现可能归因于药物的主要靶点介导的效应。
在过去的十年中,传统的毒理学分析已经扩展到考量靶标在健康和疾病中更广泛的生理作用。
例如,靶标的主要功能以及上游和下游信号通路、相关靶标(直系同源和旁系同源)、跨物种靶标同源性分析、跨物种的功能和组织表达,以及动物对靶标基因修饰的表型后果。
彻底的靶标安全性评估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物种。
2012创新药物的供试品分析与毒代动力学研究高级培训班会议纪要

使 听课者 能够 更加 具体 地理 解 国 内外创 新 药物 毒代动 力学 和供试 品分 析 的具体 要求 和 实施方 案 。
4 .会议 学术 气氛 热烈 、畅所 欲言 ,达 到了互相 交 流 、共 同提 高 的 目的 ; 5 .参会 代表 来 自全 国各地 ,遍 布 2 5个省 市 自治 区 ,涉 及 7 0多家 相关 研究 单 位 ,还 有罗 氏 , 科 文斯 等外企 ,在 本 领域具 有广 泛代 表性 ;
参 加培 训班 代表认 真 听取 了培训 班精 彩 的报告 ,普遍 认 为本次 培训 班具有 以下 特点 :
1 训班 授课 老师 水平 高 ,都是 多 年从 事 药 物 临床 前安 全 性 评 价研 究 一线 的工 作 者 ,在 国 .培 内外都享 有 非凡 的声 誉与 名望 ,既 有 国 家药 物 临 床 前 安全 性 评 价 的 立法 者 和执 法 者 、国外大 型 制 药公 司 和企业 长期 从事新 药 评价 与毒代 研究 的学者 ,还 有前 美 国 F DA 新药 审 评 专家 ,我 国长
广州 军 区珠 江宾馆 成 功召开 。本 次 培 训 班 由 中 国药 理 学 会 药 物 毒理 专 业 委 员会 、中 国 毒理 学 会 药物 毒理 与 安全性 评价 专业 委员 会 和 中 国药 学 会 药 物 安 全 性评 价 专 业 委 员 会 主办 ,广 州 医药 研 究 总院药 物 非 临床评价 研究 中心 ( 国家 广 州新 药 安 全 评 价研 究 重 点 实 验 室 ) 和广州 中 医药 大 学 科技 产业 园有 限公 司 ( 新南 方 药 物安 全 性 评 价 中心 )共 同承 办 。本 次 高级 培训 班 的 主题 是 创 新 药 物研 发 中 “ 把握 暴露 与毒 性关 系 ,全 面提 升安评 质量 ” 。
红参破壁饮片抗疲劳、耐缺氧、耐低温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

曹晓俊 1, 梅全喜 2, 高玉桥 2, 林慧 2, 胡莹 2, 彭丽华 1, 成金乐 1
1. 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37;2.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1
【摘要】 目的:开展红参破壁饮片与其传统饮片的抗疲劳、耐缺氧和耐低温的药理药效作用比较以及急性毒性作用比较研
CAO Xiao-Jun1, MEI Quan-Xi2, GAO Yu-Qiao2, LIN Hui2, HU Ying2, PENG Li-Hua1, CHENG Jin-Le1
1. Zhongshan Zhongzhi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Zhongshan 528437 Guangdong,China;2.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Foshan 528400 Guangdo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ose- effect and dose- toxicity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kinds of slices, the ultrafine granular powder(UGP)of Radix et Rhizoma Ginseng Rubra(Hongshen)and its traditional decoction slice (D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Hongshen UGP,we compared the anti-fatigue, anoxia-tolerant and low-temperature-resistant effect and acute toxicity of Hongshen UGP. Methods Mouse weightloaded test, normal- pressure hypoxia tolerance test, and low- temperature resistance test were carried out to compare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of Hongshen UGP and Hongshen DS. And the 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toxicity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slices. Results The efficiency of anti-fatigue,hypoxia tolerance and low-temperature resistance of Hongshen UG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same dose of Hongshen DS(P < 0.05); the low dose of Hongshen UGP had the same efficiency as that of 1/2 dose of Hongshen DS. No acute toxic reaction was observed in mice treated with Hongshen UGP by MTD (equivalent to 721 times of the clinical dosage of DS). Conclusion The preparation of UGP of Hongshen can reduce the dosage of Hongshen, and Hongshen UGP has the same anti-fatigue, anoxia-tolerant and low-temperature-resistant effect as Hongshen DS without occurrence of toxic or side effects. Key words: Radix et Rhizoma Ginseng Rubra; ultrafine granular powder; anti- fatigue; hypoxia tolerance; low- temperature resistance;acute toxici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8中国科学基金年
·学科进展与展望·毒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
曹佳郑玉新周宗灿张作文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重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系,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北京
二摘要」近年来,毒理学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研究领域分别介绍了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和人群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主要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同时对毒理学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毒理学,毒性测试,化学物,危险评定随着大量外源化学物涌人我们的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以及人类对化学物质毒性危害认识的日益深人,世纪的毒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环境基因组计划和表观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生命科学的大量新原理、新技术不断渗透到毒理学各个领域,国际上毒理学学科正经历着又一次蓬勃发展的时代,世界范围的毒理学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川。随着毒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毒理学的发展将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先导,整体地迈人分子毒理学时代,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由被动毒理学向主动毒理学发展由高剂量测试向低剂量测试发展实验动物由单一性模型向特征性模型发展由低通量测试向高通量测试发展由单一用途向多用途、多领域发展等。面对国内外毒理学的迅猛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与医学科学部于。年月一日在北京召开了“毒理学和健康危险度评定的关键科学问题”双清论坛。来自国内外余所科研院校的多名毒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本文结合这次论坛主题和讨论情况,从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和人群研究个研究领域人手,对国内外毒理学研究进展和热点做一概述和分析。描述毒理学目前,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外源性有害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对农药、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的研究已日趋系统和成熟,近年来已将重点转人对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的国情,除了农药、工业“三废”等传统的毒理学问题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污染物、新型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因素对机体的有害效应也已敲响警钟。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应逐步将视野从此前一直关注的农药和工业毒物上过渡和转移到分布广、危害性高或毒性不明并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优先化合物中来,包括重金属、纳米及其他新材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营养素及营养补充剂等等,并对这些优先化合物对机体、环境和生态所造成的有害影响进行研究。。。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应美国环境保护署和国家毒理学计划的要求,就毒性测试发展长期展望和关于实现展望的策略计划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纪的毒性测试展望和策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后,在毒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告重点提出了毒性测试和危险性分析的总体框架,包括化学表征、毒性测试毒性途径和靶向测试、剂量一反应和外推建模、人群和暴露资料、危险分析等等。主任等提出,毒性评定应从动物体内研究转移到体外试
本文于年月日收到第期曹佳等毒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验、低等生物体内试验和计算机建模,美国、美国和对此开展了协作研究川。方案是试验策略的转变,而不是试验方法的替代。此策略可减少试验的经费和时间,与现代机制毒理学和系统毒理学的进展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该报告对于如何实施毒性测试的转变并未提出具体和可行的指南,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源化学物的低水平、长期、慢性接触,将是新世纪中各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基本方式。要解决这类接触的生物效应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时间长,剂量低,容易被忽略,且存在大量混杂因素,难以准确认定是何种效应,因此必须研究每种新化合物的剂量一效应关系曲线。近年来,毒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剂量一反应关系模型,即毒物兴奋效应模型,对过去公认的阂值模型和线性非阂值模型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多种内源性兴奋剂,如药物、辐射和环境污染物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对人体和其他动物产生毒物兴奋效应。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将对未来的毒理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量的混合化学物制品进人人类生存环境,人们接触这类混合化学物的危险性与日俱增。除了每类化学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外,化学物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其结果表现为各种效应的总和。此外,毒物低剂量的联合作用也开始受到毒理学家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近年来也开展了大量外源因素低剂量长期暴露的毒作用研究,如在整体动物水平对汞、硝酸斓等外源因素的低剂量兴奋效应或慢性毒性效应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开展了低剂量农药与杀菌剂、杀虫剂等联合暴露、多种有机溶剂联合暴露、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联合暴露对机体的毒作用研究,并开展了农药、食品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复合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在毒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上,国外发达国家体现了从传统的整体动物实验到快速、灵敏、高效的替代试验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外许多毒理学替代法已通过权威机构验证并被欧盟、美国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等推广应用。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动物替代方法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致敏作用、光毒性检测、生殖毒性的检测等。可以预见,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极大推动使用替代试验和计算机模型进行毒性测试。近年来,国内已有很多实验室正在进行体外替代研究,包括人体细胞转化模型研究、体外重建皮肤替代模型研究和眼刺激试验替代方法研究,并对一系列化合物进行了评价验证。但总体上来说,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严格的验证程序,只能说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由于待测化学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测试费用高昂、耗时长、种间差异、动物保护等原因,传统的描述毒理学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描述毒理学正经历着向预测毒理学的发展。预测毒理学的目标就是揭示化学物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体外效应预测体内效应和种属间预测的模型。通过分析定量构效关系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的计算机毒理学和毒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目前,国外对单一化学物进行毒性预测的模型主要有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多种新模型。定量预测混合物联合毒性的数学模型主要有浓度加和模型、独立作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和两步预测模型等。国内虽然在预测毒理学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而言自主创新不够,多数情况是在引用国外的预测模型。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计算机毒理学和毒理基因组学,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准确的毒性预测模型和相应的数据库。
机制毒理学随着生命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渗透,机制毒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不断发展。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有参与细胞应激的信号通路及通路串话、一在外源化学物产生毒性中的作用毒物与机体交互作用对毒作用的影响以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表观遗传学改变在产生毒性中的作用化合物生殖毒性研究等。同时在进行机制研究时更加注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与开发。近年来,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毒理学工作者新的启迪和工具,从而改变了传统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格局,真正实现了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飞跃,在阐明毒物对机体损伤作用和致癌过程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比如氧化应激损伤的信号通路及通路串话、一。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外源因素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及随后启动信号通路在细胞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认为氧化应激可同时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和核转录因子,它们之间相互串话,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网络,共同决定氧化损伤最终引起何种生物140中国科学基金年
学效应。国内学者对多种因素如病毒、乙醇、药物、射线、重金属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信号通路进行了深人研究,发现多种信号途径参与了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发现氧化应激损伤的信号通路具有细胞种类和刺激因子特异性,并证实通路间存在串话,初步绘制出参与氧化损伤的信号通路及通路串话网络图。生物标志物也是近年来毒理学研究的前沿性领域。它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并用于阐明外源性物质与健康损害的关系。在发现低水平接触生物效应及深入探讨毒作用机制方面,均离不开生物标志物。我国毒理学工作者利用各种组学技术开展了参与毒作用的环境应答基因的表达、功能和多态性的研究,在识别外源化学物反应的个体和种族差异、寻找疾病和环境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川。目前,我国已开展了包括数十种暴露、效应和易感性标志物的研究,其中有些标志物已应用于人群中。但是,与国外相比,国内尚未建立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多中心、大规模的人群样本和队列,研究结果缺乏其他人群的验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深人开展多终点、多靶位、多层次、多水平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推动基因、蛋白表达技术及表观遗传学的应用,识别环境暴露与人类疾病易感的相互关系,寻找疾病和环境暴露相关联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建立高效的健康预警体系。表观遗传学是近年来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外源化学物引起可遗传的有害改变称为表观遗传毒性。可影响细胞应激,并是潜在可逆的。广义的概念也可以包括外源化学物引起的非遗传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中介的外源化学物毒效应。表观遗传毒性可以被分为有丝分裂的,减数分裂的或跨代遗传的类。国际上,表观遗传学研究已被广泛运用于化学致癌、化学物及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之中。作为一个刚出现的研究领域,环境表观基因组学是在基因组水平探讨环境因素的表观遗传效应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从环境一基因交互作用的角度看,它是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延伸和深入川。但是,还有许多根本问题仍待解答,其中核心领域包括表观遗传调控与人类疾病的易感性表观基因组在生殖发育和疾病病因学中的作用营养补充能否减少化学和物理因素对表观基因组的损害表观遗传标志物的筛选及疾病的早期检测表观基因组检测技术的研发表观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学的整合等等。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主要涉及工业毒物和环境污染物、计划生育的药品和器具、保健食品、中草药和高频电磁场、旋转强磁场、超声波、噪声、辐射等。目前主要是利用动物整体和细胞培养试验进行研究,还比较缺乏人群流行病学的资料。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包括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等,其中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殖危害研究、雌性生殖内分泌干扰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研究特色最为明显。在对邻苯二甲酸醋类和双酚等内分泌干扰物、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拟除虫菊醋类农药、常见金属以及常用有机溶剂的生殖毒性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实验动物的生殖毒性、妊娠毒性以及对子代的发育毒性,其中部分影响在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上得到了证实。但是,生殖发育毒性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危害识别尚不明确目前国内的研究还缺乏统一、规范的生殖毒性评价体系缺乏系统的、规范的人群生殖流行病学研究生殖毒性观察终点多、且相互之间关系不够密切等。近年来,生命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一系列“组学”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组学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在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