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写意性

合集下载

论当代工笔画的写意性

论当代工笔画的写意性

笔锋所至便是骨 中之骨 , 所 以线条是形的骨 , 笔是线 的骨 。严
谨 的造 型保 持 精 致 格 调 的 同时 , 充分发挥“ 写意 ” 的 笔 墨灵 性 ,
才是高级 的工笔 , 才能摆脱 匠气 的桎梏和形体的束缚 。
第二 , 颜色 : T 笔 画发 展 到 清末 民初 已经 形 成 了高 度 的程
第三, 韵味 : “ 气韵生动” 是谢赫在 “ 六法论” 中提 出的绘 画 六法中的第一法 , 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来使用 , 也可 以
分别作为气 、 韵、 生、 动 四个 既 互 相 联 属 又 互 相 区别 的 概 念 来 理解。 因 为不 论作 为一 个 完 整 的概 念 还 是 分别 作 为 四个 概 念 ,
式化和概念化 , 它的符号价值大于象征意义 , 以往温润淡雅 的 传统设 色随着时代 的巨变逐渐失去 了赖 以依托 的文化背景和 精神支持 , 代之的是色彩的艳俗化 。 工笔 画应该吸收和借鉴写 意画鲜 活的特点 。 例如工笔 画的背景 、 人物服饰等可以尝试用 冲泼 、 渍染等手法。 再者 , 画家一定要有主观意识 , 不能让物象 本身的色彩打乱 了阵脚 , 需主观处理 , 力求使 整体鲜活 。现在 有许多优秀 的工笔画 , 可以把一片绿的东西画成粉红色 , 把黄 的东西 画蓝色 。 这是一种全新 的观念 , 作者根据 自己表达情感
2 D 1 3_ c 目
文 艺 生 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艺 术


论 当代 工 笔 画 的 写意 性
宁 子 叶
( 福建 师范大学 美术 学院, 福建 福州 3 5 0 1 0 8 )
摘 要: 在 宋元 文人 画 出现之 前 , 工 笔画是 中 国传 统绘 画 的主要 表 现形 式 , 而从 东晋 顾 恺之 留下 来的 中国最早 的 画论 和 画评 来 看, 我 国当时的 工笔 画就 已经 开始重视 “ 意” 和“ 神” 了。 南朝 时期的谢 赫更 著有 六法 论说 , 六 法 中的 “ 气韵 生动 ” 是对 当时工笔 画 的评 判标 准 。 宋元 以后 , 写意成 为 书写主观 臆 想何 率真 自然的代 名词 , 写 意画 强势兴起 , 明清 以后 , 工 笔画 的式相 对僵化 , 写意 成

由“六法”论看当代工笔画中如何体现写意性

由“六法”论看当代工笔画中如何体现写意性
品 《高跟 鞋 系 列之 一 》 《高跟 鞋 系列之
二 》 等 作 品 赴 乌 克 兰 、 阿 塞 拜 疆 两 国 孔 子 学 院 展 出 : 20l 5年 作 品 《植 物 心 理 学 系列作 品》 参 加 “平 行 ·交 汇— — 《艺 品》 美 术邀 请展 第一 回 ”;20l 6年 作 品 《罗 盘 系 列 作 品 》 参 加 “中 国 当代 工 笔 画 名 家 邀 请 展 ”: 20l 7年 作 品 《质 本 洁 来 还 洁 去 》 系 列 参 加 第 三 届 上 海 青 年 艺术 博 览会
1 j意 性 与 传 移 模 与 临 摹 是 入 门 习 画 的 基 础 。临摹 一 件 作 品 .不 能 仅 仅 追 求 与原 作 的相 似 度 应 该 以 能 把 握 住 作 品 传 达 出 来 的 意 境 为妙 。 临 摹 的 用 意 就 是 在 于 能 将 所 学 的 应 用 到 我 们 自 己 的 创 作 中 去 ,我 们 在 长 期 的 临 摹 训 练 练 习 中 将 古 代 优 秀 作 品 的 气 息 、意 境 慢 慢 积 淀 ,厚 积 薄 发 .训1 练 出 高 品 位 高 格 调 的 审 美 修 养 ,那 么 在 以后 自 己 的绘 画创 作 生 涯 中会 享 用 不尽 。
由于 工 笔 画 的 制 作 周 期 长 ,用 笔 工 细 、造 型 严 谨 、 设 色 精 致 、偏 重 于 写 实 等 特 点 使 得 工 笔 画 创 作 很 难 保 持 一 开 始 创 作 就 有 的 写 意 性 ,因 此 容 易造 成 画 面 的 “板 、 滞 、 匠 ”。 所 以我 认 为 可 以 由 “六 法 论 ” 来 谈 谈 工 笔 绘 画 创 作 应 如 何 体 现 写 意 性 。
求 .借 色 抒 情 .致 力 于 意 与 形 、情 与景 相

中国油画写意性的意义和前景预见

中国油画写意性的意义和前景预见

中国油画写意性的意义和前景预见作者:张文文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写意性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油画自西方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禅的影响,在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传达“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象,经过东方文化土壤的孕育,形成油画写意新趋向,中国油画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性,这条写意之路使油画在中国有了扎根的土壤。

在如今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和艺术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意识形态也要借古开今,兼容并蓄,立足根本,放眼开来,油画艺术的写意性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巨大潜力。

【关键词】:油画写意一、中国油画写意性的发展明朝末年,油画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传入我国。

在20世纪初,由李叔同、徐悲鸿和刘海粟等一批在海外留学的中国学子将油画的技法、绘画观念及教育体质引入,油画艺术在我国正式拉开帷幕。

新中国成立前后,油画经历了“民族化”缓慢进程,许多油画家以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遗产为借鉴,自足中国时代背景形成一批写实油画的群体,如懂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上》,基于西方油画传统技法,运用写实形式和对民族意识的诚挚感情。

在经历“土改”和“文化大革命”以后,“红、光、亮”的美术标准结束,出现了以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为代表的“伤痕美术”,标志一个“神”时代的结束和一个“人”时代的开始。

在油画传入中国的早期,具象写实的表现形式和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存在着差异,需要一个与中国传统绘画交融的过程,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其自身成长的土壤,特别是在20世纪,中国油画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风采的艺术语言,其中油画的写意性将中国的油画和外国的油画区别开来,彰显了不同的是民族气派,但是其共同出发点都是基于反映人类追求文化交流、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油画的写意性可谓是一条探索性之路。

二、油画写意性的时代意义写意性精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刘曦林在《便引诗情道碧霄》中提到:“写意,概言之,即强烈的情思与奔放的手法的统一。

写意与写实——浅谈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

写意与写实——浅谈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

写意与写实——浅谈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的探求成了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上要运用“意象造型”。

在中国油画创作中也产生很多写意和写实的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对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的介绍,浅析的它们在中国油画中的结合与发展。

标签:写意油画写实油画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手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20世纪初,在科学注意浪潮的冲击下,国人迷恋西方写实绘画。

最早创造中西融合的画家就是享誉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陶冷越教授,他把油画厚图与传统绘画技法结合,把西洋画的写实与中国画的写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式”油画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西方重写实的再现型艺术是科学的,而中国重写意的表现性艺术才真正是艺术的。

一、写实油画在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油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实油画,写实油画在欧洲油画发展史上占有主要的地位,也是欧洲油画中主要的表达形式,中国现实主义油画起源于欧洲,当时给中国油画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算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在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里,现实主义美术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发展。

时代变迁中国油画在经历了“新具象”,“新写实主义”到如今已形成多元化的形态,中国人对油画的审美停留在一定的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意油画就不是所以人都能欣赏的,大部分人对于写实的油画才能接受的,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可见写实油画有着比较广阔的空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大众人的喜爱。

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画家,在9届10届美展中金奖的作品全部都是写实的作品。

如冷军的《五角星》忻东旺的《早点》这也说明了写实油画在油画中的地位与价值。

写实艺术不只是要再现客观事物,而是要把现实的批评态度把主管的精神融入其中。

精神品格是写实主义的精髓,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铺垫,我们在吸纳了外来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本族文明特种的作品,中国写实注意油画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艰辛探求,写实油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流派了,更是一种艺术主张一种艺术精神。

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写意性

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写意性

论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写意性摘要:在传统观念中工笔画和写意画相差甚远,但是通过分析,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中不论是从构图、用线还是设色上,其写意性特征都是表现得格外突出的。

研究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写意性对于整体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脉络,理清传统绘画门类的关系,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都有着很大帮助。

关键词:传统;工笔花鸟画;写意;构图;设色在传统观念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和写意仿佛两条平行线随着历史轨道缓缓发展着,工笔尚形,尚精细,尚三矾九染;写意尚意,尚粗放,尚不拘一格。

然而,本人在中国画的学习中感到工笔与写意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在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其写意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传统工笔花鸟画中构图的写意性从传统绘画方式来说,工笔画更注重写实,而写意画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显得不拘一格。

工笔花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宋朝出现了高峰。

此时的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构图形式和规则。

工笔花鸟画在处理构图的问题上敢于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而又能体现画中情境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

为了表达画家自己的心境与胸襟,画家往往把景物、空间、时间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进行重新安排和处理。

而这些构图形式使工笔花鸟画不再是对客观事物思考的再现,而是通过画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自然的感受,经过思考、想象,主观得创造出比客观对象更集中典型,更概括完美的艺术形象。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出水芙蓉》,一朵盛开的粉红色荷花占据整个画面,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下抢眼而夺目,叶脉隐隐凸起,瓣筋丝丝可见,布局端庄大气,笔法精妙,线条轻盈,设色富丽精致。

充分展现了荷花的清雅淡然,盎然生意。

而在《疏荷沙鸟图》中以枝上沙鸟对一只小虫的回眸凝视,充分表现了深秋的寂静萧瑟。

这其中,画家为了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或美学主张,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受,采用主观构想去处理整个画面各部分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构图的处理方法突出了主题表达,以工笔的手法充分揉入了写意的特点。

中国水彩画之写意性探索与研究

中国水彩画之写意性探索与研究

中国水彩画之写音JI、牛/C小I上探索与研究艺术{e缓l Fl r t s ci r cl e■T E×T/陈思颖《辞海》中将水彩阃泛指为“用水调和颜色绘制的图俩”。

有史证u丁考的第一张被赋予强烈艺术感染/J的水彩画出自德国艺术巨匠丢勒之手。

明清时期,西方水彩艺术传入中国。

百余年间,这一舶来品已成为深受人众捧崇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原因在于水彩画与中困传统绘画形近意合的绘制办式、市美趣味及抒情意象等具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要具备生命与力量,取决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中困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诸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众多西方艺术大师尚能从中汲取养分,化为己用。

中国水彩I田J家们承袋传统,凸显审美观念和笔墨情趣;外师造化,融合两画造型与色彩理沦,/j‘能建上.极具民族风貌的艺术形式,更好地促进中困水彩艺术的发展。

就水彩画而言,运用水色交融所产生的透明、轻快、流畅等艺术情趣,既是水彩』田j独特魅力之所在,也是其本体语言的重要因素。

早期的两方水彩画未脱离油脚的影响,它以写实再现为其主要特征。

在技法卜.以透明薄罩法为童,层层叠加,水分用量少,仪作为中问媒介用以调节色彩的浓淡。

如丢勒的水彩作品《阿尔卑斯山风景》一画【}1,山脉的形态和结构极具透视感和真实性。

自水彩传人中同后.许多作品中揉入了中国传统绘I画的意境、水韵、笔法等因素,使观画者能感受到诗化的审美理念。

如t fl国水彩l田J大家阳太阳先牛的作品《人高任鸟飞》,用线勾勒,淡彩渲染,洗练之极。

他充分借鉴j-t f I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和线条,画外有画.空灵悠远,体现r浓郁的中同情趣和诗境,写意性在中国水彩画中的表现方式的写意性体现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根探讨源分析广义上的写意可视为一种描绘主体精神的艺术观念,借助书画载体,抒胸臆、吟性情。

“写”为“意”的形式,“意”为“写”的目的。

中西方绘画都有写意性表现架构,fB 对写意性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却小尽相同.这是各民族文化及哲学理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 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家以写代 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意境”、“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一)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 是指以线为造型的骨架。为之“骨法”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 于“用笔”。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 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 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春蚕 吐丝”;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屈铁盘丝”;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吴带当 风”;形容曹仲达的线为“曹衣出水”。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 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 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 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重视题款、钤印。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 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 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 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
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 “立意”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说: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Leabharlann 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二、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对笔墨的注意

王京陶-浅析元代山水画写意性

王京陶-浅析元代山水画写意性

浅析元代山水画写意性摘要:中国画根据不同的区分方法将其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若就题材内容论,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表现方法论,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大类。

中华民族悠久漫一长的文明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植根于这片沃土之上的中国写意山水画也必然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造型与表现的重要特征,是形成民族绘画及民族审美的思想基础。

文人画的出现将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推向高峰,并成为中国美术样式的核心审美范式要求之一。

本文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中国山水画的写意造型特征及人文精神的演变。

关键词:写意性、意象、文人画、赵孟頫、元代四大家AbstractChinese painting had been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by different method—delicate painting , freehand painting and the method included both delicate and the freehand method. And the subject had always been figures, landscape, flower and bird. Ancient Chinese had created brilliant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which had rooted in this fertile cultural land, contains a wealth of culturalconnotations. Certainly, "imaginative express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And had been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aesthetic. Initia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led to historical archive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had become the core of the aesthetic paradig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In this thesis, the writer tried to reveal the properties of methodology of ‘imaginative expression’in Chinese paint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humanity spirit though the analized of specific landscape painting works from Yuan-dynasty.目录引言一、山水画的历史溯源二、元代山水画“写意性”的体现(一)诗画相连的浪漫意境(二)清新脱俗的逸格山水三、山水画“写意性”理论探析(一)“写意”与“写意画”(二)绘画中的意象概念四、山水画“写意性”的实用理性探究结语引言对于意象造型观这一概念,曾宓在《中国写意画构成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到“中国写意画自始以来、一直受着意象表现的限定,从而使它延续了艺术儿童期的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的写意性
词源学意义上“绘”与“画”各为一义。《论语》“绘事后素”和《考工记》“画缋之事”中“绘”是指涂颜色,
“画”是指勾线。两者合而为一构成了中国画的两个基本特征——勾线与设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画“写意”
这一特性。
中国画在表现对象时非常注重物象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采取一种凝炼会意、非常直观的手段来表现。这
就形成了中国画“尚意造型”的原则,即意向造型。正如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中说:西方艺术是以
模仿自然为中心,结果倾向于写实一方面;东方艺术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一方面。这正体
现了东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的差别。西方绘画注重的是追求视觉冲击力,追求科学性,它随着科学的发展
而发展是“写实”的艺术。中国绘画是画家主观精神的表现,追求一种意境,形成了中国绘画“写意”这一特
性。本文是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中国绘画的“写意性”。
首先,中国画的用笔注重“写意性”。
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语言充分的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意识和精神内容,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的物质形式。无论
是工笔还是写意中都体现出了“写意”这一本质特性。仅从中国绘画的基本语言线条来看。因为客观世界中
根本不存在线条,所谓线条是画家从客观世界中所抽取出来的,是画家的主观精神的外化,是画家主观精
神的载体,是画家性格的体现。画家勾画线条并不在于线条本身,它所体现的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
觉、一种体悟。画家把这种感觉通过笔下的线条描画出来,所画的是画家的体悟,而并非客观事物本身所
存在的线条。如果画家感觉客观世界的线条有利于表达画家此刻的精神,他便“取”来画。如果不利于精神
的表现,他便会毫不犹豫的舍去,在“大取大舍”之中,体现了画家对客体的感受,体现了画家的审美情趣,
同时也充分说明中国画的意向造型这一特性。
其次,中国绘画的设色注重“写意性”。
六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随类赋彩”说明了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基本出发点。画家所画得的色彩不仅随
着客观物象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画家主观精神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画家主观感受的理想表现。写意画
充分体现中国绘画的“写意性”。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找到了主体精神的理想载体,然后利用墨
的干湿浓淡,以及各种不同的线条、皴法来表现。这已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而是中国画所特有的
写意特点。如“朱竹”“墨荷”的主观艺术表现,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情趣。徐渭所谓的“画多写意,而
草草者信佳”与倪瓒的“仆之所谓画着,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充分说明了中国绘画写意的
艺术个性。水墨写意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工笔重彩画也无法脱离这一原则。《宣和画谱》讲到工笔
重彩画时说:“绘画之妙多寄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高
贵;而松、竹、梅、菊,鸥、鹭、燕、鹜,必见之于幽闭;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
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绘画,有以兴起人之意者,卒能夺造化而移精神”。“寄兴”“富贵”“幽
闭”以及“风流”“磊落”都是指兴起人之意的意,都是借此来抒发画家的精神。只是从表象题材上体现写意
这一特性,在表现技法上,工笔重彩同样体现着“意向色彩”这一特点。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不遵
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色彩学原理。它没有环境色和条件色的限制,它只能采用同一种颜色的平涂与渲染来
表现物象。通过一色的深浅变化与色于色的配置、对比来达到色彩的和谐。
再次,中国画的空间表达上也体现了“写意”这一特点。
宗白华指出“中国画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光影的实写,也不是‘几何透视’,而是一种类似音乐、舞蹈所引起
的空间类型”。如郭熙提出的“三远”法,“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
兀,深远之意重重,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缈缈”。这些“远”是画家营造的虚拟时空,它主要指的不是符合
视觉规律的远近相对应的概念,他是指画者的一种心理空间,画家描绘得不是一个具体景点、景色。而是
要表达一种境界,抒发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情绪。
最后,中国画的品评上也以写意作为其标准。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本立于意”而且将画中所蕴含的精神性因素的多少与高低视为衡量艺术品格的重要
依据。以谢赫的“六法”首标“气韵生动”到黄休复高扬“逸品”倪瓒标举“逸气”一脉相承,都说明写意的精神
性在绘画中的主要作用。中国画绘画品格的提升过程也就是物质性减弱,精神性提高的过程。
总之,“尚意”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导源于《周易》“立象以尽意”以及稍后的“得意忘象”玄学思想,受这
种哲学理念的熏陶,中国绘画意蕴着一种哲学精神。与西方绘画注重物质性不同。中国绘画很早就走上了
上意的写意道路,这些是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