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施肥灌溉原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滴灌技术是一种将水以滴流的方式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的灌溉技术。

与传统的喷灌和洪灌相比,滴灌技术具有节水、高效、精确控制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广泛运用滴灌技术,可以实现有效的水资源利用和农田生产的提高。

滴灌技术通过将水直接滴流到植物根系,可以大大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相比于传统的喷灌和洪灌,滴灌技术可以将水精确地输送到植物根部,避免水分在土壤表面蒸发,从而提高了灌溉水分的利用效率。

据统计,滴灌技术的节水效果可以达到30%至50%左右。

滴灌技术还具有高效的灌溉效果。

通过精确的控制水滴的流量和滴流速度,可以使得水分在土壤中均匀分布,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产生的浸没、淋溶和流失现象。

滴灌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生长情况进行灌溉控制,保证植物根系的水分供应,提高作物的长势和产量。

滴灌技术具有精确的控制能力和适应性强。

通过使用滴灌管道和滴头,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流的量和速度。

在不同土壤条件和植物需水量的情况下,可以调节滴灌系统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灌溉效果。

滴灌技术还适用于各种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溉方案的设计和调整。

滴灌技术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现象。

传统的喷灌和洪灌方式容易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导致土壤贫瘠和盐碱化。

而滴灌技术通过精确的水位控制,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流失,并且可以避免过量的水分渗透到土壤深层,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保持土壤的肥沃性和健康性。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具有显著的优势。

通过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和减少土壤侵蚀等方面的效果,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田生产的提高。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滴灌技术,对提高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一、引言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滴灌技术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极大发展。

西方国家在80年代开始普及滴灌技术,我国也在70年代就开始了滴灌技术的应用。

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二、滴灌技术的基本原理滴灌技术是指通过管道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部,以减少浪费,提高水分利用率的一种新型的灌溉方式。

滴灌技术的原理是将水分通过管道输送到植物根系处,以达到充分浇灌的目的。

滴灌技术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滴水的过程,但是滴灌的速度非常缓慢,可按照不同作物需求进行调节。

滴灌技术的优点是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求灌溉不同的量,使得植物的生长更加健康。

另外,由于滴灌水分通常通过管道输送,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三、滴灌技术在不同作物的应用1.玉米玉米根系强壮,且对灌溉的水质和水量要求不高。

因此,灌溉玉米时可以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避免水分浪费造成的土壤侵蚀。

2.番茄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对水质和灌溉的水量要求极高。

采用滴灌技术可以使得番茄在生长中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3.柑桔柑桔树的根系扩展较快,但是有许多地区土壤条件较差。

采用滴灌技术灌溉柑桔可以直接将水分送到根系,使得柑桔的生长更加健康。

四、滴灌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滴灌技术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未来,滴灌技术将不仅仅是由水泵、电器等构成的机械设施,还将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

同时,滴灌技术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植物生长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

五、结语滴灌技术对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滴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其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贡献。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首先来看一下滴灌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滴灌技术是一种局部灌溉技术,通过在作物根系区域直接滴灌水分,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一定量的水分滴灌到土壤中,从而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

相比于传统的灌溉方式,滴灌技术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水利效率高,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量精确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浪费;二是节水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三是灌溉水分可控,可以避免过湿和干旱的情况发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四是土壤肥力得以保持,不会因为过多的灌溉水分而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

滴灌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高效、节水、环保的灌溉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在水利设施的改造中,滴灌技术可以用于替代传统的地面灌溉系统,如农田渠道灌溉和喷灌系统等。

通过安装滴灌管道和滴灌喷头,可以有效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灌溉水利效率。

在农田作物的生产中,滴灌技术可以用于各种作物的灌溉,如果树、蔬菜、水稻等,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滴灌技术还可以与其他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如配合遮阳网、覆膜等,形成一套系统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措施,达到最佳节水效果。

在实际的应用中,滴灌技术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首先是水质的处理和过滤。

由于滴灌系统对水质要求比较高,需要进行水质处理和过滤,避免水垢和杂质堵塞滴灌管道和喷头。

其次是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的控制。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的需水情况,合理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避免浪费水资源。

再次是土壤水分的监测和调控。

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及时调整灌溉水量,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滴灌管道和滴灌喷头,确保水分均匀地滴灌到作物的根系区域。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滴灌技术的优势,实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效果。

在滴灌技术的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经济和社会因素。

玉米滴灌施肥方案

玉米滴灌施肥方案

玉米滴灌施肥方案一、前言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滴灌技术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高效、节水、环保的灌溉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玉米滴灌施肥方案,以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滴灌技术介绍1. 滴灌技术原理滴灌技术是指将肥料和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土壤中,再通过微型喷头将水分和肥料以滴流或微喷的形式直接送到植株根系附近,使植株得到适量适时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2. 滴灌技术优点(1)节水:滴灌技术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使用的水量比传统的洒水或喷雾方式节省30%~50%。

(2)减少肥料流失:采用滴灌技术可以将肥料直接输送到植株根系附近,减少了肥料流失的损失。

(3)提高产量和品质:滴灌技术可以使植株得到适量适时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4)节能环保:滴灌技术可以减少用水量,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三、玉米施肥原则1. 施肥时机玉米生长期较长,需要进行多次施肥。

一般来说,种子发芽后1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追肥;在玉米拔节期前后进行第二次追肥;在抽雄期进行第三次追肥。

同时还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2. 施肥方式玉米施肥方式主要有基础施肥和追肥两种。

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或移栽前将全部或部分的化肥施入土壤中;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按照需求适时补充养分。

3. 施肥剂量玉米对氮、磷、钾等元素需求较高,一般来说氮磷钾比例为4:2:1。

施肥剂量要根据土壤肥力、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以避免过度施肥或缺乏施肥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四、玉米滴灌施肥方案1. 滴灌系统设计(1)滴灌管道:选择内径为16mm的PE管,长度根据田地大小和形状进行调整。

(2)滴头:选择流量稳定、喷雾均匀的微型喷头,每亩种植密度在4000~6000株之间时可以选择流量为2L/h的微型喷头。

(3)滴灌控制器:选择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和节水节能功能的滴灌控制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

滴灌技术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运用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节能的灌溉系统。

它采用细小的滴头将水直接滴到植物根部,实现了精准供水,不仅可以减少土壤蒸发和表面流失,降低浪费,还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近年来,滴灌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各农作物灌溉管理中,并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滴灌技术的原理及特点滴灌技术是将水通过高压管线传输,再通过水力控制门或自动阀控制渗漏管线上面的水滴头,水直接从水滴头中流出。

滴灌技术灌溉水通过渗漏管线降低水压,使水从水滴头中以一定流速滴落到植物根部,形成自然雨情的滋润,便于作物、观赏植物等体系吸收。

滴灌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滴头直接滴灌植物根部,避免了作物根部深部的水分浪费,使水分更好的被植物所吸收,比传统的喷灌节水效果更好。

2. 节能减排:滴灌技术不需要大量水库和引水泵,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保持土质:滴头滴灌细小,避免了土壤表面的冲蚀,减少土壤表面流失,保持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4. 易于管理:滴灌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供水,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技术调整,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

1. 粮食作物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实现耕地灌溉精细化管理,对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的“精细化、节水化、高效化”要求有很大的帮助。

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例,采用滴灌技术在施水、灌溉量和灌溉时间上进行技术调整,可以保证作物生长周期中的水分供应,提高产量,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用水成本,降低浪费和二次污染的概率。

2. 果树灌溉:采用滴灌技术可以满足果树树冠不同部位的灌溉需求,以及不同树龄、品种的需求。

通过渗漏管线在果树根部埋设滴头,实现果树根部水分的均匀补给,使果树能够有足够的水分完成生长,结果,并且不会造成果实过度膨胀,避免果实裂开的情况。

滴灌技术应用在果树的生产中,对于改善果树的产量、减少浪费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三、滴灌技术的问题和建议1. 滴头塞难维护:滴灌技术的滴头易被根系薄弱,雨水过多等因素造成的泥沙所堵塞,导致滴头无法正常使用。

滴灌技术方案

滴灌技术方案

滴灌技术方案1. 引言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通过在植物根系附近滴水,使植物根系能够充分吸取水分,从而提高灌溉效率并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介绍滴灌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优势以及实施方案。

2. 滴灌技术的原理滴灌技术基于水分对植物的供水需求,通过在植物根系附近滴水,使水分直接供给到根系部位。

相比传统的喷灌或洪灌方式,滴灌技术能够精准地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避免了土壤表面的水分损失和水分不均匀分布的问题。

滴灌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水量、成长阶段和土壤特性进行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 滴灌技术的应用场景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园林绿化和城市种植等领域。

在农业生产中,滴灌技术可以灵活调整水分的供给量,适应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园林绿化和城市种植中,滴灌技术可以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精确地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减少水分的损失和污染,同时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

4. 滴灌技术的优势(1)节水:滴灌技术可以将水分精确地供给到植物根系附近,避免了土壤表面的水分损失和水分不均匀分布的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提高产量和质量:滴灌技术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进行调整,使植物的根系获得充分的水分供给,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3)减少劳动成本:相比传统的灌溉方式,滴灌技术可以自动化地进行水分供给,减少了人工的参与,降低了劳动成本。

(4)环境友好:滴灌技术只将水分供给给植物根系,避免了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流失,减少了水质污染和土壤侵蚀的问题。

5. 滴灌技术的实施方案(1)确定灌溉区域: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需要采用滴灌技术的区域范围,包括农田、花坛、果园等。

(2)设计滴灌系统:根据灌溉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滴灌系统的布局,包括滴灌管道的敷设、滴灌器的安装以及水源的连接等。

(3)选择滴灌器: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渗透性选择合适的滴灌器,确保水分能够均匀地滴入植物根系附近。

现代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滴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滴灌技术是一种现代高效的灌溉方式,在农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滴灌技术的原理滴灌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专门的滴灌设备,将水以小流量、缓慢而精准的方式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它借助于滴头,这些滴头能够将来自主管道的水以点滴的形式释放出来。

滴灌系统中的水源一般来自于储水设施或者直接连接到供水网络。

水流经过过滤器去除杂质后,再通过压力调节装置保持合适的压力,这样就能保证每个滴头都能均匀地滴水。

这种精准的灌溉方式与传统的漫灌、喷灌有着很大的区别。

漫灌是将大量的水一次性浇灌到田地里,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并且可能导致土壤积水、养分流失等问题。

喷灌虽然比漫灌有所进步,但仍然会有部分水在喷洒过程中因蒸发等因素而损失。

而滴灌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的无效损耗。

二、滴灌技术在不同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蔬菜种植在蔬菜种植中,滴灌技术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在种植西红柿时,滴灌系统可以根据西红柿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进行精准灌溉。

在幼苗期,西红柿需要较少的水分,滴灌系统可以调整滴头的滴水量,使土壤保持适度的湿润,既满足幼苗生长需求,又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导致根部病害。

在结果期,西红柿对水分的需求增大,此时可以适当增加滴灌的水量和频率。

而且,滴灌还可以与施肥相结合,将肥料溶解在滴灌水中,实现水肥一体化。

这样,蔬菜能够及时、均衡地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生菜等叶菜类蔬菜也同样受益于滴灌技术,滴灌能够保持叶片的干爽,减少叶部病害的发生,并且能使生菜生长得更加鲜嫩。

果树种植对于果树而言,滴灌技术更是具有诸多优势。

以苹果树为例,其根系发达且分布较深。

滴灌系统能够将水直接送到果树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

在春季果树萌芽期,适量的滴灌能够促使果树顺利发芽,为后续的开花结果奠定基础。

在果实膨大期,充足而精准的水分供应有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使果实更大、口感更好。

而且,果树种植区域往往地形复杂,滴灌系统可以根据地形进行灵活布局,不受地形的限制。

滴灌施肥技术详解

滴灌施肥技术详解

滴灌施肥技术详解滴灌作为节水效果最好的灌溉技术之一受到种植户的关注。

近年来,滴灌在我国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广,其发展速度之快超出预料。

1滴灌施肥技术的原理滴灌就是滴水灌溉技术,它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由滴灌管道系统输送到毛管,然后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以水滴的方式均匀而缓慢地滴入土壤,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灌溉技术,它是一种局部灌水技术。

由于滴头流量小,水分缓慢渗入土壤,因而在滴灌条件下,除紧靠滴头下面的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外,其它部位均处于非饱和状态,土壤水分主要借助毛管张力作用入渗和扩散,若灌水时间控制得好,基本没有下渗损失,而且滴灌时土壤表面湿润面积小,有效减少了蒸发损失,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滴灌施肥技术是在灌水的同时可以把肥料均匀地带到作物根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理。

其特点是灌水流量小,需要的工作压力较低,能够较精确地控制灌水量,把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实现局部灌溉。

丘陵山地可选用简单实用耐用、价格低廉的自重力滴灌施肥系统;在地形平坦地区则应用泵吸肥系统。

实践证明,这两种施肥方法不仅操作方便,且可以控制施肥速度和施肥浓度。

设施应用水泥砖结构,坚固耐用。

还可以将有机肥应用于滴灌施肥系统。

有机肥经过沤腐过滤后滴施,滴施完后保证15分钟以上的清水冲洗,滴头和过滤器无任何堵塞,滴头处也不会生长藻类青苔等植物,方便且省工。

可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的作物种类很多,如葡萄、桃、梨、苹果、板栗、柑橘、荔枝、龙眼、火龙果等水果,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在花卉、苗圃等场合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另外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马铃薯及经济作物如烟草、芦笋等均可使用滴灌系统。

2滴灌施肥的优势与常规施肥方法相比,滴灌系统施肥有以下优势:1、节省劳力在果树的生产过程中,水肥管理耗费大量的人工。

如华南地区某些香蕉产地的年施肥次数达18次之多。

每次施肥要挖穴或开浅沟,施肥后要灌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灌施肥灌溉原理与应用李久生张建君薛克宗编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索书号:65.2571/1馆藏号:022667内容介绍:迄今国内尚未有系统介绍滴灌施肥灌溉的著作出版,为此笔者吸收国内外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结合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出版本书。

全书共分10章,第1、2章介绍了滴灌施肥灌溉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第3章介绍了滴灌施肥常用肥料的可溶性和兼容性;第4章介绍了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的植株与土壤养分监测和施肥灌溉制度;第5章介绍了滴灌系统的化学堵塞及其防护措施;第6、7章介绍了不同滴灌系统设计运行参数和土壤条件下水分运移、湿润体几何尺寸、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试验研究成果;第8章利用商业化软件HYDRUS-2D模拟了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的水氮运移规律,在水分运移模拟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而在氮素运移的模拟方面表现出确定性模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9章建立了模拟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硝态氮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旨在为这种复杂条件下氮素分布的模拟探索一条新的途径;第10章介绍了干旱风沙区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春玉米需水规律的田间试验结果。

本书可供水利、土壤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相应专业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目录: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 1.1 概述--------------------------------------------------------------(1)第3章 1.2 滴灌技术的特点----------------------------------------------------(2)第4章 1.3 国外滴灌发展概况--------------------------------------------------(4)第5章 1.3.1以色列滴灌技术的应用--------------------------------------------(5)第6章 1.3.2其它一些沿地中海国家的滴灌发展----------------------------------(5)第7章 1.3.3美国滴灌的发展--------------------------------------------------(6)第8章 1.4 滴灌技术在我国的应用----------------------------------------------(6)第9章 1.4.1果树的滴灌------------------------------------------------------(7)第10章 1.4.2蔬菜瓜果花卉及设施农业的滴灌------------------------------------(7)第11章 1.4.3西北地区的滴灌--------------------------------------------------(8)第12章参考文献---------------------------------------------------------------(9)第13章第2章滴灌施肥灌溉系统的组成2.1 滴灌施肥概述------------------------------------------------------(10)第14章 2.1.1滴灌施肥的优点--------------------------------------------------(10)第15章 2.1.2滴灌施肥灌溉的发展----------------------------------------------(11)第16章 2.2 滴灌施肥的安全保护设施--------------------------------------------(13)第17章 2.3 施肥操作安全------------------------------------------------------(15)第18章 2.3.1人身安全--------------------------------------------------------(15)第19章 2.3.2剂量控制--------------------------------------------------------(15)第20章 2.3.3安全施用--------------------------------------------------------(15)第21章 2.3.4过滤水肥防止滴头堵塞--------------------------------------------(15)第22章 2.3.5环境安全--------------------------------------------------------(15)第23章 2.4 注肥设施----------------------------------------------------------(16)第24章 2.4.1自压注入--------------------------------------------------------(16)第25章 2.4.2文丘里注肥装置--------------------------------------------------(16)第26章 2.4.3压差式施肥装置--------------------------------------------------(20)第27章 2.4.4注肥泵----------------------------------------------------------(22)第28章参考文献---------------------------------------------------------------(25)第29章第3章肥料的可溶性与兼容性3.1 肥料的可溶性------------------------------------------------------(26)第30章 3.1.1固态肥料--------------------------------------------------------(26)第31章 3.1.2混合降温的影响--------------------------------------------------(27)第32章 3.2 肥料的兼容性------------------------------------------------------(29)第33章 3.3 肥料混合应遵循的原则----------------------------------------------(30)第34章 3.4 几种肥料施用的注意事项--------------------------------------------(31)第35章 3.4.1氮肥------------------------------------------------------------(31)第36章 3.4.2磷肥------------------------------------------------------------(32)第37章 3.4.3钾--------------------------------------------------------------(33)第38章 3.4.4钙--------------------------------------------------------------(33)第39章 3.4.5微量营养元素----------------------------------------------------(34)第40章 3.4.6腐蚀------------------------------------------------------------(35)第41章参考文献---------------------------------------------------------------(36)第42章第4章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植株与土壤养分状况监测第43章 4.1 养分管理的新理念--------------------------------------------------(37)第44章 4.2 养分的度量单位----------------------------------------------------(39)第45章 4.3 土壤样品测试------------------------------------------------------(41)第46章 4.3.1实验室测试------------------------------------------------------(41)第47章 4.3.2田间快速测试----------------------------------------------------(42)第48章 4.3.3土壤取样--------------------------------------------------------(43)第49章 4.3.4土壤样品测试结果的分析------------------------------------------(45)第50章 4.4 土壤溶液测试------------------------------------------------------(46)第51章 4.5 植株组织测试------------------------------------------------------(48)第52章 4.6 茎流测试----------------------------------------------------------(57)第53章 4.7 施肥灌溉制度的制定------------------------------------------------(58)第54章参考文献---------------------------------------------------------------(63)第55章第5章防止滴灌系统堵塞的化学措施5.1 化学堵塞原因与水质标准--------------------------------------------(65)第56章 5.2 防止堵塞的化学物质------------------------------------------------(66)第57章 5.2.1氯--------------------------------------------------------------(66)第58章 5.2.2酸--------------------------------------------------------------(68)第59章 5.3 几种常见堵塞现象的化学防止措施------------------------------------(68)第60章 5.3.1粘性菌类--------------------------------------------------------(68)第61章 5.3.2嗜铁与锰细菌----------------------------------------------------(69)第62章 5.3.3铁与锰的硫化物--------------------------------------------------(70)第63章 5.3.4碳酸盐的沉淀----------------------------------------------------(70)第64章 5.3.5根的侵入--------------------------------------------------------(70)第65章参考文献---------------------------------------------------------------(71)第66章第6章滴灌条件下水分运移规律的试验研究第67章 6.1 滴灌条件下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进展----------------------------------(72)第68章 6.1.1解析解----------------------------------------------------------(72)第69章 6.1.2数值解----------------------------------------------------------(75)第70章 6.1.3试验研究--------------------------------------------------------(76)第71章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79)第72章 6.2.1土壤------------------------------------------------------------(79)第73章 6.2.2试验装置与取样点布设--------------------------------------------(80)第74章 6.2.3试验设计--------------------------------------------------------(82)第75章 6.3 结果与分析--------------------------------------------------------(84)第76章 6.3.1地表饱和区变化动态----------------------------------------------(84)第77章 6.3.2湿润锋变化动态--------------------------------------------------(86)第78章(1)径向湿润锋变化动态------------------------------------------------(86)第79章(2)垂直湿润锋变化动态------------------------------------------------(89)第80章 6.3.3土壤水分分布----------------------------------------------------(92)第81章(1)水量平衡----------------------------------------------------------(92)第82章(2)肥液浓度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95)第83章(3)滴头流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96)第84章(4)灌水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97)第85章 6.4 本章小结----------------------------------------------------------(99)第86章参考文献---------------------------------------------------------------(101)第87章第7章滴灌施肥条件下氮素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第88章7.1 滴灌施肥条件下氮素运移的研究进展----------------------------------(104)第89章7.1.1数学模拟--------------------------------------------------------(105)第90章7.1.2试验研究--------------------------------------------------------(107)第91章7.2 试验材料与方法----------------------------------------------------(109)第92章7.3 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111)第93章7.3.1硝态氮在湿润土体内的分布----------------------------------------(111)第94章7.3.2肥液浓度的影响--------------------------------------------------(112)第95章7.3.3滴头流量的影响--------------------------------------------------(114)第96章7.3.4灌水量的影响----------------------------------------------------(115)第97章7.4 铵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117)第98章7.4.1铵态氮在湿润土体内的分布----------------------------------------(117)第99章7.4.2肥液浓度的影响--------------------------------------------------(118)第100章7.4.3肥液流量的影响--------------------------------------------------(119)第101章7.4.4灌水量的影响----------------------------------------------------(121)第102章7.5 滴灌系统运行方式对氮素分布规律的影响------------------------------(122)第103章7.6 本章小结----------------------------------------------------------(124)第104章参考文献---------------------------------------------------------------(125)第105章第8章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水氮运移的数学模拟第106章8.1 数学模型----------------------------------------------------------(128)第107章8.1.1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128)第108章8.1.2滴灌条件下硝态氮在土壤中运移的第109章基本方程---------------------------------------------------------------(129)第110章8.1.3滴灌条件下铵态氮在土壤中运移的基本方程---------------------------------------------------------------(130)第111章8.1.4室内试验及初始和边界条件----------------------------------------(130)第112章8.2 模型参数----------------------------------------------------------(134)第113章8.2.1土壤水力参数----------------------------------------------------(134)第114章8.2.2溶质运移参数----------------------------------------------------(134)第115章8.2.3吸附参数--------------------------------------------------------(135)第116章8.2.4氮素转化参数----------------------------------------------------(137)第117章8.2.5模拟饱和区半径的确定--------------------------------------------(138)第118章8.3 模拟结果与分析----------------------------------------------------(139)第119章8.3.1湿润距离模拟结果------------------------------------------------(141)第120章8.3.2土壤含水率分布模拟结果------------------------------------------(143)第121章8.3.3硝态氮分布模拟结果----------------------------------------------(146)第122章8.3.4铵态氮分布模拟结果----------------------------------------------(147)第123章8.4 本章小结----------------------------------------------------------(153)第124章参考文献---------------------------------------------------------------(154)第125章第9章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硝态氮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126章9.1 引言--------------------------------------------------------------(156)第127章9.2 人工神经网络------------------------------------------------------(158)第128章9.2.1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158)第129章9.2.2模型的训练------------------------------------------------------(158)第130章9.3 数据库的建立------------------------------------------------------(159)第131章9.3.1试验材料与方法--------------------------------------------------(159)第132章9.3.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参数的选择--------------------------------------(160)第133章9.3.3数据的标准化----------------------------------------------------(162)第134章9.4 模拟结果----------------------------------------------------------(162)第135章9.4.1最优模型结构----------------------------------------------------(162)第136章9.4.2模型的模拟结果--------------------------------------------------(165)第137章9.5 结论与建议--------------------------------------------------------(167)第138章参考文献(176)第139章第10章干旱风沙区玉米滴灌需水规律的田间试验研究第140章10.1 引言-------------------------------------------------------------(179)第141章10.2 材料与方法-------------------------------------------------------(180)第142章10.2.1试验布置-------------------------------------------------------(180)第143章10.2.2灌溉与施肥-----------------------------------------------------(180)第144章10.2.3作物生长状况监测-----------------------------------------------(182)第145章10.2.4气象要素观测---------------------------------------------------(182)第146章10.3 结果与分析-------------------------------------------------------(183)第147章10.3.1玉米滴灌需水规律-----------------------------------------------(183)第148章10.3.2作物系数(185)10.3.3滴灌水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191)第149章10.3.4参考作物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关系-------------------------------(194)第150章10.4 结论与讨论-------------------------------------------------------(197)参考文献---------------------------------------------------------------(1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