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

合集下载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
油藏描述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油藏评价与分析:负责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包括油藏储量、储层特征、石油流动性等方面的分析,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 油藏模拟与预测:利用油藏模拟软件对油田进行模拟,预测油水气分布、产能和产量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储层改造与提高采收率:根据油藏特性和开发阶段,制定储层改造方案,以提高采收率。

例如,通过注水、聚合物驱替、热采等方法,改善油藏的流动性和驱替效果。

4. 油藏监测与优化: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研究油田开发动态,了解油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例如,通过生产数据分析,优化开发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5. 油藏数据管理与分析:负责油气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油藏评价和预测。

6. 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关注油藏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参与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油藏评价和开发水平。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岗位职责是对油气田进行评价、分析和预
测,制定改造方案并进行优化,负责油藏数据管理和分析,推动油藏研究和技术创新。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讲解

精细油藏描述规范讲解

3 工作流程以油田钻井资料、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点地层精细对照、井断点的落实及地震精细解释,建立三维构造精细模型;通过储层精细划分、井点夹层描述、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及取心井资料研究,建立三维储层精细模型 (包括沉积相模型);开展模型合理粗化方法研究,把精细地质模型不失真的输入到数值摹拟软件,并通过快速历史拟合,对模型进行验证,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模型。

最终实现油藏的高精度拟合,并把数值摹拟成果输出,进行各种剩余油指标的定量计算、统计分析,寻找剩余油潜力,结合油田开辟状况分析及开辟效果评价,制定合理、高效的油田开辟调整及挖潜方案。

同时实现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摹拟模型的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数字油藏”。

油藏描述工作流程见图1:图1 精细油藏描述工作流程4 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4.1 基础地质资料4.1.1 地震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4.1.2 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的探井、开辟井、取心井,包括井别、井位坐标、补心高、补心海拔、完钻井深、完钻层位、靶点坐标等信息。

4.1.3 测井资料:用于地层对照划分的常规测井曲线及相应的测井曲线数字带,特殊测井(核磁测井、成像测井等)曲线及数字带。

4.1.4 井斜资料:包括斜井、侧钻井、水平井的数字化井轨迹数据。

4.2 开辟动态资料4.2.1 开辟数据:油田、开辟单元及单井的开辟数据,包括油水井月数据、油田开辟月综合数据;井史资料(射孔、封堵、措施等数据)。

4.2.2 动态监测资料:包括动静液面、压力、试井、产液、吸水剖面,C/O 测井、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等监测资料。

4.3 开辟实验资料4.3.1 取心井资料:常规岩心分析、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 衍射黏土矿物分析、X 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润湿性、敏感性、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等资料。

4.3.2 高压物性资料:包括油、气、水的高压物性数据(溶解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粘度、原油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天然气组份、体积系数等)。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油藏描述是通过对地下油气储集层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物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获取关于油藏中储量、流动性和开发潜力的信息。

它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以及储层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油藏描述是进行石油勘探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构造、层序地层、岩性和岩相等地质特征进行描述,可以确定潜在的勘探目标。

根据沉积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科学原理,结合现代的勘探技术手段,可以确定油气生成、迁移和富集的规律,进而找到具有良好勘探前景的油气藏。

其次,油藏描述对于石油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饱和度等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对储层的储量、产能和流动性进行评估。

同时,对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压力力学性质和渗流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和措施,提高油气的开发效率和产能。

油藏描述也对于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案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油藏描述的结果,可以评估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质流体动力学性质,进而选择合适的采收率,确定合理的油井排布和钻井方案,以及确定合理的注采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此外,油藏描述对于油藏管理和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分析油藏的动态变化,包括油气压力、渗透率、孔隙结构和饱和度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油藏的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油藏改造中,油藏描述可以为水驱、气驱、聚合物驱和化学驱等增采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总的来说,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进行勘探和开发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油藏管理和改造的重要依据。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和油藏描述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油藏描述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8.油藏描述

8.油藏描述

(1)产生的油藏模型的质量依赖于所假设的随机函数的模型和所具有的数据, 在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很难验证所假设的模型是否与实际的地质条件相符合;
(2)变异函数的模拟带有许多的主观性,而涉及多变量的交叉变异函数的模拟 受到线性区域化模型的限制,使得模拟很难正确进行;
(3)如何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信息及生产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
斯仑贝谢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 。重点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油藏动态监测及最终采收率的评 价。
过去油藏模拟,是根据取心井或试井资料把油藏的垂直剖面分成几 个单元,计算每个单元孔渗平均值,忽略了小范围的非均质性和垂 向渗透层屏障(隔夹层)作用。用这样的参数只能建立一个失真的 地质模型,使模拟失效,将导致开发决策的失误。而测井资料是唯 一能控制深度且能逐英尺测试的方法。因而基于测井资料的油藏描 述可能具有最高的精度。同时也强调了岩心、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综 合应用,以得出一个适用于全油田模拟输入的储集层模型,从而实 现了从单井评价到多井评价的飞跃。
3. 以测井为主体的描述
继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技术,又于1985年将三维 地震及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井间相关对比研 究中。
研究现状: (1)1992年油藏描述研究内容及方法为: ①关键井研究; ②测井资料标准化; ③单井综合测井评价; ④多井处理研究,井间地层对比; ⑤渗透率及单井动态模拟研究; ⑥储层参数集总及储集层绘图。
开发阶段利用开发地震技术,即高分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地震层析技术、多 波多分量解释技术、垂直地震剖面技术、振幅炮检距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井间、 井外地区的储层静态描述及动态监测,查明构造细微变化及油气水层分布。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

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

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

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

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

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

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

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

油藏描述大作业

油藏描述大作业

油藏描述第一部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它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油藏描述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及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特征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由于研究任务不同,资料信息类别及占有程度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及最终成果也各有所异。

一、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技术: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探明储量过程中所进行的综合性油藏勘探和评价。

具体可包括勘探早期阶段及油藏勘探评价阶段。

进行下列内容的描述与表征:(1)地层格架(模型)。

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系。

(2)构造格架(模型)。

确定圈闭类型及高点、主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及性质、圈闭面积及闭合高度。

(3)储层格架(模型)。

储集体类型及分布、储集岩岩性及厚度、储集物性参数变化趋势及规律。

(4)地化格架(模型)。

烃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流体分布及含油气面积。

最终建立研究区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

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该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准确确定油藏概念模型,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内容为:(1)圈闭描述:层位标定,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圈闭特征描述与圈闭发育史分析,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根据地震、地质、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圈闭和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术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获得了显著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起着 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实践表明,油藏描述技术研究
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三、油藏描述的任务 1. 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 2. 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与展布规律. 3. 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 4. 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 5. 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 6.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预测模 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3)沉积(微)相
① 阐明油田沉积物源及其方向、沉积体系、
沉积相模式;
② 编制出典型的沉积相剖面、沉积相平面图
或沉积微相平面图;
③ 建立沉积相三维立体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4)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研究主要应用显微薄片、铸体片、
阴极射线、扫描电镜和结合其他资料阐明油田储
(1)油藏评价阶段 (2)开发设计阶段 (3)方案实施阶段 (4)管理调整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二、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
(1)油藏评价阶段
油藏一经发现工业油气流之后即进入油藏评价阶段。
主要任务:提高勘探程度,提交探明储量 资料基础:少量探井、评价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圈闭形态 、 油气水系统、流体性质、储层分布
主要任务: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和钻开发井的工程实施方案
基础资料:探井、评价井、少数开发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构造方面 油气水研究 储层描述:相、四性、对比、分布、评价
建立油藏和储层地质模型
第一章 绪论

rd1

rd1

NWU / Chen Gang
NWU / Chen Gang
三、流体性质及其分布
油气藏内通常存在油、气、水三种流体,并以一定的相态、 产状、相互接触关系和储藏量共生于油气藏内。由于地质历史 中油气生成、运移、存储和埋藏条件的差异,不同油气藏之间 和一个油气藏内不同部位的流体性质都可能存在很大差别,油 藏流体性质及其空间分布和变化的非均质性极大地影响着开发 过程,这是油藏描述的又一重要内容。如稠油的比热、导热系 数和粘温曲线及其热采的工业价值等是稠油油藏流体性质描述 的主要内容,其它油藏有关天然气的性质和组分、凝析油的相 态特征、油藏的饱和压力与地层静压等参数,都是必须予以描 述的内容。
•国外的发展历史 •国内的发展历史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 学科发展的意义
NWU / Chen Gang
一、国外的发展历史
(1)1979年,巴黎红山处理中心推出测井油藏描述服务系统-Reservoir Description,法国ELF公司和石油科学研究院方拉伯 公司(IFP,Franlab)提出Reservoir Description Studies。 (2)1980年,美国阿特拉斯测井公司尝试开发阶段测井油藏描述油田动态监视(TDT测井)、采收率评价和残余油预测等,美国科 学 软 件 公 司 推 出 侧 重 于 勘 探 阶 段 油 藏 描 述 的 RECON & LOGCALCⅡ软件系统。 (3)80’S初,斯仑贝谢公司日本计算机处理中心提出“地震+测井” 油气藏分析评价系统;前苏联地质部和油气工业部于83年推出 “地震+电法+重磁+测井+钻井地质”油藏描述软件包。 (4)80’S中后期以来,进入以计算机为工具手段的多学科一体化油 藏静态、动态描述及推广应用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描述概论1、油藏描述概念油藏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一词。

早在1979年,斯仑贝谢公司就已针对油藏描述这一课题设计出了一些软件。

油藏描述,简言之,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手段,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其任务在于阐述油藏的构造面貌、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和展布,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其微观特征、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乃至建立油藏地质模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为实现上述任务,应最大限度地使用计算机手段,并自动绘制反映油藏特征的各种图件,充分揭示它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为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合理选择开发方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从分可靠的依据。

2、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史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斯仑贝谢公司首先研究了油藏描述软件系统,并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他的许多石油公司、软件公司,也先后开展了油藏描述技术软件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油藏描述的基本方法是以测井资料为主,对关键井测试分行、油田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处理。

油田参数转化、单井综合测井评价、参数集总、计算网格值与作图、单井动态模拟及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强调研究测井与地质资料在深度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②综合常规测井、地层倾角与地震、地质资料,准确的描述油藏构造及其储集层的几何形态;③全油藏测井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将各种非地层因素和误差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④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反映地质特征的大量有效信息,对非井剖面做测井相分析,用岩心资料鉴别测井相的岩相类型;⑤选择合适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和解释参数,用岩心资料检验测井数字处理的储层参数的有效性;⑥用测井、岩心和生产测试资料建立油田转换关系,计算渗透率和评价测井项目不全的井,用生产测试资料检验单井动态模拟的效果;⑦用最新的计算机绘图技术,绘制各种等值图、栅栏图,详细描述油气藏,广泛采用数据库技术。

油藏描述研究主要是提供能反映储层纵向连续性的单井综合测井评价结果,即以成果图和数据表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采样间距逐点的显示出储层的岩性与基本参数,提供能反映储层几何形态、储层属性参数在二维、三维空间变化的全油田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全油田各种参数的综合数据表格,各种计算参数的网格图和等值图,如储集层的构造等高图、等厚图、等孔隙度图、等渗透率图、总孔隙图、净孔隙度图、净渗透率图、含油气等厚图、累计孔隙度图、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图、储集层三维构造图,包括从各个角度和方向观察的三维构造显示及全油气体积的计算结果,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特点、资料拥有程度和勘探开发进程的情况,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目的也不尽相同。

80年代末,油藏描述技术日趋成熟,主要应用测井、地震、油田地质和岩心资料及其生产测试等资料,对油藏的几何形态、静态和动态参数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综合的评价,为油藏模拟、储量估计、优化开发方案及提高采收率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油藏描述研究的范围也逐渐的发展为包括岩石特征、构造特征、储层性质和综合研究四个方面。

岩石特征,即岩心描述、岩性、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的对比分行;构造特征,即构造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构造连续性、垂向和水平方向的分布、泥岩的分布等;储层性质,即储层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储层分层和地质定量分行。

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的发展为:①深入分析有关资料解释问题;②采用最新技术从测井资料提取最大量的信息;③应用岩心资料识别出测井分析辨别出的岩相类型;④应用岩心分心资料,确定最佳评价模型,采用测井相资料对储层分层以确定测井参数;⑤利用岩心资料刻度测井解释岩心物理参数;⑥应用生产测试资料确定渗透率的变换关系;⑦应用生产测试资料和套管井测量结果,刻度单井动态模拟的有效性;⑧利用三维地震和地层倾角资料,改善所确定的储集层构造的准确性;⑨应用最新技术进行计算机绘图。

3、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总结这些年国内外油藏描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现代油藏描述与20世纪8O年代以前传统的油藏研究或开发地质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表现出了以下重要的特点。

3.1 整体性现代油藏描述将油藏的各种属性(如构造、地层、储集层、油气水等)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油藏描述工作都遵循着从一维“井剖面”的描述到二维“层”的描述再到三维整体描述的三步工作程序,依赖于三套基本的油藏描述技术,即井孔柱状剖面开发地质属性确定技术、细分流动单元及井间等时对比技术和井间属性定量预测技术。

3.2 综合性油藏描述是一项多学科综合、集约化、协同攻关的研究项目。

需要把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数学、计算机和现场等众多学科和部门组织成一个项目组,协同攻关,实行统筹规划,才能作出真正高水平、符合地下情况的油藏描述工作,也才能为油田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要求研究人员由单一学科知识结构向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3.3 预测性现代油藏描述不仅要把地下油藏的三维特征描述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较少的资料能较准确地预测出地下油藏各种开发属性三维空间的具体细节。

3.4阶段性油藏描述贯穿于勘探开发的全过程,从第一口发现井到油田最后废弃为止,多次分阶段滚动进行。

由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任务不同,所拥有的资料基础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所要描述的重点内容和精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描述技术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油藏描述具有阶段性。

目前来看已初步发展了适应不同开发阶段的三大套或三大阶段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①早期油藏描述———在油田发现后利用少量井对油(气)藏进行的综合研究与评价;②中期或一般所称的油藏描述———油田开发后含水较低时,主要利用大量井的资料尤其测井资料进行;③精细油藏描述———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特高含水期后,主要针对剩余油分布及挖潜进行。

3.5 先进性现代油藏描述尽量采用各种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如现代数学方法和理论的大量应用,包括地质统计学及随机模拟、模式识别、模糊数学、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分形几何等,以及测井、地震和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使油藏描述真正迈向了模型化、定量化和预测化,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使上述成为可能,而且能使人们亲身领略到地下油藏的三维面貌,把研究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3.6 早入性油藏描述应从油田第一口发现井开始就开展工作。

油田发现后,开发工作人员介入得越早、油藏描述工作开始得越早越好。

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①油气田地质构造和储层几何形态的研究;②关键井的研究及解释模型的确定;③油田参数转换关系的确定、渗透率估算及测井项目不全井的评价;④单井测试评价;⑤多井处理、单井动态模拟研究及三维油藏模型的建立。

4、油藏描述的阶段划分油田开发的阶段性早已被人们认识,而且已形成一些通用的阶段和基本作法,国内外大同小异。

一般来说一个油田发现后大致可分为评价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监测阶段—调整阶段(高含水阶段)—三次采油阶段,最后到油田废弃。

每一阶段都反映了人们对油藏认识的深化。

总体来看这些阶段可归为早、中、晚三个大的开发阶段,或者可分别称为油田开发准备阶段、主体开发阶段和提高采收率阶段这三大开发阶段。

从油藏描述的角度看,虽然不是每一个小的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都有重大区别,但这三个大的阶段的油藏描述则有着很大的差别,表现在所拥有资料的程度、要解决的开发问题及油藏描述的重点和精度都极不相同,加之我国陆相储层的复杂性,从而造成所采用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总结国内外油藏描述的经验和教训,寻找其共同规律和基本作法,油藏描述的阶段与大的开发阶段相对应也可分为早、中、晚三大阶段或三种油藏描述。

这三大阶段油藏描述的重点、方法、技术和要解决的问题等明显不同。

当然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油藏描述工作也是滚动进行的。

5、各阶段油藏描述的涵义和特点5.1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油田发现后到投入全面开发前的这一阶段可称为开发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所进行的油藏描述统称为早期油藏描述。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油藏进行可行性评价、进而制定总体开发方案。

这时钻井资料较少,动态资料缺乏,地震资料以二维为主,或虽有三维地震资料,但往往延后。

开发评价和设计要求确定评价区的探明地质储量和预测可采储量,提出规划性的开发部署,确定开发方式和井网布署,对采油工程设施提出建议,估算可能达到的生产规模,并作经济效益评价,以保证开发可行性和方案研究不犯原则性的错误。

油藏描述的任务是确定油藏的基本骨架(包括构造、地层、沉积等),搞清主力储层的储集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明确油藏类型和油气水系统的分布。

因此这个阶段的油藏描述以建立地质概念模型为重点,把握大的框架和原则,而不过多追求细节,所以称油田开发准备阶段的油藏描述为早期油藏描述。

5.2主体开发阶段的中期油藏描述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后到高含水(三次采油阶段)以前的这一阶段,可称为油田主体开发阶段,这一阶段所进行的油藏描述统称为中期油藏描述。

油田一旦投入全面开发,钻井资料和动态资料都迅速增多,并逐渐有了多种测试和监测资料等。

这一阶段开发研究的任务是实施开发方案,编制完井、射孔方案,确定注采井别、进行初期配产配注、预测开发动态。

生产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开发调整,阶段历史拟合和预测开发动态等。

为此,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以全面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进一步落实在早期油藏描述中没有确定的各种构造、建立静态地质模型为重点。

斯伦贝谢最早提出的油藏描述及国内外所作的大部分油藏描述都是针对这一阶段而言的,即以测井研究为主体,从关键井出发,进行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及多井处理、评价和对比研究,建立各种油藏参数数据库及关系,最后建立油藏三维静态模型,因此称这一阶段的油藏描述为油田主体开发阶段的常规油藏描述或中期油藏描述。

5.3挖潜、提高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直到最后废弃前这一阶段称为挖潜、提高采收率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而引起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主要对象,转向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不再大片连续的剩余油,甚至转向提高微观的驱油效率上来。

早、中期的那种油藏描述方法和精度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阶段的开发要求,它要求更精细、准确、定量的预测出井间各种砂体尤其大砂体内部非均质性和小砂体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出微小断层、微构造的分布面貌。

油藏描述的重点是建立精细的三维预测模型,进而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增加油田采收率。

因此把这个阶段的油藏描述称为油田挖潜提高采收率或高含水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