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

总学时数:105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

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

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二节《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小说集的思想内容;《狂人日记》的思想启蒙总纲;《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伤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三节《故事新编》

鲁迅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内容;《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6课时)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叶绍钧“为人生”小说的概述;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散文集《空山灵雨》;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冰心的“爱的哲学”;“问题小说”和短篇小说《超人》。

第三节郁达夫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概况;《沉沦》的思想价值和以其为代表的独特小说风格;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烈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

第四章20年代新诗(6课时)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第二节郭沫若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诗歌创作概述;《女神》诗集的内容与文学史的意义;《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徐志摩、闻一多

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20年代戏剧(4课时)

第一节20年代话剧创作概况

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

第二节田汉

对早期话剧的重要贡献;南国戏剧运动;《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主要话剧创作;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

第六章20年代散文(4课时)

第一节20年代散文概述

五四时期的杂感文;“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作;小品散文;叙事抒情的“美文”;散文诗等。

第二节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等散文创作;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冰心、朱自清

冰心的《寄小读者》等;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野草》的思想意义;《野草》的艺术成就;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第七章3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3课时)

第一节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左翼文学思潮的功过评述。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承传;西方文艺思想的吸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之评价。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5课时)

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流派和创作现象概况;小说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社会分析小说;讽刺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第二节丁玲、张天翼、艾芜、吴组缃、萧红

丁玲的小说创作道路;《莎菲女士日记》人物形象分析;丁玲的“新小说”;丁玲的后期小说创作;张天翼小说创作概况;《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及其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艾芜的《南行记》等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皖南农村小说;“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的小说成就。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渊源;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的小说创作;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成就与不足。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6课时)

第一节老舍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老舍在英国完成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抗战前的执教和写作;《猫城记》、《离婚》等作品;抗战以后到建国时期的创作;《月芽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火葬》、话剧作品等。

第二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分析;祥子悲剧命运的思想意义;《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四世同堂》在民族抗战中的文化反思主题;人物塑造的特点;《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三)(6课时)

第一节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茅盾早期的“为人生” 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学创作;30年代的左翼文艺活动;长短篇小说、散文、杂感等作品。

第二节《蚀》、《子夜》

《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茅盾的其他长篇小说和《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6课时)

第一节巴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灭亡》等小说;1928年回国以后的小说创作;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散文等创作情况。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寒夜》

《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6课时)

第一节沈从文创作概述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都市小说的创作特点;湘西小说表现的“人生形式”;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追求。

第二节《边城》

《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翠翠形象塑造;《边城》的历史评价和审美评价。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3课时)

第一节30年代新诗概述

左翼诗人的政治抒情诗;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现代派诗歌群体和流派形成及其创作。

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藏克家

戴望舒的《雨巷》和其早期诗歌创作;戴望舒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诗风的转变;卞之琳的《三秋草》、《鱼目集》等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藏克家的《烙印》、《泥土的歌》等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6课时)

第一节30年代戏剧概述

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现实主义剧作;抗战初期的“好一计鞭子”等街头剧、历史剧等。

第二节曹禺与《雷雨》、《日出》、《北京人》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贡献;代表作《雷雨》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周朴园、繁漪等人物形象分析;《日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陈白露形象分析;《北京人》的思想主题;曹禺话剧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4课时)

第一节30年代散文概述

小品散文的多元发展;杂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报告文学等。

第二节鲁迅杂文

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形象性等特点;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林语堂

30年代小品散文的代表;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特点;林语堂小品散文的得失评价。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

第一节国统区文学思潮

抗战初期“文协”的成立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上海“孤岛文学”和“鲁迅风”杂文及戏剧运动;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战国策派”和“与抗战无关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神” 和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文学论争等。

第二节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年”文艺整风“与毛泽东《延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历史意义;关于“文艺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第一次“文代会”。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一)(4课时)

第一节40年代小说概述

国统区、沦陷区小说创作的几种类型;丘东平《第七连》等抗战题材的小说;以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还乡记》等长篇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和世情小说;萧红的《呼兰合传》等文化分析小说;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等人生、人性探索小说。

第二节《围城》

钱钟书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蕴;方鸿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讽刺性叙述模式和新“儒林外史”的艺术风格;《围城》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张爱玲等的小说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价值;徐訏和无名氏为代表的都市传奇小说。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二)(2课时)

第一节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现代通俗小说发展概况;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等;代表作家徐枕亚、包天笑、范烟桥、周瘦鹃等。

第二节张恨水

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

第十九章40年代小说(三)(5课时)

第一节解放区小说概述

《新儿女英雄传》等抗战题材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其他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赵树理、孙犁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艺术追求;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的独特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第二十章40年代新诗(4课时)

第一节40年代新诗概述

朗诵诗;田间的《给战斗者》等长诗;胡风与“七月诗派”诗歌;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解放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

第二节艾青

《大堰河》、《向太阳》、《火把》等诗歌创作概述;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艾青诗歌“忧郁”情感基调和审美艺术风格;艾青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九叶诗派

辛笛、穆旦等九叶诗人的创作;九叶诗派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吸收和发展;九叶诗派诗歌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成就。

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戏剧(5课时)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现实题材的话剧创作;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陈白尘《升官图》等讽刺喜剧创作;《白毛女》等解放区新歌剧创作。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

以《屈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六个历史剧;郭沫若剧作思想主题;“屈原”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第三节夏衍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作的内容;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当代部分)

课程编号:0110108

总学时数:80 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给中文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应使同学全面了解1949年至今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与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重要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基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对于重要的作家,应能全面了解其创作概况及文学史地位;对于重要作品,应能对其思想艺术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归纳与总结。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1949—1976年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6课时)

第一节50、6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三次文代会的召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思潮

“四人帮”的《纪要》及“文艺黑线专政论”、“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三突出”等原则的规定;八个“样板戏”及《虹南作战史》;主流文学之外的两类文学: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等;“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秋歌》等和“天安门诗歌”。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4课时)

第一节50、60年代小说概述

50、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历史题材小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反映现实的小说包括农村题材的《登记》、干预现实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及表现人情的《红豆》等;十七年小说的成就和缺失。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柳青的生平和创作;《创业史》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梁斌的生平和创作;《红旗谱》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杨沫的生平和创作;《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

第三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小说

“双百方针”对小说的影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成就及引起的争论;《在悬崖上》、《红豆》等小说的基本特点及争议;“中间人物”论。

第三章60、70年代的台湾小说(3课时)

第一节台湾小说概述

《现代文学》杂志与现代派小说的兴起;白先勇、欧阳子等“现代文学”作家群。乡土文学的复苏与发展;钟肇政、陈映真、黄春明等的小说创作。“军中文艺”的演变与军中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节白先勇、陈若曦

白先勇的生平及创作。《台北人》、《孽子》等小说的创作特色;陈若曦的生平及创作;陈若曦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三节陈映真、黄春明

陈映真的生平及创作;《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等小说的创作特色。黄春明的生平及创作;《儿子的大玩偶》、《锣》等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四章60、70年代的香港小说(3课时)

第一节香港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实验小说家”刘以鬯等的小说创作;通俗文学的崛起及武侠、言情、历史、科幻小说的创作。

第二节刘以鬯

刘以鬯的生平及创作;“实验小说”;《酒徒》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五章台港通俗小说(3课时)

第一节金庸

金庸的生平与创作;“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琼瑶、古龙、高阳

琼瑶的生平与创作;“言情小说”;《窗外》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龙的生平与创作;《陆小凤》等武侠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高阳的生平与创作;“历史小说”;《红顶商人》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50、60年代的新诗、戏剧、散文(4课时)

第一节新诗概述郭小川

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大跃进民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的生平与创作;《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新辞赋体”;“楼梯体诗歌”。

第二节戏剧概述《茶馆》等

“戏曲改革”;话剧的发展变化及历史剧热潮;当代歌剧的发展;《茶馆》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创作成就。田汉、郭沫若、曹禺等人的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散文概述杨朔

“十七年”散文的前后分期、各个阶段不同特色;“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教训;杨朔的生平和创作;杨朔散文三阶段的代表作及特点;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和不足。

第七章本时期台港新诗、戏剧、散文(4课时)

第一节余光中洛夫杨牧郑愁予

余光中的生平与创作;诗歌、散文方面的成就;艺术上的“多妻主义”。洛夫生平与创作;洛夫对现代诗歌艺术的探索。杨牧生平与创作;杨牧叙事诗和史诗的创作。郑愁予的生平与创作;郑愁予现代诗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姚一苇马森

姚一苇的生平与创作;姚一苇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姚一苇在戏剧表现上的特点。马森的创作;马森的舞台剧创作试验。

第三节梁实秋琦君张晓风

梁实秋的生平与创作;梁实秋学者型散文的内蕴与艺术特色。琦君的创作与生平;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张晓风的创作与生平;张晓风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1976—1989年间的文学思潮(6课时)

第一节新时期之初的文艺复苏

对于《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撤销;“黑八论”与“二为方向”;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工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与卢新华的《伤痕》对反动血统论的批判和对“四人帮”设置的思想禁区的冲击。

第二节八十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讨论;对“现实主义”的探讨;关于现实主义的争鸣;围绕“朦胧诗”的讨论;围绕“探索性戏剧”的争鸣;“主体性问题”;“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第三节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思潮的勃兴;“寻根文学”;“实验文学”;“新写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九章80年代的小说(8课时)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作家、作品,每一思潮所呈现的总体艺术特色。

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

王蒙的生平与创作;王蒙新时期创作在思想艺术方面的总体特色;《春之声》;《活动便人形》的艺术特色;“季节系列”。刘心武的《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班主任》对极左路线的批判。陆文夫的生平与创作;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小说的总体特点;《围墙》与“糖醋现实主义”。

第三节张洁谌容张贤亮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于爱情的思考、该作品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思想艺术成就。张贤亮的生平与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习惯死亡》和《我的菩提树》。

第四节汪曾祺贾平凹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汪曾祺小说的民族文化意蕴;《受戒》等小说的艺术成就。贾平凹的生平与创作历程;《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等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五节莫言马原等

莫言与军事题材小说的创作;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马原的生平与创作;马原的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十章80年代台港小说(3课时)

第一节李昂黄凡张大春

李昂的生平与创作;李昂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黄凡的创作与生平;黄凡的政治小说及其艺术特色。张大春的生平与创作;张大春的艺术探索。

第二节西西

西西的生平与创作;西西对现代小说类型的探索;《我城》的艺术风格。

第十一章80年代新诗(3课时)

第一节80年代新诗概述

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美学形态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归来的诗

人”;“朦胧诗”诗群;“新生代”诗群;女性主义诗人。

第二节艾青

艾青在建国后的创作历程与主要作品;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光的赞歌》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三节“朦胧诗”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的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80年代戏剧(3课时)

第一节80年代戏剧概述

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现实主义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魔方》、《屋外有热流》、《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桑树坪纪事》等现代主义戏剧的艺术探索。

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

沙叶新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约会》的喜剧艺术;《寻找男子汉》等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高行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绝对信号》的思想艺术特点;《车站》与《野人》的艺术探索与成就。

第十三章80年代散文(3课时)

第一节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作家队伍的构成;老作家、中青年作家、女作家;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第二节《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泛化的题材;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

第三节报告文学(3课时)

80年代报告文学具有真实快捷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优势;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表现视角的转变;它的两个基本阶段;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及陈祖芬。80年代后期的“报告文学热”。

第十四章80年代台港戏剧散文(3课时)

第一节赖声川

赖声川戏剧的思想艺术方面的总体特色;《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等剧目在结构形式上的实验性。

第二节梁锡华董桥等

梁锡华的创作历程;梁锡华的散文分类;知识容量问题;《漫画蜗牛》的艺术特色。董桥的创作历程;董桥散文的艺术特色。文体方面的实验。

第十五章90年代文学思潮(4课时)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与90年代文学转型

全球化语境及对“西方”认识的发展;现代主义思潮的勃兴;文学的市场化及消费文化的兴盛。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域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及后现代文化氛围;诗歌与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第三节人文精神讨论与文化思潮

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90年代文学的社会压力;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共荣状态和我国文艺理论探索与世界文艺思潮深入的一体化态势。.

第四节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90年代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女性写作在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穿越80年代的女作家;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私语化”写作。

第十六章90年代小说(6课时)

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

“王朔热”的兴起;新写实小说的发展与变化;“新历史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问题与局限;“新生代”小说作家的不同类型;女性主义小说家的创作;长篇小说的又一次繁盛;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和勃兴。

第二节池莉刘震云

池莉的创作历程;《烦恼人生》的思想艺术特色;池莉对俗世生活的关切与认同;90年代的调整。刘震云的创作历程;《一地鸡毛》、《单位》、《官场》等新写实小说与“故乡系列”等新历史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三节张承志张炜史铁生韩少功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心灵史》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张炜的创作历程;《古船》、《九月

寓言》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史铁生的生平与创作历程;《务虚笔记》的思想艺术特色。韩少功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爸爸爸》、《马桥词典》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四节王安忆陈染

王安忆的生平及创作历程;《长恨歌》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王按忆小说艺术的演变轨迹与“女性意识”。陈染的创作历程;《私人生活》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五节陈忠实唐皓明

陈忠实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白鹿原》的思想艺术特色;90年代的历史小说热。唐皓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

第六节余华

余华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一九八六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十七章90年代新诗(4课时)

第一节90年代新诗概述

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外在生存环境的艰难;诗人队伍广泛分流;多元并举的诗歌格局;诗歌的历史意识;诗歌文体的创新;对于人的本质与生存环境的关注;诗歌探索存在误区;诗歌潮流;现状反思与路向寻找。

第二节“他们”诗派

“他们诗派”的成员及诗歌主张;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的主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主要诗人

“知识分子写作”;海子;西川;王家新;“非非主义”;周伦佑;“女性主义诗歌”;翟永明;“老生代诗歌”;郑敏;牛汉;李瑛。

第十八章90年代散文(3课时)

第一节90年代散文概述

“散文热”的兴起及及主要原因;文化转型对90年代散文文化的影响;经典散文的重复出版;90年代散文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余秋雨

余秋雨的生平与创作道路。“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及余秋雨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十九章90年代港台文学(4课时)

第一节90年代台湾文学

90年代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文学的消费性格;“情色小说”的兴起;平路的《行道天涯》。后设小说与结构主义的密切关系。黄凡的《系统的多重关系》。

第二节90年代香港文学

90年代香港文学的总体状况与特征;“报章散文”。90年代香港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教学大纲计划教案

贵州大学 公共体育课教案第一学期 罗亚琼

体育养生 一、课程名称:体育养生 二、学分:第一学期1学分;第二学期2学分 三、周学时:2学时/周 四、开课年级:一年级学生。 五、修读要求:凡身体健康的大学一年级在校学生。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数目: 1.《健身气功·八段锦》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健身气功·五禽戏》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7月 3.《导引养生功标准教程》张广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4.《导引养生功》张广德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导引健身法解说》吴志超胡晓飞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6.《乾隆养生术》胡晓飞现代出版社2005年10月 7.《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年5月 七.课程简介 体育养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学理论;以呼吸运动、肢体练习和意念活动等三调为手段,以三调合一为练习准则;通过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摄情绪;以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建立科学生活方式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自我锻炼(教育)。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技术教学,使学生了解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五禽戏”、“八段锦”,培养学生具备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技术的自我锻炼能力,树立科学的养生观。 八、教学大纲

第一学期教案 授课周次周次授课对象全校年级日期 课的任务1.引导课:合理编班;宣布课堂常规、注意事项;介绍教学安排和要求,2.组织基本素质练习(乾隆养生术)

授课周次周次授课对象全校年级日期课的任务1.八段锦的历史、源流 2.复习乾隆养生术、学习八段锦起势

创业培训教案和教学大纲.docx

创 业 培 训 教 学 教 案 及 教 学 大 纲 教学目标1、培养创办微型企业创业者。

2、创造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 3、紧密结合当前国家培训就业工作的大形势,尤其是当 前各地下岗职工出中心,就业岗位十分短缺,创业培 训能尽快使学员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小企业的创办, 开拓就业岗位。 4、鼓励扶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对创 业者实行培训,使创业者尽快掌握创业的知识与技能, 理清创业思路,通过将自己作为创业者来进行评价, 为自己人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评估你的市场,创 业的人员组织,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法律环境与 你的责任;预测启动资金需求;测定利润计划;判断 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开办企业,以一对夫妇的创业故 事来引导创业者走出十步,帮助创业者选准经营方向, 减少经营投资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5、通过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 其驾御市场的能力。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创业者实 施心理、管理、经营素质的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 员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树立创业的自信心,同时, 对他们实施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竞争意识,组织 管理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创办企业的能力。 教学要求

创业培训是一种打破传统职业培训模式的全新工作,不同 于一般的技能培训,SYB 创业培训教材,是一种教与学互动,形式新颖,始终贯穿快乐教学的新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 效方法,也是一种多内容、多形式、全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创 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有小额贷款、优惠政 策等扶持,因此,创业培训教学目的和要求体现于多个层次。 一、教学原则 创业培训的原则是“培训、引导、服务、扶持”相结合。 二、教学目的 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掌握创业知识 实现创业目标 课程设置 一、原则 1、目标明确——培训创业者 2、理论新、观念先——有关指示、文件、材料、现代

国内现当代文学教学情况

国内现当代文学教学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类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不像本科 教学分得那么细,而是把现代和当代合为一个板块,把史料和作家、 作品介绍揉进一本教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作者结合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学,就如何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判断和把握事物的认知水平,谈几点自己的理解。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人视角 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实事求是地 对各种文学现象实行定性定位,从而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毫无疑问, 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于指导 我国数十年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讲话》毕竟 是六十多年前的一部文献,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其中有些观点在 当时是准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去解读文本,肯定 会产生历史的错位,必须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20世纪40年代初那个 炮火连天的特定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一个政治家、 战略家对文艺问题的严肃思考。 让学生进入历史并不等于沉溺于历史,还要让学生跳出历史回到当代,站在当代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乎历史唯物 主义的价值判断。如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在当时 是准确的,因为工农兵占人民的绝绝绝大多数,是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把文艺服务的侧重点向他们倾斜完全是应该的,这样提有利于抗战。不过,这种提法拿到现在显然过时,因为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 文艺的服务面应该更宽,所以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文字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

《文字与版式》课程教学大纲 Writing and format design 课程学时:70学时,学分:4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明确版式设计原理在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开发,是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自觉地运用版式设计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同时,本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设计潜能,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从认识自我到超越自我,成为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课程将积极组织并参与设计实践以及各种设计、创意大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设计实践,使学生建立和掌握版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并自如运用于艺术设计活动的各个领域。 二、学习方法指导 1、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对优秀版式设计作品剖析和模仿,引导学生建立版式设计的整体概念。 2、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确定专题性课题设计及组织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在实战训练中熟练掌握设计原则。 三、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文字、图形、色彩三要素的构成关系,通过课题设计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 难点是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之间整体与局部的构成关系。 四、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念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概念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构成元素进行整体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版式设计概念导入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 1、传统中国书籍的版面术语名称 2、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设计特征 第二章版式设计原则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整体概念理解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整体设计的意识 第一节整体性原则 1、主次分明 2、分类编排 3、设计元素处理 第一节简洁性原则 第三章版式设计原理 [知识点提示] 设计原理 [重、难点提示] 黑、白、灰与点、线、面的整体布局关系,协调性与空间 第一节分类 1、同类合并原则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税法教学大纲教案

税法教学大纲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与学分: 三、课程性质: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会计 五、使用教材:王莉主编.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六、参考书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税法.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2、纪金莲主编.《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税法》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主要讲授的是指纳税义务人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为了其财务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设立、经营、投资乃至消亡的过程中,所做的纳税方案选择。《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认知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税收筹划专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该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拓展培养人才的领域,寻求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学习和掌握税法、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联系我国的经济实践和税收环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巧和具体税种的筹划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税收筹划需要。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税法总论 一、教学内容 1、税收的概念 2、税法概述 3、税法的构成要素 4、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 5、综合案例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税法要素,尤其是最基本的要素、核心要素;熟悉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的区别;了解税收法律关系。 三、重点、难点 1、税收的特征 2、税收的职能作用 3、税法的概念特征 4、税法的构成要素 5、税收的实体法与程序法 第二章增值税 一、教学内容 1、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增值税得出口退免税 4、增值税的发票管理

一年级趣味数学的教学大纲及教案

一年级趣味数学的教学大纲及教案

一年级趣味数学的教学大纲 第一节介绍数学,介绍自己,了解学生 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 2.使学生了解数学,培养兴趣 3.了解学生后,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这门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为主 第二节 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学会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 教学内容: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加减图案的卡片(卡片自带)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六节应用题 教学目标:1.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内容,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 2.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2课时教案方案 教学内容:量与计量 教学目标:1.钟面的认识 2.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钟面的认识 先教学生怎么样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一个精确的时间是由时,分,秒组成,且先读几时,再读几分,最后读几秒(同是手上拿个大点的钟,边讲边演示,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理解)。 还要让学生知道简单的时间运算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刻=15分钟 接下来就是趣味比赛的时间。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排成2排,一一对应。然后一队学生中的第一个,手上拿着钟,另一队的对应的那个学生随便报一个时间(几时几分),拿钟的学生就要把时钟调到对应位置。完成后把钟交给下一个队友,直至最后一个人,统计拿钟的队伍调错了几次。接下来2队角色互换,开始游戏。最后统计哪一队调错误的次数较少,则为赢方。赢方可以要求输的一方,表演一些节目,比如唱歌,跳舞,扮鬼脸,学动物的动作都可以。 最后是课堂回顾,梳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第二节课: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最新 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学教研室编写

前言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原则和方法。口腔修复学的教学任务是结合牙合、颌面的解剖形态和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结合生物力学﹑医学美学原则,阐明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修复是为恢复生理形态与正常功能,从而达到咀嚼器官的保健,继而促进全身健康的目的。学生通过讲课﹑示教﹑前期实习和生产实习,从而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最终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从事口腔修复的临床工作。口腔修复学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在其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和理论讲课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验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临床技能。 口腔修复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口腔检查方法,病历书写,基牙的牙体预备,制取印模,颌位关系的确定,灌注模型,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弯制卡环技术,完成冠类、固定桥、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等技术操作,初戴,选磨调牙合,复查修改等技术。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总学时为68学时,于第七﹑ 八学期完成。临床实习15周,于第九﹑十学期完成。

参考书目 1.《口腔修复学》(第六版),赵铱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口腔修复学》(第五版),马轩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口腔修复学》(第四版),徐君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口腔修复学》,姚江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概论 (5) 第二章牙体缺损的修复 (6) 第三章固定义齿 (11) 第四章种植义齿 (13) 第五章可摘局部义齿 (14) 第六章全口义齿 (17) 第七章其它修复方法 (21)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301008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新闻、文秘方向 学时:152 学分:9 开课学期:1-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国现代文学所开设的课程中,新闻和文秘专业本科生仅开设此门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剖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征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写鉴赏性的文章,为进一步研究作家作品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6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绪论部分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况,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2.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3.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四、思考题: 1.以一部小说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分析作品。 作品一:《狂人日记》(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及“格式的特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狂人的文学形象;《狂人日记》艺术的独创性。 三、教学内容 1.《狂人日记》的创作准备情况。 2.《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关系。 3.作品中的“识”与十三则日记的关系。 4.狂人的形象分析。 5.《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四、思考题 1.分析狂人的形象。 2.小说中“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是如何表现作品艺术的独创性的? 3.小说结尾(第十三则日记)的含义是什么。 作品二:《阿Q正传》(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新教学大纲模板讲课教案

附件3: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版 《×××》课程教学大纲(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英文名称: abc 课程编码:×××××××(跨学期结束的课程各学期课程的编码依次罗列,以逗号相隔)课内教学时数:××学时(跨学期结束的课程总学时用××+××+……表示),其中课堂讲授××学时,××学时,……。 学分:×学分(跨学期结束的课程用×+×+……表示) 适用专业:××××(宋体常规五号) 开课单位:××××(宋体常规五号) 撰写人:×××(宋体常规五号) 审核人:×××(宋体常规五号)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7年×月(宋体常规五号) (空一行,编辑时请删除本行提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宋体小四号加粗) 编写内容参考提示(阅后请删除):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属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宋体常规五号,首行缩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宋体小四号加粗) 编写内容参考提示(阅后请删除): 1、课程教学内容:按相当于教材中的章节目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内容及要求,突出各章的重点、深度、广度。本段文字包括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是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排列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编制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主要部分是规定本课程教学内容、范围和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简明反映课程的教学深度和难点。 2、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层次明确提出各章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基本要求,同时明确指出本章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趋势,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熟练掌握:是指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的知识能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绪言(宋体小四号加粗,居中设置)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的要求

关于制定好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 教案:教员备课时写的教学方案,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讲稿:演讲、报告或教课前所写的底稿。教学计划: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对于教学课时和内容等进行具体规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架。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之前,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编写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工作态度认真与否的标尺。为了便于广大教师规范课堂教学文档,促进教师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现对全系教师教案和讲稿的编写统一格式,规范管理制订本办法。 一、教案和讲稿的编写 (一)基本内涵 1、教案的性质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大纲的具体细化而精心设计的授课框架,也是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而作出的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的具体行动计划或教学方案,其作用是对课堂教学总的导向、规划和组织,是课堂教学规划的蓝本。此外,还有三个附带性作用:一是备忘录作用。由文字载体保存的信息可供随时提取或查阅;二是资料库作用。 从长远角度看,教案中保存着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珍贵材料,以及自身的经验与心得,积累多了自然形成一座资料宝库;三是课题源作用。教案的丰富案例、精心思索过的问题、教学后的得失体会等往往成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的源泉。 2、讲稿的性质 讲稿是丰富和内化教案中的具体要求并实现设想的实质内容和书面台词,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案的具体化。讲稿作为教师按大纲和指定教材备课的成果,是教师授课的详细内容,应反映教师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资料、科学梳理教学提纲的情况,应体现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适应科技进步和实际教学对象变化的需要。讲稿不要求统一格式,但必须与教案相符。根据老教师的经验,提倡手写讲稿。 3、教案和讲稿的区别 讲稿与教案不同之处在于:

关于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的有关规定

关于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 课程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它规定了课程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高质量、体现现代科学精神和我院办学特色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原则 1、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列的课程均须制订符合规定的课程教学大纲。 2、课程教学大纲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学小组编写初稿,交教研室集体讨论制订,系主任审核后送学院教务处。 3、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及内容要与本指导意见格式统一,并力求文字严谨、意义简明扼要、名词术语规范。 4、课程教学大纲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突出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与思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制订课程教学大纲要符合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 二、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简介:指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课程编号、学时数、学分数、考核方式等。 2、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指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须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尤其应突出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大纲内容: 1、教学方法与手段: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特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如讲 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 2、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课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基 础知识为主并包涵本学科前沿动态的介绍和分析。教学目标应将学习程度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面,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求分章节编写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章编写重点、难点。 4、考试范围与题型: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题型与分数比例。 5、课程教学改革设想:指围绕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设想。 (三)大纲附录

教学大纲与教案:非法干扰报告表填写和机上事件移交单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非法干扰事件情况报告表和机上事件移交单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类型:空防安全类 教学设施: 电脑/白板/投影仪/ 教员资质: 专、兼职教员,参加过局方相关的专业培训。 计划学时:3课时课程开发者:宁波一、课程对象 全体新进和在职的航空安全保卫人员。 二、课程目标 1、熟悉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2、能规范填写非法干扰报告表和机上事件移交单 三、培训依据 1、非法干扰事件情况报告表和机上事件移交单填写要求 2、局方对空中保卫人员岗前培训要求。 四、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非法干扰行为定义 第二节非法干扰行为类别 本章重点:复习非法干扰行为的定义及种类,区分非法干扰与扰乱行为。 第二章处置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非法干扰事件处置原则 第二节处置注意事项 第三节信息传递流程 本章重点:熟记处置原则,讨论处置时注意事项,了解信息传递流程。 第三章非法干扰事件情况报告表 第一节《非法干扰事件情况报告表》格式 第二节《非法干扰事件情况报告表》填写要求 第三节填写注意事项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非法干扰事件情况报告表》的填写要求第四章机上事件移交单 第一节何种情况要用到《机上事件移交单》 第二节《机上事件移交单》填写要求 第三节《机上事件移交单》填写注意事项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机上事件移交单》的填写要求。 五、教学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3、《中国民航空中警察南航支队勤务工作手册》 4、《中国人民共和国民航航空安全保卫条例》 5、《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规则》 6、《航空安全保卫运行手册》 7、《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 8、《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六、教学方法

数据库教学大纲及教案(华北电力大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内容概述 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本课程系统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及其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概念和方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等事务管理基础知识,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要求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操作;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有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三、预修课程 * 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和语言 * 数据结构 * 离散数学 * 操作系统 四、课程学时安排 讲授学时:40 实验学时不包括在内,由学生课外完成。 五、参考书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高教出版社2006年5月 2. J.D.Ullman, J Widom,A First Course in Database Systems,Pretice Hall, 1997 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计算机系本科生的第1门数据库课程教材。 3 王珊朱青《数据库系统概论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第一章绪论 内容概述 阐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情况、数据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主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ER方法,数据库系统的3级模式结构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本章目标 本章讲解的数据库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是学习后续各个章节的基础。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牢固掌握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建模方法ER方法;掌握关系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和两层映像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等;对于如何通过ER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要做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程度。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需要掌握数据库领域大量的基本概念。有些概念一开始接触会感到比较抽象,但不要紧,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在后续章节中,这些抽象的概念会逐渐变得清晰具体起来。此外,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内容概述 系统地讲解关系数据库的重要概念,并着重对关系模型进行讲解。关系模型包括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以及关系完整性约束三个组成部分。 本章目标 掌握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牢固掌握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为学习后面关系数据库系统打好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需要举一反三的是:关系代数;关系代数中的各种运算(包括并、交、差、选择、投影、连接、除、及广义笛卡尔积等)。 难点:由于关系代数较为抽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 实验内容 实验1 学习安装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初步了解DBMS的工作环境和系统构架,熟悉对DBMS的安装,为后面的实验做准备

一年级趣味数学的教学大纲及教案

一年级趣味数学的教学大纲 第一节介绍数学,介绍自己,了解学生 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 2.使学生了解数学,培养兴趣 3.了解学生后,把学生分成2个队伍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这门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主要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为主 第二节 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 2.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学会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 教学内容: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运算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加减图案的卡片(卡片自带)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

第三节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算,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100以内的数字 2.掌握它们的加减运算 3.认识>和<号 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 2.100以内数的认识及运算,大于号,小于号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用事先准备好的印有数字及>和<图案的卡片让学生认识,等认识后就让2个队伍开始趣味性的比赛,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比赛结束后,可以有一些娱乐性的惩罚表演。 第四节量与计量 教学目标:1.钟面的认识 2.人民币的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 2.认识钟面的时间,了解1元=10角=100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同样含有趣味比赛 第五节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六节应用题 教学目标:1.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2.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内容,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 教学内容:1.复习巩固 2.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最新 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

《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编写

前言 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它是口腔医学中一门基本的分支学科,是口腔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牙体牙髓病学基本理论,治疗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毕业时,对牙体牙髓组织的常见病,能独立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总学时数为36学时,于第七学期内完成。

参考书目 1、岳松龄:《现代龋病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0 北京 2、王满恩、王嘉德编译:《牙髓病的生物学基础》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1北京 3、樊明文:《口腔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北京 4、郑麟蕃等:《实用口腔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北京 5、Stephen Cohe et al: Pathways of the pulp 1987 The C.V.Mosby Co.Clifford M. et al: The Art and Science of Operative Dentistry. 1985 and. ed. The O.V. Mosby Co.

目录 绪论 --------------------------------------- 5 第一章概述 -------------------------------- 5 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 ---------------------- 5 第三章临床特征和诊断 ---------------------- 6 第四章龋病治疗 ---------------------------- 6 第五章着色牙和牙发育异常 ------------------ 7 第六章牙外伤-------------------------------- 7 第七章牙体慢性损伤 ------------------------ 7 第八章牙本质过敏症 ----------------------- 8 第九章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生理学特点 ---------- 8 第十章病因及发病机制 ---------------------- 9 第十一章检查和诊断方法 -------------------- 9 第十二章牙髓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 9 第十三章根尖周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10 第十四章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概述 ---------- 10 第十五章活髓保存治疗------------------------- 10 第十六章感染牙髓治疗方法--------------------- 11 第十七章根管治疗术-------------------------- 11

最新 口腔设备学教学大纲教案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活动修复工艺学教学大纲教案 口腔学教学大纲教案 (供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用) 前言 口腔设备是医学技术装备的组成部分,是指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具有显著口腔医学专业技术特征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的仪器设备的总称。口腔设备学是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口腔材料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口腔设备的产生、发展、装备、使用、保养、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规律以及其相应的技术与口腔医学发展的关系。其基本内容涉及口腔医学、口腔材料学、理工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是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学科。 开设本课程将帮助学生熟悉口腔医疗设备的基本知识,正确掌握常用的口腔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及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提高学生在临床实习和今后工作实践中对设备的装备、操作与保养的动手能力,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充分发挥其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安排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教学的中期阶段,总学时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4学时,实习12学时。开设为必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一定的实习让学生对所学设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内容既强调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注意介绍现代口腔设备学发展的新知识、

新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自学、实习,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能 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专业实习和今后的工作实践,具 有独立进行常规口腔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筹建技工室 设计与装备的能力。 教材 《口腔设备学(第三版)》张志君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36学时) 教学内容实验课学时理论课学时 第一章:绪论 第四章:口腔医疗设备与医源性感染0 2 第二章:数字化口腔医疗设备0 2 第三章:口腔设备管理0 2 第六章:口腔综合治疗台0 2 第七章:口腔临床设备0 2 第八章:修复工艺设备12 10 第九章:口腔医学图像成像设备0 2 第十章:口腔技工所的设计与装备0 2 合计 12 24 第一部分:理论课(28学时)

教学大纲格式及模版(新)

大纲内容及格式(版面要求) 《》教学大纲(宋体小二粗体) 课程编码(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学分(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总学时(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先修课程(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二、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了解…… 理解…… 掌握…… 三、教学内容(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第一章……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本章教学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本章教学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 第一节…… 第二节…… 四、实践教学要求(宋体五号粗体)(含课程设计和上机要求)学时——视具体课程而定 (内容宋体五号) 五、考试要求说明(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六、教学参考书(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执笔:审核: 页面统一使用A4纸单倍行距页边距2.5㎝不编辑页码 《…》课程考试大纲(宋体小二粗体) 课程编码(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学分(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总学时(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先修课程(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的主要内容及目标(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三、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1.考试内容范围、考试方式 2.题型 四、建议选用教材(宋体五号粗体): 执笔:审核: 页面统一使用A4纸单倍行距页边距2.5㎝不编辑页码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模版(宋体小二粗体) 课程编码(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学分(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总学时/实验学时(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宋体五号粗体):内容(宋体五号) 一、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二、实验课程内容,学时(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每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操作达到的目的等并注明哪些是必做实验,哪些是选做实验) 三、实验成绩考核方法(宋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