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早熟中医药临床干预

儿童性早熟中医药临床干预
儿童性早熟中医药临床干预

儿童性早熟中医药临床干预、诊疗规范及机理研究

性早熟是儿童性发育异常的疾病之一,其中,特发性早熟占女童真性性早熟的80%~90%,由于青春期提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早启动,导致性征过早出现,月经提前来潮,同时体格发育提前,骨骼生长加速,如不加干预,相当部分患儿的骨龄较实际年龄显著提前,骨骺过早闭合,致使患儿预期身高及最终身高低于同年龄正常发育儿童,约1/3患儿成年后身高达不到150cm。此外,由于过早进入性发育期,而患儿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易导致学习及生活上的种种麻烦与困难。目前,国外治疗真性性早熟患儿主要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GnRHa),大多数报道认为该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使性征消退,同时对于骨龄的提前也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控制,而且对患儿的性发育无不良的后副作用。但此药价格较为昂贵,每年治疗需3万元左右,尚不能为我国大多数家庭所接受,而国内报道多采用孕酮类药物及达那唑等治疗,虽能控制患儿性征的发育,但对于骨骼成熟加速、骨龄提前、骨骺提前闭合无明显效果,而且长期服用有肝肾毒性或雄性化等副作用,也有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性早熟的报道,但多为临床报道,辨证分型不一,缺乏随机对照。性早熟在中医古籍中本无记载,亦无现成的治疗方法可循。七十年代末,我院中医科老主任顾文华教授,通过对性早熟患儿的辨证,观察总结出性早熟儿童易出现怕热、面部升火、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等8项阴虚火旺征象,中医理论认为肾主生殖,肾阴虚可致相火旺,认为性早熟的病机为“肾阴虚、相火旺”,并制订了“滋肾阴、泻相火”的治疗原则;以滋肾阴泻相火中药治疗性早熟,后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一系列治疗性早熟的方剂,应用于临床治疗特发性真性性早熟女童,在患儿阴虚火旺症候改善同时,第二性征消退,身高增长趋势明显延缓,骨龄提前、骨骺提前闭合的趋势得到遏制,使患儿亢进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得到抑制。本课题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成果。在1993年和2001年相关临床经验总结和临床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在循证医学研究中药的疗效、小方剂的有效性研究及补肾中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作用机理等三方面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结如下: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系列研究(2001-2004) 1.早熟Ⅱ号治疗女童性早熟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上海市科委014319402)课题从循证医学的方法出发,由专业统计学专家参与临床设计和总结的全过程。本课题采用多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的方法,比较滋阴泻火中药早熟Ⅱ号与疏肝理气中药逍遥丸治疗女童性早熟的临床疗效。对于性早熟中医和西医相关临床诊断和疗效相关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研究,以便于临床总结。患儿分为治疗组(滋阴泻火方早熟Ⅱ号)、对照组(疏肝理气方逍遥丸);双盲、双模拟给药,随访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儿乳核指数、乳房Tanner分期、中医症候积分、B超检查(子宫、卵巢容积、最大卵泡大小)、骨龄的变化。132例病儿完成所有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前后比较,治疗组患儿对乳核指数、乳房Tanner分期、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B超检查子宫、卵巢容积、卵泡大小,治疗组控制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骨龄改变比较,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女童性早熟,滋阴泻火中药早熟Ⅱ号疗效优于疏肝理气中药逍遥丸。 2.早熟Ⅲ号治疗女童性早熟的临床研究(上海市科委011019064)早熟Ⅱ号是目前我院临床应用最广,疗效经过临床验证得到肯定的院内制剂,其方中生地、龟板、玄参等滋阴益肾,知母、黄柏、丹皮泻相火,生麦芽散结回乳。全方配伍得当,共凑滋肾阴、泻相火之功。但是本处方仍然药味较多,进行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等有一定的困难,质量控制较困难,且组成较复杂,不符合现代中医药小处方的趋势。早熟3号是时毓民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早熟2号合剂临床应用基础上研究成功的验方,保留了早熟2号合剂的精髓,同时又进行了精简,在临床上以汤剂形式应用于病人,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对照研究和总结,早熟3号系从早熟2号基础上筛选出其中生地、龟板、知母等主要6味药组成的方剂,药味减少一半。本课题设计通过随机对照,进行药物的等效性研究,便于今后进行深入的临床和实验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早熟Ⅲ号是我科在早熟Ⅱ号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精选其中主要药味6味研制成的新协定处方。为进一步明确新处方的疗效,我科进行协定方早熟Ⅲ号与早熟Ⅱ号合剂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00名性早熟患儿,随机分入治疗组(早熟3号,n=50)、对照组(早熟2号,n=50),初诊进行体格检查,(乳房Tanner分期、乳核直径);初诊摄骨龄片,B超(子宫、卵巢容积及卵泡大小)检查,并进行中医

辨证8项指标积分,治疗1月后随访乳核直径和中医辨证,结果:①两组中药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随访,疗程1月与治疗前比较,乳核指数、中医辨证8项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

②两组中药之间初诊和疗程1月时同期比较,乳核指数、中医辨证8项积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熟Ⅲ号与早熟Ⅱ号合剂治疗女童性早熟在第二性征(缩小乳核)和减轻阴虚火旺证候方面均有疗效,疗程1月,两者疗效相似。 3.中医药调控性早熟女童骨骼生长和成年身高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30070943)中医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与中医学的“肾”有着密切的关系。《素向·金匮真言论》说:“藏精肾”。《素向·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藏盛乃能泻”。从幼年开始肾精不断发育,至青春期,肾精开始充实,生殖机能成熟,男子能产生精子,女子开始按期排卵,出现月经,同时身高体重等增长加速,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不断发育完善。正同西医学理论体系不同于中医学理论一样,这个“肾”,不仅仅包括西医学的肾脏,它还包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尤其是它的功能很大一部分包括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等。下丘脑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除了脉冲性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性腺轴的发育外,还能分泌释放GHRH和SRIH来共同调节GH(Growth Hormone,生长激素)的分泌,其中GHRH和GHRH 受体相结合发挥促进GH分泌,而SRIH有抑制GH分泌的作用。正常状态下,肾的阴阳相对平衡,表现为“阴平阳秘”的状态。而发生性早熟的患儿,往往表现为一种肾的阴阳不平衡状态,比如这些小儿患儿往往伴有怕热、口渴、面红升火、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及舌质红绛或舌边尖红等阴虚火旺的病理倾向,正是由于这些小儿的阴虚内热型的体质,造成小儿对引起性早熟的致病因素存在易感性。所以,我科采用“滋肾泻火”法治疗性早熟病儿,发现中药对于性早熟小儿亢进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确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那么,对于患儿的生长轴有无明显的作用呢?对下丘脑-垂体的作用环节在哪里?2001年~2004年,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对中医药调控性早熟女童骨骼生长和成年身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动物实验,观察GnRHa和滋阴泻火中药对青春期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应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Tagman-PCR,FQ-PCR)方法从mRNA转录水平检测分析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对下丘脑-GH-IGF-1轴各个层次相关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做系统分析研究,试图探讨这两种抗早熟药物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2)以西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GnRHa)达菲林作对照,随访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给药前后,阴虚火旺症候改善、第二性征消退情况、子宫及卵巢容积的变化、TW2骨龄变化及成年预测身高的增减,检测血清生长介素IGF-1及IGFBP-3以及骨钙素的变化;重要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滋阴泻火中药和GnRHa a.使大鼠阴道口开启时间推迟,并下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GnRH和GnRHR)以及雌激素受体(ER)的mRNA转录水平;b.减慢生长速度但对成年期身长无显著影响;c.虽未影响下丘脑-GH-IGF-1轴中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GHRH受体(GHRHR)mRNA 转录水平,却上调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RIH)mRNA转录水平;下调了GH、GH受体(GHR)、IGF-1、IGF-1受体(IGF-1R)mRNA转录水平。(2)临床研究初步结果:随访6月,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患儿乳房Tanner分期明显变小;而GnRHa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子宫、卵巢容积用药前后自身比较,均显著减小,GnRHa组优于对照组;骨龄和成年预期身高治疗前后,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用药后血清IGF-1水平降低;对照组用药后BGP水平显著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GnRHa组降低更明显。初步结论:①滋阴泻火中药和GnRHa可推迟青春期大鼠性成熟发育,其作用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而实现;滋阴泻火中药和GnRHa虽可减慢大鼠生长速度,但对成年期身长无显著影响,其作用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GH-IGF-1轴中SRIH、GH、GHR、IGF-1和IGF-1R而实现。②滋阴泻火中药及GnRHa对于患儿性征及子宫卵巢大小的控制都是有效的,其中GnRHa作用大于滋阴泻火中药,但是对于患儿骨龄超前及成年预期身高的影响,未发现明显差异。GnRHa对骨转换指标骨钙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滋阴泻火中药及GnRHa对性早熟女童的性腺轴和生长轴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需要长期随访。 4.儿童性早熟中西医结合治疗诊疗规范及质控标准儿童性早熟在古籍中并无记载,目前国内尚无公认的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标准,为了进一步总结性早熟特色专科的经验,规范特色专科的诊疗,在上海市卫生局性早熟特色专科建设基金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参考国际权威

诊断标准并结合本科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制订儿童性早熟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目前国内无统一规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性早熟的标准。相关杂志已经收稿准备发表,作为国内比较规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性早熟诊疗标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中医治疗儿童性早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已故上海市名老中医、中医科顾文华教授开创,在全国首先提出性早熟属于“肾阴虚、相火旺”,采用“滋肾阴、泻相火”为主进行治疗,后经过课题组几十年的努力,从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五年来,在国家和上海市科委等支持下:①我们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方法,验证了院内制剂早熟Ⅱ号治疗女童性早熟的疗效;②在验证了院内制剂早熟Ⅱ号有效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时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精选其中主要药味6味研制成的新协定处方早熟Ⅲ号方,进行了协定处方早熟Ⅲ号与早熟Ⅱ号的等效性试验,疗程1月,在治疗女童性早熟在第二性征(缩小乳核)和减轻阴虚火旺症候方面,两者疗效相似;③我们还总结多年治疗儿童性早熟的临床经验,制定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性早熟的规范及质控标准;④在临床有效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动物模型,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生长轴角度,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滋阴泻火中药对青春期大鼠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结论初步阐明了中医药调控性早熟患儿骨骼发育和成年身高的机理。结果已经接受上海市科委的验收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结题许可。本课题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研究,验证了滋阴泻火中药治疗女童性早熟的疗效,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方法验证了滋阴泻火法的疗效,研制了有效的新制剂,制定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初步阐明了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机理,为临床科学应用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打下了基础。

儿科 性早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性早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性早熟的门诊患儿。 一、性早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性早熟。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ICD-10编码:E30.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10年卫生部医政司《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性早熟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结证 阴虚火旺证 肝郁化火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性早熟。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且其家长或监护人同意者。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2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枢性性早熟。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伴有其他疾病暂不进入本路径。 4.患儿及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并配合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清基础性激素水平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泌乳素(PRL)、睾酮(T)。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 (3)骨龄(左手包括腕关节X线摄片)。 (4)B超检查:女童子宫、卵巢、乳腺;男童睾丸、阴囊。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密度、核磁共振成像(MRI)、CT 扫描、颅骨及四肢X线摄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结证:化痰清热。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3)肝郁化火证:疏肝泻火。 2.特色疗法 (1)耳针; (2)体针; (3)耳穴贴压。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睾丸、乳房明显缩小,阴道分泌物及阴道出血消失,阴毛生长缓慢。 2.骨龄与身高龄相近。 3.女童B超卵巢容积减少,男童睾丸容积减少,FSH≤5IU/L,LH≤2.5IU/L。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患儿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为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它不良事件时,采取停药、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等相应措施。 2.治疗期间,患儿加用其他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或其监护人的意愿影响治疗依从性,退出本路径。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 方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 C20xx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 2.肝肾阴虚 3.气血两亏 4.痰湿内停 5.瘀毒内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急诊科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热毒炽盛证: 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咽部疼痛 1.观察咽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咽部肿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神门、咽喉、扁桃体、肺、气管、肾上腺、轮1—轮4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大肠俞等穴。 (二)刺激性咳嗽 1.观察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含服润喉丸、青果丸等以清咽润燥。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肺、气管、神门、肾上腺、咽喉、扁桃体等穴。 4.遵医嘱拔火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穴。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肾俞穴等。 (三)发热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的变化,汗出较多时及时擦洗更换衣被。 2.高热时,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细菌毒素的排出并防止脱水。 3.遵医嘱温水擦浴帮助患者降温。 4.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 5.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耳尖、神门、肺、肾上腺、扁桃体、咽喉、屏尖、轮1—轮4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 (2)含服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 (3)风热外犯者中药不宜久煎,饭后服药。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合用时,前后需要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2)急性期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有无过敏反应。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压豆(详见附录1) 2. 拔火罐(详见附录1)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凉爽,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2.慎起居,避风寒,适寒暑,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不要高声说话。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4.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5.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为宜,保证身体需要,勿食粗糙、辛辣刺激炙热之物及烟酒、肥甘厚味之品。忌食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风热外犯,当清热利咽,宜食冬瓜、萝卜、梨等食物。 4.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宜食绿豆、苦瓜、菠菜等食物。 (三)情志调理

中医治疗儿童性早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治疗儿童性早熟 导语: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以前的一种内分泌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月经初潮发生在10岁以前的一种内分泌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源性激素的广泛存在,性早熟患儿逐渐增多。 性早熟从病因上可分为真性性早熟及假性性早熟,完全性性早熟和部分性性早熟,还有同性性早熟和异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发生作用,属中枢性性早熟。完全性性早熟一般查无特殊原因,无病理变化,属于特发性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是因性激素刺激性征发育,多属假性性早熟或部分(不完全性)性早熟。临床上,性早熟女孩比男孩多4—5倍。 性早熟一般表现为,女孩乳房发育,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来潮。男孩睾丸增大,且有面部痤疮以及声音变粗。男孩、女孩都可出现腋毛。男孩血浆睾酮和女孩的雌二醇浓度随性早熟的发展而增高。X线摄片手腕骨正位片显示骨龄成熟超过实际年龄,与性成熟一致。 中医学认为,性早熟的病变主要在肾、肝两脏,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儿肾的阴阳不平衡,肾阴不足,相火亢盛所致也可因疾病或精神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导致天癸早至,第二性征提前出现。专家临床据此辨证分型论治,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肝郁化火证见女孩乳房及内外生殖器发育,月经来潮男孩睾丸增大,声音变低沉,面部痤疮。伴胸闷不舒,心烦易怒,嗳气叹息,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宜疏肝解郁,清心泻火,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丹皮、栀子、白芍、柴胡、龙胆草、夏枯草、枳壳等。乳房胀痛者

肛肠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

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1.脾肾阳虚 2.肝肾阴虚 3.气血两亏 4.痰湿停 5.瘀毒结 (三)治疗案的选择 参照“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健脾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肝肾 (3)气血两亏证 治法:益气养血 (4)痰湿停证 治法:化痰利湿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辩证治疗女童特发性性早熟(一)

辩证治疗女童特发性性早熟(一) 【关键词】性早熟 性早熟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青春期特征提早出现。目前,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是国内外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但存在药价昂贵等诸多缺点,而中医药因其具有不良反应相对少、价格相对便宜,较多的患儿愿意采用中药治疗。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作者根据中医学理论,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女童特发性性早熟86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参考《小儿内分泌学》〔1〕的有关标准:(1)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或10岁以前月经来潮;(2)乳房与阴毛发育属TannerII~IV期;(3)实验室检查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水平升高;(4)骨龄>实际年龄1岁以上;(5)B超见子宫和(或)卵巢增大,或有卵泡发育,且直径≥4mm;具备上述2个或2个以上实验室检查指标。排除标准:颅内器质性病变、肾上腺或卵巢肿瘤伴性早熟综合征、服用雌激素药物或食物等。 1.2一般资料 2003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本院门诊的86例女性患儿。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研究。初诊年龄5~10岁,起病年龄4~8岁(其中4~6岁16例,6~8岁46例,8~10岁24例);病程7d~2年,乳房大小(按Tanner分期〔2〕):Ⅱ期56例,Ⅲ期28例,Ⅳ期2例;阴道有分泌物排出54例。所有患儿FSH、LH、E2均高于正常同龄儿童;左手腕骨X线摄片提示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年62例,超过2年24例;B超检查子宫容积>2ml54例,卵巢容积>1ml、并可见多个直径>4mm的卵泡者81例〔3〕。 1.3治疗方法 (1)中医药辨证分型:①阴虚火旺证:除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外,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用滋阴降火。选用炙龟板、夏枯草、生地、丹皮各8~9g,知母、地黄、甘草、玄参各5~6g;②肝郁化火证:除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外,伴胸闷不舒、心烦易怒、嗳气叹息、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宜疏肝解郁、清心泻火化痰。用白芍、龙胆草、夏枯草、旱莲草、茜草各10g,丹皮、薄荷各6g,栀子、柴胡各5g;③痰湿蕴脾证:多嗜食甘腻,除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外,伴形体偏胖、少动懒言、苔腻、脉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散结。姜半夏、青皮、陈皮、黄柏、全瓜蒌、荔枝核、茯苓、益智仁各10g,海藻、昆布各15g;方药加减:带下者加椿根皮10g,清利湿热;乳房胀痛明显加生麦芽15~20g,软坚散结止痛;大便干结加大黄3g,通腑泻热;口渴明显加芦根15g、天花粉10g,清热生津。并按年龄酌情增减药量,1剂/d,煎汤早晚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随访6个月全面评估疗效。(2)观察指标和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乳房Tanner分期及乳核直径、阴道分泌物情况;于用药前后测血清FSH,LH,E2值;B超检测子宫和卵巢长、宽、厚径,按公式计(长×宽×厚/2)算卵巢容积;治疗前后摄左手腕正位X线片,按TW2测算骨龄,由专人测评;按初诊BA/初诊CA计算治疗前的ΔBA/ΔCA,按治疗前后BA差值/治疗前后CA差值计算治疗后的ΔBA/ΔCA。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肿瘤科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 不适合化疗的住院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 为: C20xx01)。 (二) 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参照2011年NCC 结肠癌、直肠癌TN 腕期。 2.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气血两亏证 痰湿内停证 瘀毒内阻证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 结肠恶性肿瘤疾病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的患 者。 2. 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 适合并接 受中医治疗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 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 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 》。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 需的检查项目 (1) (2) (3) (4) (5)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 扫描、肠 镜、 SPEC 、T 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 (2) (3) (4) (5) 2. 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 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 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4. 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食疗、音疗、热疗等。 6. 内科基础治疗。 7. 护理:辨证施护。 (九)随诊计划 住院建议:每隔1?3个月返院,一年4?6次住院治疗; 门诊建议:每2?4周返院;外地患者每3月电话随访一次。 (十)出院标准 1. 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主症至少一项减轻。 2. 病情稳定。 3.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心电 图; 肿瘤标志物; 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气血两亏证: 痰湿内停证: 瘀毒内阻证: 温阳健脾。 滋补肝肾。 益气养血。 化痰利湿。 活血化瘀。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

性早熟临床路径

性早熟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性早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性早熟(ICD:E30.1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2015)》,中华儿科杂志,2015,53(06):412-418。 临床表现: 1、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2、线性生长加速,年生长速率高于正常儿童; 3、骨龄超前1年以上; 4、性腺增大:女童在B超下见卵巢容积>1ml,并可见多个直径>4ml卵泡;男童睾丸容积≥4ml,并随病程延长呈进行性增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性早熟诊断标准。 2、8岁以后出现第二性征,但是骨龄进展过快,生长潜能受损。 (四)标准住院日。 1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LH(0’,30’,60’,90’,120’), FSH(0’,30’,60’,90’,120’)。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酌情选择) 雌二醇、睾酮、泌乳素、孕酮、OGTT、生化全项、皮质醇、ACTH、甲状腺功能、骨龄,盆腔B超,垂体MRI+增强。(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注射用水5ml+戈那瑞林100ug/ m2或曲普瑞林针2.5ug/kg 普瑞林针(0.1g/支,最大量100ug)静脉推注或皮下注射s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无

(八)手术日。 无 (九)术后恢复。 无 (十)出院标准。 完善LHRH激发试验后出院。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出现发热等感染情况,可能影响化验结果,需待体温正常以后才能进行上述检查。 二、性早熟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性早熟(ICD-10:E30.100); 患者姓名:_______ 性别:_______ 年龄:_______ 门诊号:_______住院号:_______ 住院日期:___年___月___日出院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标准住院日:≤2__天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慢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泄泻(慢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S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13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慢性结肠炎)诊疗方 案” 。泄泻(慢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 脾虚湿蕴证 寒热错杂证 肝郁脾虚证 脾肾阳虚证 阴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泄泻(慢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慢性结肠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TCD编码:BNP110和慢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13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培养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感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肿瘤标志物、消化道气钡造影、

医院急诊科缺血中风急性期诊疗方案(2012)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中医诊断 :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死急性期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中成药 缺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

儿童性早熟中医药临床干预

儿童性早熟中医药临床干预、诊疗规范及机理研究 性早熟是儿童性发育异常的疾病之一,其中,特发性早熟占女童真性性早熟的80%~90%,由于青春期提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早启动,导致性征过早出现,月经提前来潮,同时体格发育提前,骨骼生长加速,如不加干预,相当部分患儿的骨龄较实际年龄显著提前,骨骺过早闭合,致使患儿预期身高及最终身高低于同年龄正常发育儿童,约1/3患儿成年后身高达不到150cm。此外,由于过早进入性发育期,而患儿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易导致学习及生活上的种种麻烦与困难。目前,国外治疗真性性早熟患儿主要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GnRHa),大多数报道认为该药能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使性征消退,同时对于骨龄的提前也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控制,而且对患儿的性发育无不良的后副作用。但此药价格较为昂贵,每年治疗需3万元左右,尚不能为我国大多数家庭所接受,而国内报道多采用孕酮类药物及达那唑等治疗,虽能控制患儿性征的发育,但对于骨骼成熟加速、骨龄提前、骨骺提前闭合无明显效果,而且长期服用有肝肾毒性或雄性化等副作用,也有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性早熟的报道,但多为临床报道,辨证分型不一,缺乏随机对照。性早熟在中医古籍中本无记载,亦无现成的治疗方法可循。七十年代末,我院中医科老主任顾文华教授,通过对性早熟患儿的辨证,观察总结出性早熟儿童易出现怕热、面部升火、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等8项阴虚火旺征象,中医理论认为肾主生殖,肾阴虚可致相火旺,认为性早熟的病机为“肾阴虚、相火旺”,并制订了“滋肾阴、泻相火”的治疗原则;以滋肾阴泻相火中药治疗性早熟,后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一系列治疗性早熟的方剂,应用于临床治疗特发性真性性早熟女童,在患儿阴虚火旺症候改善同时,第二性征消退,身高增长趋势明显延缓,骨龄提前、骨骺提前闭合的趋势得到遏制,使患儿亢进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得到抑制。本课题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成果。在1993年和2001年相关临床经验总结和临床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在循证医学研究中药的疗效、小方剂的有效性研究及补肾中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作用机理等三方面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结如下: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的系列研究(2001-2004) 1.早熟Ⅱ号治疗女童性早熟的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上海市科委014319402)课题从循证医学的方法出发,由专业统计学专家参与临床设计和总结的全过程。本课题采用多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的方法,比较滋阴泻火中药早熟Ⅱ号与疏肝理气中药逍遥丸治疗女童性早熟的临床疗效。对于性早熟中医和西医相关临床诊断和疗效相关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研究,以便于临床总结。患儿分为治疗组(滋阴泻火方早熟Ⅱ号)、对照组(疏肝理气方逍遥丸);双盲、双模拟给药,随访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儿乳核指数、乳房Tanner分期、中医症候积分、B超检查(子宫、卵巢容积、最大卵泡大小)、骨龄的变化。132例病儿完成所有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用药前后比较,治疗组患儿对乳核指数、乳房Tanner分期、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B超检查子宫、卵巢容积、卵泡大小,治疗组控制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骨龄改变比较,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女童性早熟,滋阴泻火中药早熟Ⅱ号疗效优于疏肝理气中药逍遥丸。 2.早熟Ⅲ号治疗女童性早熟的临床研究(上海市科委011019064)早熟Ⅱ号是目前我院临床应用最广,疗效经过临床验证得到肯定的院内制剂,其方中生地、龟板、玄参等滋阴益肾,知母、黄柏、丹皮泻相火,生麦芽散结回乳。全方配伍得当,共凑滋肾阴、泻相火之功。但是本处方仍然药味较多,进行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等有一定的困难,质量控制较困难,且组成较复杂,不符合现代中医药小处方的趋势。早熟3号是时毓民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早熟2号合剂临床应用基础上研究成功的验方,保留了早熟2号合剂的精髓,同时又进行了精简,在临床上以汤剂形式应用于病人,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对照研究和总结,早熟3号系从早熟2号基础上筛选出其中生地、龟板、知母等主要6味药组成的方剂,药味减少一半。本课题设计通过随机对照,进行药物的等效性研究,便于今后进行深入的临床和实验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早熟Ⅲ号是我科在早熟Ⅱ号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精选其中主要药味6味研制成的新协定处方。为进一步明确新处方的疗效,我科进行协定方早熟Ⅲ号与早熟Ⅱ号合剂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00名性早熟患儿,随机分入治疗组(早熟3号,n=50)、对照组(早熟2号,n=50),初诊进行体格检查,(乳房Tanner分期、乳核直径);初诊摄骨龄片,B超(子宫、卵巢容积及卵泡大小)检查,并进行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