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安陆市王义贞镇初级中学姚丽萍新课切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文本内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时候,一次成功的切入,如同一步妙棋,让整个课堂如鱼得水,从而达到理想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切入点呢?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几种常用样式:

一.从重点语句切入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场家庭风波,在文末有这样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我请学生抓住这个重点语句进行析读:这件事到底怪谁呢?学生边读边讨论,各抒己见,气氛好不热烈。我也在学生的讨论争辩中轻松地让学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对待儿童友谊的态度,并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再如张晓风的《行道树》,结尾有一个重点语句:“我们是一列树,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也请学生抓住这个重点语句进行讨论:行道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很容易理解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安塞腰鼓》中有重点语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可引导学生分析: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学生通过细读,了解了安塞腰鼓舞姿、声音、速度、力量的特点,了解了内容,再体会情感就容易多了。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切入,这个重点语句一定要能够带动全篇,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二.从题目切入

还有一类文章,其题目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或线索,从题目来进行切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融入文本之中,如冰心的《纸船》和高尔基的《海燕》,再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要以纸船或海燕作为题目呢?我们能不能给他换个题目呢?一般而言,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换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角度会有所不同。在学生给文章换题目的时候,就可以窥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教师也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背影”这个线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背影的细致刻画,以及对父爱的感念,教学起来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赢得课堂的主动,教学任务也可顺利完成。

三.从故事切入

故事的形象性很强,非常迎合初中生的兴趣,从故事切入,故事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如琦君的散文《春酒》,我先向学生介绍琦君的故事,介绍她从1949年开始就在异国他乡生活,学生很容易就进入文本的思想感情中,文章的主题之一——思乡就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了。又如《藤野先生》,上课前我讲讲鲁迅的故事,文章中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还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从故事切入适用那些抒情性的散文,以及那些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四.从想象切入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天马行空,可以任思绪任意驰骋,在一些标题新颖的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用想象切入。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以此作为作文的题目,你将如何写作?学生莫衷一是。我再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后,唏嘘不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句话竟是孩子们在法西斯的枪口下对双亲的最后一次呼唤。孩子们对生与爱的渴望,粉碎在法西斯的枪口之下,这种巨大反差的心理效应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再如《山中访友》,我也请学生想象:如果你到山中访友,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口头作文之后,再开始文本的学习,读完之后,他们会发出会心一笑,原来作者的友人就是山中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呀!从想象切入,最大的好处是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语文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了。

五.从结尾切入

有一些文章,故事性强,我就采用记叙文中倒叙的做法,先把结尾拿出来,引起学生的思索与好奇,再来进入到教学的析读环节中。如《最后一课》、《斑羚飞渡》。我先请学生读读结尾,然后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韩麦尔先生为何在钟声与号声响起之后,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气写字,并且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做手势让学生放学呢?镰刀头羊为何要走向彩虹,这不是意味着自取灭亡吗?学生带着疑问读文章,用情感做催化剂,品读文章就更得心应手了。

当然,教无定法,新课切入的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只要能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来找到适宜的方法,使学生更快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就达到目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