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合集下载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处趣 味还 比比皆是 ……
学生纷纷去寻 找草园之趣 , 而老师则水 到渠成 地引
出下 文百草 园的乐趣并 于三 味书屋作对 比。
整节课 下来学 生意犹未尽 , 下课 后仍缠着我 问鲁迅 的童 年 , 怪哉 ” 飞蜈蚣” 神色兴奋极 了!看着着一 问“ 问“ ,
张张初一童稚孩童 的激动笑脸 , 我体会到 了教 学伊 始找
基本保持在 二三十分钟 , 文教 学如何在课 堂伊 始找准 语 学生对一篇新课 文的兴趣并持续一节课 呢?这就有赖于
教师 的“ 心” 即灵活地备课 和教学 。如我在教 授鲁迅 慧 ,
对绿 的喜爱 之情 , 情感 达到 了高潮 , 这些 情感源 自于何
景呢?俗话说 :观 山则情满于 山 , “ 观海则情溢于海。” 学 生很快就引发 了对 前文写 景的学习 。找准 了这一点 , 课

主体 。 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 语 点 , 注学生 的个体 差异和不 同的学 习需求 , 护学 生 关 爱
的好奇 心 、 知欲 , 分激发 学生 的主 动意识 和进取精 求 充 神。” 而长期一成不变 的教学模式 , 引起学 习疲劳 。唯 易 有新奇的变化才能刺激 学生 的兴奋点 , 持注意力 。如 保 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伊始 找准切入点 、 达到预想 的教学效 果呢 ?这 主要就需 要教 师依据 文本 、 反复备课 , 寻找新 意, 围绕课文 的重难点来进行。我经过教学的实践 , 摸索 到了几点行之有效 的拙见 , 现总结如下 :
准兴趣 点的乐 趣 , 不仅开 启 了学生求 知 的大 门 , 发 它 激
了学 生的丰富想象 由感 性到理性 , 还获得 了别人 身上 的
人生体验 , 这就是语文课 堂教学 的魅力 ! 长此 以往 , 收到 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 学生学语文 的兴趣真正被激活 ! 二、 从作者情感 的爆发点切入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切入点的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切入点的探究
砥 ≮ _ 鼓 采 强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切入点的探究
陈蔚 霞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 : “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 ”中小学教师若不熟 谙发问的技巧 ,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 的。然而 ,在实际教学 中, 部分语 文教师对提 问缺少必要 和深 入地研究 。不注重提 问的艺 术,没有
四. 注重教学 内容间的比较 要想对教学内容有更 全面 、 更深
入地 了解 ,就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 比 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
列 了吧。不少学生 表示反对 。有人认
为,内心抑郁寡欢 , 也容易 “ 苍颜 白 发” ,中年时代 的杜甫不也 “ 白头骚
更 短 ,浑 欲不 胜簪 ” ?也 有人 认 为 ,
答了 “ 萧瑟 、 寂静 、大雪纷飞 、 寒风 凛冽 、阳光温暖”等等 ,课堂气氛甚 是活跃 ,我又说 : “ 春有着她的迷人 气息 ,而冬也有她的独特韵味 ,古往 今来 ,不少文人用温情地 目光注视着
发学 生的认 知冲突,学生在课堂中一 定会变得充满激情 ,思维的火花 也会 发 出它别样 的亮度 。
学习兴趣 。

位美 国教学法专 家曾说 : “ 教师教学效率 的高低 ,大部分 可以从
他们所提 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 ”课堂提 问是课堂教学的一 种重要手段 ,它关系到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提高学生的理解 、 表达能力 ,能否启迪 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思维 ;它也关 系到能否活跃 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思考的场所 , 让课堂焕发高效课堂的光彩 ;同时 ,
它也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 的距离 ,既让教师对学生接收知识 、思考学 习的过程有更多的 了解 ,也让学生 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 、以及思考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艺术
【 教法研究】
浅 谈 语 文 课 堂教 学 的切 入 艺 术
张冬艳 河北省大城县职教 中心 河北 大城县 0 5 0 690
摘要 : 语文教 学是一 门艺术, 需要轻松与欢笑。它同样是一 门科学, 更要 严谨 , 尤其是在 实施新课改的今 天 , 怎 样找好切入点 , 设计好 问题 , 让学生在 有限的课堂 内得 到最丰 富的知识是 至关重要的。我认 为可 以从文章的题 目、 体裁、 背景 等几方面来找切入点 。
切人点 , 我们可 以开 门见 山 , 直奔主题 。这样不 但能给 学生明确学习方 向 , 而且 节约了时间 , 一堂课 的时间很 有限 , 我们要把它最大 限度地 留给学生 , 让他们 自由探
讨 。比如 : 我在讲《 记念刘 和珍 君》 , 以它 的题 目为 时 就
切 入点导 人 : 同学 们 , 我们 今天来学 习鲁 迅 的文章 《 记 念 刘和珍君 》 文章要 记念 的是刘 和珍 君 , 从文 中找 , 请 出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 的一个人 :学生找 出答案后 , 马 上 又从题 目人手 , 提出第二个 问题 : 者为什么要 写文 作 章纪念她 , 也就是他 的写作 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讨论找
关键词 : 目 体裁 题 背景 切 入 点
在语 文教学 中, 我们 常常说 学生是主体 , 师是主 老
二、 从体裁切入 。 事半功倍 这种切人法更适用于小说的讲解 , 小说的篇幅都 比 较长 , 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 这种情况下 , 我会选择从 文
导。在实施新课改 的今天 , 这一 点尤其重要 , 们平时 我
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 可讨论 回答 。 总结完后 , 继续追 问: ”
出答案后 , 文章 的主要 内容就分 析完了 :又 比如《 狗 小

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教学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周海荣(江苏省响水县运河中学,江苏响水224600)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 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 子,由此人手,带动全篇。

”可见精心选择一个解读文本的 “切人口”,将非常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

俗话说:窥 一斑而见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

好的切人口就是这“一 斑”和“一发”。

怎样去寻找这个对整篇文章、整个课堂起支 配统摄作用的关键之处,已经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它 将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抓题眼,直达文本核心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学会分析标题,就意味着学 会把握文章的关键与核心。

这一点对于阅读与写作都意义 重大。

优秀的作者总是在题目的设计上独具匠心。

通过精 心设计题目,来揭示文章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所论述 的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

文章的题目是全 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读者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 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人,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 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 优美语言的积累,体味。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 灵的窗户。

从文眼人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 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因此,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 的条理、内容。

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以课文题目为切 人点,开启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

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可以引导学 生抓住题眼“送”字,从而辐射整个课堂教学,通过组织学 生反复地朗读诗歌,圈点勾画,概括,体悟,明确围绕“送”字写了哪些内容(地域、气候、事件、画面、情感等),以想象 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让学生充分理解诗 意,感悟诗情。

这样的处理,教师的智慧就如一星火花点燃 学生的激情与智慧,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 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

再如在教学《童趣》一文时就可以从“趣”字着手切人 教材。

找准切入点 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找准切入点 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找准切入点成就精彩语文课堂《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多流于形式,课文拓展阅读目的性不够明确,因此,课堂成了机械、枯燥的自主、合作、探究三段式,作业也起不到应有的知识迁移与实践的作用。

如何才能激活课堂,改观上述教学环节呢?我的教学体会是:找准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拓展阅读等教学环节的切入点,可以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一、找准导入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即兴阅读中展现自主阅读能力许多教师都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有的教师阅读无要求,故而学生自主阅读时不知从何入手;有的教师以学习目标的形式呈现自读要求,但因形式呆板,不少同学缺乏学习兴趣。

如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自读目标呢?我根据每课的特点,找准新课导入的切入点,巧妙地激兴引读,让学生在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中达到自主阅读目标。

如《幼时记趣》一课,是学生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这一课的导入就显得特别重要,它除了要有正常的激兴引入新课作用外,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因而这一课的导入时,我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引向课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那是多么的欢快,多么的有趣,让人记忆犹新。

今天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作者沈复,一起走进他快乐的童年。

”在学生通过欣赏沈复幼时的一些快乐的童年生活画面,与之产生幼时情趣的共鸣之后,我又顺势进入第二步,将学生引入课文自主阅读之中:“同学们,这些快乐的童年情形,一直在沈复的心中的涌动。

为此,沈复撷取了其中最有趣的三件事,用文言文写下了《幼时记趣》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因而,我看哪一位同学能够最快地通过书上的注释和词典,以及联系上下文,能够读懂课文,并归纳出这三件趣事来。

”学生听后一个个都怀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快速自读,争先恐后地举手……在学生归纳出三件事后,我又对学生自主阅读中展现的翻译能力,加以肯定并引申归纳出翻译古文“扩、换、留、删、补、调”等方法,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翻译古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入点-重难点-训练点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入点-重难点-训练点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入点\重难点\训练点[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选准切入点,运用训练点,从而突破重难点,从而对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进行把握,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切入点重难点训练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各种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觉得只要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重难点和训练点即可实现。

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重难点、训练点如何把握呢?现以本校语文教研活动中的教学研讨课《梅兰芳练功》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梅兰芳练功》是上海市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梅兰芳小时候刻苦练习跷功的故事,使同学们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只有从小打好扎实的基础,长大后才能成才”的道理。

一、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意思说只要我们选对支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的语文课堂只有短短的35分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课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

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文本体裁特征、学生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梅兰芳练功》的课堂切入,我们首先可以考虑记述文的体裁特征,从题目切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从题目出示,直接引入,逐个突破,一目了然。

其次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本单元中都是描写名人的文章,之前学到的《“神童”的秘诀》中的陈毅,能用怎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他?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个名人,那就是梅兰芳,读读书本,说说你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你知道梅兰芳是位怎样的人?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人物梅兰芳的勤奋刻苦,顽强的性格特征。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思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潜意识,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而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下面是几个可用的切入点: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讲解课文时,首先应该了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以及文章写作的原因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各种隐含意图。

2. 关注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章时,了解文章的结构为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提高理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主要结构,通过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和内在组织。

3. 寻找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常会在某些方面遇到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可以对于生字、不熟悉的成语和句式以及不常见的专有名词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释。

4.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阅读,进行一些联想和思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和相关主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口语表达机会,提供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和课内的互动和问答时机,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浅谈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浅谈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所起 作用 的理 解 可 以帮助我 们 全 面理解 诗词 内容 。
当的引领下 , 积极主动地阅读诗词 、 深究文本 , 有所 感有 所悟 , 达 到 阅读教 学 的 目的 。如果 切 入点 选得 不好 的话 ,会使学生对教师提 出的信息感到厌烦 , 缺 乏积 极 主 动 性 ,最 终 背 离教 师 选 取 切 入 点 的初 衷, 也达不到教学的 目的。 那么 ,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 的课 堂上设 计一 些 新颖 实用 的切 入点 呢 ? 下面 就我 在课 堂教 学 中的一 些体会 , 谈 一谈 自己 的看法 。 从 古 诗词 的题 目切人 。 古人云: “ 题者 , 额也 ; 目 者, 眼也 。” 题 目犹 窗户 , 认 真审 视 可 以 了解 作 品 的 内容 主 旨 , 猜 测 到 其思 想 感 情 , 进 而 为 进 一步 鉴 赏 打下 基 础 。古 诗 词 的 题 目往 往 揭 示 诗词 写 作 的时 间、 地点、 对象 、 事件 、 主 旨等 。如虞世南的《 蝉》 、 刘 禹锡的《 望洞庭》 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 ; 有的诗题 , 如元稹的《 遣悲怀》 直接透露出了诗人 的悲伤感情 ; 李益的《 喜见外弟又言别》 直接表明诗歌写的是亲 人久 别 重逢 的惊 喜及 聚散 匆匆 的感 慨 。 这些题 目是 解读诗作 的重要切人点。 如柳中庸的《 征人怨》 : “ 岁 岁金河复玉关 ,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 白雪归青
因此,以关键字词句为切入点来展开古诗词教学 , 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我们学习韦庄 的《 菩萨蛮》 ( 其二 ) 时, 以“ 游人 只合江南老 ” 为切入点 , 向学生 提出问题 : 游人为何只合江南老?学生很快就能进 入 诗 歌 的 意境 之 中 , 找 到江 南 的 景美 、 人美 、 生 活 美, 体会到词人对江南 的眷恋之情 。以“ 未老莫还 乡, 还乡须断肠” 为切人点 , 结合词 的写作背景 , 学 生就能体会 到词人对故 乡欲归不得 的盘旋郁结 的 感 情 。对词 人 的“ 似 直而纡 , 似 达 而郁 ” 的风格 有更 深 刻 的理解 。 如 学 习老杜 的《 登 岳 阳楼》 时, 以“ 凭轩 涕泗流” 为切人点 , 结合 时代背景 , 让学生思考 : 作 者悲什么?结合具体诗句 , 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诗歌 的 内容 , 理解 诗人 怀才 不遇 、 报 国无 门的哀 伤 。 从情 与景 的关 系切 人 。“ 一 切景 语 皆情 语 ” , 诗 歌 显著 的特 点是抒 情性 强 。通过什 么抒 情 ?古典 诗 词 的抒情 方式 很多 。例 如 , 在 简短对 话 的叙 述之 中 可以抒情 ,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 不知 处 。 ” 此诗 寓 三问三答 于 四句 诗 中 , 表达 一 种寻隐者不遇的淡淡失落。 还有“ 托物言志” 、 “ 借古 讽今 ” 这些 方 式 , 通过写物 , 咏史 抒 发 作 者 的情 感 。 而“ 写景” 乃古 典诗 词 中第 一 位 的抒 情方 式 。 从 情 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安陆市王义贞镇初级中学姚丽萍新课切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切入是一种艺术。

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文本内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其求知欲和好奇心。

有时候,一次成功的切入,如同一步妙棋,让整个课堂如鱼得水,从而达到理想效果。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切入点呢?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几种常用样式:
一.从重点语句切入
《羚羊木雕》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场家庭风波,在文末有这样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我请学生抓住这个重点语句进行析读:这件事到底怪谁呢?学生边读边讨论,各抒己见,气氛好不热烈。

我也在学生的讨论争辩中轻松地让学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对待儿童友谊的态度,并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再如张晓风的《行道树》,结尾有一个重点语句:“我们是一列树,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我也请学生抓住这个重点语句进行讨论:行道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很容易理解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安塞腰鼓》中有重点语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可引导学生分析: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学生通过细读,了解了安塞腰鼓舞姿、声音、速度、力量的特点,了解了内容,再体会情感就容易多了。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切入,这个重点语句一定要能够带动全篇,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二.从题目切入
还有一类文章,其题目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或线索,从题目来进行切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融入文本之中,如冰心的《纸船》和高尔基的《海燕》,再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要以纸船或海燕作为题目呢?我们能不能给他换个题目呢?一般而言,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换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在学生给文章换题目的时候,就可以窥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教师也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抓住“背影”这个线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背影的细致刻画,以及对父爱的感念,教学起来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赢得课堂的主动,教学任务也可顺利完成。

三.从故事切入
故事的形象性很强,非常迎合初中生的兴趣,从故事切入,故事就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如琦君的散文《春酒》,我先向学生介绍琦君的故事,介绍她从1949年开始就在异国他乡生活,学生很容易就进入文本的思想感情中,文章的主题之一——思乡就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了。

又如《藤野先生》,上课前我讲讲鲁迅的故事,文章中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还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从故事切入适用那些抒情性的散文,以及那些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四.从想象切入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天马行空,可以任思绪任意驰骋,在一些标题新颖的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用想象切入。

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想象:如果是你以此作为作文的题目,你将如何写作?学生莫衷一是。

我再带领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后,唏嘘不已,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句话竟是孩子们在法西斯的枪口下对双亲的最后一次呼唤。

孩子们对生与爱的渴望,粉碎在法西斯的枪口之下,这种巨大反差的心理效应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再如《山中访友》,我也请学生想象:如果你到山中访友,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口头作文之后,再开始文本的学习,读完之后,他们会发出会心一笑,原来作者的友人就是山中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呀!从想象切入,最大的好处是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这样,语文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了。

五.从结尾切入
有一些文章,故事性强,我就采用记叙文中倒叙的做法,先把结尾拿出来,引起学生的思索与好奇,再来进入到教学的析读环节中。

如《最后一课》、《斑羚飞渡》。

我先请学生读读结尾,然后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韩麦尔先生为何在钟声与号声响起之后,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气写字,并且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做手势让学生放学呢?镰刀头羊为何要走向彩虹,这不是意味着自取灭亡吗?学生带着疑问读文章,用情感做催化剂,品读文章就更得心应手了。

当然,教无定法,新课切入的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只要能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来找到适宜的方法,使学生更快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就达到目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