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终结_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
提出的观点。
根据黑格尔的理论,艺术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一
种形式,它通过艺术品的创作和欣赏来实现。
然而,黑格尔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性,
并将被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终结是由于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
在他
看来,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而这种表
达方式在其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例如,哲学、宗教和科学等
领域提供了更深刻、更准确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取代了艺术在这方
面的角色。
此外,黑格尔还认为,艺术的终结也是由于艺术自身的局限性。
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它无法达到理性的高度。
而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步,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日益增加,艺术在这方面
的表现力逐渐受到限制。
然而,黑格尔并不是认为艺术完全消失了,而是指出艺术在人
类精神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艺术仍然存在,但它已经不再是
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相反,哲学、科学和宗教等更理
性的领域成为了更为重要和深入的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随着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重要性,被其他更
为深入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然而,艺术仍然存在,只是其地
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是思想和感性的统一体现。
在他看来,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式到抽象形式的过程,最终达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认为,当艺术达到哲学的境界时,艺术就会终结,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种艺术终结论引起了许多讨论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贬低,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赞美。
无论如何,黑格尔的美学终结论在后来的美学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艺术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虽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但其对艺术的评价和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讨论。
【关键词】引言、黑格尔、美学、艺术、历史发展、终结论、评价、影响、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人类思想史上,黑格尔被誉为近代哲学的巨匠,其思想影响深远,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美学。
在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他对艺术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关于艺术终结论的观点。
通过分析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黑格尔对艺术的认识、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的阐述,对艺术终结论的评价以及美学终结论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呈现出黑格尔美学中关于艺术终结论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对读者们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提供一定的启发。
2. 正文2.1 黑格尔对艺术的认识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表现自由精神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抽象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认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
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思想和形象的结合体。
他强调艺术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达,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

05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通过丹托艺术终结理论的研究对艺术未来的走向进行探讨。
丹托吸收前人的理论,从艺术的哲学化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代杜尚的艺术作品,对艺术进行了阐释与解读,暗示着艺术品的使命被哲学完成了。
深入探索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他认为艺术的终结,是艺术在历史性方面的终结。
从艺术的历史属性来看,由绘画到电影的发展,证明艺术是再现的事实,再探讨艺术由再现事实转为表现理论,证实艺术历史维度的终结。
最终,对艺术未来的走向分析与畅想,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功能性表现与其复归。
艺术始终如一地存在,但其内涵与意义却各异。
[关 键 词] 艺术的终结;艺术;阐释;丹托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王金霖一、艺术的哲学化丹托首先从柏拉图和康德的理论对艺术本身进行分析。
柏拉图将艺术实践和创造现象视为同一实体,强调了哲学的真实性。
按照柏拉图的理论,艺术和哲学与工匠所掌握的实践知识是相对立的,艺术家只能模仿工匠们的制品。
柏拉图还论断:人只要知道想模仿的事物是什么样子,哪怕对此事物的其他方面毫无了解,他也能模仿它。
因而,如果人所模仿的就是知识,艺术彻底停留在一个模仿的现象范围内,艺术的本体概念消失。
在康德那里也有着相似的理论,康德对艺术品的态度是他所谓的无功利性,就是一种相对性的态度。
可以说艺术品不存在甚至消失,也不会对人以及社会造成影响。
艺术品离开功利性,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它的无价值。
既然如此,艺术为何合法地存在着?丹托指出,自从哲学开始侵略艺术以来,哲学史就不断地试图抹杀艺术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一种合法的行为;然而,有时哲学又会试图将艺术视为与哲学本身一样,以此来让其获得某种程度的合法性。
换句话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美学可能会带来一些危险,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危险可能会被代替。
杜尚的《泉》为丹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众所周知,《泉》这个作品,整体就是一个男用小便器,它之所以成为一件艺术品,是因为杜尚给予它超越男用小便器这种单纯实物并具有更进一步的性质。
艺术的终结名词解释

艺术的终结名词解释艺术是一种与人类文化密不可分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形式表达出情感、思想和美感的一种方式。
然而,近年来,一种观点开始在艺术界流行起来,它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正在走向终结。
本文将对这个观点进行解释和分析。
艺术的终结指的是传统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当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和意义。
这一观点源于现代艺术的崛起,现代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追求新颖、新奇和反传统的方式。
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再到抽象表达主义,现代艺术不断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和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似乎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使得艺术的定义变得模糊。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仍然有存在的价值,然而,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跨越了不同媒介的边界,呈现出更加综合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例如,录像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已经成为艺术界的主流,它们逐渐取代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地位,使得艺术的终结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艺术的终结还可以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来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品的价格不断攀升,艺术品成为了一种投资工具。
艺术作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投资者的兴趣,这导致艺术创作被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趋势所逼。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往往需要艺术家深思熟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现在的艺术家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商业化效益,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独立性和原创性。
这种商业化的趋势是否意味着艺术的终结,可能需要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当然,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完全消失或替代。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即使在当代艺术中,仍然有许多具有独立性和原创性的作品存在,并且引起了许多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
艺术的终结只是意味着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逐渐被新的表现方式所取代,艺术的发展依然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形式,承载着普世真理和普遍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精神的真实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走向终结,进入哲学和宗教的领域。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方式表达,而转向其他形式。
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批评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艺术永无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黑格尔的观点对当代艺术发展仍有启示,提醒人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哲学、定义、功能、艺术发展、观点、解读、批评、反对意见、启示、当代艺术、借鉴。
1. 引言1.1 介绍黑格尔美学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美学》中,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美学的开山之作。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艺术被视为思维与物质的结合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达形式。
艺术不仅是审美经验的载体,更是人类理性的表达途径。
通过艺术,人们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理想之境,体验美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具有超越性和绝对性,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美感和道德。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必要阶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实现。
黑格尔强调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应当受到尊重和重视。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内涵和作用,为后世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真谛和意义。
1.2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在黑格尔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扮演着连接个体与普遍精神的桥梁。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思维和感性的结合体,能够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普遍的观念和理念。
应变而变,浅谈“艺术终结”

应变而变,浅谈“艺术终结”摘要: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就连曾经那光辉的、至高无上的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艺术亦是如此;时代进步,人类思想观念亦发生变化,进而生出了艺术的自我“终结”,其可谓是应变而变,变化中求发展、终结之后亦是重生。
关键词:艺术职能;艺术终结;应变而变;重生物质与意识,两种人类伟大的形态创造,无所不随时间而流变,其中就连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精神伴侣的艺术,也要“终结”了。
1817年,黑格尔在海德堡举办了后来被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的美学讲演。
在该讲演中, 他明确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艺术已经走向终结。
他说:“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
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
”【1】,一百多年后的1984年, 当代哲学家、艺术批评家亚瑟·C·但托在西方现代艺术不断裂变的实践基础上再次重提了艺术终结这一命题。
此后一时,在当代欧美艺术界和美学界,“艺术死亡了”、“艺术的终结”、“艺术史结束了”等各种喧声,不绝于耳、绵绵不断。
新时代以来,“‘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像一棵棵小小的飞弹, 不仅打进了书刊、报端和各种媒体, 而且打进了文学艺术的圣殿,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作家、艺术家的惊悸和恐慌”。
【2】可以说,“艺术终结”一时成了艺术界、美学界以及哲学界等研究的主要热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理念与艺术形态也丰富地变化着,可艺术为什么会走向终结呢?其终结后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当下的我们去研究的命题,要想搞清楚这一命题,最好还是先回到该命题产生之初时的语境。
一、艺术的最高职能艺术为何,又何用?这是我们研究“艺术终结”命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的概念。
在“何为艺术”的概念问题上,最具权威性的学者当属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什么是艺术?这应当从作品那里获得答案。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自我实现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显现。
随着历史的进程,艺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符号时代到古典时代再到现代时代。
黑格尔认为,艺术将在现代时代达到顶峰,并呈现出终结的趋势。
他认为,随着哲学和宗教等其他形式的出现,艺术将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尽管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其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仍然广泛。
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常常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启发,尝试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更加个性化和自我表达。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思考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新定义艺术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探讨和反思,可以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启示,为艺术界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艺术发展、现代艺术、反思、启示、展望1. 引言1.1 引言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世界里,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终结论是否依然适用,成为了许多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的终结论、美学的重要性以及现代艺术对黑格尔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并从中找到启示和展望。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探讨其对我们当下以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影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其对艺术终结论的探讨更是引发了无数艺术爱好者们的思考和争议。
在这里,我们将以探究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为主线,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和启示,以期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对艺术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独特见解。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精神的表达和具体化,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外在呈现。
他强调艺术作为自觉自我展示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
艺术终结论名词解释

艺术终结论名词解释英文:“ The End Of Art”译为“艺术的终结”。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罗伯特·弗莱因伯格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艺术终结论”的观点。
所谓“艺术终结论”是指:以往的艺术发展是由人类大脑物质和生理上的机能来决定的;未来社会将发明新的技术手段,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改变现在人们所认识的这个社会;只有新的艺术才能摆脱现实生活的影响,反映出更深刻、更高尚的内容;艺术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总是与整个人类历史同步,并且最终将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灭亡而永远消失。
1。
不过,尽管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或者其他手段来研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那些本身是纯粹的艺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东西也同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艺术的形式没有过时。
它在语言、文字、表演等方面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例如,作为叙事艺术基础的古典希腊艺术(包括悲剧和喜剧),即使到今天仍然很重要,它依然处于第一位置。
2。
3。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已经被回答了。
有人说过,正是从有“艺术”这个概念开始,世界才开始变得更美好。
如果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靠着想象和幻觉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他们就不再需要艺术来抚慰自己的灵魂。
不过,每一个时代总是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给予人类心灵上的鼓舞和力量。
例如,毕加索的绘画、莫迪利阿尼的雕塑,即使过去了两千多年,却仍然可以鼓舞我们的民族。
也许现代人无法欣赏过去伟大的艺术作品,但是他们能够体会到艺术的伟大之处。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有些现代艺术的价值并不重要,因为它们很快就会过时,这是十分错误的。
艺术从来不会停止发展,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我们不应该拿“艺术”这个词汇和“艺术终结”这个事实来谈论事情。
4。
艺术家已经用他们的方式作出了回答,但是,对于未来的艺术,没有人知道该怎样做才算好。
我们必须看到,艺术正在发生改变。
作为一种具有连续性的系统,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艺术的改变:一种艺术可以是前卫的、现代的,但它应该是艺术的、有效的、适合目前的社会和时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当代国际美学的最新的发展趋势,“生活美学”在国外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想结合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的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观感,来深描“生活美学”的最新发展,来重新阐发“艺术终结”论,并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生活美学”能否为当代文学理论提供新的理论基石?这次国际美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四百多位学者,来自不同文化的美学之间也开始撞击出火花,“生活美学”就是其中相当耀眼的一朵。
1.为何要提出“生活美学”?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这顺应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发展的“文化间性转向”的历史大势。
因而,笔者在本次大会上的英文发言也以《观念、身体与自然:艺术终结与中国的日常生活美学》(Concept,Body and Nature:The End of Art versus 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daylife)作为题目,没想到引起了许多当代美学家的积极关注,在会场上下与他们之间的争论,我觉得记载下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发言之前,令我深感欣慰的是,分析美学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瑟夫・马戈利斯(JosephMargolis)、国际美学协会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Heinz Paetzold)、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主席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佐佐木健一(Ken-ichi Sasaki)、俄罗斯著名美学家多果夫(Konstantin M.Dolgov)、当代哲学史家汤姆・罗克莫尔(Tom Rockmore)、日本美学协会代表小田部胤久(Mariko Otabe)等悉数到场,从而表现出对艺术终结、生活美学及其东方语境问题的关切。
我的发言的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关于“艺术终结之后”美学的命运的。
试想,假如艺术真的终结了自身,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呢?我认为,恐怕是“生活美学”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美学必须回归生活来加以言说,才能真正获得其生命力。
“生活美学”的出场,恰恰是由于过去的美学远离了生活。
随着——“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这种当代“审美泛化”愈演愈烈,我们亟须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一种“活生生”的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
“生活美学”认定“生活即生活”,当代艺术走向“艺术即经验”。
这恰恰是由于,美学,作为一门“玄学”已经远离生活太久,审美往往被视为对理论[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刘悦笛6生活的否定、拒绝乃至颠覆;艺术,本为一种“经验”业已孤离经验太远,艺术常常被看作是对经验的殊异、摆脱乃至超离。
现在,则是回到生活和经验的时候了。
(1)在这些美学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对于“生活美学”的各种各样的态度。
在当今的国际美学界,“分析美学”传统与“现象学美学”传统是占据主流的两种传统,后来又有“实用主义美学”传统介入其中。
马戈利斯与卡特是分析传统当中的代表,前者是规范的分析美学家,由于分析美学聚焦于艺术而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意义,后者则是分析美学的研究者,他适度地承认了美学回归日常生活的价值。
阿诺德・伯林特则受到了法国现象学的影响,他所倡导的“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日常生活美学”的分支,这是由于,正如另一位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AllenCarlson)所言,从性质上讲,“环境美学”就是“日常生活的美学”。
(2)伯林特也基本持类似的主张,他同样在一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环境,就是“拓展到广阔的环境里面,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
(3)显然,“环境美学”所言说的是环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环境。
总之,分析传统是拒绝生活的,而环境美学则是“生活美学”当中的应有之义,而新实用主义美学则充当了“生活美学”的急先锋。
当然,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与欧美语境内的“生活美学”还有差异,它首先是建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根基之上的。
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历来就有“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化”的传统。
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浸渍在其中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
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再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着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如果从哲学源头上讲,这种回归生活来重思美学的思路,主要是受到了胡塞尔晚年的“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其后的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真理”的美学观、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的美学观、杜威的“作为经验的艺术”的美学观的影响更是重要的。
显而易见,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属于现象学传统,维特根斯坦属于分析传统,杜威则属于实用主义传统,而且都是这些传统当中的奠基者,其实“生活美学”的基础乃至一种更深层的“生活哲学”。
只不过,当代欧美美学所面临的历史境遇,同当代中国美学所直面的问题并不相同,它要力图摆脱的是占据主流的分析美学传统,特别还要面对“艺术终结”之后的美学境遇。
相形之下,当代中国美学建构主要面对的仍是实践美学及其后的问题,或者说是面临的还是“实践与生命的张力”的现实语境,而且,主流艺术境遇亦与欧美形成了历史性的错位。
2.“生活美学”中的生活是“民生”的关于“生活美学”这个问题,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舒斯特曼也曾撰写过一本名为《活生生的生活:艺术终结之后的选择》的专著。
(4)有趣的是,中译本在编辑的建议之下将书名翻译成《生活即审美》,舒斯特曼本人告诉我他建议的中文书名原为《生活艺术与审美经验》(Living Art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这竟然与我的基本想法不谋而合。
在我与他的交流当中,他充分肯定了这种新的想法,并认为这就是他从分析美学转向“新实用主义”之后的核心想法。
他还肯定了中国文化里面的“阴”的一面(包括女性)给予他的启迪。
我对他说,“对于西方学者来说,西方是阳,东方是阴,分析哲学是阳,生活美学是阴……我很高兴能看到在您身上这种由阳到阴的哲学转向。
”实际上,他的美学思想显然得到了东方思想的“反哺”,“生活美学”的思想资源里面,本土文化和思想对于世界美学来说都是贡献巨大的。
当时,还有一位韩国岭南大学的教授要翻译这本书,能读懂汉语的他看到我一篇论文中将“performing live”的翻译为“活生生的生活”,就来刘悦笛・艺术终结:生活美学与文学理论72008/7・文艺争鸣・理论问到底翻译成“表演生活”还是“活生生的生活”。
我的回答是,表演是中文里面有特定的涵义,如果叫表演生活就好像擎着面具一般去生活一样,还是应该注重生活的“活动的”、“行为的”、“述行的”、“活生生的”本然特质。
尽管这种亲近于东方智慧的“生活美学”主张并没有得到许多西方学者的赞同,不过,目前无论是新实用主义美学、后现代美学还是所谓的“日常生活美学”,(5)都在往这条新路上前行,我相信自己的想法,也是朝着同一方向挺进的。
深谙分析传统的欧美美学家自然对生活美学采取了拒斥的态度,而且,就连不完全在这种传统内的美学家也对生活美学采取了怀疑的态度。
在我发言之后,著名的环境美学家伯林特追上了我,追问我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其所包孕的理论尝试究竟是什么。
当时我就继续向他做解释,可是当我说到“生活审美化”的时候,他立即提出自己的反驳意见,他明确地说:“我们一直在使生活审美化呀”!然而,仔细一琢磨,他的这种取向还是有“个人审美主义”之嫌疑。
为什么这样说那?在本次大会上,伯林特还进行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国内的许多人都不知道,作为美学家的伯林特同时还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时常在各地进行演出,这种现象的确非常鲜见。
当我和他说这种复合型“人才”并不多的时候,他竟毫不谦虚地说学者兼音乐家这在美国也是寥寥。
当然,他对于音乐具有一种哲学的独特理解,在其演奏几十个音乐片断的时候,穿插着他对于标题和音乐关系的理论阐释。
或许,当这位音乐家兼美学家在沉浸于音乐的时候,的确对他自己而言生活审美化是“一直”持续的。
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呢,并非人人都是艺术家呀,或许生活美学是一种建基于大众生活而非少数精英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美学。
所以说,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里面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民生的”生活,而不是个体化的超越的生活,或者回到本能的生命。
佩茨沃德曾在接待会上邀请我共进咖啡,并介绍与其一同进行“都市美学”研究的德国朋友给我。
后来在共同看了一个悲惨的伊朗电影之后,我们在校园的室外餐厅喝茶直到深夜,共同探讨了许多问题。
他对于艺术终结是基本持赞同态度的,但是对于生活美学的诉求却提出了异议:一个是这种思想内部深藏的“个人主义”他不同意,另一个则是他所指责的“缺乏生活的悲剧意识”。
如此看来,他更多是从德意志的悠久哲学传统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所谓“缺乏生活的悲剧意识”更多批判的是对于现实不关注,但“生活美学”恰恰是回归生活的、关注现实的。
所谓“个人主义”的批判是适合于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如提出“生存美学”的福柯)和新实用主义者的,但是,从我们的视角来看,“生活美学”的主体并不是“单个的人”,更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们”。
康德意义上的美学已经不适应于这个时代了,它与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性”思想的提升是相匹配的,但是,而今需要重新堪定新美学的思想基础。
比如,审美非功利原则在康德那里得以定型,但是审美真的是非功利的吗?“快感”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康德那里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如果快感在先则不是审美,如果美感在先才是审美,这种逻辑前提是否就是一种假设而已。
看来,康德美学原则在“生活美学”面前似乎缺乏了说服力。
总之,无论是“艺术终结”还是关于“生活美学”,在东西文化之间、在西方文化内部、在东方文化内部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关键不在于对错与否,而在于哪种艺术理论和美学更具有阐释力,更匹配于自己置身于的那种“自本生根”的文化和“与时谐行”的时代。
3.“艺术终结之后”会迎来生活的复兴非常可惜的是,在1984年率先提出“艺术终结论”的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并没有与会,这位美国哲学和美学协会的前主席现居纽约,已成为当代欧美艺术批评界的炙手可热的人物,估计他忙于奔波于各个画展和艺术界之间,分身乏术。
不过他是前几次国际美学大会的参与者,在一次重要发言里面还凸现出了东方美学的重要价值,当时著名日本8美学家今道有信先生还曾为此向他深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