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雷暴是一种大气现象,包含了雷电、雨水和对流云。
它是一种气象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发生。
雷暴是由于大气中的积聚电荷所引起的,这些电荷会在云间或云与地面之间释放,产生闪电和雷鸣声。
雷暴可参与气候系统和天气的形成,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雷暴的不同种类以及它们的活动特征。
一、多暴和高暴首先我们来介绍两种主要的雷暴类型:多暴和高暴。
1. 多暴多暴是指发展在低层大气中的小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夏季的下午和晚上,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
多暴一般由单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云体较小,垂直发展不明显。
多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短时强风和偏大的冰雹。
2. 高暴高暴是指发展在高层大气中的较大型雷暴系统。
这种类型的雷暴通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持续时间更长,覆盖面更广。
高暴由多个雷暴云组成,云顶高度可超过15公里,云体垂直发展明显。
高暴雷暴通常伴有强降雨、强风、冰雹和龙卷风等强烈天气现象。
二、雷雨过程雷暴的活动特征除了种类外,还表现在其雷雨过程中。
1. 准备阶段在雷暴发生之前,大气经历准备阶段。
这是一种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状态,垂直温度递减,潜热释放等因素开始发挥作用。
此阶段积聚电荷和提供上升气流的能力逐渐增强,为雷暴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积聚阶段在准备阶段之后,大气积聚了足够的正负电荷。
正电荷会积聚在云顶,而负电荷积聚在云底。
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场也逐渐增强。
3. 电汇阶段当正负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电场的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电荷之间的电压差引发闪电放电。
闪电通过云内和云与地之间的通道传导,从而释放电荷。
闪电放电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雷鸣声。
4. 消散阶段电汇阶段后,雷暴的活动逐渐减弱。
云内的电荷逐渐平衡,并且雷雨现象逐渐减弱,直至消散。
这个阶段往往伴有弱雨或毛毛雨。
三、不同地区的雷暴特征雷暴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
1. 热带地区的雷暴热带地区的雷暴通常会伴随着剧烈的降雨和强风。
雷暴基础知识

雷暴:雷电是积雨云强烈发展阶段产生的闪电雷鸣现象,气象上称之为雷暴.雷暴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1)非常湿润的空气(干燥空气没有水分子,水分子摩擦运动才产生雷暴)(2)潜在的大气不稳定性(气体运动)(3)靠近地面的空气产生上升的运动地闪类型_正闪击雷(正电荷到地面)、负闪击雷(负电荷到地面)雷暴的半径为10~20公里,速度20~30公里,雷鸣距离为15公里(超过15公里观测场观测不到会记为无雷暴,所以观测场有局限性的,所以用闪电定位系统弥补)有闪电产生就叫雷暴日,不管是多少次闪电,雷暴是通过耳朵观测的雷暴持续时间:温带的弱雷暴1小时;夏天强雷暴约为3小时以上起电(放电):地球携带5X105库伦(电荷单位)净负电荷,产生向下的大气电场,的地表场强(米/伏)值约130伏。
所以高层大气相对于地面约+30万伏的平均电位。
特点:时间段、范围广、频率高雷暴形成其实就是闪电的形成南方雷暴比西北雷暴强、多(看三个条件,南方湿润)闪电可在云内(云内闪)、云间(云际闪)、云地(云地闪)之间产生现在云内、然后才到地面一般在云内、云间闪电、云地闪只占6分之1雷暴统计特征:我国每年雷暴日为70天,主要在南部地区雷暴日数4个等级少雷(<15)西藏;中雷(15-40)中部地区;多雷(41-90)南方;强雷(>90)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中电压击破空气中水分子到达地面就是闪电,那个地方容易被击穿,则闪电往那个方向走,分支为走错路(缺少水分和电荷),打不穿了。
主通道吸收的水分多,吸收的电荷也多中和:云中的负(正)电荷流向大地时,大地的正(负)电荷就主动去迎向它。
迎向点就是容易遭雷击的地方(高楼、湖边、楼角),每增加一米,闪电击穿的距离就减少600千伏电视塔遭雷击,还会影响周边的电力系统,因为会产生电磁脉冲,所以买楼不要在超高层建筑周边。
雷也会想,我不打巨人我打谁。
一般打高、湿的大的闪电直径到1米,小的几十厘米球雷:带电荷的球体,随空气而动,比较少见,碰到金属会产生爆炸雷达拼图:红色——雷暴能产生闪电地方(>50db),绿色、蓝色——雷暴不能产生闪电(5db~30db)。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天气现象,其特点是伴随强烈的雷电、狂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下面将对雷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雷暴天气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烈的雷电活动:雷暴天气通常伴随着频繁的雷电活动,电流巨大,电压高,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2. 狂风暴雨:雷暴天气的降水量大,伴有强风,可以造成山洪、水灾等灾害。
3. 瞬时降温:雷暴天气的前后温度差异较大,瞬时降温可能导致人员寒冷不适、病症加重等情况。
针对雷暴天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防灾减灾措施:
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雷暴天气预警系统,通过气象预报、雷达监测等手段及时监测、预警并发布天气信息。
2. 做好防护措施: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远离高大建筑物和金属物体,避免被雷击。
3. 做好电气设备的防护:在雷暴天气来临前,应及时关闭电器设备,避免因雷击造成电器故障和火灾等事故。
4. 做好排涝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避免城市内涝现象,减轻暴雨带来的危害。
5.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强防暑降温宣传,提醒人们在雷暴天气来临时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避免过度受凉。
雷暴天气具有强烈的雷电活动、狂风暴雨和瞬时降温等特点,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此,我们应加强预警体系的建设,做好防护和排涝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暴天气带来的灾害。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时事热点总结:雷暴(含习题专练)

一、雷暴的概念及特征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
雷暴来临时一般会带来以下天气变化气温雷暴来临气温下降气压雷暴移来之前气压一直下降雷暴临近时气压开始上升风雷暴移来之前风向雷暴吹去;雷暴移来,风向雷暴前方吹去;冷空气中心过后,风吹向雷暴后方阵雨阵风后,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雷电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雷暴虽然是一种强烈的天气,但它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Ø积云阶段:云中没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成熟阶段:有降水和下沉气流出现;Ø消亡阶段:云中以下沉运动为主、上升减弱二、雷暴的种类及活动特征根据形成雷暴的冲击力可以分为:热雷暴、地形雷暴、锋面雷暴。
1热雷暴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夏季:白天,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晚上,热雷暴也可能在高空出现。
冬季:热雷暴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当冷的潮湿空气移动到暖海面上时形成。
特征: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通常有间隙,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陆上: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入夜后逐渐消散。
海洋湖泊:出现在夜间或黎明,白天减弱和消散。
2地形雷暴暖湿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迫抬升形成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出现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还会降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山头。
3锋面雷暴冷暖空气相遇形成冷锋雷暴冷空气强烈冲击暖湿不稳定空气而形成,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准静止锋雷暴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多产生在后半夜,白天减弱或消散。
暖锋雷暴不如冷锋雷暴强烈,与准静止锋雷暴相似,夜间出现更多些。
三、图解雷暴的分布与危害四、避雷常识雷暴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要注意下面几点:(1)不宜在山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
第二讲 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汇总

雷暴结构图
强雷暴云的结构
强雷暴云的结构表现为云体内有稳定、强 大的升降气流。上升气流从云体右前侧流入, 到达对流顶附近减弱并分为三支,一支按惯性 向云体后方运动,第二支可伸展到平流层低层, 造成云顶突出的云塔。第三支则随高空强风吹 向云体前方远处,形成向前延伸的云砧.下降气 流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降水拖拽作用 带下的下沉气流;另一部分则是由对流层中层 云外流入的干冷空气。强雷暴云的气流结构, 使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能同时并存且维持相当 长时间。
3. 风
在积云阶段或雷暴移来之前一般风速较小,风向是向云区 辐合的。雷暴云发展到成熟期或成熟的雷暴移来时风向会突 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在冷空中心移过后,风向向相反方 向偏转,风力减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阵雨:
雷暴降水一般是强度较大的阵雨,通常在雷暴活动时突然 发生。
5. 雷电
发 生:在雷暴云中,云与地面、云与云间都会出现闪电。 电荷分布:云的上部带正电荷,中部和下部带负电荷,云底局部带正电荷
地形雷暴
定义:地形雷暴是暖湿不稳定空气在山脉迎风坡被强迫抬升而形 成的雷暴。 形成:不稳定大气的垂直于山脉走向的风速分量较大,山坡也比 较陡峭,地形抬升作用明显,就会形成雷暴。 特点:典型的地形雷暴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出现 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 还会降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山头。
4. 暴雨:
强雷暴云的种类
1. 多单体风暴: 多单体风暴是一种大而强的风暴群体,由多个处于不同 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组成,这些单体有组织地排成一列,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单体风暴的流场特征是上升气流 和下降气流能够同时并存较长时间,而不象普通雷暴那样, 出现强下降气流的同时上升气流将减弱。 2. 超级单体风暴 超级单体风暴是只有一个巨大单体发展成的猛烈的强 风暴。 3. 飑线风暴 飑线风暴简称飑线。它是由排列成带状的多个雷暴或 积雨云群组成的强对流天气带。沿着飑线会出现雷电、暴 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恶劣天气。
第十章雷暴和龙卷.

第章龙卷第十章雷暴和龙卷主要内容1. 雷暴分类及形成2. 普通雷暴和强雷暴2普通雷暴和强雷暴3. 雷暴的运动4. 雷电现象5龙卷5. 龙卷1雷暴雷暴:产生于积雨云中、总是伴随闪电和雷鸣的局地风暴。
有时伴有经常伴有强阵风和大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等天气现象。
小时)早期特征是生命期短暂(很少超过2小时)。
早期特征是强烈的对流上升气流;降水过程中伴有强下沉气流预示雷暴的消亡。
预示雷暴的消亡在中纬度雷暴高度可发展到10km以上,在热带则发的高有定的流低以带则发展的更高,只有稳定的平流层低层可以限制雷暴继续向上发展。
2101雷暴分类及形成101110.1 雷暴分类及形成10.1.1雷暴的分类 按强度可以分为普通雷暴和强雷暴两类Z 一般常见的伴有闪电、雷鸣、阵风、阵雨等基本(般雷天气特征的雷暴称作“普通雷暴”(一般雷暴、气团雷暴)。
伴有暴雨强风冰雹龙卷等Z 而伴有暴雨、强风、冰雹、龙卷等激烈灾害性天气现象的雷暴则称作是“强雷暴”。
局地对流风暴 普通雷暴和强雷暴统称局地对流风暴,产生的天气称为局地对流天气。
3雷暴的分类按单体雷暴超级单体雷暴动力学结构可以分为单体雷暴、超级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线雷暴(飑线)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等。
等成熟雷暴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组成一个对流单体。
只由一个对流单体构成的雷暴系统叫做单体雷暴,分为普通单体雷暴和超级单体雷暴两种。
多单体雷暴、线雷暴、雷暴群和对流复合体由多个雷暴单体组成。
4飑线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飑线由一列雷暴组成,有时沿冷锋,也可在暖空气前数百千米处形成中纬度的锋前飑线雷暴是最大前数百千米处形成。
中纬度的锋前飑线雷暴是最大和最厉害的飑线类型,风暴列可伸展超过1000千米,可在广大范围引起剧烈的天气变化。
可在广大范围引起剧烈的天气变化中尺度对流辐合体是在适当的对流条件下,许多单体雷暴偶然长大并组织成为一个范围广大的对流天体雷暴偶然长大并组织成为个范围广大的对流天气系统,其云顶卷云罩一般近于圆形,范围比单体雷暴大两个量级以上,会带来大范围暴雨和洪水。
航空气象学 5.2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

B;在暖锋前面形成的雷暴 C;与冷锋或飑线相联系的稳定性雷暴.
4:根据冰雹的形成条件,分析并判定下列那些情况 是正确的
A;强烈雷暴含有大量冰雹普通雷暴含有少量雷暴.
B;在具有强上升气流和大水滴的雷暴中常出现大 冰雹.
间、陆地、海上都能出现,日变化较小, 移动速度快
冷锋雷暴与高空槽
(2)静止锋雷暴
• 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 • 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
特点:
• 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 • 雷暴云常隐藏在深厚的层状
云系中,常有明显的日变化 • 日变化:多产生在后半夜,
白天减弱或消散
静止锋雷暴
(三)暖锋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 空气暖湿不稳定时, 槽线和切变线附近强 的辐合产生大范围强 烈上升运动,形成雷 暴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 雷暴常发生在副热带高 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流 中,副高在西进或东退 时,出现较多
二、雷暴活动 的特征
(一)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 一般雷暴,随风飘移;强雷暴主 要是自身传播
雷暴的传播
雷暴的移动规律
• 一般雷暴的移动方向与对流层 中平均风的风向一致;强烈雷 暴偏向于对流层中层风之右方 移动;天气系统雷暴的移动方 向与天气系统一致
雷暴移动的特点
• “东闪日头,西闪雨” • • “雷暴不过河”
(二)雷暴的季节变化
•雷暴出现最多的季 节是夏季,春、秋 季次之
练习
1:谚语雷暴不过河通常指的是下述何种雷暴 A;热雷暴 B;地形雷暴 C;冷锋雷暴 2:静止锋雷暴常常是晚上加强,其原因是 A;晚上冷空气活跃 B:晚上近地面层气温降低.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雷电是一种强大的自然现象,它可以对人类和物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有数千人被雷击,其中一些人会因此失去生命。
因此,了解雷电分类和如何防范雷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简要介绍雷电分类和防御措施。
根据雷电产生的位置和环境,雷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雷云地闪雷:这种雷电是由云层产生的,常常发生在山区或者高地。
当云层内部电荷不平衡时,会引发闪电,这种雷电会从云层直接击中地面。
2. 云间闪电:这种雷电是由云层之间的电荷不平衡引起的。
通常发生在云团间和云层间之间。
这种雷电对人类和物体的危害比较小。
3. 地面放电:这种雷电通常在雨后的晴天发生。
当地面湿度较高时,会形成一些小型电荷,如果有足够的电荷积累,就会引发雷电。
防御措施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防御雷电的措施:1. 在闪电前保持警惕。
如果您正在户外活动,可以通过观察天空的形态来预估雷暴的形成。
如果天空开始产生雷暴,最好尽快回到室内。
不要在露天场所避雨,因为这可能加重雷击的危险。
2. 避免与地面接触。
如果您在户外,最好找到一些安全的地方躲避。
不要趴在地上或者接触任何金属,因为这些都可能让您更容易受到雷击。
如果不能找到避雷安全的地方,那么就跳到附近的河流或者湖泊中。
这会让你避开雷电,因为水是一种良好的导体。
3. 保持远离金属物体。
金属物品很容易引起雷电,所以最好不要靠近金属物品。
比如,在游泳池边或者球场上,不要接触金属门或者围栏。
如果您开车,那么最好将车停在室内或者停车场。
4. 保持室内不漏电。
在室内,要确保所有的电线和电器都是安全的。
如果您已经收到了闪电警报,那么您应该在电器和电线中断器上关掉所有的电源。
总之,了解雷电分类和如何正确防范雷电是非常重要的。
这将帮助我们减少雷电造成的损害,保护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关心的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雷暴的种类
• 根据结构可以分为: 一般雷暴 强烈雷暴
• 根据形成雷暴的冲击力可以分为: 热雷暴 地形雷暴 天气系统雷暴
(一)热雷暴
由热力对流产生的雷暴称热雷暴
夏季 白天,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 晚上,热雷暴也可能在高空出现。
冬季 热雷暴可能出现在沿海地区 当冷的潮湿空气移动到暖海面上
间、陆地、海上都能出现,日变化较小, 移动速度快
冷锋雷暴与高空槽
(2)静止锋雷暴
• 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 • 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
特点:
• 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 • 雷暴云常隐藏在深厚的层状
云系中,常有明显的日变化 • 日变化:多产生在后半夜,
白天减弱或消散
静止锋雷暴
(三)暖锋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 空气暖湿不稳定时, 槽线和切变线附近强 的
• 辐合产生大范围强烈 上升运动,形成雷暴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 雷暴常发生在副热带高 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流 中,副高在西进或东退 时,出现较多
二、雷暴活动 的特征
(一)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 一般雷暴,随风飘移;强雷暴主 要是自身传播
时形成。
特征:
• 范围小、孤立分散、各个雷暴云间 通常有间隙,有明显的日变化:
大陆上: 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 入夜后逐渐消散。
海洋湖泊:出现在夜间或黎明, 白天减弱和消散 。
(二)地形雷暴
• 暖湿不稳定空 气在山脉迎风 坡被强迫抬升 而形成
特征
• 常很快形成,雷暴云沿山脉走向成行 出现而不大移动,且面积较大;云中 气流剧烈,降水强度大,有时还会降 冰雹;云底高度较低,常能遮住整个 山头。
(三)天气系统雷暴
• 1.锋面雷暴 • 2.冷涡雷暴 •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1.锋面雷暴 (1)冷锋雷暴
冷锋雷暴
•冷空气强烈冲击暖湿不稳定空气而形成。 •冷锋强、锋面坡度大、移动快、暖空气不 稳定、湿度大时,有利于冷锋雷暴的形成
特点:
• 强度大,许多雷暴云沿锋线排列,组成 • 一条狭长雷暴带。冷锋雷暴在昼间、夜
雷暴的传播
雷暴的移动规律
• 一般雷暴的移动方向与对流层 中平均风的风向一致;强烈雷 暴偏向于对流层中层风之右方 移动;天气系统雷暴的移动方 向与天气系统一致
雷暴移动的特点
“东闪日头,西闪雨” “雷暴不过河”
(二)雷暴的季节变化
•雷暴出现最多的季 节是夏季,春、秋 季次之
特征:
• 不如冷锋雷暴强烈, • 与静止锋雷暴相似 • 但夜间出现更多些。
2.冷涡雷暴
• 北方冷涡: • 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具有
不稳定的天气,出现时天气变化很 突然,在短时间内可移时,辐合上 升运动加强,在西南涡 的东部和东南部偏南气 流中产生雷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