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1.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的什么学说?

答: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书P62 第二段第一行“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2.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宣传家:

答:(1)重要阵地:上海、日本。 (2)宣传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书P62 第二段第三行“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成员组成、政治纲领、机关刊物和性质:

答: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书P63 第二段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和领导:

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领导:革命党人

(书P63—P6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都城、领导人和国旗:

答:时间: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领导人:孙中山国旗:五色旗

(书P64 第一段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颁布时间,颁布者、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颁布时间:1912年春 (1912年3月8日通过;1912年3月11日颁布) 颁布者:以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

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全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书P64 第二段)

7.辛亥革命的功绩:

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②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推翻“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书P65 第二段)

8.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和原因:

答:表现:①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②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历史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 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 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辛亥革命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 【从容说课】引言首先引用了陈天华的一段震撼人心的词句,睡狮、百兽、龙蛇、魑魅,它们都代表谁?它们的扭结、冲突与疏离演绎了辛亥革命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勾画出了本课的知能框架体系。最后,指出本节课所应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 第一目,“酝酿和爆发”。辛亥革命从其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从全国看它是古代与近代、主观与客观、根本与直接、政治与经济、偶然与必然多种因素,汇合而成的结果。要通过本身的条分缕析,层层剥笋,切实提高学生认知重大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之能力。 第二目,“中华民国的成立”。无论是政体设置、首都选择、历史纪元、国旗与国名的认定,都彰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开辟中国灿烂未来的希冀和愿望,从其人员的构成、体制的构建、法律的颁布,都表明这是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孙中山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五权、三民、三步走的民主发展战略,希望彻底实现主权在民、民为邦本的目标,然而仅仅两个月孙先生的目标就化为了泡影。 第三目,“辛亥革命的结局”。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与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技能: 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构成、政体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都彰显其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运用:探究20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探究《美国1787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反映资产阶级治国理念上的异同。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归纳概括、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结论认识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2)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肯定了革命党和咨议局在辛亥革命中的同等重要作用。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随着北伐的胜利,中国国民党逐渐取得中央政权。此时,除延续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定位外,国民党在宣传中还做了不同程度的发挥。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两层意义的同时,对于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当是指“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 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 【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②变法是应急之举。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③变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所谓“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就是此次变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在清朝统治者的心目中,三纲五常乃至政治制度这种最根本点是不允许改变的,只可能对“令甲令乙”之类的具体事项加以变革,就如同琴瑟改弦一样。大体上仍不外乎“中体西用”。④将此次变法明确与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变法严格划清界线,对康、梁的变法仍完全否定。⑤虽说对“朝章国政”等都可以“参酌中西政治”实行变革,但缺乏真实可行性。⑥虽然如此,清廷这次提出的变法议案,从力度上讲的确是过去所未见。综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末拟行“新政”的动机和客观时势条件,有助于对辛亥革命背景情况的全面了解。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素材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觉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政府进行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1)兴中会的创立:①时间: 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②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③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成立: 6.武装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1911.10.10) 1.导火线: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革命党人乘湖北防务空虚策划

起义,但消息泄露,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2.经过:武昌起义迅速进军的主要因素:革命党人的高度自主性。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 1. 中华民国的建立 识记:时间;定都;国旗(五族共和,体现民族团结);纪年(民国纪元换算:加减1911); 临时大总统;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1)袁世凯玩弄反革命两手策略;

(2)帝国主义的支持; (3)立宪派、旧官僚等的破坏; (4)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2.表现: 五、辛亥革命的评价 1.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的功绩(进步性):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3)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革命的失败(局限性): (1)表现: 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 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重难点解析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 知识纲要导引 答题术语导学 (1)1905年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4)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学思之窗](见教材P62)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

论? 提示:维新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维新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压。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1.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的什么学说? 答: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书P62 第二段第一行“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2.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宣传家: 答:(1)重要阵地:上海、日本。 (2)宣传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书P62 第二段第三行“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成员组成、政治纲领、机关刊物和性质: 答: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书P63 第二段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和领导: 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 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领导:革命党人 (书P63—P6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都城、领导人和国旗: 答:时间: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领导人:孙中山国旗:五色旗 (书P64 第一段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颁布时间,颁布者、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颁布时间:1912年春 (1912年3月8日通过;1912年3月11日颁布) 颁布者:以孙中山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 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全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书P64 第二段) 7.辛亥革命的功绩: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同时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结果: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1同步讲义: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了民族主义 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 D.提出了民主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2.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随后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如《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等,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这些举措() A.稳固了清王朝统治的基础 B.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D.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清王朝的性质 “新政”中,清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某历史学家认为:“从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开始,走文明国家共同的议会民主之路,已是无可抗拒的趋势。”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的最主要目的是() A.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抵制革命以维护统治 C.与民族资产阶级实现和解 D.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 “预备立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潮流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不得已而采取的策略,其目的是拉拢立宪派,抵制革命以维护其统治。 4.“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就“清朝自己瓦解”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是清政府() A.充当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设立“预备立宪”的骗局 C.出卖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国家 D.让袁世凯控制政府的实权

(讲义)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2.运用史料实证掌握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主要史实。 3.从家国情怀角度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4.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条件 (1)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宣传。 (3)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成立1894年,檀香山1905年,日本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意义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团体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

①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5)有利时机: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爆发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政权建设: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客观条件: 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 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 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重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和; 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④机关刊物:《》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群众基础: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年月日,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问题探究】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难点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重点讲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1.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失败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必修1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难点分析 一、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专题下第四课《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共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大方面说教材 首先就教材内容和地位来看,本课分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在本单元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重要环节,他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反殖反封斗争中亚洲觉醒的重要表现. 其次就教学目标,根据高中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简述辛亥革命过程,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和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在对辛亥革命的成败依据进行归纳的过程中,掌握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习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勇于担当民族救亡重任的革命气节,认识革命道路的艰辛,激发自己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的决心。 再次就教学重难点来看,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辛亥革命基本史实,但又对一些历史的理论规律缺乏深入理解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及其过程中重要史实,中华民国约法原则及意义,辛亥革命评价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二大方面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并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大方面说学法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内容. 第四大方面说教学过程依照教材条理结构清晰的特点我将以三个子目一一展开教学首先导入环节:由一首反映19世纪中国各阶级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却均以失败而告终的小诗引出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命运又将何去何从的思考,设置问题“民族危机空前之下,民族救亡的大旗又将被谁扛起?”进而,进入本课教学。 第一子目,首先从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及发展的时间及革命名称的由来进行释义,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从辛亥革命酝酿初期到武昌起义前的形成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条件及军事条件,以及揭开起义序幕的四川保路运动。从而归纳出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偶然性。 第二子目,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过渡语,引出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后将重点落实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建立这一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将中西方资本主义宪法内容作比较归纳得出其特点和意义,并通过补充三民主义和临时约法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临时约法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其有全面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打下基础。 第三子目,以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潜在危胁过渡到本子目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处境,重点分析孙中山等同反动势力妥协退让的后果和原因,以辛亥革命是否真正失败问题设疑,首先要求学生依据课本和补充的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等各方面不同变化,并以此要求学生分别总结辛亥革命或成或败的依据,最终形成对辛亥革命客观全面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 1、革命背景 (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 (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 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

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二、说教学方法 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2、对比法: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3、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2分钟) 显示一幅渐走渐远的历史背影----纪念辛亥革命94周年的图片, 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巨变被伟大的导师列宁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 .这场革命发生在1901年,农历的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背影,踏着那救亡图存奔波不息的脚步,回到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辛亥革命.去学习掌握这场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过程怎么样,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伟大导师列宁要把它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呢? 导入新课.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辛亥革命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五、过程 自主学习 一、辛亥革命爆发 1、历史条件 ① ② ③ ④ ⑤ 2、爆发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

1、成立中华民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 1、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 2、过程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近代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材料1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体现哪种政体? 材料2 (1912年)“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一社会现象?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材料3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