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1):80~84,2008

Journal of Shanxi U niversity(N at.Sci.Ed.)

文章编号:025322395(2008)0120080205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Ξ

申玉坤1,2,张阳德1,潘一峰13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

2.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 要: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加入表面活性剂胆酸钠,采用真空旋转蒸发法制备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对制剂的形态学、包封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6±6.88)nm,利多卡因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0Λg mL~500Λg mL(r=0.99995),平均回收率为(100.4±0.44)%(n=3),包封率为(80.1±1.02)%(n=5).结论: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

关键词: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927.2;R971+.2 文献标识码:A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通常以一水盐酸盐的形式存在,是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局麻药,也是公认的强效局麻药之一,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起效快、局麻作用维持时间长、毒性小等优点[1].国内临床上主要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还有5%的胶浆剂用于粘膜麻醉,由于注射剂众所周知的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外除此之外还有贴剂、喷雾剂、霜剂、软膏和凝胶剂等用于粘膜和皮肤的局部麻醉[2].目前脂质体已成为经皮给药体系的新的研究热点,经皮给药可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降低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但表皮层的屏障作用使很多药物不易通过这种给药途径发挥疗效,特别是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药物,脂质体由于其制备材料及特殊的结构,与传统软膏、乳膏、凝胶相比,不仅能增强药物的透皮效率,还可克服透皮贴剂长期使用对皮肤的刺激[3].用脂质体包药经皮给药研究的报道很多,但鲜见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药物来达到局部麻醉方面研究的报道.柔性纳米脂质体对药物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4,5],为了方便用药,提高药物的透皮渗透速率来免去注射剂使用时造成的痛苦,本文进行了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透皮达到麻醉的前期研究,本研究中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少量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柔性纳米脂质体,会改变脂质体的变形性和理化性质,相比较非柔性的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使药物的透过率大大增加[6].局部应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7],最终来达到延长局麻和镇痛时间的目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1 试药与仪器

卵磷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固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冰醋酸、三乙氨、氯仿、无水乙醇、甲醇等试剂均为A R(分析纯).

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激光粒度分析仪(上海爱建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 IG M A超速冷冻离心机(德国S IG M A公司);SZ-97自动三重纯水蒸馏器(上海精科有限公司);P68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Ξ收稿日期:2007203205;修回日期:200720821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863计划(2003AA217072)

作者简介:申玉坤(1982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纳米药物载体.E2m ail:yukun shen@ch https://www.360docs.net/doc/9e2126166.html,.3通讯作者

(美国戴安公司);超声破碎乳化仪(F isher Scien tific 公司);紫外分光光度仪(美国T her m o 公司);R E -52型旋转蒸发器(上海青浦沪西仪器厂);循环水真空泵(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M FP 3D 型原子力显微镜(美国A sylum R esearch 公司).

图1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粒度分布F ig .1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 on of lidocaine ultradefo r m able nano 2li po som es by M alvern laser particle size

2 方法与结果

2.1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用反相蒸发法制备.

精密称取卵磷脂300m g ,胆固醇100m g ,置于

50mL 茄形瓶中,加入1mL 利多卡因注射液,然后

加入氯仿与甲醇1∶1的复合溶剂使其溶解并定溶至

10mL ,水浴37℃,减压(水泵)蒸发3h ,在瓶内壁形

成一层脂质薄膜,注入氮气.然后加入300m g 胆酸

钠并加入10mL 双蒸水,将此混合液再在旋转蒸发

仪上旋转1h 去除有机溶剂形成脂质体悬液,然后注

入氮气.超声10m in ,每间隔30s 超声一次,共超声10次.最后用0.2Λm 滤头过滤4次

.得乳白色透明液,密封置4℃冰箱保存.2.2 粒径的测量

取1mL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以双蒸水稀

释3倍,在激光粒度分析仪下测粒径大小.得其平均粒径为(106±6.88)nm ,(n =15)(见图1)

2.3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形态观察

取适量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稀释30倍,取5ΛL 液体滴于云母基片表面,使其自然扩散,于空气中自然晾干.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如图2,分别对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进行分析,从图示容易观察其形态,脂质体呈圆形,表面光滑,形状规则,挑选其中任一形状规则的纳米脂质体进行测量,所得粒径为121nm ,在脂质体平均粒径精度范围内

.

图2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原子力显微镜照片

F ig .2 A tom ic fo rce m icro scope pho tograph s of lidocaine ultradefo r m able nano 2li po som es

2.4 质量控制

2.4.1 波长选择

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得盐酸利多卡因在262nm 波长处有最大吸收,故选择262nm 作为盐酸利多卡因的测定波长.

18 申玉坤等: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2.4.2 色谱条件

流动相(体积比):甲醇∶冰醋酸∶三乙氨∶水=50∶2∶1∶47,检测波长:262nm ,流速:0.8mL m in ,柱温:35℃,进样量:20ΛL .分别取浓度为2m g mL 的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破乳液和空白脂质体破乳液20ΛL 进样,记录色谱图,结果见图3.从图3可知,在此色谱条件下,对比出峰时间,辅料不干扰药物的测定,盐酸利多卡因保留时间为4.76m in

.

图3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a )及空白脂质体(b )的色谱图

F ig .3 L idocaine ultradefo r m able nano 2li po som es (a )and blank li po som es (b )ch rom atogram

2.4.3 线性关系

精确吸取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适量,用无水乙醇稀释成浓度(Λg mL )为:20、

40、80、100、200、400、500的标准溶液,各进样20ΛL ,测定峰面积(A ),并以浓度(C )对峰面积(A )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得回归方程为:C =25.747A +3.955(r =0.99995),并绘制利多卡因标准曲线,如图4,表明在20Λg mL ~500Λg mL 范围内利多卡因测定峰面积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

图4 利多卡因的标准曲线

F ig .4 Standard Curve of lidocaine

2.4.4 回收率试验

取利多卡因标准品溶液适量,分别加入0.3mL 空白脂质体溶液,加入无水乙醇定溶,配成40Λg mL ,100Λg mL ,400Λg mL 三个浓度的样品,分别进样3次,计算测定药物含量与真实药物含量的比值,即回收率.回收率测定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回收率为(100.4±0.44)%.

表1 回收率的测定(n =3)Table 1 Recovery deter m i nation for accuracy (n =3)

A dded (Λg mL )

40100400测定结果(x ±SD ,Λg mL )40.0±0.29

100.2±1.19403.9±10.65回收率 %100.1

100.2100.9相对残差R SD %

0.731.192.642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1) 2008 

2.4.5 精密度试验

取回收率项下的三组浓度分别在0h 、5h 、10h 测定,计算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8%,0.93%和

2.29%.分别在1d 、2d 、3d 内每日测定一次,计算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7%,0.54%和2.00%,样品稳定性和方法重现性满足分析要求.

2.4.6 包封率试验

取上述制得的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1.5mL 于离心管中,对未包裹的游离利多卡因采用超速离心法与脂质体分离,在4℃,18000×g 条件下离心5h ,取上清液1mL ,用PB S 稀释至10mL ,测定药物浓度(F ).另取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溶液1.5mL ,加无水乙醇稀释至10mL ,充分摇匀使其溶解,混悬液变澄清后即可破坏脂质体[8],测吸收度为总药浓度(T ),则包封率E %=(T -F ) T ×100%.结果,包封率为(80.1±1.02)%(n =5),符合《中国药典》规定.

2.4.7 样品含量测定

取上述制得的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1.5mL ,批号分别为060905、060906和060907,分别加无水乙醇定溶至10mL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上述条件下于262nm 处测吸收度.另取浓度为2m g mL 的利多卡因对照品溶液1.5mL ,同样加无水乙醇定溶至10mL ,同上法测定,以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

表2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n =3)

Table 2 Con ten t deter m i nation results i n sam ple (n =3)

批号

主药含量(c m g .mL -1)平均标示含量(%)060905

1.99±0.0199.63±0.64060906

1.99±0.0199.46±0.56060907

2.00±0.0199.63±0.59

2.4.8 稳定性试验

将制得的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溶液密封,贮存于4℃冰箱中,分别于0h 、2h 、4h 、8h 、12h 、24h 、48h 、72h ,10d 、20d 、30d 后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4%.表明此柔性纳米脂质体溶液在4℃条件下1个月内稳定,含量平均值为99.5%.

3 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研制,显示处方工艺可行.制得的柔性纳米脂质体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状规则,呈圆形,粒径理想.在质量控制实验中对比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和空白纳米脂质体出峰时间,实验证明辅料不干扰药物的测定.柔性纳米脂质体回收率及包封率良好,稳定性和方法重现性满足分析要求.

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形成了柔性纳米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有变形性,在皮肤内水合力作用下能变形而产生穿透作用,将脂质体胶体溶液非封闭性地应用于皮肤表面时,失水后会受到一种自然出现的、与药物浓度无关的透皮水合力的作用,如果经皮应用的脂质体具有充分柔性,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则可能大量透过角质层[9,10].Cevc 等[11]认为常规脂质体柔性不够,通过皮肤角质层狭窄孔道时易破碎而引起阻塞,而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高度的变形性,通过狭窄通道后仍保持原形.药物脂质体进入皮肤后,在表皮真皮内形成药物储库,使药物缓慢释放,可持久地发挥局部药效,显著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12].

参考文献:

[1] 程宇慧,彬林坚次,森本雍宪,等.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8):6151.

[2] 郭建新,平其能,黄罗生.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30(3):1872191.

[3] 龚金红,刘 扬,唐丽华,等.盐酸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及经皮渗透动力学[J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1):

8392842.

[4] CEV C G ,BLUM E G .L i p id V esicles Penetrate Into Intact Sk in Ow ing to the T ransder 2m al O s mo tic Gradients and

H ydrati on Fo rce [J ].B ioch i m B iop hy s A cta ,1992,1104(1):2262232.

[5] CEV C G ,GEBAU ER D ,ST IEBER J ,et al .U ltraflexible N ano li po som es ,T ransfersom es ,H ave an Extrem ely L ow Po re

3

8 申玉坤等: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48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1) 2008 

Penetrati on R esistance and T ranspo rt T herapeutic Amounts of Insulin A cro ss the Intact M amm alian Sk in[J].B ioch i m

B iop hy s A cta,1998,1368(2):2012215.

[6] 吕继华,崔晓峰,胡 新,等.双氯芬酸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离体透皮扩散的研究[J].中华临床药学杂志,2002,3

(14):12214.

[7] 张光杰.药物辅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82410.

[8] 郭咸希,何 文,罗 云.利多卡因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2006,17(7):5042506.

[9] TOU ITOU E,JUN G I N GER H E,W E I N ER N D,et al.L i po som es as Carriersto rtop ical and T ransder m al D elivery[J].J

P har m S ci,1994,83(9):1189.

[10] CEV E G,BLUM E G,SCHA T Z L E I N A.T he Sk in:a Pathw ay fo r System ic T reatm ent w ith Patches and L i p id2based

A gent Carriers[J].A d v D rug D el R ev,1996,18:3492378.

[11] CEV C G,SCHA T Z L E I N A,R I CHA RD SEN H.U ltradefo r m able L i p id V esicles can Penetrate the Sk in and O ther Sem i2

per m eable Barriers U nfragm ented.Evidencefrom double L abel CL S M Experi m ents and D irect Size M easurem ents[J].

B ioch i m B iop hy s A cta,2002,1564:21230.

[12] M CCA FFER T Y D F,WOOL FON A D,BO STON V.In V ivo A ssess m ent of Percutaneous L ocal A naesthetic P repara2

ti ons[J].B r J A naesth,1989,62(1):17219.

Prepara tion and Qua l ity Eva lua tion of L idoca i ne

Ultradeformable Nano-l iposom es

SH EN Yu2kun1,2,ZHAN G Yang2de1,PAN Y i2feng1

(1.N ational K ey L aboratory of N anobiolog ical T echnology,M inistry of H ealth,

X iangy a M ed ical Colleg e,Central S ou th U niversity,Chang sha410008,Ch ina;

2.Chang z h i M ed ical Colleg e,Chang z h i046000,Ch ina)

Abstract:T he lidocaine u ltradefo r m ab le nano2li po som es w as p repared u sing pho sp hatidylcho line and cho lestero l as li po som e m eterials w ith sodium cho late as su rface acting agen t by a vacuum ro tary evapo rati on m ethod.T he concen trati on of lidocaine w as deter m ined by h igh efficiency liqu id ch rom atograp hy.T he m o rp ho logy and the en trapm en t efficiency of lidocaine u ltradefo r m ab le nano2 li po som es w ere studied.T he resu lts indicated that the m ean diam eter of the lidocaine u ltradefo r m ab le nano2 li po som es w as(106±6.88)nm,the linear detecti on concen trati on range of lidocaine w as20Λg mL~500Λg mL(r=0.99995)w ith average recovery at(100.4±0.44)%(n=3)and en trapm en t efficiency at (80.1±1.02)%(n=5).T h is lidocaine u ltradefo r m ab le nano2li po som es is feasib le in p reparati on techn iques,conven ien t and reliab le in quality con tro l m ethod.

Key words:lidocaine;u ltradefo r m ab le nano2li po som es;con ten t deter m inati on;h igh efficiency liqu id ch rom atograp hy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注:自己总结的留着看的,没有发表过。只希望有这方面兴趣的人看看)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啶(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

8—甲氧补骨脂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8—甲氧补骨脂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8-甲氧补骨脂素(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对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予以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外搽,对照组予以普通8-MOP凝胶外搽,均2次/d,疗程共4个月,每月门诊复诊1次,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关生化检测指标血清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另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76,P<0.05);生化指标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两组CAT、GR、GSH-Px指标与正常健康者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A指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7%、12.24%,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标签:白癜风;抗氧化 白癜风(vtiligo)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进行性发展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症状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斑,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黑素细胞产生直接抑制或损害而诱发白斑[1,2]。补骨脂素是一种较早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通过光敏反应发挥生物效应[3],但是系统应用不良反应严重、局部使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强[4,5]。近年来,脂质体以其高渗透性、高度靶向性等特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这些特性对白癜风的外用药物治疗非常有利。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以柔性纳米脂质体为载体,包裹8-甲氧补骨脂素(8-MOP),将发挥纳米脂质体制剂的特殊优势,为治疗白癜风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均符合白癜风诊断标准;②年龄12~65岁,男女性别不限;③在治疗前4w均未使用治疗白癜风的外用制剂或皮肤科其他外用药物;④在治疗前12周均未接受白癜风系统性药物治疗及其他光敏性药物治疗; ⑤无光敏性疾病,无合并糖尿病、甲亢、肿瘤等,无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女性患者无妊娠;⑥所有的患者均未接受相关光化学治疗;⑦自愿接受试验、能够严格遵循治疗方案要求、可定期复诊。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重大系统性如心脏、肝肾等损害;未按规定用药,中途退出,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 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南海中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共95例。参照文献标准分型,局限型47例,散发型20例,肢端型11例,节段型11例,泛发型6例。80例患者为稳定期患者,15例为进展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完成随访的患者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15~55岁,平均(28.6±15.2)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3.5±8.5)个月。治疗组完成随访的患者46例,男21例、

脂质体制备方法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 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 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 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1):80~84,2008 Journal of Shanxi U niversity(N at.Sci.Ed.) 文章编号:025322395(2008)0120080205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Ξ 申玉坤1,2,张阳德1,潘一峰13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 2.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 要: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加入表面活性剂胆酸钠,采用真空旋转蒸发法制备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对制剂的形态学、包封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6±6.88)nm,利多卡因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0Λg mL~500Λg mL(r=0.99995),平均回收率为(100.4±0.44)%(n=3),包封率为(80.1±1.02)%(n=5).结论: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 关键词: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927.2;R971+.2 文献标识码:A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通常以一水盐酸盐的形式存在,是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局麻药,也是公认的强效局麻药之一,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起效快、局麻作用维持时间长、毒性小等优点[1].国内临床上主要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还有5%的胶浆剂用于粘膜麻醉,由于注射剂众所周知的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外除此之外还有贴剂、喷雾剂、霜剂、软膏和凝胶剂等用于粘膜和皮肤的局部麻醉[2].目前脂质体已成为经皮给药体系的新的研究热点,经皮给药可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降低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但表皮层的屏障作用使很多药物不易通过这种给药途径发挥疗效,特别是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药物,脂质体由于其制备材料及特殊的结构,与传统软膏、乳膏、凝胶相比,不仅能增强药物的透皮效率,还可克服透皮贴剂长期使用对皮肤的刺激[3].用脂质体包药经皮给药研究的报道很多,但鲜见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药物来达到局部麻醉方面研究的报道.柔性纳米脂质体对药物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4,5],为了方便用药,提高药物的透皮渗透速率来免去注射剂使用时造成的痛苦,本文进行了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透皮达到麻醉的前期研究,本研究中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少量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柔性纳米脂质体,会改变脂质体的变形性和理化性质,相比较非柔性的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使药物的透过率大大增加[6].局部应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7],最终来达到延长局麻和镇痛时间的目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1 试药与仪器 卵磷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固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冰醋酸、三乙氨、氯仿、无水乙醇、甲醇等试剂均为A R(分析纯). 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激光粒度分析仪(上海爱建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 IG M A超速冷冻离心机(德国S IG M A公司);SZ-97自动三重纯水蒸馏器(上海精科有限公司);P68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Ξ收稿日期:2007203205;修回日期:200720821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863计划(2003AA217072) 作者简介:申玉坤(1982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纳米药物载体.E2m ail:yukun shen@ch https://www.360docs.net/doc/9e2126166.html,.3通讯作者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Bangh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l年Ryman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 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多室(层)脂质休,粒径约在400~1000nm;大单室脂质,粒径约为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W总 x 100 式中W总——脂质体混悬液中总的药物量。W游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药物量。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有多种,如磷脂质的种类,组成比例,制备方法及介质的离子强度等。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常用凝胶为Sephadex G50、Gl00或Sephrous4B、6B)、超速离心法、透析法、超滤膜过滤法等,根据条件加以选择。 脂质体的制法有多种,可按药物性质或需要进行选择。薄膜分散法是一种经典的制备方法,它可形成多室脂质体,经超声处理,可得到小单室脂质体。此法特点是操作简便,但包封率较低。注入法,根据所用溶解磷脂质的溶剂,可分为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是将磷脂,胆固醇和脂溶性药物及抗氧剂等溶于适量的乙醚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入50~65°C水性溶液中,蒸去乙醚,即可形成脂质体。此法适于实验室小量制备脂质体。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脂质体混悬液一般可保留10%乙醇。反相蒸发法,是制备大单室脂质体的方法,此法包封率高。冷冻千燥法,适于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脂质体。熔融法,此法适于制备多相脂质体,制得的脂质体稳定,可加热灭菌。本实验乙醚注入法制备安定脂质体,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钙黄绿素脂质体。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质量评价研究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质量评价研究 张雪冰1, 2,李文静1,王杏林2*,杨志强2,吴溪1, 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 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 摘 要:目的评价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质量。方法采用pH梯度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法测定包封率,并考察其pH值、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规律。结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脂质体均匀圆整度良好。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粒径为120 nm左右,Zeta电位约为10 mV,包封率均在90%以上。光照、4 ℃、18 ℃、25 ℃条件下,脂质体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40 ℃条件下,包封率明显降低。结论本法准确,操作简便,可用于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关键词: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硫酸长春新碱;质量评价;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R927.2;R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5)06 - 0658 - 05 DOI:10.7501/j.issn.1674-5515.2015.06.011 Quality evaluation of Vincristine Sulphate Liposomes ZHANG Xue-bing1, 2, LI Wen-jing1, WANG Xing-lin2, YANG Zhi-qiang2, WU Xi1, 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Vincristine Sulphate Liposome. Methods Vincristine sulphate was encapsulated in the liposomes using the pH gradient-dependent remote loading technique. The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iposomes was observ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determined by cation exchange resin column. Their pH value, particle size, Zeta potential, stability, and in vitro delivery of vincristine sulphate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morphology of Vincristine Sulphate Liposome showed that liposomes were uniformity, good roundness.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liposomes was about 120 nm, the Zeta potential was about 10 mV, an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above 90%. Vincristine sulphate liposomes did not occur significant changes under the light condition and at 4 ℃, 18 ℃, and 25 ℃ conditions. At 40 ℃,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decreased.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accurate and simpl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Vincristine Sulphate Liposomes. Key words: Vincristine Sulphate Liposome; vincristine sulphate; quality evaluation; stability 长春新碱为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Linn.) G. Don中有效成分,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乳腺癌、支气管肺癌、软组织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阻止纺锤体微管形成,使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1-3]。由于长春新碱性质极不稳定,因此常用其硫酸盐,即硫酸长春新碱[4]。临床应用的硫酸长春新碱制剂通常为注射剂,存在药物半衰期短、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毒性强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将硫酸长春新碱制成脂质体可改善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毒副作用,延缓药物释放[5-7]。本课题组选用氢化磷脂(SPC-3)/胆固醇、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胆固醇作为膜材,采用pH 梯度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本实验对硫酸长 收稿日期:2015-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014ZX09507005-001) 作者简介:张雪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药物新制剂。E-mail: zhangxuebing2012@https://www.360docs.net/doc/9e2126166.html, *通信作者 王杏林,女,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制剂和质量分析方向的研究。Tel: (022) 23006885 E-mail: wangxl@https://www.360docs.net/doc/9e2126166.html,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 选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1.脂质体概述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 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

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

中 国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99,30(3):187~191 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Ξ 郭健新 平其能 黄罗生1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南京210009;1中药研究所,南京210038) 摘 要 采用与普通纳米脂质体相比较的方法,首次研究了环孢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测定了粒径、多分散性指数、药物含量以及包封率等理化特性,并证实了其在外压作用下特定的变形性,表明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存在促进脂质体的变形,这种作用与胆酸钠在双分子层中所占比例以及外压有关。 关键词 柔性纳米脂质体;环孢素;胆酸钠;变形性 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加入不同的附加剂可以显著影响脂质体的性质和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由磷脂和适当表面活性剂制备得到的纳米脂质体具有充分的柔性,与普通刚性脂质体不同,在作为亲水性蛋白质的透皮给药载体时,该类脂质体受角质层水合所产生的渗透压的影响能发生变形并被“挤入”角质层,因而显著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1]。 由于环孢素具有强亲脂性、高分子量(分子量为1202)以及环状结构,经皮转运非常困难,即使转运至真皮以治疗银屑病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2]。为了促进环孢素的经皮渗透,也为了对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形成、变形性以及亲脂性多肽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本文采用与普通纳米脂质体相比较的方法,首次研究了环孢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理化特性,并证实了其特定的变形性。此研究尚未见报道。 1 仪器与试剂 J Y292Ⅱ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0.15μm微孔滤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无油空气压缩机(上海复旦大学科教仪器厂); Zetamaster光子相关光谱仪(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H27000型透射电镜(日本Hitachi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5A,日本);岛津SPD2 6A型紫外检测器。环孢素A(CyA,药用,浙江温州第二制药厂);注射级豆磷脂(上海浦江磷脂有限公司,批号961204);磷脂酰胆碱标准品(Sigma公司);胆酸钠(Serva进口分装,批号960426,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 2.1 磷脂酰胆碱的提纯 根据文献方法[3]应用氧化铝柱对注射级豆磷脂提取纯化磷脂酰胆碱。 2.2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2.1 脂质体混悬液的制备 定量称取磷脂酰胆碱、胆酸钠(磷脂酰胆碱和胆酸钠的总量为7.5%)和环孢素(37.5mg),加入氯仿2甲醇(1∶1)复合溶剂30ml,于37℃恒温水浴中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使磷脂等成膜材料。在烧瓶壁形成均匀类脂薄膜。然后往圆底烧瓶中加入0.9%NaCl水合介质10ml,旋转洗膜2h得到柔性脂质体混悬液。 按相同比例制备处方中不含胆酸钠的普通脂质体混悬液。 2.2.2 探针式超声法制备纳米脂质体 分别将两种脂质体混悬液在冰水浴条件下探针式超声适当时间可得到纳米脂质体胶体溶液,室温放置,经0.15μm微孔滤膜过滤除去探头释放的钛颗粒等杂质。 2.2.3 微孔滤膜滤过法制备纳米脂质体 固定压力P=0.3MPa,在室温下将两种脂质体混悬液分别滤过0.15μm的微孔滤膜。 2.3 纳米脂质体理化性能表征 2.3.1 粒子大小测定 应用Zetamaster光子相关 781 Ξ收稿日期 19992032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39770881。

脂质体磁性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发展 杨文清123513

脂质体磁性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 杨文清123513 摘要:造影剂辅助的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肿瘤诊断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内在的低灵敏性以及造影剂的非特异性,导致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文章将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应用于早期肿瘤的影像诊断。这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由配体转铁蛋白(Tf)、纳米水平的正电脂质体(Lip)载体和临床常用的造影剂Magnevist (Tf NIR-Lip NBD-Magnevist)三部分构成。另外转铁蛋白和脂质体粒子上,亦标记了荧光物质用于确定转铁蛋白.脂质体.造影荆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的光学影像诊断。 关键词:肿瘤诊断;脂质体;纳米颗粒;磁性;靶向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和完善。这些技术和理论快速地向各个领域渗透,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生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21世纪对社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率先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大众所熟悉;而上世纪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却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完善。 纳米技术(nanotectm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空间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物质及其结构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系。Eric Drexler教授在1986年首次正式提出纳米技术一词,对纳米技术的发展起了指导性作用。目前纳米技术已涉及从农业到医药,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治疗,从纳米生物材料到人工器官、机器人各个方面,进而向诊断和治疗的微创、微型、微量、快速、实时、遥距、动态、智能化方向发展。 纳米医学是纳米科技的一个新分支,是运用纳米科技的理论与方法,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上,开展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新兴边缘学科。在医学领域中,纳米科技已经得到成功的应用,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药物载体和传感器载体。 纳米药物载体研究始于30多年前,但一直受制于基础研究进度,产业化基础不成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才逐步走向市场,现在正呈加速发展状态。目前中国的纳米药物载体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比较快,不久的将来就可有纳米医药产品问世。而其中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是以纳米脂质材料制成的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粒用作药物载体具有下述显著优点:(1)载药脂质纳米粒作为异物而被巨噬细胞吞噬,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分布集中的肝、脾、肺、骨髓、淋巴等靶部位;连接有配基、抗体、酶底物所在的靶部位。(2)到达靶部位的载药脂质纳米粒,可有载体材料的种类或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调整载体材料种类或配比,可投资药物的释放速度,制备出具有缓释特性的载药脂质纳米粒。(3)由于载药脂质纳米粒的粘附性及小的粒径,即有利于局部用药时滞留性的增加,也有利于药物与肠壁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提高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4)可防止药物在胃酸性条件下水解,并能大大降低药物与胃蛋白酶等消化酶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5)载药脂质纳米粒可以改变膜运转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发挥。 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希望通过特异性生物分子介导,合成出一类具有肿瘤靶向性的造影剂,以进一步降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测极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靶向造影剂主要由配体、造影剂载体和造影剂三部分构成。从理论上讲,由于肿瘤表面抗原过度表达,肿瘤靶向造影剂可以特异性地聚集在肿瘤细胞表面,从而增强微小肿瘤病灶的核磁信号,实现肿瘤早期诊断。文献报道,纳米尺度的阳离子脂质体(Lip)可被用作药物或基因治疗的载体。在脂质体的表面修饰上如叶酸、转铁蛋白(tf)或抗肿瘤表面抗原抗体等靶向配体,就可以特异性引导造影剂到达癌细胞。用于肿瘤靶向的靶向基团一般需要具有体积

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收稿日期] 2007-11-23 [作者简介] 吴 燕(1979-),女,湖北省红安县人,在读博士生,E mai:l w uyan2001@163.co m ,Te:l 010 ********。 *通讯联系人,梅兴国,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T el/Fax :010 66932644 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吴 燕1 ,吴 诚2 ,康艳敏3 ,梅兴国 1* (1.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2.第二炮兵总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88; 3.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摘要] 目的:制备盐酸表阿霉素脂质体,建立H PLC 含量测定方法并优选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膜分散 p H 梯度法制备盐酸表阿霉素脂质体;采用HPLC 测定药物含量;采用葡聚糖凝胶色谱、超滤及透析3种分离方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结果:制备的表阿霉素脂质体粒径较小、分布较窄;3种方法测得盐酸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分别为96.1%,98.4%,92.9%;结论:薄膜分散 p H 梯度法适于制备盐酸表阿霉素脂质体,含量测定方法可靠。超滤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关键词] p H 梯度法;盐酸表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中图分类号] R 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501(2008)02 0165 03 P repa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epirubicin hydrochloride liposo m es WU Yan 1 ,WU Cheng 2 ,KANG Yan M in 3 ,MEI X ing Guo 1* (1.Instit ute o f Phar m aco l ogy and T ox i co l ogy ,A cade m y ofM ilitary M edical Sciences ,B eiji ng 100850,Ch i na ;2.T he Sec ond A rtillery G enera lH osp ita,l Be iji ng 100088,Ch i na ;3.Co lleg e of Phar m acy ,Y anbian U n i versity ,Y anj,i J ilin 133000,Ch i na) [Abstract] O b jectives :T o prepa re epirubic i n hydroch l o ri de liposom es (Epi li p),estab lish an HPLC me t hod for the deter m i nation o f EP I and to opti m i ze the m ethod fo r determ i nation o f entrap m ent effic i ency (EE %).M ethod s :Epi lip w as prepared by thin fil m p H g rad i ent m ethod .Sephadex G 50chro m atog raphy ,the u ltrafiltra tion m et hod and dialysis m et hod w ere used to deter m i ne EE %o f li posomes .R esu lts :T he EP I li p had a s m a ll particle size and narro w size distributi on .T he EE %of li poso m es was 96.1%,98.4%and 92.9%de ter m i ned by Sephadex G50chrom atog raphy ,ultra filtrati on and dia l ys i s respectively .Conc l u sion :The t h i n fil m p H g rad i entm ethod i s suitable for prepa ration of Ep i li p .T he H PLC m ethod i s sensitive and accurate .T he u ltrafiltra tion m ethod can deter m i ne EE%of li poso m es accura tely and qu i ckly .[K ey words] p H g radien tm ethod ;ep irub i c i n hydroch l o ri de ;li po so m e ;entrap m ent effic i ency 表阿霉素(表柔比星,ep irub i c i n ,EP I)是一种新型蒽环类抗肿瘤药,为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其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比阿霉素低25%,主要应用于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白血病的化疗[1]。EPI 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肿瘤药,为同类药物的首选,单一用药对多种肿瘤有广谱的抑制作用,但临床使用的注射用盐酸表阿霉素容易发生脉管疼痛和脉管炎,长期应用有骨髓抑制,对肝功能不全者易产生蓄积中毒,特别是对心脏的毒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2]。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改变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提高靶向性,减小毒副作用的特点。本研究制备了表阿霉素脂质体,并对制剂进行了初步的评价,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高效低毒制剂。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L 2130型HPLC(日本日立公司);RE5299型旋转蒸发 仪(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A vesti n C 3型高压均质机(加拿大);激光粒度分析仪(德国Sympatec Gm b H 公司);J E M 123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C intra 10e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澳大利亚GBC 公司);2132电子蠕动泵(瑞典LKB B romm a 公司);Z 160M 台式微量离心机(德国H er m l ego 公司);W a terP ro PS 纯水系统(德国L abconco 公司);M D34透析袋(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4 103,美国So larb i o 公司);超滤管(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0 103,美国M i n i pore 公司); 1.2 试药与试剂 表阿霉素及其对照品(浙江海正药业);蛋黄卵磷脂(纯 165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8年4月第32卷第2期Bu llAcad M ilM ed S c,i Apr 2008; Vol 32 No 2

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及其设备制作方法和应用与相关技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虾青素、胆固醇与磷脂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充分混合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后,真空干燥;S2.向薄膜中加入缓冲液,将薄膜洗脱并旋转溶解分散均匀,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S3.将混悬液避光密封20~30℃放置6~24h后,再用脂质体挤出仪器过膜,即得。所述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具有表征特性优良、包封率高、粒径均一、分散性好、稳定性好和抗氧化活性强的特征,显著提高了 对虾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总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且合成率较高,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虾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虾青素、胆固醇与磷脂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充分混合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后,真空干燥; S2.向薄膜中加入缓冲液,将薄膜洗脱并溶解分散均匀,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 S3.将混悬液避光密封20~30℃放置6~24h后,再用脂质体挤出仪器过膜,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胆固醇与磷脂的质量比为1:4~8,优

选为1:5~7,更优选为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虾青素的质量占胆固醇与磷脂总质量的比例为0.5~2.5:210,优选为1:2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控制缓冲液pH 为6.0~8.0,优选缓冲液pH为7.0~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为大豆卵磷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后,还对混悬液进行超声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的条件为:超声功率50~70KHZ,超声温度25~30℃,超声时间20~4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控制减压蒸发的条件为:真空度0.08~0.1MPa,温度-10~-13℃;S2控制溶解分散均匀的条件为:温度37~40℃,转速100~ 200r/min,时间1~2h。 9.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3%~95%;粒径大小为100~188nm;分散指数为0.02~0.04。 10.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在制备虾饲料中的应用。 技术说明书

脂质体的制备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脂质体(liposome)在细胞 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2.掌握采用超声波法、冰冻干燥法 和冻融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 质体的方法并了解该技术在细胞 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脂质体(liposome)的制备技术,一般采用超声波法、振荡法、乙醚蒸发法、去污剂透析法、冰 冻干燥法和冻融法等。制备方法 不同,所得脂质体结构、大小不 同,性质和用途也就不同(表15-1)。

种类制备方法大小(m)特性 多层大脂质体(MLV)乙醚蒸发法、醇醚水 法、振荡法、液相快 速混合振荡法 0.1~50易制备,包被物释放 速度慢 单层小脂质体(SUV)直接超声波法、溶剂 超声波法、乙醚注射 法 0.02~0.05体积小,适合包被离 子、小分子药物等 单层大脂质体(LUV)递相蒸发法、去污剂 (胆酸纳等)透析法、 冰冻干燥法 0.05~0.5 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大分子药物及细胞融 合 单层巨大脂质体(GUV)冻融法5~30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除菌处理较难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法、冻融法、冰冻干燥 法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超声波法的原理是:在超声波作用下,磷脂类双亲媒性分子被打碎为分子或分子团,并自动重新排布成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囊泡。冻融法是在超声波法形成的小脂质体基础上,通过冷冻和融解过程使其破裂,重组为大体积脂质体,在通过透析时膜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而膨胀为更大体积的脂质体。冰冻干燥法语原理与冻融法基本一致,只在处理条件上有所不同。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超声波清洗机、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漩涡混合器、核酸蛋白检测仪、柱层析装置、冰冻干燥机。 2.试剂 1)磷脂液:100mg经丙酮-乙醚法纯化的卵磷 脂,57.2mg胆固醇,溶于1ml氯仿。 2)荧光液:钙黄绿素(calcein)47mg溶于 100ml Tris缓冲液。 3)Tris 缓冲液:称取Tris 0.12g,EDTA 0.288mg,溶于80ml去离子水中,用0.1 mol/L 盐酸调Ph7.2,再加水至100ml。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Material Sciences 材料科学, 2020, 10(4), 192-200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e2126166.html,/journal/m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e2126166.html,/10.12677/ms.2020.104025 Preparation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osmetics Mingjiao Cheng, Chenguang Liu*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26th, 2020; accepted: Apr. 10th, 2020; published: Apr. 17th, 2020 Abstract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s) are particulate colloidal systems comprised of solid core lipids, which are stabilized by surfactants. SLNs show various distinctive features such as prolonged drug release, drug targeting, low toxicity,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biodegradability and enhancing bioavail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drugs. Some of the delivery systems based on SLNs have been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smetic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describes th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SLNs, the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SLNs in cosmetics. Keywords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Delivery Systems,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pplication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程明娇,刘晨光*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6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7日 摘要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是由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以固态的形式存在的胶体系统,具有缓释、靶向性、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可以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特点。SLNs作为一种递送载体,目前已开始被用于化妆品的制造。本文总结了SLNs常用的制备方法,介绍了SLNs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