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纳米脂质体构建肺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柔性纳米脂质体构建肺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柔性纳米脂质体构建肺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8—甲氧补骨脂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8—甲氧补骨脂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8-甲氧补骨脂素(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对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予以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外搽,对照组予以普通8-MOP凝胶外搽,均2次/d,疗程共4个月,每月门诊复诊1次,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相关生化检测指标血清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另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76,P<0.05);生化指标方面,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两组CAT、GR、GSH-Px指标与正常健康者相比,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A指标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7%、12.24%,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8-MOP柔性纳米脂质体凝胶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标签:白癜风;抗氧化 白癜风(vtiligo)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进行性发展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症状表现为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斑,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黑素细胞产生直接抑制或损害而诱发白斑[1,2]。补骨脂素是一种较早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主要通过光敏反应发挥生物效应[3],但是系统应用不良反应严重、局部使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强[4,5]。近年来,脂质体以其高渗透性、高度靶向性等特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这些特性对白癜风的外用药物治疗非常有利。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以柔性纳米脂质体为载体,包裹8-甲氧补骨脂素(8-MOP),将发挥纳米脂质体制剂的特殊优势,为治疗白癜风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均符合白癜风诊断标准;②年龄12~65岁,男女性别不限;③在治疗前4w均未使用治疗白癜风的外用制剂或皮肤科其他外用药物;④在治疗前12周均未接受白癜风系统性药物治疗及其他光敏性药物治疗; ⑤无光敏性疾病,无合并糖尿病、甲亢、肿瘤等,无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女性患者无妊娠;⑥所有的患者均未接受相关光化学治疗;⑦自愿接受试验、能够严格遵循治疗方案要求、可定期复诊。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重大系统性如心脏、肝肾等损害;未按规定用药,中途退出,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 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南海中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患者,共95例。参照文献标准分型,局限型47例,散发型20例,肢端型11例,节段型11例,泛发型6例。80例患者为稳定期患者,15例为进展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完成随访的患者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15~55岁,平均(28.6±15.2)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3.5±8.5)个月。治疗组完成随访的患者46例,男21例、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李天一 12级药学四班 2012515101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纳米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介了靶向给药系统发展情况并对最新出现的靶向给药技术——磁性药物靶向,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药物载体做了大体的介绍。 关键字:靶向给药系统纳米药物纳米机器人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同时新的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医药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药物制剂。这些新出现的药物制剂在质量和剂型上相比较以往产品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趋势大热。靶向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 在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里,常规化疗药物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药物从被注射的地方或者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动到心脏再到全身其他区域,对于药物要靶向的小区域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率非常低,想达到希望浓度就导致要使用大剂量化疗剂,化疗剂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产生了全身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贫血、呕吐、精神萎靡、脱发、溃疡以及白血球数量下降而引发的炎症等,迫使患者停止治疗间。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药物进入并作用到身体的希望靶点。药物靶向递送治疗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药物尽可能有选择地运送到靶部位,提高靶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全身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来改善癌症治疗的效果。 药物靶向递送有多种分类,目前主要采用按靶向作用方式分类: 被动靶向,对靶细胞无识别能力气,但可经血循环到达它们不能通过的毛细血管床,并在该部位释药; 主动靶向,表面经修饰的药物载体可以不被吞噬系统识别,或连接有特定的配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 物理靶向,应用外加温度或磁场等将药物载体控制靶到特定部位。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都是按照药物在体内的沉积来完成的,在靶向精确性、药物浓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用于把药物定向到靶点物理靶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 磁性药物靶向治疗是物理靶向药物递送的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涂覆高分子,与药物结合后静脉注射到动物体内,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纳米微粒的磁性导航,使其移向病变部位,达到定向治疗的目的。这就是磁性纳米粒子在药物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单纯使用身体外部磁场只能对于浅表部位病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靶向给药系统新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的新进展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是以药物能在疾病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减少药物的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便于控制给药的速度和方式,达到高效低毒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靶向给药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针对近几年靶向给药系统新剂型及其在各脏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靶向给药在各脏器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靶向给药系统;剂型;生物利用度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将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TDDS 可利用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聚集于作用不为达到提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治疗浓度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尤其是细胞毒素药物,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TDDS要求药物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故理想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可生物降解。TDDS已在多种临床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优势,如肝病、胃结肠疾病、皮肤、脑病及眼部疾病等。 1.靶向给药系统的剂型 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3大类,剂型包括脂质体、脂质纳米粒(微乳、复乳、脂肪乳)、聚合物纳米粒(PLA、PLGA、壳聚糖、海藻酸等),微球、前体药物、结肠定位技术等。 1.1 脂质体 脂质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靶向载体,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课降解性。 随着载体材料的改进和修饰,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脂质体靶向制剂,如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磁性脂质体、pH和热敏感脂质体等.pH、温度敏感脂质体结合抗体、受体介导技术和磁性定位技术,制备兼具生物靶向和物理靶向的复合脂质体,可极大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1,2] 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s)系将磷脂、药物及附加剂等以适宜方法制成的、不具备完整脂质双分子层囊泡结构的一种液态或固态制剂,经稀释或水化即能转化成脂质体。 根据制剂中磷脂的存在状态,前体脂质体可分为3大类(见表1)。前体脂质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脂质体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等稳定性问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生产。另外,前体脂质体不仅可直接给药,在体内自动水化形成脂质体;也可稀释或水化后用于静脉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3-5],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靶向给药载体。 近年来,前体脂质体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比重日益上升,被广泛用于紫杉醇、多西他赛、环孢素A、孕酮、克霉唑、鲑降钙素等药物开发。 表1前体脂质体研究近况 类别磷脂状态形态辅料I 技术 混合胶束前体脂质体胶束态液态膜材和药物加入到含表面活 性剂(甘胆酸盐和去氧胆酸盐 等)的溶液中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1):80~84,2008 Journal of Shanxi U niversity(N at.Sci.Ed.) 文章编号:025322395(2008)0120080205 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Ξ 申玉坤1,2,张阳德1,潘一峰13 (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8; 2.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 要:以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加入表面活性剂胆酸钠,采用真空旋转蒸发法制备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对制剂的形态学、包封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06±6.88)nm,利多卡因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20Λg mL~500Λg mL(r=0.99995),平均回收率为(100.4±0.44)%(n=3),包封率为(80.1±1.02)%(n=5).结论: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 关键词:利多卡因;柔性纳米脂质体;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R927.2;R971+.2 文献标识码:A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通常以一水盐酸盐的形式存在,是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局麻药,也是公认的强效局麻药之一,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起效快、局麻作用维持时间长、毒性小等优点[1].国内临床上主要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还有5%的胶浆剂用于粘膜麻醉,由于注射剂众所周知的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外除此之外还有贴剂、喷雾剂、霜剂、软膏和凝胶剂等用于粘膜和皮肤的局部麻醉[2].目前脂质体已成为经皮给药体系的新的研究热点,经皮给药可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降低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但表皮层的屏障作用使很多药物不易通过这种给药途径发挥疗效,特别是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药物,脂质体由于其制备材料及特殊的结构,与传统软膏、乳膏、凝胶相比,不仅能增强药物的透皮效率,还可克服透皮贴剂长期使用对皮肤的刺激[3].用脂质体包药经皮给药研究的报道很多,但鲜见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药物来达到局部麻醉方面研究的报道.柔性纳米脂质体对药物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4,5],为了方便用药,提高药物的透皮渗透速率来免去注射剂使用时造成的痛苦,本文进行了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利多卡因透皮达到麻醉的前期研究,本研究中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少量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柔性纳米脂质体,会改变脂质体的变形性和理化性质,相比较非柔性的脂质体,柔性纳米脂质体使药物的透过率大大增加[6].局部应用柔性纳米脂质体,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7],最终来达到延长局麻和镇痛时间的目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1 试药与仪器 卵磷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固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胆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冰醋酸、三乙氨、氯仿、无水乙醇、甲醇等试剂均为A R(分析纯). 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激光粒度分析仪(上海爱建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 IG M A超速冷冻离心机(德国S IG M A公司);SZ-97自动三重纯水蒸馏器(上海精科有限公司);P68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Ξ收稿日期:2007203205;修回日期:200720821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863计划(2003AA217072) 作者简介:申玉坤(1982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纳米药物载体.E2m ail:yukun shen@ch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460067.html,.3通讯作者

纳米靶向性药物

为什么纳米药物具有靶向性 悬赏分:50 |解决时间:2008-8-24 15:00 |提问者:啥子啥子 为什么纳米药物具有靶向性,如纳米脂质体,纳米微粒,等等,而且还说靶向肿瘤细胞。到底怎么回事呢?药物交联了抗体而带有靶向性是很好理解的。这个是识别了什么东西才有靶向性呢?机理如何? 最佳答案 纳米药物好像挺时髦,实际上是一个伪名词,因为药物研究早半个世纪前就进入纳米时代了。药物学研究早已达到分子水平,例如根据药物的作用位点来设计药物的分子结构,很多药物的结构就是根据生物细胞上的膜蛋白、酶、离子通道、受体等大分子来设计的。你所说的“纳米脂质体”本来就叫做“脂质体”(Liposome),与纳米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赶时髦才加上“纳米”这两个字。它是包裹了药物的脂质微球,主要用于癌症的治疗,由于包裹的药物毒性很高,必须要能够与癌细胞产生定向结合,并释放药物。理想的设计是在脂质体上镶嵌上某种能够于特定癌细胞的表面特征蛋白结合的抗体,这样就能够起到“导弹”的定向作用,在抗体与癌细胞抗原结合之后,脂质体与癌细胞的细胞膜融合,然后脂质体中的药物就可以进入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而杀死癌细胞。 什么是靶向治疗药物 最佳答案 靶向治疗药物在药剂中又称靶向制剂.然后在百度搜索一下. 我先大概介绍一下: 靶向制剂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靶向制剂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1.1 靶向制剂的分类 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等。 1.2 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脂质体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因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为膜材,具有类细胞膜结构,故能作为药物的载体,并能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增加药物对淋巴组织的指向性和靶组织的滞留性。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

中 国 药 科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99,30(3):187~191 柔性环孢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变形性Ξ 郭健新 平其能 黄罗生1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南京210009;1中药研究所,南京210038) 摘 要 采用与普通纳米脂质体相比较的方法,首次研究了环孢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测定了粒径、多分散性指数、药物含量以及包封率等理化特性,并证实了其在外压作用下特定的变形性,表明表面活性剂胆酸钠的存在促进脂质体的变形,这种作用与胆酸钠在双分子层中所占比例以及外压有关。 关键词 柔性纳米脂质体;环孢素;胆酸钠;变形性 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加入不同的附加剂可以显著影响脂质体的性质和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由磷脂和适当表面活性剂制备得到的纳米脂质体具有充分的柔性,与普通刚性脂质体不同,在作为亲水性蛋白质的透皮给药载体时,该类脂质体受角质层水合所产生的渗透压的影响能发生变形并被“挤入”角质层,因而显著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1]。 由于环孢素具有强亲脂性、高分子量(分子量为1202)以及环状结构,经皮转运非常困难,即使转运至真皮以治疗银屑病也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2]。为了促进环孢素的经皮渗透,也为了对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形成、变形性以及亲脂性多肽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本文采用与普通纳米脂质体相比较的方法,首次研究了环孢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理化特性,并证实了其特定的变形性。此研究尚未见报道。 1 仪器与试剂 J Y292Ⅱ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0.15μm微孔滤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无油空气压缩机(上海复旦大学科教仪器厂); Zetamaster光子相关光谱仪(英国马尔文仪器公司);H27000型透射电镜(日本Hitachi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LC25A,日本);岛津SPD2 6A型紫外检测器。环孢素A(CyA,药用,浙江温州第二制药厂);注射级豆磷脂(上海浦江磷脂有限公司,批号961204);磷脂酰胆碱标准品(Sigma公司);胆酸钠(Serva进口分装,批号960426,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 2.1 磷脂酰胆碱的提纯 根据文献方法[3]应用氧化铝柱对注射级豆磷脂提取纯化磷脂酰胆碱。 2.2 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2.1 脂质体混悬液的制备 定量称取磷脂酰胆碱、胆酸钠(磷脂酰胆碱和胆酸钠的总量为7.5%)和环孢素(37.5mg),加入氯仿2甲醇(1∶1)复合溶剂30ml,于37℃恒温水浴中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使磷脂等成膜材料。在烧瓶壁形成均匀类脂薄膜。然后往圆底烧瓶中加入0.9%NaCl水合介质10ml,旋转洗膜2h得到柔性脂质体混悬液。 按相同比例制备处方中不含胆酸钠的普通脂质体混悬液。 2.2.2 探针式超声法制备纳米脂质体 分别将两种脂质体混悬液在冰水浴条件下探针式超声适当时间可得到纳米脂质体胶体溶液,室温放置,经0.15μm微孔滤膜过滤除去探头释放的钛颗粒等杂质。 2.2.3 微孔滤膜滤过法制备纳米脂质体 固定压力P=0.3MPa,在室温下将两种脂质体混悬液分别滤过0.15μm的微孔滤膜。 2.3 纳米脂质体理化性能表征 2.3.1 粒子大小测定 应用Zetamaster光子相关 781 Ξ收稿日期 19992032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39770881。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提高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效地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现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作用特点、靶向制剂的应用及等方面作一全面客观的综述。 【关键词】靶向制剂;脂质体;乳剂;微球;纳米粒 【中图分类号】 R1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28-01〖HT〗〖KH*2/3〗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系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药剂学研究项目中,靶向制剂项目占了近一半,这充分显示了靶向制剂研究在现代药剂学中的地位[1]。因此,靶向制剂应用于中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的靶向机制、各种靶向制剂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 1 被动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利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微粒给药系统。载药微粒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自然倾向而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不同粒径的微粒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从而具有靶向性。 1.1 纳米粒:Petri等研究表明,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ADM-PBCA-NP) 能显著提高阿霉素的抗脑肿瘤活性, 同时发现纳米粒 (NP) 表面附有载脂蛋白, 提示载脂蛋白对 NP 进入脑中具有促进作用。 1.2 脂质体: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薄膜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熔融法等。许汉林等[2]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结果表明乙醇注入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质体包封率最高,达73.5%,且其制备工艺简单,为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 1.3 微球:张艳华等[3]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经模拟体内释药实验表明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相同方法制备的还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4]。 2 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及前体药物两大类。修饰的药物载体有修饰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修饰微乳、修饰微球、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包括抗癌物的前体药物、脑部位和结肠部位的前体药物等。 2.1 表面修饰:Ishida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 与未修饰乳剂相比, 半乳糖苷化乳剂 (Gal-乳剂) 很快从血中消除, 并在肝中聚集。Gal-乳剂的肝摄取率比未修饰乳剂高 3.2倍, 其肝实质细胞 (PC) 摄取率要比未修饰乳剂高, 说明 Gal-乳剂是有效的 PC 选择性靶向制剂。 2.2 抗体介导:Seheinbe等[5]制备抗CD33的鼠源单克隆抗体M195(lgG2a)用于治疗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进行I期临床试验,结果单抗M195可快速进人骨髓特异性与白血病细胞结合,而选择性杀灭病变细胞,延长病人存活期。为减小鼠源单抗的免疫性,制备了人源单抗M195(lgG1),I期临床实验表明具特异性骨髓靶向性,且不导致免疫反应,表明单抗M195可作为靶向给药的“载体”。 2.3 受体介导:Schnyder等[6]用这种免疫脂质体搭载柔红霉素将其特异性地运送

基于纳米粒子的靶向药物递送

基于纳米粒子的靶向药物递送 广泛的纳米技术的发展慢慢的改变了许多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这些技术创新,被国家卫生研究院称为纳米医学,这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分子化研究转化为患者的广泛利益。纳米颗粒可以模拟或改变生物进程(例如感染,组织工程,从头合成等)。这些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功能化的碳纳米管,纳米机械(例如,可互换的DNA 构件和DNA支架等),纳米纤维,自组装聚合物纳米结构体,纳米膜和纳米尺寸的硅芯片,用于药物,蛋白质,核酸酸或肽递送和释放,以及生物传感器和实验室诊断。 在过去几十年中,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已经广泛地用于制造药物递送系统。考虑到它们在控制药物释放,稳定不稳定分子免于降解(例如蛋白质,肽或DNA)以及位点特异性药物的应用中,针对用于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颗粒进行大量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基于丙烯酰胺胶束聚合物微粒出现。迄今报道的大多数关于纳米颗粒的研究涉及聚D,L丙交酯,聚乳酸[PLA],聚D,L乙交酯[PLG],聚丙交酯[PLGA]和聚氰基丙烯酸酯[PCA]。 纳米颗粒输送系统 纳米胶囊是囊泡系统中的一种,其中药物被限制在由聚合物膜包围的空腔中,而纳米球是药物在其中物理地、均匀地分散的基质系统。纳米颗粒是固体,由大小不同的大分子物质组成的胶体颗粒,从10nm到1000nm。粒径> 200nm的粒子在应用中占的比例较小,纳米药物通常是指<200nm的装置(即微毛细管的宽度)。通常,药物被溶解,包埋,吸附,附着和/或包封到纳米基质中或纳米基质上。取决于制备方法,纳米颗粒,纳米球或纳米胶囊可以通过构件使其具有不同的性质和释放特性,以此来达到特定治疗剂的最佳递送或包封效果。 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的应用和优势 由天然和合成聚合物制成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由于其稳定性和表面改性而受到大多数关注。它们可以通过调整聚合物特性和表面化学来定制以实现受控药物释放和特异性疾病定位。已经确定,由于脉管系统的渗透性和保留(EPR)效应,纳米载体可以优先地集中于肿瘤,炎症位点和抗原取样位点。一旦在靶位点累积,疏水性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以作为局部药物贮库,提供在疾病部位连续供应包封的治疗化合物的来源,例如固体肿瘤。 这些系统通常可用于药物的靶向(细胞或组织)递送,提高生物利用度,持续释放药物或使药物增溶以用于全身递送。该方法可用于保护治疗剂免受酶降解(核酸酶和蛋白酶)。因此,使用纳米颗粒用于药物递送基于两个主要基本性质:小粒径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纳米颗粒由于其小尺寸,可以通过炎症部位,上皮(例如,肠道和肝脏),肿瘤或穿透微毛细血管的内皮而外渗。通常,这些纳米尺寸的颗粒能够被多种类型细胞摄取并在靶位点处产生药物积聚。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与微米颗粒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相比,纳米颗粒有许多优点:它们更适合于静脉内递送。体内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为5-6μm。分布到血流中的颗粒的尺寸必须显着小于5μm,才能不形成聚集体,确保颗粒不引起栓塞。 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纳米颗粒制备能够在几天或甚至几周的时间内在靶位点内持续的药物释放。由PLGA和PLA制备的可生物降解纳米颗粒已被开发用于持续性的药物递送。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药剂学课程论文

学校代码: 学号: 陕西省中医药大学 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___ 赵公权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张晓蓉老师__________ 二○一六年八月

目录 文题 (3) 署名 (3) 摘要 (3) 关键词 (3) 1 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3) 2 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 (8) 3 致谢 (12) 4 参考文献 (12)

中药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赵公权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2014级) 摘要:本文从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几十年来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 关键词:中药制剂、缓释制剂、长效制剂、靶向给药体系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学科领域之一,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康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以及中药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中药生产摆脱了过去的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研究开发了中药新剂型,制备生产新制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药制剂领域的落后面貌,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水平,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与稳定性,为中药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药剂型与制剂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94460067.html, 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愿超孙雪林胡欣 来源:《中国药房》2019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 R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9)04-0542-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9.04.22 摘要目的:了解银屑病治疗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为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银屑病”“生物”“靶向治疗”“Psoriasis” “Biological”“Targeted therapy”等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2018年10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银屑病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13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目前,银屑病治疗 靶向药物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抑制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T细胞靶向治疗药、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等。此外,随着银屑病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很多新的作用靶点,如神经生长因子抑制剂、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抑制剂、转录激活因子抑制剂等可作用于新的靶点,均可能在银屑病中发挥治疗作用,这些靶点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研究点等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银屑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磷酸二酯酶4;T细胞;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药物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为2%~3%[1],我国发病率为0.47%~0.59%[2]。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病,根据发病特征不同又可分为斑块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等,其中斑块型银屑病在临床最为常见。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有可能发生于同一患者,因病情顽固而常需终身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自觉症状及皮肤损害,尽量避免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银屑病的传统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阿维A等,但有部分患者使用上 述药物后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耐受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急需新的银屑病治疗药物[3]。 银屑病是一种在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多种致病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引起的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3]。随着人们对银屑病研究的不 断深入,许多新型银屑病靶向药物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大多数为生物制剂。为此,笔者以“银屑病”“生物”“靶向治疗”“Psoriasis”“Biological”“Targeted therap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年-2018年10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13篇,其中有效文献48篇。现对银屑病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其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 正文: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在1906年提出。Florence在1993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1]。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其主要优点有[2]:1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2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

用。3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 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 (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 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将药物以共价键连接到配体上,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将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部位。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将微粒给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被动的输送到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等药物载体。微粒给药系统实现被动靶向的原理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如肺、脾、肝和骨髓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其中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目标病变部位。如7-30 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肺部位,而小于50 nm的微粒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靶向抗肿瘤药物特有的性质解决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的缺陷,使得抗肿瘤药物的进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靶向抗肿瘤纳米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靶向制剂是以药物能在靶区浓集为主要特点的一大类制剂的总称, 属于第四代给药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rm, DDS) 。靶向制剂给药后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药物载体系统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运送到靶区,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集,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乃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靶向纳米药物的定义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定义:在疾病治疗、诊断、监控以及生物系统控制等方面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其表面经过生物或理化修饰后可具有靶向性,即成为靶向纳米药物。 2 靶向纳米药物的特点 基于纳米药物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药物和基因运输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缓释药物,提高血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②可减少药物降解,提高药物稳定性;③可保护核苷酸,防止其被核酸酶降解;④可提高核苷酸转染效率;⑤可建立新的给药途径。而靶向纳米药物除这些固有优点以外,还具有:①可达到靶向输送的目的; ②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减少给药剂量,进一步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生物靶向纳米药物和磁性靶向纳米药物是目前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两大热点,并且都已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3 靶向纳米药物的分类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收稿日期:2009-06-21 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于 佳,范 青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 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 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 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本文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按作用方式 [2] 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靶向 制剂(p a s s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主动靶向制剂(a c t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物理靶向制剂(p h y s i c a l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发挥作用。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在被动 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区浓集而发挥作用。物理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作用。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 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 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体、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给药后,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集于肝、脾、淋巴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微乳靶向制剂 微乳(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第26卷增刊2009年7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26S u p p l . J u l .2009p .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