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风险评估

合集下载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

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一、背景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也可感染人类。

近年来,小反刍兽疫在我国多个地区暴发,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小反刍兽疫的传播,制定应急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小反刍兽疫应急实施方案,明确应急响应的程序和措施,提高应对小反刍兽疫的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三、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范围,将小反刍兽疫的应急响应划分为三个级别:1. 一级响应:疫情暴发地区为单个农场或小范围地区,且疫情控制难度较小;2. 二级响应:疫情暴发地区为多个农场或中等范围地区,疫情控制难度较大;3. 三级响应:疫情暴发地区为多个省份或全国范围,疫情控制难度极大。

四、应急响应程序1. 疫情监测:建立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对反刍动物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疫情暴发地点。

2.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向上级畜牧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

3. 疫情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暴发地点展开调查,确定疫情传播范围和传播途径。

4. 隔离封锁: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隔离封锁,禁止动物和人员流动,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5. 疫情处置: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动物的隔离、消毒和灭杀,同时对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6. 风险评估:对疫情暴发地区周边地区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五、应急响应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畜牧户和居民的防疫意识。

2. 提高检疫监管:加强对进出口反刍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防止疫情通过国际贸易传播。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小反刍兽疫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4. 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疫苗、消毒药剂、防护用具等应急物资,以备疫情暴发时使用。

5. 加强科研攻关:加大小反刍兽疫的科研力度,研发更加有效的疫苗和防控技术,提高应对疫情的能力。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作者:王建芳等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第1期王建芳张建明王立霞李慧山西省长治市畜牧兽医检验检测中心 046000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和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

易感羊群该病的发病率可达60%以上,病死率达50%以上,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对我国的动物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 疫情现状小反刍兽疫首次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

近年来,该病几乎遍及所有中东、西亚和南亚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呈现地方性流行。

2007年我国在西藏首次发现小反刍兽疫,2013年末该病又出现于新疆,随后传入内地多省,对我国养羊业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 流行特征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山羊最易感染,而且发病最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羚羊和鹿等偶有感染。

牛、猪等也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

目前,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病羊的唾液、鼻液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而传染,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垫料、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染,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也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染。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

3 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

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温和型的症状轻微,体温升高,症状类似感冒。

标准型体温升高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唇部糜烂,有时有口腔溃疡;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咳嗽和呼吸困难;肠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发病后期排带血粪便,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综合防控措施
检时可见支气管肺 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
小反刍 兽疫是 由小反 刍兽 疫病 毒 引起 的一种 山羊 和 绵羊 的 急性 或 亚 急性 传 染 病 , 也称 羊 瘟 , 以发热 、 口 炎、腹泻 、肺 炎为特征 的 急性接触 性传 染病 。 山羊和 绵 羊易感 ,特别 是 山羊 发病率 和死 亡率均 较 高,给养 殖业 带来 很大 的危害 。因此 ,综合防控该病 是十 分必要 的。 小反刍 兽疫病 毒属 副粘病 毒科 麻疹 病 毒属 。与牛瘟 病毒有 相似 的物 理化 学及 免疫 学特性 。病 毒呈 多形性 , 通常 为粗糙 的球 形 。病毒 颗粒较 牛瘟 病毒 大 ,核 衣壳 为 螺旋 中空杆状 并有特 征性 的亚单 位 ,有囊 膜 。病 毒可在 胎绵 羊肾 、胎 羊及新 生羊 的睾 丸细胞 增殖 ,并产 生细 胞 病变 ,形成合胞体 。世 界动物卫生组织规 定该病为A 类 传
3 病理变化
多数病例 发现 口腔和 鼻腔 黏膜糜 烂坏 死 ;支气管 肺
炎 ,肺尖肺 炎 ;有时可 见坏 死性或 出血 性肠 炎 ,盲肠 、 结肠近 端和直肠 出现特 征性 条状 充血 、 出血 ,呈斑 马状 条纹 :有时可 见淋 巴结特 别是肠 系膜 淋 巴结水肿 ,脾脏 肿大 并可 出出现坏 死病变 。组织 学上 可见肺 部组 织 出现
死亡率等特点。
l 流行病学特点
山羊 和绵羊 是本 病唯 一 的 自然宿 主 , 山羊 比绵羊 更 易感 ,且 临床症 状 比绵 羊更 为严 重 。山羊不 同品种 的易 感性有差 异 。盘 羊 、野 山羊 、羚 羊 、鹿等可 感染 发病 。 该病主要通 过直 接或 间接接 触传 播 ,感染途 径 以呼吸道 为主. 但 多雨季节和 干燥寒 冷季节 多发 。本病潜伏 期一般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是由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又叫羊瘟、胃炎肺肠炎综合症,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动物。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发病机理:患病动物,通过接触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的污染物,经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然后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引起免疫力下降、淋巴组织坏死、导致肺炎、支气管炎等继发感染。

前期2-3天会在消化、呼吸系统的黏膜上复制增殖,随后几天,就会出现临床症状。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特点:小反刍兽疫首次在1942年西非发现,之后很快蔓延到非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

07年7月,我国西藏首次爆发小反刍兽疫,死亡羊只达到262只。

之后几年,在甘肃、内蒙、宁夏、辽宁、江苏、山西、云南、贵州等地,都相继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小反刍兽疫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非常高,在雨季、冬季更易爆发。

不过小反刍兽疫病毒在自然环境下存活率很低,对热、紫外线等非常敏感,50℃条件下就很难存活,普通的消毒剂一般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所以在常态环境中一般不会长时间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传染源很多,例如水源、料槽、垫料,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尿液、粪便。

小反刍兽疫治疗方案:对患病地区施行封锁、扑杀等措施,严格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对发病场实施隔离、监视,禁止带病动物、产品、饲料等转移,羊群与羊群之间避免接触。

易感动物饲养、生产、经营、加工等环节,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

针对小反刍兽疫治疗,除了定期对风险羊群进行免疫接种外,还要使用羊全清配合刀豆素进行防治与治疗。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培训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培训
对接触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对与疑似病例接触过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认 是否感染。
确诊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确诊的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毒 传播。
限制动物移动
在疫情发生期间,限制动物移动,以减少病毒传 播的可能性。
应急预案
01
02
03
04
建立应急指挥体系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各 方资源,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防控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建立防控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更新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促进信息 的交流与共享。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防控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某地区在发现小反刍兽疫疫情后,迅速采取隔离、扑杀、消 毒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保护了易感动物和养殖 户的利益。
成功案例二
某养殖场通过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强动物保健和免疫工作 ,成功预防了小反刍兽疫的发生,保障了动物的于免疫期,应避免与病畜接 触,以免感染病毒。同时,在 免疫期内,应避免对动物进行 免疫抑制性治疗。
04
小反刍兽疫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症状的疫病鉴别
口蹄疫
小反刍兽疫与口蹄疫的相似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蹄部的水泡。然而,口蹄疫通常会导致 牛、羊等偶蹄类动物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而小反刍兽疫则主要 影响小反刍动物,如羊。
特点
该病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 征,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通过飞沫、唾液等 分泌物传播病毒。
间接接触
病毒可通过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等媒介,经呼 吸道或消化道传播。
昆虫媒介
一些吸血昆虫,如蚊子、蝇等,可能携带病毒并传 播给易感动物。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22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强冬红(甘肃省成县畜牧兽医站742500)摘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进的疫病,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危害很大。

本文根据小反刍兽疫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详细地分析了该病的防控措施,希望能给养羊户提供技术参考,降低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小反刍兽医;流行特点;防控措施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在我国被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发展威胁很大。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典型的症状为高热、腹泻、肺炎。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同时在我国的《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年-2020年)》中,此病也被明确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1发病情况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被发现,此后该病一直呈现流行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在亚非欧的40多个国家,都流行过此病,尤其是在我国周围地区,如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疫情严重,表现为地方性流行。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传入我国,疫情严重,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最终控制疫情,没有引起大面积的流行。

但是自2013年以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甘肃、安徽、贵州、新疆、宁夏、陕西、黑龙江等20多个省份都曾经流行,给养羊业造成重创。

尤其是2014年第一季度,小反刍兽疫在全国多个地区暴发流行,在全国呈现蔓延的态势。

2014年1月22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发生了小反刍兽疫,有900多只感染发病,111只死亡。

为防控疫情,有关畜牧兽医的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监测和排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年-2020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小反刍兽疫已基本得到控制。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自然宿主为山羊和绵羊,其中3~8月龄的山羊更易感,其他的动物如牛、猪等也可以感染,但呈亚临床经过。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是一种对动物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疫苗的免疫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疫苗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的疫苗免疫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疫苗。

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和疫情,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免疫。

同时要确保所选疫苗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有效的免疫效果。

2.免疫前的准备在进行疫苗免疫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养殖场环境的卫生条件良好,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交叉感染。

其次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适宜接种疫苗。

最后要做好免疫记录,详细记录每次免疫的时间、疫苗种类和剂量等信息,以便后续的跟踪管理。

3.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时,应按照免疫计划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小反刍兽疫疫苗需要分为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两个阶段进行。

初次免疫一般在动物出生后的几周内进行,加强免疫则在初次免疫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

按照规定的免疫计划进行接种,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4.正确的接种方法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的接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

一般来说,疫苗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

在接种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和卫生。

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避免出现接种不到位或者接种过深等情况。

5.观察免疫效果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后,需要观察免疫效果。

一般来说,接种后的24小时内要对养殖动物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反应。

同时要定期观察免疫后的动物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免疫的效果。

6.加强防疫措施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其他防疫措施。

例如,要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清理养殖场的环境,减少疫情的传播。

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动物的管理,确保其健康和饲养条件的良好,提高免疫的效果。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等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

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2.小反刍兽疫有哪些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变现比绵羊更为严重。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季节多发病。

奉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有哪些?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4.小反刍兽疫有哪些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如何确诊小反刍兽疫?当发现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采集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色层送指定实验室(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反刍兽疫危害评估报告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
1、起源:小反刍兽疫首次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几乎遍及所有中东、西亚、南亚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2007年首次发现于西藏,2013年底又在新疆发现,专家推测,疫情均是从境外传入的。

2、形态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

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

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

3、培养特性: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4、分类等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二、致病性
致病性:因本病毒对胃肠道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故能引起特征性病变。

一般在感染细胞中出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

在淋巴组织中,小反刍兽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坏死。

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细胞被破坏。

含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出现,极少有核内包涵体。

在消化系统,病毒引起马尔基氏层深部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感染细胞产生核固缩和核破裂,在表皮生发层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

三、感染途径及暴露潜在后果
1、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2、暴露的后果: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羊等小反刍动物,对人类无法造成感染疾病,所以在实验室内暴露小反刍兽疫病毒后,实验人员不会得病。

但实验人员在该病毒暴露后,衣物上可携带病毒,在进出实验室时如不严格规范,会使小反刍兽疫病毒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外界动物将感染小反刍兽疫,出现发热、口炎、腹泻、肺炎等症状。

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1、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小反刍兽疫病毒时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
2、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50摄氏度60分钟即可灭活,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在PH小于4或PH大于11时失活,醇、醚或普通清洁剂可杀灭病毒,苯酚和百分之二的氢氧化钠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五、自然宿主和易感人群
1、自然宿主: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等野生小反刍动物和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2、易感人群:小反刍兽疫病毒不感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六、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或医院内感染信息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潜伏期一般为4-6天,短在1-2天,长者10天,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最长潜伏期为21天。

可引起呼吸困难、腹泻、流产,甚至引起病羊死亡。

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1、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

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类似感冒症状。

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急性型:较少发生,急性死亡,感染后1-2天内死亡。

2、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检测方法:抗体检测可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病原学检测方法:病毒检测可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PCR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进行病毒分型。

疑似患病动物的病料需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

3、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七、实验活动评估
小反刍兽疫病毒检测活动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小反刍兽疫不会传染给人类造成人畜共患,但在采集实验样本、处理实验动物时应注意不要被抓伤、咬伤。

八、预防和治疗措施
1、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采用小反刍兽疫冻干疫苗,疫苗每瓶100头份+灭菌生理盐水100毫升,充分混合后每只羊颈部皮下注射1毫升。

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相关动物。

在发生本病的地区,可根据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牛瘟病毒抗原相关原理,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免疫接种。

接种牛抗小反当兽瘟高免血清,也可保护易感山羊不感染本病。

据疫区防控经验反馈:采取远征清热解毒(清瘟败毒散)配合病毒霸(麻杏石甘散)二者混合混饲长期使用,每只羊日用量每公斤体重0.3克,连续使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效果显著。

2、治疗措施:对于抵抗力较强,耐受过的动物,可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进行控制,以
降低死亡率。

(1)碘可安消毒剂直接用于羊体水泡、破溃部位的涂擦消毒,无刺激性、可快速改善溃疡灶的持续恶化,避免炎症病灶对羊体的持续影响。

(2)温和病例,采用沃瑞特(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或普佑宁(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配合温严清(双黄连口服液)、芪美(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每天2次,连用3-5天。

发热40度以上羊只同时注射普得平(5%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每公斤体重2mg,1~2次/日,连用2-3天。

(3)采食量严重下降病例,可采用温严清配合芪甘素,混饮,每天2-3次,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3、消毒:
舍内消毒:可采用碘可安(5%聚维酮碘)100-150倍稀释,1-2次/日;高效消毒剂普易佳(2%戊二醛)或奥妥威(5%苯扎溴铵)100倍稀释,1-2次/日。

舍外消毒: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普易佳(2%戊二醛)100倍稀释,1-2次/日;奥普威(10%月苄三甲氯铵溶液)100-200倍稀释,1-2次/日;奥妥威(5%苯扎溴铵)100-200倍稀释,1-2次/日。

九、人员安全状况评估
实验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及操作技能。

小反刍兽疫不是人畜共患病,实验人员没有被感染的风险。

实验人员具有被实验动物抓伤、咬伤等风险,及实验过程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受伤。

十、评估结论
小反刍兽疫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稳定性低,主要靠接触性传播,宿主为特定的小反刍动物,不会传染给人类。

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操作,实验室技术人员经初审具备进行相关的实验活动的资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