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_唐颖

2013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22期)Total No .322收稿日期:2013—06—21作者简介:唐颖(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赵茉莉(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语教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唐颖1,赵茉莉2(1.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系统,它具有系统性和变异性。
中介语变异可分为不同类型,并可以从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三个理论视角来解释。
关键词:中介语;中介语变异;系统变异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03—02中介语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具备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中介语又具有可变性,即在某个发展阶段,学习者表达同一种语言功能时,有时使用一个语言形式,有时又使用另一个。
中介语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前者是说我们能够解释、甚至预测学习者什么时候用一种形式,什么时候用另一种,变异是有系统的。
后者则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
系统变异可进一步分为学习者个体变异和语境变异。
前者指的是能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解释的变异,如年龄、动机、性格等因素。
后者指能根据语境来解释的可变语言行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心理语言学语境。
学习者可能由于语言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例如:George playing football.(=George played football all the time.)In Peru ,George usually play football every day.(=InPeru ,Georgeusuallyplayedfootballevery day.)第一句没有频率副词与指称过去时间的行为动词同时出现,学习者用进行式playing 代替played ;第二句有频率副词usually 和every day ,学习者用动词原形play 代替played 。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能力连续统范式
• 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在社会情景下研究语言 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 ,同一说话人由于情景变化引起的变异; • 语言学家既想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同时也想了解其社会语言能力; • 研究者既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系统规则 的了解,同时也关注其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这些规 则; • 三个研究模式:拉波夫学派的研究模式、动态研 究模式、社会心理研究模式。 •
• “非语言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 情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例1: A:你打算在这学习五个月? B:可能在这住一个年。在澳大利我还没 毕业,我还有一年半……一个半年 …… 例2: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 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 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没学一个 年…… 例3:No look my card. Don’t look my card.
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 研究结论
• 心理语言语境对学习者的语言产生影响。 在学习者有计划的话语中,可能更频繁地 使用目的语形式,较多地使用复杂的目的 语形式。但“计划时间”并不能确保言语 产出提高正确率,因为言语产出还涉及到 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这些反应都将影 响学习者的注意力。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 按照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具 有系统性的,但也常出现一些变异现象。 • 变异现象: • 研究问题: 1、如何收集看起来毫无系统性的语言材料, 用什么方法对变异现象进行描写; 2、 如何从理论上阐释学习者语言的变异性 和系统性。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编辑】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两个概念,从它们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分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等方面,做了仔细深入的分析。
但是,把语言变异异和语言偏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文章还比较少。
在二语习得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一些浅层面上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在语言系统中谈语言的变异和偏误。
首先,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在学习者在学习语言一段时间之后不自觉的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第二,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都含有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影响;第三点是在交际过程中,两者都是在语言系统中形成的。
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比较少,两者本身是一个独立体,没有多少相关的联系。
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却可以为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语言中变异和差异的内涵。
第一,从概念上说,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话者在语言表达系统中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语言偏误指的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准。
从两者的概念上看,语言变异是因为环境和交谈对象的不同产生的心理现象反映到语言上,它是根据交际的内容、场合等因素自由变换,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庄重和自由之别;语言偏误是规律性的错误,大部分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通过语言偏误的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学习的难点。
语言偏误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需要时间和教师的指导,需要学习者刻意去改正。
这种偏误是学习者中介语特征的体现,对于偏误的分析,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产生的原因上看,语言变异是由于交际的环境、场合,交际的对象、交际参与者的职业、身份、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在语体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侧重。
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迁移研究一、概述语言迁移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受到其母语或其他已学语言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
语言迁移研究对于理解二语习得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以及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迁移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对比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迁移研究逐渐深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语言迁移现象日益普遍,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机制,总结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迁移特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我们期望能够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语言迁移的定义与背景语言迁移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现象,它指的是学习者在掌握第二语言(L2)时,不自觉地受到其母语(L1)影响的现象。
这种现象既可能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如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发音等,也可能表现在语言功能上,如语用习惯、交际策略等。
语言迁移的存在,既可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可能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即负迁移。
语言迁移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语言学习理论。
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盛行,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母语作为已有的语言习惯,会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干扰。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干扰,而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第二语言学习已成为许多人提升自我竞争力、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探索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于提高第二语言教学质量、促进语言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第一章1.目的语:又称“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它强调任何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都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例如,无论美国学生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他们的目标语言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学习法语,法语也是他们的目标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这个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跨学科和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第二章1.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目标不同strong理论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原因。
强理论强调“预测”,高估比较的预测功能,过于绝对。
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后来的实证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学习者错误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比较分析很难准确预测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2.情景语境变异
Tarone的理论模式可以在一些相关研究中得到支 持。 Dickerson(1975)首次引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 法,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实验任务引导日本学习者 发英语 /z/ 这个辅音。 研究发现,在注意力程度最低的自由谈话中使用 /z/ 的目标变体最少,在朗读对话中目标变体增多, 在注意力程度最高的朗读词表任务中,目标变体 最多。
2.情景语境变异
袁博平(1995)统计了三组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随注意 (1)口头表达, 力不同,运用汉语声调的正 误数据形成一个变化的连续 (2)朗读句子, 统。从情景1到情景5,运用 声调的正确率上升。
在五种情景语境下运用汉语声调的正误数据:
(3)朗读短语和词语, (4)朗读最小配对, (5)给最小配对标声调。
2. 语言风格的变异
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变异是由于“言语环境” (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 成的。 Labov将上述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变换” (Style shifting); 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享有 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更频繁 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社会阶层及交际目的相关。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研究,最著名的例子是:
Labov对美国3个社会等级商店服务员发紧接在英
语元音后的-r(floor)的变异情况的调查。
1.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调查人员发现,工人阶层的商店服务 员发英语-r的比例要少于中低阶层商 店服务员; 中低阶层的服务员发-r的比例要少于 中高阶层商店的服务员。 这些语言变异是由不同社会等级和职 业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