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第6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在Krashen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 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 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体现。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 过程,只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 得之前在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 一个“学习大纲”;
L2的自然习得顺序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 言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 可以预测的。 这种固定的习得顺序不受语言教学顺序 的影响; 当学习者在言语表达任务中需要或允许 运用元语言知识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 出不同顺序。
3.监控假设
“监控”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 或功能而言的。 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 依靠的是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 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 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第四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 第二节 语言变异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适应模式 第四节 多元发展模式 第五节 竞争模式 第六节 普遍性假设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
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 “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也被称 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 出来的。 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 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 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 a learning syllabus)
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 则是一个“习得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精品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精品PPT课件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先口语后 书面语;二语习得者常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同时起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 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 native language共 同特点:1)最早习得,常在家庭环境中习得; 2)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non-native language 共同特点:1)都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 握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3)熟练程度一 般不如第一语言;4)习得方式一般是在学校、 家庭教育或自学。
performance) • 语言系统中的用法与具体用法(usage /use)
母语、第一语言
Steinberg(1982): 母语通常指本民族的语言, 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发育正常的儿 童、最初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抚养人使 用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与其民族、国籍 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与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如:跨国婚姻家庭。 第一语言往往就是母语。
• 文秋芳.2010.二语习得重点问 Nhomakorabea研究.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 母语、第一语言、外语、第二外语 • 习得与学习 •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 •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
得 •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ompetence /
区别第二语言与外语对引进国外外语教学 理论及我国的外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 第一语言和外语在学习环境方面存在差异;
• 两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很显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 机制,学习者的策略等问题。 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这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语言教师的期望可以作 出某种程度的承诺。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最终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回 答语言教师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的问题。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那么,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到今天已有40年的 历史了,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已经有了长足 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否可以对语言教师的期 望作出一些承诺呢?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依然不能作出完全肯定 的承诺。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原因之一,第二语言习得本身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种甚至两种以上语言系 统交织在一起,涉及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 习者的习得机制和习得过程、涉及学习者的 态度、动机和策略等内在和外在因素,使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比母语习得研究复杂的多。 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依然是“黑箱”或“灰 箱”状态。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上世纪80年代,Lightbown (1985)曾经谈 到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期望问题。 在当时,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是一个新 学科,这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不到20年。 学科本身还有许多自身的理论建设有待进一 步发展,许多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此,她认为,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期望过高。
四、考试


本课程实行开卷考试。 课程结束前,请各位同学从课堂讲授内 容自选题目写一篇论文。 字数在3000字以内。 本课程共2个学分。 缺课30%不给学分。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

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概述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水平的过程,是人们获得语言的心理活动过程、大脑运转过程及认知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目标是对以上这些过程进行的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揭示人们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是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育的学者们最早关注的研究范畴,很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的研究——特别是语法的特征,后来的工作旨向就是学习者语言的语用方面,具有社会语言学的前景。

很多研究者主要是继续集中精力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发展他们的语法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者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学习者如何发展他们从事言语活动的能力。

有很多人试图发现或是去解释第二语言获得和使用的内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还有人试图寻找影响发展的社会因素。

以上种种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学理论有了更大的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模型(普遍语法)及以语言的功能模型(Givon,1979a;1995)为基础的工作也变现得很清楚及语言类型学(如Comrie,1984)总的来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同样受到行为主义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等,其中中介语研究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开始。

总的来看,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部分:(1)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研究:如词汇的使用特点分析、会话分析等。

(2)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研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4.对待偏误的态度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2)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 的来源,提供正确的示范以便学生模仿。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应讲究方式。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对比分析的目的:
通过把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 较,以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 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 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
其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 其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对比分析的四个步骤: (1)描写 (2)选择 (3)对比 (4)预测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1.运用分析 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 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1)国外研究概况: ① 克拉申: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② 拉万;米龙:对儿童习得语言的跟踪调查
(2)中国运用分析研究:
孙德坤: 1993《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 初步分析》 赵立江: 1996《外国留学生使用“了”的情况调查分 析》 王建勤: 1996《“不”和“没”否定结构(1)佟慧君:《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1986) (2)程美珍等:《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1997) (3)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 语音偏误分析》(1984)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的分类
科德关于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 (2)鉴别偏误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