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天津人为嘛爱叫姐姐

天津人为嘛爱叫“姐姐”?原来是有原因的搜狐媒体平台06-18 03:07 大“姐姐”在天津是个特别吃香的称呼,下到十几岁小闺女,上到五六十岁的大娘,在天津都能被叫成“姐姐”。
可能您有所不知,一句简单的“姐姐”,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饱含着天津人待人处事的智慧和礼仪。
天津人为嘛爱叫“姐姐”?一句“姐姐”咱懂礼天津的“姐姐”全国有名。
曾有一个外地的女性朋友外派到天津工作,刚到第一天,坐上出租车,的哥第一句话就是:“姐姐,您了上哪儿?”她还有点不高兴,心想:“这人都多大岁数了还管我叫姐姐。
”到移动公司办新手机号,等号的时候看见身边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士,对着面前一位二十岁出头的柜台服务小姐说:“姐姐,帮我改下业务行吗?”她一听又傻了,但看那服务员并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依然微笑道:“好的,先生您请坐,请问您要改哪种业务?”接下来便是浓重的天津口音与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对白。
到了新单位发现同事之间“张姐”、“李姐”喊得很顺口,这位朋友也很快有了新称号“韩姐”,甚至有几个大她快十岁的男同事也这么叫她,她有点别扭。
因为原来的单位大家都叫她“小韩”或者“韩老师”。
等晚上到了饭馆,朋友们为她接风,一群人刚一坐下就听见一声嘹亮的“姐姐,点菜”,服务员乐呵呵地就跑过来了。
一天下来,这位朋友有点蒙,她纳闷:天津人怎么这么爱管女性叫“姐姐”?天津人讲礼数是出了名的,信奉的理念是“出门三分小”,所以“姐姐”使用范围会扩大化。
您要是被比自己岁数大的人叫成“姐姐”,您还别不乐意,这一来是尊敬您,二来是跟您显得亲切,没拿您当外人,而且还有热情好客的感情包容其中。
至于“姐姐”该怎么区分,天津人管妙龄少女加个“小”字叫成“小姐姐”,上了岁数的则加个“老”字叫成“老姐姐”。
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都不会觉得没大没小,特别自然。
不过倘若要是省个字,直接叫“小姐”,那一定要遭斜眼了,估计连说者也会感到很不自在。
旧时“小姐”一词,在当代已完全颠覆了那袅娜的良家妇女的形象,成了“失足少女”的代名词,这词可不能拿来叫天津的这群“姐姐”们。
展现天津人性格的天津方言

展现天津人性格的天津方言天津方言音韵独特,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词汇丰富、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最大程度彰显了天津人热情、幽默、“哏儿”、“嘎儿”、率直、豁达的性格,天津方言与天津人的性格还将在未来发展中不断的互相渗透、融合、彼此影响。
标签:天津方言天津人性格幽天津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花园中的一只奇葩,他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天津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力工具。
不仅如此天津方言还在日常沟通中彰显着天津人独特的性格特点。
本文主要探讨天津人突出性格在天津方言中的体现。
一、天津人热情、幽默、“哏儿”天津人热情,他们不讨厌和人接触,反而喜欢和人说话,爱说,会说,能说。
于是就有了所有女性喜欢的称呼“姐姐”。
天津人幽默,比如《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的这句“别哭了,儿他妈啊,拿钱,明儿个请咱儿子吃包子去,好好补补脑子”,这是典型的天津小市民的幽默。
“来到天津卫,嘛也没学会,学会了开汽车,轧死200多。
”这是天津话版《猫和老鼠》的开篇儿,这是在天津流传了几十年的一首儿歌。
语言不算精彩,却将天津人幽默与哏儿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天津人的幽默,还体现在马三立老先生的“逗你玩”。
天津方言里没有卷舌音,说缩不分,知至不分,识四不分,车册不分,外人听起来本来就有种天生的幽默效果。
举个段子说明(为了效果,这里用更接近原语音的别字写成)。
仪个汽册暂销会,一位农村来的老大爷掏促两千块钱递到卖册的淆姐面前,淆姐问他:“腻喽甘嘛?”“甘嘛?埋汽册。
”“埋嘛汽册?”“奏介个,奏行。
”“钱够嘛?腻喽?”“赠好。
”“腻喽至都介册多儿钱吗?”“至都,桑塔纳——凉千。
”(桑塔纳2000)“那腻喽甭买介个了,介册太贵,腻喽看内册了吗?内册便宜,腻喽买内个得了。
”“内个多儿钱?”“奔驰——六百。
”(奔驰600)这是一段笑话,对没去过天津或者不熟悉天津方言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但这个笑话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天津式的“打岔”幽默,原本简单的话他不明说,绕个圈子逗你玩。
全国最有特色的亲属称谓老乡一定很熟悉!

全国最有特色的亲属称谓老乡一定很熟悉!全国最有特色的亲属称谓老乡一定很熟悉!家族、亲族的构成和繁衍,形成了众多的系别。
无论直系、旁系家族、各类亲族都横向、纵向分别排列着各种不同辈份的亲属关系,这就涉及到民俗学范围内的亲属称谓问题。
家族成员间的互相称谓是固定的,称谓不仅标志着双方各自的辈份,还显示着在家族或亲族中关系的远近。
旧时,天津的称谓以叙述式为主,类别式是关系较远的泛称或是与被称人同辈份人的总称。
叙述式称谓从字面上还不能对所有亲属均能显示关系远近,如二叔这一称谓,它既标明与自己的辈份差异,还标明了与自己父亲的具体关系。
但仅称二叔则限于自己家庭范围内,而在整个家族中,有资格被称作二叔的人不只一个。
所以,称谓虽同,而关系远近是不同的。
旧时,天津有的大家族虽各成体系,但有一种是同一代人按大排行来排定行次的。
由于旧时的生育是多多益善,假若上代人弟兄共5人,按大排行计则第二代兄弟排行可能多至10几人或20人(女子不算),况且旧时一夫多妻不为鲜见,那么,三代的人数恐怕还要多。
这种一辈人以大排行排列的现象,即以他出生的大排行行几为乳名(如乳名十四或十八,即大排行十四或十八),尽管他们各有学名(大名)。
天津风俗称父之兄为“大爷”(音yie),称父之弟为“伯”(音bāi),遇有这种排行的情况,则会出现“八大爷、十大爷、十三伯、十六伯”等等称谓,是各地称谓风俗所无。
另外,天津称谓习俗,父母称儿子常常将长子称为“老大”或“大的”,将次子称“老二”或“二的”,以此类推次第相称,独称幼子为“老的”或“小老儿”。
所以下代人称上代,假定父亲在上代排行第三,则称父之长兄为“大爷”,称父之二兄为“二大爷”,称父之弟为“四伯”、“五伯”等。
而称父之幼弟为“老伯”。
以此类推,母之幼弟称“老舅”,母之小妹称“老姨”,父之小妹称“老姑”,祖父之幼弟称“老爷”(音yié)等。
天津旧俗,出门与邻人相遇互相称谓或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互相称谓,往往不称名字而称“爷”,只是在上面冠以其在家庭中的排行次第。
天津民俗2

“妈妈例儿”,也写做“妈妈论儿”,是京津地区一种民俗事象。
《北京方言辞典》释义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
”《北京话词语》里说它跟“老妈妈例儿”一个意思。
例儿,当然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仿效或依据的。
妈妈,指长者,从前大都是家庭妇女。
换句不大好听的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
加上老字,则是突出“例儿”的老生长谈性质。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我看不一定。
由于妈妈例儿来自底层人民,是传承民俗,情况就复杂了,至少有三种情况:一、以迷信的形态出现,包含迷信的内容;二、以迷信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三、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容。
后二者在民俗学上叫“俗信”这说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妈妈例儿。
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是带判断性的妈妈例儿。
有这一回事儿吗?没有。
有人把它与清兵入关联系起来,只是小说家言。
如果确是“真理判断”,即没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头(理发)怎么办?有舅舅的死舅舅,没舅舅的管不了,那还是真理性判断吗?但是,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导合理行为。
正月,人人过春节,它督促人们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不搞这种个人卫生,就危及亲属,多厉害!再说,旧社会剃头匠(理发师傅)大都是宝坻县人,旧年年底夜以继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乡过年,你想剃头(理发),哪儿找师傅去!二、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盖新房,最忌讳门或窗对着邻居的门或窗户,所以有了“门对门,净死人”一类妈妈例儿。
这种话,看起来是一种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谬的迷信禁忌,但是,却不能这么简单地做出结论。
因为这是以迷信形态表明一种建筑规程。
门窗对门窗不便于居住生活。
谁家都有隐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别人看见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开的行为。
夏日炎炎,在个人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浴,能时时刻刻紧闭门窗吗?显然不能。
还有例如某地有两家门对门的住户。
甲走出自己的屋门时,总是无所谓地前行右拐。
天津方言的小称

天津方言的小称祁淑玲【摘要】汉语方言小称的表达手段比较丰富,不同方言小称标记的使用情况不一致,即使是同一种标记,不同方言的使用范围、能产性也有一定差异.文章对天津方言的小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小称的表达手段和语音形式进行了描写,并就小称特点予以讨论,认为天津方言小称表达形式比较简单,形容词“小”是重要的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以词缀为主.词缀手段表现为“儿”缀、“子”缀、“头儿”缀和“老”缀,不同词缀的功能分布具有一定互补性.【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8(026)001【总页数】5页(P73-77)【关键词】天津方言;小称;表达形式;语音形式;特点【作者】祁淑玲【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天津30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
天津市北面、西面、南面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沧州接壤,西北面与北京市平谷区相邻,东临渤海,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天津方言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天津方言指现行天津行政区划内的所有方言(包括各区县方言),狭义的是指市区内土著居民使用的语言,本文所指为狭义的天津方言,其范围以老城厢为中心,“西边从曹庄子起,沿津浦线到东边的徐庄子、赵庄子,再向南经张贵庄、芦庄子、南马集到南端的大韩庄,再向西北经大芦北口、卞庄、邢庄子回到曹庄子,像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等腰三角形。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狭义的天津方言属于北方官话冀鲁官话区保唐片天津小片。
从天津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看,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归属于北京官话区京承片的怀承小片以及冀鲁官话区保唐片的蓟遵小片和定霸小片。
曹志耘认为“小称的基本功能或初始功能是‘指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喜爱、亲昵、戏谑等感情色彩,有时指小功能甚至已经不太明显了。
”[1]沈明认为“小称简而言之就是表小指爱”[2]。
我们理解所谓小称实际上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客观小量,即表示形体小的事物;一是指主观小量,即表示可爱、亲昵、戏谑等感情。
纯天津人的说话习惯

纯天津人的说话习惯纯天津人管那不叫那,叫内。
纯天津人管女人不叫女人,叫娘们儿。
纯天津人管男人不叫男人,叫爷们儿。
纯天津人管朋友不叫朋友,叫哥们。
纯天津人管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不叫姐妹的丈夫,叫一担儿挑。
纯天津人管情人不叫情人,叫姘。
纯天津人管小女孩不叫小女孩,叫小闺女儿。
纯天津人管姑娘不叫姑娘,叫小女儿。
纯天津人管肥皂不叫肥皂,叫胰子。
纯天津人管真漂亮不叫真漂亮,叫真遵。
纯天津人管火柴不叫火柴,叫洋火。
纯天津人管山楂不叫山楂,叫红果。
纯天津人管西红柿不叫西红柿,叫火柿子。
纯天津人管扫把不叫扫把,叫笤帚。
纯天津人管墙角不叫墙角,叫旮旯儿。
纯天津人管散步不叫散步,叫溜溜。
纯天津人管急了不叫急了,叫火了。
纯天津人管修理你不叫修理你,叫给你拿拿龙。
纯天津人管打你不叫打你,叫捋你。
纯天津人管拳击不叫拳击,叫捣皮拳儿。
纯天津人管不给面子不叫不给面子,叫掉脸儿。
纯天津人管来劲不叫来劲,叫上脸儿。
纯天津人管特别不叫特别,叫倍儿!纯天津人管好玩不叫好玩,叫哏儿!纯天津人管棒棒糖不叫棒棒糖,叫唆啦蜜!纯天津人管梳子不叫梳子,叫拢子!纯天津人管打喷嚏不叫打喷嚏,叫打嚏愤!纯天津人管找东西不叫找东西,叫撒么!纯天津人管买东西不叫买东西,叫学么!纯天津人管糖葫芦不叫糖葫芦,叫糖堆儿!纯天津人管乱动不叫乱动,叫奋鳅!纯天津人管参加不叫参加,叫掺和也叫惹惹!纯天津人管扔不叫扔,叫拽!纯天津人管可能是不叫可能是,叫横四!纯天津人管什么不叫什么,叫“嘛!纯天津人管拖把不叫拖把,叫墩布!纯天津人管骂人不叫骂人,叫卷街!纯天津人管这不叫这,叫介!纯天津爷们管怎么不叫怎么,叫嫩么!纯天津人管专家不叫专家,叫大拿!纯天津人管接吻不叫接吻,叫咬鱼儿!纯天津人管耍贫嘴不叫耍贫嘴,叫贫气!纯天津人管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不叫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发小儿!纯天津人管恶心不叫恶心,叫硌应!纯天津人管吝啬不叫吝啬,叫抠门儿!纯天津人管开玩笑不叫开玩笑,叫开涮!纯天津人管扔下事情不管了不叫扔下事情不管了,叫撂挑子!纯天津人管明白的事不叫明白的事,叫门儿清!纯天津人管脸皮薄不叫脸皮薄,叫面嫩!纯天津人管显摆本事不叫显摆本事,叫能个儿!纯天津人管仗义不叫仗义,叫板槽!纯天津人管脾气执拗不叫脾气执拗,叫拧!纯天津人管没见过世面的人不叫没见过世面的人,叫老坦儿!纯天津人管安静不叫安静,叫消停!纯天津人管馊主意不叫馊主意,叫幺蛾子!纯天津人管派出所不叫派出所,叫派所!纯天津人管劝业场不叫劝业场,叫劝场!纯天津人管吃不叫吃,叫塞!纯天津人管修理不叫修理,叫得楞!纯天津人管一群人不叫一群人,叫一帮一伙的!纯天津人管别扭不叫别扭,叫走机!纯天津人管拐卖小孩不叫拐卖小孩,叫拍花子!纯天津人管恶心不叫恶心,叫孬心!纯天津人管粗不叫粗,叫憨!纯天津人管讨厌不叫讨厌,叫腻味纯天津人管附近不叫附近,叫门口儿纯天津人管自己不叫自己,自个儿(或自己个儿)纯天津人把什么不叫什么,叫嘛。
天津亲属称谓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周运明 摘 要 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亲属称谓形式,反映着不同方言区人民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
天津方言亲属称谓的使用特点是:(1)昵称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父母称子女中;(2)从儿称现象十分普遍;(3)对姻亲关系使用血亲称谓;(4)亲属称谓也用于称呼非亲属关系,成为社交称谓的一部分。
亲属称谓的使用原则是:(1)辈分;(2)新资格服从老资格;(3)听话人乐意接受。
关键词 天津方言 亲属称谓 面称 背称 辈分 1990年7月至8月,笔者作了一次关于天津方言亲属称谓问题的社会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1)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词;(2)天津方言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3)亲属称谓用于社交称谓的情况。
调查方法主要是:(1)问卷调查;(2)街头巷尾采访;(3)开座谈会。
调查对象有工人、售货员、职员、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机关干部、个体户等。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大专)、文盲;年龄分为幼儿和少年、中青年、老年三组;居住地主要是天津市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红桥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天津方言亲属称 谓的使用特点 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除了表示称呼亲属关系外,还附加了许多不同的感情、文化、社会习俗色彩。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父母对子女的称呼1.小名父母称孩子的小名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把名中的一个字重叠,如:韩林——林林;杜栖梧——栖栖。
另一种是在学名之外另造小名,如:刘畅——欢欢;王哲——豆豆。
用叠音词作小名主要是为了发音上的方便,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容易听懂、学说,也体现了感情上的亲昵,是父母常用的对子女的称谓形式。
2.排行五六十年代的家庭多有数个子女,很多父母用排行作为对子女的称呼。
常用的排行有“老大”、“老二”、“三的”、“小四儿”。
“大”、“小”和“儿”在这里均表现了一种浓厚的感情色彩。
“大”,通常表示器重、信任;“小”表示娇宠、昵爱;“儿”表示亲热、怜惜。
谈古论津在天津话中,“姐姐”这个称谓到底有多牛?

谈古论津在天津话中,“姐姐”这个称谓到底有多牛?问天津“姐姐”到底有多牛?首先涵盖面很宽。
甭说一般的中年妇女,就是对身居高位的女性政治家,也可以亲切地称呼“姐姐”。
如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邓姐姐”、“蔡姐姐”、“康姐姐”。
外地女性朋友来到天津,常会听到街市上的商贩或的哥,热情地打招呼,“姐姐,您了买点嘛?”“姐姐,您了上哪?”外地朋友对天津市井中“姐姐”的称呼,觉得有意思。
问打招呼为嘛都叫“姐姐”?其实,在老天津卫的街市上,跟女性市民打招呼,一律称为“姐姐”。
旧时走街串巷的小贩,或推车,或挑担,或提篮,或卖鱼,或卖菜,或卖日用杂品,主要是和家庭妇女打交道。
小贩的买卖首先靠吆喝:“萝卜、白菜、茄子、火柿子咧……”这时,从院子里走出来一位妇女买菜,小贩笑脸相迎:“姐姐,您了挑点儿嘛?”“来1斤萝卜,半斤小葱,2斤韭菜。
”和和气气,买卖成交了。
天津人,尤其是做买卖的商贩,嘴都甜,和气生财嘛。
做生意和顾客打照面,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打招呼,究竟使用什么称谓?里面学问大着呐!还拿卖菜的说事,看见一位来买菜的妇女,三十来岁,干净麻利,你招呼一声:“大嫂!”结果,遭来白眼儿:“德行!谁是你大嫂!”人家气哼哼地走了。
旁边买菜的大娘小声说:“你这个冒失鬼!人家是大闺女,还没有出阁呢!”卖菜小贩说:“嗨,我哪知道啊!”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教训,得管一辈子。
因此,在社交礼仪中,选用女性称谓时,应特别注意其婚姻状况,“大嫂”、“大婶”、“大妈”、“大娘”之类表示已婚的称谓,应慎重使用。
在对其人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应选用“姐姐”、“大姨”等称谓。
所以,叫“姐姐”最为保险。
您了出阁了,是姐姐;你还没出阁,也是姐姐。
问称陌生女性均为“姐姐”?现在的天津话,称呼陌生女性一律为“姐姐”,从十五六的小姑娘,到四五十的中年妇女,都可一律称为“姐姐”。
十五六的小姑娘是“小姐姐”,四五十岁的妇女是“老姐姐”,这绝对没错,绝不会落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文学院语言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类马竟尧 2008213195
摘要:各地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不同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
的文化,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不例外,不仅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更包含了情感和社会习俗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天津方言亲属称谓的主要特点是,从儿称的现象比较多;在父母称呼子女时昵称现象很普遍;称呼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时喜欢用血缘关系的称谓;从儿称的现象比较多;有时亲属称谓也在非亲属的人之间运用,在社交中运用尤其突出,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
另外,天津方言的称谓中对于辈分也比较看重,而且会尽量服从听话人乐意接受的原则。
关键词:特殊称谓亲属称谓昵称天津方言
一、从儿称现象
所谓从儿称现象,就是指说话人降低自己的辈分从孩子的角度去称呼,通常是称呼同辈亲属或长辈的亲属。
在天津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的称呼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称呼, 面称为“爸”“妈”, 背称为“我们婆婆”、“我们公公”、“我丈人”、“我岳母”。
另一种是从儿称, 即以孩子的辈分去称呼, 如在与别人聊天时提到自己的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时称呼为“我们爷爷(奶奶) ”“孩儿姥姥(姥爷) ”等。
丈夫、妻子对对方兄弟姐妹的称呼丈夫, 在书面语里可以用“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 “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来表示, 但这些词语一般用于背称,不会出现在面称中。
通常是第三者在论及他们的关系或向第三者提及时用这些书面语和背称。
如: “她小姑子人不错。
”“他们小姨子挺能干的。
”“我们大伯子出国了。
”有时,孩子在场时, 很多天津人在面称中使用从儿称, 如: “姑姑, 给我们拿块糖。
”“老伯, 带我们出去遛遛”甚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使用从儿称。
例如, 姐姐称弟弟:“大舅,给我们盛碗汤。
”“老舅, 把电视拧大点声。
”等。
天津方言中这种从儿称的现象是有一定原因的,像婆媳关系,胥岳关系都是比较敏感的,有时儿媳称呼公婆不好开口,采用从儿称就可以缓解这种尴尬的情形。
相对于胥岳关系来讲,婆媳关系是不太好处理的,女婿直接称呼自己的岳父岳母“爸”“妈”就比较自然,但是从儿称,可以抬高对方的辈分,以表现出自己对岳父母的尊敬,也是符合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的。
对于同辈的姻亲关系,天津人普遍认为如果当着孩子的面直接称呼对方为“哥”“姐”会对孩子辈分的观念产生不好的影响,是孩子混淆亲属关系和辈分。
有些调皮的孩子甚至直接学着父母的口吻直接叫对方“哥”“姐”对对方也不够礼貌,从儿称也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尴尬情况出现。
二、父母对子女的称呼
父母对子女的称呼最常见的就是小名,一般在天津地区,小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名字中的一个字重叠,成为小名。
如张萌——萌萌;杜新芃——芃芃;刘畅——畅畅等。
另一种是在学名之外另造小名。
如马琳——少少;刘明哲——
壮壮;周丽娟——多多等。
采用这两种方式起小名是针对孩子年龄小,语言能力还尚未发育完全,所以这种重叠式的小名可以方便孩子的记忆和发音,而且也能够体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昵。
“小老儿”, “老疙瘩”, “小妹儿”是父母称呼自己最小的孩子时用的称呼,“小老儿”是称呼家里最小的男孩,“小妹儿”用于称呼家里最小的女孩,“老疙瘩”既可以称呼家里最小的女孩又可以称呼最小的男孩,在这种称呼中“老”字的运用较多,“老”在这里不是真的形容孩子的年龄,而是一种亲昵的表达,尤其在老一辈的天津人中使用较为普遍,在计划生育以前,一般的家庭中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而家长一般是最疼爱那个最小的孩子,因此就用“老”来表示亲昵的程度很深。
当然这种称谓只能用在家人,朋友之间,是不能用在正式场合的。
“儿子”的称谓在天津方言中的运用也是比较多的,“儿子”的意义原本是指父母的男孩子,一般是不用于当面称呼的,而在天津方言中,“儿子”这一称谓具有了新的意义和语言色彩,常常用于父母对子女的面称。
这种称呼主要有两种人使用,一种是孩子的父母,如:父亲对孩子说:“儿子,你要努力学习呀。
”母亲对孩子说:“儿子,今天想吃什么,妈给你做。
”另一种是与孩子的父母同辈的亲属,朋友,同事等。
如老张的同事对老张的儿子说:“儿子,给叔叔唱个歌。
”又如刘女士的朋友对刘女士的儿子说:“儿子,来让阿姨抱抱。
”“儿子”这个面称一般用于学龄前的儿童,不用于已经上小学的儿童,或者上中学的少年,更不能用于已经成年的孩子,对于这一部分人群一般就用学名来面成了。
父母在与他人对话时,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儿子会在前面加一个“我们”以示一种炫耀和骄傲。
如老张和老李在聊天,老张说:“你们孩子学习怎么样啊?”老李说:“我们儿子,学习倍儿棒。
”老李此时用“儿子”就是表示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好的一种炫耀。
相对“儿子”这一称谓,“女儿”就不会被用作和“儿子”类似的面称,而是用“闺女”这一具有浓厚口语色彩的的称谓来代替,但是一般也不会用于面称。
如老王和老张聊天时提到了老张的女儿,老张说:“我们闺女身体还行吧。
”
三、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亲属称谓的应用范围也会随之扩大,意义和用法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在天津方言中这一现象也是很典型的,尤其是在其中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的现象,这样可以拉近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的距离,以便使言语交际更顺利的进行。
“大姐”一词在天津方言中运用的很多,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中,排行第一的女孩。
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对陌生人也可以这样称呼,在天津的小贩和的哥之中这种称呼是很常见的如:“大姐,您了买点嘛?”“大姐,您了上哪儿?”值得注意的是,“大姐”这个称谓,应用的范围是很广的,上至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下至三十多岁的青年妇女,都可以用,甚至对于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天津也可以用“大姐”这一称呼。
另外对于已婚的妇女跟据其年龄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称谓,如“大娘”、“大妈”表示对老年女性的称呼,而“大嫂”则表示对中年妇女的称谓。
相对于“大姐”“大哥”是青年和中年男性之间管饭运用的称呼。
像“大哥”“大姐”这样的称呼一般都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一些少年对不便于使用父辈称呼的男性或女性也会用“大哥”“大姐”这样的称呼。
“爷爷”“奶奶”本来是孙子辈对祖父母的称呼,但是在邻里之间,甚至是陌生的老年人都可以这样来称呼,如在带着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在马路上遇到了熟悉的老年男性或女性邻居或熟人,就会对孩子说:“叫爷爷”或“叫奶奶”。
可见“爷爷”和“奶奶”的称呼已经非常广泛的用在了与陌生人的称呼之中。
在天津方言中还有很多的特殊亲属成为现象,一般都是根据辈分和使听话人乐意接受的原则逐渐演化出来的,对言语交际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冯汉骥著, 徐志诚译: 《中国亲属称谓指南》, 上海文艺出社1990 年版。
李行健、刘思训:《天津方言词汇》,《方言》, 1986年第4 期。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 语文出版社198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