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拜伦式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拜伦式英雄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拜伦式英雄产生于英国的原因以及背景

拜伦式英雄产生于一个人类社会的转型期。18世纪末,英国新的生产方式的推进和新兴阶级的成长与固有的社会体制产生矛盾,并要求打破旧有体制的羁绊。另一方面,新型的生产关系要求一种对于个人潜能的充分释放。例如在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旦摆脱了传统机制的束缚,他们便获得了敛财的空间和能力。在文化领域,艺术家摆脱了“恩主”的控制,并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他们对独立的追求也反映在作品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文学中期待反叛的,强调个体解放的主人公是不难想象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经济和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亲历了种种社会不公正,以及资本主义上升过程中的残酷。因而,资本主义在鼓动人的个性,强调平等、博爱的同时,又在限制和扼杀着个性,否定着人的尊严。同时,旧有的封建机制对于人性的压制依然存在,这尤其体现在政治上。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

二、拜伦式英雄的含义

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 又名反英雄Anti-hero, 悲情英雄Tragic hero, 浪漫英雄Romantic hero,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充满强烈的反叛热情而又孤独、忧郁的一类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悲剧性的傲慢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一直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三、拜伦式英雄的特点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感情的虚耗而感到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在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拜伦式英雄”的美学意蕴:1、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可归结为个体感性,生命之自由;2、文学之为艺术,既是苦闷的象征,又是自由的象征,拜伦式英雄的超凡人格和自由至上的精神信念与艺术真谛、美的真谛相契合。

四、拜伦式英雄与中华英雄梦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知识分子出于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学和文化,使习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主义因素和自由民主思想,并希望中国也出现诸如法国的罗兰夫人、拿破仑、意大利烧炭党人等这样的民族英雄,以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创造出一个充满新气象的少年中国。实际上,不但梁启超、鲁迅这样的先觉者如此,当时整个时代都在焦灼地期盼着出现救世英雄。

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就是在中国人的这种期待视野中出现并受到异乎寻常的推崇。

拜伦是清末最早被介绍过来的外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但中国人介绍拜伦,最先关注的并不是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他暴烈的反抗精神,是他身上那种追求自由、反抗暴政的个人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清末民初是为一般热情的青年所认同和接受的,特别是他为助希腊独立而命丧沙场的壮举,更令清末以救国济民为己任的热血青年倾心不已。对此鲁迅曾有过中肯的评价:“那时Byron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