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
两类英雄形象差异及其与作者、所处时代之关系——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

两类英雄形象差异及其与作者、所处时代之关系——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之比较作者:陈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摘要: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巨大差异,这与作者、时代的关系问题构成文学"外部研究"的经典案例。
本文比较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批驳学界对拜伦式英雄形象的错误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两类英雄形象的性格差异并探究原因,总结了英雄形象与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性格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2-0090-03一、两类英雄的性格差异(一)孤傲与平凡,悲观与反悲观所谓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中塑造的一类叛逆者形象。
典型的拜伦式英雄有《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曼弗雷德》的主人公曼弗雷德,《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洛尔德。
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包括《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尼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
论及拜伦式英雄的性格特征,孤傲不可不提,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主义的英雄,是孤独的反抗者,表现为不与世俗同流,不合群。
他们渴望改变现实,却又远离人民,个人奋斗。
例如描写康拉德:“他的话不多,但他的眼和手是敏锐的,他绝不参加他们快乐的欢宴,但因为成功他们也就宽恕了他的无言。
”[1]他是孤傲的,是不愿与其他海盗交流的。
在被俘虏之后,他也拒绝与王妃的合作。
再如哈洛尔德,阅尽了世间的丑恶,不愿与人交流,不愿意再与女人纠缠。
而是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休憩自己的灵魂:“徘徊在悬崖和瀑布旁,独自一人,这并不孤独,而是跟妩媚的自然相会,她把丰富宝藏摊开在你眼前,让你细细玩味。
”“但是在嘈杂和冲撞着的人群中,我们耳听,眼看。
拜伦式英雄(1)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Byronichero)是指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
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
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 又名反英雄Anti-hero, 悲情英雄Tragic hero, 浪漫英雄Romantic hero,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一系列充满强烈的反叛热情而又孤独、忧郁的一类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都是悲剧性的傲慢的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
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感到绝望。
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以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以不屈不挠的一直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
在这些人物的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痕迹,所以被称为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一词最早来源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用它来描述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他们的性格特征是反抗、孤傲、浪漫。
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
【试题】外国文学史期末试题

【关键字】试题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2、大学才子派:在莎士比亚之前,“大学才子”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以马洛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内的人文主义诗剧派别。
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精通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对戏剧颇有创新,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中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一:莎士比亚戏剧擅长用手法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之从而发掘生活的自然真实面目推动剧情发展,为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起了关键作用,并且剧作中的人物不是单一平面的形象,而是具有多面性复杂性人格。
如《哈姆》里的主人公哈姆既是个脱离群众的封建王子,又是个满怀抱负的者。
莎剧还善于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主人公性格,如哈姆与霍拉旭同样都是者,但是遭遇不同、地位不同,霍拉旭理智冷静,哈姆莱特热情深沉,更加反衬出哈姆莱特精神世界的深刻性。
第二:莎士比亚戏剧打破了古希腊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的束缚,使得戏剧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映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
如莎剧《》矛盾复杂,仅以复仇而言,就有三条线索: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而展开的同封建的代麦克劳狄斯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小福丁布拉斯和提斯为泄私愤、报私仇分别所进行的复仇盲举。
其中,以前者为主线,后者为副线,副线从属于主线,推动主要情节的发展。
拜伦式的英雄的名词解释

拜伦式的英雄的名词解释英雄,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
在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拜伦以他的文学作品和独特的英雄形象为世人所瞩目。
拜伦式的英雄,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同时也渗透到了之后的文学作品中。
拜伦式的英雄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们是受压迫、被愤怒和苦难所困扰的人物。
他们往往身怀过去的伤痛,不幸的经历常常使他们变得冷酷、孤独和悲观。
而这些痛苦的经历不仅仅是心灵上的,还常常伴随着身体上的伤残或残缺,这使得他们更加富有戏剧性和复杂性。
其次,拜伦式的英雄往往是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战士。
无论是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还是在个人的生活选择中,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拒绝屈服于任何强权压迫。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辞,表达对那些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体制的抗议。
他们代表了受压迫人民的希望和渴望,并不断努力改变现状。
第三,拜伦式的英雄常常是混乱和矛盾的。
他们既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伦理观,又容易陷入自我毁灭和道德沦丧的境地。
他们充满了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让人着迷和感到不可预测。
这种矛盾性使得他们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而非那些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
最后,拜伦式的英雄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魅力。
他们的形象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了许多读者追捧的对象。
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读者们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他们代表了一个自由、正义和激情的时代精神,激发了人们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拜伦式的英雄深深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他们不仅仅是虚构的文学形象,更是现实世界中的反映。
他们既代表了战斗的勇气与坚韧,也呈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于正义的追求。
这种形象的刻画,让人们得以反思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拜伦式的英雄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文学形象,具有受压迫、追求自由和正义、犹豫和矛盾、永恒魅力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拜伦式的英雄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限制,成为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形象。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区表现艺术的真实。
3.多余人:十九世纪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指贵族青年而言,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法式教育,但脱离俄国实际,看到了社会弊病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毅力、无工作能力;他们刚刚觉醒,但又没有明确思想,对上流社会生活厌倦,不与政府妥协,却又耻于与人民为伍,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位置,苦难,冷漠得到了“忧郁症”,成为时代的多余人。
4.小人物:1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5.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习惯于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灵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
他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绘出一些情感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种情感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心灵辨证法”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奥林匹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
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
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
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
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
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
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
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
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
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
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作者:沈一鸣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作者:沈一鸣——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摘要: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
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叛逆;逃避;坚持;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天空中一直漂浮着一个个人主义的幽灵,他时而化身为暝思的哈姆雷特,时而化身为忧郁叛逆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时而是高傲的马丁·伊登,时而又是坚韧顽强的桑迪亚哥。
他的魅力在于,敢于为了理想主义或是真理而背离社会与时代的主流;他的悲剧在于,总是与比他强大得多的对手孤军奋战。
他的抗争折射出人类的渴望,英雄主义与悲剧性,体现着人性的光辉。
一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是文学作品中的“统辖性人物,即同时代人寄予崇拜与同情的范型。
”[1]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代表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却又彼此遥相呼应。
他们可以被称为个人主义英雄。
他们的个性体现在相信个人的完整、自由和幸福是高于所有的价值和尺度的,并毫不迟疑地为之奋斗。
一方面,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性;另一方面,他们是英雄,敢于以个体的力量来对抗环境与时代。
“拜伦式英雄”这一术语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包括《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该隐》中的该隐等。
拜伦式英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叛逆。
他们的叛逆不仅仅是针对于具体的权威与暴政的,而且还会指向社会准则与习俗,最终,这种叛逆还会上升为对抽象的命运的叛逆。
而对于命运的叛逆又常常被具体化为或是投射到现存的权威与暴政的反抗之中。
拜伦式英雄

! 苎 兰
☆ 课 间 ☆
拜伦 式英 雄
“ 拜伦式英雄” 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
傲倔 强 , 具有 叛逆 的 生 格, 既不 满于 现实 , 想 要奋 起反抗 , 同B 寸 又显得 忧郁 、 孤独 、 悲观 , 脱 离群众 , 我行 我素 , 始终 找不 到正确 的 出路 , 最 终~ 般 以失败 、 死 亡 告终 。 例如, 抒情长
一Hale Waihona Puke 份 “ 纾 情 的 申请 ”
汪 曾祺先 生的 美文 , 深 受广大 读者 、 特别 是 “ 汪迷” 们喜 爱 。 有 趣的 是 , 先 生
写公文 , 从不讲究规范 , 这也从一个侧面映照出 , 作为一个作家 , 文学语言、 文学 状态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自觉。 有一次 , 汪 曾祺的工作证遗失 , 需要补办, 于是他就给单位写 了一份申请 ,
诗《 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 》 中的贵公子哈洛尔德, 《 东方叙事诗 》 之一《 海盗 》 中的主 人公康拉德 , 哲理剧 《 曼弗雷德 》 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 , 等等。 “ 拜伦式英雄 ” 是社会与个 人对立的产物 , 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 , 是具
全文 如下 :
报 告
请; 住予补发 工 作证 我 的工作 证记得 是 放在 家 里 , 但 最 近翻 箱例栊 , 一直找 不 到 我 因急 用 ( 有
一
笔较 多的稿 费待取 ) , 需要 3 - 作证, 特请 予补 发
我 生性 马 虎 , 常将 证件 之 类的 东西乱 塞 , 今 后 当引 以为戒
汪曾祺
一
九八二 年七 月二 十八 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
范型
沈一鸣
【摘要】: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
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语系
【关键词】:拜伦式英雄海明威式英雄叛逆逃避坚持超越
【分类号】:I109.5;
【正文快照】: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天空中一直漂浮着一个个人主义的幽灵,他时而化身为暝思的哈姆雷特,时而化身为忧郁叛逆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时而是高傲的马丁·伊登,时而又是坚韧顽强的桑迪亚哥。
他的魅力在于,敢于为了理想主义或是真理而背离社会与时代的主流;他的悲剧
对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斯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的主题探
析
郑丽
【摘要】: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出身高贵、气宇轩昂、英勇善战;其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贵的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荷马式英雄往往通过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来展示自己非凡的勇气和才能,改变历史的命运。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中的主人公亨利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克莱恩对荷马史诗传统的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平凡而卑微的人在面临困境时能正确认识自我的脆弱与渺小,并具有足够的勇气克服自己的怯懦,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关键词】: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英雄主义重新阐释勇气自我价值斯蒂芬·克莱恩勋章战争主题士兵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法国17世纪的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苇草,但因为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人又是伟大的,因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2002:166)。
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脆弱而渺小的人类如何在面对死亡威胁时通过深刻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