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锁”的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锁”的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锁”的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的“锁”

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就是古代钥匙的雏形。所以“觿”属我国最古老的锁具之一。

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春秋战国至鲁班于木锁内设堂奥机关,至东汉制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入唐时所之多为金、银、铜、铁、木。明代遂成为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只是不太常见罢了。历经清代、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雕花刻字如:状元及第、长命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尤以鱼形锁为例,在《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鱼亦作年年有余之吉利。古锁也寓意财富,故有“驴驮钥匙马背锁”之说。后衍生至爱情永恒,家族永续,身体永康,似乎一切良愿尽寓其中。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用木制成的锁,其不堪一击只能作为象征性的锁。我国的金属锁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簧片结构锁。明清时代是古锁的鼎盛时期,以铜质和铁质为主。上世纪50年代,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国市场,中国古锁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透过泛着沧桑的古锁,领略着中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锁的具体名称,有一开锁、二开锁、三巴掌锁、三道箍虾尾锁、四开锁、五开锁、龙凤锁、双元锁、迷宫锁(定向锁)、底开锁、转冲锁、倒拉锁、暗门锁、无钥锁、方锁、炮仗锁、马缰绳锁、牛角锁、牛尾锁、举梁锁、文字密码锁,数字密码锁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锁,虽长短不一,大小不等,外形大同小异,其奥妙之外,在于钥匙孔的开槽上,可谓五花八门,稀奇古怪。钥匙孔的形状,分别为“一”、“上”、“工”、“古、”“尚、”“吉”、“喜”、“寿”等字。这些钥匙孔,还是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反映哩!黎庶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锁,寿诞喜庆,用“寿”、“喜”字孔锁,将相帝王则另有区别,不得僭越乱来,否则视为违反王法。

按材质分,有木锁、金锁、银锁、铜锁、铁锁、景泰蓝锁等;按形式分,有圆形锁、方形锁、枕头锁、文字锁、人物锁、动物锁、密码锁、暗门锁、倒拉锁、炮筒锁等;按用途分,有挂锁、门锁、箱锁、橱锁、盒锁、抽屉锁、仓库锁等.

自明代以来,锁具分为四大类: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我们还可以加上密码锁这一类。

广锁

所谓“广锁”,就是横式锁的意思。此类锁具盛产于浙江绍兴,又有“绍锁”之称。民间称之为“横开锁”、“枕头锁”等。广锁自唐代以来,广泛用于门、箱、厨、柜等,有一百多种。广锁通常以大小分为八个规格,以两为单位,有“四两绍”、“六两绍”、“十二两绍”等。“六两绍”长约3.5寸,“十二两绍”长约7寸。

龙凤呈祥广锁

这把龙凤呈祥广锁是本馆珍藏的体积最大的广锁之一。长度达到了32厘米,重量2500克。图中蓝色椭圆标出的是一把用于对比的小号广锁。通过比较,大家可以对这个锁的大小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此锁不仅体积巨大,而且雕花精美,难得一见。其钥匙也巨大,甚至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挂在裤腰上固然不可行,要携带,恐怕警察会当作管制刀具了!

小广锁

这就是上图中用蓝色椭圆圈出的小广锁了!边上作为对照的是壹圆的硬币。此锁长度仅为1.6厘米。虽然体积小巧,却不仅仅是个装饰品,到如今,这把小锁仍然可以开关自如。

白云观广锁

此锁刻有“白云观”、“第贰号”字样,锁体长32厘米,高6厘米,重6斤。为库房所用。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十大丛林之一,原名“天长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七七年(公元739年),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建,泰和三年(1203年)改名为“太极宫”,正大元年(1224年)邱处机西游归来住持与此,更名“长春宫”。明正统中(1436—1445)重修,改今明“白云观”。此锁为明代遗留之物。

富贵长春广锁

这是一把铜质广锁。上面刻有“富贵长春”四字,而其“富”字少了一点,乃是取其富贵不出头之意。中国的传统思想可见一斑。

景泰蓝广锁

此锁为景泰蓝材质。

西北方锁

古锁大多会打上当时的历史烙印,从雕花刻字和样式可以看出彼时彼地的风土民情。这把并不古老的方锁也不例外。

从造型和钥匙看,这是一把典型的西北方锁。钥匙别具一格,造型复杂精致,从锁体底部开启。此锁用料充足、雕花精美。更加有意思的是上面的题字,不是一般的吉祥话,而是“增加生产”和“五金社造”。从中可以看出那段历史来。

中部开广锁

此锁和一般广锁不同在于,开启位置既不是在边上,也不是在底下,而是在正面中部。

百福日生广锁

此锁锁体刻有“百福日生”字样。

富贵多男子

铜质广锁。因为锁体上镌刻的字而得名。锁体大而厚实,还有寿、福二字。从精美程度和尺寸看来,此锁的主人应该是家境殷实。

花旗锁

所谓“花旗锁”

,就是花式锁的意思。花者花式,旗哉标志。可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花旗锁造型奇特,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景泰蓝葫芦对锁

此锁为景泰蓝材质,比较罕见。多年以后仍成双成对则更为难得。

景泰蓝是起源于明代景泰年间的一项举世无双的传统手工技艺,因其色彩青碧透亮而得名。

这对景泰蓝葫芦对锁,上面为“寿”字,下面为两个铜钱的形状。据说是健康长寿高于金钱的意思。

此锁为明清时期帝王将相祝寿时馈赠的礼品。

奔牛锁

奔牛锁,属清代之物。

此奔牛锁呈前冲状,前腿弯曲收缩,后腿猛蹬尾巴弯曲上翘,两耳向外伸展,两角朝内弯曲,好似在赛场角斗。

牛比喻性格倔犟,勤劳忠实,给人以一种努力拼搏向上之精神。一般用于橱、门等。

邮包专用锁

铜质,属民国初期之物。其锁体呈弓形,在弯曲外设置活络节,使用时可以迅速封锁邮包的袋口。

此锁专门用于邮包封口,简捷方便,故称“邮包专用锁”。严格讲来这并不是花旗锁,因其造型奇特,暂时将其归入此类。

古琴锁

此锁造型为一具古琴。琴棋书画,是“君子四事”。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让多少人心驰神往。

古琴不只是闭门在家自娱自乐的器物,它是“文人琴”,是君子心声品格的表达。

喜鹊锁

喜鹊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喜运之鸟。牛朗织女“七七”鹊桥相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江苏省把喜鹊作为省鸟,可见人们对它呵爱之一斑。

此锁造型生动精美,品像完好。是把难得的好锁。

圆形人物锁

这是一把造型为圆的铜锁。锁体上面采用半镂空的手法刻以人物,生动精美。

乐器形锁

这把乐器形锁,初时以为是琵琶,细看却不是。它只有三个调音轴,不知道是仿照什么乐器而为,有待考证。

鱼锁

铜质,属清代之物。

在我国东北丹东一带常见此类锁具。从收藏发现,浙江沿海一带也有这类锁具。古代人用鱼的造型制锁,因为《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鱼锁因其鱼目始终睁,死不瞑目,可以日夜睁着眼看守门户。

鱼还寓意“游刃有余”、“年年有余”。鱼锁一般用于门、箱、柜、厨房等等。

QUOTE:

梅花桩锁

此锁造型堪称奇,看上去像是一截树桩,锁体上面刻有梅花图案,故称梅花桩锁。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梅花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嫦娥奔月锁

白铜,属清代之物。

锁体成圆形,刻有嫦娥奔月图。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字叫嫦娥。他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能够成仙的神药,他把药交给嫦娥来保管。这件事情让后羿的徒弟逢蒙知道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他趁后羿出去打猎,溜进了嫦娥家里,逼她交出神药。为了不让神药落到逢蒙手里,嫦娥把吞到嘴里,她立刻不由自主地飞出窗口,飘飘荡荡地升上天空,一直飘到月亮上的广寒宫。从此,嫦娥和后羿就成了一对不能相聚的夫妻。每年八月十五,后羿都拿出嫦娥爱吃的水果,还做了圆圆的月饼,盼望嫦娥回来。后来,八月十五这一天成了民间的团圆节。

蛤蟆锁

铜质,属清代之物。

锁体像只准备起跳的蛤蟆,俗话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彼此之间相差距离较远。这只蛤蟆的背上刻有两条腾跃的鲤鱼。这只蛤蟆要吃的想必是鱼而不是天鹅肉了!

黄金万两如意锁

铜质,属明代之物。

锁体呈如意状,刻有“黄金万两”的字样,下面有两枚铜钱图,中间是万年青图。把锁体和图案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出“金钱”二字。生活中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万年青表示长寿不老。

此锁可以看出健康长寿和金钱对于古代人是同等的重要。

龟锁

铜质,属明末清初的遗存。

龟是最长寿的动物。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官印的纽做成龟形,“龟纽”遂成官印的通称。所以龟不仅代表长寿,还表示官运亨通。

叶形锁

白铜,属清代之物。

古人以叶形为锁,除了美观以外,还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之意。人们外出谋生,发达也好,穷困也罢,总是故土难离。越是暮年将至,越是思乡情切。所以此锁还蕴涵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团聚的渴盼。

慕贞锁

铜质,鼓形。属明末清初之物。

此锁体形小而圆滑,锁梁为圆钩式直穿锁体当中。锁孔设置在鼓腰正中,将钥匙导入锁孔顺转锁梁即可推出。

据多方考证,为大家闺秀系于裤腰使用。因《千字经》有“女慕贞洁,男效良才”一语,故以慕贞而名之。

也有一说,曰此锁是丈夫外出时限制妻子勿与其它男子发生关系之用。

虾形锁

属清代之物。

此锁体像只水中畅游的大虾,制作工艺精湛,既实用又形象,有头、脸、鼻,还有两根弯曲的须。锁匠又在锁体上加三道箍,把这只虾制作得活灵活现。一般用于水道、仓库等。

四福捧寿锁

景泰蓝工艺,属明代之物。

锁体中间雕有四只展翅的蝙蝠,整体图案设计精巧合理,内涵丰富形成一副“四福捧寿”图案。为何把方锁和圆锁放在一起展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锁也有方有圆。

太极图锁

红木,属明代之物.

此锁体雕成“太极图”状。太极图是古代说明宇宙现象的图,表示阴阳是对立的统一体,图形外面附八卦方位,道教常用它做标志。

古锁以“太极图”形制作,极为罕见,说明锁具有“开”自然就有“关”的哲理。

首饰锁

所谓“首饰锁”

,俗称“配饰锁”、“长命锁”、“百家保锁”等等。质地有金、银、铜、铁、木、石、玉、骨等。形状如元宝或者如意,锁体两面镂刻醒目文字或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百家保锁

银质,属民国之物。

百家保锁属于花旗锁(首饰锁)类,此锁高14cm,宽16cm,正面刻有“麒麟送子”图,背面刻有“百家保锁”字样。锁体下方挂有八个铃铛,两边各有两只蜜蜂不停采蜜。此锁挂于床前或者房门上。不言而喻,是为求生儿子而特制的。

百家保养锁

这是一把云南的银质首饰锁。本来一共有六件饰物,收集到的时候,其中一件已经遗失。每件饰物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饭碗代表丰衣足食,宝剑和号角代表可以统领三军等,寄寓了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

木制长命富贵锁

这是一把木质首饰锁。

对于五行缺土的小孩,家长会专门为他准备木质锁,而不是常见的玉、金、银等材质的锁。不仅寒冷的季节便于佩戴,此锁还有轻便的优点。更为有趣的是,许多朋友第一次看到此锁,都以为是铜锁,因为实在是仿得惟妙惟肖。

文王百子锁

这是一把明代的银质首饰锁。

首饰锁一般取如意或者元宝的造型。而这把首饰锁则放弃了这两种选择,甚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此锁的造型仍富有现代气息。

此锁正面为“文王百子”几个字,反面为花卉图案。

吉祥如意首饰锁

这把清代的银质首饰锁取如意造型,“吉祥如意”四个字雕刻后用蓝色矿物涂覆,历久弥新。

可以开启的首饰锁

大多数的首饰锁都是不可以使用钥匙开启的,象征意义为主。但是也有例外,这把银质首饰锁就可以使用钥匙打开。

刑具锁

所谓“刑具锁”

,是惩罚性的特种锁具,从古代的木制枷锁演变而来,现在则为金属制作的手铐、脚镣、指铐等等。由于刑具锁的特殊功用,较少流入民间。物以稀为贵,刑具锁的收藏价值较高而且难以收集到。

道具刑具锁

白铜,属清代之物。

这是用作舞台戏剧演出的道具,和真正的刑具锁略有不同。象征意义大,而不能真正锁住犯人。此锁的上部分别是两片叶子连在一起,好似两个人字连在一起。下部是两颗桃型的心连在一起。从锁体的整体图案来看,此锁制造者别出心裁,言下之意从古至今,大多数的犯罪无非是为了金钱和感情。

刑具木枷锁

铜质,属明代之物。

据考证,古代初期的木枷使用两块木板钉合而成。当囚犯押解到目的地以后,枷锁难以打开。后来巧匠制成了机关木枷锁,既安全可靠,又开合方便。

护海公正堂

铜质,属明代之物。

此链条长度为166厘米,链条的一端是古代的官印,而另外一端为云彩状。据考证,古代人出示这个链条的任何一端,就可以抓捕犯人。此链条与现在警察使用的逮捕证作用相仿。

铁质刑具锁

此锁是清朝末年的刑具锁,一般用铁链条套住犯人的脖子,然后用此锁在胸前锁住铁链。

密码锁

所谓“密码锁”,是在3至7个轮上刻以图文,构成密码。打开要时将小轮转到设定的组合才可。

白铜三环密码锁

这个锁只有三个环,虽然每个环上面有四个汉字,但是组合出来的密码不够多,保密性能不怎么好。

白铜四环密码锁

这个锁有四个环,每个环上面有四个汉字。

白铜五环密码锁

这个锁只有五个环,每个环上面有四个汉字。

黄铜五环密码锁

这个锁只有五个环,每个环上面有四个汉字。有清朝光绪年间的题款。

紫铜五环密码锁

这个锁只有五个环,每个环上面有四个汉字,材质为紫铜。不仅制作精细,而且锁体厚重结实。

生肖锁———狗造型锁

八角形白铜雕花锁

明代“琵琶”锁

琵琶锁

猪锁

狗锁

鼠锁

马锁

龙锁

花旗鎖;蠍子

古锁,玉?,公元前5至3世纪的作品

双龙戏珠纹鎏金锁,明万历年制

古铜锁:清代带锁皮枕

古铜锁:清代铜质暗门锁

古铜锁:清代动物铜锁

古铜锁:清代铜暗门锁:清乾隆年间御制鎏金铜双龙信锁

古铜锁:清代花开五福白铜锁

古铜锁:清代元宝铜锁

古铜锁:清代铜制喇叭式密码锁

古锁寓意富而深远,它像诗、画一样,不仅仅是一部锁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刘海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倍受推崇与鼓吹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文化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和道德保障。 【关键词】孝 孝文化 家国同构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21-02 就中国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涵义而言,所谓“孝”,就是指敬老爱老、惜老养老、事亲以善行;所谓“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着相当的共同性与共通性。纵观五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史与政治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孝”文化与“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相辅相成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表述,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以孝文化作为伦理基础与道德保障的。 一 孝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 从目前可见的相关文献及论说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孝的诸多繁琐而细微的定义中有不少都明确表达出了孝与政治的接近。例如,孟子就曾经这样说过:“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孟子对“不孝”的定义与理解是从家族伦理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而阐明“不孝”恰恰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什么是“孝”,亦即是说,对这些行为予以反证,就是“孝”。以上只不过是“孝”的部分内容。接着我们再来看《孟子》中关于“孝”的另外的阐述:从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来看,“居位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这里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孝”在家庭伦理道德约束之外,还包含着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强制规定性,这点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孝经》中也可以得到明证。《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汉代以后的官吏的选拔,通常都有“孝廉”一科,也就是孝行端正者可以直接由朝廷获官受职。作为中国职官制度的独有特色,它鲜明地突出了“孝”在社会国家政治伦理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相对于孝来说,忠的观念则产生得较晚一些。中国古代文化所谓的“忠”主要是包括了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承诺、忠于道德等方面的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重视和研究之下,尤其是在儒家的极力倡导的推行之下,“忠”和“孝”的含义已经基本上在文化上形成了孝亲、忠君的共识,并且发展成为两个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极为重要的伦理观念。例如,“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荀子?礼论》)。又如,“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从这些言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孝”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家庭道德与家族伦理,而是已经与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孝道”之所以能突破中国文化中家庭、宗族的血缘范畴,成为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个占据极大分量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可见,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与思维模式出发,家与国之间是互通的,二者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分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即是“小国”,“国”即是“大家”,这就使二者在治理原则上具有了“通约性”,我们常听到的所谓“家之长子,国之重臣”就是在表达这个理念。这种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奉行孝道,按照由己推人、由家及国的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上泛化孝行原则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客观基础。因此,这一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氛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直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封建皇权统治被推翻之前,它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稳定。之所以在中国政治社会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牢固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所造成的。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本体论的意义,孝文化因而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渗透于家庭、宗族、社会和国家关系之全过程的内在精神,从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的社会发展产生着全方位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 孝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道德保障 古人对“孝”的定位极高,将之作为为人的基本准则,认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如《孝经》中便征引孔子之说,曰:“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漫长的历史进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给《孝经》作注的多达五百余家,其中甚至有不少是皇帝的亲赐御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对“孝”实施与推行的重视程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统治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政治生活中使家国同构这一政治生活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从而达到维护其权威和统治的目的,就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加以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伦理秩序基础之外给予它坚实而有效的道德上的保障,而《孝经》立足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现实,提出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观念,对不同等级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履行的孝道、义务、责任等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恰恰满足了统治阶级的这个要求。 孔子、孟子这两位先哲深谙中国“伦理-政治”的社会本质,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礼治的治国安民方略:“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在这里,“君子政治”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形成,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理念。孔子是竭力主张仁政德治的,他将“孝悌”原则通过政治、伦理、社会等层面的多重解读,细化 -21-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国古代品牌文化探究

中国古代品牌文化探究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市场营销行为,品牌是指,不同竞争者为相互识别而赋予各自产品或服务的名称、说明、标记、符号、形象设计以及它们的组合。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许多多的品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文化,品牌文化也逐渐形成。 一、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拥有独特的玉文化历史,玉文化较其他文化早数千年,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成为礼器和工具。春秋战国,孔子认为“君子比德于玉”。《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完璧归赵”中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后来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为秦至晋的传国宝。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灾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古人贵玉,兼贵其声。所以古乐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 从新石器时代至商朝,昆仑山下的先民们把美玉向东西方运送,开辟了“古玉石之路”或称“古玉帛之路”。“古玉石之路”向东由新疆进入甘肃,经宁夏、山西、陕西进入河南;向西由新疆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到欧亚各国。由于玉石之路的开辟,大量的和田玉向东西方向运送,至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二个玉器高峰时代。最主要的佐证是:传说黄帝、尧、舜之时,居住在昆仑山的西王母(母系社会中,王母实为部族之首领)向他们觐献玉环等,在《穆天子传》里记载: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于昆仑,赞昆仑为“唯天下之良山,瑶玉之所在……于是取片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发展,使用范围覆盖了上层阶级的衣食住行:衣帽发冠上的各种佩件、饰物;住所有玉嵌璧饰、桌案饰等;车马轿也有种种玉饰及食盏、玉杯等。至于桌几上的陈列品及玉如意、坠子等掌中玩物,更是不胜枚举。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83年前,苏厉给赵惠王的信中说:如秦国攻下山西北部,控制住雁门关一带,昆山之玉不复为赵王所有。元代的维吾尔大诗人马祖常写道:“采玉河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充分证明了比“丝绸之路”还早的“古玉石之路”的存在和繁荣。和田玉是东西方交流的第一媒介,它为东西方的经济繁荣、政治文明、文化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讲,和田玉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开辟了玉石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的繁荣、富强和发展,开创了中国玉器发展的四大新时代,创立了玉意识、玉内涵、玉道德、玉神权、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的伟大功绩。 二、中国古代酒文化 我国的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诗词中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壮志和对时代的感慨,那真的是让人感到回肠荡气,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古诗词中那奇秀清逸的乐章雅丽清新,悽美缠绵的爱情故事深挚感人,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一杯浊酒”出自脍炙人口的词《渔家傲·秋思》。关于浊酒一杯,历来鉴赏《渔家傲·秋思》者都释为:一杯浑浊的酒。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曲故: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对好友山涛劝他出仕说了自己的许多不便,然后说:“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在这里,把“浊酒一杯”与“弹琴一典”相连,说的是极为简单的物质享受,言自己不慕荣华富贵,追求的是精神享受。“一杯浊酒”中

中国古代孝文化研究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孝文化 一、孝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观念产生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孝祀”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孝的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 活动。“孝”字最初见于殷商卜辞。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伸出双手,托着老人,作服侍状。《尔雅·释训》中将“孝”解释为“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对孝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是“,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 孝最初仅限于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并无社会规的意义。其主要容是祭祀祖先善事父母。国家出现以后,仅限于血缘家庭的崇敬祖先、善事父母的“孝”逐渐延伸到政治、、社会的广阔领域,

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二)理论化 到了西周时期,孝的这种原始意义逐渐告别了朦胧与淡薄,趋于明显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即“人多力量大”。反映在意识形态的孝,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人们对自然、神鬼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人们对先祖的祭祀活动由繁趋简,家庭形态的确立,使得赡养父母成为家庭血亲关系间最基本的义务,善事父母成为当时孝文化最核心的容。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容,提出了“仁”的思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提倡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最主要的,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体现对父母活着的孝养之心。孔子完成了孝从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曾子将孔子的观点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容个体化。。他说“孝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对孔子、曾子的“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倡的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他人,明显带有博爱思想。

中国品牌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品牌化理论与 实践的历史发展路径研究 □顾雷雷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引言 品牌无论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还是在企业、消费者的实践活动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国外一些学者意识到,对品牌化理论和实践的沿革研究是极其必要的[1],并基于品牌化的历史资料,探索了品牌在 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品牌概念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规律。[2]Eckhardt 和Bengtsson [3]的研究 认为中国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与西方有所不同,探索中国品牌化的历史可以为品牌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然而,该研究仅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品牌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而忽略了改革开放以后这段更具价值时期的研究。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虽然一些学者对西方品牌化的发展做出了细致研究,或是立足于西方,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品牌化发展做出了简要梳理,但这些研究对当代中国品牌化的发展仍难给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品牌化发展的全过程,探索中国品牌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梳理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品牌所显示的不同意义,帮助实践者了解品牌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为学术界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一、消费文化与中国“品牌化”的萌芽 品牌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或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人类最早的与品牌相关的实践活动发生在美索不 达米亚地区,迄今已有9000余年。[4]美索不达米亚人将封印作为产品质量和原产地的标记,由此,封印 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企业营销能力的结构与内容及其对不同企业绩效的影响”(QJJ505)

成为最古老的品牌雏形。古代中国也存在大量与品牌相关的实践活动。早在公元前2698年,在制陶工艺被发明之时,便有工匠将铭文、年号的标记刻在陶制品上[5],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产品标识记录。随着生产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出现,产品标识也随之变得更加商品化。春秋时期,我国民间手工艺品上的产品标识更加细化,部分出土的文物上刻有代表产品生产者的标记。[6] 中国古代的“品牌”标识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名作为产品的标记;二是以生产者姓氏或街道名作为标记,用以区分产品的质量和原产地;三是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作为产品标记或商铺招牌。中国古代代表“品牌”的三种标识大体呈现出一种历史沿革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影响。 (一)从代表国家向代表生产者转变 早在殷商时期,工商业便已经产生。《管子·轻重甲》对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兴起有如下论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此之谓来天下之财。”[7]夏虽拥有天下,但纵情享乐,无心从政,也不组织生产。而商虽仅有“七十里之薄”,但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从而能够通过交换得到夏的粮食,并掌握其流通渠道,获取天下之财。由此可见,殷商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当时较为发达,已出现了产品交换和流通活动。 虽然商代和周代出现了产品交换和流通,但“工商食官”制度是当时实施的主要经济制度,即工商业被国家贵族掌控,“国”与“国”之间的交换成为商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民间工商业尚未正式形成。因此,在“国”与“国”的贸易过程中,“国”是产品的生产者,国号便成为产品的“品牌”标识。《考工记》中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8]说明当时“国”与“国”之间因原材料、工艺的差别,所生产出的产品存在较大质量差异,而产品上所标记的国号能够为产品质量的判断提供一些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中央王朝势力的衰弱,分封制的逐渐瓦解,井田制趋于崩溃,农民逐渐离开耕种的井地,从事新兴事业,如民间工商业。民间工商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尤其是个人行为的交换活动。春秋时期,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上出现了代表着产品生产者的标记。[6]中国古代“品牌”标识从代表国家向代表生产者的转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分封的政治制度瓦解,导致“工商食官”和井田制的消失。农民不必禁锢在井田中,可以自由从事其他行业。工商业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人们可以自由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这些导致生产和交换活动从国家行为转化为个人和市场的行为,促进了产品的流通和商业化“品牌”的萌芽。 其次,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农民从黍稷的种植过渡到麦稻的种植,进而开始桑麻等非谷物的种植。战国时期,为大量生产麦稻,各个诸侯国大兴水利。当麦稻的产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便开始从事桑麻的种植事业,并乐于从事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因此,桑麻种植和其它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产品的交换和流通。《诗经·卫风·氓》中所描述的“抱布贸丝”即为纺织业生产和交换活动活跃的例证。农业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商业化的“品牌”标识出现奠定基础。 (二)从代表产品质量向代表经营理念或愿景的命名方式转变 秦汉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工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产品开始以工匠名字或产地名作为“品牌”标识,如汉代景德镇烧制的陶瓷,又如东汉《三辅决录》中记载的“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韦诞)墨……”[9]等。六朝时期,在长安、洛阳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专门进行商品流通的商业区,如“通商里”、“达货里”等[10],商业区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行铺和作坊。唐代,在流通的商品上刻有标识,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且唐代的“品牌”标识较秦汉时期更为复杂,如在制造纸张时已采用暗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饮食风俗,中西饮食文化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道其各自的长短处,道其人民之所好.本文就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作些比较,从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中西 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其长短处,关键是通过对比之后,取长补短,让两种文化在碰撞中 融合,在融合中共同进步,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物。 (一)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 (1)从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来看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 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中 国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 被破坏。 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 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 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而且是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 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 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 佳平衡。 (2)从人与人相处的观念来看 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 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 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 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而西方人则习惯 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 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自 古以来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通过对中西方饮食差异的 分析,

中国文化跟品牌定位(1)

中国文化与品牌定位 在国家崛起、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之时,中国许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产业或企业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是文化与商业的连接断裂还是行业创新后续乏力?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可乐”的代表,凉茶产业的强劲崛起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行业推广模式,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深远的——2006年,对于中国饮料行业来说,称得上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年,包括王老吉、邓老凉茶等在内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产销量突破400万吨,而当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产销量是317万吨,肯德基也开始在部分连锁店中撤下百事可乐,换上红色的王老吉凉茶作为饮料。经多年的默默潜行,凉茶这种被誉为“中国可乐”的中国传统饮料,终于获得了与世界可乐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 在“汾湟可乐”、“非常可乐”挑战世界”两乐“折戟沉沙的背景下,如何在饮料行业获得如“两乐”一样成功,是中国饮料行业的梦想。同样,在中国其他传统产业中如白酒、饮食连锁、工艺品等,面对着西方消费文化的大肆入侵,部分企业开始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与商业的创新上取得平衡点,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凉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饮料,在新的商业环境中,为何具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动力?其带给产业的启示意义又是什么? 文化断裂,传统产业为何欲振乏力 “大国崛起”绝对是2006年最受关注的词语。2006年中国的GDP已达到20万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中国品牌、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

世界范围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的腾飞、社会的昌盛、文化的弘扬、财富的积聚……2006年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盛世元年。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却让我们沉思。据权威统计显示,在全国仅剩的1600多家老字号中,70%经营比较困难,20%经营勉强维持,只有10%能蓬勃发展。在中国整体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消费电子、汽车、IT等许多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为何许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产业却陷入困顿之中? 必须承认,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相对于IT、汽车、软件、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增长总量远为逊色。但是,传统行业既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与文化的精华。所以,振兴传统产业,特别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营销学泰斗菲利浦·科特勒曾经指出,文化因素是影响购买决策的最基本的因素。文化是经由社会发展过程代代相传且由社会成员共享的一组信念、态度和行为形态,它是决定一个人的欲望与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美国以外的消费者购买可口可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可口可乐身上承载的美国文化的长期渲染。同样,中国的丝绸、陶瓷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其根本正是在于“物”所承载的“道”—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赋予这种商品一种独特的魅力,文化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非常重要的感受价值。 显而易见,在许多行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消费者的渗透力、对消费者购买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营销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力量,我们从星巴克、可口可乐等企业的成功历程中,可以深明这一点。但是,为何这些具有深厚文化渊源与历史发展背景的中国老字号以及传统产业,在经济滚滚向前的洪流中却发展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中国饮食文化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 通过这次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中国菜系;餐桌礼仪;用餐器具和节日与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 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 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 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 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 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 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 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 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 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 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 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民间菜肴??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探究到的方面,希望在空余时间多加了 解和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doc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于世界上,吃穿住行缺一不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饮食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繁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包含饮食习惯、饮食菜品以及饮食与政治、经济生活相联系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体系。古代的饮食文化在古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方面给我们展示了古人的一些生活习惯。研究古代的饮食文化,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现代考古工作者与历史研究工作者深入探究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百姓阶层与帝王阶层的生活模式。详细分析古代饮食中的饮食内容与饮食习惯还将给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带来甄别的依据。 关键词: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0 引言 饮食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甚至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内容。在我国夏商周时期以前,部落游牧时期原始部落居民的饮食文化充满着血腥与原始的气息,这种生产力发展十分低下的部落时代的饮食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体系。随着夏商周时期封建时代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让居民开始了定居生活。由此,吃穿住行各个生活的基本面才真正结合在了一起。饮食文化在封建社会随着朝代的发展演替,沾染上了不同朝代中制度层面与其他种族文化层面的新内容、新习惯。因此,饮食文化也在其内容上、习惯上以及自身的社会意义上一步步地走向多元化,并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地域性特征。本文在饮食文化的研究上,重点选取了几个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参照,分析了古代饮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与糟粕,并对饮食文化与古代文

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应探究。 1 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集合了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人类财富。动物饮食称之为捕猎,人类饮食才能称之为文化。以北京元谋人为例,他们可能已经懂得用火,并知道熟食与生吃的区别。这表明,他们在吃的问题上出现了与动物不同的方式。因此,元谋人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饮食文化并不只是吃那么简单。饮食文化是一个由多方面习惯与创造融合的文化体系。在饮食中,饮食使用的炊具,诸如明火橱灶;饮食使用的餐具,诸如锅碗瓢盆;还有饮食中食物的制作过程、烹饪技巧,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禁忌讲究。另外,饮食中的食物、菜品等更是饮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除了吃的以外,喝的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古人饮酒谓之吃酒,只是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吃酒的叫法改为了喝酒。饮酒饮茶或吃饭吃菜,其自身包含着的行为习惯也是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饮食文化不仅包括吃喝,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活动、饮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总之,任何地方、任何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精神产品与物质资料共同支撑起了饮食文化自身的整体架构。饮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因为饮食本身是与人类共存亡的。 2 汉唐时期,古代饮食文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经过了秦朝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化的历史阶段,饮食文化在此时期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日常烹饪食物、烹饪方法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与提升。汉唐时期是一个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繁荣,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品牌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品牌设计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中所构成美的因素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这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设计师应该继承并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民间美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自入行设计以来,就一直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深有感触。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美的辉煌。我们民族的美是我国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也能更好的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而这个文化体系所蕴藏着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所以,在设计中,若能融入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民族自豪感!现引用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他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 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而有学者又将文化定义成: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那究竟什么是美?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首先,劳动创造着美,美产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生活实践,生产情景中。多样的不同性质的事物,不同情形的场景经整体协调融和而产生出美,亦即快乐、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融洽的美。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和五味以适口,和五色以悦目,和六律以快耳,和天地人三才以自适娱心,都是为了美的创造。而且除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颇高的艺术造诣。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美的艺术构思,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其次,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与西方文化的美相比,西方文化从柏拉图开始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而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的,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统一的美——“整体意识”,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同一个本质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把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以形写意”,“形神兼备”。由于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不重“写实”而重“传神”,https://www.360docs.net/doc/9e9136843.html, 注重表现整体造型的气势,而不是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文化与品牌定位

中国文化与品牌定位在国家崛起、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之时,中国许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产业或企业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是文化与商业的连接断裂还是行业创新后续乏力?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可乐”的代表,凉茶产业的强劲崛起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行业推广模式,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深远的—— 2006年,对于中国饮料行业来说,称得上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年,包括王老吉、邓老凉茶等在内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的产销量突破400万吨,而当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产销量是317万吨,肯德基也开始在部分连锁店中撤下百事可乐,换上红色的王老吉凉茶作为饮料。经多年的默默潜行,凉茶这种被誉为“中国可乐”的中国传统饮料,终于获得了与世界可乐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 在“汾湟可乐”、“非常可乐”挑战世界”两乐“折戟沉沙的背景下,如何在饮料行业获得如“两乐”一样成功,是中国饮料行业的梦想。同样,在中国其他传统产业中如白酒、饮食连锁、工艺品等,面对着西方消费文化的大肆入侵,部分企业开始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与商业的创新上取得平衡点,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凉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饮料,在新的商业环境中,为何具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动力?其带给产业的启示意义又是什么? 文化断裂,传统产业为何欲振乏力 “大国崛起”绝对是2006年最受关注的词语。2006年中国的GDP已达到20万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中国品牌、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的腾飞、社会的昌盛、文化的弘扬、财富的积聚……2006年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盛世元年。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却让我们沉思。据权威统计显示,在全国仅剩的1600多家老字号中,70%经营比较困难,20%经营勉强维持,只有10%能蓬勃发展。在中国整体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消费电子、汽车、IT等许多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为何许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产业却陷入困顿之中? 必须承认,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相对于IT、汽车、软件、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增长总量远为逊色。但是,传统行业既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与文化的精华。所以,振兴传统产业,特别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营销学泰斗菲利浦·科特勒曾经指出,文化因素是影响购买决策的最基本的因素。文化是经由社会发展过程代代相传且由社会成员共享的一组信念、态度和行为形态,它是决定一个人的欲望与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美国以外的消费者购买可口可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可口可乐身上承载的美国文化的长期渲染。同样,中国的丝绸、陶瓷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其根本正是在于“物”所承载的“道”—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赋予这种商品一种独特的魅力,文化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非常重要的感受价值。 显而易见,在许多行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消费者的渗透力、对消费者购买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营销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力量,我们从星巴克、可口可乐等企业的成功历程中,可以深明这一点。但是,为何这些具有深厚文化渊源与历史发展背景的中国老字号以及传统产业,在经济滚滚向前的洪流中却发展乏力?这其中究竟是文化与商业之间连接的断裂还是传统产业在品牌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方面上出了问题? 纵观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产业的行业整合力量不足,企业习惯于小规模经营或固步自封。当文化的底蕴不能为商业的包装提供有力支撑、行业推广不足导致外界认识不断模糊时,加上外来消费文化不断入侵,导致了许多传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