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指出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
• 何谓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司 马 光 指 出 : “ 才 者 德 之 资 也 , 德 者 才 之 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 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 人。”(《资治通鉴》)古代许多政治家主 张亲君子,远小人。因为“自古以来,国之 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 《周易·系辞下》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即聪明的人对领导者不谄媚, 对下级要尊重,不轻侮。
•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进一步分析:“君子与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 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交友的标准是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而后 者仅仅为了共同的利益,
•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
纪·先己》) ,必先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才 能战胜外界的挑战。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 要。·任贤》)李世民这句名言为领导者发现自 身之不足,加强素质修养。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
策正确,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 引《太公金匾》)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 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 公》)讲的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决策实施的手 段,物质基础和政策制度等。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 鸣》)讲的是借鉴其他组织经验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般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顺“道”“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而在管理角度上讲,“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
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有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人和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入手,才能实现人和。
4、守信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办一切事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6、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
即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做事情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7、对策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统筹谋划,制定正确的对策,然后再去实施,才能取得成功。
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即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和市场法制等。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国外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思想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法家 商鞅的管理思想
1、政治思想:法治与变法 2、行政管理:郡县制, 什伍连坐连保法 3、经济管理:重农抑商
兵家 孙膑的管理思想
1、战略思想 2、权变管理思想 3、人才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包 含着精妙的管理智慧, 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 的洗礼,仍然光彩熠熠, 仍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 影响和启迪,确实值得 今人很好学习和借鉴。
一、儒家 孔子的管理思想
1、以“礼”为目的的管理 目标(主张建立严格的等 级制度,以制度作为规范 人民行为的重要手段) 2、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 管理者以身作则 君子从大局出发 以思想说教为教化百姓的手段 以“直”为选士标准 3、以“仁”为内容的管理原则
二、道家 老子的管理思想
1、无为而治 2、道法自然 3、以人为本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简述总结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简述总结中国早期管理思想是指自古代到近代中国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观念和方法。
以下是对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简述总结:1. 仁治思想:孔子强调仁爱和人本管理,提出“君子之道,本于仁”,即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待人,善待员工,与员工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
2. 德治思想:墨子主张以德行来管理社会,提倡兼爱和无私,他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来感化和教育员工。
3. 法治思想:法家认为管理应以严明的法律和制度为依据,通过明确的规则和条例来管理员工,确保管理的公正和高效。
4. 思想家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提出了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
例如,墨子主张以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来管理组织,以提高管理效率;荀子提出以道德教育和品德考核来管理员工,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5.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领导者应以仁爱和道德的标准来管理员工,建立和谐的管理关系。
儒家还提倡以教育和治学来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提高管理效果。
6. 行政思想:行政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部分,也对管理思想有所影响。
行政学主张以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程序来管理组织,提出了诸如行政管理等概念和方法,对中国早期的管理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7. 军事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也对管理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军事思想主张以明确的命令、严格的纪律和灵活的指挥来管理军队,提出了很多与组织管理相关的观念和方法,如各军团之间的分工合作等。
总结来看,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多样而丰富,包括了以仁爱、德行、法治、思想家思想、儒家思想、行政思想和军事思想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这些思想对中国早期的管理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的管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爱、礼教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之道,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使民众服从。
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主张礼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家庭和劳动力的管理也被高度重视。
通过尊重长辈,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家庭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家庭。
儒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倡导君主通过实施仁政来管理国家,推行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方式。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管理。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管理自己和社会。
道家管理思想主张官员应该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以无为的态度去管理,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领导者注重从内而外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下属,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管制和命令来管理。
法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追求“法治”,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的统治者。
在法家管理思想中,法律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来管理社会。
法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强调利益为导向,追求实际的利益和效益。
综合管理思想的应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有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交融与融合。
例如,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注重道德和人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法家的理念来建立制度和规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道家管理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儒家的仁爱理念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来确保社会的和谐。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经验,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找到丰富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管理同样适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至关重要。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这也启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善于变通和灵活应对,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则和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寻找到古代管理思想的宝藏。
孔子提出了“治国有如烹小鲜”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管理者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事务,善于调配资源,以求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在管理团队时需要注重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权威和约束。
再者,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古代管理思想的智慧。
道家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点,提倡“以柔克刚”,这启示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
同时,《道德经》还强调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也提醒我们在管理团队时需要善于了解员工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
最后,我们可以从《资治通鉴》中发现古代管理思想的珍宝。
在历史故事和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管理智慧的案例和故事。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蜀宫案”、“酷吏”等故事,都反映了古代管理者在处理权力、纪律、激励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案例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经验,对于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善于汲取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织----儒家的管理思想——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一)[博主按语]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或“××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我们现在可以称它为“国家管理学”,或者叫做“政治管理学”。
无论应该给予它怎样的名称,都无妨于我们把它纳入管理学范畴,把它当作一门特殊的管理学来看待。
为了慎重和方便起见,我把这门特殊的管理学暂定名为“中国古典管理学”。
中国古典管理学奠基于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管理思想具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基于这一总体看法,本文就这五家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作了概要论述,从而勾画出了先秦诸子管理思想的大致面貌,由此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学说是先秦儒家学说中最具代表性又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类型,而其共同的基本范畴则是“礼”。
“礼”是儒家学说的标志性范畴。
主张使国家“立于礼”,力主推行“礼治”于国家管理过程,是儒家管理学说的本质特征。
何谓“礼”?据李泽厚先生说,儒家孔子所竭力维护的“礼”,即“周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上书,第8页)。
李先生指出:“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活动。
”(同上书,第9页)由此可见,儒家主张以“礼治”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管理,其实质也就是把管理本质地理解为组织;所谓“礼治”,就是按照“礼”的要求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和规定人群活动模式。
儒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理论。
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是在于用“礼”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
为此,孔子和荀子先后都提出了“正名”学说,其实质乃是在人群关系体系即社会组织结构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要求依据“礼”来实行对社会组织的重建或重构。
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即意味着要通过“礼治”,使社会组织中相互差异的人们都按“礼”所规定的名位或名分,各就其位,各安其分,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从而保证社会组织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荀子所谓“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事必有困废之祸。
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荀子·正名》),都说明了其“正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化,以此恢复或提高其组织的整体功能。
荀子曾将内部结构合理有序的社会组织称之为“群”,认为“人能群”,是人之所以“多力”而“胜物”的根据。
(参见《荀子·王制》)所谓“胜物”(战胜和征服自然),就是社会组织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
其次,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在于用“礼”来规定人群活动模式。
就此而言,“礼”具有组织行为规范的意义。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这就是说,一个不懂得依礼行事的人,就不能自立于社会组织之中,亦即无以在其组织系统中占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发挥其独特的和整体性的功能。
这意味着,“礼”不仅是社会组织赖以产生其整体功能的客观依据,也是社会组织中各个成员赖以发挥其特殊功能的客观依据。
但是,怎样才能使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自觉地遵守“礼”呢?孔子认为,唯有使“天下归仁”,“礼”才能真正成为人人都自觉遵守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否则,“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孔子所谓“仁”,按其实质来说,就是社会组织所应当灌输给其成员的反映其组织整体目标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组织之所以具有内在凝聚力的根据所在。
孔子把“仁”的基本涵义界定为“爱人”,这意味着在他看来,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爱,乃是社会组织各部分的功能之所以能综合起来而产生整体功能,从而维持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精神依据。
换言之,孔子在组织关系的协调上所特别重视的是人际间的感情交流,他主张通过人情这个调节器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仁爱”(人际感情融洽)来求得“人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带有浓重人情味的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如果说孔子是以“仁爱”作为“人和”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末,荀子则是以“分义”作为“群和”的根据的。
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这表明,相对于孔子重视组织内部人情关系的协调来说,荀子在组织行为管理上则比较注重组织内部工作关系的协调,他主张通过组织内部实行合理有序的分工与合作来增强其整体的工作能力,这是一种具有较强理性色彩的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由于孔子特别重视“学而知之”,而荀子持“性恶”之论,以为“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荀子·性恶》),所以,他们都十分强调教学与教化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作用,并身体力行其主张:孔子曾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广招门徒,亲自讲学;荀子则曾作《劝学》之文,并三度出任学宫祭酒。
在组织行为管理上,孟子亦重视教学与教化的作用,并因而提倡兴办学校,但是,较诸孔、荀,孟子更强调社会成员个人自我修养的作用(这显然是发展了孔子“为仁由己”的思想),以其持“性善”论,故在他看来,教学与教化对个人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其作用相对个人的自我修养而言,乃是次要的。
孟子在组织管理上比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其从人的需求层次上来考虑问题,把组织和人的需求联系起来,根据人的需求来进行组织管理。
孟子指出:“口之于味也,有同者焉;耳之于声也,有同者焉;目之于色也,有同者焉。
至于心,独无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凡人生来就有两方面的内在需求:一个方面是心之官(孟子又称之为“大体”)对于“理”、“义”的欲求,此乃先天的理性需求;另一个方面是耳目之官(孟子又称之为“小体”)对于声、色、味等等的需求,此为本能的感性需求。
满足人的这些不同性质的需求,会使人产生不同性质的满足感、愉悦感。
孟子就是基于对人的需求的这种看法来思考组织管理问题的。
首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的思想,依据人们对于其不同生理器官----“大体”与“小体”所固有的不同性质的需求所采取的带有先天倾向性的服从态度,将他们划分为“大人”与“小人”两大类:“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告子上》)进而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适宜于做不同种类的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这意味着,孟子是主张根据社会成员不同的天性或素质来进行社会组织内部的分工的。
这可以看作是他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一种发挥,含有“因材分工”的意味。
在孟子看来,在因材分工基础上进行的合作,才是合理的、天经地义的分工合作。
其次,孟子吸取了管仲“仓禀实而知礼节”的思想,认为要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就不能不首先满足“小人”或“民”的本能的和基本的物质需求。
孟子指出,“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反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为此,孟子极力主张使民拥有“恒产”,以确保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同上)。
孟子所讲的“恒产”,其标准是“八口之家”,给“百亩之田”(相当于现今三十余亩)、“五亩之宅”。
与此相应,孟子还主张推行井田制,并实行“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的经济政策。
重目标----墨家的管理思想——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二)关于墨家学说,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指出:“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也。
”墨家对国事的关注,是聚焦于国家经济事业方面的,其“强本节用”的主张,就是要求加强国家经济管理,重视开源节流,以实现“人给家足”。
故按其内容来说,墨家的管理学说是国家经济管理之学。
其特点则在于重视目标管理,即主张围绕一个明确而合理的目标来进行管理。
在此意义上,墨家的管理学说又可以说是一种目标管理理论。
在先秦诸子中,最为自觉地研究目标问题的,是墨家。
墨子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虽至士之为将相,皆有法。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墨子·法仪》。
以下凡引《墨子》,只注篇名。
)这里所谓“法仪”,乃含有标准、目标之义。
墨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首先确立一个目标,未有不立目标而能成事者。
管理天下,管理国家,亦同此理。
墨子首先提出以“仁”作为制定国家管理目标的根本原则。
根据“仁”的原则,墨子强调,制定国家管理目标,既不可以顺从父母的意志,也不可以遵从学者的意志,又不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志,因为普天之下为父母的、做学问的,以及当君主的,其人数虽然众多,但其中真正为仁的却极少。
墨子根本不相信现实世界中会有什么人凭其主观意志而能制定出公正合理的国家管理目标来,因为在他看来,世俗的人都未免自私自利。
他认为,唯有“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同上),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按照“天”的意志来制定国家管理目标,“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同上)。
注重并强调管理目标的客观公正性,是墨家管理思想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其实质是要求管理目标能够反映和符合所管理的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即所谓“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