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永动机

第一类永动机
第一类永动机

第一类永动机

说到第一类永动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表述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中,能量的数量不变。其数学描述为:U2-U1=Q+W,其中的Q和W分别表示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以及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U2-U1表示能量的增量。

,即某物质循环一周回复到初始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第一类永动机的定义

状态,不吸热而向外放热或作功,这叫“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机器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做功。显然,第一类永动机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任何定律从提出开始就会受到人们不断的质疑和挑战。所以从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后,人们提出了种种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以下我将介绍一下几种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奥恩库尔的永动机

13世纪有一个叫奥恩库尔的法国人,他在一个轮子的边缘上等间隔地安装了12根可活动的锤杆。他设想一旦轮子被启动,由于轮子右边的各个重锤距轮轴更远些,就会驱动轮子按箭头方向永不停息地转动下去。

分析:设想该机器置于真空当中,即运行时不受到空气阻力,但我们知道轮轴与转盘的接触面不可能绝对光滑,运行时势必会产生摩擦阻力,此时机械能转化成摩擦热能,机器将会慢慢停止。此方案不可行。

(2)滚珠永动机

滚珠永动机是利用格板的特殊形状,使一边重球滚到比另一边的距离轮心远些的地方。设计者以为在两边重球的作用下轮子会失去平衡而转动不息。

分析:滚珠式永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奥恩库尔的永动机是相同的,都利用了轮新左右两边力矩不相等使轮轴不断转动。该设想也同样无法解决摩察阻力的问题,且在运转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正好使得轴心左右两端力矩相等的位置,这是如果轮轴的角速度正好为零,则机器停止转动。该设计也是失败的。

(3)软臂永动机

1570年,意大利的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A是一滚,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落下,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向上经曲面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这样连续运动下去。

分析:软臂永动机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

(4)阿基米德螺旋永动机

把水从蓄水池里汲到上面的水槽里,让它冲击水轮使之转动,轮子在带动水磨的同时,又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水重新提到水槽里去。这样,整台机械就可以永不停息地运转下去。

分析:即使没有摩擦力,从水槽中流下的水的冲力,也不足以既带动水磨工作,又带动汲水器把全部流下的水重新汲回到原来的高度。

(5)浮力型永动机

利用球的重力使球串向下并接触水面,进而利用水的浮力上升,推动轮子转动。

分析:浮力控制,出口的的坡度控制(即球脱离管子落到轴轮上的速度的控制)都很难精确地实现。运转过程中只要有水漏出,下一个球将无法从管道中落下,且随着轴轮转动时间增长,摩擦阻力增大,轴将停止转动。

以上各设计方案都很巧妙,充分利用了大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力,如磁力,水的浮力以及力矩作用。当然,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了可以利用万有引力提供远远不断力的来源,或者可以利用电磁力实现永动。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在所有设想方案中都存在的问题——器械间的摩擦阻力。在实现器械间零摩擦前,不可能制造出第一类永动机。所以解决摩擦问题是关键,近年来提出利用超导体来实现无摩擦。我们知道,温度越低,超导的效果越好,当无限接近绝对零度时,也许可以彻底消除摩擦。但由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以当前的科学技达到一百多开尔文。就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而言我认为第一类术,实验室温度最低

永动机不可能制造出来。不过,科技在不断发展,随着一个个定律被推翻,也许,第一类永动机会被成功制造。

永动机可以实现“太阳能三五动机”

“太阳能三五永动机”研究实验资料 一 "永动机": 永动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其原因: 科学界前辈早已界定无法实现,大多数人也认为是正确的,给研究此学科的人制造了许多不便。研究在单学科,纯机械,纯机器中进行,所以很难取得突破。在没出现奇迹之前,普遍都认为是伪科学,由于科研经费有限所以进度很慢。对“永动机”界定不合理,100%的永动确实难以达到,那么30%的永动是否算永动机,50%的永动就可节约能量,只要节能减排就有意义,随着科技发展与进步,在不远的将来永动机一定会在科技进步中出现。 二"永动机": "永动机"科技界的定义是:不输入任何能量的推动,机器能永远运转,还能对外输出功率,从这种定义去讲,"永动机"真的很难实现。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因此永动机就被打入伪科学的黑名单,为了科学的进步,科学高效的利用有限能源,必须对永动机从新界定,100%的永动很难实现,但如果能达到30%算不算永动机,达到50%就可节约一半的能源,这要比节能降耗强多了,任何科学在一步一步的提高,永动机也一样,如果能达到30%永动,那么50%.60%也一定在科学进步中逐步达到,那么算不算“永动机”呢?

对永动机不要要求的那么高,死死的定个框框,不能雷此半步,能达到50%就可节约一半的能源,所以我们研究定为“太阳能三五动机”。不是"永动机"随着科学的进步,设备制造的提高,控制工艺的改进,真正的永动装置,永动产品也一定会实现. 既"第二类永动机"的发明成功。 “永动机”最好是利用太阳能去发电,再去生产电力,达到自给或大部自给,产生的电力使生产正常运行,,实现了"永动机"要实现的目标.,总之是非常节能的,是值得国家进行研究开发,进行全面推广“太阳能三五永动机”。使装置能永动下去,完成"永动机"的任务.随着科技的进步,完全可以使太阳能发电装置永动下去,这样的"永动发电装置"就完成"永动机"的使命,真正能投入实用的“太阳能三五动机”,会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已离我们很近,这要靠国家政府的支持,科学界的认可,投资人的相中,以及广大人民的声援,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妙小的,我诚恳的希望广大爱好者的参于,使这项伟大的工程及早得以实施,将这“太阳能三五动机”技术奉献给国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地球上最好的能源,热值很高,没有任何圬柒,储量无限太阳能这是无限可再生能源达到了循环利用。化石能源越用越少不可再生,而且越来越贵,而氢能可以循环利用,是可再生能源,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市场{可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将给人类提供最清洁能源,永远干净的生活空间,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未来。

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 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170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已经提到了“绝对零度”的概念。他从空气受热时体积和压强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设想在某个温度下空气的压力将等于零。根据他的计算,这个温度即后来提出的摄氏温标约为-239°C,后来,兰伯特更精确地重复了阿蒙顿实验,计算出这个温度为-270.3°C。他说,在这个“绝对的冷”的情况下,空气将紧密地挤在一起。他们的这个看法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盖-吕萨克定律提出之后,存在绝对零度的思想才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1848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确立热力温标时,重新提出了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的。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在研究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时,把热力学的原理应用到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这个规律被表述为:“当绝对温度赵于零时,凝聚系(固体和液体)的熵(即热量被温度除的商)在等温过程中的改变趋于零。”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把这一定律改述为:“当绝对温度趋于零时,固体和液体的熵也趋于零。”这就消除了熵常数取值的任意性。1912年,能斯特又这一规律表为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原理:“不可能使一个物体冷却到绝对温度的零度。”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统计物理学上,热力学第三定律反映了微观运动的量子化。在实际意义上,第三定律并不像第一、二定律那样明白地告诫人们放弃制造第一种永动机和第二种永动机的个图。而是鼓励人们想方高法尽可能接近绝对零度。目前使用绝热去磁的方法已达到10 6K,但永远达不到0K 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 2003-9-15阅读次数: 1043次 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 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 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 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 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说明外界传给物质 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它否认了 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 谭式的设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 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 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 迈尔在1841?843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 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人们开始考 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这时,又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 热源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广西北海合浦廉州中学物理组秦付平 我们知道,永动机有两类: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学者进行开发“永动机”,其中不乏很多科学家,下面列举几种有趣不可实现的永动机。 一、重力“永动机” 例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解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故正确答案为BC。 二、风力“永动机” 例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第一类永动机的故事

第一类永动机的故事 摘要 自公元1200年前后印度提出制作永动机的梦想以后,人们对于永动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减弱过,然而任何学过科学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因为永动机的原理与热力学定律是相悖的,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在历史上,无数人曾为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付出过努力,他们狂热的追求永动机的支持。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第一类永动机的发展历程 奥恩库尔之“魔轮” 据记载,欧洲早期最著名的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法国的亨内考提出的“魔轮”。如图所示, 亨内考当时设计的装置为如图所示的圆轮结构,他在一 个轮子的边缘上等距地安装12根活动短杆,杆端分别套上 一个重球。无论轮子转到什么位置,右边的各个重球总比左边的各个重球离轴心更远一些。 亨内考设想,右边甩过去的重球作用在离轴较远的距离上,就会使轮子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永不停息地旋转下去,并且带动机器。但是,实际上轮子转动一两圈后就停了下来。 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经过计算得出,总会有一个适当

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因此在这个永动机当中,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之后停顿下来。 达芬奇之“滚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装置。 滚珠永动机是利用格板的特殊形状,使 一边重球滚到比另一边的距离轮心远些的 地方。他认为,如图所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 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滚珠式永动机的设计原理与奥恩库尔的永动机是相同的,都利用了轮新左右两边力矩不相等使轮轴不断转动。该设想也同样无法解决摩察阻力的问题,且在运转时,可能会出现一个正好使得轴心左右两端力矩相等的位置,这是如果轮轴的角速度正好为零,则机器停止转动。 泰斯尼尔斯之“磁石” 1570年,意大利的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 他设想,A是一个 磁石,铁球G受磁石吸 引可沿斜面滚下去,滚 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

从永动机看能量守恒

分析常见几种有趣的“永动机” 我们知道,永动机有两类: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学者进行开发“永动机”,其中不乏很多科学家,下面列举几种有趣不可实现的永动机。 一、重力“永动机” 例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解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故正确答案为BC。 二、风力“永动机” 例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如图2所示,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转动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靠风帆受力而向前运动,对这种设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科学的培训体系 企业发展的永动机

科学的培训体系企业发展的永动机 发表时间:2010-07-23T13:48:27.0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4月第1期作者:刘国颖杨玉霞 [导读] 格式合同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具有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等优点,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74-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烟草行业也逐步融入到市场的竞争机制中,行业管理者也逐步认识到企业培训的重要性。加强烟草行业职工培训是实施“科教兴烟”战略,推动烟草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烟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往往感觉,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培训效果差强人意。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企业培训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建立自己科学的培训体系,使其真正起到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的目的?这都源于科学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 一、企业培训的误区 虽然我们早已意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地是人才的竞争,进而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各级企业每年都拨付专款用于员工的培训,但很少有企业能有效地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发挥培训带来的效力,关键在于我们的培训犯以下几种错误: 其一,企业重视不足,培训流于形式。近年来,烟草行业已意识到职工素质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职工培训教育的字眼在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中反复出现,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职工教育培训大多落实到文件上,停留在口头上。 其二,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存在盲目性。各单位都知道培训重要,但不知如何开展培训。培训不成体系,存在着盲目性,很多该学的没学,学了的没用,不能转化成价值和经济效益。 其三,培训计划不实用,培训存在随意性。很多单位在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上级单位对培训工作的要求,比如要达到几次培训、参训率要达到多少等,以应付的心理制订出简单的一个计划安排表,而对本年度企业要往哪方面努力、要实施怎样的管理或营销模式、对干部职工有什么新的要求以及整个培训工作由谁负责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等到必须培训了才培训,带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导致培训计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结果培训计划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或“缘木求鱼”,往往是根据一次次的培训再来调整计划,边训边改,使计划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以上种种,使培训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使效益产出实现最大化。其实,所有培训活动都应该建立在一定体系基础上,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次、分岗位、分职能,全方位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才能使培训真正为企业战略服务,起到应有作用。 二、建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科学培训体系综观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企业,都有适合他们自己的科学培训体系。如麦当劳、通用、HP、宝洁等,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和培训中心,构建有他们严谨、完善、科学的培训体系,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学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应围绕着企业总体目标工作的实现来进行,以“员工”为中心,以“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评估落实”为基本点。 (一)以员工为中心,把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 企业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为提高和改善员工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二)以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为基本点,制定适宜企业战略发展的培训计划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首先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分析,并作出长期规划,然后再分阶段地具体实施,既要符合具体工作的需要,又要注意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要根据企业长期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调查各个阶段的需求。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管理需求,只有明白了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才能明确各个阶段的企业培训需求。也只有明确了各种需求之后才能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结合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持续发展的高效培训计划。有效的培训计划应考虑员工教育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训练技法,针对具体的条件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具体个人能力和发展计划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构建培训体系,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 (三)以培训效果的评估落实为基本点,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效果评估”的目的是检验培训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分析开展培训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为了将培训的内容变成工作的习惯,让知识最大限度地转换成能力。因此培训效果的分析重点应该放在培训的内容是否增加工作技能,是否有助于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培训内容、教材、教师、教法、形式等形式的东西。培训成果的转换可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转化。员工需要制定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工作技能的措施;第二,应用。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工作实践,真正领悟其中的要领;第三,传播。员工将培训内容与其他同事进行分享交流,增加企业的培训覆盖率,加深员工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第四,固化。经过不断重复应用,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四个步骤紧密相连,可以真正起到利用培训所学提升工作绩效的作用,也是培训评价的真正重点所在。 培训是一项需要不断投入、持续积累的长期工作。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科学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根据需求分析来制

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张玉成李传海 1. 滚球永动机 例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在轮子转动过程中,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平衡的力矩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而且可以不断地向外输出能量。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该装置就能永不停息地转动,并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B)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它一个初速度,它能永不停息地转动,但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并不能对外做功。 (C)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并不大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所以不可能在不消耗能量的同时,不断地对外做功。 (D)在现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这种装置可以永不停息地转动,在不消耗其它能量的基础上,还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 分析该设计中,当轮子转动时,虽然右边的小球总比左边的小球离轮心更远些,但是右边小球的个数总比左边的少,实际上右边所有小球施加于轮子的动力矩等于左边所有小球施于轮子的阻力矩,轮子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如果没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且忽略碰撞中的能量损耗,给轮子一个初速度,轮子就能依靠惯性永不停息地转动。 故正确答案为(B)、(C)。 2. 浮力永动机 例2 如图2所示装置中,挡板将容器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左边容器装满水,右边容器装满水银,一匀质球可绕固定的水平轴O转动。该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右边半球所受浮力大于左边半球所受的浮力,在浮力力矩的作用下球将绕轴转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计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制作技术难度太大。 (B)该设计不能实现,因为它属于第一类永动机。 (C)该设计不能实现,因为它属于第二类永动机。 (D)球体所受的对轴O的转动力矩为零。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

浅谈第二类永动机化 工(4)班赵智君

第二类永动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后,人们认识到能量是不能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设计一类装置,从海洋、大气乃至宇宙中吸取热能,并将这些热能作为驱动永动机转动和功输出的源头,这就是第二类永动机。历史上首个成型的第二类永动机装置是1881年美国人约翰·嘎姆吉为美国海军设计的零发动机,这一装置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但是这一装置无法持续运转,因为汽化后的液氨在没有低温热源存在的条件下无法重新液化,因而不能完成循环。1820年代法国工程师卡诺设计了一种工作于两个热源之间的理想热机——卡诺热机,卡诺热机从理论上证明了热机的工作效率与两个热源的温差相关。德国人克劳修斯和英国人开尔文在研究了卡诺循环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宣判了第二类永动机的死刑。

“饮水鸟”永动机

“饮水鸟”永动机解释 饮水鸟只要有水就能动,这已经是客观事实了,我桌子上就有一个。你可能说缺水时不就不能动了么。那你可以将饮水鸟放在河边、湖边,海边。然后转动处加个发电机就可以发电了。你可能说这发电量太小吧。那为什么不改进下呢,做个较大型的鸟,做上成千上万个。反正是一次性投入,已经不用任何投入,便有源源不断的电传出来了。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的发展前景 而本文的研究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误的,第二类永动机是能实现的。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为:关于内能和其它形式能量,(如机械能、电磁能等)的特殊转化规律,解决热现象,有关实际过程的方向性问题。它有不同表达方式,(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攻,而不引起任何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但是不能推广到整个宇宙中去。 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的物理学家,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应用于整个宇宙。得出热寂说的理论,则是错误的。如高温总向低温中扩散,宇宙在漫长的时间中应该是一个没有温差的恒温体,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迹象。如恩格斯就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能从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天体演变的观测,都以丰富的实际,否定了热寂说。 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既然宇宙宏观否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也因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的早了一点。这个定律是人定的,人也可破除,以前人们虽然作过很多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并没得到有效证明。实践说明之:能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不然,在宇宙的漫长时间里,已经没有温差而言了,人们也没有能利用的能源了。但是事实上,宇宙的很多恒星内,有很高很高的高温,而很多行星的背面,有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故问题之:人们的很多问题没有弄清,对能源的循环利用,还没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已。 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也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永动机。但是这些物体运动,总的概率是高位向低为扩散。而人类现在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物体运动能量进行转换,变成人类所需要的运动能量。换言论之:人类得到需要的能源,要在有 ‘位差’的条件下才可利用。如:1、机械压力,机械传动,电锤打击,车辆行驶,压电陶瓷等。2、在水电站中,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流动,冲击水轮机发电。3、在火电厂中,利用燃料在锅炉里加热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向低温、低压流动,来推动气轮机发电,燃气轮机也是靠高压气流的压力推动燃气轮机做功的,还有内燃机等。4、高温度、高能量的物体,产生热辐射强度高,向低温度的物体辐射,如有太阳能加热,锅炉里的火焰加热炉管里的水等。5、热传导,如高温向低温度传热量,各种换热器,温差电池等。6、电位差,使电流由高电势向低电势流动,来达到发电、电力传导、用电等的目的。故此能源的利用:首先要有高位能(高压、高温、高电压、高辐射等),但还必须有低位能(低压、低温、低电压、低辐射等),人们才能利用。也是位差的能量,利用方法基本是:打开高位能流向低位能的定向通道,并改变能量运动方式,达到人们需要的目的。在利用的过程中,由于转换率和摩擦损耗等,能利用到50%就不错了,理论上是达不到100%的。如柴油机的效率可到35%。燃气轮机加蒸汽轮机联合机组,高的,可利用到60%等。

3.学习的”永动机“

《第三课学习的“永动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 2. 明白自身学习动机水平并掌握调节学习动机水平的方法。 3.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NO.1) 【暖身与导入】 电波的速度 时间:5分钟 人数:全班学生 道具:秒表。 目的:感受适应带来的变化,导入本课的学习。 步骤: 1.考虑到现有班级的座位,确定好第一个人,保证全班同学能依次参与,最后顺利返回到第一个人。 2.第一个同学用自己的左手捏一下相邻同伴的右手。问第二个人是否感受到了同学传递过来的捏手信号(这里我们把它称为“电波”)。接收到“电波”后要迅速把电波传递给相邻的下一个同学:快速地捏一下下一位同学的手。这样一直传递下去,直到“电波”返回起点(第一个发出电波的同学)。 3.告知同学们,老师将用秒表记录“电波”跑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宣布:“游戏开始”,并开始计时。 4.告诉大家“电波”传递一圈所用的时间,鼓励一下,然后重新再做一次电波传递,希望这次传递能更快一些。 5.重复做5次电波传递,在黑板上记录下每次传递所用的时间。 质疑: 1.为什么“电波”传递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2.说说你参与活动的感受。 交流与分享:小组讨论,然后请一个组的同学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 总结与导入: 肯定学生的感受,找到本课导入的切入点:熟练,或者说是适应。 从一开始的不适应、不熟练,到慢慢地适应、熟练,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其实,我们在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时,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学生活结束了,我们

开始了全新的初中生活。你适应了吗?怎样才能顺利地度过适应期呢? 【活动与分享】 活动一:身边的故事 1.请一位同学起来讲述小林升入初中后的变化。(教材P1-2:我诉我心) 2.小组交流 (1)小林在上小学时和进入初中后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2)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你认为她转变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你觉得她的这种变化正常吗? (4)小林该如何度过适应期呢?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3.班级分享:找两个小组来交流看法 活动二:学以致用 1.你也刚上初中,现在有哪些不适应?请把它们写下来,看看你能用什么方法 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可以写到教材P6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修改 3.班级分享:找两个小组交流看法 【感悟与收获】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有何感想?写下来,准备跟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如何让员工成为“永动机”

如何让员工成为“永动机” 企业的发展靠员工,而员工工作绩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健全、激励手段是否有效。科学有效的激励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激励员工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目标激励 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结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目标激励就是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为之奋斗,最终达成目标,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激励方式。确立了发展目标,就明确了工作方向,促使广大员工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在进行目标激励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订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量化目标,防止目标不切实际、遥不可及。二是要注意将员工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绩效情况进行动态的反馈,并做出公正的评价,进一步坚定员工的信心,激励员工的热情,同时纠正工作的偏差。 二、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象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可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双潜在的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断激励着员工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不懈奋斗。要深入挖掘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实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用企业文化规范员工日常行为,靠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工作激情,逐渐把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而收入分配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决定物质激励成效的关键。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严格考核流程管理,实施公正的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工工资收入挂钩,逐步实现全员同工同酬,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用利益杠杆激励员工加倍努力,取得更好的业绩。同时,要积极开展评优树先活动,评选出责任心强、工作扎实、业绩突出的先进典型人物,享受更加优厚的经济待遇,

自然辩证法课堂测试题 by bao

第一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A.直观性 B.思辨 C.猜测 2.近代自然观的特征() A.形而上学 C.机械性 3.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的根据是,自然科学具有() B.客观性 C.继承性 D.重复性 4.物质结构理论的突破包括什么() A 分子—原子论的建立 B 建立了原子物理学 C 相继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 关于复合模型的提出 5.层次结构的主要特征是() A.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是具有构成关系 C.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 6.艾根提出的超循环理论,……三个等级() A.反应循环 B.催化循环 C.超循环 7.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包括: A普遍主义 B 共有主义 C 不谋私利的精神 D有条件怀疑精神只有一个询求 8.科学事实是() A.单称陈述 C.经验事实 9.自然辨证法就其学科而言属于() C.哲学 10.相互区别的多种运动形式存在内在同一性,主要体现为() A.低层次的运动形式与高层次系统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经过递进相干或递阶分解而相互转化 11.在僵化机械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 C.康德和拉达斯 12.自然科学家为什么必须要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B.掌握好的理论思维模式 13.现代宇宙学最终被确认为科学,是由于() B.彭齐斯和威尔逊发现三K微波背景辐射 14.准确的说,自然界发生的过程是() D.都是不可逆的 15.在F=ma中,时间箭头是() D没有实质性意义 16.在热力学方程 2 2 T T t x λ ?? =- ?? 中,时间箭头是() A.具有实质性内容 17.有序和无序与平衡和不平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 C.有序对应不平衡 18.有序和无序与稳定和不稳定的对应关系是() C.有序状态通常都是不稳定状态 19.在科学研究中,常常吧自然界的()作为第一原理提出 D.对称性 20.被恩格斯称之为给神学写了绝交书的科学家是() A.哥白尼 二.判断对错 1.面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须改变自己的形式对,哲学随着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 2.空间象一只无限大的空箱子,时间象一条河,永无止境流逝着。 错。时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 3.世界就像一个永恒的大钟表,人和动物都是机械的 错。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机械唯物主义 4.一切拿事实来,一切都必须是经验过的 错。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经验过。

工程热力学 第五章 思考题

工程热力学第五章思考题 5-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下列说法能否成立? (1)功量可以转换成热量,但热量不能转换成功量。 答: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功量可以转换成热量,热量不能自发转换成功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叙述强调的是循环的热机,但对于可逆定温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转换为功量,与此同时自身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从自发过程是单向发生的经验事实出发,补充说明热不能自发转化为功。 (2)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但非自发过程是可逆的。 答: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但非自发过程不一定是可逆的。 可逆过程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热力过程进行完了以后,如能使热力系沿相同路径逆行而回复至原态,且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也回复到原态,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则此过程称为可逆过程。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既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也不违反第二定律。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可逆过程只是理想化极限的概念。所以非自发过程是可逆的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3)从任何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取热,都能进行热变功的循环。 答:违反普朗克-开尔文说法。从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取热,才可能进行热变功的循环。 5-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须是不可逆过程。 答:系统熵增大的过程不一定是不可逆过程。只有孤立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是不可逆的过程。根据孤立系统熵增原理,非自发过程发生必有自发补偿过程伴随,由自发过程引起的熵增大补偿非自发过程的熵减小,总的效果必须使孤立系统上增大或保持。可逆过程只是理想化极限的概念。 (2)系统熵减小的过程无法进行。 答:系统熵减小的过程可以进行,比如系统的理想气体的可逆定温压缩过程,系统对外放热,熵减小。 (3)系统熵不变的过程必须是绝热过程。 答:可逆绝热过程就是系统熵不变的过程,但系统熵不变的过程可能由于熵减恰等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熵增,不一定是可逆绝热过程。 (4)系统熵增大的过程必然是吸热过程,它可能是放热过程吗? 答:因为反应放热,所以体系的焓一定减小。但体系的熵不一定增大,因为只要体系和环境的总熵增大反映就能自发进行。而放热反应会使环境获得热量,熵增为ΔH/T。体系的熵也可以减小,只要减小的量小于ΔH/T,总熵就为正,反应就能自发进行。 (5)系统熵减少的过程必须是放热过程。可以是吸热过程吗? 答:放热的过程同时吸热。 (6)对不可逆循环,工质熵的变化∮ds 0。 答:∮ds=0。 (7)在相同的初、终态之间,进行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则不可逆过程中工质熵的变化大于可逆过程工质熵的变化。

第一代浮力永动机图全套资料

说明书附图图一 1

说明书附图 图二 图三图四 2

浮力永动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到机械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浮力永动机。 背景技术 【0002】现在世界上的能源越来越紧张,人们一直不断的寻求新的能源; 如太阳能, 风能.引力能和浮力能等已大量开发应用。 具体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用的是引力能量和浮力能量作功, 是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用引力向下、浮力向上的特点, 这两种能量是不间断的能源, 人们很早就利用这两种能源了; 本机用浮力和重力两种能源, 即:左上.右下交替法形似太极八卦图中的阴阳鱼, 用气体在液体中左.右互换改变体积产生浮力能, 左边用气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把尖顶重活塞引力抵消,右边用尖顶重活塞引力能作功。 【0004】整机必需全部浸在液体中运行。在机座上装有上下主轴3,主轴的两头装有轴承固定在机座上,在主轴3的一头装有能量输出轮;在上下主轴上装有上下两个链轮2,链条7左右两边装有多对数量同等尖顶气缸5,尖顶气缸内装有尖顶重活塞6,尖顶气缸在液体中上下可分开液体减少阻力;尖顶活塞正好与尖顶气缸内部空间相吻合,可排尽空气; 尖顶活塞用密封圈16与尖顶气缸密封;尖顶气缸尾部与链 1

条固定,在尖顶气缸5的头部装有滚轮9,当尖顶气缸行至下轴的(170度)时, 就被上托轨道12把尖顶重活塞6重量全部托起滑行, 减少左边偏重; 上托轨道12是用螺丝固定在机座上的。当尖顶活塞行至上轴的(270度)时,滚轮正走进了下压轨道4开始下压尖顶气缸头部,就产生杠杆作用把重活塞重量压给上主轴; 尖顶气缸5应安装当距一致,方向一致,成双成对; 尖顶气缸头上有通气道10与通气软管8连接, 每个尖顶气缸5气道是相通的不设阀门,通气软管8是用螺丝卡固定在链条7边上, 与尖顶气缸同一个方向同步行走; 通气软管8与外界空气不通, 是内部循环供气系统,气压为常压; 通气软管内有钢丝圈均勻的称住抗液体压强。尖顶气缸5有多列并行。上轴(30度)上的尖顶重活塞6在引力作用下开始下滑排气;排岀的气体顺通气软管8供给下轴的(210度)上的尖顶气缸, 同时尖顶重活塞6受引力作用滑到尖顶气缸尾部吸入气体; 改变了尖顶气缸体积, 使排液量增大, 所产生的浮力抵消尖顶重活塞引力; 右边的缸内无气体, 而液体从尖顶重活塞6尾部进缸, 重活塞产生重力能量而作功。每个尖顶气缸里的尖顶重活塞重量应一致; 整机在空气中应是左右重量平衡的,可放到液体中左右两边排液量不同就不平衡了。由于尖顶气缸5在液体中速度快会产生上下逆流,在链条7之间, 需装一块隔流板13隔开逆流增加速度。该机不消耗液体,但必须用液体浮力的能量,引力的能量方可作功,只是把一种能量转化成 2

第6章科学理论评价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发展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接受;而科学理论一旦被接受,它又会按照一定的逻辑向前发展。 科学共同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和选择理论,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性本章将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与经验 检验 科学理论的评价包括:逻辑评价和经验检验两个环节,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确立必须通过评价和检验。 科学家在经验检验之前,首先要对理论进行逻辑评价,以选择出一个优先进行检验的理论来,然后,再通过经验来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逻辑评价:优劣,经验检验:真假 一、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做出评价,即它是否合乎逻辑,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理性检验。” 新理论首先应经得起理性检验。 发现理论的逻辑结构的欠合理和完备,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方向。 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则没有必要经受进一步的经验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1、相容性评价 1)含义 “指通过与公认的相关科学理论的比较,评价新理论是否与公认的相关理论相违背。”公认的相关理论:一般是科学上已确立的理论。 通过相容性评价,可以确认新理论在逻辑上是否合理。 2)评价规则 相容与不相容,两种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A, 相容 如果:从新理论T2 —→公认理论T1, 或者:从新理论T2—/→∪公认理论T1 那么:两者相容。 可以断定:新理论得到了公认观点的支持。 B, 不相容 如果:从新理论T2—→∪公认理论T1, 或者:—→与公认理论T1相悖的推论, 两者不相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断定:新理论没有得到公认理论的支持。 举例: 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牛顿力学 “能量亏损”与“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3)不相容的解决 当发现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传统理论不相容时,必须区分两种情况: 不相容是由于新理论自身的表述方式与通用的表述方式不协调造成的, 还是由于新理论从本质上就和公认的传统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根本抵触造成的 前一种情况:考虑修改或完善新理论的表述方式,以避免新理论刚

“永动机”的历史和现实

“永动机”的历史和现实 大约在280年前,有位德国博士奥尔菲留斯发明了一个“永动机”——自动轮。1717年,波兰国王把这位博士请到了波兰,并派了一位名叫格森·卡赛尔斯基的州长鉴定其真伪。这位州长为奥尔菲留斯创造了条件,把安装机器的房子与四周隔离。1717年11月12日,自动轮安装完毕,开始转动。州长亲自锁上了门,贴上了封条,派了两名卫兵昼夜看守这座房子。两周以后州长亲自启封开锁,看到轮子还在转动,于是再次上锁加封,又过了40天。1718年1月4日再次,轮子还在转。这位认真的州长还不放心,又观察了两个月,看到了轮子确实“永动”。于是州长就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从此以后奥尔菲留斯名声大噪,他周游欧洲列国展出他的自动轮,卖票赚了许多钱,并得到各国大人物的褒奖和舆论界的赞扬。 消息传到俄国,彼得大帝对该发明极感兴趣,派了一位专使马赫找奥尔菲留斯谈判,想连人带机器买到俄国去。奥尔菲留斯开价是10万卢布!马赫向彼得大帝汇报了两个情况:一是他看到轮子真的不停地转,二是介绍了法国和英国学者的看法,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水动机”是真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是违背科学原理的。因此,彼 得大帝迟迟未下决心用10万卢布巨款去买这个自动轮,他想在1725年亲自去欧洲看看,但后来由于他去世了,终归没有看到这个“永动机”。

科学界一直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大骗局。他们并不买那位波长的帐。凭什么他用眼睛看看就认为是事实,就发什么鉴定证书,真是岂有此理。科学家们公开指责这是个大骗局,并且悬赏1000马克给揭穿骗局的人。 最后骗局被博士先生的女仆揭穿了。原来这间安放自动轮的房子里修了一个夹壁墙,只要有人在夹壁墙牵动绳子,轮子就会转。轮子不是“永动”的,而是“人动”的。牵绳的人就是博士的弟弟和女仆。我们不知道那位女仆有没有得到1000马克的赏金,但确实有人出了一本小册子,揭露了这个骗局,还公布了一图,人们一看就会明白无误。 “永动机”是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的。但古今中外始终有人还在搞什么“永动机”的发明。这些人中有些是对科学的基本原理不清

国民党高机将领黄维 与 东方红永动机

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与东方红永动机 黃維(1904年2月28日-1989年3月20日),字培我。江西貴溪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黃維是蔣介石任校長的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他很早就受到中國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的寵愛,被蔣校長委以重任。後來他與蔣介石長子蔣經國共事多年,結下深厚的交情。1927年任第九軍團長。1928年任第十一師團長。1928年入陸軍大學受訓。1931年畢業後任十八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旅旅長。1934年任第十一師師長。1933年赴德國考察,1937年回國,9月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 1938年任第十八軍軍長。1939年6月升陸軍中將。1940年任第五十四軍軍長,並隨後擔任昆明防守司令、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監訓處副處長、青年軍編練副監、軍委會幹部訓練團副教育長、青年軍軍編練總監部東

南分部主任。1945年任青年軍第三十一軍軍長。1946年6月任聯勤副總司令。 1948年任新制軍官學校校長兼陸軍第三訓練處處長,同年九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949年1月10日開始,解放軍與國軍進行了長達65天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黃維在為被圍困的黃伯韜軍解圍增援時被解放軍包圍。 當時,指揮淮海戰役的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多次勸黃維投降,但他嚴詞回絕,堅決抵抗,其下屬中共間諜110師師長廖運周在安徽省宿縣率部投共、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最後於淮海戰役被俘,並送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永动机是一类想象中的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历史上人们曾经热衷于研制各种类型的永动机,其中包括达芬奇、焦耳这样的学术大家,另外包括一些希望以永动机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