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诗二首《示儿》导学案

23 古诗二首《示儿》导学案
23 古诗二首《示儿》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修订版

诗两首导学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 预习指要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 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 1.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惜 ( )傥 ( )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 ) 颓圮.:( ) 【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课堂探究】

《古诗二首》导学案

金佛寺学校六年级语文学科学生学案学科主任签名:________ 课题:《古诗二首》计划课时数:2 主备人:马天武 中心备课负责人:马天武年级主任签名:时间:____月_____日 【学习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导学案设计 一、【知识链接】 1、题目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随性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田园”指农家的田园生活;“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描写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的诗篇。《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2、作者了解: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晚年隐居退隐。他的诗作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主要作品《青远店》《州桥》《双庙》《四时田园杂兴》等。 二、【预习导学】: 一、看拼音,写汉字。 yún( )田 jì( ) 麻 lí( )落 jiá( )蝶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xīng xìng 高兴()兴( )奋时兴()兴()趣 dāng dàng 当()家妥当()当()选上当()三、辫字组词。 昼()耕()供()绩() 尽()耘()拱()债() 傍()蜓()织()蝶() 旁()挺()知()谍() 四、解释下列词语。 昼()耘()绩麻()各当家()童孙()供()肥( ) 稀( )篱落() 五、读诗句,写出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三、【质疑探究】 1、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3、你能找出描写农民劳动繁忙景象的诗句吗?请抄写下来。 4、从小孩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首诗) 1、诗人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 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____(省、市、区、县))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4古诗两首(导学案)

4.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用时:15分钟) 1. 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 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多读几遍,读准音。 2. 引导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 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重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 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 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1. 学生按要求读古诗,画出生 字。 2. 学生自由读诗,多种形式认读 生字。 3. 各种形式巩固识字。 4. 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掌握 “咏、妆、绦”三个字。 5. 学生有感情地练读古诗。 6. 指名读并正音。 7. 全班齐读。 1. 读一读,连一连。 咏ST 妆yfing 绦zhuang 丝too 2. 辨字组词。 (*()泮()迎() 丛()1仰()〔兹 ()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用 时:20分钟) ?指导第1、2句。 (1)展示远看柳树的图片:你看到 了什么?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 又像什么?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 怎样的感叹?(课件出示该句) (3)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 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指导第3、4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 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互读第3、4句。 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 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 1. 学习第1、2句。 (1)学生观察图片,自由讨论 并交流冋题。 (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理解诗句。 (3)学生根据理解,有感 情朗读诗句。 (4)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丝 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 “绿”字也可读重点。 (5)学生根据图片背诵这 两句话。 2. 学习第3、4句。 (1)学生自读第3、4句, 并思考问题。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咏柳》的作者 是,诗句中的 “绿丝绦”指的 是。诗人借歌颂 来赞美。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 (谋(人 (1)《咏柳》描写的是 夏天的柳树。() (2)“二月春风似剪 刀” 将“春风”比作了“剪刀”。 ()

小学六年级语文《示儿》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示儿》教案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古诗二首2导学案.doc

课题 古诗二 首 学 课型主体课文官课时 2 具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 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 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 方法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 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 情感。 重点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 感。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学 习 导学案导学评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师:学过 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 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新诗。(板题) 回顾知新 预习 板块 收集白居易的诗 导学板块一、诵读展示 学生按要求自学《浪淘沙》 默读《浪淘沙》。 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浪淘沙》。1.默读《浪淘沙》。2.把不懂的字词划 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3.《浪淘沙》写的是哪里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2)谁 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查查字典,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3)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4)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借助注释,结 合图画、展开想 象,理解诗句的 意思,感受黄河 磅礴的气势和丰 富的想象,体会 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示儿》导学案

《示儿》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2、出示课件,引入课题,介绍作者,释题、质疑(出示学习目标)。 二、读通读顺古诗 1、自由把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古诗。 2、抽生读,注意听清字音是否正确,简单辨析“祭”、“乃”字读音、字形。 3、抽生读,其他注意倾听节奏。 4、全班齐读古诗。 三、自主合作 1、出示探究目标,(抽生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方法提示:先理解重点词语——再连词成句——最后顺通意思) ①理解重点词语。 ②顺通诗意。 (2)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诗人在临死时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从哪个字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无比的遗憾。 从第二句诗中,读懂了诗人最后的遗愿是什么?从哪个词中感受到诗人 对实现遗愿的无比渴盼。

②从这些“遗憾”、和“遗愿”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有着强烈的怎样的情感。 四、展示评价 1、检测重点词语。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诗。相机指。 3、小组交流展示第三、四句。相机指导。 4、连词成句,顺通诗意。 5、陆游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过渡:公元1125年,也就是陆游出生的这一年,金兵南下攻宋。第二年,金兵占领北宋都城汴京。从此,北方中原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中原沦陷,金兵横行,生灵涂炭,同胞们流离失所。此时的陆游悲啊!他还为什么而悲呢? 6、此时,陆游最大的遗愿是什么呢?从哪个词感受到诗人对实现遗愿的渴盼?能读出这种情感吗? 7、陆游临终前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他最后的遗愿仍是祖国统一,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完善板书) 8、带着这样的爱国情感,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9、导语:可遗憾的是南宋的权贵们在杭州的西湖边醉生梦死,莺歌燕舞早已不思收复中原领土,早已不管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就在陆游死后的第69年南宋灭亡了。这位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的遗愿最终没能实现。陆游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陆游临终写的《示儿》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把它铭记于心。会背诵吗? 10、全班齐背 11.导语: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像陆游这种精忠报国、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成了南宋诗词的主旋律。如:(出示课件)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2、导语:陆游一生近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他精忠报国,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课后有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孩子们小声试着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简单理解一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语文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学准备: 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人 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奏。(2 2 3) 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 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导学案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导学案【小编寄语】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重点)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思乡之情。(难点)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会说诗意。知识链接: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

他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全诗,结合注释说一说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字、句在课文中标出来。 3、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萧萧” “挑” “促织” “篱落”等词义。 2、《夜书所见》写的是哪个季节?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夜书所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积累运用 多么优美的古诗,多么优美的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吧! 四、拓展延伸 1、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描写秋景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800多年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老泪纵横、手指北方,用微弱的语气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教师评价正确与否。)是啊,一般人们都会这么做,但这位老人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却一字未提家事,但里面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他是谁呢?(对,板书: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释题 1、课前老师让大家了陆游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生汇报) 2、师出示课件(陆游资料及背景)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陆游出生两年后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儿时的他备受流离迁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沦陷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南

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导学案

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导学案 《古诗二首》导学案 科目:语文 班级:四年级 课题:《古诗二首》 教者:宋宁娟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认字四个,写字五个。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花的美丽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并能流利的进行背诵。 3、初步理解《游园不值》中用一枝红杏代表满园春色的写法。初步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包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细听感受。 2、说说你听到什么了,看到什么了。 3、导入课题并板书:《游园不值》 4、理解诗题。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二、预习检测: 1、齐读课题,能简单说说课题的意思。 2、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仔细倾听并进行朗读指导。 3、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引导学生谈预习收获,师小结评价学生自学情况。 6、出示问题,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7、指导学生合作解决课前的预习困惑。 8、引导学生谈预习收获,小结评价学生自学情况。 9、指导学生合作解决预习中的难点,并将本节课中的教学重难点渗透到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三、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得非常认真,大部分同学的收获真不少,本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 1、收集预习困惑,出示问题: 问题一: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问题二: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问题三:感受作者心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问题四:两首诗都是用花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体会他们的异同, 2、规定时间自主思考。 3、分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做出适当的评价。 4、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 5、重点关注有困难的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6、及时跟进评价。 7、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质疑。 8、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师及时做点拨或讲解。(多元评价)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导学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乡偶书》是()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写的。这首诗写诗人 回到久别的()时的心情。 六、学后反思: 自我评价:(打:“√”)今天的课堂中,你对哪项工作最满意? 书写倾听合作展示测评 学校七一路学校年级二科目语文学生姓名 年级主任翟福莲主备人赵建琼学科组长石梅课型精读 学习内容25.古诗两首课时二二次备课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8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导学案流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齐背《回乡偶书》全诗。 二.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给生字组词。 4.指导写字。 三.导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习第一、二句。 (l)看图,指导读第一、二句。 (2)理解词语。 乘舟:乘船。闻:听见。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唱歌。 (3)讲解诗句意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船正准备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用脚踏节拍的声音。 2.学习第三、四句。 深千尺:并不是有一千尺深,在这里形容水极深。 (3)讲解诗句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深厚。 (4)指名读,想象这一句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什么感情? 四.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达标检测 1.我会默写古诗,并填空。

《示儿》教学设计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3篇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篇1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由于诗文内容的时跨度大,学生的阅读体验浅,学生很难同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去挖掘诗文的背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点尝试教学,竟然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课堂需要感动。在本案中,我就打破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描述<清明上河图》、《金兵入侵图》和《宋高宗等杭州玩乐图》,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国破家亡的惨痛有了感性的认识,了解陆游的悲是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的悲是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是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引导朗读 课堂需要感动。在本堂课中,我设计让学生既读诗文,也读诗人。通过有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也能随着陆游的悲而备、能随着陆游的盼而盼,那么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才能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记忆。 有感情的朗读,需要教师能很好的引导。上课开始,我很动情的做了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气氛;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引导学生对大儿子、小儿子的千叮万嘱,一边又一遍的反复吟诵。 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得到升华。 三、展开想象 特别是学生对比观察《清明上河图》和《金兵入侵图》之后,我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学生即兴想象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权贵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

统编版示儿优质课教学设计

《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相关资料,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咀嚼体悟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 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学资源: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课前交流:让学生自由背诵学过去的古诗。 1. 引入课题: 今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宋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他一生写诗近万首,这首诗是他临终前的绝笔。2.理解课题:齐读课题师:“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儿”就是给儿子看) 师:临死前写给儿子看的叫什么?(叫遗书)师:人们在临死时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写财产的分配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那陆游写了什么?请同学先自由读读课文。看看注释。提醒学生自由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诗意。指名读课文。 师:想不想读得更好。要读得更好就必须研究、走进古诗。 三、反复吟咏,深刻体会。 师: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 师:指名读。说说理解。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财产、朋友......)师:指导朗读。及时评价。谁能读的更空些?齐读。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伤,板书:悲伤师:出示: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指名读。说说理解。让作者感到悲伤的是祖国没有统一。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补充:1127年,金兵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梁,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师:为国破家亡而感到悲伤。你能把这种悲伤读出来吗?指名读诗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种悲伤。(突出“不见”“同”)自由读。齐读。 师:诗人不仅仅为国破家亡而悲伤。 师: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自由读师:指导读前句。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作者的心情怎样?(悲痛、痛心、气愤)这是为什么而悲?(山河破碎)

古诗《示儿》的教学设计模板

古诗《示儿》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①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②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

1古诗二首 春天因为色彩缤纷和生机勃勃而成为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本课就选取了高鼎的《村居》 和贺知章的《咏柳》。远看,杨柳拂堤,风筝飘舞;近看,柳树初吐嫩叶,婀娜多姿。这样美好的春景是不是也让你心驰神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草长莺飞”的无限生机和“二月春风”的神奇吧!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的感情,感悟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的语言精炼、有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识字方法(部件识字法) 利用已经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字的偏旁进行识字的一种方法。如“寸”,加上木字旁,就是“村居”的“村”;“寺”加上言字旁,就是“诗歌”的“诗”。 语境识字 堤边拂晓景色丽,春风裁剪柳丝碧。村景妆饰如诗画,绿色丝绦牧童系。 横坐牛背咏诗句,黄莺也唱醉人曲。 词语拓展 出自古诗的成语:草长莺飞柳暗花明万紫千红粉身碎骨寸草春晖人面桃花 春风得意心有灵犀

成语接龙:草长莺飞→飞沙走石→石破天惊→惊蛇入草 词语解释 莺:鸟名,身体小,褐色,嘴短而尖,叫的声音清脆。吃昆虫,是益鸟。 拂:掸去,轻轻擦过。 堤: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醉:沉迷,过分地爱好。 春烟:春天的水汽,雾气。 咏:用诗词等来叙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绿色或暗绿色的软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修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绦: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 细叶: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似:好像。 互动探究 1.《村居》中描写了什么?请用“○”画出来。 草、莺、堤、杨柳、春烟、儿童、纸鸢。 2.《村居》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是什么?请用“”画出来。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呢? 二月。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古诗《示儿》教案设计

古诗《示儿》教案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 舒缓深沉的乐曲。 写古诗内容相关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

古诗二首导学案

古诗二首导学案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本诗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诗人),他和,, 并称为“初唐四杰”。 。 3.首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 ,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 4.诗中点明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为别中之别的诗句是。 5.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 6.颈联蕴含了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 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 的不朽名句。 7.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的人生态度、的志趣和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8.收集表达友情的诗句(至少三句) 9.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二、《己亥杂诗》 1.《己亥杂诗》选自,共315首。作者,号定庵, 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和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3.作者拿自况,表达了 。 4.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这一句,运用,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 的情怀。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我们熟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都体现了这种奉献精神。 5.古诗中写花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你积累的有关“花”的诗句来(至少三句)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

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