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探讨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摘要:I.引言- 阿司匹林的背景和临床使用情况II.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点- 作用机制- 药效学特点- 药动学特点III.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常见适应症- 联合用药-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IV.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 主要相互作用- 典型病例分析V.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常见副作用- 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VI.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解读- 药物选用- 用药监护- 患者教育VII.结论-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正文: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它的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围绕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该药物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特点表现为解热、镇痛作用强而持久,抗炎作用较弱。
在药动学方面,阿司匹林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90%,分布广泛,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经肝脏代谢,约95% 以原型药物经肾脏排泄。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联合用药方面,阿司匹林常与抗炎药、抗生素、抗凝药等联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对某些人群具有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过敏体质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值得关注。
例如,与抗凝药联用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与利尿药联用可能导致水杨酸盐潴留,加重肾脏负担。
在实际临床中,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用药物。
阿匹司林的功效与作用

阿匹司林的功效与作用阿匹司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也被称为“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简称NSAID)。
阿匹司林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阿匹司林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来发挥。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阿匹司林的功效和作用。
一、止痛作用:阿匹司林是一种非处方止痛药,可以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产生的物质,如组织激素和前列腺素等,从而缓解疼痛感觉。
阿匹司林常用于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酸痛等。
二、退烧作用:阿匹司林还具有退烧作用,可以降低体温。
它通过调节体内“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因此,阿匹司林广泛应用于退烧治疗,并且是许多感冒药的组成部分。
三、抗炎作用:阿匹司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抑制炎症反应。
它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血管舒缩素、前列腺素、白细胞活化因子等,减轻炎症症状。
因此,阿匹司林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疾病。
四、预防心血管疾病:阿匹司林还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适量的阿匹司林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五、预防癌症:阿匹司林研究还发现它有预防癌症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阿匹司林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如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凋亡的调节,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六、预防血栓形成:阿匹司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
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和中风。
长期卧床不动的患者、手术后和长时间坐飞机的人群可以适当使用阿匹司林进行预防。
七、治疗偏头痛:阿匹司林被认为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缓解血管扩张和神经炎症,从而减轻偏头痛症状。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尽管阿司匹林已经在市场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其临床应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水杨酸乙酯,可以用于多种治疗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并提供相关信息供参考。
一、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一系列炎症相关疾病,如关节炎、痛风、风湿病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发挥其抗炎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产生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三、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可缓解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疼痛症状。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感。
四、阿司匹林的抗热作用由于其抗炎作用,阿司匹林也可用于降低体温,对于发热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疗效。
五、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还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并减少慢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
其抗血栓作用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实现。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临床研究报告及相关病例数据。
如需查阅,请与相关医院或临床研究机构联系。
法律名词及注释:1、非处方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即可购买的药物。
2、抗炎作用:指减轻或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指减弱血小板之间的结合,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
4、镇痛作用:指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作用。
5、抗热作用:指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的药物作用。
6、抗血栓作用:指减少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主要临床应用标签: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阿司匹林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
后又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经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癌症、多种眼科疾病等疾病中均有良好的疗效。
本文就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主要临床应用做一表述。
一、药理作用1.1抗凝血:阿司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心。
此中枢会监视血液的温度,及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
阿司匹林因此有退烧的作用。
它也可产生发汗、毛囊竖立和最重要的血管收缩或扩张作用。
1.2消炎:阿司匹林常用来治疗风湿症,减轻炎症反应。
类风温性关节炎病人血中前列腺素的浓度比正常人高出甚多,使得关节滑液改变,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减轻发炎与疼痛。
1.3解熱:阿司匹林作用在血小板上,降低血液凝固的能力,因此外科手术前一周不可使用阿司匹林。
但是它对凝血引起的血栓症具有疗效。
二、主要临床应用2.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24~48小时内退热,关节红、肿及剧痛缓解,血沉下降,患者主观感觉好转。
由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故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迅速镇痛,消退关节炎症,减轻关节损伤,目前仍是首选药。
用于抗风湿最好用至最大耐受剂量,一般成人每日3~5g,分4次于饭后服。
2.2抗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临床使用阿司匹林的分析

相互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与NSAIDs竞争胃肠道黏膜的COX-1受体,减少内源 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增加胃肠道黏膜损伤和出血的风险 。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
增强抗凝作用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会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
帕金森病预防
阿司匹林可降低帕金森病 风险,可能与抑制炎症反 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04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风险
胃肠道反应
消化不良
阿司匹林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消化不良、胃部不适、恶心等症状。
胃溃疡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胃溃疡,严重时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 。
出血风险
皮肤出血
阿司匹林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瘀点、紫癜等出血表现。
。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合 应用的可能性,提高治疗效果
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安全性评估
对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 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的不良反应和风险。
THANKS
02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烷素A2的生成,从而抑 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附和聚集,降 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介质
相互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与其他心血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包括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这 些相互作用可能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汇报人:日期:•阿司匹林概述•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影响因素与风险评估目录•预防与应对措施建议•临床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01阿司匹林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化学结构常用剂型生产与销售阿司匹林有多种剂型,如口服片、胶囊、注射剂等。
阿司匹林在世界各地广泛生产与销售,价格相对低廉。
030201药物简介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
药理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抗凝药物等。
药物相互作用药理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范围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和疼痛。
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阿司匹林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血管疾病其他应用02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阿司匹林最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总结词这些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常在服药后几天内出现。
它们通常是暂时性的,可以通过减少剂量或改变用药时间来缓解。
详细描述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
这些反应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就医。
有过敏史的人应特别小心。
过敏反应详细描述总结词肝损害长期或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肝损害,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详细描述肝损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如果有任何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阿司匹林可能对肾脏产生损害,包括肾小管损伤、肾衰竭等。
总结词肾损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如果有任何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详细描述肾损害03影响因素与风险评估年龄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存在差异。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时更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谈谈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与不良反应

谈谈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与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应用较为普遍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
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近年来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新用途及不良反应报导明显增多,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一、不断发现的新用途1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中风2004年德国学者的一顼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通常没有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血管事件的危险增高,这些患者多有既往心梗病史,一般病情较重,接受急诊血运重建术比较低,出院时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1年后死亡率大约是使用者的2倍(16.5%对8.3%)。
在校正了主要混杂因素(如年龄和性别)后,出院时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远期死亡率仍显着高。
由中英科学家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司匹林成为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用的药物。
这一成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作期如果用2~4周的阿司匹林,即可使死亡率或中风复发率下降11%。
研究已证实,阿司匹林对于多种血管阻塞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2 预防和降低癌症危险(1)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美国纽约圣卢克斯--罗斯福医院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斯塔丁”并用,可降低结肠癌的危险。
该研究中心对1.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3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这两种常用药同时使用,能杀死早期的癌细胞,医学专家对1000名结肠癌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服用阿司匹林后的发病率下降了19%。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胃癌、乳腺癌风险。
香港大学研究员通过对2831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长期注射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抗炎针剂可使患胃癌的风险减少22%。
但可用于癌症治疗还为时过早,一家英国研究机构对8000名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那些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乳腺癌的几率比那些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少28%。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与药学监护探讨摘要: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阿司匹林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效果。
阿司匹林不仅能够调节血脂,同时还能抗氧化,改善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
同时,阿司匹林还能调节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使患者平滑肌增殖,对于患者的血管内皮保护以及自由基清除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能够使患者的斑块稳定度得到提升,进而使患者的大脑血流通量得到改善,降低患者脑梗死以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而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并探讨对应的药学监护方案,进而保障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药理分析;药学监护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已有百年以上的临床应用历史,但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从未中断。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头痛、发热和风湿痛等疾病,同时这种药物对于血小板聚集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凭借自身的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抗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防治中,大大降低了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其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中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药学监护方向,旨在为我国现代化的阿司匹林应用提供方向与管理方案。
一、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进展1.抵御炎症因子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和不同及血管事件的发生,都与炎症标志物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阿司匹林可抑制IKKB炎症通道的中心蛋白质,抑制IKKB激活所致的肥胖、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同时逆转肥胖和高脂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能够对高脂饮食和肥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进行控制,进而产生逆转效果。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还能够延缓人体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以及多种炎症因子的合成,改善患者的局部炎症状况。
1.促进一氧化氮的形成近期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可增加正常人血小板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的活性来增加一氧化氮(NO)的产生,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探讨刘志伟马文娟单桦
阿司匹林于1893年合成,是与青霉素、地西泮齐名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1],最早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治疗。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司匹林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被开发出来,广泛用于疾病相关领域。
本文对阿司匹林传统应用和新开发用途阐述如下:1 传统应用
1.1 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达到止痛效果,对钝痛作用好于对锐痛,可缓解轻中度钝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及癌痛;同时可使致热源导致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退热。
该药治标不治本,常需同其他药物合用[2]。
1.2 抗炎、抗风湿作用除风湿性关节炎外,阿司匹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为后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还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3]。
作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后1~2天全身症状缓解,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并发症,可用于鉴别诊断。
2 新开发用途
2.1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烷A2(TXA2)能使血小板活化、聚集而引发血管痉挛。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途径,减少血栓素Az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还有抑制炎症因子、过氧化物酶等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以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1982年,阿司匹林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减少中风发作,特别是复发;1985年,阿司匹林又被批准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4]。
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用途比解热、镇痛作用还普遍,被认为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成就。
2.2 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体内凝血素分泌增多及β细胞功能减退是诱发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病变的根本原
作者单位:317000 临海,浙江省台州医院药剂科
通信作者:刘志伟,Email:liuzw@ 因。
阿司匹林能和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乙酰化结合,进而使凝血素生成受阻,同时维持β细胞功能而减慢β细胞功能的退化[5]。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初诊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主要原因是生成血栓素增多。
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物水解化酶,阻止血小板形成血栓素,从而使血栓形成受限。
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防治中的地位在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中得到充分肯定。
2.3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以防神经元产生损伤,保护脑神经。
有研究[6]指出,血液中90%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都来源于血小板,而两者增加会产生阿尔茨海默病症状;阿司匹林可有效阻止血小板活化,减少Aβ和APP的产生。
阿司匹林可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减少对神经元的损害,对脑部起保护作用。
阿司匹林在代谢过程中需消耗自由基,以减少氧化损害,延缓细胞的衰老速度,有效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2.4 预防肿瘤代谢过程中肿瘤组织的环氧化酶2(C O X-2)可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引起癌变和其他疾病,阿司匹林能抑制COX-2,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转移。
有文献[7]报道,血栓可能保护着转移的肿瘤细胞不受机体破坏,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而阻止瘤细胞的转移。
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150~300mg/d)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9%、22%和28%[8]。
阿司匹林还可减轻多种肿瘤因产生大量前列腺素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2.5 其他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TXA2的合成,阻止血小板因子的分泌和聚集,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9]。
有专家认为,阿司匹林可作为潜在的抗白内障药[10],还可治疗角膜炎、巩膜炎和葡萄膜炎等。
阿司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原的生成,对抗衰老有明显效果。
阿司匹林也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11],预防前列腺增生尿潴留[12]及先兆子痫[13],粉末外用治足癣[14]等。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应用广泛,要掌握用药注意事项与禁忌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医生使用时须
·综述·
72
2018年3月第25卷第5期
考虑阿司匹林的风险/效益比、联合用药、阿司匹林抵抗[1]。
参考文献
[1]曾发古.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问题[J]. 医药前沿,2016,
6(23):86.
[2]杜剑春.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J]. 大家健康,2012,11
(6):118.
[3]娄树立,吴丽伟. 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J]. 黑龙江医药,
2010,23(2):256.
[4]卢新政,黄峻,侯麦花.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与哲学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4,25(12):52.
[5]王玉娟.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J]. 医学信
息,2016,29(19):220.
[6]朱同贞. 阿司匹林防治老年痴呆的临床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
息文摘,2015,15(48):20.
[7]鲁昌盛,刘长慧. 浅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4(22):156.[8]冉启元.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
23(5):470.
[9]丁鲜艳.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2011,4
(7B):28.
[10]李军.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14):1855.
[11]王蔚虹,胡伏莲,王振宇. 阿司匹林和吲哚美辛对幽门螺杆菌
生长的抑制作用[J].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84. [12]沈文,邓志雄,聂海波,等. 阿司匹林预防前列腺增生急性
尿潴留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4):433.
[13]谢川,刘兴会.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孕妇先兆子痫的指南解读
[J/C 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2):164.
[14]段官平,李霞. 阿司匹林治疗足癣220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
医药导报,2007,4(31):154.
(收稿:2017-08-17)
(发稿编辑:杨海陆)
胆石症形成与饮食及饮水水质的关系任海鹏
胆石症易受寒冷、感染、饮水水质、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
动物性食品和油腻性食品增多、谷物类饮食减少并追求食物精细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胆石症发病率不断上升[1],这与平时人们的饮食喜好、生活习惯、饮水水质有密切关系。
1 饮食结构
各级胆管部位中的大部分结石为胆固醇结石,结石中胆固醇含量约90%。
饮食以高脂、高糖、高胆固醇为主,导致含胆固醇类物质的禽、蛋、肉类摄入过多。
这些食材通过肝脏的生物转化,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胆固醇含量增加,分泌过多的胆固醇类物质积聚于胆道中,胆汁淤积于胆道极易产生胆石症,尤其要注意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胆固醇类含量过高的食物。
长期过量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特别是含糖饮料、过甜饮食或精制大米、面粉等,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使胆固醇合成并积累,造成胆汁内物质协调
作者单位:746010 陇南,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心医院外科
通信作者:任海鹏,Email:47344261@ 比例失调,促使胆固醇分泌增多形成结石。
肝脏通过三羧酸循环优先转化糖类物质形成脂肪,使人体发胖,肥胖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2]。
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储存过多的糖原,通过体内糖原的转化,还可使人体内血脂水平升高,这也是形成胆石症的危险因素[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类物质的缺乏是形成胆石症的因素之一,妇女口服维生素C可有效预防[4];B族维生素可促进胆汁排放,促进食物消化,改善胆道疾病的症状[5]。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方式改变,蔬菜大棚改变了蔬菜的生长周期,通过温室作用农作物未经过直接的光合作用,纤维素及多种微量元素低于同种野生蔬菜,若不及时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更易诱发胆石症[6]。
高脂类饮食是胆石症形成的高危因素,但长期素食也是一大隐患。
长期低蛋白饮食使机体脂类代谢异常,卵磷脂摄入降低、胆汁酸的吸收受影响、胆红素水解增加、胆盐浓度降低,累积形成胆色素结石,尤其长期素食者胆石症常见。
减肥者临床胆石症也多见,减肥过快体内能量供应急剧减少,沉积于组织中的脂肪加速消耗,使胆固醇溢出增加,在胆汁中的含量激增,胆汁变得黏稠、析出、结晶而沉淀形成胆石症。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