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

目录

? 介绍

? 定义

? 方法论上特点

? 研究对象及目标

?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

1介绍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2定义

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3方法论上特点

(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

4研究对象及目标

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群体动力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5.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 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 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 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 年。在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 年应 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

因为德国大学文化中涉及学生-教授联系的规范,他后来在他自己的教授生涯中全盘的反对这些规范。勒温相信,创造力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一个个体行为。他有着近乎神奇的与人接触的力量。他能够让接触他的人对他的方法和理论产生兴趣。在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书中,采访到一位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他对勒温的评价是充满魅力,兴趣广泛,具有活力以及对活力的“兴趣”——但不是强迫性的,还有对于系统化的渴望。他是个有魅力的人。但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他未得到一个终身的学院任命。他的学术生涯曲折而有趣。

3.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外在的(如食物);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只有个人能觉知的心理事件才构成他生活空间的要素。由于勒温借用了几何学上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所以他的场理论又称为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他将个人的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椭圆形,椭圆内个人的周围分为很多区域,分别代表生活空间内各种心理事件。他对每一区域内心理事件的性质用引拒值(valence)称之,并冠以数学上的正或负符号,意指心理事件之合于个人需求者带有正引拒值,而不合于个人需求者则带有负引拒值。个人某时某地所表现的行为,有时向带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趋近,有时对带有负引拒值的事件逃避。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当两个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两个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个人又不能不在两者之中择其一时,两个事件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像此种生活空间内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带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现象,即称为向量(vector)。在动态方面,勒温提出了紧张的概念。当产生需要时,便产生紧张。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扩展阅读:

1.1.《传播学史》,美,罗杰斯,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2.库尔特·勒温及其场论与群体动力学(把关人),新浪博客

群体动力学研究

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是什么?K. Lewin ?―群体动态‖是有关群体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主张群体成员参与决策,认为通过群体成员的合作会使社会和个人都受益。?―群体动态‖是一种技术手段,使用这种技术手段的目的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掌握主持会议的技能。 ?―群体动态‖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它要研究群体的性质,群体的发展规律,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以及群体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等一系列课题。这种研究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吸收有关学科的知识,研究的重点并不是一般地描述群体的特征和群体的行为方式,而是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换言之,就是从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群体。 群体的规模 ?James 小群体的人数2——7人 ? 3 人?7 人?20 人?30 人?40 人? ?群体规模增大,可能要考虑的问题: –群体资源增加,但这些资源并不一定是有用的资源; –群体成员不同点也增多,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奖励机会减少; –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动;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 ?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性质而定,任何群体都有上下限。?当人数到达一个度时,效率最高,而超过这个度,效率会急剧下降。 群体的结构 ?结构不同方面 –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观点及信念等。?群体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在结构的不同方面接近与不接近 ?领导班子的结构 –年龄结构、知识与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

自旋F=1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态和动力学性质

自旋F=1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态和动力学性质 【摘要】:自从MIT小组成功地实现用光阱束缚冷原子23Na以来,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作为一门新兴学问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自旋磁畴,涡旋态,自旋组分相分离,破裂凝聚态,及自旋相干混合动力学等等。本文研究了旋量混合物基态特性和非均匀外场中旋量BEC的动力学两方面内容。首先,我们探讨了由两种不同的自旋都为1的原子组成的旋量凝聚体混合物的基态特性。当两种不同类的玻色子发生碰撞时,由于玻色对称性的限制被打破,这导致两种F=1旋量凝聚体混合物(简称自旋1+1系统)会有种间耦合相互作用和种间配对相互作用。首先,通过角动量耦合理论给出了简并内态近似(DIA)下系统所有可能的基态,另外,我们还研究了特殊相AA相中各个塞曼能级的粒子数分布和量子涨落,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基态是破裂凝聚体,粒子数涨落的分布与单原子破裂凝聚体有很大不同。然后我们用精确对角化方法数值结果做了验证,严格符合。用精确对角化方法可以数值地给出了更一般的存在单态配对项时的基态解,我们展示了两种配对机制之间的竞争,发现系统总自旋为零的情况下,体系仍然有不同的配对机制之间的竞争,由种间耦合项所决定。其次,我们研究存在磁场梯度的弱磁场中旋量BEC的动力学性质。因为磁场的非均匀性,磁场梯度使得原子自旋在1到-1之间反转,导致系统磁化强度不再守恒。我们分别展示了在平均场理论下铁磁和反铁磁两种原子的磁化强度和mF=0塞曼能级上的粒子布居的动力学行为。当初态是三个

能级粒子数目非平衡分布时,我们发现磁化强度的动力学类似于双阱中的约瑟夫森振荡并伴随有自俘获现象,同时mF=0塞曼能级上的粒子布居数的动力学被充分抑制。当初态是三个能级粒子数目均匀分布时,反铁磁原子凝聚体系统磁化强度出现拍频振荡。【关键词】:旋量凝聚体BEC混合物破裂凝聚体单态配对自旋混合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O469;O562 【目录】:中文摘要10-11ABSTRACT11-13第一章绪论13-231.1引言13-211.1.1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15-161.1.2自旋交换相互作用16-181.1.3Feshbach共振和BEC混合物18-191.1.4旋量BEC自旋相干混合动力学19-201.1.5平均场与量子多体理论20-211.2我们的工作211.3本文内容21-23第二章旋量BEC的基态性质23-452.1多粒子系统的二次量子化23-242.2平均场方法24-322.2.1多分量耦合Gross-Pitaevskii方程组24-262.2.2旋量BEC基态问题的平均场处理26-322.3量子多体方法32-452.3.1单模近似下的有效哈密顿量32-332.3.2赝角动量算符与系统基态33-362.3.3破裂凝聚态36-422.3.4磁场梯度与自旋反转42-45第三章旋量BEC的动力学性质45-553.1平均场动力学45-523.1.1等效非刚性单摆模型45-493.1.2非刚性单摆模型的解49-503.1.3无磁场时的动力学50-523.2量子动力学52-55第四章旋量BEC混合物的基态特性55-794.1旋量BEC混合物的哈密顿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定义 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特点 (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对象 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场论 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 = f (P E)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管理心理学4》在线练习

《管理心理学4》在线练习 1〃第5题 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称为 A.期望 B.挫折 C.公平 D.强化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6题 成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 B.赫茨伯格 C.弗鲁姆 D.麦克里兰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7题 有形的欲望和无形的欲望,是按照欲望的()来分类的 A.时效 B.属性 C.弹性 D.个体需要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此题得分:0.0 4〃第8题 管理者作为一种榜样而被部下认同、模仿和学习,管理者的这种权力属于以下哪种权力 A.专业性权力 B.强制权力 C.参照权力 D.奖赏权力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9题 组织设计的核心是 A.职位设计 B.功能设计 C.结构设计 D.目标设计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10题 问卷法和访谈法属于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答案:C 标准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21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22题 当一个人有被信任、被赏识和适合性方面的需要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来分析,这属于() A.安全需要 B.社交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26题 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不大,只求生活的安全。做这种人性假设的是哪种理论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 经济人" 假设理论

群体动力和个体积极性分析

群体动力和个体积极性分析 内容提要: 人类可以说由各种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群体组成,这些或大或小的群体为了谋求公共利益,进行无数团结协作的努力试探,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而群体为了追求公利而集体合作自主组织的议题,也一直是社会科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对谋求公利的群体和个体如何达成集体行动即探究群体集体行动的动力来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亦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将从概念和影响因素对群体动力形成根源及个体积极性调动分析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 一、群体动力及个体积极性的概念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而群体凝聚力高低又是群体动力高低的体现。 个体积极性是指个体对组织目标明确,执行计划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克服障碍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的情感。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研究,群体凝聚力的存在还要与正确的群体倾向结合才有正面的效果。因此,如果群体倾向于努力工作,那么,高凝聚力的群体的工作效率就更高,生产任务就会更快更好地完成。相反,假使群体的目标是倾向于限制工作,少生产,则群体的高凝聚力就会促使群体的工作效率更低,生产任务就完成得更慢。 一个工作群体的凝聚力的高低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领袖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勒温等人曾做过实验,比较了在“民主”、“专制”和“放任”等3种领导方式下的各实验小组的效率和群体气氛,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比其他组成员之间更友爱、群体的思想更活跃,工作主动性强,个体满足感较高.工作效率也高,因此群体内的凝聚力更强。在“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则不同,个体只是服从领导者,以群体为中心的行动和有组织的行动少,对头头牢骚满腹,而且攻击性言行显著,成员间彼此推卸责任或进行人身攻击。至于在“放任”型领导方式下,有组织的行动和以群体为中心的行动也少,对头头也无好感。说明实行民主型领导方式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的目标 凡目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这样的群体的凝聚力就有可能高。因此,群体目标是内在目标。自愿目标比外在目标、非自愿目标更能产生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知道为什么工作,而且自愿去干,就自然凝聚在一起。也就是说,群体成员把群体目标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去分担群体的目标。成员分担群

密度泛函理论的进展与问题

密度泛函理论的进展与问题 摘要:本文综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发展的基础及其最新进展,介绍了求解具体物理化学问题时用到的几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另外对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以寻找合适的交换相关近似为主线,从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广义梯度近似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自相互作用修正,多种泛函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可以提供越来越精确的计算结果。另外,在密度泛函理论体系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密度泛函理论本身及其数值方法的发展,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 关键词:密度泛函数值计算发展应用 1 研究背景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整个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最流行的表述形式是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形式,核心是波函数及其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对一个外势场v(r)中的N电子体系,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范式可以表示成: 即对给定的外势,将其代入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电子波函数,可以得到所有可观测量的值。 当用量子力学处理真实的物理化学体系时,传统的波动力学方法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关心与实验相关的一部分信息,如能量、密度等。所以,人们希望使用一些较简单的物理量来构造新的理论[1]。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Thomas-Fermi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的一种表述方式。传统的量子理论将波函数作为体系的基本物理量,而密度泛函理论则通过粒子密度来描述体系基态的物理性质。因为粒子密度只是空间坐标的函数,这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将3N 维波函数问题简化为3维粒子密度问题,十分简单直观。另外,粒子密度通常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观测的物理量。粒子密度的这些优良特性,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2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 Thomas-Fermi模型 1927 年Thomas和Fermi分别提出:体系的动能可以通过体系的电子密度表达出来。他们提出了一种的均匀电子气模型,把空间分割成足够小的立方体,通过在这些立方体中求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新传4班陈佳琪 2

目录大众传播理论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2.把关人理论 3.使用和满足理论 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6.培养理论 7.知沟理论 8.大众传播的虚拟环境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作者介绍: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产生背景: 麦克卢汉早期关于媒介的思想建立在他的导师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的研究基础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两人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据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 理论内容: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四)地球村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理论应用案例: 以印刷媒介理论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收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所有感官接收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是又是抽象化的经验,它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和高级方法

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和高级方法 Dominik Marx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Basic Theory and Advanced Methods 2009;584pp Hardback ISBN9780521898638 D. Marx等著 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或称为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是对分子作经典与量子混合处理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Paul Enrenfest 提出来的,他把原子核视为经典粒子而把电子仍作为量子对象,实质是一种平均场理论。其后,发展成著名的Born?Oppenheimo "绝热分子动力学",广泛地应用于量子化学和一些少体问题的研究工作。1985年R.Car 和M. Parrinello 把两者的优点以优化的方法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这一方法的应用能力和使用范围,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 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通过统一处理分子动力学和电子

结构理论把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有机地结合,使复杂分子体系和过程,包括化学反应以及电子的极化效应和化学键的本质等实际的计算机模拟领域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本书第一次提供了这一快速增长领域涉及的方法及其 广泛的应用范围,从基础理论直到先进的方法给出了协调一致的阐述,堪称是对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一部极具吸引力的教材。它包含了各种从头分子动力学技术的系统推导,使读者能理解常用的方法,评估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本书还讨论了广泛使用的Car?Parrinello方法的特点,纠正了目前在研究文献中发现的各种错误。 此外,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一些用于典型平面波的电子结构编码和程序设计的、使该领域的初学者容易理解并普遍使用的程序包,并使开发人员能够方便地改进它们的代码及添加新的功能。 除了前言和第1章开场白“为什么需要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之外,本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共10章,第一部分基本技巧,含第2-4章,2. 入门:统一MD和电子结构;3. 实现:使用平面波的基;4. 用平面波处理原子:精确的赝势。第二部分高级技巧,含第5-8章,5.超出标准的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6. 超越保模赝势;7. 计算性能;8. 并行计算。第三部分应用,含第9-11章,9. 从材料到生物分子;10. 来自于从头模拟的一些性能;11. 展望。

group_dynamics群体动力学

GROUP DYNAMICS: A. GROUP FORMATION A group is able to share experiences, to provide feedback, to pool ideas, to generate insights, and provide an arena for analysis of experiences. The group provides a measure of support and reassurance. Moreover, as a group, learners may also plan collectively for change action. Group discussion is a very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 i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is a fundamental process within a group, because many of the other processes depend upon participation of the various members. Levels and degrees of participation vary. Some members are active participants while others are more withdrawn and passive. In essence, participation means involvement, concern for the task, and direct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the group goal. If members do not participate, the group ceases to exist. Factors which affect members participation -The content or task of the group- is it of interest, importance and relevance? -The physical atmosphere - is it comfortable physically, soci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The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 is it accepting, non-threatening? -Member’s personal preoccupations - are there any distracting thoughts in their mind? -The level of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s - is adequate information provided for everyone to understand? - is it at a level ever y one understands? -Familiarity - between group members- do members know each other from before? ii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within a group deals with the spoken and the unspoken, the verbal and the non-verbal, 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ed messages that are conveyed and exchanged relating to information and ideas, and feelings.

管理心理学答案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 单选(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 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 )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1分) A.哈佛 B.霍桑 C.控制 D.梅奥 2.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 )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2分) A.自己 B.人际关系 C.群体 D.组织 3. 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1分) A.霍桑实验 B.系列实验 C.电器实验 D.梅奥实验 4. 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1分) A.粘液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良好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因素归为(2分) A.激励因素 B.情境因素 C.保健因素 D.工作因素 6. 按照期望理论,在()情况下激励力量为0。(1分) A.期望值等于0.5 B.期望值等于1.0 C.效价等于1.0 D.效价等于0 7. 当人们发现和他人相比自己的报酬偏低,会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公平。(2分)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增加他人的收入 C.减少自己的报酬 D.改变比较对象 8. 大棒是最为传统的激励手段之一。以下现象中不属于由“大棒”产生的消极效应的是(1分) A.对工作漠不关心 B.消极怠工 C.生产劣质产品 D.一切向钱看 9. 麦格雷戈认为管理人员应坚持的哲学是(1分) A.层次需要论 B.Y理论 C.X理论 D.超Y理论 10. 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1分) A.爱好 B.气质 C.需要 D.兴趣 11. 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2分) A.奖励 B.消退 C.倒退 D.激励 12. 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中,人的行为改变程序模式的解冻阶段是指(1分) A.形成人们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B.重新组合工作关系 C.重新组合工作群体 D.鼓励人们接受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态度、习惯与传统 13.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1分) A.现代管理理论 B.霍桑试验结论 C.管理过程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14.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该理论又被称为“场”理论。(1分)

旋量BEC方程的解析求解

旋量BEC方程的解析求解 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近年来物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在光阱实验中,相对于原来的磁阱束缚的标量BEC,由于粒子自旋自由度被释放,塞曼效应会导致处于不同自旋自由度的旋量粒子分开,旋量BEC呈现出了非常丰富的新性质,从而对旋量BEC的动力学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在平均场理论下,分别考虑无塞曼效应和有塞曼效应条件下的自旋+1和自旋-1及自旋0的旋量BEC用3分量的Gross-Pitaevskii方程组的解析解。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二次塞曼效应对自旋动力学的影响是有重要意义的。 1 背景介绍 1.1 物理背景 1.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它表示当温度足够低、原子的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它们将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态。此时,所有的原子就象一个原子一样,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在1995年6月,两名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以及德国科学家克特勒分别在稀薄的金属原子气体铷原子蒸气中第一次直接观测到了玻爱凝聚态,并于2014年6月在中国一陨石中就发现了这一凝聚态特相,属于天然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由于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制造出与绝对零度仅仅相差十亿分之一度的低温。并且利用电磁操纵的磁阱技术可以对任意金属物体实行无触移动。这样的实验系统中,原子被束缚在磁阱里面,因此原子的自旋度被凝固了。在1998年,将自旋为1的气体钠原子限制在磁阱中首次实现了带有内部的自旋度的BEC,这为我们研究超冷状态下的原子系统打开了新的大门。由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限制在光阱中的原子的自旋方向可以改变。因此,一个f自旋的BEC的序参量有2f+1个部分,这些部分可以随空间和时间改变,这导致了自旋结构非常丰富的变化。与旋量BEC对比,原子在单一自旋态的一个BEC归结成标量BEC。这篇文章,我们只考虑有1个自旋度的BEC。

群体动力理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意义

群体动力理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意义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流行的教学范式,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形式,成熟的学习小组一定是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下实践运行的,如何提升小组的内聚力?调动保持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原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架 构和正面回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其核心学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交互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内、小组间、班级集体中每个人无不互相影响。基于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借鉴这种理论,笔者就此谈三点启示。 一、创境建“场”是合作学习的大前提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教育的结果。勒温更加直白地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环境外力和内部需要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合作学习的“磁场”,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着床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因此合作学习前期的舆论营造就顯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民主公平的氛围,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改变过去强悍任性主导一切的作风,务实而民主,甚至是小组长的领导风格也尤为关键,不能变成另外一个权威的小老师独断专行,要求对每一个人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其关键要领就是“民主平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二、颇导“内需”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着力点 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有质量有生命力的合作学习一定是紧密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和追求。需要是勒温心理学中行为的动力源,也是合作学习的立足点,是小组得以合作展示的基础性条件。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做起: 1.增加趣味。合作学习的魅力之处在于扎根现实还原真实。让生

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 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 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事实上,人类关于团体的思想由来已久。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为一例证。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也足见他已知其中的某种道理。近代的哲人学者更是对团体各抒己见,这里面有“乌托邦”,也有“美丽的新世界”。但是把团体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还只有20世纪的产物。 团体动力学产生于40年代的美国,当时那里已具备了一个促使这一新学科出现的社会环境。30年代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以富尔敦、爱迪生等人创造发明的具体应用为标志的。它使人们看到了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巨大力量,知识与技术从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同时,由于世界大战和与西方工业发展结伴而行的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移民问题、黑人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童教育等问题变得日益尖锐,通过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对心理测验、科学管理和儿童

群体动力

第七章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第一节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一、勒温的群体动力论 关于群体动力的研究,最早起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年)。勒温认为,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场”是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根据“场”理论,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即: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用公式表示则为: B=F(P·E) 其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 勒温关于“场”理论最初只限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1933年他移居美国后,把“场”理论应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group dynamics)概念。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因素。勒温在他的著作《群体动力学的新领域》、《群体决策和社会变革》中,用“场”理论和力学的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群体对个体能发生巨大的影响,个人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群体动力”理论不仅对于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并且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在群体动力论发表之后,勒温和他的学生在1945年建立了“群体动力研究中心”,对于影响群体行为诸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构成了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基本内容。 勒温首创的群体动力理论,是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群体冲突和人际关系等等。群体动力既是上述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二、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概念 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各种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因此,群体的行为并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的简单的算术和,而会呈现出一个新的行为状态。通过协作活动所产生的力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要点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要点:1.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同正式组织互相影响,并共同接受“投入”,提供“产出”。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非正式组织)也有三项要素,即活动、相互影响、情绪。这三项要素中,这三项要素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 2.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 卢因认为,“力场”中的力涉及团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团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之间的看法。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而且修正个人的行为。 3.团体的目标 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以外,团体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以维持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此外,有效的团体必须能够觉察并处理人与人之间现存的和潜在的分歧和冲突,而不是掩盖或压制它们。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对具有不同水平相互信赖程度的团体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相互信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方面要好得多,团体成员的满足度、激励力和内聚力都较高。 4.团体的结构 在正式组织指派的单位中,通常有一个指定的正式领导对集体的工作负责。在非正式组织(团体)中也有一个非正式的、较难辨认的结构。这个结构中包含正常成员、非正常成员、领导成员和孤立者。正常成员接受并遵守团体的绝大多数规范。非正常成员接受其中的一些规范,而拒绝其中的另一些规范,但仍是团体成员之一。组织中那些不属于基本团体的人是孤立者。他们通常向往于不同于目前单位的另一个团体。 5.团体的领导方式 团体有专制、民主式、自由放任式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这三种领导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这三种领导方式中,以民主的领导方式效果最好。但也有人认为,这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不同手段。 6.团体的参与者 一个团体除了领导者以外,还有参与者。团体规模的大小是决定其成员参与程度和人数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如果团体成员的权力和地位比较平等,则参与者的人数会显著增加。参与式或民主式的领导方式比专权式的领导方式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 7.团体的规模 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实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所以,基本团体以规模小为好,以便成员相互间能经常交往。 (五)双因素理论的要点 1.双因素理论的内涵 赫茨伯格认为,属于激励因素的有:成就、赏识、工作本身、责任、进步等。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但是,这两类因素有若干重叠。例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起消极作用。 保健因素,是指它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卫生保健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样的,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当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但并不会导致积极的后果,而只是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性状态。只有激励因

专业进展——群体药代动力学

专业进展——群体药代动力学 一、概念 药代动力学:定量地研究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动态规律的药理学分支。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 通常是概括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导出算式,并确定有关参数,最后用数学语言定量、概括、简明地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 研究目的:常常是作为开发最佳剂型、确定剂量方案、了解相互作用的基础。 群体: 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由于群体中各受试对象的遗传、环境、营养以及个体特征的不同,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很大的个体间变异及个体自身变异。 群体药物动力学:PPK 研究给予标准药物剂量时,血药浓度在个体之间的变异性,确定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以便能计算某一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群体药代动力学即药代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的药动学基本原理和统计学模型相结合,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中存在的变异性(确定性变异和随机性变异),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药动学参数的统计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 血药浓度→安全范围小的药物→个体化用药方案 药动学个人参数在研究初期尚未测定,需要参考群体参数。病患康复,证明个体参数反映了客观规律;此时个体参数便可汇入群体、充实群体参数。 群体特性决定于个体特性,而个体特性又受群体规律的制约。因此在开展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时,虽着手于个体病例,但要着眼于群体规律。 二、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 1.个体化给药 群体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病人零散的临床常规药物浓度监测数据,应用专业的软件计算群体参数,然后测定患者的1~2个血药浓度,结合患者个体的生物学资料和用药信息,利用药物的群体药代学参数混合运算后得到病人的个体药代学参数,从而达到个体化用药。 尤其适用于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 根据NONMEM法估算的药代动力学群体参数以及新病例的临床常规数据如身高、体重、肾功能等,利用计算机初步推算个体化给药方案,并预测可能达到的血药浓度。然后根据实测血药浓度,对比修正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此反馈修正,可快速,准确地获得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2.生物利用度研究 生物利用度研究可用经典的药代动力学方法,但用NONMEM法可处理稀疏数据的优点,并可提取较多信息。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 目录 ? 介绍 ? 定义 ? 方法论上特点 ? 研究对象及目标 ?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 1介绍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2定义 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3方法论上特点 (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 4研究对象及目标 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群体动力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5.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