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生产三大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奶牛疾病防治学

奶牛疾病防治学(原创实用版)目录1.奶牛疾病防治学的重要性2.奶牛常见疾病的分类与特点3.奶牛疾病的预防措施4.奶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5.奶牛疾病防治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正文奶牛疾病防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奶牛作为我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奶制品的质量和产量。
因此,了解奶牛常见疾病的分类与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奶牛常见疾病可以根据其病因和症状分为几类,如传染性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产科疾病等。
每类疾病都有其特点,如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易流行等特点,内科疾病涉及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外科疾病主要涉及骨折、创伤等,产科疾病则主要涉及分娩、产后护理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判断。
在奶牛疾病防治中,预防措施是关键。
养殖户应该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避免拥挤,定期对奶牛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
此外,合理配置饲料,保证奶牛的营养需求,增强其抵抗力,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当奶牛出现疾病症状时,及时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兽医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病牛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牛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奶牛疾病防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许多新型疫苗、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为奶牛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奶牛疾病防治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奶牛养殖户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服务和保障。
总之,奶牛疾病防治学在保障奶牛健康、提高奶制品质量和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奶牛围产期十种常见疾病及预防 精品

奶牛围产期十种常见疾病及预防沙里金王义仁邬纯鸿王世鹏刘峰源(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奶牛围产期为产前21天至产后21天。
由于分娩、泌乳等多种因素应激,导致这个时期奶牛的免疫降低,发病率升高。
这一时期的常见病为乳房水肿、乳头末端损伤、难产、产道裂伤及产后感染、胎衣不下、生产瘫痪、子宫炎、乳房炎、蹄叶炎、肥胖牛综合症、第四胃变位等,同时,流产及死胎、阴道脱、子宫脱、产前产后截瘫、酮病、乳房坏疽等不常见的疾病。
以上疾病轻者会影响母牛的健康,导致产奶量降低、繁殖延迟,重者可危及生命。
而且这些疾病不仅消耗大量药品,兽医的时间,而且治愈率低,甚至导致淘汰和死亡,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奶牛围产期的疾病,预防重于治疗。
下面对奶牛围产期多发疾病的预防进行介绍。
1乳房水肿乳房水肿多发生在分娩前后。
肥胖、乳房下垂或产量较高的奶牛发病率较高。
该病病因主要是怀孕奶牛干奶期钾离子、钠离子总摄取量过高、低蛋白血症等。
同时,有观点认为,干奶期和泌乳早期饲喂超量的谷物,可以促使发生本病。
临近分娩的母牛乳房轻度水肿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产后10天左右即可消失。
病理性水肿可能会持续数月,严重的乳房水肿会影响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
乳房水肿可能会导致机器挤奶后,乳头乳池仍存留大量的奶,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
同时,乳房过度膨胀会导致奶牛起卧、行走困难。
预防:干奶后期禁喂食盐。
同时,控制奶牛干奶期营养状况,调整粗料和精料比例,使母牛在产前达到3.5分膘情,防止奶牛过瘦或过肥。
2乳头末端损伤乳头末端损伤最易发生在乳房下垂的牛身上,可能是牛自己同侧后肢的趾或悬蹄造成,或是由于临近牛踢踩乳头造成的,也有舔咬自己乳头造成的。
挤奶机压力增加和过度挤奶也会导致发病。
挤奶员护理不当可加重病情。
由于气候干燥,北方冬季该病发病率较高。
患病牛乳头软组织肿胀,有痛感,严重时乳头弥漫性肿胀、出血。
母牛反感或拒绝挤奶,导致挤奶不完全,极易诱发乳房炎。
预防:为奶牛提供宽敞的休息环境,避免过于拥挤。
春季牛常见疾病及主要预防和治疗措施

春季牛常见疾病及主要预防和治疗措施
春季是一个转换季节,牛群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和养殖管理不当的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
面将介绍春季牛常见的疾病以及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节后下痢病:节后下痢病是春季牛群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由饲料转换不当、饮
水不洁、环境脏乱等引起。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调整饲料转换周期,注意饲料质量和饮水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并及时对发病牛进行隔离和治疗。
2. 呼吸道疾病:春季是牛呼吸道疾病发生高峰期。
常见的疾病有感冒、肺炎等。
预
防措施包括加强牛舍通风,合理调整饲料,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牛,并进行合适的药物治疗。
3. 产后疾病:春季是牛群产犊较多的季节,产后疾病也较多见。
常见的疾病有产后
低烧、子宫内膜炎、产后腹泻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产床的干净和温暖,及时为产后牛补
充营养,合理调整饲料,定期进行产后检查,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治疗。
5. 泌尿系统疾病:春季牛群中也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疾病。
常见的疾病有尿毒症、尿
路感染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牛舍干燥和清洁,确保饮水卫生,适量增加运动,及时发现
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
预防春季牛常见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合理调整饲料,及时
隔离和治疗患病牛,定期进行牛体检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果遇到疫情爆发或疾
病复杂情况时,建议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奶牛常见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奶牛是人类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其产奶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牧场的经济效益和养殖者的收益。
奶牛在生长和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健康问题,其中营养代谢病是常见的一类疾病。
本文将针对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从发生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病1. 低钙血症低钙血症是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主要原因是产后奶牛钙需求增加,但饲料中钙的供给不足,或因产后排卵导致甲状旁腺分泌增加,引起钙的动态平衡紊乱。
低钙血症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2. 霜降病霜降病是由于奶牛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高产奶牛在产后营养不良、亚健康状态、饲料欠佳和运输中挤压引起脂肪动员增多,使血液中的脂肪酸增加,导致脂肪氧化程度降低,积聚在肝和其他组织中,最终引起霜降病。
3. 酮症酮症是奶牛在产后出现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产生过多的酮体,导致血液中酮体含量过高。
酮症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健康状况,甚至危及生命。
二、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因素1. 饲料不均衡奶牛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不足或不平衡,是导致营养代谢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2. 生活管理不当奶牛产后的生活管理不当,包括饲养环境、饲养方式、饲料供给和饲养制度等方面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营养代谢紊乱,引发相关疾病的发生。
3. 健康状况奶牛自身的健康状况对营养代谢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如产后身体恢复状况、疾病的发生和抵抗力等。
三、营养代谢病的临床症状1. 低钙血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产后低产奶、食欲不振、神经肌肉过度兴奋、抽筋、躁动不安、呼吸困难、体温下降等。
2. 霜降病奶牛患有霜降病时,主要临床症状为产后早期停止进食,后期体温下降、心率减慢、肌肉僵硬、甚至出现癫痫样抽搐等。
3. 酮症奶牛患有酮症时,主要临床表现为产后低产奶、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胃脘部疼痛、恶臭呼气等。
春季牛常见疾病及主要预防和治疗措施

春季牛常见疾病及主要预防和治疗措施春季是牛只生长发育的重要季节,但也是易患疾病的季节。
在春季,牛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饲草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为了保障牛只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我们有必要了解春季牛常见疾病及主要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牛只常见疾病1. 肺炎春季气温变化大,很容易造成牛只受凉感冒,引发肺炎。
养护不周、空气不流通、饲料粗细不一等因素也会引起肺炎。
肺炎症状表现为咳嗽、鼻突出、呼吸急促等。
2. 胃肠炎春季气温升高,细菌繁殖迅速,青黄不接的饲料储存不当易发酵,会导致牛只感染胃肠炎。
胃肠炎的症状表现为拉稀、食欲不振等。
春季天气潮湿,是肠胃虫滋生的季节,牛只容易感染肠胃虫病。
症状表现为消瘦、厌食、粪便异常等。
4. 产后发热春季是牛只生产的高峰期,产后发热是常见的疾病。
产后发热的症状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乳汁分泌减少等。
5. 足疾春季地面湿滑,牛只容易患上足疾。
足疾症状表现为跛行、不肯行走等。
二、主要预防措施1.改善牛舍环境春季气温变化大,牛舍的空气流通很重要,要保持牛舍的通风和卫生,保持温度适宜。
2.饲料管理春季过渡时期,养殖户应适当调整牛只的饲料结构和种类,饲草不可过于湿润,避免发霉、变质,破坏饲料的营养成分。
3.定期驱虫春季是肠胃虫病易流行的季节,要定期给牛只进行驱虫,保持牛只的健康。
4. 清理牛舍地面春季地面湿滑,容易引发牛只足疾,养殖户要及时清理牛舍地面,保持地面干燥清洁。
一旦发现牛只感染肺炎,应当立即进行隔离,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调整牲口饲料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给予肠胃炎患牛应用抗生素和消炎、止泻药物。
并要保持牛只的饮食清洁卫生,避免吃腐败植物和异物。
3. 肠胃虫病的治疗给予患有肠胃虫病的牛只定期进行驱虫治疗,并适时更换牧场。
产后发热的牛只,应当进行隔离治疗,保持休息,补充充足的营养,同时要注意给予清洁的饮食。
足疾的牛只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包扎患部、消炎杀菌、定期更换铺垫等。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

奶牛产后常见疾病的防治产后奶牛在产后7~10天阶段,每天要认真检查产后奶牛的体温、精神、采食、反刍、肢蹄、恶露颜色、乳房充盈度、瘤胃充盈度、子宫排泄物和粪便形态等情况并做好分析记录。
要注意产后奶牛分娩后胎衣脱落排出的时间和子宫排出物的形态、颜色和气味等情况。
正常的情况下产后奶牛一般在12~24小时以内就能自行排出胎衣。
超过时间就应视为胎衣滞留,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防止产后奶牛胎衣在体内长时间滞留.对于双胎、早产、难产、死胎、瘦弱、庝痛等的产后奶牛及时进行全身检查,及早诊疗,促进康复.体况评分:要求产后奶牛体况分值3.5~3。
75范围以内.对于体况偏差的产后奶牛要加强饲养管理,促使体况达到标准要求。
1、每周进行一次产后奶牛酮病检测:对检测结果为3+的产后奶牛,须注射B族类维生素,灌服丙二醇等药物予以早期预防治疗;2、预防低血钙、产后瘫痪、酮病等产后常见疾病:每1~3天抽血检测一次血钙水平和酮体、BHBA水平.根据实验室检测数据指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也可灌服以下配合预防药物:丙酸钙450~500g、氯化钾100g、硫酸镁220g、酵母200~300g、阿斯匹林粉45~50g、25度左右温水30~50L。
其中钙制剂可以视情多灌服2~3次;3、对产道拉伤和庝痛严重的产后奶牛:每2天用消毒液、凡士林、消炎粉等药物处理创面;肌肉注射镇痛消炎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4、预防产后奶牛胎衣滞留:可注射缩宫素促进胎衣排出。
即在奶牛产后1、4、7小时分别注射40IU催产素,第二天如胎衣仍没有排出,可再注射适量前列腺素促进胎衣排出。
如果注射药物无效,就需要采用子宫冲洗注药的方法促使胎衣排出。
具体方法如下:先用消毒药液将产后奶牛的外阴处清洗干净。
用手臂将将已消毒过的透明塑料软管送入阴道,再通过子宫颈到达子宫低垂部后引导出子宫恶露。
然后经软管注入5%~10%糖盐水500~1000ml溶液冲洗子宫,导净子宫内的存液后,再注入土霉素5g、利凡诺0。
奶牛常见疾病的诊治及防治

5 %~ 5 0 8 %可 消化 的干物 质约 5 %在 瘤 胃中消化 , 0 可
见 瘤 胃的重 要 性 ,但 反 刍 动物 的 前 胃疾病 是 常见
病, 多发病 , 对牛 的健康危 害很 大 。前 胃弛缓 的特征
是前 胃收缩 乏力 。
11 症 状 .
通 过 多年来 的兽 医 门诊工 作 , 人对 奶 牛 的一 本 些普 通病 也 总结 出 了有效 的 防治 经验 和方 法 , 面 下 简要介 绍几种 常见 的奶牛疾 病及 防治方 法 。 1 急性 前 胃弛 缓
平, 提高 幅度一般 为 1 %~ 2 0 1 %。高产奶 牛 的 日粮结 构 可 为精 料: 粗料 : 糟粕 类= 03 : 。若粗 料均 为优 6: 1 00 质 干草时 日粮结 构也 可改精: 6 :0 粗= 04 。
23 补 喂瘤 胃缓 冲剂 。夏 季奶 牛 食欲下 降 , . 补充小 苏 打 、 化镁等瘤 胃缓 冲剂 , 氧 可保持瘤 胃及 肠道 内容
充。 日粮 中添 加 03 . %的 K 1可提高产奶量82 C, . %。
26 补 充有机 铬 。高 温季 节 日粮 中补充有 机铬 , . 能 提 高奶 牛采食 量 和产奶量 , 改善料 奶转化 率 , 缓解 奶
奶牛疾病防治学

奶牛疾病防治学摘要:一、奶牛疾病防治学的重要性二、奶牛常见疾病的分类三、奶牛疾病的预防措施四、奶牛疾病的治疗方法五、结论正文:奶牛疾病防治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提高奶牛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奶牛常见疾病的分类、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奶牛疾病防治学的重要性奶牛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畜牧品种,其产出的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因此,保证奶牛的健康对于维持牛奶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奶牛疾病防治学关注奶牛的生理、病理、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旨在降低奶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奶牛生产效益。
二、奶牛常见疾病的分类奶牛常见疾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传染病: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禽流感等;2.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病、姜片吸虫病等;3.内科病:如消化不良、肠炎、胃炎等;4.外科病:如骨折、扭伤、关节炎等;5.产科病:如难产、胎位不正、产后感染等;6.营养代谢病:如酮症、瘤胃酸中毒等。
三、奶牛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奶牛疾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牛舍清洁、干燥、通风,定期进行消毒处理;2.严格把关饲料和饮水质量:选用优质饲料,保证饮水清洁、充足;3.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的饲养制度,保证奶牛营养均衡,增强抵抗力;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观察奶牛的精神、食欲、排泄等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5.实施免疫接种:按照国家规定和疫病流行情况,定期给奶牛进行疫苗接种;6.控制病原微生物传播:对于患有传染病的奶牛,要及时进行隔离、扑杀、销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四、奶牛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于患有疾病的奶牛,应根据其病因、病症、病程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西医治疗: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进行治疗;2.中医治疗: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外科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4.营养疗法:针对营养不良的奶牛,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提高机体抵抗力;5.康复治疗:对于患病奶牛,要加强护理,促进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生产三大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乳房炎:
1.接种乳房炎疫苗:乳房炎疫苗是一种预防乳房炎的特效疫苗,许多奶牛场已计划将其纳
入乳房炎控制规程。它能有效地预防乳房炎,特别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具体使用方法为:
肩部皮下注射3次,每次5毫升,第一次在牛干奶时,30天后注射第2针,产后72小时注
射第3针。
2.乳头药浴:停乳后或临产前10天开始,每日1-2次,泌乳牛每班挤乳后进行1次,主要
药浴药品为0.4%次氯酸钠、0.3%-0.5%洗必泰、0.2%过氧乙酸和0.5%-1%磺伏等。
3.服药治疗:在传统的抗生素疗法的同时结合服药治疗,效果明显。内服云苔子,一次
250-300克,隔日1剂,3剂为一疗程。也可内服几丁聚糖,日喂15克,每日2次,拌入
精料中,待吃完后再中粗料,饲喂6-8天。
二、子宫炎:
1.预防:胎衣不下是牛产后子宫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干奶牛的饲养以日喂精料3-4千克、
青贮料15千克、自由采食青干草为宜,以防止母牛过肥;产前2-5天和产后立即注射20%
葡萄糖酸钙液200毫升、20%葡萄糖液500毫升,每天1次,连注2-3天;产后立即肌注催
产素100单位,加快胎衣脱落,预防子宫炎。
2.治疗:常规治疗方案是用抗菌素进行治疗,现阶段主要用宫康宁混悬剂治疗。使用前剪
掉前封口,用输精器具直接于宫体内给药。治疗产后急性子宫炎和产道感染时,2天注药一
次,每次20毫升;治疗慢性子宫炎所致不孕症时,每5-7天注药一次,每次20毫升。
三、蹄叶炎:
1.预防:定期修剪和清洗牛蹄、用10%硫酸铜溶液倒入带喷嘴的喷雾器内,直接喷入蹄叉内,
隔日一次。
2.治疗:保定患牛于六柱栏内,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将患蹄清洗干净,整修蹄底,将腐烂
的腔洞扩创成反漏斗形,让其流出鲜血,以高锰酸钾粉填塞创口止血。随后用3%-5%的高锰
酸钾液清洗控干,将血竭研末倒入清创后的创腔内,再用烧红的斧形烙铁烙之,使血竭熔
化与角质结合,若创腔深,最好分层烙熔,以绷带包孔固定,隔5-7天检查一下,如绷带
未脱落无需处理,否则再补一次,一般1-3次可愈如病变处脓血分泌物较多,则常规处理
后,待病灶处于脱水再生阶段,再用血竭封闭。
如牛乳房炎、子宫炎和蹄叶炎都应以防为主,首先应加强营养管理,定期用虫克星进行体
内外驱虫。注意多喂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的青绿饲料。建立良好的技术人员
队伍和健全的防暑御寒制度,定期用1%-2%碱水消毒牛舍、牛体,每日刷拭牛体,挤乳要按
操作规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