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犯罪的特点和规律
高智商犯罪

高智商犯罪一一、高科技犯罪高智商犯罪视的特点有哪些从犯罪学的角度看,智能犯罪是指犯罪分子运用智慧、智力成果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的犯罪。
近几年来,利用高科技智能犯罪的手段不断演变翻新,给金融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其中,信息窃取、盗用、欺诈是此类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如利用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诈钱财,是智能犯罪的常见特征。
1、智能性高智商犯罪犯罪分子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智能。
2、隐蔽性智能化犯罪由于大量运用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等作案,使其更为隐蔽,犯罪后不留痕迹,瞬间作案,不易被发觉。
有的犯罪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难以被发现。
即使被发现,侦查取证也异常困难。
3、严重性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造福人类,但如被犯罪分子掌握和利用,其造成的犯罪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利用智能化手段进行贪污、盗窃、伪造、诈骗等犯罪涉及的金额非常巨大。
二、如何打击高智商犯罪1、严厉打击,提高法律的威慑力。
智能化犯罪黑数高,侦查难,犯罪分子侥幸心理强,因此,提高破案率,增大犯罪的成本,强化刑罚的必定性和及时性,是惩治智能化犯罪的关键所在。
2、提高对于打击智能化犯罪的重要性、整体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增强全社会对于智能化犯罪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改变人们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及犯罪分子的宽容心态,强化与智能化犯罪作斗争的感,积极支持司法机关侦破处罚智能化犯罪。
加强群众的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3、强化科技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科技从业人员认识到利用科技手段的非法活动是犯罪行为,是不道德的和可耻的,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4、强化管理意识,规范内部管理制度。
实践中有的智能化犯罪的发生,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了规章,工作中出现了漏洞,以致被犯罪分子钻了空子。
综上所述,高科技犯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给社会正常秩序带来了危害。
高科技犯罪与法律应对策略

高科技犯罪与法律应对策略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高科技犯罪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执法机构不得不加大力度来应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科技犯罪的不同形式以及法律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公众对此类犯罪的认识,为建设安全的社会做出贡献。
一、互联网犯罪的形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一个境外作案的平台。
诈骗、网络抢劫、黑客攻击等高科技犯罪日益增多。
例如,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常常利用智能手机发送虚假信息,骗取受害者财产。
此外,黑客攻击成为了常见的高科技犯罪行为,不仅存在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也会给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打击高科技犯罪的挑战与传统犯罪相比,高科技犯罪往往隐蔽性更强,侦查困难度更高。
犯罪分子能够使用匿名的网络技术在世界各地进行作案,造成追责的难题。
此外,高科技犯罪的方式多样化,技术更新速度快,执法机构需要不断跟进才能及时应对新的犯罪手段。
同时,跨国犯罪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涉及多个国家之间的法律、司法合作困难。
三、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与国际合作为了应对高科技犯罪,各国需要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执法机构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
首先,法律应完善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方面面。
其次,对于高科技犯罪的定罪量刑应当相应提高,以确保犯罪分子无法逃脱法律制裁。
此外,建立高效的司法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证据收集的国际合作是应对高科技犯罪的关键。
减少各国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加强国际执法目标的统一,将有助于打击犯罪分子的活动。
四、提高公众意识,强化安全教育公众作为高科技犯罪的潜在受害者和重要参与者,应加强对高科技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政府部门和媒体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安全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公众传授有关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知识。
同时,学校和家庭应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
高科技犯罪有哪些类型

一、高科技犯罪是什么
高科技犯罪,是指以高科学技术成果为手段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侵犯国家、法人或自然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高科技犯罪作为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相伴而生的一种新型犯罪,根源于高新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并且依赖技术力量的实施。
高科技犯罪既包括利用高科技产品作为实施犯罪活动或逃避打击的工具,也包括使用高科技成果实施策划犯罪的方式、方法和反侦查的手段。
高科技犯罪有哪些类型
二、高科技犯罪有哪些类型
(1)运用现代印刷等技术伪造各种证、卡、印章和货币。
如假人民币、假身份证、假商标、假护照、假信用卡、假印章等,伪造身份、诈骗钱财、偷渡出国。
(2)运用电子技术对移动电话盗码并机。
深圳、南京、上海等地发现犯罪分子截码并机出卖给个人,造成数千万元损失。
(3)运用机械技术制造枪支和消声器。
这类案件经常发现,有的制造枪支、弹药的成品和工具,有的缴获正在犯罪作案使用的枪支是自制的。
(4)运用化学原理制造毒品和麻醉物品。
有的犯罪分子使用各种麻醉药品,致人昏迷而后抢劫;有利用化工原料,制造毒剂混入高挥发的溶剂中,在温度变化中自然发挥致人中毒。
有的制造毒品。
(5)运用化学原理和电子技术制造定时、遥控、反拆爆炸装置。
大量的爆炸案件仍以导火线、雷管等较低级的技术为主,现已发现使用反拆、遥控、定时等较复杂技术的案件。
(6)利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因特网犯罪。
高科技犯罪分析报告

高科技犯罪具有隐蔽性、跨国性、 高技术手段等特点,往往给受害 者带来巨大损失,对社会造成严 重危害。
高科技犯罪的类型
网络诈骗
利用虚假信息、钓鱼网站等手段骗取钱财。
侵犯知识产权
盗版软件、盗版音像制品等侵犯知识产权的 犯罪行为。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软件
通过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软件攻击计算 机系统,窃取或破坏数据。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总结词
面对跨国高科技犯罪,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享情报和资源,共同打击犯罪。
详细描述
高科技犯罪往往跨越国界,需要各国政府、执法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打击策略,分享犯罪信息和 调查成果,提高跨国追捕和起诉的效率。
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
总结词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 体系,是预防和打击高科技犯罪的关键。
THANKS
感谢观看
骗受害者,使其放松警惕。
案例二:勒索软件攻击事件
总结词:勒索软件攻击是一种利用恶意 软件感染计算机系统,并对文件进行加 密,以索取赎金的网络犯罪行为。
3. 攻击者通常会要求受害者在规定时间 内支付赎金以解密文件,否则文件将被 永久损坏。
2. 当受害者感染勒索软件后,其计算机 系统中的文件会被加密,导致无法正常 使用。
钓鱼网站与邮件
伪装成银行、政府机构或知名企
业,诱骗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 敏感信息。
伪装成中奖通知、订单确认等诱 骗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病毒。
利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 传播钓鱼链接,诱导用户点击。
恶意软件与病毒
01
02
03
04
间谍软件
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其 电脑上安装后门、收集用户信
2024年高科技犯罪猖獗

案例细节分析
案例一:黑客攻击银行系统,盗取 巨额资金
案例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身 份盗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二:网络诈骗,利用虚假信息 骗取用户钱财
案例四:利用无人机进行非法监控 和窃听
案例处理与解决
案例一:黑客攻击银行系统, 窃取客户信息
添加标题
案例二:网络诈骗,骗取用 户钱财
犯罪
建立跨国高科 技犯罪数据库, 提高防范能力
未来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科技犯罪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手段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犯罪 犯罪形式多样化:网络诈骗、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犯罪形式增多 跨国犯罪增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跨国犯罪,难以追踪和打击 犯罪成本降低: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本相对较低 犯罪后果严重:高科技犯罪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经济损失、社会动荡等
添加标题
案例三:利用高科技手段进 行非法交易
添加标题
案例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 行恐怖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解决方案:加强网络安全防 护,提高系统安全性
添加标题
解决方案:加强用户教育, 提高防骗意识
添加标题
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解决方案:加强监管,打击 非法交易行为
案例教训与启示
社会共同参与与监管
政府、企业和公 众共同参与,形 成合力
加强法律法规建 设,完善监管机 制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网络安全教 育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跨国高 科技犯罪
THANK YOU
汇报人:XX
案例:黑客攻击银行系统,窃取大量资金 教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启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打击高科技犯罪 启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高科技犯罪挑战
浅谈人工智能时代下犯罪的特征及其对刑法适用的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下犯罪的特征及其对刑法适用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犯罪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犯罪特征分析及其对刑法适用的影响方面,有以下几点:一、犯罪手段更加高科技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了犯罪分子更多的机会和手段。
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等渠道进行网络钓鱼、欺诈、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更有甚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网络攻击、黑客攻击、勒索软件等高科技化违法行为,使得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和复杂,对打击犯罪形成了更大的难度。
二、犯罪方式更加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犯罪分子进行更加智能化的犯罪,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犯罪活动进行智能化的预测和分析。
智能化的犯罪手段,加之超级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让犯罪分子可以更高效、更智能地实现其所谓的“理想目标”。
三、犯罪行为更具迅速性和全球性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全球网络的无缝连接和相互融合,使得犯罪分子可以在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迅速实施全球化的犯罪行为。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犯罪分子可以更快地决策和实施犯罪行为,加之手段更为高超,使得犯罪行为愈发难以防范和打击。
针对上述的新犯罪特征,刑法适用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刑法需要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制定更加精准的规定,更好的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犯罪领域的应用问题。
为此,有诸多立法方式可行,比如加强公共法律教育,大力引导社会和公众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犯罪领域开展的影响;增加利用科技手段打击犯罪,采用视频监控、智能检索等技术监控犯罪活动,强化打击网络犯罪的法律依据,限制违法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犯罪活动的规定等等。
二、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交流,对于全球性犯罪成果攻势的增强进行高效协调与作用共同完成。
要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刑法,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竭尽所能阻止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社会和法律挑战。
高科技犯罪的调查方法与对策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高科技犯罪的调查方 法与对策
REPORTING
目录
• 引言 • 高科技犯罪的调查方法 • 高科技犯罪的对策 • 高科技犯罪案例分析 • 高科技犯罪调查与打击的挑战与前景
PART 01引言高科技犯 Nhomakorabea的定义与特点
高科技犯罪定义
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高科 技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
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数据泄露案例分析
内部泄露
黑客攻击泄露
企业内部员工泄露敏感数据,如客户 信息、财务报表等。
黑客利用漏洞攻击企业数据库,窃取 大量敏感信息。
供应链泄露
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或供应商泄露数 据,影响企业安全。
社交工程案例分析
冒充身份
攻击者冒充他人身份,通过社交 媒体或电子邮件获取受害者的信
加强企业间合作
鼓励企业间加强合作,共同打击高科技犯罪,建立企业联合防范和应对机制,实现资源 共享和信息互通。
PART 04
高科技犯罪案例分析
网络诈骗案例分析
钓鱼网站
通过伪造官方网站或发送 虚假邮件,诱导用户输入 个人信息或转账,从而实 施诈骗。
虚假交易
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商 品或服务信息,骗取消费 者付款后消失。
网络传销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销 活动,通过发展下线获取 非法利益。
恶意攻击案例分析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
01
通过控制大量计算机对目标网站或服务器发起攻击,使其瘫痪
或无法正常运行。
勒索软件攻击
02
通过加密受害者文件并索要赎金来解密,对个人和企业造成巨
高科技诈骗的种类及防范

高科技诈骗的种类及防范当前随着电信、网络等科技的日益飞速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现代化社会。
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黑暗的一面,高科技诈骗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随着这一犯罪手段的日渐猖獗,许多诈骗案件纷纷从贴小广告到手机短信群发,发展到互联网、主流媒体发布广告。
从“假手机”、“丢捡钱”等传统骗术,发展到使用“任意显示”等软件的高科技诈骗。
此类案件作案手段隐蔽、欺诈可信度高,有组织有分工,反侦查能力较强。
受害人群也从最初单一的老年人群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其中不乏有大学生、博士生以及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
但这并不代表实施诈骗的犯罪嫌疑人拥有极高的智商,只是他们所使用的诈骗手法中使用了高科技产品,利用这些高科技产生的效应迷惑了众多人群。
一、高科技诈骗的种类:1、利用互联网腾讯QQ软件上网聊天,冒充好友实施诈骗。
首先,犯罪嫌疑人会利用木马程序侵入到某一个QQ用户的电脑内,带其QQ上线与他人进行视频聊天时自动将聊天视频以及个人信息下载,随后嫌疑人便盗取此QQ号与号中的好友(受害人)进行视频聊天,视频中显示的正是先前所下载的聊天视频,但该受害人并不知情,在聊天中,犯罪嫌疑人见时机成熟便开始向受害人以家中有事等等为由向受害人借钱,并承诺会尽快还钱,很多受害人由于碍于情面便答应对方,按照对方所提供的卡号将钱款打入到对方卡中,待其打电话询问被盗QQ号主人是否收到钱款时发现自己被骗。
2、利用“任意显号”软件实施诈骗现在,一种价格低廉,可随意购买的“任意显号”软件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诈骗案件中。
“任意显号”(又称“透传”)是部分运营商的中继计费用户利用修改显号功能,使主叫方拨打他人电话时不再显示实际号码,而是可以修改成任意号码。
目前此软件在互联网上随意购买,价格只需几百元,加上运营商疏于监管,销售渠道无人管控,造成“任意显号”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犯罪分子利用较小成本诈骗大量钱财,且此类案件仍呈多发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高科技犯罪的特点和规律(一)现代城市高科技犯罪的特点当前我国出现的高科技犯罪和传统犯罪相比较,存在的明显的特点。
1、犯罪主体的高智能化和年轻化与传统犯罪主体相比较,现在社会中的技术型犯罪的主体大都具有个人特殊的条件。
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某种专门技能培训,甚至受过高等教育。
他们掌握着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高新技术的操作技能,其中部分还是有一定职务、职称的公务人员和科研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他们利用其掌握的文化、知识、技能和职业便利进行各种犯罪活动。
当今世界上计算机犯罪有70%-80%为计算机行家所为。
在我国发生的计算机犯犯罪案件中,作案人大都受过计算机专门训练。
在毒品犯罪中,由于境外运输通道被控制,传统制毒的化学原料被严格管控,因此,毒品制造者就借助高科技手段,另辟奚径合成“冰毒”。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就犯罪经验与技术而言,与传统犯罪相比,现代技术型犯罪主体明显呈现年轻化的特征。
在美国,据统计,计算机犯罪者年龄区段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25岁。
从我国近几年来发生的计算机犯罪案件看,年龄多在35岁以下,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
2、犯罪行为的隐秘性和欺骗性。
现代社会技术型犯罪由于大量运用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计算机技术等作案,使其更为隐蔽,不易为被害方发觉,甚至有的犯罪后果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很难被发现。
表现为不易发现,难以侦查,破案率低的特点。
作为高科技犯罪之首的计算机犯罪,其特点之一就是正常的操作同犯罪活动在工作形式上很难区分,而且在犯罪时间上呈瞬时性,犯罪指令和犯罪程序可以在毫秒级甚至微妙级的时间内完成,很少和不留任何痕迹。
尤其是计算机专家在编程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所进行的非授权活动,很难被人察觉。
国外有资料表明,在此类犯罪中,已发现的案件只占实际发生案件的5%-10%,甚至仅为1%,而已报案件中,破案率不到10%。
据我国有关专家推测,我们所发现的此类犯罪只占实际犯罪的5%。
因此,此类犯罪具有最高的犯罪黑数和隐案率。
目前发现这类犯罪行为多数出于偶然,如由于计算机故障,同伙告发、自我吹嘘等。
在毒品特别是化学合成毒剂的制作上,由于整个生产过程属于化学加工流程,因此,一些犯罪分子便在一些边远地区和隐秘场所,以投资建设化工厂的名义,设厂生产毒品,以掩人耳目。
3、作案区域的广泛性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跨时空的联系性、,微电子技术、无线电遥测(控)技术、激光技术的高频传播性,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呈现”时空压缩”的特征,为犯罪人进行实时跨域作案提供了便利。
时间和空间这一对在传统犯罪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要素,已不能对技术型犯罪有太多的制约。
随着互联网的拓展,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各种远程犯罪活动已在国内发生。
在电信通讯领域,已发现犯罪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空中讯号进行拦截和破译。
4、犯罪后果严重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进行作案,犯罪能量巨大,造成的犯罪后果也十分严重,甚至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各种使用高技术进行贪污、盗窃、伪造等犯罪涉及的金额非常巨大。
据参加第一届计算机犯罪专题博览会―――“1996年信息安全博览会”的专家估计,达15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全球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将高达2000亿美元。
据美国电脑安全研究所1997年初的调查报告,在电脑犯罪已造成的损失方面,金融欺诈为2490万美元,电信舞弊为2270万美元,专利资料窃取为2100万美元,网络数据遭破坏为430美元,电脑病毒侵入为1250万美元。
近年来英国每年有大约20万部移动电话被盗,电话公司和用户每年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亿英镑。
1996年,美国3600万移动电话中发生盗码案70万起,经济损失高达6.5亿美元。
国外研究机构曾对同为针对金钱但使用不同手段的犯罪所造成的损失进行比较,发现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是偷窃的230倍,是抢劫的206倍,是传统敲诈银行的51.5倍。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制贩假币犯罪活动猖獗,并不断发展蔓延。
犯罪分子已经开始采用了机制印刷方法制造假币,其逼真程度明显提高,水印、金属线一应俱全,不用专门仪器很难辨别。
印刷数量成倍增加。
盗码并机犯罪活动于1990年在北京和广东省出现后,现已蔓延到全国25个省市。
高技术犯罪的后果严重性还表现在,由于其犯罪手段的智能化,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使侦破难度加大,犯罪分子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打击,逍遥法外,强化了犯罪心理、侥幸心理而不断作案,严重破坏社会治安,降低群众的安全感。
英国一家公司最近对2000家公司的主管进行的调查发现,英国公司最担心的十大危害中,计算机犯罪已由前两年的第12位升至现在的第5位。
(二)现代社会高科技犯罪发展变动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高科技犯罪是一种综合性的犯罪形式,也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研究国内外高科技犯罪现象的演变进程,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如下判断:1、高科技犯罪的出现与变化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科技犯罪与技术的应用如影随形,技术的升级愈高、普及愈广,高科技犯罪的影响范围和可能导致的危害也就越大。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各种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高智能犯罪也日益突出。
一方面,一批与高新技术紧密相连的犯罪,如给计算机熟人假造的错误程序、指令或病毒、移动电话并机等,相继出现。
另一方面:各种传统犯罪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科技手段,提高了犯罪的档次。
以计算机技术为例,计算机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持,各种犯罪也在此寻找到了“捷径”。
在贪污诈骗等犯罪中,一些管理帐户的公职人员,利用熟悉计算机业务知识和工作便利,给计算机输入一些虚假的指令或非法变更计算机中储存的资料,使之作出作案者希望发生的债务错误指令,实施贪污。
在盗窃金钱和各种机密犯罪中,出现了利用计算机控制的现金支付机(CD),从金融机构盗窃现金的案件,以及利用联网技术进入机密信息系统,窃取国家或其竞争对手和其他单位的信息已达到犯罪目的。
在敲诈勒索犯罪中,不法分子设法打入各类信息系统,窃取个人隐私,而后对其进行敲诈勒索。
在色情犯罪中,网络赋予传统传播淫秽物品行为以更大的广泛性和更高的集中性。
《花花公子》(playboy)网址平均每周接待470万次访问。
在Internet 色情博物馆中,一天之内可以下载比《花花公子》十年照片数量还要多的刺激性图片。
在破坏、杀人等犯罪中,全国已发生数起在计算机程序中设置“定时炸弹”――非法程序,以打击竞争对手或勒索报酬等。
在一些计算机技术发达的国家,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医院为维持生命的工作系统,用于指挥交通、指挥武器发射系统,犯罪分子极有可能利用计算机的这些特殊用途来实施犯罪活动。
2、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各类高科技犯罪的数量会呈现突增现象,即当出现某种类型的高科技犯罪的初期,发案数一般在一个较少数量范围内波动增长,然后便会迈上一个大跨度的台阶,并持续增长以计算机犯罪为例,从数量上看,随着计算机大量应用于工业、金融、交通、商业系统,随着各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计算机联网,计算机犯罪将日益突出。
在计算机犯罪的上升速度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言,每年约有10%的增长,但个别地区和国家的增长率还远远高于此,如法国为200%,美国的硅谷为400%。
我国于1986年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
据统计,1986年至1987年两年全国仅发案9起,1988年至1989年发案超过100起,而1993年至1994年全国发案超过1200起。
3、技术型犯罪分布与流动规律。
这主要是技术型犯罪在地理区位上的分布与变动情况。
从目前的静态分布看,它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社区和科技装备水平较高的部门和岗位。
就地域而言,以计算机犯罪为例,在我国,从1986年在深圳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以来,计算机犯罪先后发生在广州、北京、哈尔滨、呼和浩特、成都、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中城市。
随着计算机及其交互网络的普及,政府和军队的核心机密、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个人隐私都储存在计算机内,计算机犯罪的蔓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大部分计算机犯罪发生在金融和机要部门。
浙江省公安机关1997年下半年至1998元上半年已经查处的3起计算机犯罪案件,均发生在杭州、嘉兴、临安的银行系统。
从技术型犯罪的动态蔓延来看,主要是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开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蔓延。
我国大陆首次发现信用卡犯罪是在1984年的广州,首次发现的计算机犯罪发生在1986年的深圳,我国首例计算机病毒的发作是在1989年6月陕西某科研基地的进口微机上,全国首例移动电话盗码并机案发生在1990年的北京。
以盗码并机犯罪活动为例,开始是犯罪分子在内地盗码传到香港,在香港的复制伪机运回大陆内地倒卖。
后来,在为从香港向内地偷运复制伪机设备。
现在,又发展在内地倒卖复制伪机的设备。
刑法法律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赢了网建议大家遇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法律援助的帮助。
来源:(高科技犯罪的特点和规律/l/xf/61657.html)精彩推荐:侦查终结后案件如何处理/l/xf/163459.html完善检察机关内部不立案监督机制研究/l/xf/163458.html刑法中单设危险驾驶罪没有必要/l/xf/163457.html刑事诉讼法之第一审程序/l/xf/163456.html申诉案件有没有期限限制/l/xf/163455.html要使‘佘祥林们’及时出狱就应建立刑罚中止执行制/l/xf/163454.html公诉权制约研究/l/xf/163449.html调查核实证言,鉴定结论/l/xf/163448.html法庭辩论的价值/l/xf/163447.html论刑事诉讼中的瑕疵证据/l/xf/163446.html试论强化刑事立案监督/l/xf/163445.html如何区分诉讼中止和终结/l/xf/163444.html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的区别/l/xf/163443.html刑事自诉的处理/l/xf/163438.html刑事申诉时效问题/l/xf/163437.html刑事立案之前取得的证据是否有效/l/xf/163436.html让未成年犯‘无痕’回归/l/xf/163435.html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有哪些/l/xf/163434.html法庭辩论应当按照什么顺序进行/l/xf/163433.html不起诉的法律性质/l/xf/163432.html刑事自诉的结案方式/l/xf/163427.html国际仲裁协议强制中止诉讼程序/l/xf/163426.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程序/l/xf/163425.html最高法发文要求防止法院人员干扰办案/l/xf/163424.html什么是评议/l/xf/163423.html审判监督应确立哪些观念/l/xf/163422.html关于对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中,当事人提起附带/l/xf/163421.html 如何行使侦查权/l/xf/163416.html申诉控告的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l/xf/163415.html违反法庭秩序的处理/l/xf/163414.html上诉率二审改判率等普遍下降/l/xf/163413.html休庭调查/l/xf/163412.html审查起诉时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l/xf/163411.html规制刑事诉讼中止可缓解超期羁押/l/xf/163410.html相对不起诉的条件/l/xf/163405.html公诉案件的审理期限/l/xf/163404.html关于调整服刑人员刑事申诉案件管辖的通知/l/xf/163403.html 犯罪构成理论之冷思考/l/xf/163402.html怎样提起刑事自诉/l/xf/163401.html刑事审判监督的途径/l/xf/163400.html侦查的任务/l/xf/163399.html法定不起诉包括哪几种情况/l/xf/163394.html刑事立案材料来源/l/xf/163393.html应适度扩大不起诉的适用范围/l/xf/163392.html给刑法修正活动泼点冷水/l/xf/163391.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追诉时效/l/xf/163390.html在什么情况下公安局可以立案/l/xf/163389.html关于酌定不起诉的条件/l/xf/163388.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l/xf/163383.html法院的立案条件/l/xf/163382.html绝对不起诉的刑事赔偿问题/l/xf/163381.html浅论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之宏观战略对策/l/xf/163380.html 再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2017年最新版)/l/xf/163379.html 什么是提起公诉/l/xf/163378.html上诉不加刑存在的问题/l/xf/163377.html提起公诉的条件/l/xf/163372.html酌定不起诉的实体法律效力/l/xf/163371.html不起诉的条件/l/xf/163370.html幼儿园校车严重超载车祸致两死三伤/l/xf/163369.html超过追诉期限后,任何犯罪都不会被追究吗/l/xf/163368.html刑事抗诉书的范文(2017年最新版)/l/xf/163367.html公诉权的延伸/l/xf/163366.html被不起诉人的自我救济途径/l/xf/163361.html审查起诉的特点/l/xf/163360.html国际仲裁协议强制中止诉讼程序/l/xf/163359.html论量刑原则与量刑公正/l/xf/163358.html法定不起诉包括哪几种情况/l/xf/163357.html不起诉的法律意义/l/xf/163356.html在刑事诉讼中应加强立案监督/l/xf/163355.html公诉案件的相关法规/l/xf/163350.html提起公诉的条件和程序/l/xf/163349.html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有哪些/l/xf/163348.html2017年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达5098人/l/xf/163347.html基层检察院立案监督工作问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l/xf/163346.html 申诉审查处理/l/xf/163345.html红色通缉令的分类/l/xf/163344.html审查起诉阶段如何处理特殊情况/l/xf/163339.html审查起诉的程序/l/xf/163338.html案件中止执行转终结执行之我见/l/xf/163337.html刑法应用观念/l/xf/163336.html上诉的条件/l/xf/163335.html法庭调查顺序/l/xf/163334.html宣告判决/l/xf/163333.html刑事案件中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与审查/l/xf/163328.html不起诉的程序/l/xf/163327.html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l/xf/163326.htmlQQ群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三人获刑一年/l/xf/163325.html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案司法操作/l/xf/163324.html存疑不起诉决定书的说理应把握好分寸/l/xf/163323.html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l/xf/163322.html中止审理与延期审理的不同/l/xf/163317.html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法律救济/l/xf/163316.html论酌定不起诉的存在合理性及其完善/l/xf/163315.html广东省10名涉枪案件在逃人员通缉令/l/xf/163314.html在民事简易程序中,定期宣判的案件如何确定上诉期/l/xf/163313.html 提请中止侦查报告/l/xf/163312.html刑事诉讼法对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条件/l/xf/163311.html不起诉的法律依据/l/xf/163306.html刑事拘留有没有法定期限/l/xf/16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