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外生成成为课堂教学“催化剂”

合集下载

让意外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

让意外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

让“意外”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内容摘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碰到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一类是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如何处理这两类问题?处理时要注意什么?这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意外教学资源教学质量这是三年级的一堂笔算除法课,我在黑板上写下了“248÷4”,正打算引导孩子们得出笔算除法的方法,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可以从个位算起,这样方便,也不容易出错。

”我示意他说下去,他干脆跑到黑板跟前,指着“8”说:“先算8÷4等于2,再算240÷4等于60,合起来就是62。

”瞬间,教室里的空气似乎被凝固了,孩子们瞪大眼睛,有的看我,有的盯着黑板看,短暂的几秒钟后,孩子们就议论开了:“不对,应该从高位算起。

”“好象也对。

”“我觉得肯定错了。

”……另外一个小男孩急了,举着手大声喊:“老师,让我来,让我来。

”只见他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从个位算起是对的,请问要是200÷4,你怎么算?”第一个男孩被问住了,站在位置上欲言又止,其他同学纷纷附合着问:“对呀,怎么算呢?”我抓住时机,把“200÷4”写到了黑板上,当时想: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不但能把后续的知识提前,而且能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接着我请学生分组讨论“248÷4”的算法,并要求在讨论中“说自己的,听别人的,帮助有困难的”,力争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几分钟后,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用百位上的2去除以4,不够除就向十位去借,用24除以4等于6,把6写在十位上,再用8除以4,等于2,写在个位上。

”“直接用24除以4,再用8除以4。

”“可以写成竖式……”通过这样的合作与交流,孩子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笔算除法应该从高位算起。

这时,我问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小男孩:“你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他笑着摇了摇头,说:“老师,我改主意了,我想说说那题200÷4。

巧用“意外”资源成就精彩课堂

巧用“意外”资源成就精彩课堂
裂 的原 因呢 ?”
突然 “ 乒” 的一声 , 加 热 了的玻 璃 片在烧 杯 口
分钟 , 这时 , 班里的“ 小博士” 陈创 盛 小 心 的 站 起来 小声 提醒 : “ 老师 , 会不 会是 瓶 口上 有 水?” 紧接着 “ 科 学迷 ” 陈 敏达 兴奋 的 叫 了起 来: “ 是啊 , 我在《 十 万个 为 什 么》 里看 到 过 , 如 果在 冬天 里把 开水 突 然倒入 玻 璃杯 里 , 玻 璃 杯受 热急剧 膨 胀 , 就会 爆裂 的。 相反 , 如果 把 加热 的玻璃 片放到 冷水 里 , 热玻 璃 片遇 冷 急 剧收 缩 , 也会 导致爆 裂 的 !” 真 是救 星啊 ! 我 赶 紧用手 在杯 口一 摸 , 果然 是湿 的 。原 来 是 自己在倒 开水 时 , 不小 心滴 了几 滴水 到 烧 杯 口上 。 哦! 终 于找 到了原 因 , 我 感激 的看 了 他们一眼, 让他 们 坐 下 , 然后 马上 让 各 小组 检查 杯 口有没 有水 , 然后 再继 续探 究 。 这时 , 我 发 现 陈创 盛 和 陈敏 达并 不 是 很 情 愿地 坐 下去, 原 有 的兴 奋表 情不 见 了 。再 看全 班 学 生, 原 有 的 兴奋 和 热 情 消失 了 , 大 家 静悄 悄 地, 小心 翼翼 地探究 着 。 最后 , 整 堂课就 在这
作 为科 学教 师 最担 心 的 是学 生 在探 究 活 动时上 课前我 都要把课 中要进 行 的探 究活 动先 自己进行 尝试 ;而 且因为担 心学 生在探 究活 动时 , 忽视 了活动 中的注 意事项 , 影 响科 学探 究的效果 ,我总是要 三 申五 令提 出几点 活动要 求 , 结果学 生听得 索然无 味 , 自己也感 到别扭 。但一个 突发事件 , 对我深有启 发 。 那 是 我在 学 校 上《 水 和水 蒸气 》 一 课 时 发 生 的 。我 为 每组 学 生准 备 的探 究材 料 有 ( 两个 一样 的烧杯 , 里 面装 有热 水 , 两块 玻璃 片, 两 个 试管 夹 , 一 只 酒精 灯 和 一 盒火 柴 ) 。 我 在 引导 学 生猜 测 茶杯 盖 上 的小 水 珠 可 能 是 由水蒸 气凝 结成 的之 后 , 和学 生一 起制 定 了探 究 计划 。然后 我 放手 让学 生 自行探 究 , 验 证 自己的 猜 测 ,探索 水 蒸 气 变 成水 的条 件 。学生 们热 情高 涨 的地 探究起 来 , 当第 五

让“意外”在化学课堂中绽放精彩

让“意外”在化学课堂中绽放精彩

让“意外”在化学课堂中绽放精彩作者:杨玉平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12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课堂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面对这种“意外”,是视而不见,还是追随学生的兴趣,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每一个契机,让精彩在课堂中绽放。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胸怀大爱,冷静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课堂常规教学情况之外的其他情况,称为“课堂偶发情况”。

它的发生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

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偶发情况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即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

我曾经尝试这样的教育:案例1:上课时,一个学生满头大汗、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学生:“老师,我来晚了,因为……”教师:“你为什么要迟到?难道你不知道迟到会使班级丢分吗?”学生:“自行车坏在半路上了,我是跑来的。

”教师:“还有理由!你为什么不早点出门?准是昨晚看电视,今早睡懒觉!课后到办公室找我!”学生带着沮丧、气恼甚至敌视的情绪坐下,很长时间不能静下心来。

同样的场景,我改变了一种方式:上课时,一个学生满头大汗、急匆匆地跑了进来——学生:“老师,我来晚了,因为……”教师:“怎么了?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自行车坏在半路上了,我是跑来的。

”教师:“为了学习,为了班级的荣誉,你能急忙跑来上课,这很好!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以后要早点出门。

”面对同样的现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迥异的。

显然教师后一种方式能够充分地尊重和爱护学生,其处理方式巧妙而富有教育机智,产生的积极情感反应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二、机智幽默,明断暗收,为我所用案例2:盛夏的课堂,令人昏昏欲睡,有一男生趴在课桌上流着口水进入了梦乡。

让课堂“意外”成为“精彩”

让课堂“意外”成为“精彩”

师: ( 高兴地 ) 能啊 !请 同学们 自由寻找小伙伴试 分 。这 时 , 如果教师还在这个环节拖沓 , 耗费时间, 那 着演 一演 吧 ! 么就会 冷 却 学 生 主动 学 习 的热 情 , 中断学 生 原 本 流畅 ( 学生们二人一组 , 三人一伙 , 非常主动 、 投人地排 的思维 , “ 背 儿歌《 轻轻地》 ” 、 “ 创设情境演一演” , 可能
先 的设 计 , 再 创 交 际环境 , 让 学生 主 动积极 地 在 四人小 小弟 弟 的设计 , 创设 了 四人 小组 自由交流 的情 境 )
组 中 畅所欲 言 。
师: 好! 请小朋友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以前你在公
园、 绿 化 带所看 到 的情 况 。 ( 学 生很感 兴 趣 , 交 流很 热烈 ) 师: ( 约 三分 钟 后 , 课 堂逐 渐 安 静 ) 老 师 真高 兴 , 我
境 中“ 唇枪舌剑 ” ? 那就得看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生 就是叫我们不要踩小草 。 成的 。坦然面对“ 生成” ,再创交 际环境 , 寻找意外之
( 这时 , 又有五六只小手举起来 , 要求发言 , 表示也 处的惊喜 , 是我所追求的。在一堂课 中我就抛开了原 看到 过类 似 的牌子 。看 到 这样 我放 弃 了原 先 大姐姐 劝
生: 我们学过 的儿歌《 轻轻地》 也是 叫我们要爱
作 文教 学研究
护 小草 。 ( 有 些 学生 已忍 不住轻 轻地 背 诵起来 了 )
2 0 1 4年第 6期
悟, 有 时冥想 。课 前 , 教 师应 根据 预设 的问题 相应 预设
师: ( 即兴再创设情境 ) 是啊 !同学们 , 如果你正在 师生互 动学 习活 动 的时间 。节奏 太快 , 学 生跟 不上 , 预 公 园里玩 , 看到小弟弟 、 小妹妹在草坪上乱踩乱踏 , 你 没生 成 不充 分 ; 节 奏太 慢 , 学生 容易 游离 于主 流活 动之

让课堂在意外中展现精彩

让课堂在意外中展现精彩

让课堂在意外中展现精彩我是一名有两个孩子的音乐教师,我的女儿既是我的孩子,又是我的学生。

她活泼开朗,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我非常开心教我的孩子,而我又从事音乐教学多年,自认为足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事件。

但是一次课堂的突发事件,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让我明白遇事要冷静,多思考,多年的经验不是万能的。

人啊!要活到老,学到老。

记得我上六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就在学习歌曲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一、按部教学,突发状况那天我高高兴兴地去上初一(二)班的音乐课,我提前三分钟就在音乐教室等候学生们,并播放《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音乐,学生们一走进教室就听到优雅、美妙的歌声,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甚至陶醉了。

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环节。

我作了如下地导入:学生们通过欣赏视频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的主题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学生随音乐律动,并思考问题。

然后我简单总结,并进入新课教学。

我利用课件展示并介绍爱尔兰乐器。

我的女儿学的爱尔兰风笛,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学习、了解爱尔兰的乐器,我让我的女儿用爱尔兰风笛演奏《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旋律,女儿大大方方的为同学们演奏,学生们很快被爱尔兰风笛淳朴甜美的音色所吸引,不自觉的都跟着唱了起来。

我趁热打铁,我马上弹着钢琴,让学生们用啦模唱旋律,突然,意外发生了,我听见我的女儿大喊一声:“还给我”,这一声犹如雷声,大家齐刷刷地看向了我的女儿,她委屈地看着我,我心想:这孩子怎么能打断我上课呢?还有是谁惹我女儿了。

我的脸上开始出现阴云。

女儿站起来嗫喏道:“妈妈,老师,XX同学把我的风笛抢过去了,他要吹,我不同意。

”我一看,原来是他,虽然多才多艺,但却是个霸道的“小地主”。

他的手里拿着我女儿的风笛,爱不释手。

让“意外”在有效课堂中生成精彩

让“意外”在有效课堂中生成精彩

让“意外”在有效课堂中生成精彩作者:刘峻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03期“意外”,顾名思义是意料之外,即课堂中发生教学预设之外的偶然事件。

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种种“意外”,教师应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加以处理和利用,使之成为动态生成的资源。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浅谈课堂意外的产生和应对策略。

一、顺水推舟,调整预设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

如果学生产生的意外与预设目标相背离,教师应找出背离的根源,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使教师的教学思维水平、知识基础、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特点,将背离的意外引向正确的目标。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用圆柱体学具拼摆成近似的长方体。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因此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到这里,新课部分预设的目标已基本达成,我正准备出示练习,这时有学生提出:“老师,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

”我顺势让这位学生说出他的想法,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举手说:“老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

”像这样,一个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及时捕捉,成了燎原之火,使其他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也竞相迸发。

二、争辩纠偏,点石成金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课堂中,学生对新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时,教师先不要简单作出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形成正确的认知。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提出:“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这是不是比?”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的比分2∶0不是比。

让“意外”成为“精彩”

让“意外”成为“精彩”

外” 的枝节 , 就要用我们那充满灵性 的调
控能力 , 让这些“ 意外” 成为“ 精彩” 让那 。

催发 “ 意外 ” 能—— 效
挖掘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都是活
次, 在教牛津小 学英 语 4 “ a’ A Wht
种“ 曾预约 的精彩 ” 未 在教师 的引导环节 中旁逸斜 出 , 熠熠 闪光 ; 并 让孩子们 的学
S:0K! S1 H XX . t i y u En ls : i, I s hs o r g ih bo k o ? Bo : No, in’. y i s t t
I h/ e” ‘ e h ?这个句型 , S s 有个 学生迟到了在
外面敲 门, 这位 教师打开教室 的门, 学生 们议论纷纷 , 窃窃私语 。教师无法正常上 课 ,非常恼火 。这是一个 真实的教学情
yu ges” 等等 , o us? , 引发学生积极 运用刚 刚所学句型进行猜测 、 操练 , 使学生在不 经意 间掌握并运用该句 型。那这时的课 堂效果一定是很好 的。 思考 :我认为理想 的小 学英语教学 课堂 ,呈现在孩子们 眼前 的应该 是一个 具有真 、 、 的小世界 。整个课 堂里是 善 美 飞扬着老师与学生 的灵性 、进 发着勃勃 生机 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具 有生命 力的动态生成 的过程。对于“ 课堂生成资 源” 的理解有很 多 , 的理解是 :课 堂生 我 “
景 ,如 果 这 种 现 象 是 发 生 在 有 一 定 教 学 经 验 的老 师 的课 堂 上 ,那 一 定会 是 一 种
成为一种可 以利用 的教学 资源 ,在课堂 上体现教学 的精彩 ,让 学生收获精彩后
的愉悦和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

让意外生成课堂精彩

让意外生成课堂精彩

2 米, 高为 1 . 5米的三角形 的面积 。” 原本 以为这是 很简
单 的一道习题 , 没想到居然有学 生列式 为“ S平 行 口 边 形 = ( 2 + 2 ) x 1 . 5 + 2 ; S三 角 形 = ( 2 + O ) x 1 . 5 + 2 ” 。很 显然 , 这是学生受到 梯形 面积计算 的负迁 移 , 将平 行 四边形 、 三 角形 当成 了 梯形来计算 。 面对这样的错误 , 我将错就错 , 引导学生思 考: 平行 四边 形和三角形到底能不能用梯形 的面积公式 来计算 呢?经过讨 论学生发现 , 当平行 四边形 的一条底
2 4 ( 人) 。
学生经 过计算 , 发 现有 的可 能性 中一等奖 , 转 8次会

学 生的意外思路给课堂提供 了广 阔的空间 , 教师一 方面正 面鼓励 ,另 一方 面则 因势 利导带 领学 生展开探 究, 通过巧妙点拨 , 激发 学生创 造的潜 能 , 有效提升 了学
深人挖掘 , 提升学生 的思维水平。 例如, 在教 学“ 百分 数和方程 ” 之后 , 我 出示 了这样 道 习题 : 学 校体育小组有 5 4 人, 其 中乒乓球 队员 是篮 球 队员 的 8 0 %, 那么, 乒乓球 队员 和篮球 队员各有 多少

边缩 短就形成 了梯形 , 当梯形 的一 个底 缩短为 0 时 就变 成 了三角形 ,也就是说 ,三角形可以被 看做是上底为 0 的特殊梯 形 , 因而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 也可 以写为 “ ( 底+
有善加 利用 “ 意外” 资源, 捕 捉课 堂 教学 中的意外 生成 点,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思考 , 才能让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 巧妙点拨 。 激发潜 能


在数学课 堂 中 , 学生 经常会有 一些 突发奇想 , 打乱 教师 的预设环节 , 看 似意外 实则蕴含智慧 , 为此 , 教 师要 以此 为契机 , 抓 住学生 的问题进 行巧妙 引导 , 帮助学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意外的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一、案例背景
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效地激发与引导。

我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一册《6.最后的姿势》一课时就遇到了学生质疑教材内容真实性的课堂意外生成案例。

二、案例描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无私大爱。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在应对学生对文本真实性的质疑时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
师:地震摧毁汶川东汽中学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

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读一读课文第8~10自然段,那是怎样的情景?
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这一句话和课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生: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至死都保持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谭老师像爱自己的小女儿一样爱着他的学生。

生:可以看出谭老师非常热爱教育事业。

生:谭老师处处在想着别人而不顾自己的个人安危。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样的行为更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优秀品质。

此时获救的学生会说什么?
生:谭老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师:获救的学生还告诉记者:谭老师身上的血一滴滴地落在身下学生的脸上,几个学生吓得哭起来:“谭老师,你是不是受伤了啊?”谭老师硬撑着说:“我没事,放心吧!我鼓励你们一定要坚持,我当然就更得坚持了!记住我的话,你们一定要互相鼓励、一定要坚持啊!不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


后来才明白,谭老师其实是拼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给他们打气。

他怕自己真实的状况会吓着学生,让学生增添恐惧,就一直硬撑着,每隔一段时间,便虚弱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生:老师,我课前预习上网查阅资料时网上说谭千秋的事例是假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其实对课文的真实性我在备课时也关注到了,课文中的天气描写以及谭老师所教的课程内
容确实是有违真实的。

看着几近混乱的课堂,我提高了声音)师:同学们,其实这篇课文当中有些地方确实是有违真实的(同学们一听全都静了下来)。

师:地震当天的天气并不是阴沉沉的,谭老师当时教的也不是《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但是,同学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有时为了追求文学效果是会做一些艺术加工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看看谁最能理解作者的心声。

(生沉默了一阵)
生:老师,我感觉作者这样写虽然与当天的天气不一致,但是并不影响内容的真实,相反更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心里很压抑,我认为这样写比写当天的天气晴朗效果要好得多。

生:我认为作者写谭老师当时是教《人生的价值》这一课是有作者自己的想法的,其实谭老师教什么无所谓,关键是他的行为给我们所有的人上了一堂真实的人生的价值课。

师:是呀,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很佩服,你们不仅认识了一位品质高尚的谭老师,而且你们更走进了本文作者的心灵,这就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呀!谭千秋老师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可以说感动了全中国,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支援灾区,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

谭老师与其说是一位英雄倒不如说是一面旗帜,因为有了谭老师形象的存在,激励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更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人的团结。

(我再次请这位质疑的学生起来表达一下此时的想法)
生:其实,谭老师有没有救人网上也没说清楚,但是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谭老师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事件的真假再去讨论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中国需要这样的英雄,如果有灾难我也要做这样的英雄(鼓掌)
……
三、教学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如此表达而感动!如果我当时为了完成教学抹杀这个孩子的质疑,又或者对其批评一番,用教师的“权威”告诫他不要相信网上的“乱说”。

那么,我便不会有如此美妙的教育经历。

我觉得只有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尊重中受到鼓舞,在轻松中交流才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语文课堂因为有了意外的生成而变得精彩,作为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珍视这种意外生成,让其变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才能让学生学习真语文走上“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