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第三部分)
《油气田勘探》名词解释简答题)(主管题资料)

《油气田勘探》名词解释简答题)(主管题资料)《油气田勘探》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3.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4.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用六个字可以概括为:寻找、发现、探明。
5.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6.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0.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1.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
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12.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1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14.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15.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16.大区概查阶段应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重点研究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包括古纬度、古气候、古地理条件。
17.盆地普查该阶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勘探范围的广阔性;二是勘探任务的基础性,三是勘探阶段的初始型。
18.盆地普查阶段要以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油气的生成条件。
19.盆地“五史”模拟是指: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运聚史。
圈闭识别评价

圈闭识别评价
圈闭识别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学工作,其目的是识别、评价潜在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圈闭。
圈闭识别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构造、沉积、成岩、地质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圈闭类型、位置、规模和成藏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对圈闭的成熟度、可采储量、开发难度、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价和预测,为后续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圈闭识别评价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其精度和准确性对勘探投资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圈闭识别评价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需要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同时,还需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勘探开发提供全面、准确、可靠的评价结果。
总之,圈闭识别评价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做好圈闭识别评价工作,才能为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 1 -。
石油地质学-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PPT课件

不整合覆盖圈闭
非
构
• 岩性圈闭
造
岩性尖灭圈闭
圈 闭
透镜体圈闭( 原生圈闭和次生成岩圈闭)
• 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圈闭
水动力圈闭
固 体 水 合 物 圈第闭6页/共99页
4.圈闭的度量
①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 ②闭合度(闭合高度):
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 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③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 圈出的面积。
底辟幅度800m
第41页/共99页
江汉盆地潜江 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①地层厚度顶薄翼厚,地层倾角顶平翼稍陡,背斜倾角向 上变缓
②背斜幅度下部层位大,上部层位 小;闭合度也是下部大,上部小
③闭合面积下小上大
(3)分布特点:
第12页/共99页
2、油气藏的特点
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单一圈闭” :单一的储集层(体)、
统一的压力系统、
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油气藏与油气田的区别
第13页/共99页
3.油气藏中油气水分 布
由于密度差异,油气分布在水之上.
(1)油气藏:
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存在油-气界面、油-水界面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2)基本特点: ③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④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⑤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
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②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侏罗系泻湖相 巨厚岩盐活动 形成底辟
40km长 20km宽
布尔干油田
潜江组盐湖 相泥岩厚 3500m以上, 盐层153层之 多 底辟幅度 800m
江汉盆地 潜江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中石油18春《油矿地质学》第一二三阶段在线作业(全100分)

【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1.(2.5分)从海平面至井筒中某一测点的垂直深度A、垂直深度B、补心高度C、海拔深度D、测量深度正确答案:C第2题,2.(2.5分)宝1井的井别类型A、预探井B、开发井C、评价井D、海上开发井E、开发检查井正确答案:A第3题,3.(2.5分)钻井平台至地面的高度为A、海拔高度B、补心高度C、补心海拔D、垂直深度正确答案:B第4题,4.(2.5分)从井口沿井轨迹至井底或者某一测点的井眼实际长度A、测量深度B、垂直深度C、海拔深度D、补心高度正确答案:A第5题,5.(2.5分)港28-4井的井别类型A、开发检查井B、评价井C、开发井D、预探井E、海上开发井正确答案:C第6题,6.(2.5分)从井口到井筒中某一测点的垂直深度A、垂直深度B、测量深度C、补心高度D、海拔深度正确答案:A第7题,7.(2.5分)渤108井的井别类型A、预探井B、海上开发井C、开发井D、评价井E、开发检查井正确答案:A第8题,8.(2.5分)钻井平台至海平面的高度为A、垂直深度B、补心海拔C、海拔高度D、补心高度正确答案:B第9题,9.(2.5分)从标志层开始,从取心井段顶部依次向下将岩性与电性吻合称为A、岩心归位B、岩心位置的绘制C、井壁取心D、乱心处理正确答案:A第10题,10.(2.5分)QHD32-6-D-12井的井别类型A、开发井B、预探井C、海上开发井D、开发检查井E、评价井正确答案:C第11题,11.(2.5分)岩心分析中的相标志A、岩石颜色B、岩石类型C、颗粒结构D、沉积构造E、沉积韵律和砂体厚度正确答案:A|B|C|D|E第12题,12.(2.5分)地质录井方法包括A、岩心录井B、岩屑录井C、钻井液录井D、荧光录井正确答案:A|B|C|D第13题,13.(2.5分)钻柱测试压力恢复资料的地质应用包括A、表皮系数计算B、地层流动系数计算C、非渗透边界距离的估算D、原始地层压力推算正确答案:B|C|D第14题,14.(2.5分)原始油层压力等压图的主要用途A、预测设计井的原始油层压力B、计算油藏的平均原始油层压力C、判断水动力系统D、计算油层的弹性能量正确答案:A|B|C|D第15题,15.(2.5分)岩心编号的基本原则A、编号密度原则上储集层按20cm一个B、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C、编号采用带分数形式表示D、放入岩心时按照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装入岩心盒正确答案:A|B|C|D第16题,16.(2.5分)取心现场观察油气水的方法A、含气实验B、含水观察C、滴水试验D、荧光试验正确答案:A|B|C|D第17题,17.(2.5分)钻柱测试(二开二关)压力卡片中的压力点A、初始静液柱压力B、初流动开始压力C、初流动结束压力D、初关井压力正确答案:A|B|C|D第18题,18.(2.5分)异常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A、地震资料预测B、钻井方法C、测井方法D、录井方法正确答案:A|B|C第19题,19.(2.5分)孔隙性储层含油岩心的含油级别A、荧光B、油迹C、油斑D、油浸E、富含油正确答案:A|B|C|D|E第20题,20.(2.5分)钻柱测试压力卡片各点压力A、初始静液柱压力B、初流动开始压力C、初流动结束压力D、初关井压力E、静液柱压力正确答案:A|B|C|D|E第21题,21.(2.5分)补心海拔为钻井平台至海平面的高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2题,22.(2.5分)港10井的井别类型为评价井错误正确答案:错误第23题,23.(2.5分)岩心收获率是实际取得的岩心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百分比)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4题,24.(2.5分)应用钻柱地层测试的压力资料确定的地质参数有地层流动系数、非渗透边界距离、原始地层压力等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5题,25.(2.5分)表示第10次取心中共有36块岩心,此块为第4块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6题,26.(2.5分)井深是井口(通常以转盘面为基准)至轨迹上某点(测点)的井眼长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7题,27.(2.5分)垂深是指井口到测点的垂直深度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8题,28.(2.5分)王3-2井的井别类型为开发井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第29题,29.(2.5分)井斜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正确正确答案:错误第30题,30.(2.5分)井斜方位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第31题,31.(2.5分)缝洞性含油岩心的含油级别由高到低可分为富含油、油斑、油迹、荧光。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
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
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 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
–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 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 ②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③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
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 成排成带出现
西西伯利亚 1966 西西伯利亚 1969
博瓦涅科夫
扎波利亚尔 什托克马诺夫 北极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西西伯利亚 1971
西西伯利亚 1965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背斜
背斜 背斜 背斜
K
K K K
砂岩
砂岩 砂岩 砂岩
4.385
3.532 2.762 2.762
阿斯特拉罕
格罗宁根 哈西鲁迈勒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圈闭评价是指对地下储集空间进行定量评价,确定其中岩石层或地层单元对流体(一般指油气)的储存和运移的能力。
而探井地质设计则是指在确定钻井目标和井址的基础上,对井身设计参数进行合理选择,并确定钻井工程中的各项技术措施,以保证钻探顺利进行的过程。
圈闭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岩心堆取、测井和测试数据等综合分析。
其中,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震动波的传播和反射规律,通过测定地震波的速度、方向和幅度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岩性分布、构造特征和油气圈闭的空间分布情况。
岩心堆取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取得的地层岩心样品,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性、岩石组成和岩相等进行分析,以获得地层的物性参数和圈闭发育情况。
测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通过各种仪器测定井深不同位置的地层电性、声波、核磁等参数,以获得井壁周围地层的物性参数和圈闭特征。
测试数据则是指通过地面或井下测试装置所获得的油气储量、油气产能和油气流动特征等参数。
圈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下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集性能,以便进一步确定油气资源的储量和生产潜力,并为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圈闭评价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油气圈闭形态、储层岩石性质、圈闭面积和厚度、孔隙度和渗透率、油气饱和度以及流体性质等。
探井地质设计是针对圈闭评价结果,根据勘探、采集和分析的岩心、测井和测试数据,来制定钻井策略和确定井身设计参数的过程。
探井地质设计需要考虑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程度、地应力条件、地层流体性质和钻井工程的技术要求等因素。
其中,地层岩性决定了井身设计的稳定性和饱满度,圈闭发育程度影响了目标井层的准确定位和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性,地应力条件对钻井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和井壁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地层流体性质则对井壁稳定和井液选择有一定要求,钻井工程的技术要求则决定了钻井过程中各项工程操作的选择和实施。
在进行探井地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结合勘探工程和测试数据的评价结果,以确定合理的钻井目标、井口选择、井身设计参数和钻井工程措施。
第三章第四节__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构造圈闭与油气藏[内容提要]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等。
关键词:构造圈闭油气藏一.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1.圈闭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它实际上只是表明其中能够有油气,但无论其中是否有油气,都可以称为圈闭)圈闭的形成必须具有三个必要条件:(1)储集层(2)盖层(3)一定的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而遮挡条件的形成,即可以是背斜,也可以是断层、不整合或岩石的物性变化引起。
这样,当组成圈闭的这三部分配合良好时,其中的储集层便处于上方或四周被不渗透岩层所包围或阻隔的状态。
一旦油气通过这里,它便能够起到捕获油气的作用,从而在其中形成油气聚集。
2.油气藏当圈闭中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之后,就形成了油气藏(油藏、气藏)。
其定义为: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即使位于同一面积上的油气聚集也不能看作是同一油气藏。
由此可见,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圈闭的类型还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井位和井深的依据;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其中油气的可能储量多少。
这正是石油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寻找和研究圈闭的原因。
二.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
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断层圈闭和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刺穿圈闭和油气藏AAA一、背斜圈闭和油气藏1、概念背斜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2 某区新生代地质年代表
纪
世
绝对年龄
地
(Ma)
层
第四纪 (Q)
全新世(Q4) 更新世(Q1-Q3)
0.01-0.00 1.64-0.01
新近纪 (N)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5.2-1.64 23.3-5.2
29.3-23.3
F
渐新世(E3)
CROSSLINE-243.0
XLINE-465.0
CROSSLINE-242.0
XLINE-468.0
CROSSLINE-240.0
XLINE-470.0
CROSSLINE-238.0
XLINE-468.0
CROSSLINE-237.0
XLINE-465.0
CROSSLINE-238.0
XLINE-462.0
32.0-29.3
E
古近纪 (E)
始新世(E2)
35.4-32.0
D
42.1-35.4
C
56.5-42.1
B
古新世(E1)
65.0-56.5
A
1号构造 地层岩性
泥岩为主,夹 薄层粉砂岩 浅色泥页岩 厚层砂砾岩 灰黑色泥岩
地层解释点
P0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表3-3 一号构造各点地震解释地层厚度数据表
总TTI
0.007519531 0.022949219 0.053417969 0.094042969 0.158105469 0.286230469 0.861230469 1.073730469 1.498730469 7.798730469 9.898730469 18.69873047 70.69873047 164.2987305 309.8987305 556.2987305
A
B
C
D
E
F
10
400
650
500
550
350
20
350
500
800
600
400
18
300
470
680
690
410
15
280
450
570
760
420
13
310
475
665
670
400
15
300
520
730
600
410
17
340
520
790
630
370
20
380
510
840
600
450
19
450
500
xline470 xline469 xline468 xline467 xline466 xline465 xline464 xline463 xline462 xline461 xline460
3 2
1
0
8 7
crossline243
4
crossline242
crossline241
5
crossline240
1、烃源岩演化史分析
温度
10
20
30
40
埋藏史图制作
50 60
(1)年代标注
70 80
(2)埋深标注
90
100
(3)曲线绘制
110
120
(4)地温网绘制
130
(5)生油窗标注
140 150
(6)生油高峰标注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230
1. 2. EXCEL 3.
应利通
分用过
生计
crossline239
6
crossline238
crossline237
F 350m E 550m D 500m
C 650m B 400m A 10m
C顶面埋深1400m
F沉积末 E顶面埋深350m D顶面埋深900m B顶面埋深2050m A顶面埋深2450m
E沉积末 D顶面埋深550m B顶面埋深1050m
850
550
400
表3-4 一号构造过 各解释点的地震 测线号
解释点 P0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联络测线(东西向) 主测线(南北向)
CROSSLINE-240.0
XLINE-465.0
CROSSLINE-240.0
XLINE-460.0
CROSSLINE-242.0
XLINE-462.0
第三部分 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三、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作业任务 (1)分析烃源岩埋藏史,确定生油窗和生烃高峰 (2)分析主要勘探目的层圈闭发育演化历史 (3)综合分析圈闭的时间有效性
表3-1 凹陷中心参数井解释的生油层(A层)埋藏深度数据表
距今年龄 (ma)
B顶面埋深1700m A顶面埋深2100m
D沉积末 C顶面埋深500m B顶面埋深1150m
A顶面埋深1550m
C沉积末 B顶面埋深650m
A顶面埋深1050m
B沉积末 A顶面埋深400m
点X
B末 A C末 C末 D末 D末 D末 E末 E末 E末 E末 F末 F末 F末 F末 F末 顶 B顶 A顶 C顶 B顶 A顶 D顶 C顶 B顶 A顶 E顶 D顶 C顶 B顶 A顶 Y深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深
P0 465 240 400 650 1050 500 1150 1550 550 1050 1700 2100 350 900 1400 2050 2450
P3
P7
P1
P5
P2
P8
P4
P6
A B
C D 现今
时间间隔 (Ma) 3.85 3.95 3.9 2.6 2.05 2.05 4.6 0.85 0.85 6.3 1.05 2.2 6.5 5.85 4.55 3.85
指数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TTIi
0.007519531 0.015429688 0.03046875 0.040625 0.0640625 0.128125 0.575 0.2125 0.425 6.3 2.1 8.8 52 93.6 145.6 246.4
65.0 56.5 42.1 35.4 32.0 29.3 23.3 21.5 10.4 5.2
0
A层底面深度 (m) 0 345 1160 1860 2020 2600 2550 3200 3650 3900 4180
A层顶面深度 (m) 0 0 830 1570 1740 2320 2270 2950 3410 3670 3955
油算
层 顶 面 、
可 计 算
机 可 以 直
TTI
底 面 分 别
及 累 计
Δt
接 读 取
TTI
计
算
TTI值计算原始数据表
温度间隔 ℃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50~160 16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