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创作谈之一

合集下载

故事中的故事:《十日谈》的寓言与道德启示

故事中的故事:《十日谈》的寓言与道德启示

故事中的故事:《十日谈》的寓言与道德启示1. 引言《十日谈》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讲述世俗、道德和宗教问题为主题。

其中,拉封丹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传递他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些寓言在故事中形成了一个个小小故事,通过角色们的对话和互动,展现出深刻的道德启示。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寓言,并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

2. 寓言1:狐狸与浪漫之爱在《十日谈》中,有一个关于狐狸与浪漫之爱的寓言。

故事讲述了一只聪明的狐狸被捕杀后,在濒死前告诉主人公一则关于爱情的寓言。

通过这个寓言,拉封丹表达了对过度浪漫和空虚快感爱情观念进行质疑,并强调了真正爱情所需的坚持和奉献。

3. 寓言2:老鼠宴会与自以为是另一个重要的寓言是关于老鼠宴会与自以为是。

故事中,一只自命不凡的老鼠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却在水边不慎被饮水噬死。

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虚荣自负、目空一切的人,提醒我们谦逊和珍惜别人对我们的支持。

4. 寓言3:独角兽与纯洁爱情《十日谈》中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讲述了一个独角兽勇敢抵抗诱惑保护纯洁爱情的故事。

这个寓言反映了拉封丹对于道德价值观和纯真感情的追求,教导人们要坚守内心的纯洁,并抵制外界诱惑。

5. 结论通过《十日谈》中的这些寓言,拉封丹巧妙地融入了他对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思考,通过角色间真实而生动的对话和互动呈现给读者。

这些小故事所展示出来的道德启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人性和道德的深思。

希望我们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成为一个更有道德观念、有情感共鸣的人。

注:本文为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用户提供的主题编写,使用自己的话语进行回答。

所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详细了解,请参阅原著或相关研究资料。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
巧合技法是小说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将小说中的情节、细节串联其一,
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读者有一种无可避免的感觉,这就是缅怀记忆或某种特定的意义。

例如,正如此声(《断头台》)中的Tyson和彼得,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碰面,最终肇事的结局又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是巧合。

另外,《鲁滨逊漂流记》( Robinson)中的鲁滨逊落难登陆一座孤岛,本是
极其不可能营救自己,结果,误打误撞因汇集了当天海洋漩涡带来的一支救援船,将鲁滨逊救起,也是一种巧合。

此外,来自古希腊的《伊利亚特》( The Illiad )中的英雄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令人着迷的鉴于伊利亚特和安拉尼香,虽然他们之间的老根深种,但由于不可避免的巧合,使他们重归于好,成为有史以来最知名的爱情故事之一。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策略之一就是“巧合”,创造出一种
令读者为之感动或紧张的氛围。

直到最终,读者才能看到这些情节和信息之间遥相呼应的神奇关联,从而得以诠释故事发展的规律与情感表达,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演讲稿的背后:我和创作过程的故事”——演讲稿的创作背景和经历分享

“演讲稿的背后:我和创作过程的故事”——演讲稿的创作背景和经历分享

“演讲稿的背后:我和创作过程的故事”——演讲稿的创作背景和经历分享。

我要谈谈我的创作背景。

我的演讲稿的主题是“领导与成功”,这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商业世界中。

我从我的工作经验中汲取了灵感,同时也借鉴了很多著名的领导者和成功者的经验故事。

我首先对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案例。

在我的笔记本上做了很多随笔记录和思维导图,并通过小组讨论来进一步完善我的想法。

我开始创作正式的演讲稿。

从一开始,我就清楚地了解到,一个成功的演讲稿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清晰的思路,引人入胜的开头,和深刻的结论。

于是我开始用笔记本打草稿,并不断修改和变换想法。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启示,我遇到了很多障碍,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和深入的思考。

一遍一遍的修改,演讲稿逐渐成型,表达了我的核心思想,流畅而有条理。

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契合语言和节奏。

一个好的演讲稿需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深厚的情感共鸣。

我对每一个字句都进行精细挑选和刻画,确保演讲语言的生动、易懂和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还用了一些修辞技巧,调整了每一句话的语气和流畅度。

每当我觉得演讲稿完成得很好,我就会把它和我的同事们分享,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改进我的想法和语言表达。

在我完成演讲稿的最终版本之后,我还花了很多时间对每一段话进行练习和排版,以确保我的演讲语言的语感和力度。

我在策划会上演练了这个演讲稿,这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我的观众,提高了我的演讲效果。

通过创作我的演讲稿,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收获。

我了解到演讲稿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编写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演讲稿创作的背后是一段漫长而缜密的思考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总之,演讲稿的背后是一段非常有挑战和成长的创作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毅力和热情,以及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当我们最终完成一个优秀的演讲稿,并能够向别人传达我们的信念和观点的时候,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和成就感。

写作:笔尖流出的故事_优秀课例二

写作:笔尖流出的故事_优秀课例二

《学写故事》精品课例老河口市薛集镇中心学校孟东升写作背景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的形成。

好的故事是孩子童年时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而让学生编写故事则可以开发他们的情节创造力思维,展开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学情分析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是听着或看着童话故事长大的。

升入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故事积累。

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而有了创作的冲动,甚至许多人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而编写故事是锻炼学生创作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练习写过很多篇记叙文,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写故事,会极大提高他们练习写作的热情。

写作目标1.了解写故事的技巧并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

2.能够独立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学写故事中激发写作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重点:如何使自己编写的故事引人入胜。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编写故事。

教法与学法教法:1.引导法:设计若干有效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讲授结合练习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

3.范例激发法:给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便于学生参照。

学法:1.交流讨论法: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体会中练习写作。

2.借鉴法:在赏读范文的基础上,借鉴写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写作思路。

3.互评互改法:同桌或小组合作,进行针对性修改,在改中提高,在改中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文段、课件。

学生:储备与故事相关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3分钟)导入法一:喜欢听故事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欲望,像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封神榜》,童话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葫芦兄弟》等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我的写作标准,还是文学传统上的真善美”——笔龙胆访谈录

“我的写作标准,还是文学传统上的真善美”——笔龙胆访谈录

访谈人:笔龙胆老师您好,请问您在创作网络小说之前从事什么工作?有写作的经验吗?笔龙胆:我在上大学时发表过一些诗歌。

2004年,我参加工作后,写了若干悬疑、探案类的小说,但都没有出版。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成为全职作家的梦想。

在一次偶然中,我从朋友口中得知了网络小说创作的现状与机遇,我想这也许是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开始,我读了大量的网络小说,发现这种故事结构很适合我。

在这之前我读过许多武侠小说,还有一些观影的积累,这种结构对我而言相对轻松,我就开始创作网络小说。

所以,从真正开始接触文学,到以一个网络小说作者的身份创作小说,其间有大概十二三年的积累期,这段时间内,没有什么稿费,但我仍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网络小说创作之路。

在写《东南风云》之前,我已经写了一部900万字的《权路迷局》和220万字的《商途》,算是一名职业网络小说作“我的写作标准,还是文学传统上的真善美”笔龙胆,本名蒋峰,1981年生,湖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2013年开始致力于现实题材小说创作,著有小说《权路迷局》《商途》《东南风云》等。

本次访谈由夏烈教授策划主持,周敏副教授担任组织工作,采取了线上访谈的形式。

杭州师范大学邓奥峰、宋文喆、周旋坤、肖莎、张佳雨、燕洋天等六位同学参与撰写访谈大纲、现场访谈以及访谈稿整理等工作。

引言笔龙胆 夏烈 周敏 等——笔龙胆访谈录者。

此前,我在机关工作了12年,为我的写作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现实生活基础。

访谈人:您具体是什么时候接触网络文学的?您阅读过这么多的网络小说,您更偏爱哪种类型呢?其中,网络文学有哪些地方吸引您?笔龙胆:我是在2007年左右接触网络文学的,主要是一些玄幻、悬疑、都市、盗墓、历史、官场类的作品,这些都非常吸引我,我也尝试过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

之所以最后选择执笔官场类网络小说,很大一方面是出于官场完善的从底部到高层的升级体系,这种体系本身可以囊括丰富的故事,每个层级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官场小说天然具备升级体系的小说类型特点。

26920295_在炼狱中为信念高歌——舞蹈诗《红岩红》创作谈

26920295_在炼狱中为信念高歌——舞蹈诗《红岩红》创作谈

在炼狱中为信念高歌文/杜泽辉杜泽辉: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舞蹈诗《红岩红》创作谈2021年11月,在红岩英烈“11·27”殉难72周年之际,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沙坪坝区人民政府与重庆师范大学联合推出大型原创红色主题舞蹈诗《红岩红》。

它以小说《红岩》为蓝本,并根据革命烈士真实故事进行创作,融音乐、舞蹈、诗朗诵等为一体,诠释了斗争岁月中红岩革命先烈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一在建党百年之际,弘扬红岩精神,传递爱国情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它发挥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更不应当忘记为了如今美好生活、为了革命斗争付出生命的先辈。

这正是舞蹈诗《红岩红》的创作宗旨。

《红岩红》分为序、上篇、下篇和尾声,从“忆”开始以走出魔窟的幸存者视角讲述那一段坚贞不屈的历史:在风雨如晦的“狰狞岁月”中,酷刑、死亡都摧毁不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就算给他们戴上“重镣”,他们依然顽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用“‘疯’声”突围;痛失革命爱人的江姐,革命之心更为坚定,留下“红色遗书”;与黄显声将军“亦师亦友”的小萝卜头,年幼的心灵闪耀着新中国到来的“曙光”,可他却没有等到“最后的拥抱”;新中国成立了,罗广斌、陈然等按捺不住兴奋,用“一片丹心”做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五星红旗!如今盛世繁华,正是他们用流血和牺牲谱写的“青春之歌”……二所谓舞蹈诗,实际上“它是艺术中一种古老的形式,在中国更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根基。

”[1]到了20世纪,相继出现了《大进军》《人民胜利万岁》《东方红》等作品,尤其是《东方红》为当下舞蹈诗的创作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全面的创作经验。

因此,现代学者认为舞蹈诗是“采用音乐、歌舞、朗诵等艺术手法,全景式地表现一个恢弘的主题,形成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气势。

”[2]因此,尽管有小42说《红岩》为基石,但《红岩红》并不强调人物设置、构建矛盾冲突等,而是由11个独立篇章组成。

童话创作的门道——读莫言《小亲疙瘩》

童话创作的门道——读莫言《小亲疙瘩》

创意·阅刊张敦,原名张东旭,80后。

曾出版短篇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

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教师。

作家莫言在2023年6月的《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篇童话,题目为《小亲疙瘩》。

我读完后,感觉很有意思,可以聊一聊。

主要聊两个问题:一是童话应该怎么写,二是童话不应该怎么写。

《小亲疙瘩》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独居的老婆婆,无意间把自己的血抹在一根破旧的炊帚疙瘩上,让这炊帚疙瘩有了生命,变成了一个袖珍的小孩。

老婆婆家受到黄鼠狼的骚扰,小疙瘩和老婆婆并肩战斗,打退黄鼠狼的多次进攻。

最后,黄鼠狼被打退,小疙瘩也被撕碎,失去了生命。

童话故事,是想象力的结晶。

当然,我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需要想象力,只不过童话作品尤其需要你的想象飞得更高一些,尤其是要有“独特的创意”,作为故事的基础。

如果没有好的创意,童话故事就不成立。

翻看安徒生的童话集,你会发现他的每个作品都有极好的创意。

比如总会作为开篇故事的《打火匣》,其创意是打火匣和那三条大狗——只要一打火,狗就出现,为你实现愿望。

莫言的这篇童话,有两个创意:一是炊帚疙瘩有了生命;二是黄鼠狼会说话。

可以说,只要想好这两个创意,故事基本就成了。

我觉得,莫言的创意是不错的,将炊帚疙瘩和黄鼠狼拟人化,够独特,尤其是炊帚疙瘩成精的创意,我是第一次看到。

而且,也非常“中国化”,带有鲜明的中国北方民俗特色。

那么,好的创意从何而来呢?首先,肯定是来自现实的生活,不要凭空去想,你的创意,一定要与你有关。

从前的农村,谁家都有炊帚。

莫言要写童话,他的思绪在童年的老屋里翻腾跳跃,最终落在灶台上那把不起眼炊帚上。

那种炊帚,是高粱穗扎的,并不耐用,用久就秃了,会被人随手丢弃。

如果这个炊帚疙瘩成精了,会怎么样?莫言的想象由此出发,构建出整个故事。

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童话故事如何解决超现实情节的逻辑问题。

很简单,为你童话创作的门道——读莫言《小亲疙瘩》○张 敦创意写作视角下的期刊小说品鉴(之十七)2023 09的故事建立一个自身内部的逻辑。

剧本写作要素

剧本写作要素

剧本写作要素剧本写作要素篇1简洁来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冲突、解决冲突、再设置冲突,直至结局。

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一、取材要把写作的素材转化成戏剧要素,最重要的是要把上述要素进一步铺陈为一部有首有尾的戏剧。

以丰富的想象力量和规律思维的力量,把剧本情节的首尾恰当的连接起来。

一般而言,剧本要求把内容情节限制在几个场景之中,其中的时间、人物、剧情进展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以便下一场剧情的进展与进展。

这在取材的时候肯定要找出重点局部,但同时也要求剧情的连贯性。

二、主题取材之后你要选择一个表现主题。

在下笔写故事之前,你必需要问自己: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主题必需非常明确、贯彻、毫不疑心。

所以我们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肯定要明确自己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并且从始到终要跟着主题进展剧本的情节内容。

三、语言风格想要用文字创作,最先想到的因素之一就是语言风格的问题。

戏剧写作的情形也差不多。

戏剧的语言除了推动剧情外,并且是营造整出戏适当气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语言风格的取材的范围越广,所能表现的空间也越大。

四、制造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

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全剧必需围围着一个贯穿冲突绽开情节。

根本要求是,冲突绽开要早,开门见宝;冲突进展要绕,出人意料;冲突高潮要饱,扣人心窍;完毕冲突要巧,别没完没了。

冲突每一次比赛就是一个情节段落,而每一个段落的内部又有着各自的启、承、转、合。

剧本创作中连贯的剧情是特别重要的,一般的剧作一般有许多的伏笔,前面的伏笔为后面剧情的进展作好的铺垫。

在剧本的创作中为了到达影片效果的吸引力,就需要制造紧急的场面情节,制造外表张力。

五、写剧本的禁忌1.写剧本变写小说。

2.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3.故事太多枝节。

六、进展形势无论怎样的进展趋势最重要的仍是要考虑观众的理解与承受力量,让剧本的创作更适合人们的需要,来到达自己身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创作谈之一:超常性——情节的特殊要求

故事创作谈之一:超常性——情节的特殊要求 作者:赵和松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有自身的束缚。认识这种束缚不是为了被束缚,而是为了取得自由,就像单 杠运动员离不开单杠的“束缚”,却又在这种束缚下表现出高超的技艺一样。 那么,新故事的自身束缚是什么呢? 简言之,是情节。 新故事,作为一种具有口头性特点的文学样式,决定它必须以情节见长。然而,叙事性文学都需要情节,如小说、戏剧、影视剧本等等。这里,需要情节和情节见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人说,故事对情节的要求是完整性、典型性、生动性、曲折性……这些都对,但,其他文学形式也有此类要求。可见,这仅仅是文学的普遍要求。我认为,故事还应有其特殊要求。故事由于流传的需要,必须给人们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以利于记忆。因此,它对情节的特殊要求应该是“超常性”的。 所谓超常性,就是超越生活常规的“反常现象”。 一位小伙子,跪倒在一位讨饭老头面前,口口声声说要拜他为师,是超常性;一位看戏的观众,跌跌撞撞地冲上舞台,要戏中的巡按大人为他伸冤,这也是超常性;一位出名的歌星刚到小镇旅馆,发现小镇上的人在为她发狂,海报上写着她已在这里演了多场,这又是超常性……没有这些超常性的情节,就不会有《高徒出名师》、《晦气鬼告状》、《真假歌星》等这些故事。反之,也有一些故事,洋洋大篇,人们听不下去、看不下去,即使硬着头皮看了、听了,也产生不了印象,更说不上记忆和流传。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缺乏超常性的情节。 可见,情节的超常性就是故事的自我束缚。这种束缚,正是故事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规律的集中表现。没有这种自我束缚,故事就不成为其“故事”。凡是优秀的故事作者,总是善于在自我束缚中获得故事生命的活力,大显身手,变出一个个花样,编出一篇篇故事。 当然,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一只鸡三只脚,两只狗一个脑袋,这些怪诞之事,岂不都是“超常性”,都可以写成故事了吗?确实,目前出现的一些单纯追求“超常”情节而胡编乱造、漏洞百出的东西,也充斥于“故事”市场,这,并非是真正的故事。其实,故事情节的超常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只是一种外部形象,一种载体,它必须同内核的合理性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超常性,“情理之中”是合理性。小伙子跪倒在讨饭老头面前要我们拜他为师,这是超常性,小伙子想承包漆匠活,别人不相信他,他出于无奈,想找一个有胡子的老人当一下师傅,这又是合理性。这个合理性绝对不能缺少。没有了这个合理性,超常性就不可信。寓合理性于超常性之中,才产生了故事。 当然,这种内核的合理性并非故事独有。这里所说的,是强调超常性必须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上,严格地说,故事所需要的,是合理的超常性。 当你在写故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合理的超常性”。

故事创作谈之二:单线曲折话结构 作者:赵和松 结构是构成文艺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 在叙事性的文艺作品中,结构主要表现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所以常称结构为情节结构。 所以以情节见长的故事作品,结构艺术尤其重要。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故事,人们看一遍,听一遍,就记得住,讲得出;而有的故事,情节也看,怎么听,就是记不住,讲不出。这当中,恐怕主要的原因是结构问题。 结构,犹如打仗之前合理地、巧妙地组织和布置兵力。火力配备得当,道路选择正确,进攻安排适时……都挥员的军事素质,也正是首先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新故事作者的功力,很大一部分便体现在结构的本领上。 新故事的结构原则,应该是“单线曲折,循序渐进”。 单线,即结构上要单纯、简洁、清晰。为了人们记忆的习惯方式,新故事的结构大都是单线式的。《狗尾巴是单线式的;《晦气鬼告状》始终围绕“晦气鬼告状”,也是单线式的。单线,人们就抓住了要领;单线,人们就更加集中和强烈。一抓住“刀乡长与狗”这条线索,《狗尾巴的故事》就能讲个八九不离十;而一抓住“晦气鬼告院看河蚌”、“进城告状”、“在巡按大人面前喊冤”的情节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到你的面前。反之,如果线索多了,成断线,相互交叉和扭缠,那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势必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当然,在某些作品里,有可但中心线索只能是一条。这并不违背“单线曲折”的原则,这是由故事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单线必须曲折,这才见作者的结构功力。毫无疑问,单线曲折要比多线曲折难得多。而恰恰是这个突破了这个“难”,就产生了好故事。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溪,那么这条小溪不应该是看头见尾的小溪事就是这样,没有几个跌宕,就形不成旋涡,掀不起波澜,自然就显不出风采了。还以《晦气鬼告状》为例,这绕“告状”, 设置了多少曲曲折折的情节,人们正是从这些曲曲折折中,时怒、时喜、时悲、时恨,如果没有得简单而平淡无味。所以,我们所说的单线,是为了给人们清晰的感觉;曲折,是为了给人们强烈的影响。故事晰的强烈,强烈的清晰”。 与“单线曲折”紧密相关的是“循序渐进”。这也是考虑到故事这一形式的艺术特点提出的。所谓“循序渐进安排上,一般都应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进程依次叙述。这样做,故事有头有尾,情节发展自然,就可以达到们在结构上不是“循序渐进”,像有些小说那样时空交错,时序倒置,那么听故事的人就会晕头转向,如入云山雾悬念,增加波澜,必须采取一些倒叙、插叙或追叙的方法,怎么办呢?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一篇作品中的倒叙、插叙部分一定要简洁、概括,在方法上宜用简单叙述,不宜具体描写,否则,就会使顺序发展的线索断裂使听众的情绪在打断后的衔接处发生连接困难。这样的故事,就难以记得牢,传得开了。 新故事的结构,由于受它本身“易记、易传”艺术特点的制约,较之其他文艺作品的结构过程更为艰难复杂。讲新这话一点不错。但是,好情节有时可以碰巧得到,而好结构就不会有这种运气。它必须靠孜孜不倦的学习、摸索

故事创作谈之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作者:赵和松 黑格尔曾经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很难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作者的是想象。新故事为了能够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创作中更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其想象的程度,往往要高于其他文艺形式。 在故事创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作者,特别是一些初学写作的作者,你开始一听他的构思,觉得他的点子还不错,但等到稿子写出来了,便觉得“点子”没有经过“发酵”故事虽然也结构完整,有头有尾,但缺乏艺术感染力,让人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这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作者缺乏艺术想象力造成的。 拙作《似梦非梦》的原始素材来源于解放初期的一张旧报纸,一篇关于破除迷信的文章里有这样几句话:“……做梦都想发财的懒汉,竟听信算命瞎子说村后的小山上埋着元宝,把小山挖得坑坑洼洼,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他在植树林……”就这样几句话,引起了我的丰富联想。试想,如果这是一位新时期的懒汉梦想发财,鬼使神差地把小山挖得坑坑洼洼,而恰巧一位官僚主义者要抓一位植树造林的典型……这样一想象,不但有了典型环境,而且包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沿着这条线索想象下去,许多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跳了出来。以后根据那两三句话的启发写成了一个近六千字的故事,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好评。显然,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这个故事。 毫无疑问,在获得创作素材之后,如果依样画葫芦,拘泥于素材,感到它已有一定的故事性,把它剪剪裁裁,补补贴贴,凑成一篇“完整”的故事,那样的作品就只有素材本身的影子,而看不出作者赋予的艺术的魅力,那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有人说有了“点子”就有了故事,其实不然。对于故事来说,“点子”确实是重要的。但应该明白,“点子”只是“种子”。种子只有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生产出粮食,做出精美的食品;“点子”同样需要经过作者的想象,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写出优秀的故事。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如果把种子当粮食吃,那肯定是没出息的;对于一个故事作者来说,把“种子”当“粮食”吃,不说没出息,也是很可惜的。我们只有把素材作为情节的核心,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熟悉的人物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土想象,把陌生的人物放到熟悉的环境中去想象,把相同的人物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想象,把不同的人物放到相同的环境中去想象……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按照艺术规律去进行新的组合的排列,虚构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情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创造。也只有这样,好点子才会出好故事。 当然,想象除了需要作者活跃的思维能力外,必须有生活积累作保障。拙作《似梦非梦》创作前,笔者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生活,目睹了某些干部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制造“政绩”, 在抓“典型”培养“万元户”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可以说,因为脑子里储藏了足够的“炸药”,那张旧报纸就成的一根引爆炸药爆炸的“导火索”。要是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炸药”,那根“导火索”最有力量,也只能稍纵即逝,昙花一现。显然,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不熟悉所要表现的生活,不了解所要描绘的事物,不懂得所要描写的对象,任何想象力都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硬着头皮去想象,也只能是胡思乱想。想象的翅膀只有在生活积累的天空中展开,我们的作者应该明白这一点。

四:见事要故事创作谈之见人 作者:赵和松 在故事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故事事件也完整,情节也曲折,但人物形象十分模糊。故事看完了,听完了,只记住一个大概的轮廓,很难在头脑中留下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之为“见事不见人”。 塑造人物,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核心问题,新故事也是同样。“文学即人学”,一篇优秀的新故事,不仅需要情节曲折生动,而且需要人物形象鲜明而逼真。一些故事作品中所以会出现这种“见事不见人”的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作者没有处理好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我们有的作者,总认为故事靠情节取胜,只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如何无关紧要。这样在认识上就忽视了人物在故事作品中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导致在创作中把人物和情节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