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考查卷

(2012—2013学年第 2学期)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评分等级

论鲁迅的“硬译”思想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以为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它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翻译的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鲁迅“硬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研究。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硬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1]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上半叶鲁迅所主张的“硬译”曾引发了不少的争议。他的翻译思想只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使得它的译文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硬译实际上就是一种异化的翻译手法,是一种相对极端的直译。鲁迅提倡硬译,是旨在通过追求内容,尤其是语法结构上的对等而引进一些欧化词汇或句法,从而实现发展和完善白话文的目的。

一、鲁迅“硬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由旧文化向新文化转型的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译者的翻译思想。

二、鲁迅“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的“硬译”就是直译,就是“宁信而不顺”,是不同于严复、林纾等所主张的“意译”和“豪杰译”的翻译方法,是要引入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来给当时腐朽的中国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鲁迅所奉行的“硬译”在《域外小说集》的翻译中付诸实施。每译完一本书,鲁迅都要在其译者序或者跋中强调自己奉行的是“硬译”翻译策略。1921年鲁迅在《译

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中写道:“除了几处不得已的地方,几乎是逐字译。”[2]1924 年在《苦闷的象征·引言》中写道:“文句大概是直译的,也极愿意一并保存原文的口吻。”

[3]1925年在《〈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鲁迅又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3]“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妨不像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这里就来了一个问题:为甚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者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基于这一思想,鲁迅最后总结道“: 所以在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倒并不能算‘防守’,其实也还是一种‘进攻’。”[4]鲁迅选择“硬译”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三、鲁迅强烈的“中间物”意识

“历史中间物”是鲁迅于1926年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提出来的:“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3]1926年鲁迅又在“华盖集续编·记谈话”中讲:“梯子之论,是极确的,对于此一节,我也曾熟虑,倘使后起诸公,真能由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中国之可作梯子者,其实除我之外,也无几了。”[5]思想层面的“中间物”、“梯子”意识体现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必然是“硬译”的翻译策略,因为“硬译”是输入异域原质文化,从而改造中国语言文字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让“可用的传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

总结

鲁迅的翻译思想是在他的翻译实践基础上得出的,它们对于鲁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实践已经证明了鲁迅认识的正确性。尤其是在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更需要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鲁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拿来主义”的文化态度,顺应了当今的时代潮流,更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这位具有现代开放意识的文化人和翻译家事实上已经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远见,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19.

[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写在《坟》后面[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鲁迅.华盖集续编·记谈话[A].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