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区性质

第一章社区性质
第一章社区性质

社区管理

第一章社区性质

一、社区、社区功能与社区类型

?社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所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

体。

?生活共同体(社区)与职业共同体(单位)

?社区精神:互助与自治

?社区服务与社区整合

?乡村社区、城市社区与城中村

从2002年15月23日起,中央电视台将在《经济半小时》栏目连续推出十集电视系列片《人在单位》。单位带来的喜怒哀乐、恩怨祸福,几乎伴随着很多中国百姓的一生。大学生就业称之为找单位,不熟悉的人见面总是问“哪个单位的”,连登记结婚也要单位的介绍信,个人的生命历程、事业成败更与单位紧密相连,单位成了中国城市社会的缩影。

?“单位”一词是中国的特产,是一种普遍而特殊的社会现象,中国人对“单位”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

和感受。《人在单位》这部电视系列片,将镜头对准了被人们称为“吃公家饭”的单位,纪录了人们在单位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单位里发生的种种故事。

?一个个“单位人”组成一个单位,一个个单位构成一个大社会,单位社会派生出了一系列与百姓生

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譬如涨工资、分房子、评职称、办户口、办调动、提干晋级、福利分配等等,它几乎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原有的单位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哪些新的矛盾和冲突?单位和人的关系正在发生怎样的历史变革?《人在单位》讲述了正在经历这场变革的普通百姓的故事,关注他们的命运变化,纪录他们的酸甜苦辣。

?在“吃公家饭”的围墙之外,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围墙,“下海”到了更广阔的生活中,他们成了“社

会人”。成为“社会人”,他们要经历怎样的磨练?他们怎样寻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围墙外的故事背后,我们的社会应该改革哪些制度和措施来适应这些新变化?《人在单位》还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明天和未来,探讨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市场化环境下的社会竞争。

土著的“铁饭碗”

《再见,广州城中村》——南都周刊09.9

?罗姨是冼村另一大姓卢氏家族的媳妇。按照每年每股300元的分红标准,罗姨和丈夫合计的21股

给她带来了每年6300元的固定收入。

?与她同村的冼伯,原本应该属于这群人里的一员,但为求一个儿子,他和两任妻子生下六个女儿,

让自己的股份成了看得见却拿不到的水中之月。“只有继承老妈的16股能分红,我自己的那些股份被村里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扣发了。”他向记者感叹说。

除了引发争端,股份在村民收入结构里还不是第一,它往往要排在房租之后。冼伯家的小楼拥有四层共八套两室一厅,外加顶楼加建的两个铁皮单间。前者能租到700-750元,后者也有300元,除掉家人住的二楼,每月可净收4800-5100元。这还只是房租,有租房住的白领表示,很多房东都在水电费上加收。

罗姨也有四层祖屋,位于采光和信号都很差的村中央,只好用低价吸引租客。“马路边光线比较好的,听说每月单间能租到500元,一厅一房有700元,我那里一层一房一厅租四五百元,单房300多元,全部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收入。”

?除了位置,楼层也影响着村民房租的收入。罗姨对记者说,她很后悔十多年前盖楼的时候,自己

拘泥于限高规定和资金实力,而没有加建几层,“我后来才知道,村里很多人都盖到七八层,交了罚款就没事了。”

据记者调查,现在珠江新城附近的城中村房租较贵的是猎德和杨箕,大概每月每平方米20元上下。猎德尚未拆迁的西南保留区由村委统一对外出租,不管是否本村人一概月租每平方米20元。相对之下,冼村和石

牌便宜一些,再次则是位置和交通相对欠缺的棠下和员村。

白领们的跳板

租住在城中村的白领们大多收入不高,尽可能压低住房成本和交通成本,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湖南人李仁东就是他们中的一员。2008年,他大学毕业南下广州,如今平均月薪只有3000元上下。在同学推荐下,他住进了杨箕村的一栋握手楼。房间在顶楼5楼,通风采光还不错,500元的房租对他而言很便宜,“第一年住在这里,经济压力会轻很多”。

二、社区概念的由来

?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贡献,1887年出版了“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

1933年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译为“社区”。

?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

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它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

?而社会则总是和劳动分工以及法理性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缺

乏感情交流与关怀照顾的人际关系,其外延是指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群体。社区的生活方式更趋于情感性,而社会则更趋于理性。

三、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

1、社区失落论

?齐美尔,1903,《大城市与精神生活》,提出“城市是罪恶之源”。

?沃斯,1938,《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性》,提出城市具有三种生态学上特质,即众多人口、高

密度和异质性。

城市病

?人口膨胀

?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城市贫困

?人际冷漠

2、社区继存论

?刘易斯,1952,《未崩溃的城市化》,对移居到墨西哥市的墨西哥村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

?甘斯,1962,《都市村民》,对波士顿西区的意大利移民生活进行了研究。

唐人街

3、社区解放论

?费舍尔,1975,《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1977,《社会网络与地域:城市环境中的社会关系》。

?韦尔曼和雷顿,1979,《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社区》,提出从邻里关系走出来思考社区生活。

4、社区规划的现代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现代主义:1933年,雅典宪章;柯布西哀,《走向新建筑》,被称为现代建筑运动的宣言,提出“住

房是居住机器”、“道路是机动车的渠道”。

?新都市主义:多尼斯,社区宜居性,1991年,阿瓦尼原则和新都市主义宪章

《雅典宪章》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文件,对19世纪后期以来城

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

关键”。

?《宪章》是在当时协会的主持人勒·柯布西耶直接参加下产生的。中国在1951年出版了这一文件,

中译本名为《都市计划大纲》。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建造高层公寓式住

宅,但应留出必需的绿地和空地;沿交通干道不应建造住宅;要按照邻里单位的原则规划住宅区。

?必须按工业的性质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分布工业;城市中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

应该是以最短的时间可以到达的距离;工业区和居住区应用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隔离开;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而又不引起干扰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区内。

?新建住宅区应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之用;在人口稠密地区,清除旧建筑

后的地段应作为游憩用地;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应加以保护,供居民游憩之用。

?城市街道狭窄,交叉路口多,各条街道多未能按照不同的功能加以区分,不能适应现代交通工具

和交通量的需要。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街道要以车辆行驶速度作为功能分类的依据,分为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区分和设计道路。其步骤为: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

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新都市主义宪章

?城市的无序蔓延、中心区衰落、种族及贫富空间分异、环境恶化、农田减少、自然破坏、传统丧

失等等,彼此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我们承认,仅凭空间方法不可能解决城市社会经济问题,但是一个合理有效的空间架构,是城市

保持经济活力、社会稳定和环境良好的必要条件。

?在城市发展实践及相关政策制定中,我们提倡遵循以下原则:人口及功能混合性原则;步行、公

交、轿车等同对待原则;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均衡布局原则;建筑与景观特色性原则。

?人员构成的多样使我们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因而我们有责任引导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

重新建立建筑艺术与社区建设间的联系。

?邻里、区和走廊是都市内开发和再开发的基本单元,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并令居民感到对

其面貌及其改变负有责任.

?邻里应该强调布局紧凑、方便步行和功能混合;区比较强调单一用途,但应尽可能遵循邻里设计

原则;走廊是区域中邻里或区之间的联接地带,可以沿公路、铁路、河流、林间道路等分布。

?许多日常活动应安排在步行范围之内,以方便那些不使用小汽车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应该

建立城市步行道路系统,以减少小汽车出行量,节省能源。

?邻里内住宅样式和价格的多样化,有利于不同收入、种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混合居住和相互交往,

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稳定。

?交通走廊的规划布局,应该有利于都会区合理空间结构的组织和中心区的复兴;高速公路走廊建

设不应造成中心区投资的外溢。

?建筑密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应围绕公交站点进行有效组织和合理安排,并尽量安排在步行距离以内,

促使公共交通成为小汽车的有力竞争者。

?商业、行政和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应该与邻里、区有机融合,而不是相互分离,不应建设

偏远、孤立、单一的商业或办公大楼。学校应该根据步行或骑车范围内孩子们的分布和数量来确定位置和规模。

?把城市设计图则作为开发建设指引,有利于促进邻里、区和走廊的经济健康与协调发展。

?各类公园,包括小块绿地、球场、住区绿地、公园等,应该在邻里内分散分布;邻里和区之间则

应有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或开敞空间进行分割和连接。

?对于行人来说,道路和广场应成为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的地方。道路、广场的合理设计和布局,

有利于促进步行、增进邻居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社区的共同保护意识。

?“新都市主义”主张以小群落建构方式寻回往日亲切的市民生活空间,包括人性尺度的街道、邻里

关系、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

第二章社区历史

西方社区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以前的传统社区里,社区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功能都较强,社区居民同质,价值观相

同,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困相扶,乡亲、邻里情感及心理上的认同感强。总之,当时的传统社区是人们生存的基地,福利的依托。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以上社区功能大多弱化了。

?首先,社区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基地,因为人口流动,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居住但在另一社

区工作,从而使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这就使社区的经济功能淡化。

?同时,社区的政治管理功能也减弱了。因为居民的异质性增强,例如同一社区居民的血缘、职业、教

育水平等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从而使社区传统的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城市单元式住宅及新的生活方式如电视机的普及、私生活得到社会的尊重等也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人们的交往,这就淡化了社区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都市里,人际关系原来的那种亲密和谐及相互认同被冷漠、孤独、无助所替代,城市里出现

了许多社会问题。

因此,西方人认为传统社区衰落并消亡了。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了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问题,人们从而提出了复兴社区、重建社区的口号。西方的社区建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西方城市社区建设可追溯到18—19世纪的福利救助活动。早期的社区福利和社区救助主要出现在欧洲的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例如18世纪后期德国汉堡市的市中心办事处的分区助人自助的救济制度,到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英国伦敦的慈善组织协会以及19世纪80年代在英、法、美等国出现的社区睦邻组织等。

20—30年代的欧洲正经历着一个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原来都市里许多传统社区空间逐步被拓宽的街道、高耸的办公楼和商业中心、高速公路、停车场等替代。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内城剩下的是失修的学校、破栏的公共住房以及大多靠政府福利生活的居民,这里不仅缺乏基本的医疗等生活设施,而且犯罪率高。

面对内城环境污染、住房匮乏、交通拥挤等问题以及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了使城市社区的结构不致离析,社区功能不致减失,许多社会学家及社会工作人员把复兴社区意识看成是矫正那个时代的社会痼疾和其他许多弊端的极其重要的解毒剂。

团体格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

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

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波纹。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

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

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半,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余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

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使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是在同一团体中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

?“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如

此则知,人生是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伦者,伦偶,正指人们彼此相与。

相与之间,关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父母总是最先有的,再则有兄弟姊妹。既长有夫妇,有子女,而家族戚党亦由此而生。出来到社会上,于教学则有师徒;

于经济则有东伙;于政治则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则有乡邻朋友。随一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而渐渐有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管理职工,通过街居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从而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街居制也由于基层

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面临很多的现实难题,在管理上陷入困境。

?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

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单位制:走入历史

?政治动员功能

?经济发展功能

?社会控制功能

?总体性社会

?依赖性人格

街居制:身陷困境

?职能超载

?职权有限

?角色尴尬

社区制:浮出水面

在改革以前,国家通过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的超强整合,国家几乎取代了社会,在体制外几乎不存在任何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个人缺乏主体性的地位。改革以后,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制逐步走向解体,“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社区人”,人们越来越多地要靠市场和

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

传统街居制的现实困境使其无力承担起社会整合的繁重任务。同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也逐渐的发育和成长,国家不能再采取以前的方式,还把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因此,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中采用社区制是必然的要求。

?1986年,为了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家民政部就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

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首次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了城市管理;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又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第一次将“社区服务”引入法律条文。

?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并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广泛地开展了社区建设活动;

1998年,国务院又将“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赋予了民政部;1999年,国家民政部正式启动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

?200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件)。

社区建设的内涵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

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

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

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

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事,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

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

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

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

?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

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

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

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深圳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初步形成了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出台了《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试行办法》、《深圳市社区建设发

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和《深圳市社区工作站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较好

地解决了社区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等问题。

?创新了社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分设,推进居委会与股份公司分离,探索“一

站多居”社区管理体制,推广物业管理进社区,初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

在经费投入方面,从2004年起,市、区财政连续3年投入13亿多元,实施“固本强基”社区建设项目,在建工程658个,兴建了一大批社区办公用房、警务室、图书室、健康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室、小公园(小广场)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在社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上,深圳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培训,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了市、区、

街道和社区四级义工服务网络,近16万名注册义工和近40万项目义工在社区大显身手。

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10年)

总目标

?2005年至2010年,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推进创新机制、完

善设施、队伍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业,实现我市社区管理体制运转高效,社区设施功能基本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深入发展,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使我市社区基本达到全国、全省示范社区标准,成为安全文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

具体目标

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办公用房200平方米以上;党员活动室(含工、青、妇组织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会议室等功能)100平方米以上;社区警务室50平方米以上;社区综治办和人民调解室50平方米以上;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400平方米以上;星光老年之家(含残疾人康复中心、文体教育活动室功能)200平方米以上;社区图书室100平方米以上;户外文体广场1000平方米以上。

社区组织: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为主体,工、青、妇、残联、民兵、治保、老年人协会、社区志愿者、业主委员会等相互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

?社区居民自治:推进民主选举。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逐步提高社区直接选举的比例。

到2010年,实行居民直接选举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不少于70%。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程序规范,社区福利性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就业服务活动开展

良好。

社区卫生服务:每2000人应有1名医务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90%以上的常住居民和100%的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到2010年,对90%以上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实行电脑化管理。

?社区计生服务: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社区居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社区计生服务设施齐全,

服务周到方便。

?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活跃繁荣,各类文化活动设施齐全,开展经常性社区文化、科普、体育、娱

乐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社区环境:新建居民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城改造的老居民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环卫设施齐全,社区清扫市场化率达到100%;垃圾分类收集率达60%以上,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社区装灯率达100%,亮灯率达97%以上,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95%以上的社区建成“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

?社区治安:按照“一区(社区)两警”模式建立民警责任区,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形成群防群

治。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社区内民事纠纷调解、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转化、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管理规范,社会秩序稳定,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社区资源共享:建立社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的机制。街道、社

区和驻街道、社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相互开放服务设施,实行资源共享。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

?多主体、多中心、多层次、上下互动、合作、协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第三章社区主体

?居民(业主)

?政府组织

?社区工作站

?社区居委会

?房地产开发商

?物业管理公司

?业主委员会

?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单位

一、居民(业主)

居民参与的意义

?社区本质的体现

?社区治理的民间动力

?公民精神的培育

居民参与类型

?福利性参与

?志愿性参与

?娱乐性参与

?权益性参与

居民参与方式

?公益活动

?听证会

?游说

?街头行动

二、政府组织

对政府组织的理解

?合法性暴力组织

?公共部门

?官僚机构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中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

角色

?规划者

?指导者

?整合者

?协调者

?仲裁者

(深圳的规划放在了第二章)

三、社区居委会

性质

?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委会是社区治理的主导者。

功能

?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

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

教育等项工作;

?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运行机制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

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至3人参加。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1/5以上的18周岁以上的居民1/5以上的户或者1/3以上

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委会的行政化

?组织功能行政化

?工作制度及人事决定行政化

?经费收支行政化

?运行方式、考核机制行政化

四、房地产开发商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承载者;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社区和谐存在密切关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1998年7月3日

指导思想

?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

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目标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对不同收人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人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

低收人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五、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与物业管理

?物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以与之配套的设备、设施和相关场地。

?物业管理: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

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物业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物业管理与旧城区改造

物业管理纠纷类型

?前期物业管理捆绑合同

?帐目不透明

?服务质量低劣

?擅自处分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操纵业主委员会选举

?拒不接受解聘决定

六、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由业主大会依法选举产生。

?业主自治是伴随着住宅市场化改革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基层治理形式,体现了房屋产权人对居住物

业和居住环境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业主自治以产权人为主体、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基础,在业主委员会的引导下,通过对话协商

和多数决的形式,对住宅小区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业主自治的价值

?民主的试验场

?实施公民教育

?培养社区精英

?促进社区发展

?完善物权法律

?推动宪政建设

业主自治的困境(物权法)

?制度资源的缺失

?社会资本的匮乏

什么是社会资本?

?能够被社会成员投资和使用并有回报预期的一种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

中。

?要素一:社会资源

?要素二:投资和使用

?要素三: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的特性

?生产性

?累积性

?规模效应

?自我强化性

?投资性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表现一:信任氛围

?表现二:互惠规范

?表现三:参与网络

社会资本的功能

?促进合作

?增进认同

?人际和谐

?健全人格

社会资本的来源

?人格论

?自治组织论

?参与网络论

?博弈论

?路径依赖论

投资社会资本,建立新睦邻关系

?精英引领

?重复博弈

?互惠性共识

?选择性激励

?互动网络

?外部支持

71岁业委会主任破例当选居委会主任

?本报(深圳晚报)记者蔡志军报道5月下旬,福田区居委会直选全面展开。24日,在园岭街道

南天社区南天一花园居委会直选中,71岁的业委会主任范国振高票当选为居委会主任。而在居委会5名成员中,有4人来自业委会,显示了居委会和业委会的融合趋势。

?在选举投票中,共收到455张选票,其中有效选票446张,投票率高达71.8%(投票率要求超

过50%)。当天下午4时公开唱票结果显示,71岁的范国振得到363票,得票率高达81.3%。

?在投票现场,居民们对老范当选信心很足。一位自1992年楼盘入伙时就住进来的老居民说,这些

年来老范为小区维权做了大量工作,大家都看在眼里,现在居委会工作也离不开他,我们对他非常信任。

?据了解,范国振为南天一花园业委会义务服务了8年,从最早小区召开业主大会炒掉原物管,到

最近打赢与原物管的住宅本体维修基金官司,老范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也赢得了众多业主的信任与支持。

此次居委会选举工作规程规定,原则上居委会班子成员不超过65岁,对个别能力强、威信高、群众公认的现任班子成员,年龄可适当放宽。71岁的范国振当选业委会主任,可谓是一次破例。因为他并不是原南天居委会的班子成员,南天一花园之前也没有单独建立居委会,但是他在小区居民中的威信很高,希望他出马的呼声也很高。虽然他本人并不是很愿意再去当个居委会主任,但是小区居民盛情难却,他在社区工作站和党总支的提名下参选,最终毫无悬念地当选。

业委会能否取代居委会?

本报(深圳晚报)记者蔡志军报道时下,我市正在进行的居委会选举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直选率要求达到70%的情况下,各个社区都在全力发动居民进行选民登记并积极参加投票,其中业委会在宣传发动、联络居民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一些业委会委员也加入到居委会选举委员会中,并可能成为居委会主任候选人。于是,不少社区居民提出了用业委会代替居委会的想法。与此同时,有来自社区的人大代表在深圳“两会”上提出了业委会替代居委会的建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多居民比较“冷对”居委会选举,主要原因是认为居委会跟自己没什么

关系,也不知道那些候选人是怎样的人,相反,一些住宅区居民认为有业委会就可以了,业委会由大家信任的业主代表领头,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特别是能够较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福田区园岭街道南天社区国城花园业委会执行秘书陈志慧,同时也是现在的南天居委会委员,她

认为,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实行“居站分离”后,居委会只有政府补贴,没有办公经费,将来不好开展工作,而业委会有人有经费,特别是有业主支持,工作起来比较顺当,因此,即使将来新的居委会成立了,还是要与业委会联合开展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南天社区国城花园和南天一花园的一些业主说,其实像他们这样的住宅区,用业委会代替居委会未尝不可。

?在刚刚结束的深圳“两会”上,来自社区的两位市人大代表柯广泉、冯建提出了立法扶持业委会逐

渐替代居委会行使自治职能的建议。两位人大代表表示,随着深圳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居委会社区政务功能和社区自治服务功能逐渐被社区工作站和业主委员会剥离,无功能发挥余地的居委会走向边缘化。因而有必要在这种趋势下立法扶持业委会,逐渐替代居委会行使居民自治建设职能。

?虽然业委会正在强势崛起,但是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取代居委会还不大现实。南天一花园业委会主

任范国振表示,业委会与物权、财产权紧密联系,业主能够感觉得到它的重要性,而居民的民主意识则长期压抑,要重新唤起人们对居委会的重视尚需时间。因此,居民提出用业委会取代居委会可以理解,但就目前来说,业委会无法取代居委会。

2005年盐田区在我省率先实行居委会直选,曾在该区居委会选举中应邀担任观察员的深圳大学当代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邹树彬,也注意到了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居委会不会取代业委会。业委会基于人们的财产权,居委会基于人们的公民权,业委会的选举可称之为“经济选举”,居委会的选举可称之为“政治选举”,两者有很大不同,而且居委会承载的功能更多,是业委会无法替代的。不过,他建议,居委会选举应该重视吸纳业委会委员进入居委会,这样有利于居委会开展工作。

建筑材料练习题-基本性质讲解学习

建筑材料练习题-基本 性质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铁块的表观密度ρ = m /___________。A A.V 0B.V 孔 C.V D.V′ 2.某粗砂的堆积密度ρ′0/=m/___________。D A.V 0B.V 孔 C.V D.V′ 3.散粒材料的体积V′0=___________。B A.V+V 孔B.V+V 孔 +V 空 C.V+V 空 D.V+V 闭 4.材料的孔隙率P=___________。D A.P′ B.V 0C.V′ D.P K +P B 5.材料憎水性是指润湿角___________。B A.θ< 90° B.θ>90° C.θ=90° D.θ=0° 6.材料的吸水率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A A.W 体B.W 含 C.K 软 D.Pk 7.下列性质中与材料的吸水率无关的是___________。 B A.亲水性 B.水的密度 C.孔隙率 D.孔隙形态特征 8.材料的耐水性可用___________表示。D A.亲水性 B.憎水性 C.抗渗性 D.软化系数 9.材料抗冻性的好坏与___________无关。C A.水饱和度 B.孔隙特征 C.水的密度 D.软化系数 10.下述导热系数最小的是___________。 C A.水 B.冰 C.空气 D.发泡塑料 11.下述材料中比热容最大的是___________。D A.木材 B.石材 C.钢材 D.水 12.按材料比强度高低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 D A.木材、石材、钢材 B.石材、钢材、木材 C.钢材、木材、石材 D.木材、钢材、石材 13.水可以在材料表面展开,即材料表面可以被水浸润,这种性质称为__。A A.亲水性 B.憎水性 C.抗渗性 D.吸湿性 14.材料的抗冻性以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所能抵抗的__来表示。D A.抗压强度 B.负温温度 C.材料的含水程度 D.冻融循环次数 15.含水率4%的砂100克,其中干砂重_______克。C A.96 B.95.5 C.96.15 D.97 16.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________。B A.闭口孔隙体积 B.开口孔隙体积 C.实体积 D.孔隙体积 17.某岩石在气干、绝干、水饱和状态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2MPa、 178MPa、168MPa,该岩石的软化系数为________。C A.0.87 B.0.85 C.0.94 D.0.96

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1)

1.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密度,孔隙率,含水率,几何尺寸。力 学性质:强度,弹性模量,抗冲击,抗剪性,抗扭曲性。耐久性能:抗渗性,抗冻性,抗腐蚀性等。 2.胶凝材料:是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将其他物理胶结为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整 体物质。 3.石灰:石灰的主要原料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矿物,天然岩石,常用的有 石灰石,白云石或贝壳等。 4.水泥:水泥是制造各种形式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物或 构筑物的基本材料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建筑,道桥,铁路,水利和国防等工程中。 5.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是以砂为主体材料,加入一定量的水泥或其他掺和料和 水经拌和均匀而得到的稠状材料。根据用途可分为:砌筑砂浆,抹灰砂浆,锚固砂浆,补修砂浆,保温砂浆等。 6.水泥混凝土:它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由粗细集料,水混合而成,必要时也 可以加入适量的外加剂,掺和料以及其他改性材料改变其性能。 7.防水材料:是指能够防止雨水,地下水,工业污水,湿气等渗透的材料。应 具有防潮,防渗,防漏的功能,以及良好的变形性能与耐老化性能。分为刚性防水(混凝土,防水砂浆),柔性防水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等) 8.绝热材料:是用于减少建筑结构物与环境热交换的一种功能材料。按化学成 分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按材料构造分为纤维状,松散粒状,多孔组织等。 9.装饰材料:装饰材料不但应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学 性能,施工与加工性能以及房屋建筑所需的绿色环保特色。装饰材料包括木,石,砖,石膏,石棉玻璃,陶瓷,金属等。 10.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自身发展与其材料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 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社会对工程安全,低碳,可持续额发展的需要,土木工程材料需向高强,轻质,耐久以及节能,环保,生态等方向发展。 11.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的那一部分土层成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 下部结结构称为基础。地基与基础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的关键之一。12.基础:基础形式多样,设计时应该选择能适应上部结构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符合使用要求,满足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要求以及技术上合理的基础结构方案。 13.地基勘察报告书的编制:勘察工作结束后,把取得的野外工作和室内试验的 记录和数据,以及搜集到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检查校对、归纳总结后作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最终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和图表变成报告书。 14.浅基础: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埋置深度较浅,用料较省,无需复杂的施工设 备,在开挖基坑,必要时支护坑壁和排水疏干后对地基不加处理即可修建,工期短,造价低,因而设计时宜优先选用天然地基。 15.浅基础的结构形式:扩展基础,条形基础,伐形基础,箱型基础。 16.箱型基础:为了使基础具有更大的刚度,大大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曲,可将基础做成由 顶板,底板及若干纵横隔墙组成的箱型基础。他是伐片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一般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基础顶板和底板之间的空间可以作为地下室。 17.桩基础:桩基础是一种古老的基础形式。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量小而 均匀的特点。 18.采用桩基础的条件:一般对采用天然地基而使地基承载力不足或沉降量过大时,宜考虑 桩基础,比如高层建筑物,纪念性或永久性建筑,设有大吨位的重级工作制吊车的重型单层工业房,高耸建筑物等。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 质 一、程标准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的两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的双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难点:专利的申请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介绍通用技术程 高中新程八个学习领域其中之一为技术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又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程。高中学生一定学习通过《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获得4学分,才能毕业。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日常

生活,对学生发展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 2、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技术。 桌上的书本包含了什么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是怎样产生的?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为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人类发明了飞机,满足了翱翔蓝天的愿望。 综上所述,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 (1)技术的发明, 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技术发明,勾绘出了技术创新的轨迹。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同时对;家用电器、通信、航天、航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久前,80多位科学家在电脑网页上选出了11项“超级发明”:眼镜、原子弹、印刷术时钟、水管设备、马镫技术、阿拉伯数字、橡皮和涂改液、电脑、古典音乐、避孕药。

第一章 低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技术

第一章低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技术 1.0 引言 自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将最后一个“永久气体”氦气液化,成功地获得4.2K(即 269℃)的低温以来,低温物理、超导电技术及其他低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稀释制冷机、绝热去磁等技术的发展,开辟了mK温区的新研究领域,一些以前在较高温度下观察不到的物理现象陆续被人们所发现。当外界温度极低,物质热运动能量大大降低,被热运动所掩盖的物质内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固有性质便凸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应,使得对物质状态和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变得非常有趣。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空间技术及其他性质上有密切联系的领域中,低温已成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极端条件之一。低温的最基本效应是减小热运动引起的无序,揭示物质的本征性质,从而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以多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和现象,以及只有在低温环境下才能出现的新现象,包括新相的产生,新有序态的形成等等。所以,低温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材料的各项物理性能参数(密度、弹性、电阻、热容、热传导,热膨胀、热电势、磁性、相变点等等)是研究材料内部结构和变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也是使用材料的依据。温度在材料性质研究中是决定性的变量之一。研究材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质首先要对材料在低温下的各项物理性能参数做大量的实验与测试。因而要学习低温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低温实验的特点,建立准确可靠的低温实验装置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本章前面两节讲述进行低温实验的基础技术,包括低温液体的使用,小型制冷机的运行以及实用低温恒温器等,这些是低温物理实验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后两节围绕本综合实验所设计的内容,介绍材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质以及测试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它包括材料在低温下的电性质、磁性质和常用的测试技术,以及计算机控温、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物性测试中的应用等。本章设计的综合性实验是在液氮和小型制冷机两种低温环境下进行,配有两套代表性的低温恒温器,设计了最基本的直流测量和交流测量。在加强基础同时,选择与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相关的几类代表性系列试样进行实验,使读者熟悉和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低温下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点。本实验涉及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 二填空题 1.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_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_的性质。 2.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用__润湿边角 来表示,材料的吸湿性用_含水率_ 来表示。材料的吸水性用_吸水率_来表示。 3.同种材料的孔隙率越_小_ ,其强度越高。当材料的孔隙一定时,_密闭 孔隙越多,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 4.材料的耐水性是指材料在长期_水_ 作用下,_强度_ 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材料的耐水性可以用_软化 系数表示,该值越大,表示材料的耐水性_越好 。 三 判断题 1.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 ) 2.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吸水性。(×)吸湿性 3.材料比强度越大,越轻质高强。(√ ) 4.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其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5.材料的孔隙率越小,密度越大。(×) 6.材料受潮或冰冻后,其导热系数都降低。(×) 7.渗透系数K越大,表示材料的抗渗性越好(×)。 8.软化系数不大于1。(√ ) 9.具有粗大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较大;具有细微连通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较小。(×) 10.某些材料虽然在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达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塑性特征,这类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四 选择题 (1)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 B 降低。 A 密度 B 表观密度 C憎水性 D抗冻性 (2)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_ A 。 A 吸水性 B 吸湿性 C耐水性 D渗透性 (3)有一块砖重2625g,其含水率为5% ,该湿砖所含水量为_ D ___。 A 131.25g B 129.76g C 130.34g D 125g

通用技术教材分析报告

通用技术必修一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发明和革新的基本概念; (2)理解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 (3)知道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了解产品的所应用到的技术; (2)增强法制观念,能自觉抵制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维护技术的正常发展。 【学习重点】: 1、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与总结,从而理解“技术的发展需要发 明与革新”这一基本原理,从而加深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3.知道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1、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 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2.发明与革新的关系; 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堂课主要采取启发式和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少地使用讲授法。 四、教材知识点

1、技术的起源:源于原始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与野兽 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2、技术: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工具和方法。 3、技术和科学的关系: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 世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特别是现代技术,它往往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4、技术的巨大影响 [1]、技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 军事、外交、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技术对当今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2]、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能满足人类需求, 为人类造福(正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负面影响)。如原子能技术、农药技术的应用。 5、发明与革新是技术的源泉 [1]、发明:创造发明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电弧灯) [2]、革新:对原来的旧的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白炽灯) [3]、发明和革新的结果:就是以新的技术取代旧的和落后的技术。正是由于技术不断发明和革新推动了技术及其产品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6、知识产权内容:广义上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 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

高一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的性质2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技术的性质 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答案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填空题 1.材料的实际密度是指材料在( 绝对密实 )状态下( 单位体积的质量 )。用公式表示为 (p= m/V )。 自然 )状态下( 单位体积的质量 )。用公式表示为 (Q= m/V0 )。 3.材料的外观体积包括(固体物质)和( 孔隙)两部分。 4. 材料的堆积密度是指(散粒状、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 大小与堆积的(紧密程度)有关。 料的(体积密度 6.材料内部的孔隙分为( 开口)孔和(闭口)孔。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孔隙率越大,且连 通孔隙越多的材料,则其强度越( 低),吸水性、吸湿性越( 大)。导热性越(差)保温隔热性能 越(好)。 (0. 1 75Wm*k )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二、名词解释 1. 软化系数:材料吸水饱和时的抗压强度与其干燥状态下抗压强度的比值。 原有性能的性质。 2.材料的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 单位体积 )的质量,其 5.材料孔隙率的计算公式是( P 切 ),式中P 为材料的( 实际密度 ),P 为材 7.材料空隙率的计算公式为( P '二1 一 po 为材料的(体积)密度,0为 材料的(堆积)密度。 8.材料的耐水性用( 软化系数)表示,其值越大,则耐水性越( 好)。一般认为,(软化 系数)大于(0.80 )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 9.材料的抗冻性用( 抗冻等级)表示,抗渗性一般用( 抗渗等级)表示,材料的导热性用 (热导率)表示。 10.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 则材料的导热性越( 差),保温隔热性能越( 好)。常将导热系数 2.材料的吸湿性: 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 3.材料的强度: 材料抵抗外力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 4.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长期抵抗周围各种介质的侵蚀而不破坏, 也不易失去其 )。式中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附答案)

第一章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填空题 1.材料的实际密度是指材料在( 绝对密实 )状态下( 单位体积的质量 )。用公式表示为( ρ=m/V )。 2.材料的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 自然 )状态下( 单位体积的质量 )。用公式表示为(ρ0=m/V0 )。 3.材料的外观体积包括(固体物质)和( 孔隙 )两部分。 4.材料的堆积密度是指(散粒状、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 单位体积 )的质量,其大小与堆积的( 紧密程度 )有关。 5.材料孔隙率的计算公式是( 01 ),式中ρ为材料的( 实际密度 ),ρ0为材料的( 体积密度 )。 6.材料内部的孔隙分为( 开口 )孔和( 闭口 )孔。一般情况下,材料的孔隙率越大,且连通孔隙越多的材料,则其强度越(低),吸水性、吸湿性越(大)。导热性越(差)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7.材料空隙率的计算公式为( ''001 )。式中0为材料的(体积)密度,0ρ'为材料的( 堆积 )密度。 8.材料的耐水性用( 软化系数)表示,其值越大,则耐水性越( 好 )。一般认为,( 软化系数 )大于( 0.80 )的材料称为耐水材料。 9.材料的抗冻性用( 抗冻等级 )表示,抗渗性一般用( 抗渗等级)表示,材料的导热性用( 热导率 )表示。 10.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则材料的导热性越( 差 ),保温隔热性能越( 好)。常将导热系数(k m w *175.0≤)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

二、名词解释 1.软化系数:材料吸水饱和时的抗压强度与其干燥状态下抗压强度的比值。 2.材料的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 3.材料的强度:材料抵抗外力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 4.材料的耐久性: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长期抵抗周围各种介质的侵蚀而不破坏,也不易失去其 原有性能的性质。 5.材料的弹性和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材料变形即可消失并能完 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尺寸, 并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塑性。 三、简述题 1.材料的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有何不同?什么情况下采用体积吸水率来反映材料的吸水性? 答:质量吸水率是材料吸收水的质量与材料干燥状态下质量的比值; 体积吸水率是材料吸收水的体积与材料自然状态下体积的比值。 一般轻质、多孔材料常用体积吸水率来反映其吸水性。 2.什么是材料的导热性?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材料的导热性是指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材料导热系数的大小与材料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密实程度、含水状态等因素有关。 3.材料的抗渗性好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提高材料的抗渗性? 答:材料的抗渗性好坏主要与材料的亲水性、憎水性、材料的孔隙率、孔隙特征等因素有关。 提高材料的抗渗性主要应提高材料的密实度、减少材料内部的开口孔和毛细孔的数量。 4.材料的强度按通常所受外力作用不同分为哪几个(画出示意图)?分别如何计算?单位如何?

通用技术 技术及其性质2019.8第一章 检测题

第一章检测题 1、关于通用技术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学习通用技术是为了掌握一项专业的技术操作技能,例如焊接技能。 B、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而不重视实践操作的课程。 C、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D、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并没有什么区别。 2、下列关于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B、技术和科学一样,都是无国界的 C、技术具有目的性、综合性、专利性、创新性、两面性等特性。 D、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类生活中,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便产生了() A. 建筑技术 B. 食品加工技术 C. 纺织缝制技术 D. 通信邮电技术 4、家庭室内装修常使用各种油漆以美化房间,但油漆会散发出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这体现了技术的:()。 A、综合性 B、专利性 C、创新性 D、两面性 5.短短几十年时间,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显像管到液晶电视机的发展历程。这说明了技术的(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两面性 6、为了2008年北京奥远会会微不受侵犯,该公司应进行技术的()保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 专利性 D. 目的性 7、 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由于技术具有(),让他成为一个富有的名人资本家。 A、创新性 B、目的性 C、综合性 D、专利性 8、有一种喝水不烫嘴的航天水杯,当杯子倒入沸水后,辅以摇动,杯身材料 层中的相变储能块能迅速吸收能量,几十秒可将沸水降到饮用的最佳温度,并对逐渐下降的水温进行补充,使温度长期保持在同一温度区间。以下关于该水杯说法正确的是() A.能防止喝水烫伤,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B.水温降低,不能泡茶,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C.造型和普通杯子类似,所以这项技术不能申请专利 D.既有快速降温功能,又有保温功能,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9.如图所示,已获得专利的这款手型扳手,设计独特,它可以 用来拆装不同规格的六角螺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变扳手结构,体现技术的创新性 B.可以拆装不同规格的螺母,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C.获得专利,体现了技术的专利性 D.可以拆装螺母,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10.如图所示是某公司应用石墨烯超级电容技术开发的电动汽车 电池,与锂电池相比,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充电时间 短、续航能力强。石墨烯电池技术的突破及广泛应用将减少

材料基本性质练习题

3-4-1-4 首页及保证声明作业首页(学生填写)

材料基本性质 一、判断题 1、玻璃体材料就是玻璃,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2、多孔材料吸水后,其保温隔热效果变差。() 3、材料的吸水率就是材料内含有的水的质量与材料干燥时质量之比。() 4、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其抗渗性就越差。() 5、耐久性好的材料,其强度必定高。() 6、凡是含孔材料,其干表观密度均比其密度小。() 7、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木材的平衡含水率始终为一定值。() 8、材料受冻破坏,主要是材料粗大孔隙中的水分结冰所引起的。() 9、承受冲击与振动荷载作用的结构需选择脆性材料。() 10、新建的房屋感觉会冷些,尤其是在冬天。() 二、名词解释 1、吸水性与吸湿性 2、强度 3、亲水性与憎水性 4、脆性材料与韧性材料 5、耐水性及软化系数 6、耐久性 7、比强度 8、孔隙特征 三、填空题 1、材料吸水后其性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使材料强度,保温性,体积。

2、在水中或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使用的材料,应考虑材料的。 3、材料的吸水性大小用表示,吸湿性大小用表示。 4、脆性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5、材料的组成包括、和;材料的结构包括、和等三个层次。 6、材料的微观结构包括、和等三种形式。 四、选择题 1、同一种材料的密度与表观密度差值较小,这种材料的()。 A.孔隙率较大 B.保温隔热性较好 C.吸音能力强 D.强度高 2、为了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在选择墙体材料时,要求()。 A.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小 B. 导热系数小,热容量大 C.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小 D. 导热系数大,热容量大 3、测定材料强度时,若加荷速度过()时,或试件尺寸偏小时,测得值比标准条件下测得结果偏()。 A.快,低 B. 快,高 C. 慢,低 D. 慢,高 4、某一材料的下列指标中为固定值的是()。 A.密度 B.表观密度 C.堆积密度 D.导热系数 5、现有甲、乙两种材料,密度和表观密度相同,而甲的质量吸水率大于乙,则甲材料()。A.比较密实 B.抗冻性较差 C.耐水性较好 D.导热性较低 6、某材料100g,含水5g,放入水中又吸水8g后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材料的吸水率可用()计算。 A.8/100 B.8/95 C.13/100 D.13/95 7、评定材料抵抗水的破坏能力的指标是()。 A.抗渗等级 B.渗透系数 C.软化系数 D.抗冻等级 8、孔隙率相等的同种材料,其导热系数在()时变小。 A.孔隙尺寸增大,且孔互相连通 B.孔隙尺寸增大,且孔互相封闭 C.孔隙尺寸减小,且孔互相封闭 D.孔隙尺寸减小,且孔互相连通 9、用于吸声的材料,要求其具有()孔隙。 A.大孔 B.内部连通而表面封死 C.封闭小孔 D.开口连通细孔 10、材料处于()状态时,测得的含水率是平衡含水率。 A.干燥状态 B.饱和面干状态 C.气干状态 D.湿润状态 五、问答题 1、材料的孔隙率及孔隙特征如何影响材料的强度、吸水性、抗渗性、抗冻性、保温性?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 ) A 、信息技术 B 、体现信 息性和专业性的技术 C 、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 D 、专业技术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B. 技术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 C.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D. 技术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3、下列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 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的 4、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发明的是( A .人们制造出圆盘锯、带锯、钢丝锯等,以满足各种不同锯割的需要。 B .某技师采用新的钻头刃口形状,提高了钻孔效率。 C .鲁班被边缘有齿的茅草割破了手,由此受到启发,造出了锯子 D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厂生产出了不同款式的手机。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技术与工具、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

A .某厂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 .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 .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 D .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6、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 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技术具有目的性 B、技术具有两面性 C、有了技术人类可以陶醉自然 D、技术的未来在于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 7、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相应产生了许多种技术。以下技术中,属于满足人们在“食”这一方面技术的是() A、印染技术 B、烹饪技术 C、文字技术 D、园林技术 &海口万绿园是海口市政府利用填海造绿地的方式,将一片泥泞的海 滩建造成一个园林式的供海口市民工作之余游玩休息的好去处。这一庞大工程体现了技术对下边哪方面有影响作用() A、对人 B、对社会 C、对自然 D、以上都有 9、自从人类发明了电扇以后,电扇便在许多领域之中开始了它为人类服务的历程。下面不属于电扇功能作用一项的是()

第1章 材料的基本性质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软化系数: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 二填空题 1.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_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_的性质。 2.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用__润湿边角来表示,材料的吸湿性用_含水率_ 来表示。材料的吸水性用_吸水率_来表示。 3.同种材料的孔隙率越_小_ ,其强度越高。当材料的孔隙一定时,_密闭孔隙越多,材料的保温性能越好。 4.材料的耐水性是指材料在长期_水_ 作用下,_强度_ 不显著降低的性质。材料的耐水性可以用_软化系数表示,该值越大,表示材料的耐水性_越好。 三判断题 1.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 2.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吸水性。(×) 3.材料比强度越大,越轻质高强。(√) 4.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其保温隔热性能越好。(×) 5.材料的孔隙率越小,密度越大。(×) 6.材料受潮或冰冻后,其导热系数都降低。(×) 7.渗透系数K越大,表示材料的抗渗性越好(×)。 8.软化系数不大于1。(√) 9.具有粗大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较大;具有细微连通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较小。(×) 10.某些材料虽然在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达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塑性特征,这类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四选择题 (1)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 B 降低。 A 密度 B 表观密度 C憎水性 D抗冻性 (2)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_ A 。 A 吸水性 B 吸湿性 C耐水性 D渗透性 (3)有一块砖重2625g,其含水率为5% ,该湿砖所含水量为_ D ___。 A 131.25g B 129.76g C 130.34g D 125g (4)通常材料的软化系数为_ B _时。可以认为是耐水的材料。 A > 0.95 B > 0.85 C > 0.75 D >0.65 (5)颗粒材料的密度为ρ,表观密度为ρ0,堆积密度ρ0 ',则存在下列关系__A __。 A. ρ>ρ0>ρ0 ' B. ρ>ρ0'>ρ0 C. ρ0>ρ>ρ0 ' D. ρ0>ρ0 '>ρ (6)材料吸水后,将使材料的_ D ___提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B.技术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 C.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D.技术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3、下列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4、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发明的是()。 A.人们制造出圆盘锯、带锯、钢丝锯等,以满足各种不同锯割的需要。B.某技师采用新的钻头刃口形状,提高了钻孔效率。 C.鲁班被边缘有齿的茅草割破了手,由此受到启发,造出了锯子。D.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厂生产出了不同款式的手机。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厂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

D.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14、下列活动是技术活动的成果的是() A、干细胞 B、牛顿第一定律 C、热能转化为动能 D、克隆 18、下列活动是科学活动的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B超的技术 C、万有引力的发现 D、摄像技术的发明 32、电动剃须刀发明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小巧、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说明了()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 D.设计是主要推动力 34、1884年沃特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吸水技术的改进,而小圆珠代替笔尖的设计则使圆珠笔技术得以诞生。这个案例说明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是 () A、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B、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C、设计的丰富内涵 D、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35、技术常常可以解决人类所遇到的问题,给人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有的时候技术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下边所列出来得技术对人类的危害现象中,不是危害地球自然环境的是 ( ) A、水土流失 B、噪声污染 C、酸雨现象 D、胎儿性别鉴定 36、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是北京奥运吉祥物创作修改组的组长,他曾经说过:“你知道吗?经历了五六次设计人员的变动,五六十次设计方案的改动,画了四五千张设计草图,这5个小‘福娃’才得以诞生。”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 A、设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B、设计需要多种知识 C、设计需要多人共同完成 D、设计需要不断改进

1.2 常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1.2 常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1.何谓材料的实际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如何计算? 答:实际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按下式计算:ρ=m/V 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含开口和闭口孔隙),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按下式计算:ρo=m/Vo 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材料(粉末,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包含颗粒内部的孔隙及颗粒之间的空隙)所具有的质算,按下式计算:ρo’=m/Vo’ 2.何谓材料的密实度和孔隙率?两者有什么关系? 答: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也就是固体物质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用D表示。 孔隙率是指材料题体积内,孔隙体积(Vp)占材料总体积(Vo)的百分率,用P表示。 孔隙率与密实度的关系:P+D=1 4.建筑材料的亲水性与憎水性在建筑工程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亲水性材料(如石材,砖,混凝土,木材等)表面均能被水润湿,且能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水吸入材料的毛细管内部。 憎水性材料(如石蜡,沥青,塑料,油漆等)不仅可用作防水防潮的材料,而且还可以用于亲水性材料的表面处理,以降低其吸水性。 6.何谓材料的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性和抗冻性?各用什么指标表示? 答: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其大小用吸水率表示:材料吸水饱和后的水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称为质量吸水率Wm,材料吸收饱和后的水体积占材料干燥时自然体积的百分率称为体积吸水率Wv。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叫做吸湿性,其大小用含水率Wh表示。 材料在长期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用软化系数K 表示。 材料抵抗有压介质(水,油等液体)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常用渗透系数Kp表示抗渗性好坏。 材料在水饱和状态下经多次冻融作用而不破坏,同时强度也不严重降低的性质称为抗冻性,用抗冻等级F表示。 8.材料的孔隙率与孔隙特征对材料的体积密度、吸水性、吸湿性、抗渗性、抗冻性、 强度及保温隔热等性能有何影响? 答:孔隙率与密实度有关,而材料的强度,吸水性,耐久性,导热性等均与其密实度有 关,所以孔隙率会影响材料的体积密度、吸水性、吸湿性、抗渗性、抗冻性、强度。 材料内部的孔隙有开口孔隙和闭合孔隙两种,开口孔隙之间可相互贯通且与外界 相通,在一般浸水条件下能水饱和。闭合孔隙彼此不相通且与界隔绝,其能提高材料的 隔热保温性能。 10.何谓材料强度,比强度?两者有什么关系?

建筑材料练习题-基本性质

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某铁块的表观密度P 0= m /。A 孔'0 2.某粗砂的堆积密度p' 0/ =m/。D 孔'0 3.散粒材料的体积V'0=。B +V孔+V孔+V空+V空+V闭 4.材料的孔隙率P=D ' +P B 5.材料憎水性是指润湿角。B A. 9 < 90° B. 9 >90° C. 9 =900 D. 9 =0° 6.材料的吸水率的表示方法是。A 体含软 7.卜列性质中与材料的吸水率无关的是。B A.亲水性 B.水的密度 C.孔隙率 D.孔隙形态特征 8.材料的耐水性可用表示。D A.亲水性 B.憎水性 C.抗渗性 D.软化系数 9.材料抗冻性的好坏与无关。C A.水饱和度 B.孔隙特征 C.水的密度 D.软化系数 10.下述导热系数最小的是。C A.水 B.冰 C.空气 D.发泡塑料 11.下述材料中比热容最大的是。D A.木材 B.石材 C.钢材 D.水 12.按材料比强度高低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 D A. 木材、石材、钢材 B.石材、钢材、木材 C.钢材、木材、石材 D.木材、钢材、石材 13. 水可以在材料表面展开,即材料表面可以被水浸润,这种性质称为—。A A.亲水性 B.憎水性 C.抗渗性 D.吸湿性 14. 材料的抗冻性以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所能抵抗的 __ 来表示。D A.抗压强度 B.负温温度 C.材料的含水程度 D.冻融循环次数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水率4%的砂100克,其中干砂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C 16. 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 ___________ 。B A.闭口孔隙体积 B.开口孔隙体积 C.实体积 D.孔隙体积 17. 某岩石在气干、绝干、水饱和状态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2MPa 178MPa 168MPa该岩石的软化系数为__________ 。C 18. 某一块状材料干燥质量为50g,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为20cm?, 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为。该材料的孔隙率为____________ 。A % % % % 19. 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材料的_________ 。A A.吸湿性 B.含水率 C.耐水性 D.吸水性 O D

通用技术(技术的性质)

第三讲二、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运用多种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具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聆听 情感态度目标 形成对技术积极的情感与理性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教学难点:对技术创新性的理解与把握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与讲授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复习: 抢答: 1) 人类的需求与技术有何关系? 人类的需求孕育技术的产生,技术满足了人类的需求…… 2) 技术对人的三大作用是什么? 技术可以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3) 技术对社会有何影响? 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技术给自然带来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依靠技术,人们对自然合理的利用,使自然为我们所用,但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引入新课: PPT:小学二年级大家学了一则寓言《乌鸦喝水》 FLASH演示这则寓言:一只乌鸦口渴了,想找水喝,为喝到瓶子中的半瓶水,把小石头扔到瓶子里,瓶子中的水升高以后,乌鸦就喝到水了。 问:是什么原因使乌鸦想喝水? “乌鸦口太渴了,急着要喝水,才想出这样的方法”,等等。

乌鸦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才发挥自己的才智,来达到目的。 问:乌鸦石头扔到瓶子里的过程,算不算技术性工作? 往瓶子里扔石头是有技术的,乌鸦虽然比较丑,但比较聪明又肯动脑筋。它知道必须选择大小适中的石头。 1、 PPT:技术的目的性 正如乌鸦发明喝水的技术一样,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事例:助听器的发明 在我们周围有一种人,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楚语言,辨音困难,曲解别人的话。这就是听力损失的人。听力损失的人会导致:听觉迟钝:大脑思维缓慢;痴呆症状:中枢神经萎缩:听力急速下降,语言辨别率和表达能力极度下降。 对于听觉不太灵的人来说,能听得外界的声音、与正常人交流,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助听器的发明正是从这一愿望出发,使他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助听器的基本原理就是一个电放大器。 助听器主要由传声器(话筒)(声音转变成电信号)、放大器(将很轻的电信号放大成强大的电信号)和接收器(将电信号再转变成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 最早的助听器——电子管控制的助听器:1923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的重16 磅的电子管控制的助听器。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问世——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助听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