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1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教案3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1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教案3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和特征,理解自然资源可再生的相对性.(综合思维)2。

以水资源为例,了解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

(区域认知)3。

以矿产资源为例,了解非可再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培养学生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特征1.什么是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的含义: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以将它们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利用之后,能在一定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或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形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3)自然资源的数量: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的总量。

(4)自然资源的质量: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2.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特征如下:(1)有限性.一定时间和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制性.(2)不均衡性.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符合一定的地质成矿规律,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整体性。

各类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自然资源系统。

(4)可变性。

首先,自然资源的种类会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扩展;其次,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资源科学导论

自 然 资 源 稀 缺 性
地缘政治造成的
经济原因造成的 环境问题造成的
整体性: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统。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 联表现出来的。 联表现出来的。
地域性: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 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地域性使稀缺性有了更丰富的体 现。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作物资源 ┌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 可更新资源┤ │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 │ └基因资源 └基因资源 ┌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 │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 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 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 ┌太阳能 ┌太阳能 │ ┌恒定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潮汐能 恒定性资源┤ │ │ └原子能 └原子能 │ │ │ │ ┌风能 ┌风能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 │ └降水 └降水 │ │ ┌大气 ┌大气 └易误用、易污染┤ 水 易误用、易污染┤ └自然风光 的资源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的函数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同一客体的两个方面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其他其他资本性或储存性资本性或储存性流动性或收入性流动性或收入性风景空间风景空间利用后就变利用后就变可循环利用可循环利用直接太阳能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地热能地热能性或毁灭的性或毁灭的的资源如的资源如资源如化资源如化金属矿物金属矿物地球物理过程地球物理过程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石燃料石燃料如风潮汐如风潮汐水流水流短期的短期的长期的长期的如一年生如一年生如木材如木材作物作物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作物资源作物资源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草场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动物资源基因资源基因资源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消耗性金属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化石燃料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太阳能太阳能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潮汐能潮汐能原子能原子能风能风能非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亚恒定性资源降水降水大气大气易误用易污染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的资源自然风光自然风光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自然 资源系列 海洋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
金属矿资源、非金属矿资源 能源资源 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浮 游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或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底资源
(摘自«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
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源 海洋能源资源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形 成一个整体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密度、数量、质 量上不均衡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 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通过人类的 加工成为物质财富
河流具有供水、发电、 灌溉、航运、旅游
树木经过加工成为家具 充分利用 石油通过加工形成各种燃料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实。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表 几种矿物的元素资源基础及其期望寿命
矿物
资源基础 /t① 2.0×1018 1.5×1015 84×109
0%
2%
5%
10%
实际年均消耗增 长率 /1947~1974, %
铝 铜 金
166×109 216×106 62.8×106
1 107 772 709
468 332 307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有似乎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有利用不超过其繁 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二者有差别。
资源基础及其子集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的 理论潜力。 持续潜力——流动性资源有时间分配问题,在考虑 到留给后代同等利用机会的情况下的潜力。 环境潜力——利用资源时必然向环境排放废物,在 考虑到环境对废物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的潜力。 承载潜力——在同时考虑后代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 的潜力。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性质

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认识和关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名词,它所涉及的内涵较广。

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不近相同。

目前,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有三大方向,即地理学方向、经济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

地理学者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学者认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生物学者则认为自然资源是对于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领域学者对自然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人类所用或为人类服务。

下面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认识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发展。

首先看地理学者下的定义。

1.较早给自然资源下较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Zim-mermann,1951),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他的“自然资源”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从功能上看的概念。

2.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

3.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

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这个概念相比之前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来讲,更为详细,也更全面。

5.我国着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了如下定义: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

资源概论

资源概论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生物资源的一般概念一、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利用。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然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系统的自然过程,但是,却改变了这些过程的纯自然特性,赋予它们以社会性和经济性。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片面到逐渐全面的历史过程。

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人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统称为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肯尼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大气、水、气候、土地、矿物、生物、太阳辐射、风能、潮汐能等。

对于人类来说,随着取得和使用自然资源技术的进步,无用的物质逐渐可以变成有用的资源。

例如,远古时代人类并不知道煤有什么用途,后来知道煤可以用来做燃料,以后进一步清楚了煤不仅用来做燃料,还可以提取各种化工原料;在人类历史上,结构材料也经过多次变化,起初使用的是石器,以后依次被青铜、铁、钢所代替,而目前铝和强化塑料正在取代钢材用做结构材料。

因此,资源可以区分为两种涵义,一种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一般称为资源;另一种是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知道它的用途,但是无法加以利用,或者虽然现在没有发现其用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有可能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一般称为潜在资源。

由此可见,自然资源广义地讲是对人类在生活上、生产上、精神上有用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和可以利用的自然界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在将来的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和可以利用的自然界一切要素及其集合体。

1.1自然资源的性质

1.1自然资源的性质

1、自然资源分类 、
自然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 或储存性资源) 或储存性资源) 可更新资源 流动性或收入性资源) (流动性或收入性资源) 其他 如风景、空间) (如风景、空间)
利用后就 变性或毁 灭的资源 (如化石 燃料) 燃料)
可循环利 太阳能
•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历史尺度衡量无穷无尽 不会因人类利用 恒定性资源:按人类历史尺度衡量无穷无尽 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历史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不会因人类利用 而耗竭(太阳能 太阳能/风 降水 地热) 降水/地热 而耗竭 太阳能 风/降水 地热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2、“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 可更新” 不可更新” •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 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 的界限 ,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开发程度 •严格说来所有资源都是可更新的,但更新速 严格说来所有资源都是可更新的, 严格说来所有资源都是可更新的 率差异大(土壤可年复一年耕种,是可更新资源, 率差异大(土壤可年复一年耕种,是可更新资源,但若利用不当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以按照用途分类: 可以按照用途分类: 可以按照用途分类 如:能源资源和非能源资源 •可以是否流动进行分类: 可以是否流动进行分类: 可以是否流动进行分类 如:流动资源与非流动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 矿产资源 不能在人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 矿产资源),不能在人 不可更新资源 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矿产资源 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或由于自然再生速度远远鳗鱼 开采利用速度 •可更新资源 在正常情况下可由自然过程再生 生物土壤地表 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由自然过程再生 可更新资源 在正常情况下可由自然过程再生(生物土壤地表 水) •临界性资源 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若使用速 临界性资源: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 临界性资源 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若使用速 率超过自然更新速率,就会变成不可更新资源 就会变成不可更新资源. 率超过自然更新速率 就会变成不可更新资源

1.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1.2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一节 中国态势
•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 2、耕地资源 一方面,随着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加,对食物的需 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耕地在不断减少。原因: 1)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不可 避免地占用耕地; 2)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原因毁损耕地; 3)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必要的土地利用变化 等使耕地减少; 4)曾经对弥补耕地减少起重要作用的宜农荒地开垦 受到极大限制,因为后备耕地资源已经显得不足, 且靠损失生态用地来弥补耕地已经不合时宜
过去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所以不太重视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 的利用。现在看来,水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现在开始提倡节约用水, 也开始重视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了。
第二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 实。 • 造成自然资源短缺的原因有: • 1、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地域性; • 2、地缘政治; • 3、人口过多或增长过快; • 4、经济欠发达和技术落后; • 5、不合理利用和不适当管理; • 6、环境退化等。
矿种 锂 铝 钽 石膏 菱镁矿 萤石 磷 砷 重晶石 滑石 石棉 石墨
位次 1 3 2 1 1 1 2 1 1 1 2 2
中国资源人均值的国际地位 中国是个资源大国,不少资源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具有 众多人口,中国的人均资源量在世界上不具有优势。由于中国人口还在不 断增长,因此人均资源量仍呈下降的趋势。
第一节 中国态势
• 二、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 3、水资源 因人口增加,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将 下降为1760m3,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随 着中国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水资 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一方面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严重浪费 (农业输水和用水的低效率、工业万元产 值用水量定额过高等)

《自然资源基础知识》重点讲义知识点整理

《自然资源基础知识》重点讲义知识点整理
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分类的多样性 n 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从不同角度、不同目的来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即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 以及其他要素的关系)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 圈)、水利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 五大类。这五大类还可进一步细分。
绪论 自然资源学范式
一、自然资源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造成资源短缺、环境退化, 进而引起为争夺资源引发战争和冲突。那么,解决自然 资源稀缺和冲突的问题就成为社会紧迫需要。而社会的 需要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自然资源学应社会 需求而生,并经由前科学阶段而逐步建立起科学范式。
绪论 自然资源学范式
印度难奈“人口爆炸”
2010年2月5日,北京西站春运景象
第二节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n 人口过剩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使 资源基础退化或耗损,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着人们生存 环境(生命支持系统)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中国2013年人口 人口13.5404亿(不包括港澳台), 印度已达12.1594亿,这些国家 都存在严重的人口过剩问题。 2011年世界人口超70亿。 人口数量过多或人均消费过多,都会引起人口过剩问题。前者称之为 人口数量过剩(people overpopulation);后者称之为人口消费过剩 (consumption overpopulation)。
第一篇 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大资源潜力 2、持续能力 3、吸收能力 4、承载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最大资源潜力
【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 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各种流动性能源的估算:
➢ 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最大自然能量潜力目前获取量1千万倍, 前景美妙。
➢ 生物、土地、海洋资源的总潜力目前人均的100倍。
外推必须假设:过去发现率和生产率将仍起作用。
➢ 【特尔菲法】专家来预测法,取他们估计范围的平均值。
5、理论资源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 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理论资源的估计方法:是根据已勘察地区过去的发现模式 外推。这种方法假设尚未勘察的地区将会像那些条件类似 的已开发地区一样,具有资源潜力并将带来利润收益。 很多专家指出,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已经被开采的 都是规模较大、地质条件较有利、通达性也较好的构 造;当开发推进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较差的 地区时,是不大可能实现预期的资源潜力和利润收益 的。
如:在撒哈拉,如果把水资源的利用控制在持续能力水 平上,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衰退。
关于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程度观点
从费用—收益的角度:在某些情况下把某种可更新资源利 用到耗竭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人类道义——保护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上述思想是受诅 咒的。
生态学角度:长远来看,遗传基因和物种多样性的损失, 对于人类的支持系统是的威胁。
于所有生产要素(土地、劳动、投资、基础设施)的费用和 政府的税收政策。此外还应包括由于政策、自然灾害等原 因带来的风险; 资源产品的价格:这主要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消长关系, 但也受生产者价格政策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包括某些资源循环利用的费用.
3、条件储量
【条件储量】与探明储量一样,也是以查明的藏量,但受但 前价格水平、采掘和生产技术限制,开采是不经济的。
承载力特征:1)不可能建立简单、唯一、绝对的承载能力值; 2)计算值取决于管理目标、资源利用途径,生活标准; 3)科技水平与投入。
区别以下几种不同承载力的概念:
【生存承载能力】: 【最适承载能力】: 【容限承载能力】:
【生存承载能力】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不能保证所有个体 的茁壮成长,以及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 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理论上可 恢复
所有元素
矿物
可循环使 用的
金属矿物
可更新资源
临界性 恒定性
鱼类 森林 动物 土壤 蓄水层中 的水
太阳能 潮汐能 风能 波浪 水能 大气
可更新资源使用 到灭绝的程度
一旦超过再生能力, 临界性资源就变成不 可更新资源
由图可知,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线,
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对于人类可更新资源开发规划来说,这种估算并没 有实际意义。
另一种估算可更新资源潜力的方法:
根据发达地区已实现的生产能力来推算不发达地区和 未开发地区的生产潜力。这种方法尤其在估算土地的农业 生产潜力时用得更多.
2、持续能力
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 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 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 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础是理论上的最终极限,不能实际用来预测未来资源 的可得性。
估算方法(矿物):
资源基础=元素丰度×地壳的总质量
➢ 未来自然资源的可得性估算:采用“探明储量”、
“条件储量”、“假设储量(远景储量)”、“理论 资源”等概念。
2、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 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2、吸收能力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这些废物 要排放环境媒介(资源),即大气、水、土地等。这就需 要另一个衡量资源潜力的概念。
【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 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 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辞海》
“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如矿物、植物、动物、地形、 水、空气、土壤和化石等,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效益的, 都属于自然资源”。
--1970联合国出版的文献
“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 经济价值的、以提高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3、分类多样性
有关自然资源,目前尙无统一分类系统,分类系统之间 有交叉。如:从地球圈层的分布;从用途;从经济学等方面 分类。
有学者主张:流动性或者收入性来代替可更新性,用储藏性或 资本性来代替不可更新性;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存性资 源) (如化石属矿物燃料);可更新资源 (收人性或流动性资源) 还有其他自然资源(如风景、空间等) 如:哈哥特分类系统(图1-1) 还有以固有属性分类法(图1-2)。
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三节:自然资源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资源;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也离 不开资源。一句话,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得 以维持的物质基础。
从字面上看,所谓资源的“资”就是“可以提供的”, “可以利用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包括一切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源”是指“来源”。不过这种说法过于简 单概括,尽管它的词义上说得通,但不能涵盖和阐明自然资 源的科学概念
实际上,一定区域内的探明储量还是不确定的(利润、政 策)。
【保有储量】* 探明储量扣除已开采部分和地下损失量后的 实有储量 。更适于反映国家矿产资源的现状.
➢ 探明储量的影响因素
利润要求,勘探政策。 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 需求水平: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政府政策; 开采成本:取决于矿藏开采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但更取决
• 临界性资源: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 源。
2、自然资源“可更新”的相对性:
• 更新速率—时间尺度大小:地质历史尺度,人类 历史尺度。
• 土地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太阳能,风 能,潮汐能;水资源
“可更新”与“不可更新”资源的相对性
不可更新资源
使用后就 消耗掉的
石油 天然气

自然资源定义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 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 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场、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 如太阳能、环境的地球物理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 现象),环境的生态学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 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 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的生成作用等”
例如:一条河流降解污水、废水的能力,可以因为增加了其流量 或含氧量而提高;相反,河流的吸收能力将会降低。
把废物排放量控制在吸收能力限度内,这应该是 一个普遍原则。
但社会必然要付出经济代价:取决于价值判断,如何权衡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问题。
3、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 群(或人口)数量。(源于畜牧业,当前应用最为广泛.)
自然资源的定义
“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 类的需要时,才是自然资源
--金梅曼《世界资源与产业》
“资源即资财的来源。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 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 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环境伦理。如:“食物资源”与“宗教文化”。经济地位:如:湿地,(生态学 家,鸟类保护主义者;农民;失业的城市居民)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 体.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透过人类社会这个棱镜的反映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还涉及到经济 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资源是文化的函数” (文化景观论开山大师卡 尔.苏尔(Sauer),1963)
(1)哈格特分类系统
(2)自然资源固有属性分类法
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分类
就涉及气候分类、生物分类、土地分类、 矿产分类等问题了。
其中生物分类在方法和理论上最为成熟。
(3) 矿物资源的用途分类: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度量
自然资源可为人类利用的数量? 开发利用极限?
不可更新资源的度量,由于它们存在的随机性,
6、最终可采资源
【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 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的统称(图 1.5)。
估算差异很大:由于复杂性以及技术、市 场、政策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从人类福利角度,估计未来可更新资源在一定 时期内可生产有用产品、服务能力、潜力为基础, 衍生出多种概念。
1、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 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 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如:太阳能、地
热;
• 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 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 (如矿产资源,铜) 。
• 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 的资源 。如:生物、土壤、地表水
【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显然,最适承载能力总是小于生存承载能力的。
【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 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 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