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矛盾思想
霍桑的《红字》:宗教与道德的冲突与救赎

霍桑的《红字》:宗教与道德的冲突与救赎
1. 引言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新英格兰的宗教与道德冲突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探讨主要角色之间的矛盾和救赎,以及作者霍桑对于宗教和道德问题的思考。
2. 宗教与社会背景
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清教徒信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信仰、道德和神圣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准则的核心。
3. 哈蒂·普林切特与帕尔默牧师
哈蒂·普林切特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因婚外恋而受到社会谴责,并被强迫戴上一块红字“A”以示耻辱。
帕尔默牧师则代表了宗教权威和道德领导者。
•哈蒂·普林切特:强大而独立意志,她通过接受罪孽并面对自己的错误来寻求救赎。
•帕尔默牧师:代表了严格的宗教和道德规范,但他也面临自己的内心斗争和罪恶。
4. 个人与社会冲突
小说中,宗教和道德准则与个人欲望发生冲突。
哈蒂·普林切特试图保护自己和她爱的人,并通过对外界评判的反抗来重新定义她的身份。
5. 罪与救赎主题
《红字》探讨了罪与救赎主题。
哈蒂·普林切特试图通过承担罪行和改过自新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外部社会的接纳。
6. 自由意志与命运
作者描绘了个体在宗教约束下面对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艰难选择的情景。
《红字》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摆脱社会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7. 结论
霍桑的《红字》通过描述17世纪新英格兰社会中围绕着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而展开的冲突和救赎,探索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部小说引发了对宗教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个体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权衡。
析寓言体小说《好人顾德曼》的象征——霍桑矛盾的清教观

析寓言体小说《好人顾德曼》的象征——霍桑矛盾的清教观作者:李欢徐婷婷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7期李欢,徐婷婷(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都 610100)摘要:《好人顾德曼》是霍桑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这篇寓言体小说中众多的象征,由此使读者更清晰深刻地理解这篇小说,更重要的是,可借此窥探霍桑矛盾的清教观:一方面,他受清教思想的影响,惯于在其小说中揭露人性—每个人都有邪恶的秘密,恶乃人之本性。
这是霍桑小说的一个常见母题。
另外一方面,他又对清教思想持反对和批判态度。
而在本篇小说体现的是,在这对矛盾的纠结中,霍桑的反清教思想占了上风。
关键词:象征;矛盾;反清教中图分类号:I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4- 0277-02一、引子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
他以大量脍炙人口的探讨人性的小说而为大家所熟知,而善于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也成为了他的写作特色。
在霍桑的短篇小说中,《好人顾德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是一个寓言体小说故事。
寓言体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作品体裁,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象征是其常用手法之一,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比如一个事件,角色,名称等,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好人顾德曼》含有许多具有象征意味的因素,比如主人公的名字,粉红缎带,冰冷的露珠等等,不仅体现了霍桑清晰勾勒的罪与恶的主题,还流露出他复杂的宗教思想。
二、名字的象征在本故事诸多的象征中,最明显,最惹人注意的莫过于主人公和他妻子的名字。
小伙子叫顾得曼·布朗(顾得曼Goodman的英文意思是“好人”),他的妻子名叫费丝(费丝Faith在英文中含“信仰”、“忠诚”之意)。
(一)顾得曼Goodman1.首先看顾得曼·布朗,这个名字就意味深长,值得细细研读。
霍桑出生在清教徒家庭,势必会受到一些清教思想影响,顾得曼这个名字就是这样,“好人”是一个对道德价值的判断词,把这类修饰词加入到名字中,本身就是清教的习俗。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浅析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论文关键词:霍桑清教主义清教徒《红字》原罪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并不是一个清教徒,但是清教主义的思想却对他影响深远。
一方面,他承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坚信清教主义的诸如“原罪”等教义,主张人生来就有罪恶,应该自我救赎。
这种矛盾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
一清教主义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便深深刻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和忘却的烙印。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
而对霍桑和他的代表作《红字》来说,清教主义更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解读视角。
本文将从清教主义的兴起、它与霍桑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等方面来看一下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二(“清教思想/清教主义)(Puritanism)”一词是由“清教徒(Puritan)”衍生来的,是人们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
“清教徒”一词源于拉丁语Purus,意为清洁、纯净。
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一部分虔洁信徒提出要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在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疵的真教会。
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的作用。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新大陆移民,是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
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深远影响。
从《胎记》看霍桑的人性观

从《胎记》看霍桑的人性观《胎记》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被他人认为背负有罪孽的年轻妇女希斯特·普林特(Hester Prynne)的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霍桑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和审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胎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所追求的价值观来理解霍桑的人性观。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对人性的看法。
希斯特·普林特是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她以坚强和执着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和勇气。
在面对周围人的指责和社会的压力时,她并未沦为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了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坚强。
与此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杰·柯尔丘恩(Roger Chillingworth)则展现了人性中的复仇和憎恨。
在希斯特怀孕期间,她的丈夫罗杰·柯尔丘恩长期失踪,并隐姓埋名地回到了新英格兰,成为了一名医生。
他对希斯特的胎记产生了病态的兴趣,并以医生的身份对希斯特进行监视和追求复仇。
通过这两位人物的对比,霍桑展现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以及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事件,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对人性冲突和矛盾的思考。
在小说中,除了希斯特和罗杰之外,还有一位年轻的牧师阿瑟·丹明(Arthur Dimmesdale)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阿瑟·丹明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但他内心深处却痛苦不堪,因为他其实是希斯特所生的孩子的父亲。
他在整个故事中负着内疚和良心的煎熬,试图隐藏自己的罪行,却最终被内疚和痛苦击败。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霍桑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人性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战争和挣扎。
从红字看霍桑矛盾的宗教观

081
文 学教育 2007.05
每外月国一文家学
的希望完全落空了。当齐灵渥斯 在市场看见示众的海丝特时, “他的面孔上掠过一阵痛苦的恐 怖, 像是一条蛇在上面迅速蜿蜒 ……他的脸色由于某种强有力的 内心冲动而变得阴暗, 不过他立 刻用一种意志力控制住, 使这种 脸色稍纵即逝。仅仅过了瞬间, 那种痉挛就几乎消逝得无影无 踪 , 终 于 沉 积 在 他 天 性 的 深 渊 。” ( P.43- 44) 此 时 , 我 们 看 到 一 个 外表的平静与内心的波涛汹涌形 成极强烈矛盾冲突的齐灵渥斯。 死亡似乎应是复仇的终点, 对海 丝特的报复, 他选择了比死亡更 残忍的方式。“比起让你活 着— —— 比 起 给 你 药 吃 , 让 你 解 除 身 体 危 害— —— 以 便 让 这 灼 热 的 耻 辱可以继续烧烫你的胸膛, 难道 我还有什么更高明的做法吗?” ( P.54)
罗 杰·齐 灵 渥 斯 是 阳 光 下 的 一道黑影。正如作者的描述, 他 是撒旦的使者, “这个恶魔的代 理人获得神圣的特许, 在一段时 间里钻入牧师的内心, 阴谋破坏 他 的 灵 魂 。” ( P.97) 报 复 与 救 助本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体, 而在 作者的笔下, 齐灵渥斯以“情 敌”和“救助者”的双重身份展 开对牧师的报复。“如今他像一 个矿工搜寻黄金似的掘进这可怜 的牧师的内心, 或者更确切地 说, 像一个掘墓人挖进一座坟 墓, 可能原指望找到陪葬在死者 胸部的珠宝, 结果却除去死尸及 腐 烂 之 外 一 无 所 获 ”。 ( P.98) 罗 杰·齐 灵 渥 斯 的 矛 盾 似 乎 就 纠 结与此, “照他自己的想象, 他 是以一个法官的同等的严峻与公 正来开始一次调查的, 他只向往 真理……但在他着手进行这一调 查的过程中, 一种可怕的迷惑 力, 一种尽管依然平静, 却是猛 烈的必然性, 却紧紧地将这老人 攫 在 自 己 的 掌 握 之 中 …… ” ( P. 98) 老 罗 杰·齐 灵 渥 斯 俨 然 掉 进 了自己所设的陷阱。而且, 内心
从_红字_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

一、小说主题的矛盾作者一方面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另一方面他却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褒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
1.小说的主要内容。
《红字》取材于1642年至1649年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Hester 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的老人而断送了青春。
故事发生的两年前,她由阿姆斯特丹移居波士顿。
途中,她的丈夫被掳失踪,寡居生活中,她与牧师Dimmesdale 相爱并生一女。
事发后,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恶的一个标本,罚她胸带红A 字(即英文通奸Adultery 一词的首字母)忍辱含垢度过一生。
牧师Dimmesdale 也终因不堪Hester 的丈夫Chilling-worth 的追逼和精神上的折磨而身亡。
2.小说字里行间对人物的臧否褒贬和对于道德、法律的针砭质疑,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教主义的控诉和批判。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小说一开始,作者描写道:“总之,这座台架可以将人的头部紧紧夹住。
这样,罪犯就只能伸脸想向观众,耻辱的概念就是用这个木头和天的装置体现出来。
”这是作者对清教统治者残酷行为的无情揭露。
因为,任何一种惩罚都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
Hester就是站在示众台上,面向观众,任凭围观者对她的羞辱和惩罚。
(2)Hester 胸前佩带的A 字意味着向任何人宣布“我是一个通奸犯”,这种惩罚手段是对人性的极大侮辱。
Hester 在接受惩罚的7年煎熬中,生活在沉郁而又悲惨的境地中。
小说中描写道:“她是被抛弃的,孤独得像生活在另一个星球。
她和人的种种情趣离得远远的,他们近在咫尺,她就如同重返老家的幽灵,再也不能使人看到或感觉到她的存在了。
”(3)Hester 和Dimmesdale 生活在同一个教区,他们却无法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森林会面的一幕是霍桑对残酷的清教制度的无情揭露。
在森林,Dimmesdale 向前走一步,看到那红字。
《红字》——霍桑思想矛盾性的体现

为 经典 之作 。 关键 词 :霍 桑 ;思想 矛盾 ;清教 ;人 性
纳 撒尼尔 ・ 霍桑 ( N a t h a n i e l H a w t h o r n e ) 是1 9世纪 美 国 浪 漫主 义作 家 的杰 出代表 ,是 一位深 受清 教 思想 、超验 主 义 哲学 思想 影 响的作 家 。他所 处 的社 会 时代 、家族 历 史 以 及 成长 经历造 就 了他 犹疑 、 困惑 的性 格 ,亦 是其 思想 复杂
做更 深层 次 的思索和 探讨 。可 以说 ,霍 桑的 思想 中充斥 着 传统 性和人 文性 的矛 盾冲 击 ,他 既意识 到苛严 的清 教教 规 对人 性的压 抑和 对幸 福生 活 的摧残 ,并对 此进 行无 情 的揭 露:但 他又 无法 摆脱 清教 思想 的枷 锁 ,坚守着 清教 伦理 中
又 影 响着霍 桑 。两种 思想 的碰 撞使 他开 始对 清教 思想 进 行 之 意 ,她对 自己的所作 所为 十分 坦 然 。她 并没 有把 红字 A 怀 疑和 反 思,他 在作 品 中批判 清教 主义 的堕 落和 清教 权威 当作 是 耻辱 的标 志,反 而花 费心 思对 它进 行一 番装饰 ,将
性 的 根源 ,这 也 决 定 了他 作 品 中复杂 、 多面 的 深层 意 蕴 。 的道 德观念 和基 本教 义 ,具有 强烈 的原 罪意识 ,主 张通 过
其 代 表作 之 一 《 红字 》 便 是他 对人 性 中爱与 恨 、善 与 恶 、 善行和 忏悔 来洗刷 罪恶 ,从而 得到 救赎 。
文主义 者怀 有 的尊重 人性 、崇 尚 自由 的高贵精 神 :另一 方 面, 小说 却 至始 至 终 贯 穿着 “ 灵 魂 罪 恶与 救赎 ”的 主题 。 小说 的结尾 也对 他们 的诚 实进 行格 外 的称 赞 。在最 后一 章
二元对立视角下《红字》中所体现的矛盾性

10二元对立视角下《红字》中所体现的矛盾性■高玉焕/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在文学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在《红字》一书中,他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写了一部发生在一六四九年波士顿的一场恋爱悲剧。
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出发,文章多处体现出了矛盾性,比如小说人物自身体现出的矛盾性,还有作者个人思想的矛盾性。
关键词:艺术手法 道德 二元对立 矛盾性一、人物角色的矛盾性(一)海斯特——堕落与天使的化身海斯特作为一名有夫之妇与他人通奸并生下女儿,这是她堕落的表现。
但是她通过自己做针线活挣的钱接济穷人;在城里瘟疫蔓延的时候她挺身而出;在人们家里阴云笼罩的时候,她作为亲人来到家里;只有在阴云笼罩的人家才能找到她,一旦阳光再现,她便不在那里了。
她就像天使一样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成为人们心目中救苦救难的亲人。
(二)丁梅斯代尔——圣人与罪人的化身丁梅斯代尔,这位年轻人拥有极高的天赋和学术造诣,具备特选所特有的“火焰舌头”,他的话如同天使的声音一样感人肺腑,他被誉为“人间的圣者”。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罪人,犯了通奸罪并且不敢承认自己的罪恶的罪人,他让海斯特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的罪责,在海斯特当众受辱时却逼问她那个罪人的姓名。
(三)齐灵渥斯——受害者与迫害者的化身在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通奸的事件中,齐灵渥斯无疑是遭受了背叛成为一名受害者,但他得知此事以后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探索与报复,折磨着丁梅斯代尔的精神生活。
他由一个脾气温和、心地善良、纯洁正直的受害者变成一个为了报仇雪恨不择手段、卑鄙狡猾的迫害者,他使得牧师肉体上备受疾病的痛苦,精神上忍受灵魂深处不可告人的烦恼的煎熬与折磨,行动上听从他的摆布,最终死在了邢台上。
(四)珠儿——恶魔与天使的化身珠儿是在一次罪恶的情欲恣行无忌的冲动中绽开的一株可爱而永不凋谢的花朵,既是罪恶的产物又是爱情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撒尼尔·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萨莱姆——该地名是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后半,足见当年早期移民的宗教情愫。
霍桑一家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是虔诚的清教徒。
早期的清教徒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后来在新英格兰却发展到极致:不但迫害异己,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
由于早期新英格兰殖民地的英格兰移民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其中担任要职的霍桑家族的先祖威廉及约翰父子二人先后在迫害教友派及臭名昭著的1692年萨莱姆“驱巫案”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
家族的这一段历史使长大成人后的霍桑在心理上始终怀有负罪感,早在1827年他23岁时,便在其姓氏的拼写中有时加上一个字母“W”,以示区别于祖先,后于1830年索性将这种新拼法正式固定下来,成为现在大家熟悉的字样; 更在后来他的小说《七个尖角顶的宅第》中以他这两位先祖为原型写成了“反面人物”潘钦上校。
霍桑一家后来家道中落,以航海为业,从事西印度群岛地区的贸易,到他的父亲这一代,境遇更是大不如前。
小纳撒尼尔4岁时,做船长的父亲害黄热病客死于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全靠他才貌双全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和姐姐艾比及妹妹露易莎抚养成人。
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清教气氛深深地影响了小纳撒尼尔,而母亲哀伤的寡居生活,也对他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自幼便性格忧郁,酷爱读书,耽于思考。
从他12岁以来的日记判断,他在观察和写作上,都是早熟的。
他14岁时,到外祖父在缅因州的庄园中住了一年。
附近的瑟巴果湖,成了少年霍桑打猎、钓鱼、读书和散步之处,使他得以充分领略自然风光。
据他晚年回忆,他的一生以那段时光最为自由愉快,而他的孤僻个性和诗人气质,乃至独自散步的习惯,都是在那时养成的。
霍桑的文学生涯是从自娱开始的。
16岁的时候,他就编辑了一份家庭报纸,叫做《旁观者》,从总共8期的该报来看,版面和栏目与当地的正规报纸《萨莱姆报》无异,风格则幽默风趣,模仿英国最早的由艾狄生和斯梯尔编辑的《闲话报》。
第一期出版于1820年8~9月间,最后一期结束于1822年初。
这份报纸全部由他一手操办。
每一期报纸出版后,在其大家族的范围内传阅,为家族成员增添了不少乐趣。
这对霍桑后来的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无疑是极好的学徒期。
霍桑的文学学徒期的另一方面是他的诗歌创作。
应该指出,在19世纪上半叶,诗歌传统在新英格兰地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十分荣耀的地位,甚至在客厅交谈和报刊文章中都成为风行的时尚,导引着许多有抱负的文学青年的希冀。
早年的霍桑在这方面显示了非凡的天赋,他的同时代人甚至推崇他是“美国奉献给世界的……最伟大的诗人”。
从霍桑现存的29首诗歌看(其中的19首写于20岁以前)——无论发表过与否,评家都认为这位少年诗人颇具才气,并且慨叹:霍桑若不是后来以小说创作为主,世界上就会又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了。
事实上,他最早发表的作品正是诗歌,即1825年8月16日《萨莱姆报》上刊载的他的诗作《大海》,内容与他父亲的航海生涯及客死他乡有关。
即使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从主题到手法都借助于他的诗歌修养。
在他的文字中,回响着但丁、莎士比亚、爱德蒙·斯宾塞、安德鲁·马维尔、约翰·弥尔顿、威廉·沃兹沃斯、塞缪尔·泰勒、柯勒瑞支、拜伦、济慈和雪莱这些著名诗人的心声及词韵。
霍桑甚至给他的大女儿按照斯宾塞的名篇《仙后》中的女主人公取名叫邬娜。
霍桑回到萨莱姆后,于1821年至1824年,在波多因大学就读。
大学期间,他深为同学所推重,其中有后来成为诗人的朗费罗,当了总统的皮尔斯和投身海军的布里奇,这几位学友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波多因大学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翻译古典诗作,霍桑的成绩十分优异。
他和朗费罗还同属一个以朗诵和创作诗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土豆俱乐部”。
但他不久后认为,诗歌还不足以表达他的思想,遂放弃了诗歌而改写散文及小说。
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将原先仅仅为了自娱的写作,认定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他给母亲写信说:“我不想做一个靠别人生病来糊口的医生,亦不愿当一名靠别人的罪孽以谋生的教士,或者靠别人的争吵而过活的律师。
因此,我看不出除去成为一位作家之外还剩下什么别的出路。
当有朝一日您看到满书柜由您儿子写的书,书脊上印有《霍桑作品》时,您会高兴吗?”1825年,霍桑从大学毕业后即回到母亲身边,一住便是12年。
开始时为报刊写些随笔和故事。
1828年,他自费并匿名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范肖》。
这部哥特式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其大学生活为基础,主人公是个主持正义又性格羞怯的青年学子,颇似作家本人。
不久他便为这部不成熟的作品感到羞耻,于是收回了大部分成书并付之一炬;转而潜心撰写短篇小说,并深得出版家萨缪尔·格里斯沃尔德·古德里奇的赏识,由他在每年一度的赠品书《纪念品》中发表霍桑的短篇小说。
古德里奇慧眼识英雄,他通过《纪念品》实际上培养出了一大批后来的知名作家。
霍桑在该书中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和随笔,后来终于结集出版,这就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复述的故事》,其中包括《欢乐山的五朔节花柱》、《恩迪科特和红十字》、《教长的黑色面纱》、《希金勃萨姆先生的大灾祸》、《海德格尔医生的试验》、《苍发勇士》、《雄心勃勃的客人》等后来成为传世名篇的佳作。
自此,霍桑便以善写短篇小说开始引人瞩目。
诚如第一位自觉地把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提出创作理论的爱伦·坡在《评霍桑的〈复述的故事〉》一文中所说:短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是由作家“精心设计了某种希冀的单一效果;于是他编制情节并将其连缀起来,以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这一预定的效果。
”应该说,是霍桑和爱伦·坡一起开创并发展了短篇小说这一体裁,并使之成为美国文学的一种鲜明突出的形式。
不过,霍桑虽然和坡一样运用一些超自然的元素,并且同样具有美学而不是宗教的基础,但不同的是,霍桑总是更关注伦理和哲学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这就使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令人回味不尽的深邃哲理。
美国堪称短篇小说的王国,在开创及奠定这一体裁上,霍桑和爱伦·坡同样功不可没。
从1836年至1839年间,古德里奇还请霍桑编辑了《有用和有趣知识的美国杂志》及颇受读者欢迎的彼得·帕雷的《世界历史》等书。
1839年,霍桑接受了波士顿海关督察的职务,并与朗费罗重叙旧谊。
后于1841年离职,将自己的存款投入了超验主义者乔治·李普雷创办的布鲁克农场——一个空想社会主义式的试验基地。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有些评论家强调霍桑的保守倾向,但一个保守的人是不可能参与这种激进活动的,只是由于霍桑的敏感气质和孤僻性格,对公社式的集体生活很不习惯,才于翌年在同热心的活动分子索非亚·皮博迪结婚后,离开了农场。
他们的婚姻很幸福,给霍桑的生活带来了转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具备了超验主义的乐观精神。
1842年,这对新婚夫妻迁居康考德,恰好住进超验主义主帅爱默生的故居“古屋”中。
他们在这里住了3年半,生下了长女邬娜,并出版了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古屋青苔》,其中包括《年轻的好男儿布朗》、《通天的铁路》、《拉帕西尼医生之女》、《胎记》、《罗杰·马尔文的安葬》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麦尔维尔读后十分钦敬,写出书评并师事于他,二人从此结下深厚的亦师亦友的情谊。
1846年起,霍桑由于经济拮据,出任了萨莱姆海关督察。
这一时期他没有写很多东西,只是对海关上的官员们冷眼旁观,后来写成著名的《海关》一文,作为《红字》的引言。
1849年的一场政争使霍桑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职务,却促成他写出了传世名篇《红字》。
该书于1850年问世后,霍桑名声大振,成为当时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美国作家,数年间13500册的销售量也使他摆脱了经济上的窘境。
此后他便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间或写些儿童故事。
这时他迁居到莱诺克斯,与麦尔维尔为邻,先后发表了以驱巫案为背景的《七个尖角顶的宅第》(1851年出版,在他有生之年的销售量达11500册)和以布鲁克农场为原型的《福谷传奇》两部长篇小说,并汇编出版了原先的短篇小说和随笔,其中有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雪人及其他复述的故事》和儿童故事集《神奇的书》及《缠结树林的故事》。
1852年,霍桑为同窗老友富兰克林·皮尔斯撰写竞选传记,终使皮尔斯当选为美国第十四任总统。
新总统委任他为驻英国利物浦的总领事,四年届满后,又在意大利旅居了两年。
在欧洲逗留期间,他四处参观名胜古迹,写下了大量日记。
这一时期虽对他的写作没有多大影响,却对他的心情和性格起了振奋作用。
1864年,他在英国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玉石人像》,这也是他唯一一部以外国(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
当年返国后,仍选择住在康考德。
他之所以特别偏爱该地,是因为那里的哲学和文学氛围:不但是爱默生的家乡,而且是梭罗“回归自然”的基地,堪称是超验主义文人荟萃的大本营;也还因为那里河湖清澈、树林密布的幽静的自然景色。
1863年,他发表了旅英散文集《我们的故土》。
这期间他虽仍为《大西洋月刊》撰稿,但笔力渐衰。
他计划要写的四部长篇《第七块毡》、《多利弗罗曼史》、《格里姆肖医生的秘密》和《前辈的脚步》,均未能完成,后来经他的夫人整理,与他在英、法、意、美等国所写的日记等,于19世纪70年代陆续出版。
1864年5月19日,霍桑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普里茅斯辞世。
5天后安葬在康考德他生前最乐于散步的松树林中美丽的“睡谷”墓园,他的墓碑只简单地由一块普通的石头做成,上面仅刻着他的姓氏:霍桑。
纵观霍桑的作品,大多以新英格兰20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
其中有殖民地人民抗击宗主国残暴统治的英勇精神,如《苍发勇士》和《恩迪科特和红十字》;有清教统治者以驱巫为借口迫害异己和压制教友派的悲惨事实,如《欢乐山的五朔节花柱》和《优雅少年》;有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风土人情,如《雪人:一个孩童的奇迹》和《坎特伯雷的朝圣者》;也有上层人物厚颜无耻的所作所为。
总之,既有历史长卷,也有民俗小品。
但这一切虽都有历史的真实(所以他常用“重述”作为结集的书名),却是用若虚若实、亦真亦幻的手法写出的。
作家侧重的是用比喻象征的技法着力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深挖心理,分析内心矛盾,而不在于细节描写的具体而微。
简言之,他画的是大写意,而不是工笔画。
这其实要求更深的功力,当然效果也就更深刻感人。
霍桑曾多次在作品中声明,他写的不是小说,而是“罗曼史”。
用我们今天惯用的文学术语来说,就是:他写的不是现实主义小说,而是浪漫主义小说。
一般地讲,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客观描述,浪漫主义则重于主观抒发。
在霍桑看来,创作“罗曼史”时,更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作者的想象力,而不必拘泥于现实,亦可更充分地表述本人的主观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