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红字_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
勇敢追逐和叛逆的海斯特——从《红字》看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_3l NO.5 Mav 2010
勇敢 追 逐 和 叛逆 的海 斯 特
从《红字》看霍桑 的女权 主义 意识
一 、 海 斯 特 对 爱 情 的追 求 女主人公海斯特是 一个 遭受不合理婚姻 束缚 的典型代 表。她年轻貌美 ,心灵 手巧 ,感情 炽热 而细腻 ,但却 因父母的 包办婚姻被迫嫁给齐灵 渥斯——一个年迈体衰 、身材矮小 、 面色苍白、畸形的 、伪 善的老人。他 们的年龄相差太大 ,毫无 爱 情 可 言 ,有 的只 是 齐 灵 渥 斯 对 她强 烈 的 占有 欲 。面 对 无 爱 的 婚 姻 ,海 斯 特 还 是 被 迫 接 受 了 ,这 是 清 教 意 识对 她 的 禁 锢 ,也是她不幸人生 的开端 。当齐灵渥斯把她独 自打发到波 士顿后 ,在寡 居生活 中,海斯特 与当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 识并相爱 了,这是她第 一次真正 真切地感 受到爱情的浪漫 与和谐 ,甜蜜与幸福 。渴望 真爱 、追求 幸福 的海斯特陶醉在 与丁梅斯代尔 的二人世 界里 ,完全失去 了理智 ,忘记了基督 教 最 基 本 的教 义 ,并 生 下 女 婴 小 珠 儿 。显 然 ,海 斯 特 犯 下 了 通奸罪 ,为清教 的教义所不 容。婚姻原本既不合理也不幸福 的海 斯 特 本 想 靠 个 人 努 力 得 到 她 应该 得 到 的 爱 情 ,但 是 在 非人道 的清教社会 里 ,她 的行为遭到 了谴责 ,她的爱情也触 犯 了戒 律 ,被 抹 上 了耻 辱 的标 志 。海 斯 特 为 此 受 罚 ,被 囚进 了幽 暗 的 牢 狱 ,并 被 送 到 绞 刑 台 示 众 。小 说 的 情节 就是 从 海 斯特怀抱女儿 ,来 到法 院广场 的刑台上接受讯问和示众铺 展开来写 的。当海斯 特怀抱着仅 3个月的小珠儿 ,胸前带着 耻辱 的标 志登 上绞刑台 ,成 千双冷酷无情的眼睛都注视着 她 ,目光都紧盯住她 的胸 前 ,她每迈 出一步都感受到一 阵阵 巨痛 ,她 的 心 似 乎 被 扔 在 大 街 上 ,任 凭 过 往 行 人 吐 唾 沫 和 踩 踏 。但 出 于 对 爱 情 的 忠 贞 和 女 性 特 有 的 倔 强 ,海斯 特在 刑 台 上 镇 静 自若 ,拒 绝 回答 同 犯 的姓 名 ,宁 愿 独 自去 面 对 残 酷 的 现实 ,而执行 审讯 的却 正是她 的情人—牧 师丁梅斯代尔 !海 斯特 宁愿 独 自忍受任何惩罚 ,为了把她与丁梅斯代尔之 间 的爱情深 深地埋藏在心底 ,尽管海斯特感到恐惧 ,感 到难 堪 ,然 而 她 却 没 有 表 现 出丝 毫 的退 缩 ,她 坚 强 地 挺 住 了 。 在 小说 的第 3章 有 这 样 一 段 叙 述 :“她 不 肯 说 !” 丁梅 斯 代 尔 吸 喘着 ,他凭依着露台 ,手 按着 心脏 ,在等待他规劝的结果 。这 时他 喘了一大 口气退 回身来 ,“女性 的心真是有着惊人 的力 量和宽大 !她不肯说 !”海斯特 以一种几乎安详 的神态 ,一种 天生的威 仪和性格力量 站在高高 的绞刑 台上 ,向围观者投
从_红字_看霍桑对基督教的背叛与回归

欧
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情—爱情、友情、乡情”的深
美
刻理解,对时间、空间与一个人内定力的理解深刻体现 文
参考文献: [1] 亨利·托马斯,霍桑,第 280 页。 [2] 《红 字 》,熊 玉 鹏 等 译 ,北 京 燕 山 出 版 社 (以 下 引 文同)。 [3] 霍桑, 《红字·前言》 。
(作者单位 :1 河北联合大学外语学院 ;2 唐山师范 学院中文系)
142
/ 2011.2 上半月
霍桑对基督教的背叛还体现在对宗教统治的揭露 和对宗教道德的否定。 小说第一章“牢门”是全书的“楔 子”,是笼罩整个悲剧故事的象征。 霍桑形象描写了一 幅早期北美殖民地政权的阴森恐怖的画面。 作者写到: “新殖民地的建设者们,无论当初他们可能如何谋划人 类美德和幸福的乌托邦,可从最初的实践需要出发,总 是一开始就毫不迟疑地认定, 要将一部分处女地划为 墓地,而将另一部分处女地夯成监狱的地基。 ”③这就告 诉读者,小说中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殖民主义 者借助“火与剑”为自己开辟道路,他们残杀黑人,残杀 印第安人, 同样残杀白人中被剥削阶级和触犯他们利 益的人们。 同为清教徒,却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少数 “教 长 ”、“圣 徒 ”恣 睢 暴 虐 , 为 所 欲 为 ; 多 数 教 民 惨 遭 蹂 躏,任人宰割。
从十七世纪《红字》故事发生的时代到十九世纪霍 桑生活的时代,基督教也不断地演进着,一方面它是人 类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起了推动 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又面临 着改进和转型。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 重大变化, 对自由人权的追求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主 题。 霍桑就是这个时代中的一个追求者,纵然他也有着 宗教的困惑,但也正在努力从宗教本质中走出,来面对 社会世俗化的生活现实。 从《红字》的尾声中可看到作 者 的 预 示 , 在 两 座 坟 墓 中 间 竖 的 是 一 块 墓 碑 ,“ON A FIELD , SABLE , THE LETTER A , GULESS (在 一 片 黑 的底色之上,字母 A 为红色。 ) [13]在这灰暗墓碑的衬托 下,红字 A 异常闪亮,这一光点使人震撼。 在宗教的压 制下美丽的梦想被毁灭,激情燃烧的爱情岁月被摧残, 但这血红的 A 字代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将会在这片 土地上继续燃烧、永不熄灭。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关 键词 : 桑 红 字 清教 困惑 霍
中 图 分 类 号 :1 6 IO 文 献 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8( 0 )8 0 0 — 2 1 7 —1 7 2 1 0 — 0 8 0 1
1
霍 桑 的时代 背景 霍 桑 f8 4 1 6 ) 10 — 8 4 出生 在 新 英 格 兰 , 美 国历 史 上 , 是 一 在 这
为 代表 的超 验 主义 和浪 漫 主义思 潮对 宗 教束 缚 和传 统观 念 产生
了较大 的 冲击 . 他们 开 始对 宗教 进行 反思 和批 判 , 望能 重 新认 希
己的幸福 , 与 牧师 丁姆 斯代 尔 发生 性关 系并 生 下珠 儿 , 人们 在 被
认为 邪 恶与 不道 德 时 , 没有 说 出情 人 的名字 , 她 只是 默默 平 静地 接受 了社会 所赋 予她 的不公 正 , 因为 她爱 他胜 过 自己 , 她 心 中 在
识 基督 教 的上 帝 。他们 认 为“ 帝 与每个 人 同在 , 在于 每 个人 上 存
心 中 。人们 无须 通 过教 堂 、 牧师 等 与上帝 交 流 , 只要 在大 自然 中
这 份 爱应 是完 整 的 。 当海 丝 特 被 迫 带 上 具 有 侮 辱 性 的 红 字 A
时. 她那 被活 生 生压 抑 的“ 物生 活 的本 能 ” 强 的表 现 了 出来 。 动 顽
个 有 着浓 厚宗 教氛 围的清 教世 袭领 地 。 由于信 奉加 尔 文教 的清 教徒 在英 国受 到 迫害 ,到达新 英格 兰 后建 立 了政教 合 一 的社 会 组织 , 对居 民实行 严格 的思 想 控制 。 桑 就是 在这 样 的宗 教气 氛 霍
男权世界中反叛灵魂

男权世界中的反叛灵魂摘要《红字》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
虽然霍桑的《红字》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美国的文学宗教传统,但是他对于女主人公个性特征的描绘却处处反映出了当时充满矛盾、极其复杂的一种宗教意识。
我们不难从女主人公勇敢地追逐爱情并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出的反抗精神当中看出,当时霍桑意识中的女权主义思想也是比较复杂的。
本文试从《红字》着手,分析作品中的女权主义的体现。
关键词:《红字》纳撒尼尔·霍桑女权主义宗教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女权主义的文学批评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一些以妇女作为研究的中心,具有颠覆性和开放性的一类文学批评式理论。
它是将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从民间深入贯彻到文化、文学领域的重要成果。
在这些文学评论当中,关于女权主义的思想主要包括当时女性对于自身所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勇敢追求,以及对于理应享有的平等的权利的勇敢追求。
这个思想在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当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一个体现。
小说的女主人公不甘忍受命运的无情摆布,不畏强权,勇敢地争取美好的爱情,她那勇敢而刺眼的反叛行为和思想在书中都是频频出现。
一霍桑的女权意识霍桑四岁之时,父亲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难。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母亲艰难的生活,霍桑非常同情和感激自己的母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在《红字》当中非常高度地赞扬和弘扬母爱的重要原因。
由于母亲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妻子的影响,使霍桑开始思考当时妇女在社会当中所处的地位。
霍桑发现当时的女性是处在社会最边缘的地位的,他也在《红字》当中非常精心地描绘出了妇女所处的边缘地位。
可以说,在霍桑成长的环境当中,他所提出的女权思想是那时理性的环境包含的一部分。
从霍桑其他的一些专著,尤其是他提倡的个体精神和直觉可以看出,他为女权主义的意识标记上了特殊的符号。
此外,霍桑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女权主义人物带给他的影响。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形象

清教对异己教派的迫害, 以及清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 让霍桑感到困惑不满 。作者 以一个有着宗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4 。 作者 简介 : 王晓倩 ( 1 9 9 2 一) , 女, 辽宁鞍 1 【 J 人。
第4 期
王晓倩 , 等: 《 红字》 中丁梅斯代 尔的矛盾形象
教义而受到内心与精神上的折磨n 。马俊杰则把《 红字》 中的人物形象和霍桑的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 , 认
为正是因为霍桑本人深受清教主义宗教观的影响, 才能对清教所奉承的“ 人人平等” 教义下的人物做 出生 动的刻画陋 。关于《 红字》 的研究还有很多是对小说 中A字作用的描写 , 他们认为 , A字是文章的主题 , 推 动情节的发展 。然而 , 在这篇文章中, 本人却把丁梅斯代尔的形象看做是对作者当时思想的反射 , 重点 分析丁梅斯代尔的矛盾特性 。霍桑在信仰清教的同时 , 又敢于对其不合理性进行批判 。他将 自己的思 想 与作 品人 物相结 合 , 将 自己对 于 当时 事情 的看 法 与人 物 结局 相结 合 , 用 深 刻 的动作 和 心理 描 写刻 画 出
教 叉的不满。从 丁梅斯代 尔身上所反 映的矛盾揭示 了宗教信 仰与 3时生活的矛盾 " - 、 人类理性 与社会 规则的 矛
盾, 以及 清教 的残 酷 与 不 合 理 性 。
关 键词 : 丁梅斯代尔; 《 红字》 ; 矛盾心理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9 ; H 3 1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1 0 4 8 ( 2 0 1 3 ) 0 4 . 0 4 3 4 — 0 3
2 矛 盾形 象
霍桑的矛盾性格清晰地体现在作 品中。一方面 , 他深受爱默生 的哲学观念影响 , 相信在现实生活 中 存在着某种神秘 的力量 ; 另一方面 , 他又受到宗教意识的控制 , 用善恶将人在社 会中加 以区分。在《 红字》 中, 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形象正是作者矛盾思想的反映。丁梅斯代尔 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 一是所处
霍桑的宗教情节——以《红字》为例

霍桑 的宗教情节
— —
以《 红字 》 为例
杨 春娟
( 云 南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与 管理 学 院 云 南 ・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撒纳尼尔 ・ 霍桑是美 国 1 9世纪 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 是美 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 一, 其代表作《 红字》 是
1 9世纪美 国历史上 一本古典小说著作 , 表现 了宗教 思想在本人 思想上和 生活上的烙印。作品通过 海斯特 ・白兰 的赎 罪意识 , 丁梅斯代 尔的身份 意识 , 以及 齐林渥斯的工具意识来表现霍桑个人 的宗教矛盾观 。 关键词 宗教思想 赎罪意识 身份意识 工具意识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要求教会纯洁的时代 , “ A” 是 通奸 的意思 。作为一个女人 , 她 有爱人的权利 却没有 爱一个 人的资格 , 固有 的社会状态束缚着任何一个“ 越轨” 的人 , 不能 斯当作一种工具 , 一种否定丁梅斯代 尔的工具 , 否定海斯特的 越 雷 池 半 步 。所 以 , 一 旦 海 斯 特 ・白兰 爱 了 , 并 且 大 胆 地 承 认 工具 。当丁梅斯代尔受刑死 后, 齐林渥斯也相 继去世 , 霍桑这 了, 她无疑必须 忍受所有 的罪 责, 承受所有的恶 毒的攻击 。作 样安排 , 着 实是一种讽刺和暗示, 齐林渥斯 已经没有生存下来 为一个虔诚 的清教徒 , 霍桑当然 不会容许“ 这样 的人” 存在; 但 的必要 了, 因为应有 的惩罚 己告一段落。所以, 我们不仅要看 是霍桑明 白“ 人 类 的本 性 , 除 非 私 利 熏 t h , , 爱总 是 比恨 来 得 容 到齐林渥斯阴险的一面 , 我们亦要看 到他 的被支配性, 被利用 易” , 所 以他理解海斯特 ・白兰 的爱和所受的苦难 , 恰恰这种 性 , 是 一个 牺 牲 者 。 苦难 意识, 是霍桑宗教观 的一种体现 。他相信 , 一种宗教信仰 所 以,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 的终极归宿 , 也有可能是精 的开始, 就必然打上苦难的烙印, 要在宗教中得 到精神 的皈依 神 的永久 囚笼 , 关键是对宗教 的界定 。实际上, 宗教只是人们 和救 赎 , 从 而 实 现 人 间 关 怀 的 目的 和 行 为 。对 于清 教而 言 , 救 的一种信仰和精神 寄托 , 是生活之外 的外部精神需求 , 它理应 赎的方式就是工作 。所 以,霍桑 虽然赋予海斯特 ・白兰 以不 对人 的生 活人的情感给予肯定和认 同。只是 当宗教被神化 , 可饶 恕的罪过 , 但 他同样赋 予她无限 的能力 , 让她在拯救 自己 上帝化的时候, 就成 了一种戒律, 一种道德尺度 。被神 化了的 的过 程 中 ,也 在 用 爱 拯 救 着 别 人 。海 斯 特 深 深 地 体 会 到 了苦 世界 自然没有人性可言。所 以,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爱情 难 的心酸 , 所 以她努力地去帮助别人, 解救 自己。她是一个具 注定成为悲剧 , 他们的结合违背 了“ 上 帝” 戒律, 最终无法得 到 有悲剧意义和不被重视的人, 但霍桑恰恰在“ 描写人 的渺小无 幸福 。 但 是, 我们似乎又隐约感 觉到海斯特又是幸福的 , 没有 力的同时, 表 现 了人 的 伟 大 与 崇 高 ” 。她 把 自 己 的钱 贡 献 给 慈 怨言 的爱 , 去奉献 , 去生活, 最终成 了天使的化身。包括 丁梅 善事业 , 施舍别人。 斯代尔和齐林 渥斯 ,似乎我们都没有理 由完全否定。这或许 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年轻优秀 的牧师 ,但他更是一个有情 就 是 霍 桑 的 宗 教观 的矛 盾 性 体 现 : 一方 面 , 忠诚于宗教 , 把 宗 感的人 , 只是尴尬 的身份意识让他无 力 自拔 。作为一个牧师 , 教精神 当作永恒 的道德原则, 永恒的真理, 并试图利用宗教谋 他是一个真正 的宗教徒 , 对宗教笃信和虔诚 , 敬畏有加 ; 他是 求社会道德 的改进 ; 另一方面 , 他又真切地感受到宗教 势力 的 上帝 的仰慕者 , 并且神圣的上帝 己赋予他高尚的权力 , 所 以他 社会化、 法律化、 神职化, 宗教成 了人们一切行为的尺度 , 时刻 必须忠诚于上帝 。但作为一个活着的人 ,他有感情有人的生 压抑 制约 着 人 们 的正 常 生 活 , 泯 灭 人 性 。霍 桑 通 过 《 红字 》中 活 习性 ,有情感的追求和需要 在去断头台路上和海斯特 ・ 人物 的矛 盾 性 性 格 ,不 仅 向我 们 展 示 了 他本 人对 宗 教 的疑 惑 白兰相遇时, 他“ 似 乎有一股新 的生命的激流与 自己的生命不 和 思想矛盾 , 更向我们揭示 了当时社会 的真实 图景 。 同的 生 命 激 流 注入 他 的 心胸 , 涌 遍他 全 身 的血 管 , 仿 佛 这母 亲 与孩 子正将她们生命 的力量传给他那半麻痹的身躯” , 他欲鼓 参考文献 起力量去爱去承担 , 但 是固有 的职权 身份让他在权利 与爱情 ( 1 】 Ni n a B a y m e t a 1 . e d . T h e No r t o n An t h o l o g y o f Ame r i c a n L i t e r a t m" e,3 r d e d . 之间矛盾 ,他对海斯特难 以给 予完 全的接 受和释放 。很 多读 者 都在 抨 击 丁 梅 斯 代 尔 的软 弱 无 能 与 虚 弱 ; 但在霍桑笔下, 丁
从“红字”多重含义剖析霍桑的思想

地看 出作者霍桑的原罪观: 人人有恶 , 罪恶代代相传 , 人们只有正视 、 承 认 罪恶 , 深刻反省 , 自己的善行才能获得救赎。 用 丁梅斯代尔和红字 : 丁梅斯代 尔是一 位牧师 , 同时也是海斯特的同 犯, 对他来说 , A也意 味着“ dl r” 与海斯 特勇于承认罪 过不同的 A ut , e 但 y 是, 他没有承认罪行 , 弱地 隐瞒了秘 密, 懦 欺骗 了教 民, 他仅仅是在布道
中表现出的霍桑的原罪的观点以及他作 为浪漫 主义作家所具有 的特征 更是耐人寻味。 本文将从霍桑生平人手来探寻《 红字》 的多重含义 中“ 和其中透露 的霍桑的思想 。 纳 撒尼 尔 ・ 桑 ( 84 1 6 出 生 于 马 塞诸 塞 州 塞 勒 姆 。祖 辈 中 曾 霍 10 — 84) 产生过声名显赫 的州长 有过因迫害异教徒而臭 名昭著 的殖 民地政教 合一权力机关 的要 人, 有参 与过 19 6 2年加尔文教为清除异端 , 同魁格 派( ukr进行争夺宗教势力的斗争 , Q ae) 抓捕异端分子 , “ 按 女巫” 罪处死 而出任审理这一案件的法官 , 霍桑世家到了他 父辈一代 已渐没落。 霍桑 幼年丧父, 同寡母一道住 到了位于萨莱姆镇的外公家 。 这里宗教 气氛浓 厚 , 外 公 家 笃 信 基 督 教 的 清 教 , 桑 受 到 了清 教 很 深 的影 响 , 而 也 而 霍 从 影 响 到 了他 日后 的 创 作 。 12 8 5年 , 桑大学 业后 , 霍 回到 了萨莱姆 , 创作并发 表了几十篇故 事和短篇小说。13 89年 , 霍桑在波士顿海关工作 了两年多 , 之后 , 他进 入了“ 布鲁 克农庄” 在这里霍桑接触 _ , r超验 主义思想 , 并结识 了超验主 义思想 的代表人爱默生和梭罗等人。 超验主义思想对霍桑产生 了影响 , 但从他后期 的小说的看,霍桑对于超验主 义思想 中的乐观情绪表示了
《红字》——霍桑思想矛盾性的体现

为 经典 之作 。 关键 词 :霍 桑 ;思想 矛盾 ;清教 ;人 性
纳 撒尼尔 ・ 霍桑 ( N a t h a n i e l H a w t h o r n e ) 是1 9世纪 美 国 浪 漫主 义作 家 的杰 出代表 ,是 一位深 受清 教 思想 、超验 主 义 哲学 思想 影 响的作 家 。他所 处 的社 会 时代 、家族 历 史 以 及 成长 经历造 就 了他 犹疑 、 困惑 的性 格 ,亦 是其 思想 复杂
做更 深层 次 的思索和 探讨 。可 以说 ,霍 桑的 思想 中充斥 着 传统 性和人 文性 的矛 盾冲 击 ,他 既意识 到苛严 的清 教教 规 对人 性的压 抑和 对幸 福生 活 的摧残 ,并对 此进 行无 情 的揭 露:但 他又 无法 摆脱 清教 思想 的枷 锁 ,坚守着 清教 伦理 中
又 影 响着霍 桑 。两种 思想 的碰 撞使 他开 始对 清教 思想 进 行 之 意 ,她对 自己的所作 所为 十分 坦 然 。她 并没 有把 红字 A 怀 疑和 反 思,他 在作 品 中批判 清教 主义 的堕 落和 清教 权威 当作 是 耻辱 的标 志,反 而花 费心 思对 它进 行一 番装饰 ,将
性 的 根源 ,这 也 决 定 了他 作 品 中复杂 、 多面 的 深层 意 蕴 。 的道 德观念 和基 本教 义 ,具有 强烈 的原 罪意识 ,主 张通 过
其 代 表作 之 一 《 红字 》 便 是他 对人 性 中爱与 恨 、善 与 恶 、 善行和 忏悔 来洗刷 罪恶 ,从而 得到 救赎 。
文主义 者怀 有 的尊重 人性 、崇 尚 自由 的高贵精 神 :另一 方 面, 小说 却 至始 至 终 贯 穿着 “ 灵 魂 罪 恶与 救赎 ”的 主题 。 小说 的结尾 也对 他们 的诚 实进 行格 外 的称 赞 。在最 后一 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主题的矛盾作者一方面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另一方面他却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褒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1.小说的主要内容。《红字》取材于1642年至1649年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Hester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的老人而断送了青春。故事发生的两年前,她由阿姆斯特丹移居波士顿。途中,她的丈夫被掳失踪,寡居生活中,她与牧师Dimmesdale相爱并生一女。事发后,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恶的一个标本,罚她胸带红A字(即英文通奸Adultery一词的首字母)忍辱含垢度过一生。牧师Dimmesdale也终因不堪Hester的丈夫Chilling-worth的追逼和精神上的折磨而身亡。2.小说字里行间对人物的臧否褒贬和对于道德、法律的针砭质疑,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教主义的控诉和批判。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小说一开始,作者描写道:“总之,这座台架可以将人的头部紧紧夹住。这样,罪犯就只能伸脸想向观众,耻辱的概念就是用这个木头和天的装置体现出来。”这是作者对清教统治者残酷行为的无情揭露。因为,任何一种惩罚都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Hester就是站在示众台上,面向观众,任凭围观者对她的羞辱和惩罚。(2)Hester胸前佩带的A字意味着向任何人宣布“我是一个通奸犯”,这种惩罚手段是对人性的极大侮辱。Hester在接受惩罚的7年煎熬中,生活在沉郁而又悲惨的境地中。小说中描写道:“她是被抛弃的,孤独得像生活在另一个星球。她和人的种种情趣离得远远的,他们近在咫尺,她就如同重返老家的幽灵,再也不能使人看到或感觉到她的存在了。”(3)Hester和Dimmesdale生活在同一个教区,他们却无法感觉到彼此的存在。森林会面的一幕是霍桑对残酷的清教制度的无情揭露。在森林,Dimmesdale向前走一步,看到那红字。他说:“Hes-ter!HesterPrynne!”,“Isitthou?Artthouinlife?”她回答说:“Evenso!”,”Insuchlifeashasbeenminethesesevenyearspast!Andthou,ArthurDimmesdale,dostthouyetlive?”这段对白乍一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见面的寒暄和问候。但是,仔细推敲这四个字“Artthouinlife?”会发现这其实是作者对清教制度的辛辣讽刺和愤怒指责。霍桑力图说明清教统治下的社会是一个人间地狱。(4)Dimmesdale面对剧烈的精神折磨以致不得不以一死以求安宁的结局则表现了宗教在精神上对人们的残害和摧残。3.与主题的矛盾之处。虽然,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清教主义,但是霍桑在通篇的布局中有多个地方又与主题相矛盾。(1)小说末尾,Hester在出走多年后,突然又回到波士顿,又重新戴上了红A字这个标志,这种结局与贯穿全书的批判精神相抵触。(2)Dimmesdale死前的绝命词纯粹是一个虔诚教士的一份彻头彻尾的忏悔书,其中几乎找不到半
从《红字》主题及主人公思想性格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意识胡茜(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温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红字》主题的矛盾和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Dimmesdale和Chillingworth思想性格的两面性分析,来探讨霍桑充满矛盾的宗教意识。一方面他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扼杀,另一方面他却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褒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并试分析霍桑矛盾思想产生的根源。关键词:主题;矛盾的宗教意识;清教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9)12-0053-03
Vol.30No.12Dec.2009第30卷第12期
2009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
53--点对教会黑暗统治的怨愤和微词,通篇是赞美上帝而已。(3)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霍桑在小说《红字》中褒扬他们“赎罪”的努力和诚实。甚至在小说结尾写道:“诚实吧!诚实!纵使不把你的最坏之处向世人坦白,也要显示出某些迹象,使人可以推想到你的最坏之点。”二、Dimmesdale和Chillingworth两位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两面性(一)Dimmesdale思想性格的两面性分析他处在爱情与上帝不可兼而得之的矛盾之中。他一面憧憬着幸福的爱情,一面又说:“除了在上帝给我的指定领域里勉强过我的现世的生活之外,再没有旁的想法。”与Hester在一起使他感到快慰和温暖,但同时他又离不开上帝的“支持”,冲不开宗教的“束缚”。作为一个笃信上帝的牧师,信仰的铁栏“一面在囚禁他,一面却又在支持他”。1.他厌恶虚伪,但又不敢公开自己的“罪孽”。看着Hester因为他们的罪而受苦,他的负疚感与日俱增。这个遭受嘲弄的女人背负着羞辱的重担却出于爱情去保护Dimmesdale,而他却因为不愿看到教区居民心中的偶像倒下。当年长的牧师叫他发布“训诫词”以说服Hester说出奸夫时,他说:“Ifthoufeelestittobeforthysoul'speace,andthatthyearthlypunishmentwilltherebybemademoreef-fectualtosalvation,Ichargetheetospeakoutthenameofthyfellow-sinnerandfellow-sufferer!Benotsilentfromanymistakenpityandtendernessforhim;forbelieveme,Hester,thoughheweretostepdownfromahighplace,andstandtherebe-sidethee,onthypedestalofshame,yetbetterwereitso,thantohideaguiltyheartthroughlife.Whatcanthysilencedoforhim,exceptittempthim-yea,compelhim,asitwere-toaddhypocrisytosin?”他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逃避罪责的内疚,又有对惩罚降临的恐惧;不乏对Hester的轻怜痛惜,依恋劝慰之情,又充满着一个失足教士的忏悔。2.当Pearl要求Dimmesdale第二天中午同她和她妈妈一起站在那个耻辱台上时,他的回答是:“Nay:notso,mylittlePearl,”“Ishallindeedstandwiththymotherandtheeoneotherday,butnottomorrow.”因为假如他这么做,“所有人都会出来在示众台四周仰起惊奇而又恐惧的脸”,他对想象中的这种情景感到无限惊恐,吓得魂不附体,他不能不为上帝工作。当Hester暗示他们所做的事自有其
神圣的一面时,这位牧师说:“Hush,Hester.”(别说了)这说明他还是站在清教道德戒律的基石上。3.当他计划与Pearl,Hester一起逃往欧洲时,他发现自己要在出发前一天做布道演说。做这样一次布道是一件毕生引以为荣的大事,他不可能碰上比这更合适来结束其职业生涯的方式了。然而回到他自己的住所,他就改变决定。逃往欧洲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他无法过那样的生活。他仿佛有着超人的毅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疯狂地倾注于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作为毕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精彩的一次布道。4.但他深爱着Hester,看到她为了他受尽屈辱,他无限自责,以致自己胸前因内心的折磨而形成了鲜红的A字。(二)Chillingworth思想性格的两面性分析绝大多数读者都认为Chillingworth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但是仔细阅读原著,我们会发现霍桑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在霍桑的笔下,他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复仇者;他是魔鬼,又是一名好医生。Chillingworth善良、好的一面: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精湛广博的知识,非凡的智力,过人的洞察力,精通炼金术和医学。他原本是“正直、诚挚、勤勉”的好医生。他虽然性格阴沉,身体畸形,但内心向往温暖的家庭生活。他爱Hester,曾经从她那儿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也相信自己能给她带来幸福。遗憾的是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与年轻美丽的Hester之间的感情,最终成为一个遭遗弃的受害者。当他发现妻子背叛他,开始时他对她没有任何谋算,不想对她报复。他认为是自己害了Hester,所以在监狱里看望Hester时,他说:“Wehavewrongedeachother.Minewasthefirstwrong,whenIbetrayedthybuddingyouthintoafalseandunnaturalrelationwithmydecay.Therefore,asamanwhohasnotthoughtandphilosophisedinvain,Iseeknovengeance,plotnoevilagainstthee.”在监狱里与Hester会面时,他甚至拿药给啼哭不停的Pearl吃,并亲自喂药。“Foolishwoman!”“Whatshouldailmetoharmthismisbegottenandmiserablebabe?Themedicineispotentforgood,andwereitmychild—yea,mineown,aswellasthine!—Icoulddonobetterforit.”小说的最后一章,作者专门对Chillingworth的遗嘱交代,根据他的遗嘱,他把他在新英格兰和在英国的一份很大的财产赠给了Pearl.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