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

合集下载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以达到更好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近年来,心理弹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其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例如,Masten(200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决定生命诱发的逆境之后,迅速恢复或适应以实现积极发展的能力。

Connor和Davidson (2003)指出,心理弹性是指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保持或恢复正常的情绪和功能,以及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基因、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

基因根据基因环境互动理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基因可能与弹性有关,例如BDNF基因和5-HTTLPR基因等。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在家庭中,弹性与情感支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等有关。

个人经历个人的经历、经验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心理弹性的形成。

比如曾经面对过困难和挫折的个体可能比没有经历过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和适应。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职业环境、社交网络、社区支持和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的评估目前,评估心理弹性的方法较多,包括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等。

常用的问卷包括: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旨在测量个体面对问题和压力时使用的应对方式。

它包括积极应对(如寻求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如逃避)和情感态度(如情绪表达和认知应对等)等。

心理弹性问卷该问卷通过测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表现出的积极情绪表达、自我效能感和处理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常用的心理弹性问卷包括:Kwiatkowski的CD-RISC量表、Connor-Davidson的CD-RISC-10量表等。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郝文辉学号:2011201271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前言心理弹性是当前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如今无论是当代大学生也好,还是未成年正面临升学压力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社会成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相对应的心理弹性,也相应有自己的弹性应对,也就是指个人面对生活困境境、创伤、威胁及工作压力的良好适应力,是个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与看法,关于心理弹性虽然有许多不同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的部分,他们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分析整理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分析,对如何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关于心理弹性概念的分析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

王红晓在《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中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为心理弹性是指心理适应性的强弱,即面对事情和压力时的变迁能力、弹性思考模式,是心理发展未受逆境和重压严重影响和伤害的现象。

我国学者朱森楠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

(1)品质性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2)过程性品质。

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3)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

从以上各学者对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理解出发,我认为心理弹性的概念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弹性一直是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研究取向的差异,心理弹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心理弹性(Resilience):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

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心理弹性是个人在面对压力或者困难的境遇下,个人自觉主动展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体特征,它在个人的内部心理与个体外的周围世界间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

一、心理弹性的起源和概念“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心里弹性的内在结构Rutter 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过程。

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1、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环境方面的因素。

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和研究,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处境不利于儿童的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

2、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和资源,包括个体、家庭、社会中的影响因素。

通常分为两类:儿童变量和环境变量。

三、主要理论模型1、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Masten和Tenegen根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模型: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

心理弹性_resilience_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_resilience_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席居哲① 桑 标摘要 弹性(resilience)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追溯了弹性研究的渊源,介绍了众多研究者对于弹性的认识,回顾了弹性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弹性 综述 渊源 研究进展 展望A Genera l Rev i ew of the Stud i es of Resil i ence.X i J uzhe,S angB iao.D ep art m ent of P sy cholog y,E ast Ch ina N or m al U niver2 sity,S hang hai200062P.R.Ch inaAbstract T he wo rd resilience has been in popular in the dom ain of P sycho l ogy,and studies focusing on resilience having tak2 en up an i m po rtan t research area.T he autho r has first revie w ed on the deriving of the resilience research,then in troduced sev2 eral s o rts of the concep ts of resilience.A fter having delineated the advance m en ts of resilience research,the autho r has als o e2 valuated on resilience studies up to now,w ith m ak ing s om e p redicti on s on the research directi on s in th is area in the future. Key W ords R esilience General revie w D eriving A dvance m en ts of research P redicti on s 第一阶段,关注压力和逆境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作者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马红霞,章小雷);广东省湛江师范学校(黄钢);广东医学院(王亚静)通讯作者:马红霞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为依据,对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分别提出个体相关、环境相关、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力图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心理;弹性;模型心理弹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该领域致力于研究逆境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延伸。

心理弹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Wenner 及其同事对夏威夷Kauai岛一个社区的200名高危儿童的纵向研究[1],经过30多年的追踪研究,尽管长期经历各种危险因素,仍有72名儿童发展良好。

自此,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其发展共经历了从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的发现到心理弹性的过程研究,再到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其丰富的发展史[2,3]。

在其发展历程中,较为突出的研究为心理弹性的模型建构研究,该研究为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展过程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与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系统论及生态观对心理弹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对弹性干预的作用。

需要指明的是,不同时期模型的构建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不孤立,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模型进行研究,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心理弹性模型理论发展简短的发展史。

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对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人们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条件下不同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弹性模型构建的研究。

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1 个体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最初源于Germezy(1984)的三种理论模型,即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及调节模型[4]。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概述。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在我们对心理弹性研究进行了总结。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对心理弹性的训练与提高有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弹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提高、意义、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适应,保持稳定心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心理弹性的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为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增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适应变化、保持稳定和积极心态的能力。

具体来说,心理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韧性:心理弹性使个体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重新振作起来。

这种韧性能够帮助个体渡过生活中的困难时期,不至于被过度压力所击倒。

2. 适应性:心理弹性还包括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对于充分应对生活的压力是’ 审- 要的 ( 刘 兰兰 ,2 0 0 7 o ( 三 )C o n n o r —D a y i d s o n心理弹性量表 C o n n o r — D a v i d  ̄n( 2 0 0 3)编制 ,该量表采用 0 — 4五级评分法,是


二、心理弹性 的概念
象,个体在遭遇严晕威胁和逆境后仍能有积极 的结果。 第二种 ,品质性定 义,认为心理 弹性是一种技能或者能力 ,在面对 巨大 的压力和变化下 ,能取得 良好的发展结果。 第i种 ,过程性定 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性的 白 适应过程 ,

个包括 2 5 个题项的 自 陈式量表 , 用于测量个体应对逆境的能力 , C o n n o r D a v i d  ̄n 对5 7 7 名成年人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 得 出五个冈子。在 般人群 、精神病人及临床实验样本 的研究中都证 明了该问卷具有 良好
( 阳毅 ,2 0 0 5 ) 。
弹性 可能在具体的特定发展 阶段产牛 , 也可能在环境与环境或环境与个 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巾产生。
三 、心理弹性的发展
心理弹性的研究概括起来大敛经历以下 几个阶段 ;每个 阶段鄙有其 自身的主题 ,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 第一阶段 ,关注儿童经受压力和逆境后对其发展产生的影响 。认为 这种影 响是普遍 的,并没有什么差别。2 O世纪前半叶 。世界各国越来越 关注人类 的心理活动 ,研究者重点关注处 于 力或逆境下的儿童 。研究
心理弹性( R e s i l i e n c e ) 的研究最早始于美 网, 是指物体受到外部压缩后 可 以恢复到原来 的形态。而 国内学者对 “ r e s i l i e n c e ” 的翻译 尽相同, 其 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译义是 “ 复原力”和 “ 心理弹性 ” ,而本文将参照 席居哲等人的研究成果 ,采用 “ 心理弹性”这一译法 。 有关心理弹性 的概念界定 , 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 。查阅大量文献资 料发现心理弹性 的定义大体分为三种 : 第一种 ,结果性定 义,认为个体经历 困境后仍然 能得到一个积极 的 发展结果。如 R u t t e r ( 1 9 9 0) 认为心理弹性是指 “ 个体处于压力情境下一 种积极的 、发展性的适应结果” ;Ma s t e n( 1 9 9 4) 认 为J 理弹性是一种现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2021年12期246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尹 玥(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摘要:心理弹性是儿童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示范者,对其心理弹性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回顾了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教师心理弹性领域的延伸,包括定义、弹性教师特征、提升策略等,从教师、师范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教师心理弹性提升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弹性;教师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弹性是当今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往研究主要关注青少年,而中学教师长期承担着高压力、长时间的工作,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而教师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的高心理弹性状态有助于推动新课改,也会帮助教师心理的恢复和坚强。

一、心理弹性理论(一)研究起源与定义20世纪70年代Anthony对24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症状,其余发展良好,与一般人无异,这些“心理适应良好的儿童”虽然处于逆境或遭遇重大挫折,但仍显示出对于环境积极适应和奋斗的能力。

由此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压力、逆境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理弹性”,探究个体适应的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透视在逆境和困境情境中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新理念。

主要有三种定义倾向、结果性定义即处于高危环境的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或压力时仍能进行良好适应发展,最终取得成功结果。

过程性定义即个体在压力事件或处于逆境中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

能力性定义则是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品质,在压力或威胁中发展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多变高危的外界环境。

心理弹性虽然定义多样,但可以相通和互补。

得益于多维度、动态的社会建构,研究者公认其定义中包括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暴露于重大不利因素和威胁之中、个体能够积极适应或获得成功。

(二)影响因素心理弹性与个体适应和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e o nr D vdo eie c c e 。 n e- aisnR sin e a ) C l Sl
在 理论 模 型建 构 方 面 ,特 质 型取 向 的研 究者
预研 究 时期 ,即 以干 预 促 成心 理 弹 性 。国外 心 理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提 出了心理弹性的社会建构模 学 工作者 以心 理 弹性 为 主题 ,结 合 社 会 资源 ,建 型 (oi o s u t nMoe o s i c) 该 模 S c C nt c o d l f ie e o l a r i Re l n 成 了一批 具有 危机 干预性 质 的心 理援 助工 程项 目。 型将 心理 弹性 看 作 是 自我 同 一性 建 构 过 程 中所 形
展状况的评定中 ,研究者提出了更具包容度 的标 观预期、实际需要与情绪反应能力。高水平心理
准。其中,能否完成与文化、性别和年龄相应的发 弹性 的个 体 通 过 无 意或 有 意 识 的 情 绪 调 节 过 程 ,
展任务是研究者较多采用的评定方案 ;
能够根据现实情境 的需要作 出更加恰 当的情绪 响
适应持续 的生活压力 ;经历心理创伤的个体得到
2 1 伴 随着 二 十世 纪 中 叶 心 理 卫 生 运 动 的 开 展 , 了很好恢复。[
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童年困境、危 险经历等负面
周会娜等 国内学者后期通过总结归纳 ,将心
1 )结果性。在 成长环境与个人心理疾病 的联系。R tr(92 理弹性的定义归纳为三种类型 : ( u e 17) t 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这些童年生活的负面环境 危险环境下 ,心理弹性仍能使个体顺利发展并取 2 对于儿童心理行为能力 的损伤存在个体差异 ,并 得较好的结果 ; ()能力性。它是使个体能够承 将 此 类 个 体 发 展 现 象 统 称 为心 理 弹 性 ( e 受较大破坏性 的环境变化 、产生尽可能少的不 良 R. si c)[ i ne 1 l e 1 。心理弹性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正式向对 行为反应 ,并 能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 ,灵活适 3 于压力 / 逆境的传统认识提出挑 战 ,强调以积极 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与品质 ; ()过程性。它是指 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等压力事件时产生 良好 的角度看待逆境 中的个体发展 。 适应的过程,并意味着个体从困境中走出。
社余 C 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4 7 3 期 2 1 年第 5 02 期 总第 55 3 页
・ 论研究 ・ 理
国 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 向的综述
缪胜 龙
摘 要 :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心理弹性”一直是 国内心理 学研究者 关注的重要 内容之一。由于研 究取 向的差异 ,心理弹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通过分析 国
方面的因素。M s n at 等将危险因素分为三类 : e 长期 心 理弹 性水 平 较高 的个体 能够 持 久地 体 验 积 极 情 不利的社会环境 、 遭受创伤性事件或严重灾难、以 绪 ,并 能更 快 地摆 脱 负性 情 绪 的 困扰 ;情 绪 灵 活
及此两 种情 况相 结合 的生 活状 况 ;闭 在研 究对 象 发 性 理论 则认 为 心 理 弹性 包含 三 种 成 分 ,分 别 是 主
研究 目标在于如何确定影响其 助个体在处 于不利环境时 ,避免产生消极的心理 是心理发展的结果 , 发展结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 ,心理弹性被概括 为 最终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与如何评价研
作者简介 :缪胜龙 ,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现就读于南京政治学 院,硕士在读 。研究 方向为军人 心理 教 育与疏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如西 雅 图社 会性 发展 工 程 (ete o i ee p 成 的能力 品质 ,良好 的 自我 同一性 建 构 能 够 保证 Sat c l vl — lS a D o
met r et、领先 计 划 ( a tr 、生 活技 能 个体获得高水平 的心理弹性 ,以应付生活 中的逆 n o c Pj ) HedSat )
目 第二阶段 中,研究者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解 释 应。嘲 前应用度较广的心理弹性量表也多遵从特 1e h 心理弹性 。主要研究对象为儿童 ,研究课题包括 质 型研究 取 向 ,比如 自我心 理 弹性 量 表 (1
儿 童对社 会 环境影 响 的知觉 、对 自身经 验 的解 释 , E oR si c cl 、康勒 一 g— e lne a ) ie S e 戴维逊心理 弹性量 以及 儿童 的认 知 和情感 加 二 格 ; I风 第 三 阶 段是 目前 正处 于 发 展 中的 心理 弹 性 干

内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 究,本文将 国内心理弹性的研 究取 向总结为特质型、因素型 与过程型三类 ,并结合国内研究的发展趋势提 出了 研究展望。 一 关键 词 :心理 弹性 研 究取 向 本 土化研 究
心理 的动态 发 展过 程 ,包 括 处 于危 险 环境 中的个
引言
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 良好发展 ;个体能够面对并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4 7 3 期 2 1 年第 5 02 期 总第 56 3页
3 1 ] 究对象 的发展 状况 。危 险 因素是 指 阻碍个体 正常发 和 情绪灵 活 性理 论 。双重 J I 理论 认 为 体 验 积极
展 ,从 而得 到不 良发 展结果 的生理 、心理 、或环境 情绪与摆脱负性情绪是个人两种 主要的情绪活动 。
1心理弹性的定义及 研究沿革 .
1 . 2心理 弹性 的研 究沿革 11心理 弹性 的定义 .
心理弹性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 ,研究者一般
目 尚无有关予心理弹性的统一定义 。早期 将这二三十年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前 第一个阶段中研究者倾 向于将心理弹性看作 研究者将其描述为一种稳定 的人格特质 ,可 以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