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岳麓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 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2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知识梳理 一、奴隶王朝的演变 奴隶社会时期—⑴、⑴、⑴时期 1、夏朝:公元⑵年,⑶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国家政权)—⑷ 社会结束 ⑸继承父位,⑹制代替了⑺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商朝:前1600年,⑻灭夏⑼(暴君),建立商朝;后盘庚迁都到⑽,故又称“殷商、殷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⑾朝开始。 3、周:①西周:前1046年,⑿灭商⒀(暴君),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这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强盛时期;西周后期,周厉王(暴君)在位时,政局混乱,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君)在位时(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②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分为⒁、⒁。 春秋是⒂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⒃社会形成时期。 a、春秋五霸:⒄、、、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b、战国七雄:⒅、、、、、、、(东南西北上中下)。(战国形势图P33)答案⑴夏、商、周⑵前2070 ⑶禹⑷原始⑸启⑹世袭⑺禅让⑻汤⑼桀⑽殷⑾商⑿周武王⒀纣⒁春秋、战国⒂奴隶⒃封建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⒅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重要的制度 1、禅让制:黄帝之后,⑴时期,推举贤人担任部落首领的制度;第一个通过禅让制成 为首领的是⑵。接着是舜、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2、世袭制:夏朝,⑶继承父位(禹),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⑷变成家天下。 3、分封制:创于⑸,天子为了⑹(目的),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导致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作用:⑺,,使周朝成 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答案:⑴尧舜禹⑵尧⑶启⑷公天下⑸西周⑹巩固统治⑺开发边远地区,加强周王朝的统治 三、青铜文明与大变革 1、冶金业: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⑴时期,⑵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⑶时期(典型:商代的⑷—最大⑸—最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广泛制造“⑹器”。 2、农业发展:春秋战国⑺和⑺出现并逐步推广 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被使用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 3、水利工程:都江堰——⑻时⑼国蜀郡太守⑽修建闻名世界的⑾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⑿之国”。 3、商鞅变法-⒀时期⒁国:内容:承认⒂,允许自由买卖;奖励⒃;建立⒄,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使秦国⒅,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封建国家。 答案:⑴夏商周⑵商⑶灿烂⑷司母戊鼎⑸四羊方尊⑹铁⑺铁农具牛耕⑻战国⑼秦⑽李冰⑾防洪灌溉⑿天府⒀战国⒁秦⒂土地私有⒃耕战⒄县制⒅国富兵强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人教版)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含答案(人教 版)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 B.启 C.桀 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 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 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 C.陕西长安 D.河南

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 B.卿大夫 C.士 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841年 C.771年 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 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 A .2000年左右 B .3000年左右 C .4000年左右 D .5000年左右 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保证国家的兵源 C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4.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盘庚迁殷 ③牧野大战 ④国人暴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 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 法不符合 ...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9.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 国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10.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右图反映了哪 一历史时期的现象( ) A.春秋争霸 B.战国形势 C.秦朝统一 D.三国鼎立 11.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 是(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1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3.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14.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5.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1.半坡居民的生活 (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 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 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2)从以上图片资料 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 活信息。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 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 (2)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 产生活信息。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 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 适宜人类活动。 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 明曙光。 讨论并归纳总结: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 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 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 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 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 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 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 耕生活。 教材分析: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 了有利条件。 讨论归纳总结: 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 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 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 等。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 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 术品。 培养学生从 史料中寻找 有效的历史 信息,得出 历史结论的 能力 进一步培养 学生从史料 中有效寻找 历史信息、 得出历史结 论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 习的基本原 则:史由证 来,论从史 出。 让学生明确 本课学习的 重点和学习 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 史料中有效 寻找历史信 息、得出历 史结论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 比较能力以 及学科渗透 和知识迁移 能力。培养 学生自学能 力和语言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练习复习课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 一、选择题 1.对我国古代半坡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D.使用精美的打制石器 2.(题文)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3.(题文)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城头山遗址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小明在参加比赛时,主持人给他的问题是“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熟练掌握制陶技术 C.能够建造房屋 D.开始饲养家禽 6.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聚落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农作物的种植 D.家畜饲养的出现7.自然环境对历史有着深远影响,半坡村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寒冷。请问下列哪项可以体现出环境对半坡人的影响? A.半坡人用磨制石器 B.半坡人制作陶器 C.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 D.半坡人养殖牲畜 8.“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遗址包括()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 (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 种植作物粟水稻 相同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 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综合练习 A.实行变法 B.人民起义 C.分封诸侯 D.争霸战争 9.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A.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C.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10.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社会大变革的出现 C.频繁的争霸战争 D.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11.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有()。 ①以德教民②以礼治国③有教无类④当仁不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学说以及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说分别是()。A.儒家墨家 B.法家儒家 C.道家儒家 D.兵家法家13.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后来,他用卖粮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 D.四十岁后,他卖掉所有的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14.下列成语和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A.老马识途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15.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像 D.青铜鼎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16.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1分)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1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教案演示教学

临猗二中教案设计页 年级七学科历史备课人姚红娟节次 1 时间 教学 内容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 活动导入:猜谜语导人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 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 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I: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l)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 么?(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 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 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幻灯片展示:《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河南 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律》,边展示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欣赏《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半坡人的生 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 一、选择题 1.对我国古代半坡居民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B.使用色泽鲜艳,红底黑色纹饰的彩陶 C.住在干栏式房屋里D.使用精美的打制石器 2.(题文)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米饭的是() A.元谋人B.半坡人C.北京人D.河姆渡人 3.(题文)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城头山遗址 4.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小明在参加比赛时,主持人给他的问题是“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B.熟练掌握制陶技术C.能够建造房屋D.开始饲养家禽 6.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聚落的发展B.火的使用C.农作物的种植D.家畜饲养的出现 7.自然环境对历史有着深远影响,半坡村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寒冷。请问下列哪项可以体现出环境对半坡人的影响? A.半坡人用磨制石器B.半坡人制作陶器 C.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D.半坡人养殖牲畜 8.“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遗址包括() ①北京人遗址②半坡遗址③元谋人遗址④河姆渡遗址。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9.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10.2015年3月3日全国“两会”召开,房价依然是中国居民关注的焦点。据考证,我国境内开始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始居民有()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半坡人⑤河姆渡人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④⑤ 1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原始农耕生活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下列能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铁农具D.曲辕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 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 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 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答案 马上就要初一历史第7课考试了,为了能在历史第7课考试中考到好成绩,七年级的同学们应该都认真复习历史第7课的试题。以下是给你推荐的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

亲近。”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材料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2)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与周边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自主建构】 【巩固练习】 1.(2016•山东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 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2 王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 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2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

2017年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年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夏周商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措施: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之乱,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了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3.政治制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国家机构: (1)夏朝建立了军队。 (2)制定了刑法, (3)设置了监狱, (4)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5.统治中心: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二里头遗址。 6.亡国之君: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间,国力衰微。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知识点二商汤灭夏 1.建立:公元前1600,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bo) 2.迁都:由于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盘庚迁都到了殷。 3.发展:商朝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为了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4.亡国之君:商纣王对外征讨,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知识点三武王伐纣 1.灭商:公元前1046,在牧野决战中商朝被周武王组织的政治联盟所灭。 2.建周:公元前1046年得到吕尚,周公等人辅助的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知识点四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内容: (1)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2)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受封者可以接着在自己的封地再分封。 4.西周的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公元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二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标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根据上述表格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特点。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探究思考 材料一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各抒己见 (1)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2)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工具简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开始了原始农耕生产活动。在当时没有历法的情况下,他们靠什么来安排农时呢?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河姆渡原始居民到底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元谋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 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2.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 小麦 D.粟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右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4.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 A.种植水稻 B.猪、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 六、中考链接 1.(2012·山东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2012·湖南娄底)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等关键词有关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应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川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5分钟) 五.当堂训练(15分钟) 〖单项选择〗: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