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共同的生活环境、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是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民族的理解与认知以及民族的共同特征和表现形式。

以下将探讨民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首先,民族的概念与认知存在多样性。

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对于民族的理解和概念都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观念中,对民族的定义强调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共同的祖先以及文化心理和道德价值观的相似性。

而在西方国家,民族的定义更注重对个体精神特征的探讨,重视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共存。

此外,民族还具有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双重性。

民族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特征的认同和自觉。

通过共同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个体形成了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对于民族的凝聚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者认同是指其他群体对该民族的认可和认同。

民族之间往往有交流、接触和交融,这种跨民族的认同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

最后,民族还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民族并不是静态的,它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和演变。

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变化,新的思潮、观念和文化形式不断涌现,这使得民族成为一个多元、开放的概念。

不同民族会因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关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综上所述,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命题。

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民族的理解与认知存在差异,但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和地域共同性是构成民族的主要特征。

民族还具有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双重性,同时也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对民族概念与基本特征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谐共存的多元文化社会的构建。

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宗教

民族:民族(英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

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

世界公认民族有两千多个,按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分为: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域、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满族等56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

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

根据中国大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陆总人数中汉族占91.51%。

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台湾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高山族称为原住民,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

民族特征:①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宗教: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为一条逻辑主线,把各种零碎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些神秘偶像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化身。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鳄鱼 等都崇拜。印度人最崇拜公牛,其 次是猴子。马达加斯加岛人崇拜鳄 鱼 。东北赫哲族供奉虎神、豹神、 野猪神。
植物崇拜
农作物植物——古代秘鲁人崇拜玉蜀黍。
我国瑶、布郎、景颇、佤崇拜谷神、景颇 族在运谷时要举行“叫谷魂”仪式、壮族 信仰禾神。传说粟的种植者稷被奉为农业 神。 树神——希腊 “突里押” 、福建台湾 “大树公”。

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鄂古布瓦人的方言。 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他的氏族标志。 在原始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各个氏族集团 在追溯自己的远祖时,往往把他们想象为某一 类植物或动物--就是他们的图腾。图腾是他们 氏族的标志,图腾盛衰代表着本氏族的盛衰。 因此要保护图腾、崇拜图腾。
印第安人的图腾崇拜比较简单,其崇拜
原始宗教的特点
自发性:自然形成的,没有欺骗性和计
划性。
氏族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地域性:原始崇拜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
山居祭山,海居祭海。
功利性:崇拜对象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第二节国家祀典
什么是国家祀典?

国家祀典就是国家宗教。宗教学上的国家宗 教又被称做“人为宗教”,这是相对于原始 宗教的“自然宗教”而言的。但是我国的国 家被纳入了国家礼乐制度,以多神崇拜为特 色,保留了较多原始宗教的特点,表现为祭 祀活动,故而称为国家祀典。
第二节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的定义
原始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
宗教,宗教学上通常称之为原始宗 教、自发宗教或自然宗教。
大自然崇拜
天体崇拜: 太阳——古埃及的拜日教、希腊的日神
阿波罗、古罗马的梭尔庙、鄂伦春族 “得勒钦”、日本的开国女神“天照大 神”。中国有羲和浴日的传说。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原始时代的岩画有人 们拜日形象,人双膝长跪,双手高举过 头顶,向太阳祈求,十分虔诚。

公务员中的民族宗教知识备考重点

公务员中的民族宗教知识备考重点

公务员中的民族宗教知识备考重点公务员考试是许多年轻人追求稳定职业的选择,备考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对民族宗教知识的了解。

民族宗教知识涉及到我国众多民族的宗教信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宗教相关的事务。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公务员考试中民族宗教知识备考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备考时,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宗教的起源、信仰原则、重要经典以及各个宗教的传播情况等内容。

1.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通过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宗教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佛教的主要教义,如四圣谛、十二因缘等;同时熟悉佛教的发展历程,如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佛教文化的传播等。

2. 道教: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信仰,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备考时需要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如“道可道,非常道”等;同时熟悉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如道教与易经、道教艺术等。

3.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之一,备考时需要了解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如信仰一神、尊崇先知穆罕默德等;同时应该熟悉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历程、主要民族群体以及宗教活动等。

4. 基督教: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备考时我们需要了解基督教的信仰原则,如信仰三位一体、救赎等;同时应该熟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对于公务员来说是必要的。

备考时,我们需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如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活动的法定权益等。

三、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了解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是公务员备考中的重点之一。

我们需要了解各个宗教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如宗教团体的社会管理、宗教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等。

四、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我国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对于公务员来说,了解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也是必要的。

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

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

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一、什么是民族宗教工作?1.1 定义民族宗教工作指的是国家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它旨在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推进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2 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宗教与国家关系2.1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人们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一种信仰体系和行为方式,涉及信仰、仪式、道德规范等方面。

2.2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宗教独立于国家,享有信仰自由•宗教依法接受国家的管理和监督•宗教与国家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三、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3.1 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宗教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宗教政策•近年来的宗教政策调整3.2 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和保障•国家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明确规定•宗教事务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创建和谐宗教关系的努力四、宗教事务管理原则与方式4.1 宗教事务管理的原则•法治原则•宗教内部自治原则•良序管理原则•民族团结原则4.2 宗教事务管理的方式•注重宗教教育和培训•加强宗教机构管理•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宗教活动秩序和公共安全五、民族宗教工作实践与经验5.1 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重视宗教界代表人士和群众的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同作战•宗教工作与民族工作的有机结合5.2 民族宗教工作的成功案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宗教工作实践•西藏自治区的宗教工作实践•四川甘孜州的宗教工作实践六、展望与建议6.1 展望•未来宗教工作的发展趋势•民族宗教工作与国家治理的深入融合6.2 建议•完善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宗教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力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有益经验以上是对民族宗教工作知识点的全面介绍。

通过了解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宗教事务管理原则与方式以及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民族宗教知识培训计划

民族宗教知识培训计划

民族宗教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宗教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加强对民族宗教正常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本培训旨在帮助参训人员深入了解民族宗教知识,提高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对象为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从事宗教工作的工作人员、宗教研究者和社会管理人员。

三、培训内容1. 民族宗教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 民族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意义3. 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4. 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5. 民族宗教与国家政策的关系6. 民族宗教活动的法律法规及管理7. 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8. 民族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四、培训方式本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包括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形式。

同时,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并邀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分享案例,以期提高参训人员的学习效果。

五、培训计划主题一:民族宗教概念及其发展历程时间:1天内容:1. 进行民族宗教概念的讲解,介绍民族宗教的本质和特征;2. 分析民族宗教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主题二:民族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时间:1天内容:1. 介绍民族宗教的基本特征,包括信仰、仪式、祭祀、祈祷等;2. 探讨民族宗教的意义,包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等。

主题三: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时间:1天内容:1. 分析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讨民族宗教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 探讨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主题四:民族宗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时间:1天内容:1. 探讨民族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2. 分析民族宗教在社会冲突中的作用。

主题五:民族宗教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时间:1天内容:1. 介绍国家对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包括保障信仰自由等;2. 探讨民族宗教与国家政策的关系。

宗教管理条例和宗教管理课件(PPT 62页)

宗教管理条例和宗教管理课件(PPT 62页)

我国五种主要宗教情况
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现在 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 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 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 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
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新教) ——于公元19世纪初传入 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 国现有基督徒约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 员1.8万余人,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
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
3、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长期存在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还不 够丰富;
(2)民主和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社会 上还存在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
2、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的 消极作用
第一、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 被统 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 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阶级服务 的工具。
第二、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 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 作用。
布鲁诺在宗教裁判所
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
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在哭泣
宗教的积极作用
①、宗教的一些教义、 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 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整
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和不可调和的; 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侵蚀党的肌体; 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禁止、消灭宗教的“左”的做法; 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对政党来讲不是; 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应当服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任务;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
人际关系的作用。
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 意识也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
文化艺术作品。
历史上利用宗教教义或宗教形式的农民起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相对于基督教以“天人相分”作为建立教义的思维模式,汉民族宗教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

二、宗法性的宗教内涵。

宗教的宗法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祖先崇拜,二是宗教伦理道德儒家化。

三、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虽然它还不构成严格意义的宗教,却是汉民族宗教信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它既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神灵相对应,又对佛道二教的神佛体系齐奉共祀;既有全民族信仰的天皇地祗、山神人鬼,又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地方菩萨、民间乡贤,形成了一套十分庞杂的神谱体系。

四、皇权至上的宗教机制。

中国汉民族地区的传统社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宗法性社会。

专制帝王既是世俗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天上神权的最高代表。

任何宗教活动,都不允许游离于皇权之外;任何宗教教义和宗教制度,也不允许与宗法性伦理规范相抵牾。

五、贵和入世的宗教精神。

华夏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各个地方性文化之间,在冲突与交融中向前发展,逐步汇聚成多元互融的文化结构。

于是,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贵和尚中”,提倡和谐思想。

六、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

道教的养生方法、医药学、包括佛教诗歌与道教游仙诗、佛寺与道观楹联的庙联等,这些艺术之花,都是汉民族宗教的独特文化现象。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作者:林兆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