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认识民族说课稿人教版

认识民族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关于民族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认识到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民族政策知识,理解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 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主要民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地区。
-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各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和生活环境。
2. 民族文化的特点- 举例说明不同民族的语言、服饰、饮食、节日等文化特征。
- 通过视频、音乐、舞蹈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 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 讲解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目的,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介绍与民族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指出和谐民族关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 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3. 小组合作:分组探讨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民族关系案例,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知- 详细介绍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情况。
-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特点。
3.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研究,并分享给全班。
- 就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应对。
4.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意义。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
《民族》优质课说课稿

《民族》优质课说课稿
引言概述:
《民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优质课文,通过讲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本文将从文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民族》这节课的教学。
一、文本内容
1.1 描述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风俗和习惯。
1.2 描绘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
1.3 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二、教学目标
2.1 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拓宽视野。
2.2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3.1 理解文本中描述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
3.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3 探讨文本中所体现的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
4.1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呈现少数民族的生活画面。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
五、评价方式
5.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价,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作文等,展示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5.3 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民族》这节优质课的教学将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常识学考基础知识

第一课民族1.民族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2.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可。
3.民族形成的条件:①内在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的发展。
②外在条件是部落之间的冲突等。
③经济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5.民族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循序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6.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发展等。
7.民族的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8.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第二课民族问题1.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2.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利两个方面。
4.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①自然原因是民族差异(基本原因)。
②社会原因包括阶层阶级的划分、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及相联系的民族及政策等。
6.为什么说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持续。
第三课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发展)。
4.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四课民族平等政策1.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石):是民族平等2.民族平等政策的的内容:①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③各民族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④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⑤各民族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四课4.1.1 民 族 及 其 基 本 特 征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四课4.1.1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民族及其基本特征;【难点】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民族的定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民族与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异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纽带。
⑵能力方面:根据民族的特征能区分不同的民族;并能把民族和种族等区分开。
民族文化对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灵活地、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发展民族文化,捍卫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的繁荣是每个民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框题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课堂设计,从轻松的谈话开始,用由浅入深,以易比难的方法,透过熟悉的生活现象,以环环相扣的设问为线索一层一层地深入其本质,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并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整体感知】本课第一节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要说明我国制定这样的民族原则和政策的原因,就要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以及关于民族的基本观点。
所以,这第一框题是本节的基础,在讲解时,不仅要把基础内容讲解透彻,而且要对内容有所扩展,为以后内容做理论上的准备。
复习提问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本课是讲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概况,着重讲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民族和宗教虽然是和国家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但与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民族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
在当代,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更是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宗教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发展、民族团结。
小学背诵民族知识点总结

小学背诵民族知识点总结一、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具有共同历史、语言、宗教、风俗、文化传统,集居于一定地域的群体。
民族是一个历史继承的概念,不同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成过程。
世界上有着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二、中国56个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边疆地区,如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等。
三、汉族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以表意文字代表语音的书写形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佛教等都与汉族密切相关。
四、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宗教、节日等文化特色。
例如,藏族的藏文、藏服、藏食、藏戏等都非常有特色。
少数民族的节日也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五、民族团结中国历来倡导民族团结,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六、马鞍山的民族特色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城市,马鞍山市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市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其中以汉族、苗族、壮族为主。
不同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共同为城市的发展繁荣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少数民族,苗族、壮族也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服饰、饮食、节日等民族特色,在各自的传统节日,会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七、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因素,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能够丰富国家的文化底蕴,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八、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政府应根据各民族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也需要加强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和归属感。
九、小结民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及重点:1、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民族的含义、民族的基本特征、理解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2、了解民族问题的内涵、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点。
4、了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增强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
5、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共同繁荣,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
6、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识记并理解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主义。
8、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和根本途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识记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条件。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
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做到“三个离不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民族常识--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

三月三歌节是 壮族的传统节 日。也称三月 歌圩。广西素 有“歌海”之 称,壮族每年 有几次定期的 民歌集会,其 中以农历三月 初三为最隆重。
泼水节是傣族 最隆重的节日, 也是云南少数 民族中影响面 最大,参加人 数最多的节日。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 56 个优秀的儿女, 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 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的91.59%。其他55个民族 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 阔,从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江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 原,从海南岛的榆树林到内蒙古大草原,都居住着 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 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 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 这些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 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 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 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山族、满族
布依族、朝鲜族
苗族、壮族
瑶族、侗族
彝族、维吾尔族
回族、藏族
资料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集 中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让少数民族同胞自己管理本民族的 事务。还有五个自治区,30个自 治州,一百二十个自治县。
火把节白天饮酒,并举行摔
跤,赛马,斗牛等庆祝活动, 入夜点起篙火,燃起火把在田 间林边游行,以祈愿除虫害, 祝福健康快乐!
哈尼族、拉祜族
纳西族、傈僳族
白族、彝族等
赛马节
赛马节是藏族的传统 节日,节日时间因地 方不同而略有差异。 赛马是藏族民众十分 喜爱的一项活动,赛 马节不仅是农牧民在 闲暇之余进行集会、 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 的节日,而且是藏族 精神展示的大好时机。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一、教案目标1. 了解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宗教等特征的人群。
2. 了解我国的主要民族以及各民族的特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民族的概念和分类a. 民族的定义和特点b. 民族的分类方法:地域划分、语言划分等2. 中国的主要民族a. 汉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b. 壮族: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c. 满族:中国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d. 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e.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 各民族的特点和贡献a. 汉族:丰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 壮族:勇敢、豪放的民族,以广西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著称c. 满族:多才多艺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服饰和音乐文化d. 藏族:神秘而深沉的民族,以寺庙建筑和唐卡画著称e.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4. 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a.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b. 多元文化的优势和意义c. 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5. 课堂活动a. 学习民族服饰和民族乐器的制作b. 听取不同民族的故事和传统歌曲c. 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三、教学方法1.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民族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查学生对民族常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界民族概况
目前,全世界共有65,6亿人口,2000多个民族,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一千人的民族,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南美洲火地岛上的阿拉卡卢夫人和雅马纳人是人数最少的民族。
据1978年统计全世界一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节日
达斡尔族一年四季有许多节日
蒙古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分析:宗教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升民族的道德水准,住进社会和谐,人们对神的信仰,就会使社会风气正,即使有人有坏想法,也会由于舆论的压力和气人的而不敢轻举妄动怕做坏事报应,就不敢去做,会迫使他去做好事。
讨论题:
产生原因:是因为苗族服饰工艺最为精湛,造型独特,发展过程远久,找就留到了外国。倍受人们喜爱。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省份是省。
全球人口的总体数量持续,民族的整体数目呈现的趋势,在民族文化融合愈益加快的形势下,小民族的数目逐渐,若干个小民族聚合为一些,而大民族的数目在日渐。
五、作业(当堂以书面形式完成)
1、什么是民族?
2、民族有哪些特征?
预习:请借助互联网完成
1、亚洲的多民族国家有哪些?
2、亚洲的单一民族的国家有哪些?
⑤共同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⑥共同心理认同: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四、巩固复习
1、完成下列空白
中国有__个民族,全世界有__亿居民,__多个民族。
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多个。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从世界民族统计资料来看,全球人口的总体数量持续增长,民族的整体数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民族文化融合愈益加快的形势下,小民族的数目逐渐减少,若干个小民族聚合为一些大民族,而大民族的数目在日渐增多。
2、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案设计
课题
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课型
综合
课堂
记事
班级
教具
多媒体
缺席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名族概况,掌握民族的概念,民族的基本特征,掌握中国的民族识别依据。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学好民族理论常识,掌握名族的基本特征,尊重每个民族的风俗,团结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各族人民,共建祖国美好未来。
5、亚洲的多民族国家有哪些?
三、新课: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的概念,民族的基本特征,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民族呢?我们本节课来学习中国的民族识别。
1、民族的识别
民族识别就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和确定。
我国民族识别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
比较
民主特点
达斡尔族
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
民族的概念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具有共同的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民族的基本特征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
民族意愿、相近和就近认同
解决办法:1、建立民族博物馆来报护苗族服饰及民族工艺品,
2、做好文物服饰的搜集工作。
多彩世界:这些古老的民族都有哪些特点呢?请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了解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
我的感受:大致应是建筑师就地取材,房屋简陋,文化落后,工艺粗糙。,生活单一,礼节过多,信仰多、、、、、、、
板书设计:
3、我国属于“虽属同一民族,且分布的地域相连,却分属不同国家”这种情形的民族有哪些?
4、试比较达斡尔族和蒙古族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5、试分析宗教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报告人数。
二、复习提问: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是民族?
2、民族的基本特征?
3、全世界有多少个民族?
4、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饮食
主食有米食和面食,副食有肉类、鱼类、奶类和各种蔬菜
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主食有米食和面食,副食有肉
建筑
达斡尔族的住房多是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
教学重点
1、了解世界民族概况
2、民族的概念
3、民族的基本特征
4、中国的民族识别
5、中国的民族的识别的依据
教学难点
1、讲解民族的基本特征
2、讲解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教学方法
讲述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两节课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报告人数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民歌,从歌词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56个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就汉族而言,其他的民族就叫少数民族。我们56个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56民族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民族具有哪些特征?全世界又有多少民族?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民族理论常识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③共同语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④共同文化: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
蒙古族
地域
黑龙江、内蒙两地,地域零散
高原为主,兼有山地和高原,阴山山脉横亘本区中部。一般海拔1500-2000米
语言
类似蒙古语
服饰
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
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
婚姻
达斡尔族青年男女的提亲,要由媒人出面,自由恋爱者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