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研究综述(一)
从《寄黄几复》看黄庭坚对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

从《寄黄几复》看黄庭坚对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摘要】《寄黄几复》是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一篇诗文,通过该作品可以看出黄庭坚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还融合了佛家思想的创新和道家思想的吸收。
黄庭坚通过《寄黄几复》展现了对三家思想的统一,呈现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思想。
在作品中还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与艺术手法,展现出其卓越的文学才华。
通过分析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对儒释道的融合与创新,可以看出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思想贡献。
【关键词】黄庭坚, 寄黄几复, 儒释道, 融合, 创新, 文学特点, 背景介绍, 儒家思想, 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 统一, 文学技巧, 艺术手法, 独特见解, 结论1. 引言1.1 黄庭坚及其文学特点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微之,号寂白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擅长诗文创作,尤以词为佳。
黄庭坚的作品多以古文、楚辞为基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景和人情世故,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深受后人喜爱。
黄庭坚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真挚,表达深刻。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与深沉。
二是意境优美,笔触细腻。
黄庭坚的诗文意境优美,语言精炼,笔触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三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黄庭坚善于借鉴古人文学成就,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黄庭坚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而且在后世也被奉为经典,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寄黄几复》背景介绍《寄黄几复》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的一篇信札文集,共十六封。
这些信函的主要内容是黄庭坚写给朋友黄几复的,其中既有对朋友间情感的表达,也有对世事人情的反思。
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此为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
❖ 江西诗派的演变
❖ 1、内容的变化,靖康之难后,忧国忧时成为 表现的主要内容;
❖ 2、诗歌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有徐俯的“中 的”论,韩驹的“饱参”论;吕本中的“活 法”论;
❖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 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 也。”(《夏均父集序》)
❖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 “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 诨。”(见《王直方诗话》)意即运用出乎 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而产生艺术 张力。
❖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
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黄庭坚
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 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 换骨”,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
❖ 第三,黄庭坚在“以才学为诗”方面变本加
厉,他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 事用典,广征博引,甚至用了不少冷僻的典 故和稀见的字面。
❖ 第四,声律奇峭,黄庭坚为力矫西昆体声调
圆熟柔弱之弊,好用拗律,押险韵,拗峭奇 崛;在字句方面,黄庭坚为创意出奇,相当 重视练字造句,音节打破常规,好造硬语, 用奇字,力避陈、熟。
❖ 3、诗歌风格由生新瘦硬向轻快圆美转变,代 表人物为吕本中。
❖ 思考与练习
❖ 1 解释:
❖ “点铁成金”、“山谷体”、江西诗派、 “一祖三宗”。
❖ 2 背诵、抄写《登快阁》、《寄黄几复》、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 3 试述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

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黄庭坚在宋代诗坛占有一席重要之地,随著禅宗的兴起发展,投身其中以获取新的灵感,藉由禅宗的生动灵活的参悟过程,可以体验探究心性当中的引人入胜之处,感受其中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活泼趣味,增添黄庭坚诗歌作品内容意境的深度。
摘要:黄庭坚被尊为江西诗派宗主,并且倾心于参究禅学,禅与诗两者之间存有若干相似的性质,因而产生对话的焦点,就宋诗与禅宗的发展关系而言,黄庭坚相当具有指标的意义。
关于黄庭坚习禅的背景因素如下:1.诗歌与禅宗的交流关系,分析其诗风受禅宗的影响。
2.黄庭坚参禅修道的时代风气,寻求心灵的慰藉,能契合其心理需求。
3.黄庭坚的参禅修道的理念,分析其学佛体现的精神。
4.黄庭坚与禅宗僧侣的交游纪录,由禅宗语录以考察其交往的对象,并藉诗歌反映其禅学修养。
此外,黄庭坚禅诗作品的类型如下:1.禅理诗:省思缘起无我,著重内省功夫,追求空灵妙悟。
2.禅典诗:诗歌中直引禅语者,具有可观的比重。
3.禅?诗:吟咏说法道场、佛塔等,将禅师事迹宏扬于世。
4.禅趣诗:运用意象概念,留予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以参话头的手法验证诗歌多义性的特质。
另外,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论的影响如下: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句中之眼”、“参活句”等诗论主张,以禅宗生动的思维带来鲜活的启发,为重意尚理的宋诗注入活泼的生气,丰富诗学的理论体系,带动江西诗派后学参禅修道的风气,具有典范的意义。
黄庭坚能将诗歌与禅理运用自如,不仅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具备深刻的禅学修养与生命实践,方能领悟禅学的旨趣,创作出具有深度内涵的作品。
透过诗歌作品的研究,可以见证禅学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禅诗、以禅入诗、以禅喻诗、文字禅、生命实践一、前言自佛教传入中国,诗歌与佛教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从魏晋南北朝的玄言诗、山水诗,逐渐融入佛教的色彩,唐代佛教的发展尤为兴盛,融合禅诗色彩的作品为数相当可观,酝酿出诗禅交融的现象。
浅论黄庭坚在宋代词史上的地位

浅论黄庭坚在宋代词史上的地位摘要:黄庭坚之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词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承前方面,黄庭坚既兼学苏柳,雅俗并赏,又革故鼎新,自成一家,开创独特词风。
在启后方面,黄庭坚之词对后代词人尤其是姜夔、辛弃疾等人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黄庭坚之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时代的风貌百态,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素材。
而且这些有着具体背景的写法,给后来的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提供了可效仿的模式。
此外,黄庭坚在通俗词创作方面,题材趋向世俗化,平民化,这也为后来曲的风靡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兼学苏柳;姜夔;辛弃疾;史料素材;南渡词人;曲的风靡正如陈师道所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
”黄庭坚词学成就在宋代词史上是不容小觑的。
黄庭坚之词虽称不上大家风范,却有名家风流,其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词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承前方面,黄庭坚既兼学苏柳,雅俗并赏,又革故鼎新,自成一家,开创独特词风。
黄庭坚的词前期明显受柳永影响,以民间曲子词的形式写了如《沁园春》《江城子》等大量的俗词艳词,多为男欢女爱、离别情绪之作,绮靡艳丽,富丽柔婉,有些甚至比柳永还要直露,还要肆无忌惮。
法秀道人责其“以笔墨劝淫”,而黄庭坚说这不过是“使酒玩世”。
他承认词是“艳歌小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黄庭坚对花间词风的延续。
后期黄庭坚跟随苏轼学习创作意境雄浑峭拔的豪放之词。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
”可见,黄庭坚的词渐向雅正之风转变,追求语义高妙,无一点尘俗气的雅有远韵之境。
这在当时人们纷纷指责苏轼革新词体之际,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给予了苏轼以有力的支持,壮大了苏词的声势,对词的革新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黄庭坚后期的这些词虽颇有雅正之风,亦未涤尽俗艳之气,雅俗并融词体。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苏柳的借鉴,他将自己独特的诗论用于词作,以诗入词,自成一家,形成独特词风。
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黄庭坚是一位著名的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的不同特点和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早年时期,大约从黄庭坚十几岁到三十岁左右。
这个阶段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自然为主要特点,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的感受与思考。
他的《登快阁》等作品就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格,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个阶段是中年时期,从他三十多岁到五十岁左右。
这个阶段黄庭坚的诗歌逐渐转向内敛和深沉,他开始注重诗歌的格律、技巧和形式,同时也更加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
他的《山谷集》中的许多作品就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格,如《离骚》、《清平乐》等,这些诗歌不仅在形式上更加严谨,而且在内容上也更加深刻,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评。
第三个阶段是晚年时期,从他五十多岁到去世前不久。
这个阶段黄庭坚的诗歌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表达和修养,他开始深入研究禅宗和道教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
他的《老杜诗书画谱》等作品就代表了这一时期的风格,以更加深刻、哲理化的思考和表现方式,体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理解。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对其三个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和他对宋代诗坛的影响。
米芾,一位卓越的书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和书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诗歌和书画作品都表现出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
米芾的诗歌创作深受他的书画创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为主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恬静。
他的诗歌作品注重笔墨的运用,强调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创作方法与他的书画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米芾的诗歌中,他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溪山行》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溪山的美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八字心法
• “夺胎换骨”——夺胎是指采用前人的诗意和造 句格式而加以发展,使之更深刻化,造成自己的 意境,实即语同意异;换骨则是指采用前人的诗 意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实即意同语异。 • “点铁成金”——即是指把古人现有的名言警句 加以点化,使之变成新鲜的词语,主要是从语言 的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改革。 • 黄庭坚诗法:目的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思考题: 为什么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北 宋盛极一时?
比较这两首诗风格有何不同?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二
陈师道(1053-1101)
•
“所以他的诗给人的印 象是生硬晦涩,语言不够 透明,仿佛冬天的玻璃窗 上蒙上一层汽水、冻成一 片冰花。”
——钱钟书《宋诗选注》
3、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山谷体” ——
是黄庭坚诗歌呈现出来的一种生新瘦硬的艺 术风貌,具体体现为:句法奇矫,音节拗健, 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典型地体 现了宋代诗人求新求变、以技巧、法度、才学 为诗的新特点。
苦吟诗人,与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生活清贫和性格狷介(正直孤傲,洁身自好) 诗歌的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只要写个人的经历和 人生感概,但写得真挚诚恳。 风格“朴拙”:简洁精练,质朴无华。
《除夜对酒赠少章》
江西诗派(名词解释)
•“江Leabharlann 诗派”源于北宋后期吕本中作《江西诗 社宗派图》,以江西黄庭坚为首列入25人,作诗 都师法黄庭坚而具有相似风格。“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被诗派奉为金科玉律,即注重学习 前人的诗歌创作,注重诗歌艺术形式的安排和创 新 。元代方回提出 “一祖三宗”之说,即杜甫 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江西诗派 成员众多,影响深远,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 环节。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周 力雁 ( 濮 阳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河 南 濮 阳 4 5 7  ̄0 )
摘要 : 生新瘦硬 是 自古学者给予“ 山谷体 ” 诗 风的评语 。 黑 白分明的比较 , 体现 了黄庭 坚自身温和的外表 里藏着倔强的心理世界 。 黄庭 坚在诗歌 创作上具备他特有的艺术特 点, 他的硬瘦诗风 更是独树 一帜。黄庭 坚恰是 用“ 拗” 造 奇、 塑美, 产 生了宋朝 时的“ 黄庭 坚体 ” 。 黄庭 坚题突 出的硬瘦 诗风在“ 立意” 上讲求“ 规摹远大” , 同时主张化 腐为新 , 点铁 成金 。
坚诗 后二 首》 里便 指 出“ 读 黄庭 坚诗 , 如遇 鲁
藏书万卷 可教子 , 遗金 满常作灾 。
能与贫人共 年谷 , 必有 明月生蚌胎 。 山随宴坐 画图出 , 水作 夜窗风雨来 。 观山观水 皆得妙 , 更将何 物污灵 台。 此诗用议论 开篇 , 又用议论 结束 。二 、 三
的差异 。因为这个缘故 , 黄庭坚 的诗风 以“ 义
峭拔瘦硬 的风格 , 于北 宋诗坛 自成 一派的 。
二、 “ 立意” 上讲 求“ 规摹远大 ”
黄庭坚 极其看重 诗歌 的立 意 ,其 主张诗 歌应 “ 先 有为再后 作 ” , 同时了解 到诗 人 的胸
怀和修养对 写诗歌 的决 定性影 响。立 意的宏 远直接使 黄庭坚 的诗 风格独特 ,即为 峭拔诗 风 的形成 。 由于性格 的豪 放独立 , 定然 会形成 诗文饱满 的气势 。 然而 同样的原 因, 诗 人要追
和打击 ,然 而其 坚持 “ 养心 养性 ” , “ 守道 而 居” , 对所 遇逆境 , 持乐 观、 超然 的态度 。诗人 把此生心血 灌注到诗歌 的创作里 。对诗 艺追 求精益求精 的认真精神 , “ 每字每 句 ,一定 会 月锻季炼 , 不曾轻发 。” 这 为其 日后成为宋 诗 代诗宗提供 了根本基础 。 黄庭坚在诗 、 词与
第5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2.黄庭坚主动对存养功夫的探求,他存养的目的就 是修养心体性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求做圣人 积累功夫。黄庭坚的心性存养,宗旨与儒者提倡的 修身、事功等主张相一致,他学习道、佛修养心性 的方法,是为实践心性而采取的手段。
3.黄庭坚认同的存养途径的多方面的。他特别重视 从传统儒学经典中摄取存养的方法;从道家学说中 体悟出以修心作为存养功夫的重要性,“有体无 情”,不惹外在的是非,又以佛教的止观之法来修 心,以之实现存养的目的,保持心体性体的纯洁无 暇。
二、创作成就 江西诗派人群总体来说继承多、创新少,大部分人 缺乏杰出的才力和深刻的思想,只在诗歌句法、用 事等创作形式方面下功夫,而对诗歌的内容、主题 等缺少必要关注,更缺乏黄庭坚对哲理的深刻把握 与自觉融合文道的意识,创作成就有限。江西诗派 成就突出者就只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 中、曾幾等五人。
(二)风格特点 1.陈师道诗歌各体皆擅,咏物诗细腻形象,写景诗 生动细致,语言简雅,色彩明丽,意境优美。 2.精于炼字造句,追求简、工、丰,试图以最简洁 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注重压缩他人诗句来入诗。
(三)影响 陈师道生前已具文坛盛名,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歌 多加称赞。陈师道对后世的影响虽不及欧阳修、苏 轼等人,但其自成风格的“陈师道体”对后世影响 很大。
3.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体现出返璞归真的倾向, 意境清新,语言流畅,呈现出平淡质朴、精光内敛 的老成境界。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三)以诗为词与雅俗并存 1.黄庭坚词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其一继承 《花间集》的传统,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伤 离怨别;其二是代表了黄庭坚词成就与风格的雅词, 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表现人生的际遇和感 慨,以及哲理思考。一些黄词着力抒发作者虽遭贬 谪仍傲岸豪健、达观放旷的胸怀,豪情中也常流露 出落寞孤寂,折射出心灵深处积淀的人生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研究综述(一)
《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刊载的凌佐义《十年来黄庭坚研究综述》一文,对1995年以前
10年间国内黄庭坚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1997—1999年的黄庭坚研究,在研究层面和方
法上,又续有开拓和创新,共发表单篇论文23篇,有代表性的论文10余篇,为20世纪的
黄庭坚研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现将三年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黄庭坚创作风格的研究
创作风格的研究仍为近年内黄庭坚研究的重点,约占这一时期论文的1/4强。
1。诗的创作风格
黄庭坚诗风生新瘦硬,已成为众口一词的评价。但山谷诸体,各备其妙,呈现多样性特征,
已为世人所共识。胡元坎《试谈黄山谷的以文为诗》(《宁德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一
文,以山谷诗呈现的“点”的特征为研究点,梅俊道《黄庭坚后期诗作平淡简放的艺术追求》
(《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1期)一文,则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着重对山谷诗的美学特征
加以考索,论述中肯。
梅文在全面考察黄庭坚一生的创作道路的基础上,发现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前后期表现泾
渭分明。文中采用了大量的诗例,从语言、意象、体势、音律四个方面考察黄庭坚前期诗歌
新奇峭拔的风格和后期创作自然简约的艺术追求,并指出他在贬谪黔州之后的创作中,这一
风格体现显著。语言简易而意蕴闲远,与前期之造语新奇、典故繁复不同;意象平淡而含至
味,与前期之密集与深奥有别,可谓平淡而山高水深;体势平整自如,返朴归真,非前期之
变化莫测;音律圆润流畅,舒卷自如,非前期之拗律频频。梅文认为黄庭坚乃“有意为之”,
刻意改变自己的诗风。这种变化,与他创作思想前后期变化有密切联系,亦与他淡泊自守的
人生态度一脉相承。鉴于此,梅氏将黄庭坚、王安石、苏轼三人后期诗作平淡自然的诗风作
一横向比较,认为王诗力求平淡浑融的境界,苏诗乃以平淡之语抒旷达之胸怀,黄诗的淡泊
更见情感的内敛及意境构成的自然。继而阐释“有意为之”的原因:“更加体现宋诗‘重意’、‘重
主体’的精神,更加体现出宋人的意丰形枯、老到深沉、思深语淡的审美追求,是对宋诗面
貌的进一步刷新,以致影响及后来的江西诗派。”
2。词的创作风格兼及词史之地位
黄庭坚以冠领江西诗派著称,其词终不免为诗风拂掠下的影子,在“似”与“不似”之间摇荡。
80年代初,杨海明撰文肯定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只是在同类文章中
有所涉及。关于这方面的单篇论文,近年来计有9篇,为世纪末黄庭坚创作研究的重中之重。
房日晰《黄庭坚词为“着腔子唱好诗”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直
接契入山谷诗词复杂关系这一棘手问题,一方面肯定其诗于词的毋庸置疑、不可忽略的密切
联系,另一方面作出了清醒的一分为二的判断。从美学特征而言,黄庭坚的词是“对词的香
艳题材与柔弱词风的背离”,“是诗的资质而非词的情调”;从思想内容而言,早期受柳永的
影响,写了一些“香艳淫靡”的小词,后期则更多的是向诗的内容靠拢,表现“士大夫的闲情
逸致、友朋酬唱”、人生感慨。此外,“黄庭坚词在语言、格调、铸意上,多用作诗的路数,
是能唱的诗”,实为词的“变体”,“对词的解放、开拓及豪放词的发展上,有承前启后之功。”
黄宝华《论黄庭坚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提出了与房文不同的意见。
黄文认为,山谷词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其一是继承《花间》的传统,以词抒写
男女间的相思爱恋之情、伤离怨别之绪;其二是突破了词的‘艳科’藩篱,表现人生的际遇和
感慨,乃至哲理的思考。”从前者看,山谷词不但不是对柔弱词风的背离,亦不是词的变体,
而是“本色当行”。只有从后者看,山谷才是“以诗为词”的革新家。并提出:代表山谷词成就
与风格的是它的“雅词”,其妙处在于“能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审美范畴结合起来,找到一
个互相切合的支点”。山谷词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东西正在此,刚柔相济,“豪放与婉约、骨
力与情韵的融合”,因而在北宋词坛独树一帜。黄文对黄庭坚词的形式给与了足够重视,可
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在山谷词180余首的总目中辑出小令140首,占3/4强。黄氏推导其
原因有二:小令去掉领字、衬字之类就是一首句式整齐的诗,“便于词人以诗法入词”;小令
在语言上与民间口语有天然的联系,“适合采用口语入词”,“有助于形成质朴明快的风格”。
这与山谷词艺术风格客观上达到了一致,黄氏推测是山谷“有意选择的一种结果”。
张文利《论山谷词》(《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则纯粹从词谈词,是一篇较有特色
的文章。此文把山谷词分为艳词、贬谪词、咏物词、酬唱题赠词四种题材类型,说明黄庭坚
对词的表现领域的拓展。张文把目光放在他的贬谪词上。不同于诗的创作,刻意于诗歌的创
作和典实的运用往往会冲淡和掩藏心灵的轨迹。词可任情抒写,任性造情。山谷的贬谪词是
他的处世哲学的反映:处逆境而不消沉、达人大观、随遇而安,更多的是谪居黔州苦捱时光、
凄惶度日的生活写照。同时,也体现了山谷“于倔强中见姿态”的精神面貌。且进一步借助于
文本研究,从山谷词中实词与虚词运用的手法等方面,论述其中体现的“外方直抒的情感表
达”,“跃动而非静止的画面”等艺术个性。指出传统的寻章摘句的词学批评难以概括山谷词
全貌,山谷在词的创作上的多方尝试本身就是山谷可贵的艺术努力。
房日晰《秦观黄庭坚词的异同与历史地位》(《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一文,则从
秦观与黄庭坚二人的异同比较中,来探讨山谷词风并推导黄庭坚的词史地位。房文从三个方
面论述:①性格决定词风论。秦观逆来顺受备感压抑,性柔情细,“总是陷入悲愁哀怨而不
能自拔”,形成“凄婉清丽”的词风;黄庭坚性倔情傲,以超然之态处理悲怨,为人旷达,因
此词的主体性格突出,词风“瘦硬刚健”。②词人之词与诗人之词之别。秦词优柔婉转,多
用白描,尽显自然本色;黄词感情峭拔,语言瘦硬,多用典故。③黄词“风格多样,创作上
近乎全能”,却“依违于苏柳之间,未能大张旗鼓的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缺乏重台戏。房氏
将黄庭坚词归结为“旁溪水汉”,认为对待其词史定位“不可抹杀,亦不可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