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望江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四:精做比较鉴赏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
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
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
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
B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误,应该是“黄昏”时分。
](2)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诗人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诗人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
黄庭坚诗歌赏析

黄庭坚诗歌赏析黄庭坚诗歌赏析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当时的时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诗歌赏析,欢迎阅读!1、《采桑子》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
深锁三关。
不要樊姬与小蛮。
遥知风雨更阑夜,犹梦巫山。
浓丽清闲。
晓镜新梳十二鬟。
2、《采桑子》樱桃着子如红豆,不管春归。
闻道开时。
蜂惹香须蝶惹衣。
楼台灯火明珠翠,酒恋歌迷。
醉玉东西。
少个人人暖被携。
3、《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4、《卜算子》要见不得见,要近不得近。
试问得君多少怜,管不解、多於恨。
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
天上人间有底愁,向个里、都谙尽。
5、《步蟾宫》虫儿真个忒灵利。
恼乱得、道人眼起。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
何妨随我归云际。
共作个、住山活计。
照清溪,匀粉面,插山花,也须胜、风尘气味。
6、《采桑子》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
杨柳藏鸦。
又是无言颭落花。
春风一面长含笑,偷顾羞遮。
分付谁家。
把酒花前试问他。
7、《采桑子》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燕寝香残。
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
烟霭楼台舞翠鬟。
8、《采桑子》马湖来舞钗初赐,笳鼓声繁。
贤将开关。
威竦西山八诏蛮。
南溪地逐名贤重,深锁群山。
燕喜公闲。
一斛明珠两小鬟。
9、《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
已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
歌板谁家教小鬟。
10、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
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五代•李煜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
千里江山寒色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④寒色:即秋色。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1.(2024年2月湘豫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园中归戏作①陆游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
②曲生;酒的别称。
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
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
【答案】C【解析】C项“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
(2)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
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自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三首(其一)陆游济剧人才易,扶颠力量难。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
气与秋天杳,胸吞梦泽宽。
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已七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济剧:治理繁杂的事务。
剧,纷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诗人虽年迈仍不忘国事,希望有人扶持艰危。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担负繁重事务相对较易,国救颠危国运最是艰难。
C.颔联中,诗人分别从才、德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对心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望江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望江怨》(2014·广东卷·T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写了一幅春天江水迷蒙,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直至被树梢遮蔽、浮云沉如愁绪无穷无尽,而友人的扁舟之帆渐渐成点的凄清缠绵悱恻的送别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鉴赏能力。
对场景画面题的描述主要关注重点意象的梳理与概括,此题的重点意象是象征愁绪的江水,指示离别的扁舟以及空虚暗沉的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送别场景的凄清落寞之感就可以得出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望远,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而“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伤溢于言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知识的检测,词人的“恨”与“怪”的对象其实都是无辜的,而词人为什么会“恨”与“怪”呢?当然是因为送别之后,词人的心情落寞又无法排遣忧愁了。
古诗词赏析鉴赏题答案解析

注:①君山:一名湘山,在洞庭湖中,由七十二个大小山峰 组成。②绾(wǎn)结:盘结。湘娥:楚辞神话传说中的湘 水女神。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材料:葛立方《韵语阳秋》:诗家有换骨法,谓用古人意而 点化之,使加工也。……刘禹锡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 盘里一青螺”山谷(黄庭坚)点化之,则云“可惜不当湖水 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学诗者不可不知也。
参考答案: “城中桃李愁风雨”是愁苦之音,
感叹锦绣山河的残缺不全;“春在 溪头荠菜花”可看出辛弃疾对南宋 偏安局面还寄寓希望。
对《鹧鸪天》的词意的另一种理解
这是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 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 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 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 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 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 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 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 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 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 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
古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②,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③,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 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嘉禾小倅:作者当时任秀州通判,年五 十有二。嘉禾,秀州的别称,即今浙江嘉兴。 倅(cuì ),副职。②水调:曲调名,流行于 唐。③并禽:双栖的鸟,如鸳鸯之类。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此词为南唐破国后所作,词作者当时 作为“违命侯”被囚于汴京。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
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望江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黄庭坚《望江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
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
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
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
【解析】
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
+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
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
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
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
恋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
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
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
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
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
其次,要坚持三看:①看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就概括
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看作者。
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们可以回忆该作者的诗歌的风格
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③看诗句。
我们可以圈出意象、
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句眼),要留意表情达意的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诗歌往往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抒情
议论处往往揭示诗歌的主旨。
答案包括三个部分:写作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
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考点】考查对诗歌主旨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