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附赏析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小题1】的首句是抓住小松的哪两个特点来写的?(2 分)

【小题2】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你觉得作者借这首诗讽刺了什么?(2分)

【小题3】韩愈的《马说》中有一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请你默写出来。(2分)

答案:

【小题1】矮或小、刺头

【小题2】讽刺了以身世取人的世俗之人目光的浅陋

【小题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写小松刚刚从草丛是露出刺头,小松才刚刚露出蓬蒿的一点点,这是要描写小松的矮小,且梢叶为刺状。

考点:诗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此类题首先要对诗歌的信息点作一梳理,抓住重点的信息点,看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是如何突出特点的。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题干介绍的作者身世,再理解时人不识凌云木一句的含义,这里的凌云木指的是诗人自己,讽刺了世人不识才,见识浅陋以及以地位识人的世俗气。

考点:诗歌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短小,意义明确。分析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在解答第二题的基本义,理解诗歌的含义,再联想到韩愈在《马说》里所写到的埋没人才的的句子。

二: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4)对这首诗的,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

(1)不甘埋没目光短浅【分析:小松象征着诗人不甘埋没的精神。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起初埋没在深草里和蓬蒿中,但它不甘埋没。】

(2)刺出【一个刺字,不仅写出了小松的外型特点,而且写出了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出字写出了小松出类拔萃的个性,为后来凌云打下基础。】(3)未长成的小松长成后的松树【歌的三四句有两个凌云,意义不同。前一个,指未长成的小松,其内在品格尚未显现,被人小看;后一个,指长成后的松树,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它高,也算不得有眼光了。】

(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三:

①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③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

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江苏省如皋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代文人雅士赞美瓷是的玉,晶莹的冰,山水之间的青瓷。之间,以往的瓷器大都成为了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经典艺术品,而的海底,沉睡着多少关于瓷的秘密,每次打捞,都有激动人心的发现,意外的惊喜。 A.湿润斗转星移幽深B.温婉沧海桑田幽寂 C.温婉斗转星移幽寂D.湿润沧海桑田幽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的生命教育当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引导孩子感悟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品位、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B.科学研究和公众间的认知鸿沟,就如隔着一张纸,媒体及网络的作用,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捅破这张纸,讲明意义、作用。 C.国民爱国热情的理性翻放、合理表达,是“中国号”航船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破浪前行时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 D.网友爆料、媒体提出质疑: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毁容,当地文物局以维修之名用砂浆抹成了一条细细的“水泥路”。 3.下面句子中用来赞扬戏曲演员技艺高超的是(3分) A.得意无非俄顷事,下场还是普通人。 B.阳春白雪怀优孟,法曲长留一瓣香。 C.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D.天地间一番戏场,古今来多少角色。 4.在下面一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西洋画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实又凭借光线与阴影。,。 。,,。 ①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易于中国画 ②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 ③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 ④创造幽深淡远的音乐性“谱构” ⑤使光影的明暗跳跃于全幅画面 ⑥就于笔墨点线皴擦上见本领 A.③④⑤②⑥①B.②⑤⑥③④①C.③⑤①②⑥④D.②④⑤⑥③① 5.对下列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代: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千古以来,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诗人用 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庙中。乌鸦飞来飞去。几间茅屋里,藏着万卷书,我回到了老村生活。山中有什么事?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 “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吴宫: 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楚庙:指楚国的宗庙。投老:临老,至^老。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 ............. 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 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 信?可不,山中无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 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 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 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 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共10 页,共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 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 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 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 1

2 球传播的旅程。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 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 据 材料. 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 分) A .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 .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 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 .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小松原文和翻译

小松原文和翻译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

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2018年课外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35例(有答案)

2018年课外简短文言文阅读训练35例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释: 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 ②傅马栈最难() ③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2、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4、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②向许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 ④盍救诸?()()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富人: 渔者: 旁人: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案

教学资料范本 【新版】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答 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最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及参考 答案 (附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 .。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答:▲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3、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浙江省金华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金华市2016年中考 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0分) 1.给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辞zǎo,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A.è B.wù);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jǐn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kē求。 (选自朱光潜《谈文学》)2.古诗文默写。(10分) (1)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子罕》) (2),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4),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金华八咏楼因南北朝时沈约题《八咏诗》而得名,李清熙避难于此,登楼遥望残存的南国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江山留与后人愁,,气压江城十四州。” (6)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行云飞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吴均《山中杂诗》“,”,鸟飞云动,展现了山居之情趣;陶渊明《饮酒》(其五)“,”,日落鸟还,传达了归隐之悠然。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虽杀臣,不能绝.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名著阅读。(4分) (1)人们说话的口吻通常与其性格相应,作家在塑造人物时,也会借言谈来凸显其性格。下面是某名著中同一女性在不同场合所说的话,依据你对下列小说人物的认识,选出最有可能的一项。(2分) ①“别愣着!去,把车放下,赶紧回来,有话跟你说,屋里见。” ②“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唾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 ③“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 A.孙二娘 B.简?爱 C.虎妞 D.翠翠

【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一,描写雪后的图片 二,描写雪后的空气的诗句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9、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____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杜甫《绝句》 1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5、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6、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____关汉卿《大德歌·冬》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18、今自己来思,雨雪霏霏。____佚名《采薇》 19、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____黄景仁《别老母》 20、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1、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2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____李白《北风行》

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二中高三线上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丰台区二中2020届高三线上模拟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②丁大:作者友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 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 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 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2.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 A.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雍陶《韦处士郊居》) B. 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 C.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D.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二)(共4分) 4.《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看了十二个咏菊的诗题之后,探春感慨说:“竟没有人作《簪

小松(杜苟鹤) 优秀教案

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了解诗人的凌云之志,并对补充的两首诗有所了解。 2.学生能将诗文背诵下来。 3.学生由诗受到启发立下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受到诗的启发立下鸿鹄之志。 难点:怎样带动学生向诗人学习立下远大的志向。 【教学过程】 1.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战国时大文学家屈原的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志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末元初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的志向。 同学们,你们呢?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当国家主席?当宇宙卫士维护世界和平?去打工挣大钱?当明星?当老师?你们想做什么?思考一分钟待会告诉我。 (学生回答中) (对学生的志向进行点评) 下面咱们看看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志向。 2.新知识讲解: 一、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家乡在今天的安徽。他出身贫寒,曾自称“天地间最穷人”46岁才考上进士。这首诗是他出身寒微,但不甘于平凡,胸怀大志的证明。 二、老师带领一起朗诵全诗。 三、提问学生对诗的理解。(主要是写诗人胸怀大志,和对世人目光短浅不识英才的讽刺) 四、对诗的写作方法解析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

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五、讲一送二,我再送给同学们两首诗当作见面礼。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作于1910年,作者时年17岁)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赋新月 (唐) 缪氏子(作于作者七岁时)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3.总结: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通俗易懂,托物讽喻。 【作业布置】 1.今天你们学了一首诗,是书上的礼物,老师又送了两首诗的礼物。礼物肯定要好好保存了,可是礼物放到哪里好呢?放包里容易丢,写纸上容易破,所以还是放在脑袋里最保险了,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2018年中考语段阅读真题 1.《送东阳马生序》《忠雅堂集》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以是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 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 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 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 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侠 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 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 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 书以观(致使) B.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规避) D.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 解(稍微)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教儿低吟之. 以为戏 A.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怠 B. 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 C. 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 D.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小松》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4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大连市201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 请用正楷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用奋斗诠释青春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 .诀别(ju é) 祷告(d ǎo ) 潜心惯注(gu àn ) 人迹罕至(h ǎn ) B .取缔(d ì) 顷刻(q īng ) 寻章摘句(x úin ) 红装素裹(zhu āng ) C .酒肄(s ì) 馈赠(ku ì) 一气呵成(h ē) 开卷有益(y ì) D .阻遏(è) 冗杂(r ǒng ) 润如油膏(r ùn ) 粗制乱造(l àn ) 3.默写填空(12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_______________:相信吧,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判门送别》)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5)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慧眼”卫星成功发射运行,国产大型客机首飞,首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 们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空) 4.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5分) ①“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②由乡村教师梁俊及其 学生们吟唱了这首诗,感动了许多人。③这首诗歌________动人,__________人们从中看到了曾经弱小却不停奋斗的自己。④虽生而若苔,却能不懈努力,绽放自己的风采。 ⑤这是梁老师及其学生们的经历,也是所有人的经历。 (1)第②句中有语病,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2分) (2)请在第③句横线上填写一对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2分) (3)第⑤句画线部分表意过于绝对,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1分) 5.名著阅读。(6分) (1)根据《水浒》的相关内容,完善林冲的“人物档案卡片”。(3分) (2)根据《童年》的相关内容,仿照画线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成长路上,择善而从,更能功力我们正道直行。正加保尔,他被朱来的王命品质所吸引,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正如阿廖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7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

古诗文赏析(答题技巧)

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一、主旨情感类 提问方式+答题模式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例一: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出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香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二)。 二、表达技巧类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等。 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

《书桌》阅读附答案

《书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6分) 书桌 ①十多年前寄居乡下的时候,曾经托一个老木匠做一张书桌。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木匠,向当地人打听,大家一致推荐他,我就找他。 ②对于木材,我没有成见,式样也随便,我只要有一张可以靠着写写字的桌子罢了。他代我作主张,用梧桐,因为他那里有一段梧桐,已经藏了好几年,干了。他又代我规定桌子的式样。两旁边的抽屉要多少高,要不然装不下比较累赘的东西。右边只须做一只抽屉,抽屉下面该是一个柜子,安置些重要的东西,既见得稳当,取携又方便。左右两边里侧的板距离要宽些,要不然,两个膝盖时时触着两边的板,就感觉局促,不舒服。我样样依从了他,当时言明工料价六块钱。 ③过了一个星期,过了半个月,过了二十多天,不见他把新书桌送来。我再不能等待了,特地跑去问他。他指着靠在阴暗的屋角里的一排木板,说这些就是我那新书桌的材料。我不免疑怪,二十多天功夫,只把一段木头解了开来! ④他看出我的疑怪,就用教师般的神情给我开导。说整段木头虽然干了,解了开来,里面还未免有点儿潮。如果马上拿来做家伙,不久就会出毛病,或者裂一道缝,或是接榫处松了。人家说起来,这是某某做的“生活”,这么脆弱不经用。他向来不做这种“生活”,也向来没有受过这种指摘。现在这些木板,要等它干透了,才好动手做书桌。 ⑤他恐怕我不相信,又举出当地的一些人家来,某家新造花厅,添置桌椅,某家小姐出阁准备嫁妆,木料解了开来,都搁在那里等待半年八个月再上手呢。“先生,你要是有功夫,不妨到他们家里去看看,我做的家伙是不容它出毛病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黄浊的眼睛放射出夸耀的光芒,宛如文人朗诵他的得意作品时候的模样。 ⑥我知道催他快做是无效的,好在我并不着急,也就没说什么催促的话。又过了一个月,我走过他门前,顺便进去看看。一张新书桌站在墙边了,近乎乳白色的板面显出几条年轮的痕迹。老木匠正弯着腰,几个手指头抵着一张“沙皮”,在磨擦那安抽屉的长方孔的边缘。 ⑦我说再过一个星期,大概可以交货了吧。他望望屋外的天,又看看屋内高低不平的泥地,摇头说:“不行。这样干燥的天气,怎么能上漆呢?要待转了东南风,天气潮湿了,上漆才容易干,才可以透入木头的骨子里去,不会脱落。” ⑧此后下了五六天的雨。乡下的屋子,室内铺着方砖,每一块都渗出水来,像劳工背上淌着汗。无论什么东西,手触上去总觉得黏黏的。穿在身上的衣服也散发出霉蒸气。我想,我的新书桌该在上漆了吧。 ⑨又过了十多天,老木匠带同他的徒弟把新书桌抬来了。栗壳色,油油的发着光亮,一些陈旧的家具和它一比更见得黯淡失色了。老木匠问明了我,就跟徒弟把书桌安放在我指定的地位,只恐徒弟不当心,让桌子跟什么东西碰撞,因而擦掉一点儿漆或是划上一道纹路,他连声发出“小心呀”“小心呀”的警告。直到安放停当了,他才松爽地透透气,站远一点儿,用一只手摸着长着灰色短须的下巴,悠然地鉴赏他的新作品。最后说:“先生,你用用看,用了些时,你自然会相信我做的家伙是可以传子孙的。”他说到“我做的家伙”,夸耀的光芒又从他

(完整版)简单文言文阅读习题18篇(附答案与译文)

简单文言文阅读1习题8篇(附答案与译文)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召吏欲杀之() 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 1.①它,代鸟。②他,代烛邹。③的,助词。 2.①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②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是看重鸟却轻视人士的君主,这是第三条罪。 3.①要仁政,不要暴政。②理,要讲到点子上。③以退为进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翻译: 景公喜好射鸟,委派烛邹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景公老火,叫来手下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请让我对他数说了他的罪以后再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道:'烛邹,你给我们的君主掌管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君主因为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别的国的诸候听说了这件事后,从而认为我们的君主看重鸟却轻视人士,这是第三条罪。烛邹的罪已数说完了,请杀了他吧。'景公说:'别杀了,寡人听你的就是了。' 东野稷败马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古诗乌夜啼翻译赏析 《乌夜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前言】《乌夜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乌夜啼”为乐府古题,属《清商曲·西曲歌》,多写离别之男怨女恨,而李白此诗题材相似,却别翻新境,言浅意深,独具魅力。全诗六句,开头写情,布景出人,景里含情;中间两句,写人物身分、身世及所处环境,绘影绘声;最后点明主题,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传说贺知章对这首诗相当欣赏,并以此为原因之一向唐玄宗推荐李白。【注释】⑴乌夜啼: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列于《清商曲辞·西曲歌》,并引《古今乐录》云:“西曲歌有《鸟夜啼》。”古辞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⑵黄云城边:一作黄云城南。乌欲栖:梁简文帝《乌栖曲》:“倡家高树乌欲栖。”乌欲栖,敦煌残卷本作“乌夜栖”。⑶哑哑:乌啼声。吴均《行路难五首》:“唯闻哑哑城上乌。”⑷机中织锦:一作“闺中织妇”。秦川女:指晋朝苏蕙。《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窦滔原本是秦川刺史,后被苻坚徙流沙。苏蕙把思念织成回文璇玑图,题诗二百余,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⑸碧纱如烟:指窗上的碧纱像烟一样朦胧。⑹梭:织布用的织梭。其状如船,两头有尖。怅然:忧然若失的样子。远人:指远在外边的丈夫。怅然:一作怅望。⑺

“停梭”二句:一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关西泪如雨”。独宿孤房:一作“欲说辽西”。孤:一作“空”。【翻译】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鉴赏】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蜀道难》、《乌夜啼》等诗后,大为叹赏,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于是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乌夜啼》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白这首的主题也与前代所作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昏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这织锦的秦川女,固可指为苻秦时窦滔妻苏蕙,更可看作唐时关中一带征夫远戍的思妇。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这样的艺术处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小松》阅读答案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 小松的神韵,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 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 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 指小松。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魏晋·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5分) 参考答案 1.(3分) D 2.(4分)BE 3.(5分)“从此静窗闻细韵”,是写庭院里的两株小松,在微风中细韵轻送。“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