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伍子胥信仰与传说
伍子胥和端午节的故事

伍子胥和端午节的故事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龙舟竞渡。
伍子胥与端午节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据历史记载,伍子胥是吴国的开国功臣,他为讨伐夫差,统领吴军,击败越国的太守,使得吴国的实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
但是,在夫差死后,吴王僚继位,却不重用伍子胥,反而任命了他的妻子的兄弟作为将领,这让伍子胥非常气愤。
他发誓要推翻吴国,报夫差之仇。
伍子胥离开吴国后,一直在别的国家游历,但是他的忠诚和勇气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在端午节的传说中,伍子胥也有着重要的角色。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因遭受政治打压和流放而精神恍惚,最终投江自杀了。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划龙舟,投粽子,以示怀念。
而在这个节日中,伍子胥也与屈原有着亲密关系。
根据民间的传说,伍子胥曾在晋国当过一段时间的官,他在那里结交了晋国的将领屠睢。
屠睢因为受到贿赂,企图害死伍子胥,但是伍子胥却毫不畏惧,并大声地向屠睢宣布自己的忠诚:“即便我死了,也会化作一只蜚蠊,咬伤你的鼻子,以表达自己的怨恨!”屠睢听了这句话,非常害怕,便立刻将伍子胥赶出了门外。
伍子胥在离开时,还拿出自己的右手中指,告诉屠睢:“如果我有所不忠,那么你可以将这个手指割下来,作为惩罚。
”屠睢因为伍子胥的勇武和忠诚,深为感动,于是与伍子胥成为了好友。
伍子胥与屈原虽然没有真正的交流过,但是他却对屈原的忠诚深有感悟。
在传说中,伍子胥因为对吴国的忠诚而受尽冷落,这与屈原因受政治打压和流放而自杀是有些相似的。
因此,端午节成为了一个纪念伍子胥和屈原的节日。
此外,在端午节时,人们还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与伍子胥的历史背景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据传说,伍子胥是粽子的发明人,他发明粽子是为了让士兵有足够的食物,以便更好地打仗。
龙舟赛也与伍子胥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传伍子胥曾经带领军队与越国作战,他让部署的军队悄悄地扮成龙舟手,以此吓阻越国士兵,最终成功地击败了越国。
伍子胥和端午节的故事简短

伍子胥和端午节的故事简短伍子胥和端午节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伍子胥有关。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将领,他有着过人的谋略和勇气,是越国国君勾践的亲信,曾多次为越国军队取得胜利。
但是,他也曾遭受到勾践的背叛,被流放到远离家乡的地方。
尽管如此,伍子胥一直保持着对于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于复仇的执念。
一年端午节前夕,伍子胥到河边捞了许多鲤鱼,他将鲤鱼放在竹筒中,然后用糯米和香料包裹鲤鱼,制成了一种特殊的食品。
这种食品因为形似鲤鱼,被称为“粽子”。
然后,伍子胥
将这些粽子投入江中。
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他告诉他们说,这些粽子是为了阻止江河中的鱼虾咬食己身,而捞到鱼虾的人将会得到福报保佑。
这些话得到了人们的相信和传颂,从此粽子成为了端午节的必备食品之一。
伍子胥的孝子情中也有不少故事,据传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将母亲放在筐中背在背上。
在炎炎夏日,他将自己的背伸到阳台上,让太阳晒在自己的背上,来为母亲遮挡炎热的阳光。
直到母亲去世前九年,他都一直坚守这个孝子情。
伍子胥不仅在历史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军事将领,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颂。
他的孝子传说和他对于端午节的贡献,都让他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民间故事的主人公。
总之,传说中的端午节故事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延续,它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厚重和内涵。
而伍子胥的传说也让我们懂得,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因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孝子情而被人们传颂。
伍子胥为什么会成为涛神?

伍子胥为什么会成为涛神?>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屈原,一说是纪念伍子胥。
屈原才华横溢,忠君爱国,但是却屡遭谗言陷害,最终投江而死。
人们为了寻找、纪念他而形成了龙舟竞渡。
这种说法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
纪念伍子胥的说法和屈原相反,是人们的一种无奈行为。
据说吴王夫差逼迫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
伍子胥因此而被称之为涛神。
成了神还杀人,而且是一些无辜之人,所以伍子胥这个涛神又是个恶神。
在春秋时期的卿相当中,伍子胥的功劳成就都应该算得上是佼佼者,他辅佐两代吴王,打败了比自己强大的楚国,几近灭亡了心头之患越国,使吴国一时称霸天下。
然而,人们称赞那个时代的人,往往是管仲、范蠡,而伍子胥的名声和他的才能功绩却很不成比例,那么,伍子胥为什么会成为恶神呢?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他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
太子建还有一个老师,名叫费无忌。
这个费无忌本事学问都不大,太子很不喜欢他。
费无忌知道即便是将来太子建当了国王也没有自己的好,就经常造谣中伤太子建。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委派费无忌给太子到秦国娶亲。
这个女子非常漂亮,费无忌就使了个怀,撺掇楚平王自己留下,另给太子建娶了一个媳妇。
这个秦女和楚平王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熊珍。
费无忌进一步中伤太子,说他对父亲夺走妻子不满,在外掌握军权,大量结交诸侯,时时想着带兵打进国都。
这个楚平王原来就是在外带兵,后来打进国都当得楚王,听了费无忌的话非常相信,于是就把太子的老师伍奢叫来责备一番。
伍奢知道这是费无忌在使坏,就说:“大王为什么要因为一个小人而疏远自己的亲骨肉呢?”费无忌就说,如果让伍子胥就这么回到太子身边,肯定是马上就会造反。
楚平王就把伍奢关进了监狱。
然后派司马奋扬把太子召回来,准备一起杀掉。
太子听到了风声,逃奔到了宋国。
费无忌继续使坏,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如果不将他们杀死,将来必然会成为楚国的祸害。
于是建议楚王用计把他们召回来,说是回来就免了他们父亲的罪,不回来就杀了他们的父亲。
伍子胥和钱塘潮的典故

根据传说,伍子胥在自沉后,他的尸体漂流到钱塘江,引起了一次特别大的潮水,直接冲散了楚国投降者的大军,最终解放了楚国。
这被称为“伍子胥自刎割股,遂为神,乃有潮”,后来成为表达伍子胥忠诚奉国的象征。
钱塘江的潮水也因此被誉为伍子胥潮。
相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战胜了越王勾践,此后便狂妄起来,恰有一佞臣进谗言诋毁吴国大臣伍子胥,夫差不辨是非,竟赐剑令伍子胥自刎,随后又将他的尸首投入钱塘江,此日正是农历八月十八。
伍子胥死后,其尸身“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满腔冤屈化作滚滚钱塘江涌潮,激烈奔腾,为祸两岸。
沿江百姓为平息其怒气,遂奉其为潮神,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聚集在钱塘江边设供祭祀,祝祷平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典籍获取更多信息。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有关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事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铜像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
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
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
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
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
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
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
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
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
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
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
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救幼主的事迹伍子胥救主是一个历史小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冒死救幼主的故事,这里的幼主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后世又将他称为白公胜,据传为白姓始祖。
伍子胥端午节故事

伍子胥端午节故事伍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中,伍子胥的传说也被广泛传颂。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伍子胥和他与端午节的故事。
伍子胥原本是吴国的一名公子,他出身显赫,却又才能出众,聪明机智,性格也十分坚韧。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吴王阖闾却并不喜欢他,到最后竟然让他被迫流放出境。
但伍子胥并没有放弃,他前往越国寻求庇护,并希望能够借助越国的力量来报复吴王。
越国国君勾践认为这位公子极有才干,便任命他为将军,让他对抗吴国。
在越吴之战中,伍子胥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积极指挥军队,利用水战的优势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军队,最终促成了吴国的灭亡。
伍子胥的贡献非常巨大,他被授予了越国的大司马之位。
但不幸的是,越国国君勾践却因借刀杀人而被吴国人所杀害。
伍子胥非常难过,他对勾践十分忠诚,于是他决定为勾践报仇。
他来到吴国,虽然没有夺取了吴王的位子,但却设法让他进入了吴国的王宫,使吴王深感威胁。
在端午节的时候,伍子胥设法让吴王吃下带毒的粽子,吴王中毒身亡。
伍子胥逃跑了,但最后却不幸被人发现和绳之以法。
最后,他的头被割下,陈列在市场上进行曝尸示众。
这就是伍子胥和端午节的故事,其实伍子胥和端午节的联系并不太明显,只是因为伍子胥的形象代表了忠诚、坚强、顽强的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在端午节中所要表现的东西。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由于南宋时期对他的推崇,使得将他与端午节联系起来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总之,无论是因为伍子胥的形象,还是因为端午节的纪念意义,伍子胥和端午节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也一同见证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
有关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

有关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乞丐的祖师,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诬谋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恰巧进山打猎方逃过大难。
伍子胥欲出昭关逃向吴国,但昭关上挂有伍子胥画像的悬赏令,楚兵又严密盘查,伍子胥难以过关,一夜之间他愁得须发全白,面目全非,这才因祸得福混出了关。
眼看来到吴国都城苏州,他早已身无分文,随身只带着一把箫。
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箫乞食。
恰巧吴国公子姬光经过,见一个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异乡人竟然在闹市中行乞,心知此人来历不凡,于是便将伍子胥带进王府。
二人交谈甚为投契,伍子胥详述冤仇,姬光大为震动,更赏识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留下来委以重任。
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吴王阖闾去世后,儿子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
伍子胥临死前告诉部下:“我死后若国家遭了饥荒,你们就把城墙扒掉,百姓便可以得救了。
”伍子胥自杀后,吴国日渐衰落。
邻近的越国乘机进攻,兵临苏州城,城中粮食眼看着快要吃完了。
这时,部下想起伍子胥留下的话,于是扒了城墙,掘地三尺,发现那城墙底下的砖竟是糯米做成的,因为经过蒸熟和压制,所以十分坚硬,长年不变质。
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修筑城墙时故意做了手脚,乃所谓“积粮防急”之计。
这下子有救了!苏州人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捡“砖”,一人抱几个,回家煮熟充饥。
就这样,苏州的老百姓才渡过了饥荒。
人们都说,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这是报苏州人的恩呢。
后来苏州一带的花子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
再后来流传到全国,所有的乞丐都知道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伍子胥四个典故出处
摘要:
1.一夜白头
2.七星龙渊
3.千金报恩
4.渔父渡江
正文:
伍子胥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生平事迹流传了许多典故,深入人心。
以下是四个脍炙人口的伍子胥典故出处。
一、一夜白头
伍子胥因楚平王听信谗言,导致其父兄被杀,被迫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
在过昭关时,因昭关被楚兵把守,伍子胥焦虑不已。
此时,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伸出援手,将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
然而,东皋公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
伍子胥在等待中焦虑不安,一夜之间白了头。
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昭关。
二、七星龙渊
伍子胥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
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
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
后来,伍子胥找到一位名匠,为他铸了一把宝剑,剑上刻有七星龙渊,以此纪念姑娘的恩情。
三、千金报恩
在伍子胥逃离楚国的过程中,渔父帮助他渡过江。
伍子胥为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欲将珍贵的宝剑赠与渔父。
但渔父不受,表示只为救人而救,无需回报。
伍子胥感慨万千,渔父的品质高尚,为此留下了“千金报恩”的典故。
四、渔父渡江
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渔父的神秘人物。
渔父见伍子胥疲惫不堪,便主动提出渡他过江。
渡江后,伍子胥为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欲将珍贵的宝剑赠与渔父。
但渔父不受,表示只为救人而救,无需回报。
这个故事传颂了渔父的高尚品质,成为“渔父渡江”的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储嗣宗 (大中时人)
送顾陶校书归钱塘
水色西陵渡 ,松声伍相祠 。
9
释常雅 ( ?)
题伍相庙
苍苍古庙映林峦 ,漠漠烟霞覆古 坛 。精魄不知何处在 ,威风犹入 浙江寒 。
十一日竣工 。③ 又据《江南通志》卷三十七记载 “ : 伍相庙在 上元县长宁乡 ,即子胥解剑渡江处 。”卷三十九又记载 “ : 伍 相庙在溧阳县西南护牙山 ,伍员破楚取道经此 。④”又《水经 注》卷三十又曰江都县 “ : 有江水祠 ,俗谓之伍相庙也 。子胥 但配食耳 ,岁三祭 ,与五岳同 。”据此 ,则历来江南民众兴建 祀奉的“伍相庙”颇多 ,其地址也非指一处 。如上引白居易 的诗题所及 ,则杭州也有“伍相庙”,至于如唐释常雅 、李绅 诗歌所咏及的“伍相庙”,已不可考其实址所在 。
表 1 《全唐诗》中与伍子胥相关的诗歌
作者
诗题
诗歌内文
汉寿城边野草春 ,荒祠古墓对荆
1
刘禹锡 (772~842)
汉寿城春望 (古荆州
刺史治亭 ,其下有子 胥庙 ,兼楚王故坟 。)
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 ,陌上行人 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 ,碑文 纔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 ,
此地还成要路津 。
2
然而 ,除了《伍子胥变文》以外 ,在唐代其他的文献 ,如 诗歌 、散文 、笔记等作品当中 ,都或多或少地对伍子胥及其 相关传说有所刻画描述 ,仍然值得关注 。因此 ,本文在过去 的研究基础上 , ④以唐代文学中的诗歌为主 ,就伍子胥及其 相关之信仰与传说此一论题 ,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企图呈现 出伍子胥在唐代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
至于“伍员庙”“ 、伍相祠”《, 无锡县志》卷三下云 “ : 伍相 公祠 ,即伍员子胥庙也 。子胥为夫差所杀 ,投之江中 ,吴人 怜之 ,为立祠焉 。今祠在县西胥山下闾江上 。⑦”则江南一 带的“伍员庙”“伍相祠”颇有可能并指“子胥庙”,因为据《吴 郡志》卷二十记载 “ : 伍员庙 ,在胥口胥山之上 ,盖自员死后 , 吴人即立此庙 。”⑧胥山既有子胥庙 (青山庙) ,则不大可能 再兴建一座伍员庙 ,当系一庙兼有几种名称 。唐李善夷 (唐 末官尚书)《重修伍员庙》记载澧县 (今属常德市) 曾重修“伍 员庙”, ⑨由此可知 “, 伍员庙”也不止江南一带才有 ,至少在 湖南 ,当地民众也曾兴建庙宇祭祀伍子胥 。
The Fa ith in and Legend of WU Zixu in Tang Poetry GON G Min
( N ank ai U ni versi t y , T i anj i n 300071 , Chi na)
Abstract :This paper , based o n t he poems in t he Tang Dynast y , makes f ur2
敏
相祠”等因祭祀伍子胥而又名称各异的庙祠 。
唐 诗
“青山庙”,据南宋程大昌 (1123~1195)《演繁露续集》 卷四《沙河塘》条云 “ : 胥山者 ,今吴山也 。吴山有庙 ,相传其
中
神伍子胥故也 。又《州图经》云 ‘ : 塘在县南五里 ,此时河流
的
去青山未甚远 ,故李绅诗曰 “ : 犹瞻伍相青山庙”……’①”又
文学卷 (一)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年 ,P212 。
② 谢海平《讲史性变文之研究》,台北 : 嘉新水泥公司 ,1973 年
龚
11 月 。张瑞芬《伍子胥变文及其故事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文 学研究所 1985 年硕士论文 。小野纯子《敦煌变文主题及其相关问题
敏
之研究 ———以董永变 、舜子变 、伍子胥变文三篇为主》,台湾政治大学
Key Words :Tang Poems , Wu Zixu , Temple of Wu Zixu , Billow s of Qian2
Tang River , L uo Sha Rock
一 、关于唐代伍子胥研究的新角度
1900 年在敦煌发现的《伍子胥变文》,糅合了史传
于 文学与民间传说故事而成 ,可以说是唐代以前伍子 胥故事的总汇 。① 由于《伍子胥变文》的发现 ,促使 学者关注并进行伍子胥及其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而《伍 子胥变文》也成为了学者投注心力研究的重心 。就所知见 , 以敦煌《伍子胥变文》为题的研究 ,计有谢海平《讲史性变文 之研究》、张瑞芬《伍子胥变文及其故事之研究》、小野纯子 《敦煌变文主题及其相关问题之研究 ———以董永变 、舜子 变 、伍子胥变文三篇为主》三部硕士论文 ; ②单篇论文则有 刘修业《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之研究》、苏莹辉《论敦煌本史 传变文与中国俗文学》、陈祚龙《关于敦煌古抄伍子胥变文 中的药名诗》、David Jo hnso n《伍子胥变文及其来源 ( 一) 、 (二) 》、欧天发《隐语类型研究 ———兼论“伍子胥变文”的药 名诗 、占梦辞》等 , ③从不同的角度对《伍子胥变文》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 。
仰
类型研究 ———兼论“伍子胥变文”的药名诗 、占梦辞》《, 嘉南学报》26
与
期 ,2000 年 11 月 ,PP. 250 - 275 。
传
④ 拙作《唐代伍子胥忠孝形象研究》《, 东方人文》第 1 卷第 2
说
期 ,2002 年 6 月 ,P》《, 东方人文》第 1 卷第 2 期 ,2002 年 6 月 ,P93~96 。
“子胥庙”,当即泛指为“伍子胥庙”,据《三国志 ·吴志》 卷十九记载 ,三国孙吴时期 “ , 子胥庙”被孙琳在大桥头烧 毁 。⑤ 南宋郑樵 (1103~1162)《通志》卷一三十一云 “ : 襄阳 城内旧有伍子胥庙 ,州刺史新到必应躬往 ,每有军事皆祈 祷 ,然后出师 。”又元刘一清 ( ? ~ ?)《钱塘遗事》卷一记载伍 子胥庙 “ : 在吴山头 ,其下当御路 ,名朝天门 ,理宗辛卯 ,庙遭 回禄 ,后赐缗钱二万三千重建旧址 。”《江南通志》卷十八记 载建平县伍牙山亦有“子胥庙”,可见历来“伍子胥庙”的庙 址也不止一处 。⑥ 故如刘禹锡诗中所咏之“子胥庙”,已不 可考其实址 。
白居易 (772~846)
忆杭 州 梅 花 因 叙 旧 游寄萧协律
伍相庙边繁似雪 ,孤山园里丽如 妆。
3
白居易 (772~846)
杭州春望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 家。
4
李绅 (772~846)
欲到西陵寄王行周
犹瞻伍相青山庙 , (卢文辅伍子 胥祠 铭 曰 , 汉 史 胥 山 。今 名 青 山 ,谬也 。) 未见双童白鹤桥 。
唐诗中以伍子胥为题材 、或在诗中歌咏与伍子胥相关
的诗作共有四十八首 ,合共 30 位诗人 。⑤ 在这些诗歌中 ,诗 人除了歌咏历史文献中的伍子胥形象之外 ,也将当时民间 流传的与伍子胥相关的信仰 、地理与风物传说等写入诗中 ,
① 刘修业《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之研究》,原载《大公报 ·图书
副刊》,1937 年 6 月 30 日 o n abo ut Wu Zixu and t he relevant fait h and legends including t he Temple of Wu Zixu , Billows of Qiantang River , and L uo sha Rock so as to mani2 fest a more diver sified appearance of Wu Zixu in t he Tang Dynast y.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 ITIES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 29 卷第 1 期 □2007 年 1 月 VOL. 29 NO. 1 □J AN. 2007
至于以伍子胥为神 ,并且加以祭祀 ,当自春秋时始 。据 司马迁 (前 145 - 前约 87)《史记 ·伍子胥列传第六》记载 ,
以上七位诗人在诗歌中 ,或以伍子胥庙为诗题 ,又或是
龚
歌咏他事而兼及伍子胥庙 。从唐人诗歌中涉及的伍子胥庙
来看 ,当时有“青山庙”“ 、伍相庙”“ 、子胥庙”、 “伍员庙”、 “伍
5
李绅 (772~846)
遥知 元 九 送 王 行 周 游越
伍相庙中多白浪 ,越王台畔少晴 烟。
徐凝
6 (元和 、 题伍员庙 长庆时人)
千载空祠云海头 ,夫差亡国已千 秋 。浙波只有灵涛在 ,拜奠青山 人不休 。
7
罗隐 (833~910)
青山庙 (子胥庙)
市箫声咽迹崎岖 ,雪耻酬恩此丈 夫 。霸主两忘时亦异 ,不知魂魄 更无归 。
伍
《吴郡志》卷 四 十 八 记 载 :“胥 山在 太 湖 口 , 上 有 伍子 胥 庙
子
……又以杭之吴山为子胥祠 ,或亦曰‘胥山’。②”然则杭 、吴
胥 信
二地均有胥山 ,并皆有祭祀伍子胥的庙祠 ,但据《演繁露续
仰
集》的论述推论 ,唐李绅 、徐凝 、罗隐在诗中所咏之“青山”,
与
当系杭州之胥山 。
传
“伍相庙”,唐卢恕 (大中时官苏州府掾)《楚州新修吴太
唐诗中的伍子胥信仰与传说
人
□龚 敏
类
[ 摘 要 ] 以唐代文学中的诗歌为主 ,就伍子胥及其相关之信仰与传说 (伍子胥庙 、钱塘江涛 、罗剎
学
石) ,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企图呈现出伍子胥在唐代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
[ 关键词 ] 唐诗 ;伍子胥 ;伍子胥庙 ;钱塘江涛 ;罗剎石
[ 中图分类号 ] C9121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 - 3887 (2006) 06 - 0083 - 06
伍期 。收录《中国敦煌学百年 ·文学卷 (五)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
子
社 ,1999 年 。陈祚龙《关于敦煌古抄伍子胥变文中的药名诗》《, 敦煌